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熱河生物群支持鳥類哪個學說

熱河生物群支持鳥類哪個學說

發布時間:2022-06-17 04:51:26

1. 根據中國遼寧熱河生物群化石研究結果,分別支持鳥類起源和飛翔起源的哪個學說

恐龍起源假說由來已久,有達爾文的鬥犬之稱的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當年就有這樣的觀點,但苦於沒有直接的化石證據支持,20世紀70年代,Yale的John Ostrom又重新提出類似的觀點。當然,這一假說從提出到今天被廣泛地接受,大量古生物學家,演化學家,發育生物學家功不可沒,世界各地的化石證據也為這個假說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

2. 熱河生物群的研究概況

二十世紀20年代初期,在中國的熱河地區進行地質工作的主要是外國人。
1923年,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首先提出了「熱河系」(JeholSeries)的概念,專指凌源地區含化石的地層。1938年,他又提出了「熱河動物群」的概念,代表這樣一套地層中動物化石組合。此後,日本學者在這套地層中相繼發現了一些脊椎動物化石如滿洲龜、滿洲鱷、矢部龍等。
直到1962年,中國地質學家才開始對這一地區的地層古生物進行研究。並有了實質性的貢獻。著名古生物學家顧知微院士在無脊椎動物與生物地層研究的基礎上,發展了葛利普的「熱河系」和「熱河動物群」,建立了「熱河生物群」,並認為它的代表性化石屬種包括東方葉肢介、三尾擬蜉蝣、戴氏狼鰭魚。自此,熱河生物群的研究一直沒有中斷過。
二十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遼西熱河群地層中發現了數十個重要的以鳥類和恐龍為代表的脊椎動物化石點:1988年,遼寧省朝陽縣勝利鄉發現三塔中國鳥;1990年,周忠和在朝陽波羅赤九佛堂組中發掘出燕都華夏鳥;1993年,在遼西的北票縣上園鎮尖山溝義縣組下部發現了原始鳥類——聖賢孔子鳥和原始哺乳類——五尖張和獸……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遼寧西部地區陸續發現了20餘個門類,數以千計的精美古生物化石。
化石分布之廣、數量之大、種類之多、保存之好、信息之全轟動了世界。特別是以保存許多生物的軟體組織特徵而聞名於世,包括恐龍、鳥類、翼龍和哺乳動物中發現的羽毛、毛狀物和毛發,以及許多生物中都保存的軟組織結構如皮膚印痕、軟骨結構、角質喙等。因此,熱河生物群被稱為被譽為「20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世界級化石寶庫,中生代的龐貝城。

3. 熱河生物群發育階段的劃分

1.熱河生物群的生物區系、組成和分布

晚侏羅世晚期至早白堊世早中期,由於濱太平洋構造域東部地區構造-岩漿活動,在亞洲古陸東部的內陸形成眾多斷陷、坳陷盆地,加之這里處於亞熱帶—溫帶,陸內氣候條件由半乾旱、半潮濕向溫暖潮濕轉化,便在北方生物地理大區內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生物地理區———東亞生物地理省。該生物地理省的重要標志是以 Eosestheria-Lyera-Ephemeropsis trisetalis 為代表的熱河生物群發育。迄今為止,熱河生物群已包括鳥類、蜥臀類和鳥臀類恐龍、蜥蜴、離龍、翼龍、哺乳類、龜鱉類、蛙類、蠑螈類、魚類、介甲類(葉肢介)、介形類、昆蟲、蝦類(含蝲蛄)、鱟蟲類、蜘蛛、雙殼類、腹足類、植物、孢粉、輪藻和藻類等不少於22個類別的化石。盡管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在熱河生物群分布區,尤其是遼寧西部熱河群的不同層位有許多驚世重大科學發現,如早期古鳥類、早期被子植物、長毛或具羽毛的恐龍以及原始哺乳類等的發現,並取得突破性的研究進展,使熱河生物群的內容更加斑斕奪目,但這些珍稀化石均分布在以 Eosestheria-Lycoptera-Ephemeropsis trisetalis為代表的地域范圍和層位范圍內,其中包括產 Lycoptera davidi 和大量Ephemeropsis trisetalis的九佛堂組上段。就現有資料而言,熱河生物群的發源地在冀北、遼西至蒙古人民共和國南部地區,並向四周地區輻射遷移:向東至朝鮮,南到鄂西和浙江一帶,西至阿爾泰山南、北,北達外貝加爾的北部,並曾一度波及日本和泰國。同一生物化石組合帶的生物由中心到最遠的邊緣地區的遷移速度一般不超過半個階(期)。

2.熱河生物群的三個發展階段

熱河生物群發育可劃分為3個主要階段,即早期初始萌發階段,中期發展鼎盛階段,晚期發展—萎縮階段,但不同門類在發育階段劃分上不盡相同,這與各自繁衍遷移速度和控制生物等內、外因素不無關系。

(1)早期階段

以大北溝期Nestoria-Ephemeropsis trisetalis-Luanpingella(尼斯托葉肢介-三尾擬蜉蝣-灤平介)生物亞群為代表,主要分布在冀北、大興安嶺至東外貝加爾一帶。該亞群以初始出現Ephemeropsis trisetalis、Coptoclava longipoda、Peipiaosteus pani,也可能有Psittacosaurus?(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主編,1984),並以下部的Nestoria-Jibeilimnadia(尼斯托葉肢介-冀北漁鄉葉肢葉)亞組合帶和上部的Nestoria-Keratestheria(尼斯托葉肢介-背角葉肢介)亞組合帶的豐度和分異度均高,Luanpingella-Eoparacypris(灤平介-始似金星介,在上部)組合帶的兩個代表屬豐度高,未出現Lycoptera,Eosestheria和Cypridea 為特徵。除上述外,大北溝期的鱟蟲類是以Weichangiops-Brachygastriops(圍場鱟蟲-短腹鱟蟲,在下部)組合帶為代表,孢粉以Piceites-Podocarpidites-Schizaeoisporites(擬雲杉粉-羅漢松粉-莎草蕨孢,張望平,1989)組合帶為代表,還有類型較單調的雙殼類Arguniella和腹足類 Lymnaea websteri(韋氏實椎螺)等。

熱河生物群早期生物亞群是處在晚侏羅世Chaoyangsaurus-Pseudograpta-Cetacella(朝陽龍-假雕飾葉肢介-小怪介)土城子生物群與熱河生物群交替的過渡階段。王思恩(1981)首次稱為Nestoria-Keratestheria葉肢介群,並將其劃為早期熱河生物群(李子舜、王思恩等,1982;王思恩,1986);陳丕基(1988,1999)將 Nestoria-Keratestheria 葉肢介群亦劃歸熱河生物群的早期階段;牛紹武等(1983,2002)建議將大北溝組的葉肢介稱為尼斯托葉肢介群(Nestoria Fauna),並歸屬古大興安嶺-額爾古納河生物地理區系。根據大北溝期出現的 Ephemeropsis trisetalis,Coptoclava longipoda,Peipiaosteus pani 在義縣期和九佛堂期均較繁盛,雙殼類:Arguniella lingyuanensis,A.yanshanensis 自大北溝組上延至義縣組,大北溝組的葉肢介Yanjiestheria(Yanshania)亦出現在義縣組(王思恩稱的大店子組,1990,1999),同樣也有少量介形類Luanpingella 和10餘種介形類的其他屬種從大北溝組上延至義縣組,與其將大北溝組的生物化石單獨劃分成一個生物群,不如將其劃歸熱河生物群早期亞生物群更合適,這樣既可反映早期與中期生物亞群的明顯區別,亦可反映二者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

