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七年級下冊生物全部的實驗報告!
七年級下期生物實驗報告
科目
時間
班級
姓名
成員
實驗名稱
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
實驗目的
1
、學會運用科學探究方法,能夠提出問題,根據問題設計實驗。
2
、通過實驗測定,對食物中的能量進行定性、定量分析。
實驗器材
花生、火柴、解剖針、錐形瓶、溫度計、試管夾、自製裝置、量筒、水
實
驗
操
作
過
程
及
數
據
記
錄
、
處
理
1
、用天平稱取花生的質量時。
2
、用量筒量取清水的容積時,應注意量筒必須放平,視線要跟量筒內液
體的凹
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再讀出液體體積數。
3
、用溫度計測出水溫時,應注意溫度計的水銀球要淹沒在液體中但不要
碰到加
熱容器的壁,當溫度計里的水銀不再上升或下降時才能讀出讀數。
4
、對試管里的清水進行加熱時,試管夾夾在距試管口四分之一處,手持
試管夾。
的長柄,注意液體的體積最好不要超過試管容積的
1/3
,使試管傾斜一定
角度(
45
°)
,不讓試管口對著自己或別人,以免試管里的液體沸騰噴出
傷人,在加熱過程中要不時地移動試管,進行預熱。
實驗結果
食
物
名
稱
食
物
的
質
量
(克)
水
的
容
積(
ml
)
加
熱
前
的
水
溫
(℃)
加
熱
後
的
水
溫
(℃)
該
粒
食
物
中
含
有
的
能
量
(
焦
耳)
一
克
食
物
含
有
的
能
量
(焦耳)
計算方法:
該粒食物中含有的能量
(
焦耳
)=
水的容積
(
ml
)
×
溫差
(℃)
×
4.2
焦耳
/ml·
℃
一克食物含有的能量
(
焦耳
)=
水的容積(
ml
)
×
溫差(℃)
×
4.2
焦耳
/ml·
℃
÷
食物的質量(克)
實驗結論
得出結論:
食物中含有能量,
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多少
________________
(相同或不同)
。
評語
備注
七年級下期生物實驗報告
科目
時間
班級
姓名
成員
實驗名稱
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實驗目的
1
、知道消化液(唾液澱粉酶)的消化作用。
2
、知道澱粉等糖類在口腔中開始消化。
實驗器材
試管、溫度計、玻璃棒、清水、小刀、消毒棉絮、碘液
實
驗
操
作
過
程
及
數
據
記
錄
、
處
理
1
、去新鮮的饅頭,切成大小相同的
A
、
B
、
C
三塊。將
A
和
B
用刀切碎、
搖勻模擬牙齒的咀嚼和捨得攪拌)
;
C
塊不做任何處理。
2
、用涼開水將口漱凈,口內含一塊消毒棉絮。約一分鍾後,用干凈的鑷
子去出,將棉絮內的唾液擠壓到校燒杯中。
3
、取三支潔凈的試管,分別編上
1
、
2
、
3
號:
實驗設計:
瓶號
牙齒的咀嚼
舌
的
攪
拌
唾液的消化
溫度
冷卻後加碘
1
號
饅頭碎屑
攪拌
2
毫升清水
37
2
滴
2
號
饅頭塊
不攪拌
2
毫升唾液
37
2
滴
3
號
饅頭碎屑
攪拌
2
毫升唾液
37
2
滴
4
、
4~5
分鍾後,取出
3
支試管,各地加兩滴碘液,搖勻,觀察
實驗結論
結果:
1
號試管
_________,
由於
__________
,澱粉酶被消化。
2
號試管
_________
,由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號試管
_________
,由於沒有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澱粉消化不充分。
評語
備注
七年級生物下期實驗報告
科目
時間
班級
姓名
成員
實驗名稱
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
實驗目的
認識紅細胞和白細胞
實驗器材
顯微鏡、人血的永久塗片
實
驗
操
作
過
程
及
數
據
記
錄
、
處
理
1
.將人血的永久塗片放在低倍顯微鏡下進行觀察。
2
.對照書上的圖,認識紅細胞、白細胞,比較他們的形態和數目。
思考:
1
、人血永久塗片中數量中最多的是
________
細胞,成
狀,
無
。
2
、怎樣區別紅細胞和白細胞?
3
、紅細胞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白細胞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實驗結論
人血塗片中數量最多的是紅細胞,
呈兩面凹的圓盤狀,
無細胞核;
白細胞
比紅細胞大,有細胞核。
評語
備注
七年級生物下期實驗報告
Ⅱ 生物化學實驗報告
這個實驗基本都是做的唾液澱粉酶。
所以不用測分光光度值。
只要看施加因素後的澱粉酶和澱粉及碘液的反應,看是否顯示藍色來驗證的。
溫度低和100°都是顯示藍色(酶活性被抑制),澱粉沒有被水解為葡萄糖。
最適溫度和最適PH都是碘液的黃色。
ph低或高都會抑制酶活性,最終顯示是淡藍和紫
Ⅲ 動物生物學實驗報告怎麼寫
1、實驗目的2、實驗材料3、實驗步驟4、實驗現象5、實驗結論6、表達交流
Ⅳ 急用!生物的實驗報告!!!拜託!我會加分!
