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世紀出現的三股進步潮流
在工業革命推動下,世界歷史出現了三股進步的歷史潮流,即: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運動,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這三股潮流,組成了這一時期世界歷史的基本內容。
『貳』 化學發展的歷史階段
1、萌芽時期
遠古的工藝化學時期。這時人類的制陶、冶金、釀酒、染色等工藝,主要是在實踐經驗的直接啟發下經過多少萬年摸索而來的,化學知識還沒有形成。這是化學的萌芽時期。
2、煉丹術和醫葯化學時期。
從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煉丹術士和煉金術士們,在皇宮、在教堂、在自己的家裡、在深山老林的煙熏火燎中,為求得長生不老的仙丹,為求得榮華富貴的黃金,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驗。
記載、總結煉丹術的書籍,在中國、阿拉伯、埃及、希臘都有不少。這一時期積累了許多物質間的化學變化,為化學的進一步發展准備了豐富的素材。
這是化學史上令我們驚嘆的雄渾的一幕。後來,煉丹術、煉金術幾經盛衰,使人們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學方法轉而在醫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當發揮。
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版了一些有關化學的書籍,第一次有了「化學」這個名詞。英語的chemistry起源於alchemy,即煉金術。
chemist至今還保留著兩個相關的含義:化學家和葯劑師。這些可以說是化學脫胎於煉金術和制葯業的文化遺跡了。
3、燃素時期
這個時期從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學的孕育時期。隨著冶金工業和實驗室經驗的積累,人們總結感性知識,進行化學變化的理論研究,使化學成為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
這一階段開始的標志是英國化學家波義耳為化學元素指明科學的概念。繼之,化學又借燃素說從煉金術中解放出來。燃素說認為可燃物能夠燃燒是因為它含有燃素。
燃燒過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過程,盡管這個理論是錯誤的,但它把大量的化學事實統一在一個概念之下,解釋了許多化學現象。
4、發展期
這個時期從1775年到1900年,是近代化學發展的時期。1775年前後,拉瓦錫用定量化學實驗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開創了定量化學時期,使化學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
19世紀初,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說,突出地強調了各種元素的原子的質量為其最基本的特徵,其中量的概念的引入,是與古代原子論的一個主要區別。
近代原子論使當時的化學知識和理論得到了合理的解釋,成為說明化學現象的統一理論。接著義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提出分子概念。
自從用原子-分子論來研究化學,化學才真正被確立為一門科學。這一時期,建立了不少化學基本定律。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和維勒發展了有機結構理論,這些都使化學成為一門系統的科學,也為現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5、現代化學時期
二十世紀初,量子論的發展使化學和物理學有了共同的語言,解決了化學上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化學又向生物學和地質學等學科滲透,使蛋白質、酶的結構問題得到逐步的解決。
(2)19世紀化學工業有哪些進步擴展閱讀:
化學的歷史淵源非常古老,可以說從人類學會使用火,就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踐活動。我們的祖先鑽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驅趕猛獸,充分利用燃燒時的發光發熱現象。
當時這只是一種經驗的積累。化學知識的形成、化學的發展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它的發展,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歷史的前進。
燃素說的影響:
可燃物如炭和硫磺,燃燒以後只剩下很少的一點灰燼;緻密的金屬煅燒後得到的鍛灰較多,但很疏鬆。這一切給人的印象是,隨著火焰的升騰,什麼東西被帶走了。
當冶金工業得到長足發展後,人們希望總結燃燒現象本質的願望更加強烈了。1723年,德國哈雷大學的醫學與葯理學教授施塔爾出版了教科書《化學基礎》。
他繼承並發展了他的老師貝歇爾有關燃燒現象的解釋,形成了貫穿整個化學的完整、系統的理論。《化學基礎》是燃素說的代表作。
舍勒和普里斯特里發現氧氣的製法:
令後人尊敬的瑞典化學家舍勒的職業是葯劑師——chemist,他長期在小鎮徹平的葯房工作,生活貧困。白天,他在葯房為病人配製各種葯劑。一有時間,他就鑽進他的實驗室忙碌起來。
有一次,後院傳來一聲爆鳴,店主和顧客還在驚詫之中,舍勒滿臉是灰地跑來,興奮地拉著店主去看他新合成的化合物,忘記了一切。對這樣的店員,店主是又愛又氣,但從來不想辭退他。
因為舍勒是這個城市最好的葯劑師。到了晚上,舍勒可以自由支配時間,他更加專心致志地投入到他的實驗研究中。對於當時能見到的化學書籍里的實驗,他都重做一遍。
