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醫學實驗哪些環節容易產生氣溶膠
以下實驗操作過程中,易產生感染性氣溶膠:①樣本的采 集,打開試管塞或瓶蓋.②樣本的制備,火焰固定.③分離培養 或接種培養物,劃分平板,生化反應管接種.④用火焰燒灼接種 環,接種環移液,混勻培養液.⑤離心的試管沒牢固蓋緊.⑥用 吸管注射移液,用力吹出移液管內最後一滴液體.⑦振盪器或漩渦器操作時.⑧傾倒,轉移液態培養物或上清液.⑨其他任 何向液體或半固體材料中施加能量的活動.
B. 什麼是微生物氣溶膠
微生物氣溶膠是指懸浮在氣體介質中的固態或液態顆粒所組成的氣態分散系統。
氣溶膠是以固體或液體為分散質(又稱分散相)和氣體為分散介質所形成的溶膠。它具有膠體性質,如:對光線有散射作用、電泳、布朗運動等特性。大氣中的固體和液體微粒作布朗運動,不因重力而沉降,可懸浮在大氣中長達數月、數年之久。
微生物氣溶膠的生物、物理和化學性質對呼吸道感染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氣溶膠中含有微生物的自身特性,即微生物的感染力和毒力是呼吸道感染後果的決定性因素。不同種屬、不同株別的微生物氣溶膠在類似條件下感染劑量之差可達幾個數量級。
相關危害:
微生物氣溶膠是一種特殊的氣溶膠,是由懸浮於空氣中的微生物所形成的膠體體系,包括病毒、細菌、真菌以及它們的副產物。病毒是最小的微生物,直徑在0.02-0.3μm,雖然只能在寄主細胞內繁殖;
但在沒有寄主細胞的條件下仍可附著在如呼吸道分泌物等液滴上形成病毒氣溶膠而通過空氣傳播,能導致傳染病的發生,如流感、腮腺炎、麻疹等;細菌氣溶膠通常是單獨存在或由其他粒子所攜帶,病原性細菌易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真菌氣溶膠常在潮濕的環境中發生,室內環境中的黴菌等易導致哮喘、過敏性鼻炎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微生物氣溶膠,網路—氣溶膠
C. 請問大蝦們,DNA是怎麼成為氣溶膠的,要是DNA能形成氣溶膠的話,我們一般生物實驗室不都會被氣溶膠污染了
異丙醇揮發時不會產生氣溶膠。DNA氣溶膠多半是劇烈震盪時、或者打開EP管蓋時產生的。還有就是DNA溶液污染桌面,後來成為固體顆粒隨灰塵等到空氣中。
D. 能產生氣溶膠的操作有
以下實驗操作過程中,易產生感染性氣溶膠:
1、樣本的採集,打開試管塞或瓶蓋。
2、樣本的制備,火焰固定。
3、分離培養或接種培養物,劃分平板,生化反應管接種。
4、用火焰燒灼接種環,接種環移液,混勻培養液。
5、離心的試管沒牢固蓋緊。
6、用吸管注射移液,用力吹出移液管內最後一滴液體。
7、振盪器或漩渦器操作時。
8、傾倒,轉移液態培養物或上清液。
9、其他任何向液體或半固體材料中施加能量的活動。
(4)生物實驗中哪些會形成氣溶膠擴展閱讀:
氣溶膠微粒能發生光的散射,這是使天空成為藍色,太陽落山時成為紅色的原因。在動力性質方面,其布朗運動非常劇烈,當微粒小時具有擴散性質;
當微粒大時,由於與介質的密度差大,沉降顯著。在電學性質方面,氣溶膠粒子沒有擴散雙電層存在,但可以帶電,其電荷來源於與大氣中氣體離子的碰撞或與介質的摩擦,所帶電荷量不等,且隨時間變化;微粒既可帶正電也可帶負電,說明其電性決定於外界條件。
在穩定性方面,氣溶膠粒子沒有溶膠粒子那樣的溶劑化層和擴散雙電層,相碰時即發生聚結,生成大液滴(霧)或聚集體(煙),此過程進展極其迅速,所以氣溶膠是極不穩定的膠體分散體系,但由於布朗運動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相對穩定性。
E. 氣溶膠的產生分類
氣溶膠按其來源可分為一次氣溶膠(以微粒形式直接從發生源進入大氣)和二次氣溶膠(在大氣中由一次污染物轉化而生成)兩種。它們可以來自被風揚起的細灰和微塵、海水濺沫蒸發而成的鹽粒、火山爆發的散落物以及森林燃燒的煙塵等天然源,也可以來自化石和非化石燃料的燃燒、交通運輸以及各種工業排放的煙塵等人為源。 天然氣溶膠:雲、霧、靄、煙、海鹽等。
生物氣溶膠:微粒中含有微生物或生物大分子等生物物質的稱為生物氣溶膠(bioaerosol),其中含有微生物的稱為微生物氣溶膠。 工業化氣溶膠:有殺蟲劑、消毒劑和衛生消毒劑、洗滌劑和清潔劑、蠟、油漆和發膠。
