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論述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要點
我國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戰線上眾多專業人員多年來積淀的智慧和成果,緊扣實際,可操作、實戰性強,對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具有指導作用。《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培訓教材之2·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是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指定的培訓教材,適用對象包括應急救援指揮、應急管理人員和企業從事安全生產工作的管理和技術人員。
❷ 危險化學品中毒了的人在等待過程中應採取什麼措施
保持通風透氣,減少活動,防止毒素通過呼吸和血液加速流通!
❸ 化學品急救應如何處理
在事故現場,化學品對人體可能造成的傷害為:中毒、窒息、化學灼傷、燒傷、凍傷等。必須對受傷員人進行緊急救護,減少傷害。
現場急救注意事項
1、進行急救時,不論患者還是救援人員都需要進行適當的防護。這一點非常重要!特別是把患者從嚴重污染的場所救出時,救援人員必須加以預防,避免成為新的受害者。
2、應將受傷人員小心地從危險的環境轉移到安全的地點。
3、應至少2~3人為一組集體行動,以便互相監護照應,所用的救援器材必須是防爆的。
4、急救處理程序化,可採取如下步驟:先除去傷病員污染衣物------然後沖洗------共性處理------個性處理------轉送醫院。
5、處理污染物。要注意對傷員污染衣物的處理,防止發生繼發性損害。
一般急救原則
對受到化學傷害的人員進行急救時,幾項首先要做的緊急處理是:
1、置神志不清的病員於側位,防止氣道梗阻,呼吸困難時給予氧氣吸入。
2、呼吸停止時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心臟停止者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擠壓。
3、皮膚污染時,脫去污染的衣服,用流動清水沖洗;頭面部灼傷時,要注 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4、眼睛污染時,立即提起眼臉,用大量流動清水徹底沖洗至少15分鍾。
5、當人員發生凍傷時,應迅速復溫。復溫的方法是採用40℃~42℃恆溫熱水浸泡,使其在15~30分鍾內溫度提高至接近正常。在對凍傷的部位進行輕柔按摩時,應注意不要將傷處的皮膚擦破,以防感染。
6、當人員發生燒傷時,應迅速將患者衣服脫去,用水沖洗降溫,用清潔布覆蓋創傷面,避免傷面污染;不要任意把水皰弄破。患者口渴時,可適量飲水或含鹽飲料。
7、口服者,可根據物料性質,對症處理;有必要進行洗胃。
8、經現場處理後,應迅速護送至醫院救治。
記住:口對口的人工呼吸及沖洗污染的皮膚或眼睛時要避免進一步受傷。
❹ 化學品事故的應急處理過程一般包括哪幾個方面內容
化學品事故的應急處理
化學品事故是指一種或數種化學品意外釋放造成的事故。如1979年,溫州電化廠氯氣泄漏造成人59死亡,下風向成片草木枯黃,直接經濟損失達200萬元。由此可見,化學品事故與其它事故相比,其後果更嚴重,因此如何預防化學品事故的發生,以及怎樣將化學品事故所造成的影響和損失減少到最小(即應急處理),已成為全社會所關注的問題。下面就化學品事故的應急處理原則進行簡略的介紹。
化學品事故的應急處理過程一般包括報警、緊急疏散、現場急救、溢出或泄漏處理和火災控制幾方面。
1、事故報警
1.1 報警
