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物化學中 什麼是血糖 血脂 血氨
血氨(blood ammonia;plasma ammonia;serum ammonia):體內各組織各種氨基酸分解代謝產生的氨以及由腸管吸收進來的氨進入血液,形成血氨。血氨正常值18-72μmol/L。
血清中的糖稱為血糖,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葡萄糖。體內各組織細胞活動所需的能量大部分來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須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維持體內各器官和組織的需要。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濃度為80~120毫克%。空腹血糖濃度超過130毫克%稱為高血糖。如果血糖濃度超過160~180毫克%,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隨尿排出,這就是糖尿。血糖濃度低於70毫克%稱為低血糖。小粒徑負離子,則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易於透過人體血腦屏障, 進入人體發揮其生物效應。對於降糖有良好的療效。同時建議患者對血同(血同型半胱氨酸)進行檢測。較低的血同值能大幅降低糖尿病並發症的發病風險。
血脂是血漿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和類脂(磷脂、糖脂、固醇、類固醇)的總稱,廣泛存在於人體中。它們是生命細胞的基礎代謝必需物質,反映了體內脂類代謝的情況。血脂中的主要成分一般為甘油三酯和膽固醇等,其中甘油三酯參與人體內能量代謝,而膽固醇則主要用於合成細胞漿膜、類固醇激素和膽汁酸。血脂的量度單位為mg/dL。
B. 請舉例說明生物化學原理和技術在臨床醫學上的應用(至少5項)
1、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的電泳圖譜用於診斷冠心病、轉氨酶用於肝病診斷、澱粉酶用於胰腺炎診斷等。在治療方面,磺胺葯物的發現開辟了利用抗代謝物作為化療葯物的新領域,如5-氟尿嘧啶用於治療腫瘤。
2、青黴素的發現開創了抗生素化療葯物的新時代,再加上各種疫苗的普遍應用,使很多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傳染病得到控制或基本被消滅。
3、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方法與臨床實踐的結合,產生了醫學生化的許多領域,如:研究生理功能失調與代謝紊亂的病理生物化學,以酶的活性、激素的作用與代謝途徑為中心的生化葯理學,與器官移植和疫苗研製有關的免疫生化等。
4、19世紀和20世紀初,血液及尿中成分多採用傳統的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法(滴定法),其靈敏度不高,標本用量多,耗費時間長,方法繁瑣,限制了它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
20世紀初,特別是從1904年Folin用比色法測定肌酐開始,建立了一系列血液生物化學成分測定的比色分析法。Duboseq第一個設計了目測比色法。
5、1926年,Waiter Gannon使用了「homeostasis」(內環境相對穩定)一詞,取代和發展了Claude Bernard的細胞內環境恆定的概念,這對推動臨床生物化學的發展起著深遠的影響,在過去50年中成為實驗性研究的指導思想。
由Van Slyke等人開創的體液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這一領域中的理論與實踐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所起作用就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範例。
C. 血液凝固分析儀檢測原理有哪些
不同類型的血凝儀採用的原理也不同,目前主要採用的檢測方法有:凝固法、底物顯色法、免疫法、乳膠凝集法等。由於在血栓/止血檢驗中最常用的參數,均可用凝固法測量,故目前半自動血凝儀基本上以凝固法測量為主,在全自動血凝儀中,也一定包括凝固法測量方式。
凝固法(生物物理法)
凝固法是通過檢測血漿在凝血激活劑作用下的一系列物理量 (光、電、機械運動等)的變化,再由計算機分析所得數據並將之換算成最終結果,所以也可將其稱作生物物理法。
a.電流法
電流法利用纖維蛋白原無導電性而纖維蛋白具有導電性的特點,將待測樣品作為電路的一部分,根據凝血過程中電路電流的變化來判斷纖維蛋白的形成。但由於電流法的不可靠性及單一性,所以很快被更靈敏、更易擴展的光學法所淘汰。
b. 光學法(比濁法)
光學法血凝儀是根據凝固過程中濁度的變化來測定凝血功能。
根據待驗樣品在凝固過程中光的變化來確定檢測終點的。當向樣品中加入凝血激活劑後,隨著樣品中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過程,樣品的光強度逐步增加,儀器把這種光學變化描繪成凝固曲線,當樣品完全凝固以後,光的強度不再變化。通常是把凝固的起始點作為 0%,凝固終點作為100%,把50%作為凝固時間。光探測器接收這一光的變化,將其轉化為電信號,經過放大再被傳送到監測器上進行處理,描出凝固曲線。
光學法凝血測試的優點在於靈敏度高、儀器結構簡單、易於自動化 ; 缺點是樣品的光學異常、測試杯的光潔度、加樣中的氣泡等都會成為測量的干擾因素。
c.磁珠法
早期的磁珠法是在檢測杯中放入一粒磁珠,與杯外一根鐵磁金屬桿緊貼呈直線狀,標本凝固後,由於纖維蛋白的形成,使磁珠移位而偏離金屬桿,儀器據此檢測出凝固終點,這類儀器也可稱為平面磁珠法。早期平面磁珠法能有效克服光學法中樣品本底干擾問題,但存在靈敏度低等缺點。