(2)中期階段

以義縣期的生物化石為代表,幾乎包括了目前已發現於熱河生物群中各門類、各類別的化石,可統稱為 Confuciusornis-Sinosauropteryx-Lycoptera sinensis-Eosestheria(Filigrapta)-Cypridea liaoningensis生物亞群。

在這一階段中,出現了與始祖鳥分支平行發展但較始祖鳥進化的孔子鳥類,早期反鳥類尤其是較原始的始反鳥以及今鳥類的祖先遼寧鳥,表明早期鳥類分支演化已具初步規模,預示東亞生物地理省古鳥類的始現時間應早於義縣期。該階段還出現了似鳥非鳥,但又局部披覆羽毛和具纖維狀或絨毛狀皮膚衍生物的獸腳類多種類群,始現了鸚鵡嘴龍、蛙類、狼鰭魚、東方葉肢介類、早期被子植物古果和水生離龍類分子潛龍等;出現了哺乳類,尤其有胎盤的真獸、有鱗類和鱘類的一些新類型;介形類中的女星介分異度已較明顯,開始向殼面多飾化方向發展;蝦類(含古蝲蛄)、蜘蛛類及輪藻等亦相伴而出。凡此種種,無不顯示這一階段生物類型的繽紛多彩。義縣期生物化石的分布范圍遠大於大北溝期生物化石分布范圍,幾乎遍及東亞生物地理省。但各地出現的生物類群並不完全一致。以遼西、冀北地區為代表,義縣期 Confuciusornis-Sinosauropteryx-Lycoptera sinensis-Eosestheria(Filigrapta)-Cypridea liaoningensis 生物亞群中各門類標志性組合分別為:

Jeholosaurus-Repenomamus動物群(組合),分布在義縣階底部;

Confuciusornis-Eoenantiornis-Liaoningornis(孔子鳥-始反鳥-遼寧鳥)鳥群,產於義縣階下部;

Psittacosaurus-Sinosauropteryx-Haopterus(鸚鵡嘴龍-中華龍鳥-郝氏翼龍)爬行動物群,產於義縣階下部;

Jinzhousaurus-Yixianosaurus-Hyphalosaurus(錦州龍-義縣龍-潛龍)爬行動物群,產於義縣階上部;

Lycoptera sinensis-Yanosteus-Sinamia(中華狼鰭魚-燕鱘-中華弓鰭魚)魚群,產於義縣階下部;

Zhangheotherium-Jeholodens(張和獸-熱河獸)獸群,見於義縣階下部;

Eosestheria-Eosestheria(Filigrapta)-Eosestheria(Clithrograpta)-Diestheria(東方葉肢介-線雕東方葉肢介-網雕飾東方葉肢介-疊飾葉肢介)組合,產於義縣階;

Cypridea(Cypridea)liaoningensis-Yanshanina dabeigouensis-Djungarica camarata(遼寧女星介-大北溝燕山介-拱准噶爾介)組合,產於義縣階下部;

Arguniella lingyuanensis-Sphaerium jeholense(凌源額爾古納蚌-熱河球蜆)組合,產於義縣階;

Ptychostylus harpaeformis-Procalia vitimensis(鉤形褶柱螺-維季姆前貝加爾螺)組合,產於義縣階下部;

Ephemeropsis trisetalis-Sinaeschnidia cancellosa(三尾擬蜉蝣 多室中國)組合,產於義縣階;

Brachyphyllum longispicum-Otozamites turkestanica(長穗短葉杉-土耳其斯坦耳羽葉)組合,產於義縣階;

Cicatricosisporites-Densoisporites-Jugella(無突肋紋孢-層環孢-縱肋單溝粉)組合。產於義縣階;

(3)晚期階段

主要以九佛堂期的Cathayornis-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Yanjiestheria-Limnocypridea grammi(華夏鳥-蒙古鸚鵡嘴龍-延吉葉肢介-格氏湖女星介)亞生物群為代表,其對應層位九佛堂組及與之相當的地層在東亞生物地理省廣泛分布。目前已發現的生物化石類別有鳥類、恐龍、翼龍、龜類、蠑螈類、魚類、葉肢介、介形類、昆蟲、雙殼類、腹足類、植物、孢粉、輪藻和藻類等。需要說明的是義縣組上部的金剛山層段,產反鳥類、蜥蜴、離龍類、龜類、魚類、葉肢介、介形類、腹足類、植物(含木化石)、孢粉等門類化石,這些化石類型具有熱河生物群中期生物亞群與晚期生物亞群過渡的特點,如Yabeinosaurus tenuis,Monjurosuchus splendens 見於義縣期,葉肢介和介形類等古無脊椎動物的一些屬種則與九佛堂組下部的同類化石更親近,包括葉肢介Yanjiestheria出現在金剛山層。因此,本文將金剛山層段的生物化石組合歸於九佛堂期生物論述。

金剛山層生物化石統稱Lycoptera muroii-Eosestheria jingagshanensis-Cypridea(Cypridea)arquata(室井氏狼鰭魚-金剛山東方葉肢介-弓形女星介)組合帶。按門類則分為 Lycoptera muroii-Manchurochelys manchuensis(室井氏狼鰭魚-滿洲滿洲龜)組合帶,Eosestheria fuxinensis-Eosestheria jingangshanensis-Eosestheria changshanziensis(阜新東方葉肢介-金剛山葉肢介-長山子葉肢介)亞組合;Cypridea(Cyprides)arquata-C.(C.)jingangshanensis(弓形女星介-金剛山女星介)組合帶,Cicatricosisporites-Foraminisporis(無突肋紋孢-有孔孢)組合帶。

九佛堂期生物化石組合可按門類分為: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Microraptor zhaoianus(蒙古鸚鵡嘴龍—趙氏小盜龍)恐龍群,Cathayornis-Chaoyangia(華夏鳥-朝陽鳥,主要分布在九佛堂組上段的下部)鳥群,Jinanichthys-Longdeichthys-Lycoptera(吉南魚-隆德魚-狼鰭魚)魚群,Eosestheria-Yanjiestheria組合(東方葉肢介-延吉葉肢介)亞組合,Cypridea(C.)veridica-C.(C.)trispinosa-Yumenia acutiuscula(純正女星介-三剌女星介-微尖玉門介,九佛堂組下段)組合帶和Cypridea(Ulwellia)koskulensis-Scabriculocypris casta-Limnocypridea grammi(科斯庫里女星介-純潔粗面金星介-格氏湖女星介,九佛堂上段)組合帶,Mengyinaia-Nakamuranaia—Sphaerium(蒙陰蚌—中村蚌—球蜆)組合帶,Viviparus matumotoi-Amnicola chaoyangensis(松本田螺-朝陽河邊螺)組合帶,Cicatric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irites-Piceaepolleniues(無突肋-凹邊孢-雲杉粉)組合帶。

