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樣的化學課堂是高效的化學課堂高效課堂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高效課堂,是高效型課或高效性課堂的簡稱,顧名思義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並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高效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課堂基於高效教學。
Ⅱ 如何評化學課
一、從教態上評,1.看教師的語言是否正確,通俗易懂,有說服力.聲音是否響亮清晰,讓人產生美感.2.教師是否面帶笑容,給人平易近人的感覺.3,教師的板書是否整潔,規范.
二、從教學程序上看,1,導課是否有創意,既能鞏固舊知識又能起到引入新知的作用,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這就是成功的一半!2.教學過程中,是否採用創新探究自主合作的方法,師生互動是否充分得到體現.學生的積極性是否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認.課堂氣氛是否活躍!3,教學環節上是否過渡自然又環環相扣,呈螺旋上升式!課堂鞏固是否到位.
三、教學重難點是否突出,教學目標是否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是否滲透進課堂.
四、課件是否豐富,比如是否又有圖片又有視頻,是否詩情畫意,恰到好處地配合教學內容.
這幾個環節都做到了,便可被確定為成功的一節課!
這次,在福建師大,聽了胡志剛教授的評課,我感覺真是耳目一新,很佩服他的評課技巧!教授告訴我們,評課應從以下幾條線索進行:
一,利用遷移理論,看新課的教學是否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否利用了水平遷移,正遷移,或垂直遷移.是否能舉一反三運用知識.
二,從科學方法論的角度。如從歸納法與類比法上看,整節課是否在不斷的歸納不斷的類比中讓學生的知識水平得到提高.
三,從把握教學最佳時機上看:如導課,是否達到憤悱的狀態,提問,板書,結課是否切合時機.是否創設教學的高潮低潮、是否把握了教學的關鍵期、是否具備良好的教育教學機智。是否體現把握教學時機的環節:「教學時機的創設---捕捉--利用--升華」.等等。
四、利用熵理論,整節是否從有序到無序再到更高的有序上進行.
比如利用"耗散結構"理論: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心裡矛盾沖突,即製造遠離平衡態,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求知慾望.然後設計探究實驗,從實驗中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構建新平衡態.
"自組織"理論研究如何引領一個系統從無序到有序,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發展.一個真正的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在這樣的不斷螺旋式中知識得到提升.
五、從認識論上看,是否從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進行.
六、從美感上看,整節課是否體現化學美.是否體驗到「藝術的享受」
七、幾條線索上看,是否明線暗線相間,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Ⅲ 優質課基本的特徵有哪些
1、自主學習的程度。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去訂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一種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方式。
2、合作學習的效度。合作學習是指共同的學習目標,採用小組或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的學習活動。他以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建立的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通過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學習。
3、探究學習的深度。從本質上說,探究學習是一種發現學習,具有深刻的問題性、廣泛地參與性、豐富的實踐性與開放性。他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科學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搜集、分析、處理信息,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知識技能、形成感情態度價值觀的探究活動。
(3)優質化學課表現在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優質課的不足:
優質課的評價系統不合理,一些地區評委多年不變,思想僵化,觀念陳舊,學霸氣十足。另外,熱衷於優質課的組織者,除了好大喜功,追求表面的熱鬧與喧嘩,背後卻少不了利益驅動。
各種名目的參評組織費、食宿費、旅差費,構成了一個收益不菲的產業,組織者與評委也收入可觀。一些教師為獲獎,千方百計與評委拉關系,使人與人之間關系庸俗化,使評獎公正性大打折扣,優質難優,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Ⅳ 化學課堂教學評價主要從哪些發面評價
你說到的評價方面很寬泛,不知道從哪說,我就聊聊國家對化學課堂教學的具體要求吧
1、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教師期望學生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應該達到的學習效果和最終的行為變化。
對教學目標的評價,應從教案中對教學目標的確定和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目標的體現兩方面來進行判斷。
(1)教學目標明確具體
明確是指教師在教案中對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包括雙基的范圍、深度和能力培養的要求以及德育滲透的要點)有正確、清晰的表達。
具體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准確、全面地落實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既緊扣教學大綱,體現教材的要求,同時也切合學生的實際。
2、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師將書面方案形式轉化為課堂教學形式的創造性活動。
對教學過程的評價,應從教師對教材的駕馭與挖掘;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課堂教學程序的設計與運作以及思想教育的體現等方面來進行判斷。
(2)傳授新知基礎扎實
能根據學情,為講授新課提供足夠的認知、情感前提;講授新內容前,能及時彌補學生的知識缺陷。
(3)講授內容科學嚴謹
化學概念和原理等基礎知識講述准確,科學嚴謹;內容系統完整,無缺陷和遺漏;解題步驟合理規范;能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內容。
(4)教學過程安排合理
各教學環節層次清楚,安排合理;過渡自然,結構嚴謹;教學密度適當,時間分配恰當。
(5)重點難點處理得當
