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R-選擇理論在瀕危物種保護中的意義
瀕危物種通常屬於K選擇生物,這種生物的缺點就是R值偏低,雖然,正常情況下種群數量可以維持在K值附近,但如果一旦由於環境改變,數量下降,由於其低R值,恢復起來將會非常困難.所以,我們在保護瀕危物種的時候,要盡量維持它的數量,保護它的生存環境.
2. 為什麼要保護國家
樓主問得好!應該國家讓我們有安定的生活,雖然這樣生活有些人不一定滿意,但是總是在改善。國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人民安居樂業,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都是這樣的,所以我們有保護國家的必要性
3. 國家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
保護野生動物的意義
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受國家法律保護,所以濫食野生動物是違法行為。
其次,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由於環境的惡化,人類的亂捕濫獵,各種野生動物的生存正在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威脅。近100年,物種滅絕的速度已超過了自然滅絕速度的100倍,現在每天都有100多種生物從地球上消失。我國也已經有10多種哺乳類動物滅絕,還有20多種珍稀動物面臨滅絕。而它們的滅絕會導致許多可被用於製造新葯的分子歸於消失,還會導致許多有助於農作物戰勝惡劣氣候的基因歸於消失,甚至引起新的瘟疫,由此所造成的損失是我們永遠也無法挽回的。
再者,食用野生動物極易傳染疾病。野生動物與人類共患的疾病有100多種,如狂犬病、結核、鼠疫、甲肝等。它們的內臟、血液乃至肌肉中均含有各種病毒、寄生蟲,如B病毒、弓形蟲、絛蟲、旋毛蟲等,有些即使在零下15℃的低溫或100℃的高溫下也不能被殺死或清除。稍有不慎,就會得出血熱、鸚鵡熱、兔熱病、腦囊蟲、肺吸蟲、血吸蟲、腸道寄生蟲病等。例如我國主要猴類之一獼猴有10%至60%攜帶B病毒,而生吃猴腦者感染的可能性很大,一旦染上B病毒,人則必死無疑。再拿人們吃得最多的蛇來說,它的患病率很高,諸如癌症、肝炎、寄生蟲病等幾乎什麼病都有,再者,在廣東地區,由於對飲食力求新鮮,食用生食和半生食,這使得食源性的寄生蟲發病率逐年增加。據最近的調查,在廣東省這種寄生蟲病的感染率已達16.7%。另一方面,各種家養動物能夠為我們提供足夠的營養,所以人類沒有必要去食用野生動物。
十年前就回答過這個問題,我寫過一篇《為什麼我們要熱愛野生動物?》登載在科技日報上,很多報刊和書都轉載過這篇文章。沒想到十年以後我們在認識上還有這么大的分歧。這個分歧,不是說要不要保護動物,而是為什麼要保護動物?一個是從人本位出發;一個是從生態出發。許多人,包括一些做動物保護工作的人,仍然堅持人本位的觀點,仍然認為保護動物就是為了人,就是為了人類的利益和發展,保護就是為了利用,否則就沒有必要保護了,他們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在製作這個電視節目中,司馬南先生表現得最為強烈。當時我都急了,大聲地喊:「人本位保護不了人,只有保護生態才能保護人!」他脫口說了一句:「我同意你這觀點。」接著他又改口了,在三次發言中又重復了一句話:「我還是堅持人本位。」
其實,解釋這個問題並不難。人也好,動物也好,植物也好,所有的生命,都共同生活在一個有機統一體之中,生態就好比是我們的巢,我們的綠色家園,我們的諾亞方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保護生態,哪有動物、植物和一切生命,也哪有人?一味地強調人,強調人的利益和發展,只保護和發展一個物種,這個物種能保護得住嗎?你可能狡辯說:「我為了保護人,所以我保護動物,保護生態。」這個說法雖然進了一步,畢竟還是本末倒置。譬如人類發明了農葯,這是保護人的一個偉大成果,可以得諾貝爾獎,但從生態來看,它開闖了一個污染環境的時代,不僅害了動物、植物,害了生態,也害了人。
