1. 螺或者有兩片貝殼這些貝類生物怎麼繁殖後代
海螺一般是卵胎生或者卵生
受精卵成熟後要麼產在礁石縫隙待孵化 有的種類是在體內自行孵化 產出時候就是小海螺了 這個比較類似蝸牛
貝類大多是卵生 主要是向海水中集體排卵排精 受精後的小貝象浮游生物一樣 稍長大之後遇到礁石便附著上 開始生長
某些貝類既是雌的又是雄的,我們稱它為雌雄同體.如海灣扇貝,生殖腺上一部分發育成雄性,另一部分發育成雌性.繁殖時,雄的部分放出精子,雌的部分放出卵子.自身的精子和卵子不能結合,必須與其他海灣扇貝排放的精子和卵子相結合,最後長為成體.
2. 貝殼是怎樣繁殖的
雄貝先排出精子,雌性再排出卵子,精子和卵子在海裏相遇結合,慢慢發育成小貽貝。
3. 貝殼類海鮮是如何繁殖的
貝殼類動物屬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有雌雄異體和雌雄同體之分.
雌雄異體的種類包括多板綱、絕大多數的前鰓亞綱和瓣鰓綱、頭足綱等,它們有的通過交尾受精,有的將生殖產物分別排到水中受精。
雌雄同體的種類包括無板綱、後鰓亞綱、肺螺亞綱以及少數的前鰓類和瓣鰓綱,它們大多通過交尾受精。
軟體動物的受精卵是典型的螺旋型卵裂,由外包或內陷或由二者形成原腸胚,原腸胚形成後,很快發育為自由游泳的擔輪幼蟲。個別種類從擔輪幼蟲直接發育成成體,但大多數種類從擔輪幼蟲發育成面盤幼蟲(veliger larva),然後才發育成成體。
大多數的海產腹足類的擔輪幼蟲在卵袋中度過,一些前鰓類和淡水腹足類、肺螺類的擔輪幼蟲和面盤幼蟲都在卵袋中度過。在淡水中生活的蚌類,面盤幼蟲特化為適應寄生生活的鉤介幼蟲(glochidium),這種幼蟲在魚類的鰓、鰭或其他部位寄生,在魚體上形成胞囊。幼蟲從寄主身體獲取營養,逐漸發育成成體,破囊而出,沉落水底營底棲生活。頭足綱的卵子分裂屬子不完全分裂的盤狀分裂類型,為直接發育。
4. 魚缸里的海螺生殖很快, 怎麼解決
海螺繁殖方法有兩種: 1.自然繁衍海螺等貝類生物是卵生或卵胎生動物(是介於卵生和胎生之間的一個過渡品種,鯊魚也有部分種類是卵胎生的)。海螺的產期大概在5~8月,這段時期海域水溫較高,適宜海螺等生活繁衍。海螺有的種類主要是向海水中集體排卵排精,受精後的受精卵象浮游生物一樣漂浮在水中,遇到礁石便附著上 ,在礁石縫隙待孵化,有的種類是在體內自行孵化, 類似於蝸牛等的繁殖。 2.人工養殖海螺是發展海水池塘養殖的一個優良品種。海螺屬軟體動物腹足類。貝類主要分為五大綱,全世界有7萬多種,海生的種類可通稱為海螺。海螺貝殼邊緣輪廓略呈四方形,大而堅厚,殼高達10厘米左右,螺層6級。它富含蛋白蛋、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鈣質的天然動物性保健食品。
5. 貝殼怎樣繁衍下一代
貝殼(beike)軟體動物的外套膜,具有一種特殊的腺細胞,其分泌物可形成保護身體柔軟部分的鈣化物,稱為貝殼。貝殼的數量、形狀和結構變異極大,有的種類具有1個呈螺旋形的貝殼(如蝸牛、螺、鮑);有的種類具有2片瓣狀殼(如蚌、蚶);有的種類具有8片板狀貝殼,呈覆瓦狀排列(如石鱉);有的種類的1塊貝殼被包入體內(如烏賊、槍烏賊);有的種類的貝殼甚至完全退化(如船蛆)。貝殼的主要成分為95%的碳酸鈣和少量的殼質素。