五、污水對生物的影響
調查你家附近河流的污染情況
1、水道氣味、顏色、透明度、漂浮物情況等
2、對植物的影響(種子的發芽實驗、植物的栽培實驗哦)
3、對動物的影響(用污水放養金魚、泥鰍、用污水澆有蚯蚓的泥土等,觀察這些動物的生存情況)
4、污水對青蛙發育的影響
六、探究用不同貯存的蔬菜、水果中維生素C的含量
(課本P27實驗方法,)
探究的內容:
1、不同溫度下保存蔬菜、水果的維生素C的含量
2、保存不同種類的維生素C 的含量
七、調查小區立體綠化的情況
1、 選擇比較熟悉的相隔比較近的住戶
2、 調查其陽台或天檯面積、綠化的面積(或植物垂直方向的陰影面積)、植物的種類、數量
3、 測量其塵埃粒子數(方法見P55)、溫度、濕度、遮光情況、雜訊情況,與沒有進行立體綠化的住戶進行比較
實驗改進: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
1、 說出需要改進的理由、工具(測量的不準、易拉罐難剪出需要的形狀、保溫性能不不好等)
2、 根據自己的經驗及多次實驗進行改進
3、 改進後測量的數據與改進前測量的數據進行比較
十、調查高血壓的產生原因
調查血壓的高低(課本P37)與人的遺傳、飲食、生活習慣(如抽煙、喝酒、熬夜、體育鍛煉、健康的飲食)、職業等之間的關系
十一、為家長設計一份營養食譜
1、 介紹家長的身體狀況、職業特點
2、 查找資料,家長需要哪些營養?
3、 設計一份營養食譜,
親手做出食物,本人與家長一起品嘗,提出改進意見。
十二、釀酒實驗過程
1、 准備過程
2、 材料的選擇
3、 注意事項
4、 釀酒的過程
5、 體會
十四、調查報告
1、 調查中學生近視的成因
2、 調查中學生體質狀況
3、 查本地區環境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改善環境,迎接亞運會)
十五、通過指示植物調查大氣污染
(苔蘚植物、地衣、其他植物)
十六、制定保護當地生態的計劃
十七、老鼠侵害的調查
十八、香煙焦油對人的危害
十九、酸雨對植物的影響
二十、探究用不同貯存的蔬菜、水果中維生素C的含量
回答者:受不了1107 - 試用期 一級 4-25 19:00
植物化感作用在農田雜草防除中的應用
時間: 2006-05-15 來源: 作者:劉迎 王金信 李浙江 董曉雯 隋標峰
農田雜草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問題之一,給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長期使用除草劑不僅污染環境,而且雜草易產生抗葯性。具有化感作用的植物可以通過向環境中釋放化感物質並與雜草競爭生存環境,進而對雜草種子的萌發和生長產生抑製作用。利用化感作用控制雜草不會帶來諸如農葯殘留等的環境問題,所以利用化感作用控制田間雜草是一種具有潛力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的雜草控制措施。
一、化感作用的基本定義
植物化感作用(Allelopathy)的概念是Molisch在1937年首先提出,並定義為:所有類型植物(含微生物)之間生物化學物質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包括有害和有益兩個方面。除此之外,Molisch對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的具體內容未能作進一步的闡明。20世紀70年代中期,Rice根據Molisch的原始定義和植物化感作用近40年的研究成果,將植物化感作用定義為:植物(含微生物)通過釋放化學物質到環境中而產生對其他植物直接或間接的有害作用。這一定義首次闡明植物化感作用的本質是植物通過向體外釋放化學物質而影響鄰近植物。隨後,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十分活躍,取得了許多成果。發現植物釋放的化學物質對植物是有害的,但在許多情況下也是有益的。同時,在農林業生產實踐和研究中,陸續發現許多作物的連作障礙和人工林的衰退是因為作物或林木釋放的化學物質對自身毒害的結果,從而揭示了植物化感作用可在種間進行,也可以在種內進行。20世紀80年代中期,Rice將有益的作用和自毒作用補充到植物化感作用的定義中。從此,Rice關於植物化感作用的定義被普遍接受。
植物化感作用的媒體是化學物質,被稱為「化感物質」(Allelochemical)。孔垂華提到的Allelochemical是指植物所產生的影響其他生物生長、行為和種群生物學的化學物質,不僅包括植物間的化學作用物質,也包括植物和動物間的化學作用物質,而且這些化學物質並沒有被要求必須進入環境,也可以在體內進行。現已發現,許多化感物質不僅對植物,而且對微生物、動物特別是昆蟲都有作用。
二、化感物質向自然界釋放的途徑
植物化感物質必須有適合的途徑進入環境,在自然狀況下,主要有4種途徑。
1. 根系分泌物