什麼是生態和生態學觀點?簡單說來,就要按照大自然本來的面目和自身的規律,來認識自然、研究自然、保護自然。地球本來是個有機的統一體,一切生物都生長、繁衍、進化在這個統一體之中。偉大詩人李白說:「天生我才必有用。」這話可能是抒發他自己的感情,天生我李白,就應該是有用的;也可以說,天生我們人類,就應該是有用的;還可以引申一下,天生動物,生植物,生一切生命,都是有用的。它們的存在,就說明有用。我們有些人也說「有用」,一看到森林,就想到木材;一看到河流,就想到發電;一看到草原,就想到放牧,變成牛肉羊肉,一看到動物,就想到能不能吃,能不能用,能不能入葯。不是說這樣想不對,這樣做不對,而是太狹隘了,太片面了,從生態觀點來看,問題要復雜得多,深刻得多。有人說,生態財富是頂極財富,而許多人看不到這點。正如原始森林的生態效益、科學效益、社會效益、也包括經濟效益,其價值是無限的,如果你只把森林看作木材,那隻是看到了森林全部效益的百分之幾,把森林砍了,就等於只用了百分之幾,而破壞了九十幾。所以我們應該學會用生態學的觀點觀察問題,任何組成天然群落的物種,都是共同進化過程中的產物,各個生物區系的存在和作用,都是經過自然選擇的巨大寶庫,各個物種和人類一樣,人類也和各個物種一樣,都是自然界中的一個環節,在漫長的進化發展過程中共同維持著自然界的穩定、和諧和發展。在這個五花八門的生物圈中,誰能適應,誰發揮優勢,誰被淘汰,這是在自然歷史的長河中物競天擇、不斷演化、不斷優化的結果,既非上帝所創造,更不能由人類來主宰。這就是大自然為什麼擁有物種的多樣性、遺傳的變異性和生態系統的復雜性的根源。
放眼宇宙,大小星球無數,又有哪個可以和地球相比?過往歷史無窮,又有什麼樣的奇妙想像可以比喻現在的世界?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第一個登上月球,當站在38萬多公里的遠處看到小小的地球時,他深切地感到地球不僅是一個綠洲,一個孤島,而更重要的是,直至目前所知,它是唯一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他說:「我從來沒有像此時此刻那樣突然警覺到,保護和拯救這個家園是如此地重要。」我們作為生物界的精華而又芸芸眾生中的一員,來到這個宇宙間僅有的地球,很偶然,很幸運,也很自豪。所以,我們愛這個物種多樣性的世界,愛這個統一和諧的大自然,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命現象,更愛我們的子孫——希望他們永遠享有和我們同樣美好或者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
也許我走得多,看得多,想得多,在我腦子里就形成一種自然觀、哲學觀:「物我同舟,天人共泰,尊重歷史,還我自然。」
「物我同舟」的「物」,是指動物、植物和一切生命,「我」是指我們人類。我們人類和動物、植物等同舟共濟,是坐在一條船上,一條太空船上。就現在所知,到今天為止,在宇宙間還只有這么一條船,還沒有發現第二條船。「天人共泰」原來我說的是「天人合一」,因為有些人對「天人合一」有異議,我就把它說得更明確點:「天人共泰。」意思就是人和自然應該是「和諧」「協調」「共泰」的關系,而不應該是「我掠奪你,你報復我」的關系。長江和其它流域的自然災害給我們上了一課,有人說:「這是一半天災;一半人禍。」還有人說:「這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連這我也不能同意,江河泛濫,早在意中,名曰天災,實為人禍。道理很簡單:你把樹砍了,把濕地佔了,這些江河忍無可忍,才以暴怒的姿態對人們說話了!