現代磁珠法出現在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進入商品化。現代磁珠法被稱為雙磁路磁珠法。雙磁路磁珠法的測試原理如下: 測試杯的兩側有一組驅動線圈,它們產生恆定的交變電磁場,使測試杯內特製的去磁小鋼珠保持等幅振盪運動。凝血激活劑加入後,隨著纖維蛋白的產生增多,血漿的粘稠度增加,小鋼珠的運動振幅逐漸減弱,儀器根據另一組測量線圈感應到小鋼珠運動的變化,當運動幅度衰減到50%時確定凝固終點。
底物顯色法(生物化學法)
底物顯色法是通過測定產色底物的吸光度變化來推測所測物質的含量和活性的,該方法又可稱為生物化學法。檢測通道由一個鹵素燈為檢測光源,波長一般為 405nm。探測器與光源呈直線,與比色計相仿。
血凝儀使用產色底物檢測血栓與止血指標的原理是 : 通過人工合成與天然凝血因子有相似的一段氨基酸排列順序、並還有特定作用位點的小肽,並將可水解產色的化學基因與作用位點的氨基酸相連。測定時由於凝血因子具有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它不僅能作用於天然蛋白質肽鏈,也能作用於人工合成的肽鏈底物,從而釋放出產色基因,使溶液呈色。產生顏色的深淺與凝血因子活性成比例關系,故可進行精確的定量。目前人工合成的多肽底物有幾十種,而最常用的是對硝基苯胺(PNA),呈黃色,可用405mm波長進行測定。
免疫學方法
在免疫學方法中以純化的被檢物質為抗原,制備相應的抗體,然後用抗原抗體反應對被檢物進行定性和定量測定。常用方法有 :
a.免疫擴散法。將被檢物與相應抗體在一定介質中結合,測定其沉澱環大小,與標准進行比較,計算待測物濃度。此法操作簡單,不需特殊設備,但耗時過長,靈敏度不高,僅適於含量較高凝血因子檢測。
b.箭電泳。在一定電場中,凝膠支持物內的被檢物與其相應抗體結合形成的一個個「火箭峰」,火箭峰的高度與其含量成正比,通過測定峰高並與標准比較進行定量測定。此法操作復雜,臨床應用較少。
c.雙向免疫電泳。 通過水平與垂直兩個方向進行電泳可將某些分子結構異常的凝血因子進行分離。
d.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用酶標抗原或抗體和被檢物進行抗原結合反應,經過洗滌除去未結合的抗原或抗體及標本中的干擾物質,留下固定在管壁的抗原抗體復合物,然後加入酶的底物和色原性物質,反應產生有色物質,用酶標儀進行測定,顏色深淺與被檢物濃度呈比例關系。該法靈敏度高,特異強,目前已用於許多止血、血栓成分檢測。
e.免疫比濁法。 將被檢物與其相應抗體混合形成復合物,從而產生足夠大的沉澱顆粒,通過透射比濁或散射比濁進行測定。此法操作簡便,准確性好,便於自動化。
D. 血液生化全項包括哪些內容都有什麼作用要具體一點的~
常規的血液生化檢測包括的檢測項目很多,大致可分為:全項腎功能檢查(簡稱為腎全)、全項肝功能檢查(簡稱為肝全)、全套脂類檢查(簡稱為脂全)、鈣、磷、尿酸、酸性磷酸酶、心肌酶譜及同工酶、肌紅蛋白、肌鈣蛋白、蛋白電泳、乳酸測定、血氨測定等。
E. 血液生化檢查
兩種檢測的檢測項目是不一樣的~~
生化檢驗主要是看你身體的功能性指標,主要是肝腎功能情況
血液檢驗主要是看血液中是否有細菌感染等情況
生化檢驗指標及含義:
1.總膽紅素 正常情況: (5。1-17。1)umol/L
增高: 急、慢性肝炎,梗阻性黃疸,血色素沉著症,肝癌,膽結石,膽管炎,肝硬化,溶血性疾病。
2.間接膽紅素 正常情況: (1。7-13。7)umol/L
增高: 溶血性疾病,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缺乏症。
3.直接膽紅素 正常情況: (0-3。4)ummol/L
增高: 肝炎,肝硬化,葯物性肝損害,肝癌,肝內結石,膽道阻塞。
4.尿素氮 正常情況: (1。79-7。14)mmol/L
增高: 高蛋白飲食,少尿,腎功能不全,高血壓,痛風,多發性骨髓瘤,利尿劑,消化道出血。
降低: 妊娠,低蛋白飲食。肝功能不全。
5.肌酐(血清) 正常情況: 男性: (44。2-133) ummol/L; 女性: (70。7-106。1) ummol/L
增高: 腎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肢端肥大症,巨人症。
降低: 肌營養不良症,尿崩症。
6.肌酸 正常情況: 男性: (12。96-38。1) ummol/L; 女性: (26。7-70。9) ummol/L
增高: 肌營養不良症,多發性肌炎,甲狀腺機能亢進,發熱,妊娠,飢餓,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降低: 甲狀腺機能減退,使用苯丙酸諾龍等葯物。
7.尿酸 正常情況: 男性: (150-420) umol/L; 女性: (90-357) umol/L
增高: 痛風,腎功能不全,子癇及妊娠期惡心嘔吐,重症肝炎,多發性骨髓瘤,慢性血液病。
血常規各指標參考范圍及臨床意義
一、血液一般檢查:
1、紅細胞計數(RBC)
[正常參考值]
男:4.0×10 12-5.3×10 12個/L(400萬-550萬個/mm3)。
女:3.5×10 12-5.0×10 12個/L(350萬-500萬個/mm3)。
兒童:4.0×10 12-5.3×10 12個/L(400萬-530萬個/mm3)。
[臨床意義]
紅細胞減少多見於各種貧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
紅細胞增多常見於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氣腫等。
2、血紅蛋白測定(Hb)
[正常參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兒童:120-140g/L(12-14g/dL)。
[臨床意義]
血紅蛋白減少多見於各種貧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
