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物圈包括什麼
生物圈
生物圈 biosphere
是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
生物圈究竟有多大呢?
生物圈包括地表上下25~34千米內的區域,包括大氣圈的下層,岩石圈的上層,整個土壤圈和水圈。但是,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層的交界處,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生物圈裡繁衍著各種各樣的生命,為了獲得足夠的能量和營養物質以支持生命活動,在這些生物之間,存在著吃與被吃的關系。「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句俗語就體現了這樣一種簡單的關系。但是,要維持整個龐大的生物圈的生命活動,這么簡單的關系顯然是不行的。生物圈自有它的解決辦法。生物圈中的各種生物,按其在物質和能量流動中的作用,可分為: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它能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消費者,主要指動物(人當然也包括在內)。有的動物直接以植物為生,叫做一級消費者,比如羚羊;有的動物則以植食動物為生,叫做二級消費者;還有的捕食小型肉食動物,被稱做三級消費者。至於人,則是雜食動物。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可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這三類生物與其所生活的無機環境一起,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生產者從無機環境中攝取能量,合成有機物;生產者被一級消費者吞食以後,將自身的能量傳遞給一級消費者;一級消費者被捕食後,再將能量傳遞給二級、三級……最後,當有機生命死亡以後,分解者將它們再分解為無機物,把來源於環境的,再復歸於環境。這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完整的物質和能量流動。只有當生態系統內生物與環境、各種生物之間長期的相互作用下,生物的種類、數量及其生產能力都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時,系統的能量輸入與輸出才能達到平衡;反過來,只有能量達到平衡,生物的生命活動也才能相對穩定。所以,生態系統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破壞,否則,就會打亂整個生態系統的秩序。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我們必須明白,人也是生態系統中扮演消費者的一員,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整個生物圈的繁榮。因此,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B. 什麼是生物圈,生物圈的主要組成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質、生物生成性物質和生物惰性物質三部分組成。
C. 什麼是生物圈
生物圈(biosphere)
是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概念是由奧地利地質學家休斯(E.Suess)在13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領域及其居住環境的整體。它在地面以上達到大致23
km的高度,在地面以下延伸至10
km的深處,其中包括流層的下層、整個對流層以及沉積岩圈和水圈。但絕大多數生物通常生存於地球陸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約100
m厚的范圍內。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質、生物生成性物質和生物惰性物質三部分組成。生命物質又稱活質,是生物有機體的總和;生物生成性物質是由生命物質所組成的有機礦物質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質等;生物惰性物質是指大氣低層的氣體、沉積岩、粘土礦物和水。
由此可見,生物圈是一個復雜的、全球性的開放系統,是一個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自我調節系統。它的形成是生物界與水圈、大氣圈及岩石圈(土圈)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條件是:
第一,可以獲得來自太陽的充足光能。因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而其基本來源是太陽能,綠色植物吸收太陽能合成有機物而進入生物循環。
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態水。幾乎所有的生物全都含有大量水分,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第三,生物圈內要有適宜生命活動的溫度條件,在此溫度變化范圍內的物質存在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變化。
第四,提供生命物質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包括O2、CO2、N、C、K、Ca、
Fe、S等,它們是生命物質的組成或中介。
總之,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屬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活動促進了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並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動發生變化。生物要從環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質,就得適應環境,環境發生了變化,又反過來推動生物的適應性,這種反作用促進了整個生物界持續不斷的變化。
D. 生物圈的概念是什麼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生物圈是自然災害主要發生地,它衍生出環境生態災害。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的范圍是:大氣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
生物圈詞源應用:
地質學家愛德華·蘇威斯於1875年最早使用生物圈這個詞。它本來是一個地質學的詞。它顯示了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和馬修· 方丹· 莫里的理論對地球科學的影響。
1920年代生物圈這個詞獲得它的生態意義。1935年生態系統這個詞被引入。弗拉基米爾·沃納德斯基將生態學定義為研究生物圈的科學。
生物圈這個概念今天集合了天文學、地質物理學、氣象學、生物地理學、演化論、地質學、地質化學、水文學等多項科學,可以說它集合了所有與地球和生命有關的科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生物圈
E.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一切什麼及其什麼的綜合圈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F.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什麼與其什麼的總和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和他們生存環境的總和,范圍是大氣圈底部(飛行動物能夠達到的地方)、水圈大部分(有水生生物的地方)、岩石圈上部(有穴居動物和植物根部的地方),生物圈內局部獨立的區域叫做生態系統。
G.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什麼與其什麼的總和
生物圈是地球上大氣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的總和。
H. 什麼是生物圈,生物圈的主要組成
1、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生物圈是自然災害主要發生地,它衍生出環境生態災害。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的范圍是:大氣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
2、生物圈的主要組成:主要由生命物質、生物生成性物質和生物惰性物質三部分組成。
生命物質又稱活質,是生物有機體的總和;生物生成性物質是由生命物質所組成的有機礦物質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質等;生物惰性物質是指大氣低層的氣體、沉積岩、粘土礦物和水。
(8)生物圈是什麼及什麼的總稱擴展閱讀:
生物圈的概念、要領是由奧地利地質學家休斯(E.Suess)在18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領域及其居住環境的整體。它包括海平面以上約10000米至生物圈的要領,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領域及其居住環境的整體,下11000米處。
其中包括大氣圈的下層,岩石圈的上層,整個土壤圈和水圈。但絕大多數生物通常生存於地球陸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約100 m厚的范圍內,如果把地球看作一個足球大小,那麼生物圈就比一張紙還要薄。
I. 生物圈是什麼
地球表層由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構成,其中適於生物生存的范圍稱為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圍大致包括大氣圈的下層、岩石圈的上層和水圈。生物圈就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岩石圈包括土壤、岩石圈中大多數生物生存於土壤上層幾十厘米之內,植物的根系可伸至土壤較深層。限制生命向土壤深層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缺氧和缺光。生活在地下2500~3000米深處的石油細菌是已知分布最深的陸生生物。水圈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表層和底層生物的種類和數目較多。限制生物分布於深海的主要因素是缺光、缺氧和隨深度而增加的壓力。但是,在11000米以上的大洋最深處仍有深海生物。氣圈由各種氣體組成,其中氮和氧的含量最多。大氣圈的生物主要分布在底層,大多數鳥類只能在1000米以下的空中活動,只有極少數能飛到5000米以上的高空。限制生物往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缺氧、缺水、低溫和低氣壓。由於大氣環境作用,有些昆蟲可被帶到高空,甚至在22000米的平溫層中也發現有細菌和真菌。因為萬米以上的高空不可能為生物提供長期生活的條件,故此空間被稱為副生物圈。
生物圈是一個不斷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具有一定調節功能的系統。在自然狀態下,生物圈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內部各成分間互相協調、互相補償的動態平衡系統。但是,這種平衡又是脆弱的、易受破壞的。例如大量的氮肥、磷肥輸入水體,致使江河過度肥沃而產生富營養化問題。濫伐森林、盲目開墾草原,導致水土流失、加快荒漠化的進程。這些都是人類破壞生物圈動態平衡的例子。
J. 生物圈是指什麼
指地球上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是地球最大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