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有多少院士
截止到2020年10月份中國科學院有院士800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54人,化學部128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0人,地學部132人,信息技術科學部95人,技術科學部141人;此外中國科學院還擁有外籍院士82人。
中國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其中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28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126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111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118人,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111人,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55人,農業學部77人,醫葯衛生學部123人,工程管理學部58人(其中跨學部院士25人);此外還有外籍院士66人、已故院士188人、已故外籍院士16人。
(1)中國化學院士有多少擴展閱讀:
國內院士選舉標准:
1、領域的科學和技術體系,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樣式不錯,擁有中國國籍的學者、專家、研究員、教授、或類似的標題(包括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和居住在其他國家,中國的學者和專家,可以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的成員。
2、院士每兩年選舉一次,共不得超過60人。各學科增設名額的分配,由院士代表大會常務領導機關根據學科布局和發展趨勢確定。翰林候選人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推薦,我的申請不被接受。
(1)院士直接推薦候選人。每次聯合選舉,每位院士推薦的候選人不得超過兩名;3名以上院士推薦有效。本款只適用於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和其他國家的中國學者、專家的推薦。
(2)國內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高等學校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所屬一級學會按照組織制度推薦人選。這些候選人必須由其主管部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組織選舉產生。
3、由各院系常務委員會組織院士評議選舉。考核必須遵循標准,遵循公正、客觀的原則,對候選人進行全面、科學的考核。選舉將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差額為百分之四十。每組應選舉本組院士人數的一半以上。
得票不少於三分之二的候選人,按省選舉部擬選出的席位依次選出,並按已投的票數依次選出。選舉結果由各學術部門常務委員會審核確認,經院士會議常務領導機構審查同意後,以書面形式向全體院士報告。
4、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其公民具有雙重國籍,院士在成為外國人後自動放棄院士稱號。當院士的個人行為的國家法律,損害了國家的利益或損失的科學道德,違反標準的成員,有不少於5名院士寫的建議,撤銷院士的頭銜是必需的,由部門接受和審議後,常務委員會的部門的所有成員投票,可以決定撤銷院士的頭銜。
作出該決定時,表決人數不得少於本部全體委員三分之二,撤銷委員稱號的表決人數不得少於三分之二。本決定須經院士代表大會常務領導機關審查批准,並通知全體院士。
『貳』 中科院士有多少人,分幾類
八個類別。據2021年11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833人。
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57人,化學部13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5人,地學部138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00人,技術科學部150人;外籍院士108人;已故院士601人,已故外籍院士25人。
評選情況:
1955年,第一批學部委員為233人。其中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61人;科學技術方面委員172人,兩年後增聘18人,達到了190人。
1979年至1981年進行的增選學部委員工作,共新增283名學部委員,學部委員總人數達到了400名。
1990年至1991年進行的增選學部委員工作,投票選舉出210位新學部委員,其中數理學部38人,化學部35人,生物學部34人,地學部35人,技術科學部68人。學部委員總人數達到528人。
1993年,增選學部委員59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0人,化學部10人,生物學部11人,地學部10人,技術科學部18人。
『叄』 中石化和中石油都各有多少名院士有名單更好!
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工作於年初正式啟動,通過中國科協組織學術團體提名和院士提名兩條途徑,共提名了533名有效候選人。6月4-10日,召開了院士增選第一輪評審會議,選舉產生了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205位。第一輪評審會議結束後,按照有關規定,組織開展了候選人材料公示、審核把關和投訴處理等工作,並將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向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進行了備案。10月30日-11月3日,召開了院士增選第二輪評審和選舉會議,經各學部選舉和全院全體院士大會終選等程序,選舉產生了67位新當選院士。
下面名單:
中石油院士:賈承造、邱中建、沈平平、翟光明、戴金星、胡見義、韓大匡、胡文瑞、高瑞祺、郭尚平。
中石化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湘洪、陳俊武,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大東、袁晴棠、胡永康、康玉柱、徐承恩、候芙生、顧心懌、汪燮卿、毛炳權、關興亞、蔣士成。
11月28日,兩年一度的院士增選公布結果,中國石化總經理戴厚良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科技部主任謝在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至此,中國石化共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9人,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
戴厚良,1963年生,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從事石油化工生產和技術開發工作30餘年,是我國芳烴技術領域的著名專家。以他為第一完成人的「高效環保芳烴成套技術」項目榮獲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之後第三個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據測算,我國應用芳烴技術每年由對二甲苯生產的化學纖維可替代約2.3億畝土地產出的棉花,有效解決糧棉爭地矛盾。如今,該技術多項單元技術已走出國門,在東南亞和東歐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應用。
戴厚良帶領團隊研發拓展PX原料新工藝,率先實現20萬噸/年甲苯甲醇甲基化技術工業化。組織實施了中國石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促進了中國石化創新發展。主編出版專著《芳烴技術》,全面系統闡述了芳烴技術基礎理論與生產實踐。相關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1項。2016年獲中國科協首屆「全國傑出科技人才」獎。