一般可分為3層,最外層為黑褐色的角質層(殼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蝕的作用,由外套膜邊緣分泌的殼質素構成;中層為稜柱層(殼層),較厚,由外套膜邊緣分泌的稜柱狀的方解石構成,外層和中層可擴大貝殼的面積,但不增加厚度;內層為珍珠層(底層),由外套膜整個表面分泌的葉片狀霰石(文石)疊成,具有美麗光澤,可隨身體增長而加厚。方解石和霰石的主要化學成分都是CaCO3。貝殼的外層具有多條深淺顏色相間、同心環狀的生長線,但它不代表年齡;它的形成是由於外套膜邊緣因受某些原因(食物不足、季節不同、生殖期間等)的影響、而不能繼續分泌的結果。 認識貝殼: 軟體動物幾乎都擁有外殼-貝殼。貝類共分五大綱,即腹足綱、雙殼綱、掘足綱、多板綱、和 頭足綱。每一綱再分為若干不同的族群。 腹足綱貝殼:大多數腹足類貝殼在殼口後部有小的後水管溝,在殼口前部也有水管溝。螺軸上可能有褶襞,外唇則有凸齒。觀察殼口面,外形呈笠形、耳形、陀螺形、螺絲形、梨形、紡錘形、琵琶形和 棍棒形。 雙殼綱貝殼:這類貝殼由左右兩殼構成,兩殼由一韌帶連接起來;兩殼合攏時可從殼底看到韌帶。外形呈圓盤形、扇形、船形、槳形,少數呈心形和不規則形。 其它綱貝殼:多板綱、掘足綱、頭足綱貝類不論在種類或 形態的變化上,遠不及腹足綱和雙殼 綱豐富。掘足類全部呈象牙狀,稀有的頭足類貝殼形狀大小幾乎一致;多板類的殼板則有裝飾。 貝殼的成長:未成熟的貝殼與長成的貝殼非常類似,只是大小不同。雙殼綱貝 類沿著兩殼邊緣生長,貝殼長大後生長方向並不改變。腹足綱類則沿著螺管的殼口以自我盤卷的方式生長。 貝殼的成分:碳酸鈣是構成貝殼的最基本的物質,另一種成分是貝殼蛋白質,腹足綱類的口蓋里將含有這種蛋白質。這種成分一層疊一層地分泌,使貝殼越來越硬,有的還會 產生珍珠的光澤。堅硬的貝殼從外緣處增大,隨著生長逐漸增厚。貝類還會在增長外緣上分泌出鱗片、瘤、棘狀突起和肋。 因為生長的周期性和連續性,貝殼展現美麗的彩色花紋。 貝殼的收藏:將貝類的肉、殘物和外殼附生物清洗干凈,確保貝殼完全乾燥,然後將其保存在遮光密閉處。最後是貼上標簽,分門別類,以利於收藏和檢索。 貝類棲息地:軟體動物已能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從海水日夜沖刷的岩石到陰暗的深海底,都有其特殊的軟體動物群。潮汐影響生長在海邊的軟體動物的特徵和分布,充足的日照能提供豐富的食物。軟體動物最適合棲息於熱帶的海貝種類繁多,令人嘆為觀止。 保護棲息地:人類應盡可能不去破壞生物的棲息地。幾乎每塊岩石和珊瑚礁下,都是一個動植物生存的群落,一旦遭到破壞, 都為它們帶來滅頂之災。只要從珊瑚礁上割下一塊珊瑚,其它珊瑚礁就會相繼死去。如果某片海灘不斷有海貝收藏者去搜尋,那麼這塊生物自然棲息地便逐漸會被破壞殆盡,所以,請尊重這些毫無防範能力的低等動物的生存空間。 多種多樣的貝殼螺殼,形狀奇特,色彩斑讕。其中虎斑貝、白玉貝、夜光貝、五爪螺、豬母螺、珍珠貝、貞潔螺、唐冠螺、七角貝、豬耳殼,以及可作煙灰缸的馬蹄螺、漁民作用號角的大角螺等等,都是惹人喜愛的天然工藝品,用光滑油亮的海貝殼雕琢、鑲嵌製成的各種畫屏、器具、擺設等,具有色澤明麗自然,格調名貴雅緻的特色。 貝殼又被製成多種多樣實用工藝品,如酒具、擺件、掛件、項鏈胸飾等,精美華貴不亞玉石。貝雕也很有特色。海南貝雕工藝在明代就有很高水平,並且逐漸和古老的椰雕工藝結合起來,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大凡精製的海南貝雕,都與椰雕拼合、鑲嵌而成,或者用椰雕作座架。明麗的貝雕與古樸的椰雕對比強烈,奪人眼目。 