代謝產生的根系分泌物可為初生代謝和次生代謝產物。次生代謝產物的根系分泌物中很大一部分是化感物質。如黑胡桃樹(UIansnigra)能分泌具有毒性的胡桃醌(Juglone),當胡桃醌的濃度為20μg/ml時就能抑制其他植物種子的發芽。
2. 植物體內由莖葉等部位產生的揮發性化學物質
如檸檬桉(Eucalyptus citriodor Hook)樹葉中揮發出蒎烯等化感物質,能強烈抑制蘿卜(Raphanus sativus)種子的發芽。
3. 植物地上部受雨、霧和露水淋洗的化學物質
如桉樹(Eucalyptus)葉中被水沖洗下來的化感物質主要是酚類,它們對亞麻(Linum spp.)的生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4. 微生物分解植物殘體並釋放到土壤里的化學物質
如蕨類(Pteridium aquilinum)植物的化感物質就是由枯死的枝葉釋放出的。
三、利用化感作用控制雜草的方法
1. 利用殘株覆蓋
具有化感作用植物的殘體覆蓋大田後能有效地防治雜草。利用植物殘株覆蓋後,覆蓋殘株通過與雜草爭光、爭養分、爭水分和殘體釋放的化感物質來影響雜草種子的萌發。據報道,截至2000年美國約有20%的耕地使用秸稈還田的方式,這就意味著收獲後的秸稈將殘留在表土層。研究發現收獲後的大麥、燕麥、小麥的殘體對第二年雜草的生長都有抑製作用。Putnam等研究發現,10月份在蔬菜田和果園種植黑麥,春天利用草甘膦將黑麥殺死,黑麥覆蓋物可以有效地控制雜草的生長,並且證實起化感作用的是一種叫做香草酸(hydroxamic acids)的化感物質。Putnam等研究發現高粱殘株具有顯著的控制雜草的能力。Alsaadawi等進行沙培試驗發現,高粱的根系分泌物可以顯著抑制藜的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另有試驗表明,水稻殘茬與秸稈混合物的5%~10%濃度水提取物能抑制雜草發芽和苗期生長,抑制效果不同可能是因植物不同部位酚類物質濃度不同所致。水提取液對雜草莖伸長和干物質量的影響相似,但對根伸長的抑制效果大於對干物質量的影響,對禾本科雜草的抑制效果大於對闊草雜草的抑制效果。
2. 輪作
利用輪作控制雜草是最有效的栽培方法之一,可在盡可能少施用除草劑的情況下對雜草達到最有效的控制。運用輪作的方法抑制雜草,是通過合理安排種植作物的順序來達到營養競爭、化感物質的釋放、土壤翻動、機械損傷的種植模式來阻礙雜草的發芽和生長。輪作作物如黑麥、小麥、蕎麥、黑芥、高梁和蘇丹草的雜交種等均能有效降低雜草種群,並與雜草競爭資源,且通過活體或作物降解產生的化感物質對雜草生長產生抑制。具有化感作用的不同植物所產生的化感物質不同,各有其特定的抑制對象。向日葵能有效地抑制馬齒莧、蔓陀羅、黎和牽牛花等雜草的生長,燕麥的一些品種則能抑制芥屬雜草的頂端生長,受抑制的雜草高度只有對照的1/3。Leather於1983年用向日葵和燕麥進行輪作的結果證明,輪作區的雜草密度顯著小於各自單作區,說明兩個作物各自發揮了不同的除草功能,相對提高了除草效果。冬小麥釋放的化感作用物能抑制白茅生長,在白茅生長多的農田用冬小麥和其他作物輪作可抑制或防治白茅的危害。世界上有些國家(如日本、韓國、泰國、埃及等)研究通過輪作來抑制雜草,既能減少化學除草劑的使用,又能提高作物的產量。
3. 利用伴生植物
有些植物有選擇性化感作用,能抑制某些雜草的生長,而對農作物生長無害。墨西哥萬壽菊對根部含澱粉的雜草有很強的毒害作用,如直立接骨木的根隨著褐變而變成空殼,形似被酸腐蝕,甚至在距萬壽菊較遠的地方也能看到這種現象。在水葫蘆危害較重的水田中放入水車前,能很快使水葫蘆出現褪綠、葉腐爛、根變黑等症狀,最後死亡。這種伴生植物能和作物共存於某一特定區域,並發揮除草作用,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
4. 提取化感物質,合成新型除草劑
通過對化感作用物質的提取、分離和鑒定,模擬其結構,可開發出擬天然選擇性除草劑,可以減少化學農葯的使用量。由於生物途徑合成的天然除草劑具有低毒高效、易於吸收和降解且作用對象專一等特點,因此可減輕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壓力,降低農作物中化學農葯殘留量,有助於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這方面已有成功合成生物農葯範例,如由振國以沙漠植物產生的化感物質1,8-桉樹腦為前導體,研製成功新型內吸性除草劑仙治(Cin-methlin),已應用於水稻、花生、大豆、棉花等作物;藤井義晴等根據棉花根系分泌物獨腳金萌素合成的獨腳金酚已應用於防除大豆、花生、玉米、甘蔗田的寄生性雜草獨腳金。
5. 轉基因育種