綜上所述,將遼西及其毗鄰地區熱河群生物地層序列及岩石地層劃分對比列入表 2-3-1。

4. 熱河生物群的介紹

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生活在中生代晚期,分布於中國北方、蒙古、西伯利亞、以及朝鮮和日本等東亞地區一個繁盛的生物群。這一生物群初始以「戴氏狼鰭魚—東方葉肢介—三尾擬蜉蝣」為代表。中國遼西地區是研究熱河生物群的經典地區,包括義縣組和九佛堂組兩個地層,共跨越約1800萬年。這里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化石,含20多個重要生物門類:無頜類、軟骨魚類、硬骨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等脊椎動物類群,以及無脊椎動物的腹足類、雙殼類、葉肢介類、介形蟲類、蝦類、昆蟲和蜘蛛類,輪藻、各類陸生植物(含被子植物)等。

5. 幾種鳥類起源的假說

發現恐龍新種,填補鳥類「恐龍起源說」時間缺口

一些體型較小的獸腳類恐龍,笨拙地爬上樹,隨著時間的推移,腳的結構開始適應樹上的生活,前肢的功能也變為飛行的器官,同時手指的利爪漸漸褪去……恐龍進化成了原始的鳥類。
這樣的圖景曾無數次出現在古生物學家關於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學說之中。但是長久以來這個猜想卻有一個巨大的漏洞。

鳥類的祖先是恐龍,這一對鳥類起源的猜想有著為數不少的解剖學證據。然而,化石記錄中卻有一個令人困惑的「時間缺口」:已知最古老的鳥類始祖鳥的化石年代要早於和其關系最親密的恐龍化石的年代,爺爺怎麼比孫子還晚呢?

近日,美國古生物學家公布了一種始祖鳥同時代的其恐龍近親的化石,補上了這一「年代缺口」,10月21日世界權威學術雜志《科學》登載了這一消息。

新種恐龍填補年代缺口

10月20日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召開的古脊椎動物學會年會上,古生物學家公布了一種與始祖鳥同時代又與其關系親密的恐龍新種。該恐龍生長於晚侏羅世,距今已有1.5億年的歷史,屬於手盜龍的一種,傷齒龍,據發現人員稱這是目前發現的與鳥類關系最為親密的最古老化石。

2000年,美國懷俄明恐龍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於懷俄明州東部的晚侏羅世岩層中發現了一具化石。它的骨骼非常纖細,研究人員威廉·沃爾(WilliamWahl)花了數年時間才將這具化石修復完畢。

研究人員斯科特·哈特曼(ScottHartman)稱這具恐龍的骨架中有60%的骨骼保存完好,其中包括最重要的頭骨,他便是根據該化石顎骨下的一條凹槽以及其他幾個特徵,判斷這種恐龍屬於手盜龍的一種。

新種恐龍的發現在古脊椎動物學會年會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古生物學家們稱鳥類起源於恐龍學說曾面臨的最大困境便是「年代缺口」,這一發現則填補了這一空缺。

鳥類起源曾有三種學說

1861年,始祖鳥(Archaeopteryx)化石在德國被首次發現。始祖鳥生活在晚侏羅世,距今大約1億5千萬年,身披現代鳥類羽毛,在骨骼特徵上和爬行動物幾無兩樣。

從晚侏羅世開始的鳥類演化歷史持續了1億5千萬年。迄今為止,晚侏羅世的鳥類化石只有始祖鳥一種,因而是最知名的化石種類之一。而始祖鳥作為鳥類的始祖,也成為科學家破解中生代地球演化的一個突破口。其中關於原始鳥類起源的猜想更是重要的一環,並形成了眾多學派。但真正在學術界有影響的學說主要有三種:槽齒類起源說,鱷類起源說和恐龍起源說。

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員介紹,第一種假說是由南非著名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布魯姆(RobertBroom)在20世紀初提出的。他認為鳥類起源於一類原始的槽齒類爬行動物,該爬行動物主要出現在三疊紀時期。由於其年代較恐龍還早,被認為不僅是鳥類而且是包括恐龍在內的多數爬行動物的祖先。

「羅伯特的理由就是翼龍和獸腳類恐龍都太特化,不可能是鳥類直接的祖先,行進在各自進化道路上的恐龍和鳥類形成的有些特徵已具有不可逆轉性。這一觀點在20世紀盛行了近半個世紀。」第二種假說出現得較晚,是英國學者亞歷克·沃克(Alick D.Walker)在1972年提出的。

他認為,鳥類和鱷類組成一個單系類群,因此這一假說也常被稱為「鳥類的鱷類起源假說」。「不過這一假說提出十多年後,沃克本人就於1985年放棄了自己的觀點,轉而支持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學說。」周忠和解釋,第二種假說沒有第一、第三種假說的影響大。

「至於第三種假說則有著曲折的歷史,」周忠和表示這一假說盡管很早就被提出,且現在已成為一種主流說法,但中間過程卻頗具喜劇色彩。它最早是由赫胥黎於19世紀中葉提出,在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後,到了1927年便銷聲匿跡,被槽齒類起源說取代。一直到了20世紀的70年代,才由美國耶魯大學著名的恐龍學家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教授重新提出。上世紀80年代以後,影響日益擴大,逐步成為當今的主流學派。目前,多數學者已經接受了鳥類起源於恐龍的觀點,並認為鳥類是從獸腳類恐龍的一支———小型個體的恐龍演變而來的。

「化石軟肋」限制「恐龍起源說」發展

始祖鳥的骨骼特徵———例如它的尾骨、腳爪和牙齒———與一種肉食性恐龍手盜龍類很相似,正是這一點讓許多古生物學家傾向性地認為鳥類起源於恐龍。而近年來古生物學家們運用解剖學分析,更將眼光鎖在了手盜龍中的馳龍和傷齒龍類,認為它們和鳥的關系可能最接近。

「在對馳龍類恐龍和鳥類進行的骨骼形態對比研究中,馳龍和傷齒龍的手與鳥類的翅膀相似,而更多譜系關系的分析得出兩者骨骼結構類似,」周忠和表示,這些實驗成果都證實了它們和鳥類的親緣關系最近。

但長久以來,縈繞在古生物學家頭腦中的也有一個困惑,那便是盡管解剖學已提供了充沛的證據,「年代缺口」卻讓反對者的聲音聽上去也有理有據。

始祖鳥有約1.5億年歷史,然而在岩層中發現的與始祖鳥關系最近的手盜龍化石,即便是最古老的也只有1.25億年的歷史。古生物學家由此推斷,這些手盜龍可能還有一些更古老的「親戚」,它們才是始祖鳥和所有其他鳥類的「始祖」。