雙殼貝有兩瓣貝殼,一般呈卵形,殼身側扁,貝體大小差異極大。雙殼貝大多潛居沙中,但有些可自由游泳,屬濾食動物,能濾食水中微細的浮游生物。這類貝殼在香港水域以及大部分印太區域頗為常見。 寶貝色彩斑斕,形狀優美,光滑明亮,貝體大小不一,呈卵至卵圓形,殼身側呈螺旋形,向內覆疊。現時,有大約190個品種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水域,而大鵬灣及果洲一帶的香港水域則發現19種。寶貝多於晚間活動及覓食,主要攝食珊瑚蟲、海綿及其他微細的海洋生物。古時,寶貝貝殼是種流通的貨幣。 芋螺殼帶斑點、花紋或圖案,色彩絢麗。其外套膜分泌而成的圖案色彩豐富多姿,為貝殼的優美造形添上特色。螺體呈倒雙錐或卵形,極為堅實,螺塔扁平或略為凸出。芋螺大多生活在溫暖及熱帶水域,以及淺水礁石之間。他們屬食肉動物,利用含毒腺的齒舌捕食多毛類蠕蟲或小魚。生長在熱帶水域的芋螺約有450個品種,其中17種在香港海岸一帶出現。 骨累殼厚而堅實,形狀各異,螺體呈陀螺或梭形,螺塔凸出,螺層有曙脅、結節或刺棘。骨螺不乏色彩鮮艷者,但其美麗悅目的外形更為吸引。他們大多棲息於沙中或石間,在各海域均有出現,尤其盛產於熱帶水域或珊瑚礁一帶,捕食無脊椎動物為生。 我知道的就這些,是原來復制下來的,不過我不記得這是出自哪的介紹了喔..
求採納
6. 海螺的繁殖方法有哪些
海螺繁殖方法有兩種:
1.自然繁衍
海螺等貝類生物是卵生或卵胎生動物(是介於卵生和胎生之間的一個過渡品種,鯊魚也有部分種類是卵胎生的)。海螺的產期大概在5~8月,這段時期海域水溫較高,適宜海螺等生活繁衍。
海螺有的種類主要是向海水中集體排卵排精,受精後的受精卵象浮游生物一樣漂浮在水中,遇到礁石便附著上
,在礁石縫隙待孵化,有的種類是在體內自行孵化,
類似於蝸牛等的繁殖。
2.人工養殖
海螺是發展海水池塘養殖的一個優良品種。
海螺屬軟體動物腹足類。貝類主要分為五大綱,全世界有7萬多種,海生的種類可通稱為海螺。
海螺貝殼邊緣輪廓略呈四方形,大而堅厚,殼高達10厘米左右,螺層6級。它富含蛋白蛋、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鈣質的天然動物性保健食品。
7. 牡蠣怎麼繁殖後代
牡蠣是卵生動物,靠產卵來繁殖後代。
牡蠣俗稱海蠣子、蚝等,隸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珍珠貝目,是世界上第一大養殖貝類,是人類可利用的重要海洋生物資源之一,為全球性分布種類。
牡蠣多雌雄異體,但也有雌雄同體者,它們之間還經常發生性別轉換。牡蠣繁殖時,親貝把成熟的精卵排出體外,在海水中受精、孵化、發育,經過一段時間的浮游生活後即固著在岩礁等物體上,大多數牡蠣如褶牡蠣、長牡蠣、近江牡蠣等都屬於這種繁殖方式。
牡蠣的繁殖期隨種類不同而有差異,即使同一種牡蠣,由於生活海區不同,繁殖期也不同。一般來說,牡蠣的繁殖季節大都為6-8月份。據統計,一隻雌性牡蠣在一個繁殖季節可以生產出高達4億的卵,而牡蠣的性#腺只在繁殖季節才充分發育。
牡蠣
8. 貝殼是怎麼繁殖後代的
貝類的繁殖方式也因種類而不同,主要是卵生型,具體情況如下:
單板綱、多板綱、掘足綱、頭足綱和絕大多數的前鰓類都是雌雄異體,後鰓類、無板綱、前鰓類和雙殼類的很少一部分以及全部肺螺類都是雌雄同體。也有一些種類有性轉變,如某些種的牡蠣、船蛆和帆螺等。