通過育種把某種化感性狀結合進作物品種,使作物增強競爭優勢以抑制某些主要雜草。採用常規雜交技術,或原生質體融合等生物技術手段,把化感基因引入栽培品種中,為特定地區培育出能抵抗某些雜草的農作物品種是有可能的。在明確控製作物化感作用的遺傳行為和機制後,可利用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手段,將控制化感性狀的基因導入豐產優質作物品種基因組中,培育出既能實現高產優質高效,又能在田間條件下自動抑制雜草的優良作物品種。目前培育抗雜草作物品種的研究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Dilday通過研究推測,水稻基因組中控製作物產量和其他一些優良性狀的基因與控制化感作用的基因之間連鎖關系較弱,這為培育高產優質強化感作用的水稻品種創造了條件。據報道,高化感能力存在於作物的野生類型中,由於育種中強調高產等性狀而使該性狀丟失。通過與野生種進行雜交,可將植物對昆蟲和病害的抗性整合到作物品種中去。但化感育種方面目前僅水稻中獲得了具有高化感能力的對雜草有抑製作用的品種。另外,Haan等將矮種油菜與結球白菜雜交獲得了一個具有抑草效果的雜交種,且矮化的芸薹屬品系在玉米和大豆行間發芽良好,並能抑制雜草28~42d而對作物無任何影響。 Panchuk等發現一種冰草屬植物和小麥的雜交種,可顯示冰草的特性和較高的抑制活性,這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如果將來能夠成功地開發出小麥、水稻等一些主要作物的抑草新品種,不但可以減少除草劑的使用,而且可望進一步提高產量。
四、化感作用在雜草防除中的應用前景
利用化感作用控制雜草是一個前景廣闊的新途徑。由於這種控制措施是利用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的自身防禦系統或抗逆能力,沒有向系統中引入難降解的化學物質,不會帶來諸如農葯殘留等的環境問題,故利用化感作用控制田間雜草是一種具有潛力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的雜草控制措施。利用植物的化感物質防治有害生物,無疑是植物保護的發展方向之一。化感物質是生態系統中各生物長期以來相互競爭和自然選擇的結果,是為生態系統所適應的,所以我們應當恰到好處地應用此生態機制,盡量避免化感作用的有害影響,而盡可能地利用其正面效應,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統一,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據美國農業部(USDA)估計,化感作用新技術的應用將給美國農業帶來2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因此化感作用的應用前景是相當可觀的。1999年8月在加拿大召開的世界第二次化感作用大會中,有大量的論文報告涉及到化感物質作為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前景,從而為更有效地控制病蟲草害,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經濟效益,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發展空間。
分離、提取和鑒定新的化感物質是化感作用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但事實上,在人們已經確定的化感物質中,真正具有應用價值的仍然很少。因此,在以後的研究中,應當注重化感作用室內研究與大田應用的結合,鑒定新的化感物質並探索其除草的潛力,並在此基礎上開發無污染的除草劑,將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影響。此外,化感物質的產生、釋放及作用機制的研究目前仍是一個薄弱環節,有待進一步探討。隨著我們對化感物質的選擇機制、作用機理、生物合成的基因調控了解的增多,人們將有可能成功地利用現有的種質資源,提高這些化學物質的產量,調控正在生長或者殘株的化感物質釋放速度以進行季節性的除草。這一領域的技術雖然復雜,但是卻為雜草的綜合防治展示了新的前景。
化感作用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研究領域,因此必須引入多學科的思想和方法,不同學科研究者共同參與和合作,使這一新興的交叉學科日臻成熟,更好地發揮其潛在的應用價值,並提出具有生態安全性的合理措施,為我國的農業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對策。
回答者:Linffy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26 18:37
尼古丁的毒性及成癮性
