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九年級化學如何進行分組實驗

九年級化學如何進行分組實驗

發布時間:2022-06-23 11:34:50

Ⅰ 如何進行初中化學學生分組實驗課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的靈魂,是學生認識化學的窗口,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手段。學生分組實驗課作為實驗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參與科學探究和實踐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充分參與實驗探究活動的過程中能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分組實驗課作為實踐課,學生有很高的參與積極性,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親自實驗,熟練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後鞏固驗證,加深和擴大他們所學得的理論知識。因此,搞好分組實驗課教學在某種意義上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而提高化學成績。要搞好分組實驗課教學,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一、教師應加強學生分組實驗課的管理,提高課堂效益1.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學生實驗規則和安全要求》,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學生實驗規則和安全要求》是為了保證實驗的安全性和取得良好的實驗效果,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確保實驗成功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實驗時排出的廢氣、廢物對周圍環境的污染而制定的。

Ⅱ 九年級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

1、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科學。

2、我國勞動人民商代會製造青銅器,春秋戰國時會煉鐵、煉鋼。

3、綠色化學-----環境友好化學 (化合反應符合綠色化學反應)

①四特點P6(原料、條件、零排放、產品) ②核心:利用化學原理從源頭消除污染

4、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科學探究

一般步驟: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實驗驗證→記錄與結論→反思與評價

化學學習的特點:關注物質的性質、變化、變化過程及其現象;

5、化學實驗(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一、常用儀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於加熱的儀器--試管、燒杯、燒瓶、蒸發皿、錐形瓶

可以直接加熱的儀器是--試管、蒸發皿、燃燒匙

只能間接加熱的儀器是--燒杯、燒瓶、錐形瓶(墊石棉網—受熱均勻)

可用於固體加熱的儀器是--試管、蒸發皿

可用於液體加熱的儀器是--試管、燒杯、蒸發皿、燒瓶、錐形瓶

不可加熱的儀器——量筒、漏斗、集氣瓶

(二)測容器--量筒

量取液體體積時,量筒必須放平穩。視線與刻度線及量筒內液體凹液面的最低點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來加熱,不能用作反應容器。量程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讀到0.1毫升。

(三)稱量器--托盤天平 (用於粗略的稱量,一般能精確到0.1克。)

注意點:(1)先調整零點 (2)稱量物和砝碼的位置為「左物右碼」。

(3)稱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盤上。一般葯品稱量時,在兩邊托盤中各放一張大小、質量相同的紙,在紙上稱量。潮濕的或具有腐蝕性的葯品(如氫氧化鈉),放在加蓋的玻璃器皿(如小燒杯、表面皿)中稱量。

(4)砝碼用鑷子夾取。添加砝碼時,先加質量大的砝碼,後加質量小的砝碼(先大後小)

(5)稱量結束後,應使游碼歸零。砝碼放回砝碼盒。

(四)加熱器皿--酒精燈

(1)酒精燈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著的酒精燈內添加酒精;②用火柴從側面點燃酒精燈,不可用燃著的酒精燈直接點燃另一盞酒精燈;③熄滅酒精燈應用燈帽蓋熄,不可吹熄。

(2)酒精燈內的酒精量不可超過酒精燈容積的2/3也不應少於1/4。

(3)酒精燈的火焰分為三層,外焰、內焰、焰心。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物體。

(4)如果酒精燈在燃燒時不慎翻倒,酒精在實驗台上燃燒時,應及時用沙子蓋滅或用濕抹布撲滅火焰,不能用水沖。

(五)夾持器--鐵夾、試管夾

鐵夾夾持試管的位置應在試管口近1/3處。 試管夾的長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試管夾夾持試管時,應將試管夾從試管底部往上套;夾持部位在距試管口近1/3處;用手拿住

(六)分離物質及加液的儀器--漏斗、長頸漏斗

過濾時,應使漏斗下端管口與承接燒杯內壁緊靠,以免濾液飛濺。

長頸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氣體從長頸漏鬥口逸出。

二、化學實驗基本操作

(一)葯品的取用

1、葯品的存放:

一般固體葯品放在廣口瓶中,液體葯品放在細口瓶中(少量的液體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屬鈉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葯品取用的總原則①取用量:按實驗所需取用葯品。如沒有說明用量,應取最少量,固體以蓋滿試管底部為宜,液體以1~2mL為宜。多取的試劑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亂丟,更不能帶出實驗室,應放在另一潔凈的指定的容器內。