血紅蛋白增多常見於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氣腫等。
3、白細胞計數(WBC)
[正常參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兒: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臨床意義]
生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於劇烈運動、進食後、妊娠、新生兒。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細胞數有差異,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細胞數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組織損傷、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傳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放療化療等。
4、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正常參考值]
白細胞分類(DC) 英文縮寫 占白細胞總數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細胞 N 0.3~0.7
中性稈狀核粒細胞 0.01-0.05(1%-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0.50-0.70(50%-70%)
嗜酸性粒細胞 E 0.005-0.05(0.5%-5%)
嗜鹼性粒細胞 B 0~0.01(0~1%)
淋巴細胞 L 0.20-0.40(20%-40%)
單核細胞 M 0.03-0.08(3%-8%)
[臨床意義]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增高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 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慢性粒細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葯中毒等。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減少多見於某些傳染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牛皮癬、天疤瘡、濕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早期、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
淋巴細胞增高見於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結核病、瘧疾、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細胞減少見於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長期化療、X射線照射後及免疫缺陷病等。
單核細胞增高見於單核細胞白血病、結核病活動期、瘧疾等。
5、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EOS)
[正常參考值]
50-300×106個/L(50-300個/mm3)。
[臨床意義]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牛皮癬、天疤瘡、濕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早期、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
二、出血性疾病檢查:
1、血小板計數(PLT)
[正常參考值]
100×109-300×109個/L(10萬-30萬個/mm3)。
[臨床意義]
血小板計數增高見於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後、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計數減少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發性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尿毒症等。
2、出血時間測定(BT)
[正常參考值]
紙片法:1-5min。
[臨床意義]
出血時間延長見於血小板大量減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壞血病等
3、凝血時間測定(CT)
[正常參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試管法:4-12min。
[臨床意義]
延長見於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環中有抗凝物質、纖溶活力增強、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縮短見於高血脂、高血糖、腦血栓形成、靜脈血栓等
F. 血液生化檢查包含哪些項目
血液生化六項檢查是對人體血液狀況進行初步的檢查,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肌酐,尿素氮,血清葡萄糖,甘油三脂,總膽固醇的檢查。