尼古丁是一種難聞、味苦、無色透明的油質液體,揮發性強,在空氣中極易氧化成暗灰色,能迅速溶於水及酒精中,通過口鼻支氣管粘膜很容易被機體吸收。粘在皮膚表面的尼古丁亦可被吸收滲入體內。一支香煙所含的尼古丁可毒死一隻小白鼠,20支香煙中的尼古丁可毒死一頭牛。人的致死量是50~70毫克,相當於20~25支香煙的尼古丁的含量。如果將一支雪茄煙或三支香煙的尼古丁注入人的靜脈內3~5分鍾即可死亡。煙草不但對高等動物有害,對低等動物也有害,因此也是農業殺蟲劑的主要成份。所以說:「毒蛇不咬煙鬼,因為它們聞到吸煙所揮發出來的苦臭味,就避而高飛遠走。同樣道理被動吸煙者對煙臭味也有不適的感覺。
吸煙引起急性中毒死亡者,我國已早有發生,吸煙多了就醉倒在地,口吐黃水而死亡。為此崇禎皇帝曾下令禁煙。在國外也有報導:蘇聯有一名青年第一次吸煙,吸一支大雪茄煙後死去。英國一個長期吸煙的40歲的健康男子,因從事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一夜吸了14支雪茄和40支香煙,早晨感到難受,經醫生搶救無效死去。法國在一個俱樂部舉行一次吸煙比賽,優勝者在他吸了60支紙煙,未來得及領獎即死去,其它參加比賽者都因生命垂危,到醫院搶救。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吸煙量較大並不中毒呢?每日吸卷煙一盒(20支)以上的人很多,其中尼古丁含量大大超過人的致死量,但急性中毒死亡者卻很少,原因是煙草中的部分尼古丁被煙霧中的毒物甲醛中和了,而且大多數不是連續吸煙,這些尼古丁是間斷緩慢進入人體的。此外紙煙點燃後50%的尼古丁隨煙霧擴散到空氣中,5%隨煙頭被扔掉,25%被燃燒破壞,只有20%被機體吸收。而尼古丁在體內很快被解毒隨尿排出。再加上長期吸煙者,體內對尼古丁產生耐受性,癮癖性,而使人嗜煙如命。
吸煙何以成癮
一提起成癮物質,人們往往立即想到鴉片、海洛因、大麻等毒品,卻忘了世界上使用最多、危害最廣的煙草。其實,與海洛因相比,除了一個是合法消費品,另一個是違禁品外,在其他方面幾乎沒有質的不同,尤其是從物質依賴的角度看,二者更是如出一轍。
醫學上判斷某種物質是否有依賴性,主要依據有兩條。第一,是看人們對這種物質是否有強制性地使用和覓求的特點;第二是在停止使用某種物質後,是否不斷產生重新使用該物質的強烈慾望及與之相應的行為方式。
所謂強制性地使用及覓求,說的了就是已經成癮,不用不行。這種非用不可的感覺是則成癮物質的本質所決定的。也就是說,迫使癮君子們欲罷不能的根本原因,在於長期使用成癮物質所造成的軀體依賴和精神依賴,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戒斷反應,即指停止吸煙後數十分鍾到數小時便開始想吸煙,並感到坐立不安、煩燥、心神不寧、手足無措,繼而出現頭痛、心慌、乏力、腹部不適、惡心、腹瀉、精神萎靡、注意力難以集中、愛發脾氣、睏倦及睡眠障礙等症狀。這種種症狀使戒煙者對煙草的渴求更加強烈。這些症狀一般在戒煙後的三四天內最為突出,爾後在1個月左右漸漸消失。但少數症狀,如注意力難以集中、睏倦等可持續很長時間。與海洛因等毒品非常相似的是,所有戒斷症狀,一經吸煙便可立即緩解,這也是所有成癮物質的共同特點。
至於形成身體依賴和精神依賴的機理,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有學者讓受試的吸煙者在實驗室里隨意吸煙,同時分別給他們靜脈滴注不同劑量的尼古丁或生理鹽水。結果發現,每小時滴注4毫克尼古丁的受試者的吸煙量,比滴注生理鹽水的受試者少60%。表明吸煙的慾望和行為是通過人體血液的尼古丁含量來調節的。尼古丁的煙草中的含量為0.5%~8%,主要經呼吸道粘膜吸收。長期吸煙者體內的尼古丁維持在一個恆定水平,機體已適應了這種狀態。因此,一旦停止吸煙,體內的尼古丁水平便會下降,吸煙者就會感到種種不適。就像高血壓病人一旦血壓突然降至正常時,反而會感到頭暈目弦及各種不適一樣。
此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人們往往在緊張或勞累時便不自覺地想吸煙,以期得到休息或放鬆。但實際上吸煙會使從血壓上升,呼吸興奮,心率加快,之與人休息時的情況恰恰相反,但每個吸煙者的主觀感覺確實是舒適與放鬆。原因何在呢?其實是尼古丁刺激了體內腎上腺素的分泌,而腎上腺素能明顯增加人體的應激能力,從而使人適應外界刺激的能力提高,導致主觀上的輕松感。
吸煙的危害
吸煙的危害,盡人皆知。全世界每年因吸煙死亡達250萬人之多,煙是人類第一殺手。自覺養成不吸煙的個人衛生習慣,不僅有益於健康,而且也是一種高尚公共衛生道德的體現。在吸煙的房間里,尤其是冬天門窗緊閉的環境里,室內不僅充滿了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還有吸煙者呼出的一氧化碳,會使人感到頭痛、倦怠,工作效率下降,更為嚴重的是在吸煙者吐出來的冷煙霧中,煙焦油和煙鹼的含量比吸煙者吸入的熱煙含量多1倍,苯並芘多2倍,一氧化碳多4倍,氨多50倍。