謝在庫,1963年生,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 1985年起在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從事催化研究,曾任課題負責人、主任、院長、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現任中國石化科技委常務副主任、科技部主任;中國化學會催化委員會副主任;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IUPAC化學與工業委員會委員等。
謝在庫為我國烯烴芳烴高效合成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出版學術著作2部,發表SCI論文120餘篇。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27件、國際專利39件。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第一完成人)、中國專利金獎1項(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產業創新獎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
『肆』 中國總共有多少兩院院士
據2017年11月中科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有院士800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54人,化學部128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0人,地學部132人,信息技術科學部95人,技術科學部141人;此外中國科學院還擁有外籍院士82人。
截至2017年11月,中國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其中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28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126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111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118人,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111人,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55人,農業學部77人,醫葯衛生學部123人,工程管理學部58人(其中跨學部院士25人);此外還有外籍院士66人、已故院士188人、已故外籍院士16人。
截至2017年11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地分布在全國2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北京市386人,上海市96人,江蘇省41人,湖北省24人,陝西省20人,遼寧省19人,廣東省17人,以上省、直轄市、自治區共有院士603人,佔全體院士的81%;院士性別比例男性佔94%,女性佔6%;院士平均年齡為74歲。
『伍』 華東師大有多少院士,化學系有多少院士
兩院院士共9人,其中化學系2人 童慶禧(1935.10-),遙感技術與應用專家。湖北武漢人。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前任所長,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1年畢業於蘇聯敖德薩水文氣象學院。 我國最早從事遙感研究的專家之一。 薛永祺(1937.1.11-),紅外和遙感技術專家, 江蘇張家港市人。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寧波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院長。 1959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物理系。 後一直在中科院上海研究所從事多光譜和成像光譜技術研究, 期間曾赴國外進行合作研究, 為我國建立機載實用遙感系統提供了多種先進的遙感手段, 並推動了我國遙感技術的應用。先後研製成功多光譜掃描儀、 成像光譜儀、超光譜成像儀。在航空遙感器應用於水文、地質、 考古、環境污染監測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 開拓三維成像遙感新技術, 提出將掃描光譜成像和激光掃描測距一體化, 實現物地面控制點快速生成數字地面高程模型和地學編碼圖像, 特別適用於灘塗、沙漠、草原、島嶼等交通困難地域。 宋大祥(1935.5.9-),蛛形學與無脊椎動物學家, 浙江紹興人。中共黨員。 1953年畢業於江蘇師范學院(東吳大學)生物系,1953- 1955年華東師范大學動物學研究班研究生。 1955年9月至1957年3月哈爾濱師范學院生物系助教。 1957年4月至1961年4月攻讀北京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甲 殼動物學研究生,畢業後留所工作。曾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長、 動物學會理事長、《動物學報》主編等職。 1995年4月任河北師范大學生物系教授、博導。 1999年1月至今,河北大學教授、博導, 現為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名譽院長。先後作為訪問學者到法、美、德、 日、韓、南斯拉夫、荷蘭和新加坡等國的大學、研究所、 博物館進行訪問或合作研究。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丁德文(1941.2.7-), 海洋生態環境學家,遼寧省遼陽市人。 1965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專業。 現為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暨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研究所研究員 、名譽主任暨所長。兼任大連海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上海交通大學講座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 。 胡和生(1928.6-),數學家,生於上海,原籍江蘇南京。 1950年1月畢業於大夏大學數理系。 1950年8月至1952年7月在浙江大學當研究生, 師從蘇步青教授。畢業後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實習研究員、 助理研究員。1956年調至復旦大學任教。1993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早期研究超曲面的變形理論、 常曲率空間的特徵等問題,發展和改進了著名數學家E· 嘉當等人的工作。在黎曼空間運動群方面, 給出了確定黎曼空間運動群空隙性的一般方法, 解決了持續60多年的重要問題。對有質量規范場的存在性問題、 團塊現象和球對稱規范勢的決定等問題,都取得難度大、 水平高的重要成果。在調和映照的研究中, 發展了孤立子的幾何理論。撰有《孤粒子理論與應用》、《 微分幾何學》等專著。研究成果「經典規范場」 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李瑞麟(1928.9-),化學合成專家。 1950年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化學系。 曾任上海醫葯工業研究院甾體激素組組長, 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葯物發展室主任。 曾受WHO資助以訪問學者去英美兩國訪問考察、 受美國北卡RTI研究所聘為顧問。 現為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他是中國女用計劃生育葯物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陳子元1924.10.5,核農學家。祖籍浙江鄞縣, 生於上海市。 1944年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化學系。先後在大夏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任教。 1953年調浙江農學院任副教授兼化學教研室主任。 1960年起兼任農業物理系副主任,1978年晉升教授。 1979-1989年間任浙江農業大學副校長、校長。 曾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農業科學評議組組長、農業部科技委員會委員、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及分組召集人。 