雌雄異體的種類有的是通過交配受精,有的是將精、卵分別排放在水中或母體的鰓腔或「子宮」中受精。雌雄同體的種類兩個個體互相受精。
產卵有的是成粒分散產出,有的是卵子包在卵鞘里,許多卵鞘粘連在一起形成卵群。卵群形狀,構造因種類而異,如玉螺卵與泥沙粘合成領狀,紅螺的卵鞘呈花瓣狀,連在一起很象菊花;海兔的卵群呈粉絲狀,俗稱海粉。
貝類的產卵數量因它在受精和孵化過程中受到保護的情況而有很大差別,一些將卵產生在水中受精孵化的種類,產卵量特別高,如卵生型的美洲牡蠣產卵幾千萬至1億以上。
幼生型的食用牡蠣則僅產數十萬至 100萬粒。一種灣錦蛤能把卵子保護在一個附於其貝殼後的幾丁質囊中,卵僅產20~70粒。
原始腹足類將卵直接產在海水中受精,產卵數量多,如鮑可產10萬以上,而卵子產於「子宮」中受精孵化的種類如田螺僅產數十粒,螺螄則僅產3~5個。貝類中有一些種類一周年即達到性成熟,壽命只有1年,如裸鰓類和頭足類中的一些種。
(8)貝類生物怎麼繁殖擴展閱讀:
貝類的生理特點:
貝類的身體柔軟,左右對稱,不分節,由頭、斧足、內臟囊、外套膜和貝殼5部分組成。頭部生有口、眼和觸角等感覺器官。
斧足在身體的腹面,由強健的肌肉組成,是爬行、挖掘泥沙或游泳的器官。內臟囊位於身體背部,包括心臟、腎臟、胃、腸、消化腺和生殖腺等內臟器官。
外套膜包被於身體的外面,系由內外兩層表皮和其間的結締組織、少許肌肉組成。外套膜的表皮細胞分泌貝殼,外套膜和貝殼都是貝類的保護器官。
消化系統包括口、齒舌食道、胃腸、肛門和附屬的消化腺,其中齒舌是貝類比較特殊的舐食和磨碎食物的器官,又是分類的重要根據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貝類
9. 生蚝怎麼繁殖後代
據統計,一隻雌性牡蠣在一個繁殖季節可以生產出高達4億的卵細胞,而牡蠣的性腺只在繁殖季節才充分發育。牡蠣有雌雄同體和雌雄異體兩種性現象,它們之間還經常發生性別轉換。牡蠣年滿一齡性腺就成熟,並開始繁殖。牡蠣的繁殖方式可以分為卵生型和幼生型兩種,卵生型的繁殖方式是:親貝把成熟的精卵排出體外,在海水中受精、孵化、發育,經過一段時間的浮游生活後即固著在岩礁等物體上,大多數牡蠣如褶牡蠣、長牡蠣、近江牡蠣等都屬於這種繁殖方式。 牡蠣的繁殖期隨種類不同而有差異,即使同一種牡蠣,由於生活海區不同,繁殖期也不同。一般來說,牡蠣的繁殖季節大都在本海區水溫最高、鹽度最低的月份里,如褶牡蠣,在象山港內的繁殖盛期為6-8月份。
牡蠣(ostrea gigas tnunb)俗稱海蠣子、蚝等,隸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珍珠貝目,是世界上第一大養殖貝類,是人類可利用的重要海洋生物資源之一,為全球性分布種類。牡蠣不僅肉鮮味美、營養豐富, 而且具有獨特的保健功能和葯用價值,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海產珍品。牡蠣的含鋅量居人類食物之首。古今中外均認為牡蠣有治虛弱、解丹毒、降血壓、滋陰壯陽的功能。全球性分布。中國擁有豐富的牡蠣資源,是牡蠣的故鄉,擁有利用牡蠣的悠久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南方沿海一些地區的居民就掌握了牡蠣養殖技術。目前,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均有牡蠣生產基地, 其主要產地為福建、廣東、山東、廣西、遼寧、浙江等。其中長牡蠣是最重要的養殖物種。牡蠣是一種為世界性的貝類,目前已發現有100多種,全世界瀕海各國幾乎都有生產。日本的牡蠣大部分與中國相同,歐美各國的牡蠣主要有食用牡蠣、美國牡蠣、歐洲牡蠣,其總產量在貝類中居首位。中國漢朝時即開始插竹養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10. 海螺的繁殖方法