....有資料表明,長期吸煙者的肺癌發病率比不吸煙者高10-20倍,喉癌發病率高6-10倍,冠心病發病率高2-3倍。循環系統發病率高3倍,氣管炎發病率高2-8倍。有人調查了1000個家庭,發現吸煙家庭16歲以下的兒童患呼吸道疾病的比不吸煙家庭為多。5歲以下兒童,在不吸煙家庭,33.5%有呼吸道症狀,而吸煙家庭卻有44.5%有呼吸道症狀。
....吸煙對女性有特殊危險,吸煙的婦女如果正使用口服避孕葯,會增加心臟疾病發作和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機會;吸煙孕婦的胎兒易發生早產和體重不足,嬰幼兒期免疫功能降低,容易生病;據統計,孕婦被動吸煙的嬰兒致畸率明顯增高。
....吸煙害己害人,應該自覺養成不吸煙的良好衛生習慣。
吸煙有害,勿受誘惑
——寫在2000世界無煙日
今年5月31日是第13個「世界無煙日」。今年無煙日的主題是「不要利用文體活動促銷煙草」,口號是「吸煙有害,勿受誘惑」。
煙草在全球盛行了兩百多年,直到20世紀,人類才開始認識到煙草對人類的危害。1987年11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將每年的4月7日定為世界無煙日,並於1988年開始執行。從1989年起世界無煙日改為每年的5月31日。 開展無煙日活動的目的在於提醒世人吸煙有害於健康,呼籲全世界吸煙者主動放棄吸煙,號召所有煙草生產者、銷售者和整個國際社會一起行動,投身到反吸煙運動中去,為人類創造一個無煙草的環境。
煙草隨著燃燒溫度的變化,可以產生4000多種物質,研究表明,其中許多物質對人體有害,僅目前查明的致癌物質就有40多種。吸煙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惡化的主要原因。吸煙者還易患胃、十二指腸潰瘍和神經衰弱等疾病。研究還發現,被動吸煙者受到的傷害甚至超過吸煙者本人。
煙草所致的急性危害包括:缺氧、心跳加快、氣喘、陽痿、不孕症以及增加血清二氧化碳濃度。吸煙的長期危害,主要是引發疾病和死亡,包括心臟病發作、中風、肺癌和其他癌症(喉、口腔、咽、食道、胰腺、膀胱、子宮頸、白血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吸煙不僅危害吸煙者本人,而且還秧及其周圍的人。研究表明,吸入他人吐出的香煙煙霧,可導致嬰兒急性死亡,嬰幼兒呼吸道疾病及中耳疾病,成人肺癌及心臟病。兒童的父母吸煙把兒童置於更危險的境地,因為這將增加他們未來吸煙的可能性。�
目前全世界約有11億吸煙者,其中70%以上的煙民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全球約有47%的男性和12%的女性吸煙,每天還有8至10萬年輕人成為長期煙民,到2025年,全球吸煙人數將達到16億。現在每年有約400萬人死於由煙草製品引起的疾病,在未來20年中全球由吸煙所導致的死亡將增加3倍。到2020年,被煙草殺死的人數將超過其他任何一種疾病,在世界范圍內,死於與吸煙相關疾病的人數將超過艾滋病、結核、難產、車禍、自殺、兇殺所導致的死亡人數的總和。�
據實驗研究表明,一支香煙的煙鹼可使一隻白鼠致死,20支香煙的煙鹼可毒死一頭牛,在法國舉行的一次吸煙比賽中,有人連吸了60支煙就當場死亡了。吸煙不僅害己,而且還害他人,被動吸煙者所受毒害的程度也是驚人的,歐洲每年有將近14萬被動吸煙者因此患癌症或心臟病而去世。被動吸煙對青少年的傷害更大,在吸煙者的環境中生活的孩子,患氣喘病、支氣管炎、肺炎和中耳炎的人數明顯增加。青少年是發育時期,更不應該吸煙。平均來看,若吸煙者從青少年時便開始吸煙,並持續下去,就會有50%的機會死於與煙草相關的疾病。其中半數將死於中年,或70歲之前,損失大約22年的正常期望壽命。由於長期吸煙,從青年時期開始的任何年齡段的吸煙者都比不吸煙者的死亡率高約3倍。
吸煙導致的社會問題並不僅僅止於人類健康一項,由此引發的其它許多社會問題同樣值得我們深思。吸煙造成的經濟損失遠遠超過煙草業經濟收入。有人指出,目前我國煙草的稅收實際上是「愚人的金庫「,吸煙造成的健康和經濟損失與煙草利稅之比大約為2∶1。此外,據世界銀行估計,煙草每年給全世界造成約二千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其中一半損失由發展中國家負擔,這包括對吸煙導致的疾病的治療費用、因職工生病給企業造成的損失,以及因失火造成的損失等。
我國是世界上煙草生產和消費最大的國家,吸煙率在37%以上。有資料統計,世界上的吸煙人數正在下降,而與此同時,中國的煙民隊伍卻在不斷擴大。據調查,我國現有煙民3.2億,比美國的人口總數還多,如果這3.2億「煙民」每人家裡或辦公室里有一位或兩位「非煙民」,那麼,被動吸煙的人數將是十分驚人的。這些數以億計的「非煙民」,天天受到毒霧的熏染,天長日久,一部分「非煙民」,也會得肺癌等其它疾病,而成為「煙民」的犧牲品。由此可見,吸煙已成為一個嚴重影響我國廣大群眾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
為了您的個人健康,也為了全社會的公共利益,請您戒煙!