「不過,這只是持鳥類恐龍起源說的學者們的一種假設,此前一直沒有化石的發現,從而反對聲不斷,他們普遍認為爺爺(與始祖鳥關系最近的恐龍)怎麼可能會比孫子(始祖鳥)還晚出呢?」周忠和的同事汪筱林表示,反對者們將矛盾主要聚焦在了年代的差異上,他們認為已知和鳥類最相似的恐龍都出現得太晚,身體形態,包括生活習性都已固化,不可能再進化為鳥類,這也成為反對者最有力的攻擊武器。

「最近發現的恐龍化石無疑會給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學說帶來更多的證據,」周忠和表示,畢竟「年代缺口」是鳥類起源於恐龍學說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這次公布的是迄今為止與鳥類關系最親密的恐龍化石,它屬於馳龍類;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它與始祖鳥同時代,這便填補了鳥類起源於恐龍學說中的「時間缺口」。判斷動物的起源有兩個立足點,一是骨骼形態,二是年代推算,「現在,兩個側重點都有了較為可靠的證明。」

長羽毛的恐龍提供佐證

相伴美國古生物學家的發現,近期,古生物學者在阿根廷內格羅河省挖掘出一具幾乎保存完整的新物種恐龍化石,也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鳥類起源於恐龍。

這一新恐龍被命名為阿根廷鷲龍,距今9000萬年。是一種小型肉食性恐龍,其外形與火雞一般大小,長著長長的尾巴,研究人員強調阿根廷鷲龍長有羽毛,將給鳥類起源於恐龍提供新的證據。

對此,汪筱林表示,發現長有羽毛的恐龍確實會給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學說提供新的佐證。而在此之前,中國遼西已發現了大量長羽毛的恐龍,比如說顧氏小盜龍、中國千禧龍等多具「鳥龍」化石。

「科學界對該學說的認識是逐步加深的」,汪筱林表示自奧斯特羅姆教授提出恐龍也應該長有羽毛的設想始,便為該假說的研究開創了一個突破口。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奧斯特羅姆教授就大膽推測,由於恐龍和鳥類的關系如此接近,至少在某些恐龍的身體上可能長有羽毛。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了很多長羽毛的恐龍,首次證實了這個大膽的假設,並從一側面表明了鳥類與恐龍的親緣關系。

這一突破從中華龍鳥開始,它的背部從頭到尾長著細絲狀的皮膚衍生物,它的發現第一次向人們展現了帶羽毛恐龍的真實存在。但中華龍鳥所具有的毛狀物,和真正的鳥類羽毛還不一樣,尚不具有現代羽毛所特有的羽軸和分支結構。

「在遼西也發現過奔跑的恐龍,它的身體上也出現了原始的羽毛,這便表明了羽毛的最初出現和鳥類的飛行沒有必然的聯系。羽毛的最初功能可能是為了調節體溫,或者是吸引異性。到鳥類,羽毛與飛行聯繫到了一起,則是自然演化的結果」正在美國的徐星教授告訴記者,中國曾給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學說帶來了突破性的發現,而近期兩具新恐龍化石的發現,則將使這一學說朝著更完備的方向發展。

■例釋鳥類進化

始祖鳥:已知最早、最原始的鳥。距今1.5億年。

原始熱河鳥:發現於2002年,生長在白堊紀。其原始性僅次於始祖鳥,代表了鳥類早期演化的一個更加古老的祖先類型。熱河鳥是惟一保留了爬行動物祖先長的骨幹尾巴的鳥類。

孔子鳥:現生的鳥類全都沒有牙齒,它們靠鳥喙取食。但在遠古的中生代,大多數的鳥類卻還沒有這一結構,取而代之的是嘴中的牙齒。

1995年命名的孔子鳥是世界上已知最早有喙的鳥類。

反鳥:是中生代種類和數量最豐富、分布最廣的鳥類類群。我國發現的中生代鳥類中,大多數種類都可以歸入這一類群。包括中國鳥、華夏鳥、波羅赤鳥、始反鳥、原羽鳥和長翼鳥等等。

