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號是怎麼來的
一些是人類提取出來的,還有一些是地球上本身就存在的,假如的一塊鐵熬成鐵水,科學家就可以從裡面提煉出鐵這個化學品了
❷ 元素符號的由來是什麼
在古代,全世界並沒有統一的元素符號,人們都是根據自己的情況和需要確定符號的。元素符號五花八門,既復雜又難懂。為了便於各國進行技術交流和使用元素符號,1860年,世界各國化學家在卡爾斯魯厄召開代表大會,制定通過了世界統一的化學元素符號。
規定元素符號均以該元素拉丁文開頭字母來表示。如果遇到有些元素拉丁文開頭字母相同,則就在開頭字母旁另寫上第二個字母的小寫字母,以示區別。假如第二個字母也相同,則取第三個字母的小寫字母。
❸ 化學元素符號與什麼有關
今為止,
人們發現的化學元素有100
多種.每種化學元素除了用名稱表示外,
在化學上還常用元素符號來表示.
在1860
年以前,
國際上尚無統一的化學元素符號.不僅各國,
而且每個人所用的符號,
也幾乎都不一樣.到了19
世紀,
道爾頓用各式各樣的圓圈來代表各種化學元素.
當時已知的元素,
只不過二三十種,
用這種符號尚無不可.但後來發現的元素逐漸增多,
道爾頓的元素符號就越來越顯得繁雜了.
目前我們使用的化學元素符號,
是國際上統一的化學用語.這是在1860年召開的國際化學會議上制定的.它規定一切化學元素符號均採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來表示,
倘若第一個字母與其他元素相同,
則附加第二個或其後的一個字母(小寫).如氧O(Oxygenium)、鈦Ti(Titanium)、鉭Ta(Tantalum)、銀Ag(Argenrum)等.自從人工製造104、105
號元素後,
有關國際會議建議104
號以後的新元素按原子序數的拉丁文數字命名.104、105、106、107
號元素,
分別以unq、unp、unh、uns
表示.
化學元素之最
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約占人體總重量的65%.
目前提得最純的元素是半導體材料硅.其純度已達到12
個"9"即:
99.9999999999%.雜質含量不超過一千萬億分之一.
熔點最高的元素是碳,
要使碳熔化,
需要3727℃的高溫.熔點最低的是氦,
在—271.7℃時就可熔化.
最富延展性的是金,
380
克金拉成細絲,
可以由北京沿鐵路線延伸到上海.用金壓成的薄片,
5
萬張疊加到一起,
才有1
毫米厚.
導電性最好的是銀,
相當於汞的59
倍.
最昂貴的金屬是鐦,
1
克鐦價值1000
萬美元,
為黃金價格的50
多萬倍.
❹ 元素符號是怎麼來的啊
19世紀中期,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制定了化學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出生於1834年,他出生不久,父親就因雙目失明出外就醫,失去了得以維持家人生活的教員職位。門捷列夫14歲那年,父親逝世,接著火災又吞沒了他家中的所有財產,真是禍不單行。1850年,家境困頓的門捷列夫藉著微薄的助學金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後來成了彼得堡大學的教授。
幸運的是,門捷列夫生活在化學界探索元素規律的卓絕時期。當時,各國化學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幾十種元素的內在聯系規律。
1865年,英國化學家紐蘭茲把當時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順序進行排列,發現無論從哪一個元素算起,每到第八個元素就和第一個元素的性質相近。這很像音樂上的八度音循環,因此,他乾脆把元素的這種周期性叫做「八音律」,並據此畫出了標示元素關系的「八音律」表。
顯然,紐蘭茲已經下意識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點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過,條件限制了他作進一步的探索,因為當時原子量的測定值有錯誤,而且他也沒有考慮到還有尚未發現的元素,只是機械地按當時的原子量大小將元素排列起來,所以他沒能揭示出元素之間的內在規律。
可見,任何科學真理的發現,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都會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為的。當年,紐蘭茲的「八音律」在英國化學學會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無譏諷的口吻問道:「你為什麼不按元素的字母順序排列?」
門捷列夫顧不了這么多,他以驚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艱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將當時已知的仍種元素的主要性質和原子量,寫在一張張小卡片上,進行反復排列比較,才最後發現了元素周期規律,並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宣稱: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來,在物質上會出現明顯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決定元素的性質;可根據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後來一個個發現新元素的實驗證實,反過來,元素周期表又指導化學家們有計劃、有目的地尋找新的化學元素。至此,人們對元素的認識跨過漫長的探索歷程,終於進入了自由王國。