血液生化檢查項目包括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PH、鈉、鉀、氯、鈣、磷、血糖、鹼性磷酸酶等。血尿素與肌酐就是尿毒素。其實嚴格說來,這兩項僅是毒素的一部分,因為,兩者同時由腎小球濾過排出,而且監測容易,因此,很早就被用來評價腎功能的主要指標。
(6)血液檢測利用什麼生物化學知識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不合宜人群:有明顯出血傾向的人群或者吃了葯,吃了影響檢測的食物等。
檢查前禁忌:
1、血脂分析、血生化全套、空腹血糖、肝功能測定等要求早晨空腹抽血。
2、血脂測定最好抽血前三天素食。
3、大便隱血試驗前三天禁食動物血、豬肝、鐵劑、中葯及富含葉綠素食物。
4、細菌培養標本,一定要用滅菌容器,取潔尿送檢。
5、痰液標本細菌培養,最好早晨先漱口後,咳出第一口痰(來自肺部)送檢。
6、內分泌激素類測定,抽血時間要按醫囑進行。
檢查時要求:抽血時應放鬆心情,避免因恐懼造成血管的收縮、增加采血的困難。
G. 求生物化學檢驗大綱
《生物化學檢驗》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生物化學檢驗
英文名稱:Biochemistry test
課程類型:專業課
總 學 時:132學時 理論課學時:60學時 實驗學時:72學時
適用對象:醫學檢驗專業
課程簡介:
《生物化學檢驗》是以健康和疾病時的生物化學過程為研究目的,通過測定組織、體液的成分,揭示疾病變化和葯物治療對機體生物化學過程和組織、體液成分的影響,以提供疾病診斷、病情監測、葯物療效、預後判斷和疾病預防有用信息的一門學科。是醫學檢驗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通過學習使學生獲得醫學檢驗專業高素質的高職高專人才所必需的生物化學檢驗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畢業後能在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防疫機構、醫學科研等單位從事生化檢驗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礎。
一、課程教學目的和任務
使學生具備醫學檢驗專業高素質的高職高專人才所必需的生物化學檢驗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基本要求
在學習本課程前,學生必須具備化學、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的基礎知識。生物化學檢驗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只有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才是一門完整的課程,理論與實驗同步進行。理論學時數與實驗學時數之比為1:1.2。
三、教學內容及要求
理論教學
(一)緒論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生物化學檢驗的任務。
【熟悉】生物化學檢驗的研究領域。
【了解】生物化學檢驗的發展。
2. 內容要點
生物化學發展簡史、研究內容及與醫學的關系。
(二)生物化學檢驗實驗室基本知識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分析試劑的選擇與保存;實驗方法的分級、標准品分級;實驗誤差的定義、分類和表示方法;方法評價實驗(回收試驗和干擾試驗)的原理;診斷性能評價的指標。
【熟悉】熟悉純水的制備方法;實驗方法選擇的原則和步驟;方法評價的基本內容和步驟;方法評價的指標;參考值和醫學決定水平的概念。
【了解】水的純度檢查;方法性能判斷的指標;受試者工作曲線的應用和用途。
2. 內容要點
實驗用純水的制備和純度檢查;分析試劑的選擇、保存及實驗試劑的配製;實驗方法、標准試劑的分級,實驗方法選擇的原則和步驟;實驗誤差的定義、分類和表示方法,方法評價指標與評價實驗;診斷性能評價的指標
(三)光譜分析技術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光吸收定律;比色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定性和定量方法。
【熟悉】摩爾吸光系數;火焰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
【了解】其他光譜分析技術(散射光譜分析、熒光光度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在生化檢驗中的應用。
2. 內容要點
光吸收定律;比色分析的原理及定量方法;紫外吸收光譜分析;其他光譜分析技術(散射光譜分析、火焰光度分析、熒光光度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四)電泳技術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電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點;各種因素對電泳速度的影響。
【熟悉】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的凝膠聚合原理。
【了解】特殊電泳技術(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等電聚焦電泳、雙向電泳、轉移電泳)。
2. 內容要點
電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點;影響電泳速度的因素;常用電泳技術(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瓊脂糖凝膠電泳、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特殊電泳技術簡介。