②「三不」:任何葯品不能用手拿、舌嘗、或直接用鼻聞試劑(如需嗅聞氣體的氣味,應用手在瓶口輕輕扇動,僅使極少量的氣體進入鼻孔)

3、固體葯品的取用

①粉末狀及小粒狀葯品:用葯匙或V形紙槽 ②塊狀及條狀葯品:用鑷子夾取

4、液體葯品的取用

①液體試劑的傾注法: 取下瓶蓋,倒放在桌上,(以免葯品被污染)。標簽應向著手心,(以免殘留液流下而腐蝕標簽)。拿起試劑瓶,將瓶口緊靠試管口邊緣,緩緩地注入試劑,傾注完畢,蓋上瓶蓋,標簽向外,放回原處。

②液體試劑的滴加法:

滴管的使用:a、先趕出滴管中的空氣,後吸取試劑

b、滴入試劑時,滴管要保持垂直懸於容器口上方滴加

c、使用過程中,始終保持橡膠乳頭在上,以免被試劑腐蝕

d、滴管用畢,立即用水洗滌干凈(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e、膠頭滴管使用時千萬不能伸入容器中或與器壁接觸,否則會造成試劑污染

(二)連接儀器裝置及裝置氣密性檢查

裝置氣密性檢查:先將導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緊貼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導管口有氣泡冒出,松開手掌,導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並不回落,就說明裝置不漏氣。

(三)物質的加熱

(1)加熱固體時,試管口應略下傾斜,試管受熱時先均勻受熱,再集中加熱。

(2)加熱液體時,液體體積不超過試管容積的1/3,加熱時使試管與桌面約成450角,受熱時,先使試管均勻受熱,然後給試管里的液體的中下部加熱,並且不時地上下移動試管,為了避免傷人,加熱時切不可將試管口對著自己或他人。

(四)過濾 操作注意事項:「一貼二低三靠」

「一貼」:濾紙緊貼漏斗的內壁

「二低」:(1)濾紙的邊緣低於漏鬥口 (2)漏斗內的液面低於濾紙的邊緣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緊靠燒杯內壁

(2)用玻璃棒引流時,玻璃棒下端輕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

(3)用玻璃棒引流時,燒杯尖嘴緊靠玻璃棒中部

過濾後,濾液仍然渾濁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濾液的燒杯不幹凈 ②傾倒液體時液面高於濾紙邊緣 ③濾紙破損

(五)蒸發 注意點:(1)在加熱過程中,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作用:加快蒸發,防止由於局部溫度過高,造成液滴飛濺)

(2)當液體接近蒸干(或出現較多量固體)時停止加熱,利用余熱將剩餘水分蒸發掉,以避免固體因受熱而迸濺出來。

(3)熱的蒸發皿要用坩堝鉗夾取,熱的蒸發皿如需立即放在實驗台上,要墊上石棉網。

(六)儀器的洗滌:

(1)廢渣、廢液倒入廢物缸中,有用的物質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2)玻璃儀器洗滌干凈的標准:玻璃儀器上附著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3)玻璃儀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熱的純鹼(Na2CO3)溶液或洗衣粉洗滌,再用水沖洗。