今鳥類:包括所有現存鳥類在內的具有進步飛行特徵的鳥類的統稱。它們不僅具有加長的胸骨,而且龍骨高而發達。在其他與飛行有關的結構上都和現代鳥類差異甚小。

反鳥和今鳥雖然不是現代鳥類直接的祖先,但代表了向現代鳥類方向進化的主幹。

6. 為什麼「鳥類屬於恐龍」這種說法

以下內容轉載自網路文庫,僅供參考:
鳥類起源假說
多年來,對鳥類的起源問題人們提出了各種假說,這些假說現今主要集中在兩大學派,即槽齒類起源說和獸腳類起源說。
1.1、槽齒類起源說
1913年,最早由南非著名古生物學家布魯姆提出槽齒類起源說。他認為,早三疊世的槽齒類爬行動物派克鱷是鳥類和恐龍的共同祖先,鳥類是由槽齒類爬行動物進化而來。
槽齒類是原始爬行動物主幹出龍類於早三疊紀分異出的一支,這一支系是許多爬行動物如恐龍、翼龍、鱷魚等的原祖,其標志性的特徵就是頭骨具槽齒團。最早的槽齒類中的假鱷類,有的體型纖細,骨骼具空腔氣竇,頭骨具有雙顆孔,有眶前孔和下領孔、槽齒等,這些都與始祖鳥有相似之處,所以曾經一度被認為是鳥類的祖先。1926年,丹麥一位對古生物學有愛好的醫生U•赫爾曼對派克鱷進行了詳細的解剖學研究和描述,並與德國始祖鳥做了比較,出版了他的經典著作《鳥的起源》,相信鳥類起源於槽齒類爬行動物。
槽齒類起源假說長期以來一直被許多學者所推崇,包括我國著名古鳥類專家侯連海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生物系主任費杜西亞。但一些似鳥的假鱷類如派克鱷均產生於三疊紀,與始祖鳥化石間隔了5000多萬年,至今尚未發現從晚三疊紀至晚侏羅紀的化石.由於時間跨度大,缺少中間環節,所以說這一假說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
1.2、獸腳類恐龍起源假說
獸腳類恐龍起源假說認為,鳥類起源於晰臀類恐龍的後代獸腳類恐龍.這是一類小型的肉食性恐龍,兩足行走,頸長而靈活,骨骼輕便具有空腔,屬獸腳類恐龍中的虛古龍類.這是1868年英國著名科學家T"H赫青黎博士在始祖鳥化石發現幾年之後第一次提出來的,他認為鳥類和恐龍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這一假說在19世紀末占優勢,20世紀初逐漸衰落遭到冷遇,幾乎被槽齒類起源假說所淹沒。直到一個世紀後的1970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奧斯特隆博士通過對北美的小型獸腳類恐龍恐爪龍和始祖鳥的對比研究,發現二者有很多相似的特徵.於是他又提出一個新的觀點,認為鳥類和恐龍不僅具有密切的關系,而且鳥類就是由某種小型獸腳類恐龍直接進化而來。
眾所周知,恐龍和鳥類都產羊膜卵,是真正適應陸地生活的羊膜動物,鳥類一般每次產一枚卵,而且鳥類具有孵卵的繁殖行為,恐龍是爬行動物,一般是每次產多枚卵,而且主要是靠太陽溫度進行孵化。古生物學家在近年的化石研究中發現,在蒙古和美國某些恐龍有別於其他爬行動物,它們不像絕大多數爬行動物那樣一次產多枚卵,而是和鳥類一樣每次只產一枚。中美兩國學者通過研究竊蛋龍化石時還發現,這類恐龍的卵也不是像爬行動物那樣靠外界溫度孵化,而和鳥類一樣具有孵卵行為川.一系列的化石證據說明,鳥類和恐龍之間具有密切關系。
2、獸腳類恐龍起源假說的科學依據
近年來,在世界各地發現的各種恐龍和早期鳥類化石為這一假說提供了充分的證據。可以說,鳥類恐龍起源說得到了很多學者的支持,但還是有一些學者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如果鳥類起源於恐龍,那麼和鳥類關系很近的恐龍身上應該有羽毛或類似羽毛的結構。但由於類似的恐龍化石一直沒有發現,所以反對者仍持質疑的態度。
1996年後,熱河生物群中發現的帶羽毛的獸腳類恐龍化石,為鳥類的獸腳類恐龍起源假說提供了充分且直接的證據。
中華龍鳥是世界上發現的第一個長「羽毛」的恐龍川:大小如雞,牙齒銳利具有鋸齒;尾巴特長,由50多節尾椎組成;前肢短小,具有三指;後肢長而粗壯.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隻典型的小型獸腳類恐龍,但它的身上發育了原始羽毛—很短的纖維狀皮膚衍生物。這種原始羽毛使中華龍鳥具有了重要的科學價值,中華龍鳥既保存了小型獸腳類恐龍的一些特徵,又發展了鳥類的一些基本特徵,這些重要特徵將恐龍和鳥類密切地聯系在了一起.通過中華龍鳥產出地層及顯示的特徵進行分析,它距今大約1. 3億年前,屬白璽紀早期。原始祖鳥和尾羽龍類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具有絨羽、尾羽和飛羽的生物,前肢很短而且羽毛呈對稱狀,這些特徵表明這種動物還不能飛行,強壯的後肢說明這種動物應該是陸地奔跑型。
小盜龍在許多特徵上和早期鳥類非常相似,有四個翅,會爬樹,對鳥類飛行起源的滑翔說是一個有力的證據。鳥類恐龍起源說的復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對馳龍類恐龍骨骼形態的研究基礎上.以中國龍鳥為代表的馳龍類,其頭後骨骼形態特徵己具備許多早期鳥類頭骨的特徵,是最早發現擁有類似鳥類肩帶、骨盆與後肢的恐龍之一,前肢結構己經產生適應飛翔的變化,具備拍打飛翔的能力。中國龍鳥的發現,支持了鳥類飛行的「從地面起飛」理論.這可以說明,不同的近鳥類恐龍同時發展出「從地面起飛」與「從樹上滑翔」的演化模式,並各自擁有相對應的生活方式。
應該說,熱河生物群這些帶羽毛的恐龍,己經有力地支持了鳥類的獸腳類恐龍起源說,但隨之又有學者提出了新的質疑.至今己知最早的鳥類,是距今約1.5億年的「始祖鳥」,而這些帶毛的恐龍化石都是距今1. 2億一1. 3億年白璽紀時代的化石,都比始祖鳥晚.質疑者認為,要是鳥類是由這些帶毛的獸腳類恐龍進化來的,那應該會有很多與鳥類有親緣關系且比1.5億年前的始祖鳥早的恐龍化石出現.可是,在世界范圍內,當時比始祖鳥早的侏羅紀時代的似鳥類恐龍化石沒有出現。所以,國內外很多學者再次對鳥類恐龍起源說提出質疑。
赫氏近鳥龍又叫近鳥,是一種小型帶羽毛的恐龍,2009年由恐龍專家徐星根據一件不完整的頭後骼標本命名的.這一新發現的近鳥化石骨架上,羽毛印痕清晰,不僅在其前、後肢和尾部布滿飛羽,而且趾骨上也長有羽毛,這種完全被羽的特徵在己滅絕的動物中應該是首次出現的. 這是迄今己知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距今約1. 6億年,所以它要比「中華龍鳥」的時代早約2 000~3 000萬年,比始祖鳥的時代早約1000萬年。專家認為,這是與鳥類親緣關系最近的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物種.和始祖鳥相比,近鳥飛羽小,羽軸纖細,羽片對稱,這些都說明近鳥比較原始,還不適於飛行;小腿長,這是適於奔跑的特徵,但在奔跑型動物中目前還沒有發現後肢長滿羽毛的動物。
所以說,近鳥應該是比始祖鳥原始,處於恐龍和始祖鳥中間的一個物種.近鳥在從恐龍進化到鳥類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銜接作用,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過程中侏羅紀一度沒有帶毛恐龍記錄的空白,為鳥類的獸腳類恐龍起源說提供了更為有力的的證據。
3、結語
遼西熱河生物群出土的大量帶羽毛的恐龍化石和早期鳥類化石的研究,無論從骨骼結構、羽毛特徵、化石年代上都填補了鳥類起源研究的空白,充分證明了鳥類是由獸腳類恐龍起源進化來的。

7. 鳥類的祖先是誰

鳥類的祖先是獸腳類恐龍.