他所做的大量艱苦的實驗,使他合成了許多新化合物,例如氧氣、氯氣、焦酒石酸、錳酸鹽、高錳酸鹽、尿酸、硫化氫、升汞(氯化汞)、鉬酸、乳酸、乙醚等等。
他研究了不少物質的性質和成分,發現了白鎢礦等。至今還在使用的綠色顏料舍勒綠(Scheele』s green),就是舍勒發明的亞砷酸氫銅(CuHAsO3)。
如此之多的研究成果在十八世紀是絕無僅有的,但舍勒只發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直到1942年舍勒誕生二百周年的時候,他的全部實驗記錄、日記和書信才經過整理正式出版,共有八卷之多。
其中舍勒與當時不少化學家的通信引人注目。通信中有十分寶貴的想法和實驗過程,起到了互相交流和啟發的作用。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對舍勒十分推崇,使得舍勒在法國的聲譽比在瑞典國內還高。
在舍勒與大學教師甘恩的通信中,人們發現,由於舍勒發現了骨灰里有磷,啟發甘恩後來證明了骨頭裡面含有磷。在這之前,人們只知道尿里有磷。
1775年2月4日,33歲的舍勒當選為瑞典科學院院士。這時店主人已經去世,舍勒繼承了葯店,在他簡陋的實驗室里繼續科學實驗。
由於經常徹夜工作,加上寒冷和有害氣體的侵蝕,舍勒得了哮喘病。他依然不顧危險經常品嘗各種物質的味道——他要掌握物質各方面的性質。
他品嘗氫氰酸的時候,還不知道氫氰酸有劇毒。1786年5月21日,為化學的進步辛勞了一生的舍勒不幸去世,終年只有44歲。
『叄』 請列舉化學發展史上的幾個重大發現或發明及其對人類社會進步的貢獻
A.在我國的四大發明中有兩項屬於化學工藝:造紙和制火葯,故A選;
B.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並編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得化學學習和研究變得有規律可循,故B不選;
C.指南針也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但不是化學方面的,故C不選;
D.19世紀初,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說,接著義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提出分子概念;自從用原子-分子論來研究化學,化學才真正被確立為一門科學,故D不選;
故選A.
『肆』 十九世紀的19世紀科學技術
火車的普及使交通運輸大眾化了。
工業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大型企業,城市居民的集中使工人階級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工會等組織開始出現。
電力工業開始出現。發電機,電動機,電燈,電報,無線電通訊相繼問世。
許多化學元素被發現。化學工業開始出現。化學理論日益完善。
牛頓體系達到其完美的頂峰。電學和熱學理論化。
達爾文發表進化論。
『伍』 工業革命給生活帶來巨變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珍妮機的問世——工業革命的開始
在英國各個工業部門中,機器的最早採用,並不是在英國傳統的工業中,而是新興的工業部門棉紡織業中。這是因為棉紡織業作為一個年輕的工業部門,沒有舊傳統和行會的束縛,容易進行技術革新和開展競爭。同時,棉紡織品的價格比毛紡織品便宜,市場需求量大,為滿足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需要擴大生產規模以增加產量,所以對技術革新的要求比較迫切。
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第一階段。珍妮機的出現是棉紡織業第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發明,使紡織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機的發明,一般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之後,有更多的機器被發明出來並得以應用,在冶金、採煤等其他行業,也出現發明和使用機器的高潮。
1)蒸汽機的廣泛運用及現代工廠的出現
英國棉紡織業的巨大進步,是機械科學原理普遍運用的結果。在機械化裝置使用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動力成為制約機器生產進一步發展的嚴重問題。要發展工業,就必須有新的動力。瓦特經過多年的鑽研,廣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製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機,為英國的工業革命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並將其帶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蒸汽機為機器大工業的發展解決了至關重要的動力問題,還為機器大工廠的建立開拓了極其廣闊的地理空間。此後,凡是有燃料(煤炭)的地方,就能興建工廠。英國的工廠可以開設在市場繁榮、交通發達之處,以便購買原料和銷售產品;它可以移近人口密集地帶,以便招募人員;許多工廠可以匯集在一起,進而形成工業城市。工業革命還創造了新的工業制度——工廠制度。在工廠中,由於成套的機器設備的使用,工人的任務被降到簡單操作的水平,婦女、兒童可以很快地掌握,於是他們作為廉價勞動力被工廠大量僱傭。
2)交通運輸革命