(五)酶學分析技術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酶活性的概念、酶活性單位及活性單位的計算;酶活性測定方法。
【熟悉】酶促反應進程;酶促反應底物動力學(Km值及Vmax值的應用)。
【了解】Km和Vmax的測定;同工酶產生的機理和同工酶的測定;酶活性測定最適條件的選擇。
2. 內容要點
酶活性測定的基本知識(酶活性的概念、酶活性單位及活性單位的計算,酶促反應進程,酶促反應底物動力學,酶活性測定最適條件的選擇);酶學分析(酶活性測定方法,工具酶及應用,酶偶聯測定與底物濃度測定);同工酶測定。
(六)自動生化分析技術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自動生化分析技術基本概念;自動生化分析技術在醫學檢驗中的應用。
【熟悉】自動生化分析儀的類型;自動生化分析儀的參數設置和性能評價。
【了解】各種自動生化分析儀的工作原理;自動生化分析儀的維護。
2. 內容要點
自動生化分析儀的類型(管道式、分立式、離心式、乾片式分析儀);自動生化分析方法;自動生化分析儀的參數設置(波長、溫度、分析方法、標本量和試劑量、分析時間的設定、線性范圍);自動生化分析儀的性能評價(自動化程度、分析效率、應用范圍、分析准確度)。
(七)分子生物學技術簡介
單獨開設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30學時(其中理論課12學時,實驗課18學時)。
(八)其他常用分析技術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離子選擇性電極分析的原理;層析技術的原理。
【熟悉】層析技術的分類。
【了解】離心技術的原理和離心技術的方法。
2. 內容要點
電化學分析(離子選擇性電極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層析技術(層析技術的原理與分類);離心技術(離心技術的原理和方法)。
(九)血漿蛋白質檢驗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血漿蛋白質的組成、功能及分類;血漿總蛋白、清蛋白測定的原理與方法。
【熟悉】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的概念和種類;血清球蛋白和纖維蛋白原的測定方法。
【了解】疾病時的血漿蛋白質;粘蛋白、C-反應蛋白測定。
2. 內容要點
血漿蛋白質的組成、功能及分類,疾病時的血漿蛋白質;血漿蛋白質測定(總蛋白、清蛋白、粘蛋白、C-反應蛋白測定)。
(十)血清葡萄糖及糖類復合物檢驗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血漿蛋白質的組成、功能及分類;血漿總蛋白、清蛋白測定的原理與方法。
【熟悉】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的概念和種類;血清球蛋白和纖維蛋白原的測定方法。
【了解】疾病時的血漿蛋白質;粘蛋白、C-反應蛋白測定。
2. 內容要點
血漿蛋白質的組成、功能及分類,疾病時的血漿蛋白質;血漿蛋白質測定(總蛋白、清蛋白、粘蛋白、C-反應蛋白測定)。
(十一)血脂及血漿脂蛋白檢驗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血漿脂蛋白的組成、分類及生理功能;血清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測定的方法、原理及臨床意義
【熟悉】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依據及特點
【了解】血清載脂蛋白AⅠ及B測定的臨床意義
2. 內容要點
血脂和血漿脂蛋白,脂蛋白代謝,脂蛋白代謝紊亂;血脂、血漿脂蛋白及載脂蛋白測定(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載脂蛋白測定、脂蛋白電泳)。
(十二)鈉、鉀、氯和酸鹼平衡檢驗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K+、Na+、Cl-測定的方法學、評價及注意事項;血氣分析常用參數的含義及參考值。
【熟悉】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血氣分析標本的採集及注意事項;酸鹼平衡紊亂的分類和判斷。
【了解】血氣分析儀pH電極、PCO2電極和PO2電極工作的原理,血氣分析及質量控制。
2. 內容要點
鉀、鈉、氯代謝及其平衡紊亂;鈉、鉀、氯的測定;血氣分析(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酸鹼平衡與酸鹼失衡、血氣分析的測定原理、血氣分析的方法、血氣分析的常用指標及應用)。
(十三)鈣、磷、鎂和微量元素檢驗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血清鈣、磷、鐵的測定方法、原理、注意事項及主要臨床意義。
【熟悉】鈣、磷、鐵的代謝;鎂的生理作用;人體化學元素的分類及微量元素的特性。
【了解】微量元素與疾病,微量元素測定。
2. 內容要點
鈣、磷的代謝及其平衡紊亂,鎂的生理作用,微量元素與疾病;鈣、磷、鎂和微量元素測定。
(十四)肝臟功能檢驗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肝功能試驗的意義及評價;肝功能試驗常規項目的測定方法及評價。
【熟悉】肝臟的生物化學功能;血清膽汁酸測定的原理及臨床意義;肝功能實驗項目選擇的原則。
【了解】肝臟的結構特點;某些肝臟疾病的臨床生化;肝功能試驗的分類。
2. 內容要點
肝臟的結構特點及生物化學功能,某些肝臟疾病的臨床生化,肝功能試驗的分類;血清氨基轉移酶、鹼性磷酸酶、γ-谷氨醯基轉肽酶、膽紅素和膽汁酸測定;肝功能試驗的意義和評價,肝功能試驗的選擇原則。
(十五)腎臟功能檢驗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腎功能試驗常規項目(血清尿素、肌酐及尿酸)的測定方法及評價;內生肌酐清除率的計算。