門捷列夫,這位化學巨人的元素周期表奠定了現代化學和物理學的理論基礎。
在他死後;人們格外懷念這位個子魁偉,留著長發,有著碧藍的眼珠、挺直的鼻子、寬廣的前額的化學家。他生前總是穿著自己設計的似乎有點古怪的衣服。上衣的口袋特別大,據說那是便於放下厚厚的筆記本——他一想到什麼,總是習慣地立即從衣袋裡掏出筆記本,把它順手記下。
門捷列夫生活上總是以簡朴為樂。即使是沙皇想接見他,他也事先聲明——平時穿什麼,接見時就穿什麼。對於衣服的式樣,他毫不在乎,說:「我的心思在周期表上,不在衣服上。」他的頭發式樣也很隨便。那時,男人們流行戴假發,對此,門捷列夫總是搖著頭說:「我喜歡我的真頭發。」
給您少點麻煩/我直接復制過來。
❺ 化學元素符號來源(知道一個也行)
我國化學元素的命名和符號的來源
化學物質和元素的命名是化學知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國化學物質和元素的命名在近代化學傳入的初期隨之開始。我國化學是在19世紀後半葉的清朝末年,從歐洲傳入。當時的翻譯者們就創立了我國文字的化學物質和元素的名稱。例如,我國近代化學的先驅人物徐壽(1818—1884),在他1872年翻譯出版的《化學鑒原》等書中,已經創立了鉀、鋰、鎂、鈉等今天在使用的化學元素名稱。在舊中國時代,沒有得到統一。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成立了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修訂出版了《化學物質命名原則》。在這個《原則》中明確規定:「元素定名用字,以諧聲為主,會意次之,但應避免同音字。元素的名稱用一個字表示。在普通情況下為氣態者,從氣;液態者,從水;固態的金屬元素,從金;固態的非金屬元素,從石」。這樣,我國的化學元素的名稱才呈現了今天的情況。現在,我們看到一個化學元素的名稱,就知道它是金屬還是非金屬;它的單質在普通狀態下是氣態、液態還是固態。汞是唯一的例外。
什麼叫做諧聲?什麼叫會意?這是我國古代造字的六種形式中的兩種。在現代我國所造的化學字中,諧聲就是取音造字,會意就是取意造字。
取音造字就是取元素拉丁名稱第一音節的音造字,例如Lithium的第一音節是Li—,音「里」,因為它的單質為金屬,就添加「金」字旁,成為「鋰」。「鈉」也是如此,它的拉丁名稱是natrium,第一音節na—音「納」,改為「金」字旁,成為「鈉」。
取意造字就是取元素形式單質的特徵造字。例如,氫源出自「輕」,因為它的單質是最輕的氣體,就把「輕」字砍去一半,變為「 」,塞進了「氣」字里。
氯氣是如此,源出自「綠」,因為它的單質是綠色的。氧最初取名為養氣,表示對人有營養,供人呼吸,再由「養」諧聲,轉變為氧。氮最初取名為淡氣,表示它把空氣中的氧氣沖淡了,把「淡」字的偏旁塞進「氣」字里就成了氮。
❻ 化學元素符號是什麼
元素符號(symbols for elements)是用來標記元素的特有符號。 還可以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大多數固態單質也常用元素符號表示。
元素符號通常用元素的拉丁名稱的第一個字母(大寫)來表示,如碳-C。如果幾種元素名稱的第一個字母相同,就在第一個字母(必須大寫)後面加上元素名稱中另一個字母(必須小寫)以示區別,如氯-Cl。
化學符號及其使用規則是化學學科所特有的言語,是化學科學研究物質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的重要工具,是我們學習化學的基礎初中化學從一開始,就要重視和搞好化學用語的教學,使學生習慣運用化學符號的語言,來正確表達化學過程及其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並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元素符號、分子式、化學方程式是化學用語的典型結構形式,對它們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讓學生達到會寫、會讀、會用,了解它們的化學意義。」
即做到懂、會、對。化學用語比較抽象,一開始學生往往難以理解,為克服這些認知上的困難,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使學生首先弄清楚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然後在物質分子式、化學方程式的教學里,加深理解,形成規范定格的化學語言,並會用這種化學語言正確地表示和研究各種化學變化過程及規律。
❼ 化學符號是什麼來的
化學元素符號有一些是為了紀念一些具有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以他們的名字的字頭命名的。
❽ 化學元素的命名和符號的來源是什麼
近代化學元素的概念確定後,緊接著古代人們使用和發現的那些物質歸屬於哪類化學元素被確定下來。它們在歐洲各國各有各的名稱,例如鐵,英文稱iron,德文稱eisen,法文稱fer,俄文稱железо等,各不統一。在科學實驗興起之後,最初實驗研究中新發現的一些元素,例如氧,有人稱它為脫燃素空氣,有人稱它為火空氣,等等,各不相同。
拉瓦錫首先給氧和氫分別命名為oxygène(英文oxygen)和hydrogène(英文hydrogen),表明這兩種元素的化學特徵。「oxy」、「hydro」、「gène」都來自希臘文,分別表示「酸」、「水」、「產生」。「oxygène」就表示「產生酸的」。因為拉瓦錫認為氧是酸的原質,酸由氧產生,「hydrogène」就表示「產生水的」,因為他認為水由氫產生。