進入19世紀後,隨著蒸汽機技術的不斷完善,它成為車輛、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動力機器,促成了以鐵路建設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業的繁榮。1800年後,人們開始研究用蒸汽機作為牽引動力。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研製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車試運行成功。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史蒂芬孫的火車頭拖著一長列客車和貨車前進,時速達25公里。此舉開拓了陸地交通運輸的新紀元,人類進入了所謂「鐵路時代」。鐵路運輸的優越性一經確認,英國迅速掀起一股鐵路建築的狂熱。1840年以後,歐洲大陸和美國也相繼開始了大力興建鐵路的時期。
人類水上交通技術的變革,同樣始自蒸汽機的使用。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蒸汽汽船。他使用從英國進口的萬能蒸汽機,驅動客輪在哈得孫河航行,揭開了蒸汽輪船時代的序幕。1811年,英國人利用這項發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這樣英國擔任遠洋航運的商船隊力量大大加強了。遠洋貨輪把英國的消費商品運銷到世界每個角落,又把英國所需要的各種工業原料、生活用品運回。交通運輸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上各地區彼此隔絕的狀態。它迅速地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並加強各地之間的交往,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條件。火車出現以後,英國掀起修建鐵路的熱潮,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就修建了近萬千米的鐵路,把各個城市都連接起來。
3)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但是,要把電力應用於生產,還必須解決遠距離輸送問題。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4)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應用技術上的一個重大成就。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發明家戴姆勒和卡爾·本茨提出了輕內燃發動機的設計,這種發動機以汽油為燃料。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設計了一種效率較高的內燃發動機,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機。內燃機的發明,一方面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19世紀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1896年,美國人亨利·福特製造出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都開始建立汽車工業。隨後,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涌現出來。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試飛成功,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預告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另一方面,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石油也像電力一樣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開採的石油只有80萬噸,到1900年猛增至2 000萬噸。
5)化學工業的建立
化學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新興工業部門。在無機化學工業方面,19世紀60~70年代發明了以氨為媒介生產純鹼和利用氧化氮為催化劑生產硫酸的新方法,使這兩種化學工業的基本原料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有機化學工業也隨著煤焦油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焦油中提煉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學合成方法,美國人發明了塑料,法國人發明了人造纖維。化學工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6)「鋼鐵時代」
伴隨「電氣時代」而來的是「鋼鐵時代」。新的技術革命也推動了老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19世紀上半葉,由於房屋結構和鐵路的需要,熟鐵和鑄鐵的產量提高極快,但鋼的產量裹足不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鋼產量最多的國家,1850年年產量不過6萬噸,同年它的鐵產量卻達到250萬噸。由於冶煉工藝的限制,鋼產量不高,價格昂貴,其用途局限於工具和儀表。19世紀下半葉,由於西門子、托馬斯等人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貢獻,鋼得以大量生產且質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漸代替熟鐵,作為機械製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梁建築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同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點。