食用氣溶膠:攪拌過的奶油。
氣溶膠能夠引起丁達爾效應
氣溶膠中的粒子具有很多特有的動力性質,光學性質,電學性質。比如布朗運動,光的折射,象彩虹,月暈之類都是因為光線穿過大氣層而引起的折射現象.而大氣中含有很多的粒子,這些粒子就形成了氣溶膠。
氣溶膠在醫學,環境科學,軍事學方面都有很大的應用。在醫學方面應用於治療呼吸道疾病的粉塵型葯的制備,因為粉塵型葯粉更能夠被呼吸道吸附而有利於疾病的治療。環境科學方面比如用衛星檢測火災.在軍事方面比如煙霧彈之類,還有可以製造氣溶膠煙霧來防禦激光武器。
氣溶膠的容器內含有兩種物質--有待噴射的液態物和保持壓力的壓縮氣體。當撳下按鈕時,閥門張開,壓縮氣體將噴嘴裡的一些液態物壓出。 1926年,挪威科學家埃里克·羅西姆首先想出了這個點子。但其他一些科學家也同樣有此想法。美國人朱利葉斯·S·可汗想出了一次性使用的金屬霧筒。同樣來自美國的萊爾·達維·古德休則進一步研製了這一發明,使它成為可以上市的商品。1941年,第一批氣溶膠開始銷售。
氣溶膠廣泛應用於一系列消費品。塗漆、清潔劑、擦光劑、除臭劑、香水、剃須乳劑,甚至摜奶油,都廣泛地以氣溶膠方式銷售。另外,人們還證明它們在衛生保健上也是行之有效的,可用來治療某些呼吸器官的疾病。
但也發現了氣溶膠存在的一個問題。用於壓縮氣體的化學葯品通常是含氯氟烴(即CFCs),已證明它是對地球大氣層上的臭氧層造成損害的一類物質。
最流行的現代氣溶膠壓縮氣體是二氧化碳氣體,它能在氣溶膠噴筒內生成。像丙烷、異丁烷這類氣體也可使用。 氣溶膠的濃度,可以用一定體積中微粒的總質量來表示,基本單位是微克/米,也可以用數密度即單位體積內的粒子數目來表示。氣溶膠的分布特性通常可用其粒子數目(n)、粒子表面積(S)、粒子的體積(V)或質量(m)按粒徑大小(D)的分布來描述,一般作dn/d lgD、dS/d lgD和dV/d lgD對lgD的分布圖,它們基本上呈正態分布。對於半徑(r)在0.1微米和10微米之間的粒子,一般用容格(Junge)分布來表示,即:n(r)=Cr
式中v近似等於3,C是正比於粒子濃度的常數。但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有人提出三模態大氣氣溶膠的分布(愛根核模、積聚模和粗粒子模)。圖中還示出它們的粒徑范圍、主要質量源以及質量的輸入或去除的主要過程。由此可見,愛根核范圍的粒子是由高溫過程或化學過程產生的蒸汽凝結而成;積聚作用范圍的粒子是由核模中的粒子凝聚或通過蒸汽凝結長大而形成,80%以上的大氣硫酸鹽微粒屬於此模;粗粒子則是由液滴蒸發、機械粉碎等過程形成。細粒子和粗粒子的分界線通常直徑為2微米左右。從對人體呼吸道的危害看來,10微米以上的粒子,常阻留在鼻腔和鼻咽喉部;2~10微米的粒子大部分留在上呼吸道,而2微米以下的粒子隨著粒徑的減小在肺內滯留的比率增加,0.1微米以下的粒子隨著粒徑的減小在支氣管內附著的比率增加。半徑小於0.1微米的粒子,其數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減小,這表明它們來源於地表;但半徑0.1~1微米的粒子,其數密度在對流層頂上部隨高度逐漸增加,並且在15~20公里附近出現極大值,形成平流層內的氣溶膠層,這層氣溶膠可能是火山噴出物氣體在平流層中經氧化成固體而形成的。它雖然只佔大氣中氣溶膠總量的百分之幾,但對於大氣的氣溫有重要的影響。通過大氣遙感可探測氣溶膠粒子的平均譜分布。
自從美國公布了全球PM2.5的分布圖,北京等城市的PM2.5含量受到關注,尤其是近斷時間持續的「霧霾「天氣使得市民感到恐慌,預防和治理PM2.5污染迫在眉睫。2012年全國增加了很多監測PM2.5站點,但是地面監測站畢竟不能完全均勻分布在每一個地方,衛星遙感手段以其時效性高、覆蓋面廣、解析度高等優勢使得快速大面積監測氣溶膠情況成為可能。MODIS是先進的多光譜遙感感測器,具有36個觀測通道,覆蓋了當前主要遙感衛星的主要觀測數據。利用反演得到的氣溶膠光學厚度空間分布數據結合PM2.5實測數據建立相關模型,即可實現PM2.5的遙感監測。該微課堂講的就是如何基於ENVI 5.0反演氣溶膠的光學厚度空間分布。 氣溶膠的化學組成十分復雜,它含有各種微量金屬、無機氧化物、硫酸鹽、硝酸鹽和含氧有機化合物等。由於來源不同,形成過程也不同,故其成分不一,特別是城市大氣受污染源的影響,氣溶膠的成分變動較大。但是非城市大氣氣溶膠的成分比較穩定,大體上與地區的土壤成分有關。