到1790年,法國化學教授夏普塔爾提出將拉瓦錫給氮所定的名稱azote改為nitrogène(nitrogen),表示「硝石產生的」。使氧、氮、氫3種氣體元素的命名都具有相同的詞尾「-gène」(-gen)。
貝齊里烏斯在創立化學元素的命名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在1811年提出將當時歐洲各國的化學元素的不同命名拉丁語化。拉丁語是歐洲的古典語言,曾廣泛通用於歐洲。貝齊里烏斯直接採用了拉丁語中的ferrum、argentum、aurum、plumbum等分別定為鐵、銀、金、鉛,把拉丁語中的carbō(碳、炭)轉變成carbonium,氧、氮、氫轉變成oxygenium、nitrogenium、hydrogenium,從拉丁語中相關的詞創立stannum(錫)、sulphur(硫)等,使每一種化學元素的命名中都具有「-um」或「-ium」詞尾(少數例外),使化學元素的命名從形式上統一,被歐洲各國採用。直到今天,不斷新發現的化學元素也按此方式命名,在英文、法文和德文等國文字中完全相同。
貝齊里烏斯還採用以每種化學元素拉丁語名稱開頭的字母作為此元素的化學元素符號,例如鐵就是Fe,不是來自英文iron(鐵),金和銀的元素符號是Au和Ag,也都來自拉丁語,而不是來自gold(英文「金」)、silver(英文「銀」),等等。他在1813年發表的《論化學符號和應用它們表示化合量的方法》一文中寫道:「化學符號要解釋所寫的東西而不至於把印刷的書弄得拖泥帶水,就應當用字母符號,因此我將採用以每種化學元素拉丁文名稱的開頭字母作為化學符號。」從此,這些化學元素符號代替了煉金術士們使用的令人迷惑的圖像和道爾頓的元素原子圖,使化學有了它自己的文字。
到20世紀初,元素和化合物大量被發現,各位發現者給它們不同的名稱,化學家們發覺必須統一,使它們的命名進一步系統化。國際間的化學機構擬定了命名原則,由於受到1914~1918年和1940~1946年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至1957年發表了《無機化學命名法》,作為無機化合物命名的原則。
在這個《無機化學命名法》中,關於元素的命名有幾條規定。如:
元素的名稱在各種文字中,應當盡可能減少差別。
選用元素的不同名稱時,採用流行較廣的,而不以發現順序優先。
新的金屬元素名稱必須加詞尾-ium,少數例外沒有加-i-。
所有新元素都用兩個字母做符號。
一種元素的同位素採用同一名稱,並加質量數,如oxygen-18(氧-18)。氫的同位素protium(氕—音撇)、deuterium(氘—音刀)、tritium(氚—音川)可以作為例外保留。
關於元素族的名稱,氟、氯、溴、碘和砹通稱為halogens(鹵素);氧、硫、硒、碲和釙通稱為chalcogens(氧族);從鋰到鈁稱為alkalimetals(鹼金屬);從鈣到鋇稱為alkaline-earth metals(鹼土金屬);從氦到氡稱為inert gases(惰性氣體——現在稱為稀有氣體);從57號到71號元素合稱lanthanum series(鑭系元素);從89號到103號元素合稱actinium series(錒系元素)等。
一種元素的質量數、原子序數、原子數目和離子的電荷可以在元素符號的上下左右四角來標明。如:
左上角指數——質量數;
左下角指數——原子序數;
右下角指數——原子數目;
右上角指數——離子電荷。
離子電荷最好用An+,而不用A+n。
例如,3216S2+2表示帶兩個正電荷的電離分子,含有兩個硫原子,每個硫原子的原子序數為16,質量數為32。
把創造眾多化學元素名稱的來源揭示一下,不僅十分有趣而且包含著多方面的知識,更能幫助我們了解它們名稱的來龍去脈。
化學元素的命名來自星宿、神話、人名、地名、礦物名以及表示元素或單質的性能等,現分述如下。(按原子序數、拉丁名稱、元素符號、中文名稱、讀音、同音字例的順序列述)
來自星宿名的有:
2,helium,He,氦,hài,亥,來自希臘文太陽(helios)。
34,selenium,Se,硒,xī,西,希臘文月亮(selēnē)。
46,palladium,Pd,鈀,bǎ,把,智神星(pallas)。
52,tellurium,Te,碲,dì,帝,拉丁文地球(tellus)
58,cerium,Ce,鈰,shì,市,小行星穀神星(ceres),它的軌道在火星和土星的中間。
92,uranium,U,鈾,yóu,郵,天王星(uranus)。
93,neptunium,Np,鎿,ná,拿,海王星(neptune)。在太陽系中海王星處在天王星之外,正如93號元素鎿處在92號元素鈾後面。
94,plutonium,Pu,鈈,bù,不,冥王星(pluto)。在太陽系中冥王星處在海王星之外,正如94號元素鈈處在93號元素鎿的後面。
來自神話的有:
22,titanium,Ti,鈦,tài,太,希臘神話中大地的第一代兒子們泰坦族(titans)。
23,vanadium,V,釩,fán,凡,北歐神話中美麗的女神凡娜迪亞(Vanadia)。
41,niobium,Nb,鈮,ní,尼,泰坦族的女兒尼奧比(Niobe)。
61,promethium,Pm,鉕,pǒ,頗,希臘神話中從天上偷火送給人間的神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因觸怒主神宙斯(Zeus),被鎖在高加索山崖遭受神鷹折磨。
73,tantalum,Ta,鉭,tǎn,坦,希臘神話中主神宙斯的兒子、英雄旦塔勒斯(Tantalus),因泄露天機被罰永世站在有果樹的水中,水深及下巴,口渴想喝水時水即減退,腹飢想吃果子時樹枝即升高。鉭的發現人認為鉭能抵抗多種酸的侵蝕,具有英雄的特徵,因此用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命名它。