第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這些工匠並不具備科學理論知識,因此,這一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比如,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哈格里夫斯是個織工,水力紡紗機的發明者阿克萊特是個鍾表匠。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展,並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第一次工業革命揭開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序幕,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將工業化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的重點是發展輕工業,主要任務是在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部門中,用機器代替手工生產,實現了手工工場制度向工廠制的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已經發展到以重工業為重點的新階段,其主要任務是改造、擴大和創新重工業的各個部門。第三,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在英國的帶動下,其他國家也開始了工業革命,但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時期,英國雖然仍有一些重要發明,但是,新的技術和發明已超出一國的范圍,其中有不少出現於德國、美國,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陸』 化學工業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在18世紀末,機械工場發展成大企業,紡織工業作為所有工業之母促使漂白、洗滌以及染色材料的需要量急劇增加。當時建立的首批硫酸工廠使用1763年於伯翰發展的鉛室法。紡織工業需要稀酸來加工紡織纖維,因此首批化工廠只是紡織工業的輔助行業。此外,硫酸不久在冶金工業用作礦砂的分離劑,之後又被炸葯工業以及肥料工業所需要。對紡織工業很有意義的是:當時硫酸還是生產純鹼的初級產物。純鹼與硫酸同是工業化學品中最重要的產品,對織物的漂、染、印都不可缺少。就是在今天,硫酸也是除了煤、石油、岩鹽和石灰外整個化學工業最重要的基礎原料之一。
純鹼在歐洲幾百年來都是從某些植物中提取的。由於生產玻璃和肥皂不可缺少純鹼,它的需要量在不斷增長,這促使法國科學院用獎金去激發人們進行實驗。化學家尼古拉•勒布朗(1742~1806年)發明了一種生產方法,用此方法幾十年內滿足了世界對純鹼及其副產品氯及鹽酸的大部分需要。1791年在奧爾良公爵的財政支援下,第一家制鹼工廠投產了,但在法蘭西大革命風暴中被沒收歇業。但勒布朗法不久又被重新採用。第一帝國時期,在巴黎附近的聖德民以及在聖康坦創立了第一批大型鹼廠。但這位陷入極端貧困的發明家,不久卻在貧民窟內悲慘地自殺了。
工業上努力前進的英國於1814年在其紡織工業中採用了勒布朗法,建造了很多鹼廠。這些工廠幾乎都向歐洲市場提供產品,從而加強了英國在經濟上的領先地位。純鹼——「白色金子」,首先大量用於棉紡織品的漂洗。此外,人們還用純鹼來軟化蒸汽機的鍋爐用水。造紙以及化學工業的各個部門都需要鹼。最後,在家庭中,鹼也被用做漂白及清潔劑。法國雖然是第一個發展化學工業的國家,除了硫酸和制鹼廠以外,還有其他化學分支行業,但它卻不能保持其領先地位。在19世紀中葉,這領先地位讓給了英國。拿破崙一世在1810年10月的皇帝詔書中,就對30種化學方法頒布了行業政策,阻礙了工業的發展。
在德國,也如同在法國、英國那樣,1820年出現了一些硫酸廠,1843年興建了第一家制鹼廠。但它的發展受到了食鹽專賣、關稅壁壘、運費高昂以及資金不足的阻礙。而外國的大企業,在一個統一的經濟地區內市場不受阻礙,通過相應擴大銷售量,得以降低價格。德國生產廠商因此居於劣勢。
『柒』 德國在19世紀末一戰前化學工業有了全歐洲最雄厚的實力,請問是什麼因素使得德意志在化學領域能夠有如此...
19世紀30年代當英國工業革命即將完成的時候,四分五裂的德意志開始走上了工業革命的道路。1834年以普魯士為首的18個邦國建立了德意志關稅同盟,取消同盟內的關稅壁壘,制定統一的稅制,加速了商品的流通,有力地推動了德國工業的發展。紡織工業捷足先登,1846年關稅同盟各部已建成313家紡織廠,薩克森的開姆尼茲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采礦業和冶金業也得到一定發展,但主要仍集中在礦區所在地的山區,用當地的礦砂、木炭和水力作為原料和動力煉鐵。40年代末魯爾煤礦的開發,以煤代炭進行冶煉多了起來,冶鐵中心才從山區轉到魯爾區。1835年從紐倫堡至費爾特的第一條鐵路通車。1848年德國的鐵道線達到2500公里。但是從整體看來,19世紀中期以前的德國工業仍以手工工場和小手工業為主。1848年時,手工工人佔全德工人總數的2/3以上。19世紀中期以後,德國工業才迅速發展起來。
從19世紀初施泰因——哈登堡改革開始,到50年代,普魯士政府陸續不斷地進行農業方面的改革,容克經濟完全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農業機械化水平大為提高。這一改革也影響到其他一些鄰國。1850—1870年德國農業凈產值從50億馬克增長至67億馬克。農業的發展,在原料、市場、勞動力等方面配合了正在進行的工業革命。