20世紀70年代初,耶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約翰·奧斯羅姆重新審視了這一概念後指出,始祖鳥與獸腳類恐龍之間也有著相似性。奧斯羅姆說,其實,恐龍並沒有滅絕,而是以羽毛的形式生存著,如燕子、鷹、蜂鳥和喜鵲。但是,從陸棲恐龍到始祖鳥到燕子,這並不能說是一種直接的血統。奧斯羅姆說,「我們還沒有證據支持任何直接直系的血統。化石記錄中的空隙太多。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是將散失的時間和空間點聯系起來。」
但是,這種假說卻遭到了一部分鳥類學家的反對。他們認為,鳥類與恐龍相像並不是因為關系密切,而是因為生活在相同的小生態環境中,以相同的方法行動所致。這種相同特性或趨同的不同發展,在生物歷史中是常見的現象,這也就是生物學上所稱的同功現象。不妨看一下蝙蝠和蝴蝶的翅膀:兩者都是撲翅飛行的,但是由不同的身體部位而升空的,並沒有跡象表明它們是共同的祖先。
1994年,在北票市的一個小山村發現了一塊鳥類化石,當中國科學院鳥類化石專家侯連海先生看到這塊化石時,立即被它那種與始祖鳥十分相像的圖形所震驚,圖形大小如喜鵲,長有與始祖鳥一樣的翅膀、長指狀物和彎曲的爪子。在始祖鳥長有完整牙齒的嘴的地方,卻有著角質的無齒鳥嘴。這種鳥幾乎與始祖鳥一樣古老,且已具備了現代的顎。侯先生將此鳥命名為「孔子鳥」,意即「祭祀孔子的鳥」。
孔子鳥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能夠進行遠程飛行的最早鳥類,它的翅膀幾乎與始祖鳥一樣原始,但已有了一些諸如輕盈的骨頭、較短的尾巴等現代鳥類的特徵。
1996年,在北票市上園鄉的一個小山村四合屯,當地農民在挖掘孔子鳥化石時發現了四塊長毛的小型肉食恐龍化石。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被發現的長毛恐龍的化石,因而被譽為「中華鳥龍」。它的發現對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直接支持了鳥類由小型的食肉的棲地性恐龍進化而成的理論。
無獨有偶,1996年6月,在巴塔哥尼亞荒蕪地帶,人們發現了距今約0.9億年前的恐龍的部分殘骸。令人驚異的是,這是一種具有鳥類翅膀的兩腿恐龍的部分殘骸。它能像鳥折疊起自己翅膀、折疊前臂,能像鳥一樣活動肩膀關節,並能抬起前臂向下撲翅飛行。
在四合屯發現的化石中,有一種很特別的動物。這種動物像始祖鳥,但更原始、更大,腿更壯實。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季強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原始祖鳥龍。原始祖鳥龍的羽毛是對稱性的,與始祖鳥不同,這說明這種動物不能飛行。在相同的地區,還發現了另一種不能
飛行的動物———尾羽鳥龍。尾羽鳥龍有很獨特的牙齒、尾巴羽毛和從第二指中長出來的長長的、對稱性的羽毛。
尾羽鳥龍看上去像雞,頭蓋骨很大,牙齒像針一樣尖銳,一雙前臂短而健壯,多骨的尾巴幾乎要比身體長一倍。動物化石保存完好。不但能看到殘骸的細節,而且能看到一般化石所無法記錄的柔軟的組織和其他身體部位。從頸項到尾巴的後背上,有薄薄的、深色的纖維 狀皺紋的背脊。尾羽鳥龍的頸項上長滿了細小的纖維,犁溝似地布滿了長長的後背和尾巴,這說明它不是一種普通的小恐龍。

8. 鳥類是恐龍演變來的嗎

發現恐龍新種,填補鳥類「恐龍起源說」時間缺口

一些體型較小的獸腳類恐龍,笨拙地爬上樹,隨著時間的推移,腳的結構開始適應樹上的生活,前肢的功能也變為飛行的器官,同時手指的利爪漸漸褪去……恐龍進化成了原始的鳥類。
這樣的圖景曾無數次出現在古生物學家關於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學說之中。但是長久以來這個猜想卻有一個巨大的漏洞。

鳥類的祖先是恐龍,這一對鳥類起源的猜想有著為數不少的解剖學證據。然而,化石記錄中卻有一個令人困惑的「時間缺口」:已知最古老的鳥類始祖鳥的化石年代要早於和其關系最親密的恐龍化石的年代,爺爺怎麼比孫子還晚呢?

近日,美國古生物學家公布了一種始祖鳥同時代的其恐龍近親的化石,補上了這一「年代缺口」,10月21日世界權威學術雜志《科學》登載了這一消息。

新種恐龍填補年代缺口

10月20日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召開的古脊椎動物學會年會上,古生物學家公布了一種與始祖鳥同時代又與其關系親密的恐龍新種。該恐龍生長於晚侏羅世,距今已有1.5億年的歷史,屬於手盜龍的一種,傷齒龍,據發現人員稱這是目前發現的與鳥類關系最為親密的最古老化石。

2000年,美國懷俄明恐龍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於懷俄明州東部的晚侏羅世岩層中發現了一具化石。它的骨骼非常纖細,研究人員威廉·沃爾(WilliamWahl)花了數年時間才將這具化石修復完畢。

研究人員斯科特·哈特曼(ScottHartman)稱這具恐龍的骨架中有60%的骨骼保存完好,其中包括最重要的頭骨,他便是根據該化石顎骨下的一條凹槽以及其他幾個特徵,判斷這種恐龍屬於手盜龍的一種。

新種恐龍的發現在古脊椎動物學會年會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古生物學家們稱鳥類起源於恐龍學說曾面臨的最大困境便是「年代缺口」,這一發現則填補了這一空缺。

鳥類起源曾有三種學說

1861年,始祖鳥(Archaeopteryx)化石在德國被首次發現。始祖鳥生活在晚侏羅世,距今大約1億5千萬年,身披現代鳥類羽毛,在骨骼特徵上和爬行動物幾無兩樣。

從晚侏羅世開始的鳥類演化歷史持續了1億5千萬年。迄今為止,晚侏羅世的鳥類化石只有始祖鳥一種,因而是最知名的化石種類之一。而始祖鳥作為鳥類的始祖,也成為科學家破解中生代地球演化的一個突破口。其中關於原始鳥類起源的猜想更是重要的一環,並形成了眾多學派。但真正在學術界有影響的學說主要有三種:槽齒類起源說,鱷類起源說和恐龍起源說。

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員介紹,第一種假說是由南非著名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布魯姆(RobertBroom)在20世紀初提出的。他認為鳥類起源於一類原始的槽齒類爬行動物,該爬行動物主要出現在三疊紀時期。由於其年代較恐龍還早,被認為不僅是鳥類而且是包括恐龍在內的多數爬行動物的祖先。

「羅伯特的理由就是翼龍和獸腳類恐龍都太特化,不可能是鳥類直接的祖先,行進在各自進化道路上的恐龍和鳥類形成的有些特徵已具有不可逆轉性。這一觀點在20世紀盛行了近半個世紀。」第二種假說出現得較晚,是英國學者亞歷克·沃克(Alick D.Walker)在1972年提出的。

他認為,鳥類和鱷類組成一個單系類群,因此這一假說也常被稱為「鳥類的鱷類起源假說」。「不過這一假說提出十多年後,沃克本人就於1985年放棄了自己的觀點,轉而支持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學說。」周忠和解釋,第二種假說沒有第一、第三種假說的影響大。

「至於第三種假說則有著曲折的歷史,」周忠和表示這一假說盡管很早就被提出,且現在已成為一種主流說法,但中間過程卻頗具喜劇色彩。它最早是由赫胥黎於19世紀中葉提出,在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後,到了1927年便銷聲匿跡,被槽齒類起源說取代。一直到了20世紀的70年代,才由美國耶魯大學著名的恐龍學家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教授重新提出。上世紀80年代以後,影響日益擴大,逐步成為當今的主流學派。目前,多數學者已經接受了鳥類起源於恐龍的觀點,並認為鳥類是從獸腳類恐龍的一支———小型個體的恐龍演變而來的。

「化石軟肋」限制「恐龍起源說」發展

始祖鳥的骨骼特徵———例如它的尾骨、腳爪和牙齒———與一種肉食性恐龍手盜龍類很相似,正是這一點讓許多古生物學家傾向性地認為鳥類起源於恐龍。而近年來古生物學家們運用解剖學分析,更將眼光鎖在了手盜龍中的馳龍和傷齒龍類,認為它們和鳥的關系可能最接近。