【熟悉】腎臟的功能及腎臟疾病的生物化學變化
【了解】腎臟的結構;腎臟功能試驗的選擇原則與評價。
2. 內容要點
腎臟的結構與功能,腎臟疾病的生物化學變化,腎臟功能試驗的選擇原則與評價;血清尿素、肌酐及尿酸測定。
(十六)心臟標志物檢驗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准;常用心臟標志物的測定及方法學評價。
【熟悉】心臟標志物的選擇原則和評價。
【了解】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2. 內容要點
心臟的結構與功能,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准,心臟標志物的選擇與評價;血清肌酸激酶、肌鈣蛋白的測定
(十七)內分泌功能檢驗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激素的概念和分類。
【熟悉】激素的作用機制;甲狀腺激素的測定,腎上腺皮質功能的測定。
【了解】腎上腺髓質功能的測定;下丘腦-垂體分泌激素的測定。
2. 內容要點
激素的概念、分類,激素的作用與調節,激素測定方法簡介;甲狀腺功能測定;腎上腺功能測定;下丘腦-垂體分泌激素的測定。
實驗教學
實驗一 玻璃儀器的洗滌與刻度吸管、微量加樣器的使用(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玻璃儀器的正確洗滌方法;計量玻璃儀器、微量加樣器的正確使用。
2. 實驗要點
各種玻璃儀器的洗滌方法,各種計量玻璃儀器、微量加樣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實驗二 計量玻璃儀器的容量檢測與校正(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刻度吸管、容量瓶的容量檢測與校正。
2. 實驗要點
稱重法檢測刻度吸管、容量瓶容量的步驟及計算。
實驗三 常用實驗試劑的配製(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常用實驗試劑的配製方法及濃度的計算。
2. 實驗要點
分析天平、台式天平、容量瓶、量筒的正確使用,不同實驗試劑配製的注意事項。
實驗四 波長檢測與校正,比色皿的配套檢測(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分光光度計的使用方法及波長檢測與校正。
2. 實驗要點
分光光度計的正確使用及注意事項,
實驗五 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4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聚丙烯醯胺凝膠的制備及電泳的基本操作過程。
2. 實驗要點
聚丙烯醯胺凝膠的制備及電泳的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實驗六 血清澱粉酶測定(碘比色法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血清澱粉酶測定的原理、基本操作過程及酶活力單位的計算。
2. 實驗要點
血清澱粉酶測定的操作步驟及酶活力單位的計算。
實驗七 自動生化分析儀的使用(2h)
1. 目的與要求
【熟悉】自動生化分析儀的使用及程序的編制。
2. 實驗要點
自動生化分析儀的使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及程序的編制。
實驗八 薄層層析(或柱層析)(4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薄層層析板的制備、薄層層析的基本操作及Rf值的計算。
2. 實驗要點
薄層層析板的制備、薄層層析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及Rf值的計算。
實驗九 血清總蛋白測定(雙縮脲法1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雙縮脲法測定血清總蛋白的原理及操作方法,雙縮脲試劑的配製。
2. 實驗要點
雙縮脲試劑的配製,血清總蛋白測定的操作步驟。
實驗十 血清白蛋白測定(溴甲酚綠法1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溴甲酚綠法測定血清白蛋白的原理及操作方法,溴甲酚綠試劑的配製。
2. 實驗要點
溴甲酚綠試劑的配製,血清白蛋白測定的操作步驟。
實驗十一 血清蛋白質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4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血清蛋白質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的操作步驟及各蛋白質含量的計算。
2. 實驗要點
血清蛋白質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的操作中注意事項,光密度掃描儀的使用。
實驗十二 血糖測定(葡萄糖氧化酶法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血糖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實驗要點
血糖測定的操作步驟,自動加液器的使用。
實驗十三 血清總膽固醇測定(CEH-COD-PAP法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膽固醇氧化酶法測定血清總膽固醇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實驗要點