現任浙江省科協副主席、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 農業部及浙江省核農學重點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和中國原子能農學會 名譽理事長,浙江省核學會榮譽理事長等。 徐僖(1921.1.16-),生於江蘇南京。高分子材料學家。 我國高分子材料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40-194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工系,獲工學士學位; 1947-1948年畢業於美國李海大學化工系, 獲科學碩士學位。1945年在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任助教; 1946-194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化學系任講師;1950- 1953年受聘重慶大學化工系副教授; 我國工程技術人員在西南地區自己設計、 完全採用國產設備和國產原料的第一個塑料工廠重慶塑料廠的副廠長 、總工程師;1953年創建了我國高校第一個塑料工學專業。 1954-1981年在成都工學院、成都科技大學任系主任、 副校長、教授。1960年撰寫、 出版了我國工科高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書《高分子化學原理》。 唐崇惕(1929.11.26-),寄生蟲學家, 廈門大學生物系教授,福建福州人。 1950年考入廈門大學生物系。 汪品先(1936.11-),海洋地質與微體古生物學家。 江蘇蘇州人。 1960年莫斯科大學地質系畢業。 之後在華東師范大學工作到1972年。 現為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教授。
求採納
『陸』 中國有多少院士2021共計多少名
截至2021年5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共計80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共計895名。共計中國院士1697名。
院士在中國,原來稱為學部委員,就是在某一領域內的資深專家,中國最早的院士產生於1948年3月,即中央研究院院士,通過層層選拔,81人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包含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著名學者,此次院士選舉,比較充分展示了學術成就而非政治主張的推選理念,如民主人士郭沫若先生因為在甲骨文等考古工作方面的突出成果而獲得胡適舉薦並獲選。
這次選舉中,除了中央研究機構以外,獲選人數最多的四所大學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1955年,中國科學院選聘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233人,華羅庚、蘇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楨、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學家進入新中國第一批院士(學部委員)的行列。
1955年學部委員(後稱院士)包括了自然科學領域的數學物理學部30人、化學部22人、生物學部60人、地學部24人、技術科學部36人,以及人文社會領域的哲學社會科學部61人。1957年增選了自然科學學部委員18人。1980年,恢復學部委員增選,並取消了哲學社會科學學部。1994年,中國工程院開始選聘工程院士。
截至2008年1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1100餘人,健在600多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有700多名,其中有一些人身兼兩院院士資格,院士為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和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根據院士章程,為維護老年院士的身體健康,在院士中實行資深院士制度,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資深院士享有資深院士津貼,但不擔任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成員和各學部常務委員會成員等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推薦和選舉工作,自由參加院士會議。
『柒』 中國院士有多少人
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共計79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共計868名。共計中國院士1662名。
在79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有數學物理學部153人,化學部127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1人,地學部131人,信息技術科學部94人,技術科學部138人。
在868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有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24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124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109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118人,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108人,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55人,農業學部77人,醫葯衛生學部120人,工程管理學部33人。
選舉院士國內標准:
1.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均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各學部每次增選名額的分配,由院士大會的常設領導機構根據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趨勢確定。院士候選人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推薦,不受理本人申請。
(1)院士直接推薦候選人。每次增選,每位院士推薦候選人限額不超過兩名;獲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薦為有效。對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的推薦,僅適用此款。
(2)國內各有關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中國科協所屬一級學會,按組織系統推薦候選人。此類候選人,必須經過其主管部門、中國科協或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初選。
3.各學部常務委員會組織院士對候選人進行評審和選舉。評審必須堅持標准,遵循公正、客觀的原則,對候選人進行全面、科學的評價。選舉實行差額無記名投票,差額比例為百分之四十。各學部參加投票選舉的院士人數,應超過本學部院士人數的二分之一。獲得贊同票不少於投票人數三分之二的候選人,按本學部應選名額,根據得票數依次當選,滿額為止。選舉結果分別由各學部常務委員會檢查確認,經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審議批准後,以書面形式向全體院士通報。
4.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三條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其公民具有雙重國籍的規定,院士加入外國國籍後,即為自動放棄院士稱號。當院士的個人行為觸犯國家法律,危害國家利益或喪失科學道德,違背院士標准,有不少於5名院士書面提議,要求撤銷其院士稱號時,由其所在學部常務委員會受理並審議後,通過本學部全體院士投票表決,可做出撤銷其院士稱號的決定。做出此項決定時,參加投票表決的院士人數,不得少於本學部院士人數的三分之二,贊同撤銷其院士稱號的票數不得少於投票人數的三分之二。該項決定,需經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審查批准生效,並通報全體院士。
中國工程院--全體院士名單
中國科學院--全體院士名單
『捌』 目前中國有多少院士
目前中國共有796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