海螺等貝類生物是卵生或卵胎生動物(是介於卵生和胎生之間的一個過渡品種,鯊魚也有部分種類是卵胎生的)。海螺的產期大概在5~8月,這段時期海域水溫較高,適宜海螺等生活繁衍。
海螺有的種類主要是向海水中集體排卵排精,受精後的受精卵象浮游生物一樣漂浮在水中,遇到礁石便附著上 ,在礁石縫隙待孵化,有的種類是在體內自行孵化, 類似於蝸牛等的繁殖。 海螺是發展海水池塘養殖的一個優良品種。為了實現其人工養殖,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養殖環境
遠離池塘內的其他貝類,選擇一塊約5-6畝相對平整的地方,用22畝網圈圍,處理好底腳,防止發生逃逸影響其他貝類生長,圍網中間要分散插有小竹竿,為高溫缺氧季節海螺上爬呼吸做准備;養殖過程中要經常對網具進行清洗,保證圍網內外水源對流暢通無阻,以確保有足夠的藻類,縮短養殖周期。
二、苗種選擇
苗種的來源主要是海洋捕撈,人工育苗較少,每年2-3月份本地海頭、柘汪、城東等碼頭漁船有售。另外燕尾港3-4月份有出售,苗種最好選用20粒/斤,健康,無破損,洗凈用筐裝運輸。放苗時,均勻將苗種播灑在已整理好的圍網內。
三、管理和喂養
海螺所適應的海水理化指標如下:鹽度10‰-30‰,PH值7.5-8.8,亞硝酸鹽0.10ppm以下,透明度30cm左右。以上理化指標內水溫在10-35℃時海螺生長較快。海螺的食性廣,飼料投喂以小雜魚和低價貝類為主,同時注意水中硅藻含量,海螺亦濾食硅藻,日投餌量根據池塘水質而定,硅藻缺乏的池塘多投餌,反之少投。2-3天檢查一次海螺攝食情況,防止投餌過多造成底質惡化,注意池塘水質的變化,防止底泥發黑,引發病變,發現爬桿時要及時使用粒粒氧,潑灑底改,定期使用EM調水王,調整水質,保持池塘內的有益菌群為優勢種群,從而促進水生動物的生長。海螺養殖中後期投喂的低價貝類相對較大,可以選擇池塘其他地方,在放養海螺苗種時也可放養一些低價貝類,以備需要時起捕,作為飼料投喂。由於混養池塘中底層貝類較多,日濾食量大,故而養殖周期中一定要注意肥水,肥水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正規廠家的大品牌生物肥水產品,保證藻種數量和藻類的繁殖量。
四、增產增收
海螺養殖主要是圈養,所佔池塘面積小,屬密集型養殖,每畝的苗種量應控制在1.2萬粒左右,中秋節後可以間斷性的捕大留小。秋收時節達不到規格的海螺,應放於環溝中暫養,次年可作苗種亦可提前上市。總而言之,海螺養殖是混養池塘的一個附屬,也是降低混養池塘風險性的一個條件。雖然海螺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不高,但在舒適的環境中其生長速度相對較快,且混養池塘其他養殖品種也需要一個舒適的生長環境,所以養殖過程中一定要掌握水質的變化,保持池塘的菌藻平衡,控制底質變化,定期清洗圍網,適量投餌,保證水中的溶解氧。有病害發生時要及時就診,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