重點難點確定準確;能突出重點,圍繞重點知識進行教學;善於利用教材各相關因素為解決難點作鋪墊,抓住關鍵,突破難點有創新。
3、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指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所採用的工作方式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方式。
對教學方法的評價,應從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兩個方面來進行判斷。
(6)主體作用發揮充分
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啟發引導,使學生逐步學會思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不包辦代替;能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7)實驗教學效果明顯
能利用實驗和電教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和理論,訓練技能,培養觀察和思維能力;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積極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驗現象明顯,可見度大,注意環境保護;直觀教具和現代教學媒體的使用恰當、逼真、生動。
(8)反饋矯正當堂完成
能根據學生掌握雙基的情況,及時進行課堂信息的反饋矯正;注意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及時糾正學生學習中產生的錯誤;能實施因材施教,分類指導;能注重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方法訓練和自學能力的培養。
4、教學能力
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所具備的外顯的基本教學素質。
對教學能力的評價,應從教師的教學態度、駕馭課堂能力、實驗技能和表達能力來進行判斷。
(9)教態自然儀表端莊
態度和藹,親切自然;儀表端莊,舉止大方;動靜相宜,富有情感。
(10)駕馭課堂靈活機動
應變能力強,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課堂教學調控恰當;教學機敏,能靈活機動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
(11)實驗技能熟練規范
實驗操作技能熟練、規范,示範性強;直觀教具和現代教學媒體運用自如。
(12)教學語言簡練准確
能准確熟練地使用化學用語,避免使用方言土語和生活俗語;語言清晰,簡練生動;語速、音量適中,語調抑揚頓挫,富有啟發性和感染力。
(13)板書設計合理美觀
板書內容詳略得當,版面設計合理美觀,字跡清楚,書寫規范。
5、教學效果
教學效果是指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群體參與的程度以及學生所顯現的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應從學生在興趣、情緒和意志等心理品質的反映以及雙基的當堂掌握程度來進行判斷。
(14)課堂氣氛活躍和諧
全班學生注意力集中,認真聽課,思維處於積極狀態;師生情感融洽,配合默契,大多數學生能積極主動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課堂氣氛活躍,秩序活而不亂。
(15)落實雙基達標過關
學生口答和筆練的正確率高;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問題當堂能得到初步解決;絕大多數學生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Ⅳ 化學如何備好一節課
備好一堂的課,教師應具備以下意識:
一、研究意識。首先要從基於促進學生認識發展的理念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材這部分內容原來學生已經有了哪些知識基礎?已經具備了怎樣的認識水平?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能對學生有哪些方面的發展?等等。再一個就是,研究教材編寫的意圖是什麼,只有研究透了教材設計的意圖,才能有針對性的去設計教學內容以及對相關內容的處理方式。理解教材與熟悉教材有本質的區別,熟悉教材是淺層次的表面化的,即有哪些知識點?重難點是什麼?等等;而理解教材是深層次的、更側重於功能化。即要理解教材設計這些內容其預期的功能是什麼。例如:選修《化學反應原理》中化學反應速率第一課時,它有三個方面的功能:①對化學反應認識角度的豐富(由定性到定量);②對化學反應快慢認識水平的提高(加快的原因是什麼?由實驗得出的關系式可以解釋);③對影響反應速率因素認識水平的提高(由簡單到復雜,即原來認識是增大反應物的濃度,反應速率加快,並不知道改變不同物質的濃度對整個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等等)。研究教材,這是備好一堂課的首要工作,而且要費大力氣去做這項工作。
二、引入意識。要重視一堂課的引入,尤其是新課的引入。巧妙的引入會給老師、學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會引起大家的興趣和關注。但應避免形式主義,不少教師認為形式活潑,內容有趣,學生活動多就是一堂好課,正是這種有偏頗的理解使得教師們對課堂形式的關注超過了學生在課堂上是否完成了自我知識的建構的關注。在歷次省優質課上,幾乎每個選手都在引入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引入的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化學反應速率第1課時定量描述反應速率的引入:切入點的選擇有從必修2引入的,有從教材上給的材料引入的,有從對反應的認識引入的,還有從濃度影響速率引入的等等。在課堂引入時應體現出:
1、引入的簡單性。教師應該摒棄花哨復雜的形式,更不能以復雜作為特色。應該以最利於學生理解的形式入手,用最簡單而又最能吸引學生思考的方式引入。
例如,對於離子反應的本質的引入,某教師採取的方法是:將naoh溶液與cuso4溶液混合,取過濾後的溶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通過實驗現象(前者是產生藍色沉澱,後者是產生白色沉澱)使學生明確溶液中的反應是離子反應。而另一位老師則做了ba(oh)2溶液和h2so4 溶液混合後溶液的導電性實驗,通過小燈泡「亮、滅、亮」的現象使學生理解這一問題。盡管從教學目標來看,兩者都可以達到目的,但是相比較而言,前者的實驗涉及到的物質較多、反應較多、現象較多,學生理解的障礙較多、形式復雜,教學效果不如後者。
2、引入的有效性。注意有效聯系,有效聯系的內涵包括2個方面。第一,教師不能為了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和形式的活潑性,將一些與本課內容聯系不甚密切的現象或事實在課堂上呈現,這樣會產生「生拉硬拽」的感覺。第二,教師在設計引入方式時,一定要注重對學生的分析,包括對「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學生還想知道什麼,怎麼讓他們知道」等等進行多方面的分析。只有在對學生進行正確分析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提出的方式、角度和內容。
3、引入的優先性。當一堂課的引入有多種方案時,利用實驗的引入應優先考慮。因為化學實驗既能突出化學學科的特點,又能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體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