到1852年,關稅同盟擴大到德國全境,以經濟為紐帶,突破政治分裂狀態,把全德意志連結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50—60年代德國出現了工業高漲。各種名目繁多的信貸機構和股份公司也紛紛出現,它們集中社會游資投入工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工業資金不足的弱點。全德統一市場的形成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大發展。1850—1870年德國掀起了修築鐵路的熱潮,鐵路線長度增加幾倍,達到1.88萬公里。鐵路運貨量增長了27倍。修築鐵路對冶金業及相關的其他工業有很大刺激。1850—1870年德國的煤產量增加了4.1倍,生鐵產量增加了5.6倍,鋼產量增加了近28倍。恩格斯說,1848年革命後,德國「在20年中帶來的成就比以前整整1個世紀還要多」①。在50—60年代德國的工業高漲中,重工業的發展最為突出。這就為德國較快地發展成資本主義工業強國奠定了基礎。
德意志統一的完成,為德國經濟的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前景。德意志帝國政府於1873年建立了帝國銀行,實行了金本位貨幣制度,統一了商業法規和度量衡,對交通運輸業進行統一管理,實施了保護關稅政策。所有這些措施對最終消除分裂狀態,加強國內統一市場和促進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普法戰爭後對法國的掠奪為德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好處。50億法郎的賠款有相當一部分轉化為工業資本。割占來的阿爾薩斯蘊藏著重要的非金屬礦鉀鹽,洛林則是重要的鐵礦石產地,儲量佔全法鐵礦總儲量的85%。鉀鹽對德國化學工業的發展有重要價值。洛林的鐵礦給魯爾產煤區的冶金工業注入了新血液,使魯爾很快成為德國的鋼鐵基地。今天聯邦德國7大鋼鐵財團中最大的4個,包括著名的克虜伯公司,就都在魯爾區。
德國工業革命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它對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的運用。這與它重視教育,注意科學研究與生產發展的結合有著密切的關系。早在19世紀20年代,德意志許多邦就開始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並大力興辦職業學校。德國是19世紀後半期文盲率最低的國家。德國的高等教育既注重基礎理論的教學,又重視應用科學的研究。19世紀20年代,著名化學家李比西在基森大學創辦的化學實驗室,被譽為化學家的搖籃。哥根丁大學成為數學家的薈萃之地。70年代又建立起許多國家級的科研機構,如國立物理研究所、國立化工研究所和國立機械研究所等等。德意志民族在工藝技巧、科學文化水平及實際運用能力方面都居歐洲之冠,擁有許多高級專門人才。19世紀後半期,英國科學家法拉第提出的電磁感應定律,在德國得以付諸實踐,1867年西門子製成了第一台發電機。德國的酸、鹼等有機合成工業也有很大的進展。TNT炸葯也是這一時期發明的。如此等等。到19世紀80年代,德國的煤、生鐵和鋼的產量已分別達到5910萬噸、273萬噸和62萬噸,進入世界先進行列。1889年工業總產值超過農業,德國成為工業國家。德國工業革命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而且,它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是交錯在一起的。
『捌』 現代化學工業和新材料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美國愛迪生發明了耐用的白熾燈泡;美國人海厄特發明了賽璐珞製造技術,現代塑料工業由此誕生;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加速了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玖』 化學工業發展的影響
化學工業在日益廣闊的特殊領域中,由於有效地結合新的發現與經驗而逐步從紡織工業的一種附屬輔助工業,發展成為一個新的規模很大的工業部門,從而促進了技術與工業的進步,贏得了巨額利潤,給企業提供了進一步深入研究及擴充設備的資金。大學的研究所由於國家預算撥款有限,沒有像化學工業的大型企業那樣有充足的資金可以利用。
正如電氣工業那樣,化學工業也是從實驗室的科學試驗開始發展的。19世紀化學工業只是由於利用了機械工程的進步,利用了冶金工業、機械、製造業和陶瓷玻璃工業的產品以後才發展起來的。可以說,化學工業是科學研究的結果與整個工業化過程中各種工業技術進步成果互相結合的產物。
在有可能大規模煉鋼以後,焦炭的需要量大大增加。有臭味的煤油是煉焦廠和煤氣廠的副產品。對它做了化學分析後,發現它是一種有價值的原料。在進行研究之後,很快就出現一個有利可圖的生產行業:焦油染料工業。它開始於年輕的英國化學家威廉•亨利•珀金(1837~1907年)的一項發明。他於1856年首次合成生產了一種苯胺染料,紫紅色的苯胺紫。但英國的紡織印染工業起初對此興趣不大,因為大不列顛能從它的殖民地獲得任何數量而價格又合理的天然植物染料。1884年以前,德國不佔有殖民地。但從海外輸入靛藍以及染色木本植物,每年得耗費數百萬英鎊。因此,德國對生產苯胺染料有較大的興趣。
『拾』 19世紀60年代現代化學工業在軍事應用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是什麼
高分子化工和精細化工技術。
高分子化工和精細化工技術的發展,使各種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學材料和化工產品的生產與使用得以實現。現代,火箭推進劑和核裝葯的出現,使導彈和核武器投入實戰使用。不僅為軍事領域各個方面提供了大量高性能的化工產品,而且帶動了民用工業的發展。
化學工業又稱化學加工工業,泛指生產過程中化學方法佔主要地位的過程工業。化學工業是從19世紀初開始形成,並發展較快的一個工業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