90,thorium,Th,釷,tǔ,土,北歐神話中的雷神(Thor)。
用人名命名的化學元素多是紀念在科學中有發明創造的一些科學家。其中有:
62,samarium,Sm,釤,shān,衫,俄羅斯礦物學家、工程師杉馬爾斯基(B.E.Самарский),首先發現含釤的礦石。
64,gadolinium,Gd,釓,ɡá,軋,芬蘭化學家加多林(J.Gadolin,1760~1852),發現含有多種稀土元素的礦石。
96,curium,Cm,鋦,jú,局,法國物理學家居里(P.Curie,1859~1906)和他的夫人(M.S.Curie,1867~1934),共同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
99,einstenium,Es,釒哀,āi,哀,美籍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提出關於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關系的相對論。
100,fermium,Fm,鐨,fèi,費,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E.Fermi,1901~1954),用中子輻照方法制備人工放射性元素。
101,mendelevium,Md,鍆,mén,門,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
102,nobelium,No,鍩,nuò,諾,瑞典化學發明家諾貝爾。
103,lawrencium,Lw,鐒,láo,勞,美國物理學家勞倫斯(E.O.Lawrence,1901~1958)發明粒子旋加速器,為人造化學元素創造工具。
104,rutherfordium,Rf,釒盧,lú,盧,紐西蘭出生的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
106,seaborgium,Sg,釒喜,xǐ,喜,美國核化學家西博格(G.T.Seaborg,1912~1999),人工製得92號至102號多種化學元素。
107,bohrium,Bh,釒波,bō,波,丹麥物理學家玻爾。
109,meitnerium,Mt,釒麥,mài,麥,奧地利出生的瑞典物理學家梅特納(女)(L.Meitner,1878~1968)與德國物理學家哈恩(O.Hahn,1879~1968)共同發現91號化學元素鏷(Pa)。
用地名命名化學元素多是發現人紀念他(她)的出生地,或祖國,或發現地方。其中有:
12,magnesium,Mg,鎂,měi,美,希臘城市美格里西亞(Magnesia),在這里發現含鎂礦石。
21,scandium,Sc,鈧,kànɡ,亢,北歐斯堪的納維亞(Scandinavian)半島。
29,cuprum,Cu,銅,tónɡ,同,地中海中塞普勒斯(Cyprus)島,古代產銅地。
31,gallium,Ga,鎵,jiā,家,發現人紀念他的祖國——法國古代被羅馬帝國佔領時的名稱Gallia(高盧)。
32,germanium,Ge,鍺,zhě,者,發現人紀念他的祖國Germany(德國)。
38,strontium,Sr,鍶,sī,思,英國蘇格蘭的一個村莊思特朗提安(Strontian),從這里採得的礦石中發現元素鍶。
39,yttrium,Y,釔,yǐ,乙,Ytterby(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附近的一個小鎮,在這個小鎮上發現一塊黑色礦物,從這個礦石中發現釔、釒忒、鉺等元素)。
44,ruthenium,Ru,釕,liǎo,了,被俄羅斯化學教授奧桑(Г.В.Озанн)在1828年發現,紀念他的祖國Russia。
63,europium,Eu,銪,yǒu,有,Europe(歐洲)。
65,terbium,Tb,釒忒,tè,忒,Ytterby。
67,holmium,Ho,鈥,huó,火,Holmia(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古名)。
68,erbium,Er,鉺,ěr,耳,Ytterby。
69,thulium,Tm,銩,diū,丟,Thule(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古名)。
70,ytterbium,Yb,鐿,yì,意,Ytterby。
71,lutetium,Lu,鑥,lǔ,魯,Lutetia(法國首都巴黎的古名)。
72,hafnium,Hf,鉿,hā,哈,Hafnia(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古代名稱)。
75,rhenium,Re,錸,lái,來,流過歐洲的萊茵(Rhine)河。
84,polonium,Po,釙,pō,潑,波蘭(Poland)。
87,francium,Fr,鈁,fānɡ,方,法國(France)。
95,americium,Am,鎇,méi,眉,美洲(America)。
97,berkelium,Bk,錇,péi,陪,美國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大學分校所在地伯克利(Berkely)城。
98,californium,Cf,鐦,kāi,開,美國西部瀕臨太平洋的州加利福尼亞。
105,bnium,Db,釒杜,dù,杜,蘇聯的杜布納[Дубна(英文Dubna)]研究所,這個研究所在進行人工合成元素的實驗中作出了貢獻。
108,hassium,Hs,釒黑,hēi,黑,德國核研究所所在地,黑森(Hessen)州。
來自礦石名的有:
