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生物
子II代已有的DNA是2個14N/15N的DNA,2個14N/14N的DNA
它們的表現是,兩條密度帶,位置一中帶、一輕帶,中帶有2個DNA,輕帶有2個
繼續培養,到子N代,已有的DNA是2個14N/15N的DNA,(2×2^n-2)個14N/14N的DNA
它們的表現是,兩條密度帶,位置一中帶、一輕帶,中帶有2個DNA,輕帶有(2×2^n-2)個
顯然仍然是兩條帶,而且中帶無變化還是那兩條雜合鏈,所以有放射性變化的只能是輕帶
中帶略寬,說明了密度梯度打了一些,只能是因為培養基中的15N有一部分作為原料,被整合到了DNA鏈中,出現15N/(14N+15N)這樣的DNA
Ⅱ 生物密度單位:ind./L的中文意思是什麼
indivial/litre
意思是每升(液體)里的(生物)個體數量,就是密度啦。
Ⅲ 北京2010理綜生物題有個小問題求解釋
N15的密度比N14的密度大,所以重帶是N15,輕帶是N14,而中帶是既有N14又有N15,本來子一代DNA的中帶應該是1\2 N15、1\2 N14,而現在發現比以往的中帶略寬,證明含有的N15比較多
Ⅳ 生物學臨界密中度的定義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生物學中的臨界密度」?
一般說來,生物密度是指,單位空間內種群或個體的數量。
在生物種群的整個生命過程中,存在新生和死亡兩個方面。因此,臨界密度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本種群的出生個體與死亡個體的動態平衡;
2.種群與種群之間,由於食物鏈或競爭關系形成的數量平衡。
當其中的某些個體或種群產生競爭優勢時,平衡就會被打破,密度就會相應的上升或下降,當處於恰好平衡的狀態時,該個體或種群的密度就稱之為生物學臨界密度。
不明白你可以再來問我。
Ⅳ 高中生物:標記的15N-DNA放到含有14N-DNA培養液中復制到第三代的時候猜測有中、等、輕密度
DNA是雙鏈
應該是重、等、輕吧?
重:DNA兩條鏈都是N-15
等:DNA兩條鏈,一條N-14,一條N-15
輕:DNA兩條鏈都是N-14,
相對分子質量,N-15比N-14相對分子質量大
這個題目一般會讓你求三個組分的比例啥的
Ⅵ 請教:生物學上的個體密度是什麼意思
在該生物種群的生存區域內存在的個體數/該生物種群的生存區域面積
得出的單位面積內的個體數就是個體密度,又稱種群密度
Ⅶ N14和N15標記的兩種DNA密度梯度離心後為什麼溶液密度和中帶相同,嗯還有這個中帶具體指什麼
溶液的密度是事先設定好的與中帶密度相同,這樣經過離心以後中鏈恰好會懸浮在溶液中,位於試管中央。而密度比溶液密度低的輕鏈恰好位於試管上方,密度比溶液的密度高的重鏈恰好在試管的下方。這樣是便於區分出來三種不同標記的DNA。
Ⅷ 生物必修三種群密度帶單位嗎
帶的,書本上明確指出來是某一種群在單位面積或體積裡面的種群數量
Ⅸ 生物學,染色體半保留復制
半保留復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一種雙鏈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復制模型,其中親代雙鏈分離後,每條單鏈均作為新鏈合成的模板。因此,復制完成時將有兩個子代DNA分子,每個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均與親代分子相同,這是1953年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在DNA雙螺旋結構基礎上提出的假說,1958年得到實驗證實。
1958年Meselson和Stahl利用氮標記技術在大腸桿菌中首次證實了DNA的半保留復制,他們將大腸桿菌放在含有15N標記的NH4Cl培養基中繁殖了15代,使所有的大腸桿菌DNA被15N所標記,可以得到15N桪NA。然後將細菌轉移到含有14N標記的NH4Cl培養基中進行培養,在培養不同代數時,收集細菌,裂介細胞,用氯化銫(CsCl)密度梯度離心法觀察DNA所處的位置。由於15N桪NA的密度比普通DNA(14N-DNA)的密度大,在氯化銫密度梯度離心(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時,兩種密度不同的DNA分布在不同的區帶。
實驗結果表明:在全部由15N標記的培養基中得到的15N桪NA顯示為一條重密度帶位於離心管的管底。當轉入14N標記的培養基中繁殖後第一代,得到了一條中密度帶,這是15N桪NA和14N-DNA的雜交分子。第二代有中密度帶及低密度帶兩個區帶,這表明它們分別為15N14N-DNA和14N14N-DNA。隨著以後在14N培養基中培養代數的增加,低密度帶增強,而中密度帶逐漸減弱,離心結束後,從管底到管口,CsCl溶液密度分布從高到低形成密度梯度,不同重量的DNA分子就停留在與其相當的CsCl密度處,在紫外光下可以看到DNA分子形成的區帶。為了證實第一代雜交分子確實是一半15N-DNA-半14N-DNA,將這種雜交分子經加熱變性,對於變性前後的DNA分別進行CsCl密度梯度離心,結果變性前的雜交分子為一條中密度帶,變性後則分為兩條區帶,即重密度帶(15N-DNA)及低密度帶(14N-DNA)。它們的實驗只有用半保留復制的理論才能得到圓滿的解釋。