大氣中二氧化硫轉化形成的硫酸鹽,是氣溶膠的主要成分之一。其轉化過程尚未完全明白,已知二氧化硫可在均相條件下(在氣相中),或在水滴、碳顆粒和有機物顆粒表面等多相條件下(在液相或固相表面上)轉化成三氧化硫,再與水反應生成硫酸,並和金屬氧化物的微塵反應而生成硫酸鹽。硫是氣溶膠內最重要的元素,其含量能反映污染物的全球性遷移、傳輸和分布的狀況(見大氣微量氣體)。
氣溶膠中硝酸鹽和有機物的形成機制,尚待研究。氣溶膠中有銨離子(NH4+)存在,能與硫酸根離子(SO42-)和硝酸根離子(NO3-)生成銨鹽。至於氣溶膠中的有機物,更是許多種類有機物的復雜混合物,其中包括稀烴、烷烴、芳烴、多環芳烴、醛、酮、酸、醌、酯,以及有機氮化物和有機硫化物等。
氣溶膠來源於土壤的各種元素(如銪、鈉、鉀、鋇、銣、鑭、鈰、硅、釤、鈦、釷、鋁等),其含量在地區之間差別不大;而來源於工業區的各種元素(如氯、鎢、銀、錳、鎘、鋅、銻、鎳、砷、鉻等),就有較大的地區差別。
氣溶膠是大氣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直接影響人類的健康,還能增加大氣的化學反應,降低能見度,增加降水、成雲和成霧的可能性,影響大氣輻射收支,導致環境溫度和植物生長速率的改變以及沾污材料。對氣溶膠的研究,無論對於大氣化學、雲和降水物理學、大氣光學、大氣電學、大氣輻射學、氣候學、環境醫學或者生態學等學科來說,都有重要意義。但氣溶膠化學組成的研究僅是開始,還有待於今後發展。
F. 微生物氣溶膠是如何形成的
只要有微生物存在的空氣就是氣溶膠了
很容易產程阿,我們每天生活的空氣中都是阿
G. 氣溶膠是什麼
氣溶膠(aerosol)由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分散並懸浮在氣體介質中形成的膠體分散體系,又稱氣體分散體系。其分散相為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其大小為0.001~100μm,分散介質為氣體。液體氣溶膠通常稱為霧,固體氣溶膠通常稱為霧煙。
天空中的雲、霧、塵埃,工業上和運輸業上用的鍋爐和各種發動機里未燃盡的燃料所形成的煙,采礦、採石場磨材和糧食加工時所形成的固體粉塵,人造的掩蔽煙幕和毒煙等都是氣溶膠的具體實例。
氣溶膠的消除,主要靠大氣的降水、小粒子間的碰並、凝聚、聚合和沉降過程。
(7)生物實驗中哪些會形成氣溶膠擴展閱讀:
氣溶膠的影響:
1、全球變暖
霧、煙、塵埃等是最常見的自然氣溶膠。通過對密封裝置的加壓,可從各種各樣的物質中產生氣溶膠,其中包括殺蟲劑、油漆、噴發定型劑等。這種物質與一種易於液化的氣體混合(往往是一種加入微量氟化物或氯化物的碳氫化合物),一旦釋壓,後者會產生推進作用。
2、環境污染
霾是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公里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這里的干塵粒指的是干氣溶膠粒子。一般情況下,當能見度在1~10公里時可能既有干氣溶膠的影響(即霾的影響),也可能有水滴的貢獻(即輕霧的貢獻),且不易區分,所以就被稱為「霧-霾」現象。
3、農業影響
氣溶膠對氣候和環境的影響,必將影響植被的生長及農業生產。大氣氣溶膠包括的種類繁多,按成分來源,可將氣溶膠分為人為源氣溶膠(硫酸鹽類、氮化物類、氟化物類、黑碳類和金屬粉塵)和白然源氣溶膠(火山灰和沙塵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氣溶膠
H. 醫學實驗哪些環節容易產生氣溶膠
以下實驗操作過程中,易產生感染性氣溶膠:
樣本的採集,打開試管塞或瓶蓋。
樣本的制備,火焰固定。
分離培養 或接種培養物,劃分平板,生化反應管接種。
用火焰燒灼接種 環,接種環移液,混勻培養液。
離心的試管沒牢固蓋緊。
用吸管注射移液,用力吹出移液管內最後一滴液體。
振盪器或漩渦器操作時。
傾倒,轉移液態培養物或上清液。
其他任 何向液體或半固體材料中施加能量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