4,beryllium,Be,鈹,pí,皮,beryl(含鈹礦石綠柱石)。
5,borium,B,硼,pénɡ,朋,borax(含硼砂的硼礦石)。
11,natrium,Na,鈉,nà,納,natrolite(含鈉礦石)。
13,aluminium,Al,鋁,lǚ,呂,alum(含鋁礦石明礬)。
14,silicium,Si,硅,ɡuī,歸,拉丁文silex(含硅礦石水晶)。
19,kalium,K,鉀,jiǎ,甲,kali(從海草灰獲得的物質)。
20,calcium,Ca,鈣,ɡài,丐,calx(礦渣),表明鈣來自生石灰(氧化鈣),而生石灰是煅燒石灰石的礦渣。
25,manganum,Mn,錳,měnɡ,猛,magnes(含錳礦石)。
27,cobaltum,Co,鈷,ɡǔ,古,希臘文kobalos(流氓),歐洲礦工們最初發現含鈷礦物,認為它無用而對人有害。
28,niccolum,Ni,鎳,niè,臬,19世紀德國采礦工人們發現含鎳礦石,稱它為騙人的銅[kupfer(銅),nickel(騙子)]。
30,zincum,Zn,鋅,xīn,辛,來自德文zink,是德國人首先發現鋅礦。
33,arsenium,As,砷,shēn,申,希臘文arseniken(砷的硫化物,雄黃)。
40,zirconium,Zr,鋯,ɡào,告,zircon(含鋯礦石,鋯石)。
42,molybdenum,Mo,鉬,mù,目,希臘文molybdaina(含硫化鉬的礦石)。
48,cadmium,Cd,鎘,ɡé,革,calamine(含鋅、鎘的礦石,菱鋅礦)。
51,stibium,Sb,銻,tī,梯,stibnite(含銻礦石,輝銻礦)。
56,barium,Ba,鋇,bèi,貝,baryta(含鋇礦石)。
74,wolfram,W,鎢,wū,烏,wolframite(鎢錳鐵礦)。
表明元素或單質特徵的有:
3,lithium,Li,鋰,lǐ,里,希臘文lithos(石頭),發現者認為鉀、鈉是從植物體中發現的,而鋰是從礦石中發現的,事實上動、植物體中均含有鋰。
9,fluorum,F,氟,fú,弗,拉丁文fluo(流動),因含氟礦石——螢石(氟化鈣CaF2)被用作熔劑,降低礦石熔點。
10,neonum,Ne,氖,nǎi,乃,希臘文neos(新的),它是在氦、氬、氪發現後發現的一種「新的」稀有氣體。
15,phosphorum,P,磷,lín,林,希臘文phōs(光),pherō(攜帶),磷在空氣中放置時氧化發光。
17,chlorum,Cl,氯,lǜ,綠,希臘文chlōros(黃綠色)。
18,argonium,Ar,氬,yà,亞,希臘文α(不),ergen(工作),表明氬不與其他元素化合。
24,chromium,Cr,鉻,ɡè,各,希臘文chrōma(顏色),因鉻能形成不同顏色的化合物。
35,bromium,Br,溴,xiù,秀,希臘文brōmos(惡臭),因溴具有刺激性臭味。
36,kryptonum,Kr,氪,kè,克,希臘文kryptos(隱藏),表明它難以發現。
37,rubidium,Rb,銣,rú,如,拉丁文rubis(深紅色),銣具有深紅色的光譜線。
43,technetium,Tc,鍀,dé,得,希臘文technētos(技術),鍀是第一個人工製得的化學元素。
45,rhodium,Rh,銠,lǎo,老,希臘文rhodon(玫瑰),銠的鹽形成玫瑰色溶液。
49,indium,In,銦,yīn,因,indigo(藍色染料靛藍),銦具有藍色的光譜線。
53,iodium,I,碘,diǎn,典,希臘文iōdēs(紫色),碘的蒸氣紫色。
54,xenonum,Xe,氙,xiān,仙,希臘文xenos(奇異)。
55,caesium,Cs,銫,sè,色,拉丁文caesius(天藍色),銫具有天藍色的光譜線。
57,lanthanum,La,鑭,lán,蘭,希臘文lanthanō(潛伏),表明鑭難以發現。
59,praseodymium,Pr,鐠,pǔ,普,最初命名為praseodidymium,由praseo(綠色)和didymium組成,didymium是19世紀中期錯誤發現的一種化學元素,我國曾命名它為釒笛(音笛),元素符號為Di,門捷列夫等人最早創立的元素周期表中都把它列入表中。praseo是綠色,這樣,鐠的命名就是「綠釒笛」,因為鐠的鹽是綠色的。praseodidymium被簡化成praseodymium。
60,neodymium,Nd,釹,nǚ,女,neo(新),neodymium就是「新釒笛」。
66,dysprosium,Dy,鏑,dī,滴,希臘文dysprositos(難以取得)。
76,osmium,Os,鋨,é,俄,希臘文osmē(臭味),鋨的氧化物具有刺鼻臭味。
77,iridium,Ir,銥,yī,衣,希臘文irid(彩虹),銥的氫氧化物從溶液中析出時呈現各種不同顏色。
78,platinum,Pt,鉑,bó,柏,西班牙文platina(銀)del Pinto(南美洲一條河名),西班牙人在南美洲一條河流處發現鉑,認為是銀。
80,hydrargyrum,Hg,汞,ɡǒnɡ,拱,希臘文hydra(水),argyros(銀),hydrargyrum就是「水銀」或液體的銀。
81,thallium,Tl,鉈,tā,它,希臘文thallos(綠芽),因鉈具有綠色的光譜線。
83,bismuthum,Bi,鉍,bì,必,德文weisse masse(白色物質),金屬鉍呈現白色。
85,astatine,At,砹,ài,艾,希臘文astatos(不穩定)。
86,radon,Rn,氡,dōnɡ,冬,英文構詞成分radio?表示放射。氡是具有放射性的稀有氣體元素。
88,radium,Ra,鐳,léi,雷,拉丁文radius(射線)。鐳是具有放射性的金屬元素。
89,actinium,Ac,錒,ā,阿希臘文aktis(射線),錒是具有放射性的金屬元素。
91,protoactinium,Pa,鏷,pú,仆,希臘文prōtos(原始),protoactinium就是「原錒」,它放射出射線後能轉變成錒。