二手煙」害猛於虎
美國醫學研究人員最近發表研究報告指出,被動吸煙即俗稱的「吸二手煙」比原先外界所知道的還要危險,一些與吸煙者共同生活的女性,患肺癌的幾率比常人多出6倍。被稱為「GSTMI」的基因發生突變,或是缺少此基因的婦女,其患肺癌的幾率為一般人的2.6倍至6倍。「GSTMI」基因目前已被認為會使煙草中致癌物失去活性。
關於肺癌的預防之道,遠離香煙與煙霧是最為明智之舉。同時,不但盡量不要吸煙,也不要讓自己吸上「二手煙」,即使在公共場所也應設法避開那些吞雲吐霧者,以避免受到「二手煙」的危害。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前不久發表的報告說,多吃一些含維生素E豐富的食物,可使吸煙者罹患肺癌的幾率降低兩成。研究發現,那些血液里維生素E含量最高的人,得肺癌的比例下降。而那些吸煙時間最短,血液里含維生素E高的人,預防效果最佳。但專家強調,具有預防肺癌功效的維生素E主要來自食物而並非維生素E補充劑。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包括全麥麵包、硬果類、綠色蔬菜、豆類、谷類等。
<健康報>
煙霧對環境的污染
對人的生命來說,新鮮空氣、食物、水是最重要的因素。從大氣污染的角度看,在一般通見不良而吸煙者又較多的地方,那裡每一亳升煙霧里含有50億個煙塵顆料,它是平常空氣中所含塵埃微粒的5萬倍。那裡一氧化碳的濃度超過工業允許閾值的840倍。大量的一氧化碳存在使人精神疲憊,勞動效率降低,血液中碳氧血紅蛋白濃度可上升到中等中毒程度。
煙霧中含有許多致病物質,如煙鹼、二氧化氮、氫氰酸、丙烯醛、砷、鉛、汞等。據國外分析,煙霧中上述各種物質的濃度遠遠超過工業許可閾值(表1),而後者是先進工業國家規定工人接觸有害氣體的最高濃度。卷煙煙霧對人群的危害超過工業污染的化學氣體。
表1 卷煙煙霧中某些氣體與工業閾值的比較
化學成分 卷煙中濃度(PPM) 工業允許閾值(PPM) 卷煙濃度超過閾值倍數
一氧化碳 42000 50 840
甲 醛 30 5 6
乙 醛 3200 200 16
丙 烯 醛 150 0.1 1500
氧 化 氮 微量 5 -
氰 化 物 1600 10 160
這些有害氣體對人身的危害,據北京鐵路局中心防疫站報道,長期在火車站從事客運的職工,由於長期在煙霧污染的候車室內工作,不吸煙的職工工作24小時後,唾液溶菌酶、唾液硫氰酸鹽和血液中碳氧血紅蛋白都明顯增高。同時調查21名職工在煙霧污染環境下的20項主觀感覺反應,如果90. 5%的職工感到不適,66.7%的職工出現呼吸道刺激症狀,並有強烈和迫切改善環境的願望。通過調查認為:北京站候車室空氣污濁的重要污染源,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有人研究了自然條件下被動吸煙者煙鹼和一氧化
Ⅳ 大學生物細胞實驗實驗報告怎麼寫
標題:實驗一、。。。。。。。。
實驗目的:1、2、3、
實驗原理:
實驗器材(儀器) 實驗材料(生物材料 如:馬鈴薯)
實驗步驟 (即實驗流程)
實驗結論 可以是表格列出數據 也可以是畫圖
結果分析與討論 !!!!!這個是重點 老師給你打分主要是看你的分析討論的怎麼樣 結果做出來沒有,做的好不好沒關系,但是你一定要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分析仔細才行,切記~~~
注意事項 :這個書上一般都有
Ⅵ 如何寫生物實驗報告
把實驗的目的、方法、過程、結果等記錄下來,經過整理,寫成的書面匯報,就叫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的種類因科學實驗的對象而異。如化學實驗的報告叫化學實驗報告,物理實驗的報告就叫物理實驗報告。隨著科學事業的日益發展,實驗的種類、項目等日見繁多,但其格式大同小異,比較固定。實驗報告必須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它主要的用途在於幫助實驗者不斷地積累研究資料,總結研究成果。
實驗報告的書寫是一項重要的基本技能訓練。它不僅是對每次實驗的總結,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初步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邏輯歸納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是科學論文寫作的基礎。因此,參加實驗的每位學生,均應及時認真地書寫實驗報告。要求內容實事求是,分析全面具體,文字簡練通順,謄寫清楚整潔。
實驗報告內容與格式
(一) 實驗名稱
要用最簡練的語言反映實驗的內容。如驗證某程序、定律、演算法,可寫成「驗證×××」;分析×××。
(二) 所屬課程名稱
(三) 學生姓名、學號、及合作者
(四) 實驗日期和地點(年、月、日)
(五) 實驗目的
目的要明確,在理論上驗證定理、公式、演算法,並使實驗者獲得深刻和系統的理解,在實踐上,掌握使用實驗設備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調試方法。一般需說明是驗證型實驗還是設計型實驗,是創新型實驗還是綜合型實驗。