「在對馳龍類恐龍和鳥類進行的骨骼形態對比研究中,馳龍和傷齒龍的手與鳥類的翅膀相似,而更多譜系關系的分析得出兩者骨骼結構類似,」周忠和表示,這些實驗成果都證實了它們和鳥類的親緣關系最近。

但長久以來,縈繞在古生物學家頭腦中的也有一個困惑,那便是盡管解剖學已提供了充沛的證據,「年代缺口」卻讓反對者的聲音聽上去也有理有據。

始祖鳥有約1.5億年歷史,然而在岩層中發現的與始祖鳥關系最近的手盜龍化石,即便是最古老的也只有1.25億年的歷史。古生物學家由此推斷,這些手盜龍可能還有一些更古老的「親戚」,它們才是始祖鳥和所有其他鳥類的「始祖」。

「不過,這只是持鳥類恐龍起源說的學者們的一種假設,此前一直沒有化石的發現,從而反對聲不斷,他們普遍認為爺爺(與始祖鳥關系最近的恐龍)怎麼可能會比孫子(始祖鳥)還晚出呢?」周忠和的同事汪筱林表示,反對者們將矛盾主要聚焦在了年代的差異上,他們認為已知和鳥類最相似的恐龍都出現得太晚,身體形態,包括生活習性都已固化,不可能再進化為鳥類,這也成為反對者最有力的攻擊武器。

「最近發現的恐龍化石無疑會給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學說帶來更多的證據,」周忠和表示,畢竟「年代缺口」是鳥類起源於恐龍學說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這次公布的是迄今為止與鳥類關系最親密的恐龍化石,它屬於馳龍類;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它與始祖鳥同時代,這便填補了鳥類起源於恐龍學說中的「時間缺口」。判斷動物的起源有兩個立足點,一是骨骼形態,二是年代推算,「現在,兩個側重點都有了較為可靠的證明。」

長羽毛的恐龍提供佐證

相伴美國古生物學家的發現,近期,古生物學者在阿根廷內格羅河省挖掘出一具幾乎保存完整的新物種恐龍化石,也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鳥類起源於恐龍。

這一新恐龍被命名為阿根廷鷲龍,距今9000萬年。是一種小型肉食性恐龍,其外形與火雞一般大小,長著長長的尾巴,研究人員強調阿根廷鷲龍長有羽毛,將給鳥類起源於恐龍提供新的證據。

對此,汪筱林表示,發現長有羽毛的恐龍確實會給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學說提供新的佐證。而在此之前,中國遼西已發現了大量長羽毛的恐龍,比如說顧氏小盜龍、中國千禧龍等多具「鳥龍」化石。

「科學界對該學說的認識是逐步加深的」,汪筱林表示自奧斯特羅姆教授提出恐龍也應該長有羽毛的設想始,便為該假說的研究開創了一個突破口。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奧斯特羅姆教授就大膽推測,由於恐龍和鳥類的關系如此接近,至少在某些恐龍的身體上可能長有羽毛。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了很多長羽毛的恐龍,首次證實了這個大膽的假設,並從一側面表明了鳥類與恐龍的親緣關系。

這一突破從中華龍鳥開始,它的背部從頭到尾長著細絲狀的皮膚衍生物,它的發現第一次向人們展現了帶羽毛恐龍的真實存在。但中華龍鳥所具有的毛狀物,和真正的鳥類羽毛還不一樣,尚不具有現代羽毛所特有的羽軸和分支結構。

「在遼西也發現過奔跑的恐龍,它的身體上也出現了原始的羽毛,這便表明了羽毛的最初出現和鳥類的飛行沒有必然的聯系。羽毛的最初功能可能是為了調節體溫,或者是吸引異性。到鳥類,羽毛與飛行聯繫到了一起,則是自然演化的結果」正在美國的徐星教授告訴記者,中國曾給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學說帶來了突破性的發現,而近期兩具新恐龍化石的發現,則將使這一學說朝著更完備的方向發展。

■例釋鳥類進化

始祖鳥:已知最早、最原始的鳥。距今1.5億年。

原始熱河鳥:發現於2002年,生長在白堊紀。其原始性僅次於始祖鳥,代表了鳥類早期演化的一個更加古老的祖先類型。熱河鳥是惟一保留了爬行動物祖先長的骨幹尾巴的鳥類。

孔子鳥:現生的鳥類全都沒有牙齒,它們靠鳥喙取食。但在遠古的中生代,大多數的鳥類卻還沒有這一結構,取而代之的是嘴中的牙齒。

1995年命名的孔子鳥是世界上已知最早有喙的鳥類。

反鳥:是中生代種類和數量最豐富、分布最廣的鳥類類群。我國發現的中生代鳥類中,大多數種類都可以歸入這一類群。包括中國鳥、華夏鳥、波羅赤鳥、始反鳥、原羽鳥和長翼鳥等等。

今鳥類:包括所有現存鳥類在內的具有進步飛行特徵的鳥類的統稱。它們不僅具有加長的胸骨,而且龍骨高而發達。在其他與飛行有關的結構上都和現代鳥類差異甚小。

反鳥和今鳥雖然不是現代鳥類直接的祖先,但代表了向現代鳥類方向進化的主幹.

9. 「熱河生物群」是什麼意思

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生活在中生代晚期,分布於中國北方(尤其是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和內蒙古東南部)的一個中生代動植物化石群。這一生物群初始以"戴氏狼鰭魚-東方葉肢介-三尾擬蜉蝣"為代表。遼西地區是研究熱河生物群的經典地區,包括義縣組和九佛堂組兩個地層,共跨越約1800萬年。這里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化石,含20多個重要生物門類:無頜類、軟骨魚類、硬骨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等脊椎動物類群,以及無脊椎動物的腹足類、雙殼類、葉肢介類、介形蟲類、蝦類、昆蟲和蜘蛛類,輪藻、各類陸生植物(含被子植物)等。