化學物質和元素的命名是化學知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國化學物質和元素的命名在近代化學傳入的初期隨之開始。我國化學是在19世紀後半葉的清朝末年,從歐洲傳入。當時的翻譯者們就創立了我國文字的化學物質和元素的名稱。例如,我國近代化學的先驅人物徐壽(1818~1884),在他1872年翻譯出版的《化學鑒原》等書中,已經創立了鉀、鋰、鎂、鈉等今天在使用的化學元素名稱。但是長期以來沒有統一,在舊中國時代里,我們現在稱為「鈧」的這種化學元素,有人稱它為「釒司」,又有人稱它為「釒肯」;現在稱為「釤」的這種化學元素,有人稱它為「」,又有人稱它為「錯殳」。真是五花八門,不知所指的是哪種元素,令人不得不藉助於外文,或者乾脆就用外文了。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立即著手學術名詞的統一工作。1950年在當時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下,成立了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下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葯衛生、文學藝術等組。自然科學組下面又分若干小組,如化學名詞小組,修訂出版了《化學物質命名原則》。在這個《原則》的總則中明確規定:「元素定名用字,以諧聲為主,會意次之,但應避免同音字。」在元素一篇中又明確規定:「元素的名稱用一個字表示。在普通情況下為氣態者,從氣;液態者,從水;固態的金屬元素,從金;固態的非金屬元素,從石。」這樣,我國的化學元素的名稱才呈現了今天的情況。現在,我們看到一個化學元素的名稱,就知道它是金屬還是非金屬;它的單質在普通狀況下是氣態、液態還是固態。汞是惟一的例外。
什麼叫做諧聲?什麼叫做會意?這是我國古代造字的六種形式中的兩種。在現代我國所造的化學字中,諧聲就是取音造字,會意就是取意造字。
取音造字就是取元素拉丁名稱第一音節的音造字,例如lithium的第一音節是li-,音「里」,因為它的單質是金屬,就添加「金」字旁,成為「鋰」。「鈉」也是如此,它的拉丁名稱是natrium,第一音節na?音「納」,改為「金」字旁,成為「鈉」。
取意造字就是取元素形成單質的特徵造字。例如,氫源出自「輕」,因為它的單質是最輕的氣體,就把「輕」字砍去一半,變成「」,塞進了「氣」字里。氯也是如此,源出自「綠」,因為它的單質是綠色的。氧最初取名為養氣,表示對人有營養,供人呼吸,再由「養」諧聲,轉變成氧。氮最初取名為淡氣,表示它把空氣中的氧氣沖淡了,把「淡」字的偏旁塞進「氣」字里就成了氮。
我國化學元素的名稱用字,除了古代已有的如金、銀、銅、鐵、錫、硫等以外,或借用古字,或另創新字。創新字的居多數,「鐵」等這些字是從古字簡化來的。上面舉出的一些例子都是創造的新字。借用古字的也不少,它們往往失去了原來古代的意義,而作為一個化學新字被我們認識了。例如,釕在古代是指金飾器;釤——大鏟;鈀——箭鏃;鈁——量器;鉍——矛柄;鉑——薄金,等等。鋦也是一個古字,也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口語中,如鋦碗、鋦鍋,就是用鋦子連合破裂的碗和鍋,卻成為一個不常用的僻字了。我國化學家們在選用這種元素curium的譯名中,是經過一番斟酌的。curium是為了紀念研究物質的放射性作出貢獻的法國物理學家居里(Curie)夫婦而命名的,據照規定和習慣,從這一詞的第一音節音譯應譯成「鋸」為合適,但是鋸應讀成jù,而不是讀成「居」jū,而且「鋸」是指片解木材用的工具,把它用來作為一種化學元素的名稱不大適宜,因此舍「鋸」而用「鋦」。
1997年8月27日,我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在徵得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同意後,公布了101號至109號元素的命名,其中多數是以科學家姓氏命名的。這些新字可能還沒有被《新華字典》等收集進去,現列表如下:
❾ 化學中什麼叫做元素符號
化學的元素符號就是表示元素的特有符號,通常用元素的拉丁名稱的第一個字母(大寫)來表示,如碳-C(Carbon)。也可以是兩個字母來表示, 例如鈉-Na。
❿ 元素符號的發展與起源
一、元素符號的萌生
學生從上初中開始學習化學,就要接觸元素符號,因此大多數人對它並不陌生。但除去化學史學家外,了解其發展演變過程的人並不多。現在所用的字母式元素符號也叫化學符號,是一種特殊的化學語言,誕生於18世紀初,已180多年。為了給各國化學家提供一個每種語言用起來都無需改變的化學符號和化學式系統,1813年,瑞典化學大師貝采里烏斯(J.Berzelius,1779~1848年)在《哲學年鑒》上第一次發表了他的化學符號,它是用來表示一種元素和該元素的一個原子及其相對原子質量的一個或一組字母。這套符號通用以後,就成為世界通用的化學語言,在現代化學的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這些符號,現代化學的發展簡直難以想像。實際上元素符號是隨著化學科學的發展,經歷了2000多年漫長歲月的演化,才成了今天這種形式。它的發展反映了化學的逐步發展過程,反映了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級到高級的辯證發展過程。
一、應用化學的起源與化學符號的產生