及時傳遞事故信息,通報事故狀態,是使事故損失降低到最低水平的關鍵環節,這個環節處理得當會使可能形成災難性事故變成災害性事故,而一些小事故處理不當,延誤時間,也能形成滅頂之災。
當發生突發性危險化學品泄漏或火災爆炸事故時,現場人員在保護好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及時檢查事故部位,並向有關人員和「119」報警;如果是發生在企業內部,應向當班車間主任或值班長,同時向企業調度室報告;如果是在運輸途中應向當地應急救援部門或「119」報警。
報警內容應包括:事故單位、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化學品名稱和泄漏量、事故性質(外溢、爆炸、火災)、危險程度、有無人員傷亡以及報警人姓名及聯系電話。
1.2救援隊伍
各主管單位在接到事故報警後,應迅速組織一個應急救援專業隊,各救援隊伍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基礎上,快速實施救援,控制事故發展,並將傷員救出危險區域和組織群眾撤離、疏散,做好危險化學品的清除工作;注意保護事故現場,以便事故調查。
等待急救隊或外界的援助會使微小事故變成大災難,因此每個工人都應按應急計劃接受基本培訓,使其在發生化學品事故時採取正確的行動。
2、緊急疏散
2.1建立警戒區域
事故發生後,應根據化學品泄漏的擴散情況或火焰輻射熱所涉及到范圍建立警戒區,並在通往事故現場的主要幹道上實行交通管制。
·警戒區域的邊界應設警示標志並有專人警戒。
·除消防及應急處理人員外,其他人員禁止進入警戒區。
·泄漏溢出的化學品為易燃品時,區域內應嚴禁火種。
2.2緊急疏散
迅速將警戒區內與事故應急處理無關的人員撤離,以減少不必要的人員傷亡。
緊急疏散時應注意:
·如事故物質有毒時,需要佩戴個體防護用品,並有相應的監護措施。
·應向上風方向轉移;明確專人引導和護送疏散人員到安全區,並在疏散或撤離的路線上設立哨位,指明方向。
·不要在低窪處滯留。
·要查清是否有人留在污染區與著火區。
為使疏散工作順利進行,每個車間應至少有兩個暢通無阻的緊急出口,並有明顯標志。
3、現場急救
在事故現場,化學品對人體可能造成的傷害為:中毒、窒息、凍傷、化學灼傷、燒傷等,進行急救時,不論患者還是救援人員都需要進行適當的防護。
當現場有人受到化學品傷害時,應立即進行以下處理:
·迅速將患者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
·呼吸困難時給氧;呼吸停止時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心臟驟停,立即進行心臟按摩。
·皮膚污染時,脫去污染的衣服,用流動清水沖洗,沖洗要及時、徹底、反復多次;頭面部灼傷時,要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當人員發生凍傷時,應迅速復溫。復溫的方法是採用40°C—42°C恆溫熱水浸泡,使其溫度提高至接近正常;在對凍傷的部位進行輕柔按摩時,應注意不要將傷處的皮膚擦破,以防感染。
·當人員發生燒傷時,應迅速將患者衣服脫去,用水沖洗降溫,用清潔布覆蓋創傷面,避免傷面污染;不要任意把水皰弄破。患者口渴時,可適量飲水或含鹽飲料。
·口服者,可根據物料性質,對症處理。
·經現場處理後,應迅速護送至醫院救治。
4、泄漏控制
易燃化學品的泄漏處理不當,隨時都有可能轉化為火災爆炸事故,而火災爆炸事故又常因泄漏事故蔓延而擴大。因此。要成功地控制化學品的泄漏,必須事先進行計劃,並且對化學品的化學性質和反應特性有充分的了解。
4.1泄漏處理注意事項:進入泄漏現場進行處理時,應注意以下幾項:
·進入現場人員必須配備必要的個人防護器具。
·如果泄漏物化學品是易燃易爆的,應嚴禁火種。
·應急處理時嚴禁單獨行動,要有監護人,必要時用水槍、水炮掩護。