「尊重歷史,還我自然」,這話字面上好理解,但要做到卻非常非常的難。長江是一部歷史,原始森林是一部歷史,洞庭湖是一部歷史,大熊貓是一部歷史,我們尊重這個歷史嗎?看來我們並不尊重這個歷史。「還我自然」是借用岳飛的一句話:「還我河山!」其實大自然被破壞了,就很難還,很多是不可逆轉的。長江被破壞了,你能還一條長江嗎?原始森林被砍了,你能還一片原始森林嗎?洞庭湖消失了,你能還一個洞庭湖嗎?大熊貓滅絕了,你能再生產一隻大熊貓嗎?你連一根毛也生產不出來。也許有人說:「我可以克隆一隻大熊貓。」即使你能克隆,那也只是復制一個個體,絕不能挽救一個物種。正如動物園的大熊貓也是大熊貓,但不能代替野外的大熊貓一樣。我說「還我自然」的意思,只是告誡我們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繫上,我們要謙虛一些,謹慎一些,鄭重一些,節制一些;不能惟我獨尊,目空一切,飛揚跋扈,為所欲為。
總之,人是在大自然之中,不在大自然之外,更不在大自然之上,所以我們在討論保護動物、保護植物、保護生態以及保護人的時候,必須放棄人本位觀點。
提醒人類要保護生物鏈條,保護生態平衡,關心人類自身的未來,是最傳統的說法;
提醒人類注意健康,以免病從口入,關心人類自身的現在,是最有威力的說法;
提醒人們正視國際上的動物保護潮流,正視動物福利的貿易壁壘,與國際接軌,是最時新的說法;
4. 什麼是K對策什麼是r對策
1、K對策:K對策是一類個體大,壽命長、存活率高,適應穩定的棲息環境。隨時間變化大小,平衡點處在或接近於環境的K值上下,屬於飽和的生態系統,無需生物重新定居。
2、r對策:一種對策,是內稟增長率的意思。
生態進化中的兩個方向。在生物的進化中,按種群動態類型劃分,有兩種適應。r-選擇的稱為r-對策者,K-選擇的物種稱為K-對策者。r-對策者和K-對策者是兩個不同的進化類型,其間還有各種過渡類型。
(4)為什麼要保護國家k對策生物擴展閱讀:
生態學中的r及K對策理論特點,將生態學中的r-K對策理論引入信息生態學。以信息的帶寬和同步性為標准,對信息生態系統內不同信息類型的r-K屬性進行量化比較並進行分類。指出信息生態系統中高帶寬、低同步的信息類型傾向於K對策,低帶寬、高同步的信息類型傾向於r對策。
高帶寬、低同步的K信息類型其對策是提高信息質量,增加每條信息的成本;低帶寬、高同步的r信息類型其對策是提高信息數量,降低每條信息的成本。在分析網路信息中r-K對策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信息領域r-K對策的發展趨勢。
5. 國家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
法律分析:因為野生動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對於維護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意義重大。因此,為了拯救珍稀、瀕危的野生物種,我國出台了相關法律法規,增強了公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護野生動物,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制定本法。
第四條 國家對野生動物實行保護優先、規范利用、嚴格監管的原則,鼓勵開展野生動物科學研究,培育公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6. 老虎作為國家保護動物,為何面臨滅絕
生物圈中生物分為K-對策和R-對策兩種。老虎是K-對策生物、蟑螂、老鼠之類的屬於R-對策生物、K-對策生物既有穩定點、又有滅絕點、R-對策生物只有穩定點、沒有滅絕點。這是人類任何保護措施都沒辦法干擾的生命周期活動。所以K-對策動物你想保護也保護不了、R-對策生物你想滅絕也滅絕不了
7. 為什麼要把生物安全作為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把要把生物安全做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部分,因為生物和我們共處在一個世界,是一個共同體,他們如果有了問題,就會使人類的安全受到影響。
8. 我有一事不明,請高手幫忙點撥一下:國家為什麼要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那些生物有什麼意義
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為了保護珍貴和瀕危動、植物以及各種典型的生態系統,保護珍貴的地質剖面,為進行自然保護教育、科研和宣傳活動提供場所,並在指定的區域內開展旅遊和生產活動而劃定的特殊區域的總稱。保護對象還包括有特殊意義的文化遺跡等。
作用:①為人類提供研究自然生態系統的場所。
②提供生態系統的天然「本底」。對於人類活動的後果,提供評價的准則。
③是各種生態研究的天然實驗室,便於進行連續、系統的長期觀測以及珍稀物種的繁殖、馴化的研究等。
④是宣傳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館。
⑤保護區中的部分地域可以開展旅遊活動。
⑥能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環境和保持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9. 什麼是r對策和k對策r-k生態對策理論在農業生產中有何指導意義
(1)r對策(又稱r選擇):有利於增加內稟增長率的選擇。如大多數昆蟲、農田雜草、土壤微生物;
(2)K對策(又稱K選擇):有利於競爭能力增加的選擇。如大多數脊椎動物、森林樹種。
(3)指導意義:在農業生產中,r對策生物能迅速適應變化了的環境,K對策生物具有穩定環境的作用,可適當配置r-K型譜系中的各種生物以提高系統的生產力。例如,利用浮游生物、蚯蚓、蜂、蠶、食用菌等生活周期短、繁殖快的特點,以加速物質循環利用,減少養分流失,增加農產品產出量;利用多年生的林果、竹木和牧草等以穩定農業生態環境;多數大田作物和家畜家禽則屬於r-K譜系中的中間類型。
10. r_對策和k_對策它們在有害生物防治和珍稀瀕危生物保護上的
摘要 您好,(1)r選擇:在環境不穩定和自然災害經常發生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