(六)實驗原理:在此闡述實驗相關的主要原理。
Ⅶ 生物實驗報告範文
生物綜合實驗報告
(5組:段曉姍、李晉、董珊、鄧姍)
學期接近尾聲,我們組的實驗也結束了,由於時間原因,我們並未按照計劃做完所有的室內實驗,而是重點做了兩個實驗。雖然實驗都以失敗告終,但是我們從中卻學到了不少東西,增長了不少的經驗,也總結了其中的教訓,還算頗有心得。
一、 種子的向重力性:這個實驗我們做了不下三次,因為種子泡下後總是因為多種因素不能同時發芽,為了使種子在相同條件下生長,我們只有等其他種子發芽後再觀察做實驗,但到最後結果就是一些已經發芽的種子泡爛了。因此,浪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二、 番茄的缺素培養:本學期我們組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這個實驗上了。從營養液的配製到種子發育長成幼苗等,似乎就經歷了這整個學期,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經驗教訓:
⒈種子是不能用一半浸在水裡的方法使它發芽的,雖然有一半露在外面,但是還有一部分在進行無氧呼吸,會產生毒物質,使種子爛掉。
⒉在平時配製培養液時,由於一些微量元素用量是非常小的,所以一般實驗室里總是將元素分為幾部分,配製好大量的再按照比例將其混合在一起。例如M.S.培養液分為:有機、無機、微量、Fe-EDTA四部分,但在做缺素時,由於各培養液所缺的元素不同,不能像全素培養液那樣配製,因此,我們採用了「先將各元素的代表溶液單獨配成溶液,然後需要哪種就添加哪種」的方法,這一想法也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在配製各缺素溶液時,微量元素的加入得很少,所以我們用到了「槍」,從而也學習了「槍」的使用方法,槍只能豎直放置,不可以來回晃動,防止殘液倒流進槍里,這樣不僅會在下次使用時與新溶液混淆在一起,導致實驗不嚴密,還會對「槍」造成一定的損害。
經分析,缺素實驗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在我們配置培養液的時候,其中的有機物質由於配置時間太長、溫度太高(放在實驗台上而不是在冰箱里)等原因而長毛了,而我們平日是將栽培的植物放在實驗室的窗檯上的,陽光直射使本就生有菌類的有機物質壞掉,造成植物的死亡現象大致相同,沒有表現出缺素的各種不同的現象。
另外,我們還種了雲豆,雖然宿舍在陰面,我們植物的長勢也是不錯的,經過自己親自動手種植物,才清楚水和陽光真的是植物必備的非物質條件,因為剛開始種植時,總是忘記澆水,我們的小麥就整天弓著背不肯抬頭。
至於室外,我們則是對校園植物進行了一些階段性觀察,主要是集中在兩種不同種的叉葉槭、廣玉蘭和大葉黃楊上。經觀察發現,廣玉蘭今年的花期尤其的長,廣玉蘭是落葉喬木,一般花期為3~4月份,可今年到了五六月份它依然綻放;在觀察過程中,我們與大葉黃楊一起經歷了新生;學校有兩種叉葉槭,一種為生科院門外的喬木,綠葉,一種為圖書館外借部門外的灌木,紫葉,經查資料這種叉葉槭叫做雞爪叉葉槭,我們用比較的方式對兩種植物進行了生長階段的觀察。
經過這學期的自主實驗,雖然實驗結果不是很理想,但真的受益非淺。首先我們過去沒有過自己設計實驗,動手培養實驗材料的經歷,所以鍛煉了我們探索科學的主動性;其次,團隊精神非常重要,做實驗其實和一場比賽是一樣的,需要彼此之間的配合與默契,僅靠一個人是絕對不夠的;再次,實驗結果固然能說明問題,但是重要的還是對實驗方法的掌握與治學的認真嚴謹態度;最後,就是動手能力的增強。
以上是本學期實驗的一些經驗教訓心得,我們會銘記,努力在今後的實驗中在結果方面也取得一些成績。
Ⅷ 初一生物鼠婦的實驗報告(具體一些,結果也包括)
《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探究報告
·提出問題: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
·作出假設: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驗證過程:
1.實驗設計:給鼠婦提供陰暗和明亮兩種環境,觀察鼠婦對環境選擇
2.實驗材料:塗成黑色的培養皿,鼠婦(10隻),蓋板
3.實驗裝置:用蓋板蓋住培養皿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接受燈光照射,使培養皿的一半處於黑暗中,另一半處於明亮處.
·實施計劃:
環境/2M/3M/4M/5M/6M/7M/8M/9M/10M/11M
明亮/10/8/8/7/5/2/1/0/0/0/0/
陰暗/0/2/2/3/5/8/9/10/10/10/10/
·得出結論:支持假設,鼠婦不喜光,趨於黑暗
·分析:本次實驗結果支持假設,但並不明顯,原因有以下三點:
1.不能保證完全給鼠婦創造了陰暗和明亮兩種環境;
2.不能保證除了光的刺激外,鼠婦不受到其他任何刺激;
3.不能避免鼠婦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
若注意了以上幾點,實驗結果會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