化學符號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埃及。古埃及是化學最早的發源地之一,現代西方語言中「化學」一詞就來源於古埃及的國名「chēmia」。早在公元前3400年(第一王朝)之前,埃及就會冶金了。從其遺物中發現,古埃及人很擅長加工金屬。最早利用的是金,它以天然的金屬形式存在,並以其燦爛的色澤引人注目。其次知道的是銅,不久又發明了青銅(銅錫合金)。在前王朝(前3400年)時期,埃及人也知道了鐵、銀和鉛等金屬。埃及人製造玻璃、釉陶和其他材料的工藝也日益完善,後來還發展了天然染料的提取技術。最初這些技術是靠父子或師徒之間口傳心授的,沒有留下什麼文字記載。隨著文字的產生和技術發展的需要,有必要將一些化學配方和工藝記錄下來,以備查閱和傳之後代。為了保密以免技術落入外人之手,一些關鍵性的物質、設備和工藝都不能用通用的文字表達,而需藉助於一些特定的,只有自己人才能看懂的符號。其中表示物質的符號就是最早的化學符號。由此可見,化學符號的產生有兩個前提:一是化學工藝的發展達到一定成熟的階段,使得有東西值得記錄;二是文字的產生,使得信息的記錄成為可能,並受文字的啟發,制定出一些特定的符號。但因年代久遠,記錄材料落後,古埃及時所用的化學符號是什麼樣子,現在很難知道了。
現存最早的化學書籍是在埃及亞力山大發現的古希臘文著作,其中就有許多希臘文字典中根本查不出的技術符號與術語。古希臘文明是在古埃及和巴比倫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巴比倫人的化學工藝雖不及埃及發達,但其天文學非常發達,很早就對太陽、月亮和行星在恆星間的運動進行了觀察,並且按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給一周的七天命名,所以叫星期。後來在豐富的天文知識基礎上,建立了一種異想天開的占星術體系,並把它作為這門基礎科學的主要的和最有價值的對象。各種古代知識在希臘的匯合,產生了豐富多彩的自然哲學,也產生了最早的化學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來自巴比倫的占星學研究與來自埃及的化學研究在所謂「交感」的基礎上聯系起來,即把已知的七種金屬與日、月和五大行星聯系起來,用行星的符號表示金屬,即太陽=金,月亮=銀,火星=鐵,金星=銅等,如圖1所示:
圖1 占星術符號與化學符號
圖2給出希臘手稿中金屬及其他一些物質的符號,其中一些僅僅是該物質的希臘文縮寫,例如醋(ξOS),汁液(xνμòs)等。
化學符號的產生使得記錄化學配方與工藝有了簡捷的方法,使得許多資料得以保存和傳播,從而促進了化學的發展。公元前1世紀,來自巴比倫的神秘主義、埃及的工藝學和希臘哲學這三大截然不同潮流的最終匯合,導致亞力山大煉金術的誕生,從而開始了化學發展的第2個階段——煉金術時期。
二、煉金術的發展與化學符號的演變
煉金術的另一個更早的發源地是中國,在公元前2世紀產生了煉丹術,以煉制長生不老丹為目的;西方煉金術的主要目的則是將賤金屬轉變為貴金屬。
在煉金實踐中他們搞出了一整套技術名詞,使得不僅有了記錄所用物品的簡捷方法,還能對公眾保密,終於形成了一套龐雜的名稱符號體系。後來隨著神秘主義傾向的增長,又加上大量哲學臆測,終於把流傳至今的煉金術情況弄得愈加模糊混亂。不過經常有一些煉金家熱衷於實驗科學,發展下去終於使它變成了化學。在長達15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他們發現了許多新物質和新的化學反應,發明了一些新設備,為近代化學作了方法與素材上的准備。
煉金家所用的符號因時因地而有一定差異。
圖3是17世紀煉金家代表砷和銻的符號,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圖4是1609年一本化學教科書中引用的符號,與圖2相比可知兩者差不多,顯然有些符號是從圖2改進而來,例如砷。圖5是17至19世紀煉金家與化學家所使用的部分化學符號,從而可以看出其演變過程,基本上是由復雜趨於簡單,由不規整趨於規整,但直到18世紀為止,仍保留著圖形式符號的形式,說明在變化中又有連續性。這些神秘性的符號正適合於帶有神秘性的煉金術的發展。由於當時所知道的物質不太多,且從事煉金術的只是一少部分人,這種符號的不方便和難以傳播等缺點還不太突出,以致於仍被早期的化學家們所沿用。
二、原子、元素與元素符號
(一)、化學原子論的提出與道爾頓的化學符號
自17世紀中葉,經由近代化學的奠基者波義耳(1627~1691年)提出科學的元素概念,使化學走上科學化發展的道路,開始了近代化學的發展時期。17、18世紀的化學家們沖破了煉金術的羈絆,在化學的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陸續發現了許多新元素,化學知識面更為擴大。
圖6為1718年編的一張化學親合力表,可見化學物質雖增加許多,但所用的仍是煉丹術符號。18世紀末葉由拉瓦錫(1743~1794年)開創的化學革命,確立了以燃燒的氧學說為中心的近代化學體系,從而第一次使化學建立在真正的科學基礎之上。但他所用的物質仍一直沿用著與實際成分毫不相乾的煉金術符號,學生只有靠死記硬背才能掌握住他所接觸的物質名稱,而新發現的物質正不斷增多,落後的術語與符號體系已日益成為化學發展的阻礙因素。為解決這一難題,戴莫維(De Morveau,1737~1816年)與拉瓦錫等人於1787年發表了《化學命名法》,規定每種物質須有一固定名稱,單質名稱應反映它們的特徵,化合物的名稱應反映其組成,從而為單質和化合物的科學命名奠定了基礎。1783年,貝格曼1735~1784年)首先提出用符號表示化學式,例如硫化銅用硫和銅的符號聯用表示,如圖7—5第四行所示。
摘自《皇家科學院回憶錄》(Nemoires de I抇acadcmic royale des sciences)1718年,第212頁。