DNA既然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它必須具備自我復制的能力。瓦特森和克里克(1953)在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同時,對DNA復制也進行了假設。他們根據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認為DNA分子的復制,首先是從它的一端氫鍵逐漸斷開。當雙螺旋的一端已拆開為兩條單鏈時,各自可以作為模板,從細胞核內吸取與自己鹼基互補的游離核苷酸(A吸取T,C吸取G),進行氫鍵的結合,在復雜的酶系統的作用下,逐漸連接起來,各自形成一條新的互補鏈,與原來模板單鏈互相盤旋在一起,兩條分開的單鏈恢復為雙鏈DNA分子,與原來的完全一樣。DNA的這種復制方式稱為半保留復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因為通過復制所形成的新的DNA分子,保留原來親本DNA雙鏈分子的一條單鏈。
DNA在活體內的半保留復制特徵已為1958年以來的大量試驗所證實。DNA的這種復制方式對保持生物遺傳的穩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還可能存在其他兩種復制方式,都以原來親本DNA雙鏈分子作為模板鏈。一種方法稱為全保留復制(conservative replication),在復制過程中新的DNA分子單鏈結合在一起,形成一條新的DNA雙鏈,而親本DNA雙鏈仍然被保留在一起。另一種方法稱為散布式復制(dispersive replication),在復制過程中親本DNA雙鏈被切割成小片段,分散在新合成的兩條DNA雙鏈分子中。
1953年J.D.Watson和 F.H.C. Crick在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時,對其互補關系予以很大的重視,而且提出了DNA的復制模型。DNA在進行復制時各以雙鏈中的每一條鏈作為模板,各個和互補的前體單核苷酸配對重合而形成與這二條單鏈各各對應的雙重子螺旋二條。所謂互補就是指腺嘌呤一定只與胸腺嘧啶配對,鳥嘌呤一定只與胞嘧啶配對,新的單核苷酸排列在模板上時,其排列法是依原來鏈上的鹼基通過互補來決定的。這樣無論子分子與子分子間,還是子分子與母分子間,鹼基排列順序是完全相同。這樣一來具有和親本完全一樣的遺傳信息的子分子自我增殖了二倍。這時所產生的子雙重螺旋分子一條鏈是從親代原封不動的接受下來的,只有相對的一條鏈是新合成的,所以把這種復制方式稱作半保留復制。這個模型曾用重同位素標記的DNA以密度梯度離心法進行分析,或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DNA以放射自顯影法進行測定等等,用幾種不同原理的方法,曾在從人到病毒的許多種生物中進行了驗證,肯定了這個模型的正確性和普遍性。關於DNA是以半保留方式復制這一點已被認為是生物學中最基本的肯定性原理。
Ⅹ 生物密度效應的基本規律有哪兩個,其主要特徵是什麼
在一定時間內,當種群的個體數目增加時,就必定會出現鄰接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稱為密度效應。種群的密度效應就是由矛盾的兩相互作用決定的,即出生與死亡,遷入與遷出。凡影響某物種出生率、死亡率、和遷移的各種生物、理化因子都對此物種密度起作用,而這些不同作用的集合就為密度效應。生物種群對密度效應反映不一,有的隨密度增加而死亡率增加,有的則死亡率不變,有的甚至死亡率出現下降。就是同一個物種,在不同條件下也可能出現這幾種情況的。這個很好理解。
植物的物種內的密度效應,目前有兩個基本規律:
1、最後產量恆定法則:
在一定范圍內,當條件相同時,不管一個種群密度如何,最後產量總是基本一樣的。即,物種個體平均重量W與密度d的乘機是個常數Ki 。Y=W*d=ki。出現此規律原因在於高密度下物種間的競爭空間、食物資源更加激烈,物種個體變小了。物種個體數量的增加以個體重量的減小為代價,從而維持著這種自然的平衡。 目前咱們地球人達到了70億,僅中國就有13億人口。人類的密度在某些地區很明顯的超越了最佳值。所以人口學家現在很少提及多少人口最適的話題,轉而估算起某地區或整個地球能承受起的最大人口數量了。
2、-3/2自疏法則:
明白講,密度增加,種內競爭增加,這不僅影響到植物個體大小,重量,也關繫到植物的存活率,所以就有植物自疏現象的發生。
據報道,某年歐洲老鼠數量極多,為調節種內密度,眾多老鼠爭相作出自我犧牲,成群接隊,翻山越嶺,抵達北冰洋集體自殺。關於如何引發這件稍帶神秘色彩的事的爭議有很多,但從生物學角度看,個體的生理作用與種內的密度調節是應該可以用來解釋此事的。但不論怎樣,鼠群們那種一去兮不復還的勇氣卻另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