4.2泄漏控制
如果有可能的話,可通過控制化學品的溢出或泄漏來消除化學品的進一步擴散。這可通過以下方法:
在廠調度室的指令下進行,通過關閉有關閥門、停止作業或通過採取改變工藝流程、物料走副線、局部停車、打循環、減負荷運行等方法。
·容器發生泄漏後,應採取措施修補和堵塞裂口,制止化學品的進一步泄漏,對整個應急處理是非常關鍵的。能否成功地進行堵漏取決於幾個因素:接近泄漏點的危險程度、泄漏孔的尺寸、泄漏點處實際的或潛在的壓力、泄漏物質的特性。
4.3對泄漏物的處理
泄漏被控制後,要及時將現場泄漏物進行覆蓋、收容、稀釋、處理,使泄漏物得到安全可靠的處置,防止二次事故的發生。
泄漏物處置主要有四種方法:
·圍堤堵截:如果化學品為液體,泄漏到地面上時會四處蔓延擴散,難以收集處理。為此需要築堤堵截或者引流到安全地點。對於貯罐區發生液體泄漏時,要及時關閉雨水閥,防止物料沿明溝外流。
·稀釋與覆蓋:為減少大氣污染,通常是採用水槍或消防水帶向有害物蒸氣雲噴射霧狀水,加速氣體向高空擴散,使其在安全地帶擴散。在使用這一技術時,將產生大量的被污染水,因此應疏通污水排放系統。對於可燃物,也可以在現場施放大量水蒸氣或氮氣,破壞燃燒條件。對於液體泄漏,為降低物料向大氣中的蒸發速度,可用泡沫或其他覆蓋物品覆蓋外泄的物料,在其表面形成覆蓋層,抑制其蒸發。
·收容(集):對於大型泄漏,可選擇用隔膜泵將泄漏出的物料抽人容器內或槽車內;當泄漏量小時,可用沙子、吸附材料、中和材料等吸收中和。
·廢棄:將收集的泄漏物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用消防水沖洗剩下的少量物料,沖洗水排入含油污水系統處理。
5、火災控制
危險化學品容易發生火災、爆炸事故,但不同的化學品以及在不同情況下發生火災時,其撲救方法差異很大,若處置不當,不僅不能有效撲滅火災,反而會使災情進一步擴大。此外,由於化學品本身及其燃燒產物大多具有較強的毒害性和腐蝕性,極易造成人員中毒、灼傷。因此,撲救化學危險品火災是一項極其重要又非常危險的工作。從事化學品生產、使用、儲存、運輸的人員和消防救護人員平時應熟悉和掌握化品的主要危險特性及其相應的滅火措施,並定期進行防火演習,加強緊急事態時的應變能力。
一旦發生火災,每個職工都應清楚地知道他們的作用和職責,掌握有關消防設施、人員的疏散程序和危險化學品滅火的特殊要求等內容。
5.1滅火注意事項
發生化學品火災時,滅火人員不應單獨滅火,出口應始終保持清潔和暢通,要選擇正確的滅火劑,滅火時還應考慮人員的安全。
5.2滅火對策
5.2.1撲救初期火災
在火災尚未擴大到不可控制之前,應使用適當移動式滅火器來控制火災。迅速關閉火災部位的上下游閥門,切斷進入火災事故地點的一切物料,然後立即啟用現有各種消防設備、器材撲滅初期火災和控制火源。
5.2.2對周圍設施採取保護措施
為防止火災危及相鄰設施,必須及時採取冷卻保護措施,並迅速疏散受火勢威脅的物資。有的火災可能造成易燃液體外流,這時可用沙袋或其他材料築堤攔截飄散流淌的液體或挖溝導流將物料導向安全地點,另外,用毛氈、海草簾堵住下水井、陰井口等處,防止火焰蔓延。
5.2.3火災撲救
撲救危險化學品火災決不可盲目行動,應針對每一類化學品,選擇正確的滅火劑和滅火方法來安全地控制火災。化學品火災的撲救應由專業消防隊來進行。其他人員不可盲目行動,待消防隊到達後,介紹物料介質,配合撲救。
必要時採取堵漏或隔離措施,預防次生災害擴大。
當火滅了後,仍然要派人監護,清理現場,消滅余火。
應急處理過程並非是按部就班地按以上順序進行,而是根據實際情況盡可能同時進行,如危險化學品泄漏,應在報警的同時盡可能切斷泄漏源等等。
化學品事故生成的特點是發生突然,擴散迅速,持續時間長,涉及面廣。一旦發生化學品事故,往往會引起人們的慌亂,處理不當,又會引起二次災害。因此,各企業應制訂和完善化學品事故應急計劃。讓每一個職工都知道應急方案,定期進行培訓教育,提高廣大職工具備對付突發性災害的應變能力,做到遇災不慌,臨陣不亂,正確判斷,正確處理,增強人員自我保護意識,減少傷亡。