1803年,道爾頓(1766~1844年)提出了化學原子論,還設計了一整套符號表示他的理論,用一些圓圈再加上各種線、點和字母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用不同的原子組合起來表示化學式,如圖7所示:從此化學符號的演變就一直與原子論的發展緊密相連。
化學發展到19世紀初,已徹底打破了煉金術的束縛,沿用了2000年之久的煉金術符號已完全不適於表達物質的組成,對化學的發展與傳播起著越來越大的阻礙作用。道爾頓的圓圈形化學符號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應運而生,由於它們具有鮮明簡單的圖案,又與設想的球形原子形狀相似,並可用圖形表示化合物中原子的排列,因此很易為人們所接受,從此沿用了2000年的煉金術符號終於退出了化學舞台,如今只有在化學史教科書中才能見到了。
煉金術符號的被取代,是化學發展的歷史必然。首先,這套符號缺乏系統性與邏輯性,符號與物質的特性毫無關系;其次缺乏簡單性是其致命弱點。隨著化學科學的建立,化學的發展、交流與傳播速度大大加快,這套神秘復雜的符號再也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必然要被新的、簡單、系統的符號系統所取代。道爾頓的符號具有統一的形狀,比起煉金術符號要簡單系統得多,但仍沒脫去圖形符號的巢臼,表示起稍復雜的化學式仍不方便,如明礬,用了大小24個圓圈,用作實驗記錄要畫老半天,所佔篇幅也太大,不好記住,比起舊的煉金術符號好不了太多。
(二)、化學原子論的確立與貝采里烏斯的化學符號
化學原子論與古代原子論的本質區別在於把不同元素的原子與一定的相對原子質量聯系起來。因此要在化學的各個領域鞏固原子論,就要把已知所有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測出。貝采里烏斯就把這件工作作為自己科學生活的目的,在短短幾年內測定了所有已知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與幾乎所有已知化合物的組成,其工程之巨,精度之高可說是前無古人,從而為原子論的確立奠定了穩固的基礎。他對原子論發展的另一重大貢獻是字母式化學符號的提出,這是化學符號演變過程中一次徹底的革命性變化,從此解除了圖形式符號對人們的困擾。他仿照托瑪斯·湯姆遜(T.Thomson,1773~1852年)在礦物的式中用A、S等表示礬土、硅石等,建議用元素的拉丁文起首字母代替道爾頓不方便的圓圈,第一個字母相同時就加上下一個字母,並且用字母表示化學式。最初他建議在與氧或硫化合的元素符號上加一小點或一撇作為氧或硫的符號,如SO3寫成O'3,FeS寫成Fe,實際上是圖形符號的殘余,因此沒有流行多久。後來他又建議在元素符號上劃一橫線來表示雙原子,如H2寫成,H2O寫成O等,這些劃線的符號流行時間稍長些,後雖經多次修改,但終被棄置不用。
貝采里烏斯這套符號具有簡單、系統、邏輯性強等優點。由於用通用的拉丁字母作符號,每個符號最多兩個字母,非常容易認記;統一使用字母,使整套符號系統一致;符號是由其名稱而來,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同時能表示確定的相對原子質量,具有方便性,因此很快譯成多種語言,成為現代化學語言的基礎。隨著原子——分子論的確立,元素周期律和化學結構理論的誕生,人們不僅用化學符號表示化學式,還用來表示反應式、結構式;隨著電離學說的建立,用來表示離子式;隨著核化學的興起,又用來表示原子核、同位素和核反應。翻開當今世界上任何一本化學書,無論是什麼語種,書中所用的化學符號都是相同的。貝采里烏斯的化學符號極大地推動了並將繼續推動現代化學的發展。
(三)、元素符號與化學方程式的採用
德莫維等改革化學命名法,為人們用化學概念進行思維大開了方便之門;而貝采里烏斯的字母式化學符號,使人們有可能用最簡便科學的方式形象地表述各種化學反應。但貝采里烏斯本人最初並沒有利用字母符號來寫化學反應式,19世紀初年的教科書也根本沒用化學符號。如莫累(Murray)的教科書和湯姆遜的《化學體系》(第五版,1817年),以及格梅林(L.Gmelin)的《理論化學手冊》(第一版,1817~1819年)中都沒有符號,亨利(Henry)的《化學原理》(1829年)在附錄中給出化學符號,特爾涅(Turner)的《化學原理》(第四版,1833年)中解釋了符號的意義並同化學方程式一起應用,但在序言中卻為此而向讀者表示歉意。李比希(Liebig)用化學方程式(1844年)也不是沒有顧慮的。符號和化學方程式的自由運用是由格梅林在第四版《手冊》(1848~1872年)中開始的。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由於當時化學家們對原子、分子、當量等概念在認識上還存在很大分歧,存在不同的相對原子質量系統,特別是無機與有機化學中使用的相對原子質量不同,所以化學符號雖逐漸被使用,但不盡同一,如武茲和凱庫勒就用帶橫的符號表示熱拉爾的相對原子質量,一些英文書中則在符號下加橫線等,使符號更加混亂。隨著一元論學說的提出,似乎傾向於達成某種一致的協議。1860年在德國卡爾思魯厄召開了第一次國際化學家會議,但仍沒能對一些基本問題取得統一。會後義大利化學家康尼查羅發送的小冊子中系統論證了原子--分子論和測定相對原子質量的方法,從而決定性地證明「事實上,只有一門化學科學和一套相對原子質量。」隨即這一學說得到了化學界的普遍承認,直接導致了元素周期律和化學結構理論的誕生。從此化學符號的寫法與化學方程式的使用逐漸走向統一,為各國化學家普遍採用,成為世界通用的化學語言,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現代化學的發展。化學符號的演變、完善、普及過程,充分反映了人類對物質世界認識的發展過程,反映了化學的進步。
選自《教科書中的化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