血清膽固醇測定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實驗十四 血清甘油三酯測定(磷酸甘油氧化酶法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測定血清甘油三酯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實驗要點
血清甘油三酯測定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實驗十五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測定(沉澱法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沉澱法測定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實驗要點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測定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實驗十六 血清脂蛋白測定(瓊脂糖凝膠電泳4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血清脂蛋白的操作方法,瓊脂糖凝膠板的制備。
2. 實驗要點
瓊脂糖凝膠板的制備、瓊脂糖凝膠電泳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實驗十七 血清鈉、鉀測定(離子選擇電極法和火焰光度法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離子選擇電極法和火焰光度法測定血清鈉、鉀的原理,離子選擇電極、火焰光度計的使用。
2. 實驗要點
離子選擇電極、火焰光度計的正確使用。
實驗十八 血清氯化物測定(硝酸汞滴定法1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硝酸汞滴定法測定血清氯化物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實驗要點
硝酸汞滴定法測定血清氯化物操作中的注意事項及滴定終點的判斷。
實驗十九 血清碳酸氫根離子測定(酸鹼滴定法1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酸鹼滴定法測定血清碳酸氫根離子的原理、操作方法及結果計算。
2. 實驗要點
酸鹼滴定法測定血清碳酸氫根離子操作中的注意事項及滴定終點的判斷。
實驗二十 血氣分析(2h)
1. 目的與要求
【熟悉】血氣分析儀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 實驗要點
血氣分析儀的正確使用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項。
實驗二十一 血清鈣測定(鄰甲酚肽絡合酮比色法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鄰甲酚肽絡合酮比色法測定血清鈣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實驗要點
鄰甲酚肽絡合酮比色法測定血清鈣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實驗二十二 血清無機磷測定(磷鉬酸比色法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磷鉬酸比色法測定血清無機磷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實驗要點
磷鉬酸比色法測定血清無機磷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實驗二十三 血清鐵和總鐵結合力測定(亞鐵嗪比色法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亞鐵嗪比色法測定血清鐵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實驗要點
亞鐵嗪比色法測定血清鐵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實驗二十四 血清ALT測定(賴氏法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賴氏法測定血清ALT的原理、操作方法及標准曲線的繪制。
2. 實驗要點
標准曲線的繪制,賴氏法測定血清ALT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實驗二十五 血清ALP測定(金氏法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金氏法測定血清ALP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實驗要點
金氏法測定血清ALP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實驗二十六 血清膽紅素測定(改良J-G法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改良J-G法測定血清膽紅素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實驗要點
改良J-G法測定血清膽紅素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實驗二十七 肝功能試驗(4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靜脈采血,臨床常用的肝功能試驗項目。
2. 實驗要點
靜脈采血注意事項,各項目之間時間的合理安排。