❺ 化學危險品事故應急救援的基本任務是什麼
1、控制危險源
化學危險品事故應急救援的首要任務是盡快控制危險源,防止危險源區擴大或加劇,要及時有效地採取閉閥、堵漏及其它搶險措施等手段,防止有毒有害物質的迅速外泄,縮小污染范圍,減輕污染程度,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特別對發生在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區的化學事故,應盡快組織工程搶險隊和事故單位技術人員一起及時堵源,控制事故擴散。
2、及時搶救受害人員
搶救受害人員是應急救援中的重要任務,在應急救援行動中,應及時、有序、有效地實施現場急救與安全轉運傷員是降低死亡率,減少事故損失的關鍵。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傷害作用快、毒害大,現場的早期急救是挽救中毒人員生命或減輕毒傷程度的最有效措施。
3、指導群眾防護和組織撤離
化學事故發生後,應根據有毒有害物質擴散方向和擴散范圍,及時指導群眾採取各種措施進行防護。對事故危害持續時間長或可能受到較大危害的區域,應及時組織群眾撤離。
4、消除事故危害後果
化學事故發生後期,對受染的空氣、水源、食品、用品進行處理;危險源地面及建築物的消毒;人員的洗消及其它方面的事項進行消除處理,防止對人的繼續危害和環境的污染。化學事故應急救援除上述基本任務外,還涉及偵察、監測、擴散估計、環境評價及與救援直接有關的交通管制、治安保衛、消防滅火、消除堵塞等工作。
❻ 發生化學試劑中毒或灼傷時,應採取哪些應急處理措施
用清水沖洗,然後是離開,現在有毒的環境,而且要開窗通風,馬上去醫院做相應處理
❼ 危險化學品中毒事故如何處理
經呼吸道吸入中毒者
首先保持呼吸道暢通,並立即轉移至室外,向上風向轉移,解開衣領和褲帶,呼吸新鮮空氣並注意保暖;對休克者應施以人工呼吸,但不要用口對口法,立即送醫院急救。
經皮膚吸收中毒者
應迅速脫去污染的衣服、鞋襪等,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15~30min,也可用微溫水,禁用熱水;頭面部受污染時,要注意眼睛的沖洗。
誤服吞咽中毒者
催吐 適用於神志清醒合作者,禁用於吞強酸、強鹼等腐蝕品及汽油、煤油等有機溶劑者。
洗胃 是治療常規,有催吐禁忌者慎用。
清瀉 可通過口服或胃管送入大劑量的瀉葯,如硫酸鎂、硫酸鈉等而進行清瀉。
注意事項
使用解毒、防毒及其他排毒葯物進行解毒如強腐蝕性毒物中毒時,禁止洗胃,並按醫囑給予葯物及物理性對抗劑,如牛奶、蛋清、米湯、豆漿等保護胃黏膜。
對中毒引起呼吸、心跳停者,應進行心肺復甦術,主要的方法有人工呼吸和心臟胸外擠壓術。
參加救護者,必須做好個人防護,進入中毒現場必須戴防毒面具或供氧式防毒面具。
答案來自
❽ 危險化學品中毒的處置策略包括哪幾項
摘要 你好親一般包括匯報(報警)、緊急疏散、現場急救、泄漏的處理和控制(包括火災控制)等幾方面。
❾ 少量化學品泄漏事故發生時應採取什麼急救措施
1、切斷火源、電源。
2、隔離泄漏污染區,限制人員外出。
3、盡快找到泄漏原因,採取堵漏措施。
4、對中毒人員進行急救,並盡快送到醫院。
5、泄漏物的處理:對於小量泄漏,用潔凈的鏟子收集於乾燥、潔凈、有蓋的容器中;對於大量的泄漏,收集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
6、實施上述步驟時,應急人員應佩戴自給式呼吸器,發生毒物泄漏時要佩戴防毒面具。
7、馬上向領導和政府主管部門報告事故有關情況
8、必要時由專業機構或專業人員對受影響的設施、人員和場所進行清洗消毒,要根據特定危險化學品的理化性質採取針對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