10. 為什麼說鳥就是恐龍

鳥類起源假說
多年來,對鳥類的起源問題人們提出了各種假說,這些假說現今主要集中在兩大學派,即槽齒類起源說和獸腳類起源說。
1.1、槽齒類起源說
1913年,最早由南非著名古生物學家布魯姆提出槽齒類起源說。他認為,早三疊世的槽齒類爬行動物派克鱷是鳥類和恐龍的共同祖先,鳥類是由槽齒類爬行動物進化而來。
槽齒類是原始爬行動物主幹出龍類於早三疊紀分異出的一支,這一支系是許多爬行動物如恐龍、翼龍、鱷魚等的原祖,其標志性的特徵就是頭骨具槽齒團。最早的槽齒類中的假鱷類,有的體型纖細,骨骼具空腔氣竇,頭骨具有雙顆孔,有眶前孔和下領孔、槽齒等,這些都與始祖鳥有相似之處,所以曾經一度被認為是鳥類的祖先。1926年,丹麥一位對古生物學有愛好的醫生U•赫爾曼對派克鱷進行了詳細的解剖學研究和描述,並與德國始祖鳥做了比較,出版了他的經典著作《鳥的起源》,相信鳥類起源於槽齒類爬行動物。
槽齒類起源假說長期以來一直被許多學者所推崇,包括我國著名古鳥類專家侯連海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生物系主任費杜西亞。但一些似鳥的假鱷類如派克鱷均產生於三疊紀,與始祖鳥化石間隔了5000多萬年,至今尚未發現從晚三疊紀至晚侏羅紀的化石.由於時間跨度大,缺少中間環節,所以說這一假說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
1.2、獸腳類恐龍起源假說
獸腳類恐龍起源假說認為,鳥類起源於晰臀類恐龍的後代獸腳類恐龍.這是一類小型的肉食性恐龍,兩足行走,頸長而靈活,骨骼輕便具有空腔,屬獸腳類恐龍中的虛古龍類.這是1868年英國著名科學家T"H赫青黎博士在始祖鳥化石發現幾年之後第一次提出來的,他認為鳥類和恐龍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這一假說在19世紀末占優勢,20世紀初逐漸衰落遭到冷遇,幾乎被槽齒類起源假說所淹沒。直到一個世紀後的1970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奧斯特隆博士通過對北美的小型獸腳類恐龍恐爪龍和始祖鳥的對比研究,發現二者有很多相似的特徵.於是他又提出一個新的觀點,認為鳥類和恐龍不僅具有密切的關系,而且鳥類就是由某種小型獸腳類恐龍直接進化而來。
眾所周知,恐龍和鳥類都產羊膜卵,是真正適應陸地生活的羊膜動物,鳥類一般每次產一枚卵,而且鳥類具有孵卵的繁殖行為,恐龍是爬行動物,一般是每次產多枚卵,而且主要是靠太陽溫度進行孵化。古生物學家在近年的化石研究中發現,在蒙古和美國某些恐龍有別於其他爬行動物,它們不像絕大多數爬行動物那樣一次產多枚卵,而是和鳥類一樣每次只產一枚。中美兩國學者通過研究竊蛋龍化石時還發現,這類恐龍的卵也不是像爬行動物那樣靠外界溫度孵化,而和鳥類一樣具有孵卵行為川.一系列的化石證據說明,鳥類和恐龍之間具有密切關系。
2、獸腳類恐龍起源假說的科學依據
近年來,在世界各地發現的各種恐龍和早期鳥類化石為這一假說提供了充分的證據。可以說,鳥類恐龍起源說得到了很多學者的支持,但還是有一些學者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如果鳥類起源於恐龍,那麼和鳥類關系很近的恐龍身上應該有羽毛或類似羽毛的結構。但由於類似的恐龍化石一直沒有發現,所以反對者仍持質疑的態度。
1996年後,熱河生物群中發現的帶羽毛的獸腳類恐龍化石,為鳥類的獸腳類恐龍起源假說提供了充分且直接的證據。
中華龍鳥是世界上發現的第一個長「羽毛」的恐龍川:大小如雞,牙齒銳利具有鋸齒;尾巴特長,由50多節尾椎組成;前肢短小,具有三指;後肢長而粗壯.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隻典型的小型獸腳類恐龍,但它的身上發育了原始羽毛—很短的纖維狀皮膚衍生物。這種原始羽毛使中華龍鳥具有了重要的科學價值,中華龍鳥既保存了小型獸腳類恐龍的一些特徵,又發展了鳥類的一些基本特徵,這些重要特徵將恐龍和鳥類密切地聯系在了一起.通過中華龍鳥產出地層及顯示的特徵進行分析,它距今大約1. 3億年前,屬白璽紀早期。原始祖鳥和尾羽龍類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具有絨羽、尾羽和飛羽的生物,前肢很短而且羽毛呈對稱狀,這些特徵表明這種動物還不能飛行,強壯的後肢說明這種動物應該是陸地奔跑型。
小盜龍在許多特徵上和早期鳥類非常相似,有四個翅,會爬樹,對鳥類飛行起源的滑翔說是一個有力的證據。鳥類恐龍起源說的復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對馳龍類恐龍骨骼形態的研究基礎上.以中國龍鳥為代表的馳龍類,其頭後骨骼形態特徵己具備許多早期鳥類頭骨的特徵,是最早發現擁有類似鳥類肩帶、骨盆與後肢的恐龍之一,前肢結構己經產生適應飛翔的變化,具備拍打飛翔的能力。中國龍鳥的發現,支持了鳥類飛行的「從地面起飛」理論.這可以說明,不同的近鳥類恐龍同時發展出「從地面起飛」與「從樹上滑翔」的演化模式,並各自擁有相對應的生活方式。
應該說,熱河生物群這些帶羽毛的恐龍,己經有力地支持了鳥類的獸腳類恐龍起源說,但隨之又有學者提出了新的質疑.至今己知最早的鳥類,是距今約1.5億年的「始祖鳥」,而這些帶毛的恐龍化石都是距今1. 2億一1. 3億年白璽紀時代的化石,都比始祖鳥晚.質疑者認為,要是鳥類是由這些帶毛的獸腳類恐龍進化來的,那應該會有很多與鳥類有親緣關系且比1.5億年前的始祖鳥早的恐龍化石出現.可是,在世界范圍內,當時比始祖鳥早的侏羅紀時代的似鳥類恐龍化石沒有出現。所以,國內外很多學者再次對鳥類恐龍起源說提出質疑。
赫氏近鳥龍又叫近鳥,是一種小型帶羽毛的恐龍,2009年由恐龍專家徐星根據一件不完整的頭後骼標本命名的.這一新發現的近鳥化石骨架上,羽毛印痕清晰,不僅在其前、後肢和尾部布滿飛羽,而且趾骨上也長有羽毛,這種完全被羽的特徵在己滅絕的動物中應該是首次出現的. 這是迄今己知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距今約1. 6億年,所以它要比「中華龍鳥」的時代早約2 000~3 000萬年,比始祖鳥的時代早約1000萬年。專家認為,這是與鳥類親緣關系最近的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物種.和始祖鳥相比,近鳥飛羽小,羽軸纖細,羽片對稱,這些都說明近鳥比較原始,還不適於飛行;小腿長,這是適於奔跑的特徵,但在奔跑型動物中目前還沒有發現後肢長滿羽毛的動物。
所以說,近鳥應該是比始祖鳥原始,處於恐龍和始祖鳥中間的一個物種.近鳥在從恐龍進化到鳥類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銜接作用,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過程中侏羅紀一度沒有帶毛恐龍記錄的空白,為鳥類的獸腳類恐龍起源說提供了更為有力的的證據。
3、結語
遼西熱河生物群出土的大量帶羽毛的恐龍化石和早期鳥類化石的研究,無論從骨骼結構、羽毛特徵、化石年代上都填補了鳥類起源研究的空白,充分證明了鳥類是由獸腳類恐龍起源進化來的。

閱讀全文

與熱河生物群支持鳥類哪個學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