實驗二十八 血清尿素測定(二乙醯一肟法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二乙醯一肟法測定血清尿素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實驗要點
二乙醯一肟法測定血清尿素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實驗二十九 血清肌酐測定(鹼性苦味酸法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鹼性苦味酸法測定血清肌酐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實驗要點
鹼性苦味酸法測定血清肌酐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實驗三十 血清尿酸測定(磷鎢酸還原法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磷鎢酸還原法測定血清尿酸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實驗要點
磷鎢酸還原法測定血清尿酸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實驗三十一 血清肌酸激酶測定(酶偶聯法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酶偶聯法測定血清肌酸激酶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實驗要點
酶偶聯法測定血清肌酸激酶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實驗三十二 回收試驗(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回收試驗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實驗要點
回收試驗操作中的注意事項及回收率的計算
實驗三十三 線性范圍試驗(2h)
1. 目的與要求
【掌握】線性范圍試驗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實驗要點
線性范圍試驗操作中的注意事項
四、課外習題及課內討論
課外習題見實驗指導後面每章的習題。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理論課採用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實驗課以學生操作為主,教師講授為輔。
六、各教學環節學時分配
內容 理論 習題課 實驗、見習課 其它教學環節 小計
(一)緒論 1
(二)生物化學檢驗實驗室基本知識 8 10
(三)光譜分析技術 3 2
(四)電泳技術 3 4
(五)酶學分析技術 5 2
(六)自動生化分析技術 2 2
(七)分子生物學技術簡介 另開
(八)其他常用分析技術 4 4
(九)血漿蛋白質檢驗 3 6
(十)血清葡萄糖及糖類復合物檢驗 3 2
(十一)血脂及血漿脂蛋白檢驗 4 10
(十二)鈉、鉀、氯和酸鹼平衡檢驗 4 6
(十三)鈣、磷、鎂和微量元素檢驗 4 6
(十四)肝臟功能檢驗 6 8
(十五)腎臟功能檢驗 4 6
(十六)心臟標志物檢驗 3 2
(十七)內分泌功能檢驗 3 2
合計 60 72 132
七、考核方式
筆試(閉卷)。各教學環節占總分的比例:作業及平時測驗:30%,期末考試:70%。實驗成績單列,平時實驗及實驗報告:30%,實驗考試:70%。
八、推薦教材和教學參考書
《生物化學檢驗》 第2版 主編 李 萍 人民衛生出版社
《生物化學檢驗》 主編 張純潔 高等教育出版社
《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實驗指導》第2版 主編 錢士勻 人民衛生出版社
《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第3版 主編 周 新 塗植光 人民衛生出版社
《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2版 主編 葉應嫵 王毓三 東南大學出版社
《現代臨床生化檢驗學》 主編 張秀明 李健齋 魏明竟等 人民軍醫出版社
H. 血液生化檢查什麼來的
血糖血脂肝功心肌酶澱粉酶腎功等所有用生物化學試機來檢測定量檢查各種人體指標的血液檢測
I. 什麼化學試劑能測出血
發光氨和二氫熒光素都可以 和能揭示在水中12000:1的血液,即12000份水對1份血。當用發光氨在暗室內噴霧時,血液會在其下顯示出來。發光氨與血液接觸時,會發出熒光,使調查人員發現。二氫熒光素是非常敏感的,和只在紫外線光中發光。這兩種試劑與血中的血紅蛋白質里的鐵接觸時,會產生反應。 魯米諾luminol,又名發光氨。可以鑒別經過擦洗,時間很久以前的血痕。它常溫下是一種黃色晶體或者米黃色粉末,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化學試劑。它的化學式是C8H7N3O2 結構式在下面的圖圖裡面有。同時,魯米諾又是一種強酸,對眼睛、皮膚、呼吸道有一定刺激作用。在檢驗血痕時,魯米諾與血紅素(hemoglobin,血紅蛋白中負責運輸氧的一種蛋白質)發生反應,顯出藍綠色的熒光。魯米諾的靈敏度可以達到一百萬分之一。即1滴血混在 999,999滴水中時也可以被檢驗出來。不過它與其他具有氧化性的物質也發生反應,但是顯示的顏色和顯色的時間長短都是不同的。 http://ke..com/pic/45/11565715683847900.jpg http://library.thinkquest.org/04oct/00206/cn/tte_bloodstain_analysis.htm http://ke..com/view/442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