(4)玻璃儀器中附有難溶於水的鹼、鹼性氧化物、碳酸鹽:先用稀鹽酸溶解,再用水沖洗。

(5)儀器洗干凈後,不能亂放,試管洗滌干凈後,要倒插在試管架上晾乾。

Ⅲ 初三化學應做分組實驗多少個

有條件做的話是一共30個,其中上冊14個,下冊16個。詳細見活動與探究報告。

Ⅳ 如何提高初中化學分組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培養觀察和實驗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認識實驗教學在化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實採取措施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這要求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完成,使每個學生都有動手做實驗的機會」。 有一句格言很恰當地表達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我聽見因而我忘記,我看見因而我記得,我親手做因而我理解。」本文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在初三化學教學中如何加強實驗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重要主觀原因,良好的學習興趣,是求知慾的源泉,是思維的動力。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初中學生年齡孝好奇心強,他們學習化學的動機往往是以滿足好奇心和感興趣為主的。化學實驗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如何激發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並使這種「短暫」的興趣能夠穩定地保持並得以發展,從而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在教學中主要抓以下三點。
(一)強化演示實驗教學
課堂教學中的演示實驗,最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人教版新教材按照義務教育新大綱規定的31項演示實驗內容,在各章節中共安排了85個課堂演示實驗。這些實驗有的是對化學概念、原理的闡述,有的是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分析、驗證,有的則屬於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對這些演示實驗,我全部安排在45分鍾課堂教學中完成,並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規范、實驗現象明顯、分析表述准確簡練。對部分演示實驗裝置或實驗操作還作了適當的補充和改進,以增強實驗效果。
學生剛接觸化學,用千變萬化的實驗現象來吸引學生。例如在第一節化學科增添一系列趣味性實驗。如:(1)「燒不壞的手帕」;( 2)「魔棒點燈」;(3)自製「飲料」:「礦泉水」 「牛奶」 「果凍」 「七喜汽水」(4)「水點香煙」(5)「巧洗燒杯壁的白色固體」,先加入水,後加稀鹽酸,使學生覺得新奇,隨著向學生提出一系列日常生活實例的設問,使學生覺得現有的知識不夠,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好化學科的決心。又如,在§2-1分子這一節教學中,補充了濃氨水的揮發、碘在酒精中擴散的實驗,加深了學生對分子運動的感性認識,在§1-4燃燒和緩慢氧化的教學中,對白磷的燃燒演示實驗進行改進,用高錳酸鉀製取O2再用尖嘴導管向燒杯的熱水中緩緩通入O2,可看到熱水中的白磷與O2接觸後,也開始燃燒,產生火光,出現了「水火相容的場面」。演示結束後,我請學生思考3個問題:1.為什麼銅片上的白磷能燃燒,紅磷不能燃燒?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麼條件才能燃燒?3.紅磷能不能燃燒?接著再補充演示紅磷燃燒的實驗,將少量紅磷放在鐵紗網上,直接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請學生觀察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最後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出燃燒的條件。學生反映這樣學既能理解,又記得牢。
再如,在講述氫氧化鈉化學性質時,我補充了氫氧化鈉與CO2、CO2與水反應的兩個對比演示實驗(用兩個礦泉水瓶分別裝滿CO2氣體,再分別倒入氫氧化鈉溶液和水,再同時充分振盪),然後提出兩個問題:1.為什麼加入氫氧化鈉的礦泉水瓶癟得比裝水的礦泉水瓶厲害?2.說明了氫氧化鈉與CO2有沒有發生反應?由於實驗現象饒有趣味,所提出的問題富有思考性,既使學生認識氫氧化鈉與酸性氧化物反應的性質,又與所學的物理知識聯系起來,啟迪了學生的思維,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
(二)開發家庭小實驗
新教材配合教學內容,共設置了13個家庭小實驗。教學實踐表明,家庭小實驗的引入使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它對激發學習興趣、鞏固知識技能、培養能力、開發智力起到一定作用。當我第一次向學生布置緒言課的家庭小實驗--觀察蠟燭色態、構造及點燃時的現象,並與課本第5頁習題3配合作為家庭作業時,學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實驗——用玻璃杯、飯碗和小蠟燭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第7頁演示實驗1-1的改進),學生開始產生興趣,大多數學生在家裡動手做了這個實驗,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課堂上七嘴八舌詢問老師,經過簡要解釋和指導後,有的同學回家又重復做了這個實驗,一旦做成功了,其興奮之情自不必說,學習化學的興趣也隨之激發出來。後來,每逢做演示實驗時,學生往往會問老師:「我自己在家裡能不能做?」配合課堂教學內容,我們除了布置學生完成新教材中設計的13個家庭小實驗外,還另外補充了十 幾個既有濃厚生活氣息,又與所學化學知識密切相關,同時學生在家庭中又能夠找到材料,獨立完成的小實驗,作為家庭作業。這些實驗按教學進度陸續布置給學生完成。並要求每一位學生准備一個家庭小實驗記錄本,把所完成的實驗項目、日期、觀察到的現象、得出的結論與所學知識的聯系等詳細記錄下來,半學期檢查一次。多數學生都能達到老師提出的要求。二十幾個家庭小實驗的開發,不僅豐富了學生課餘生活,使學生擴大了視野,培養了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而且由於它們與課堂教學內容同步,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起到促進作用。
例如,我把教材第118頁鐵釘生銹演示實驗中的(1)當作家庭小實驗,提前一周布置給學生在家裡做。到了上鐵的性質這節課時,將實驗室預先做好的鐵釘生銹實驗(第118頁實驗6-1)的三支試管展示給學生看,並請他們與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實驗結果對照,學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鐵在潮濕的空氣中能跟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鐵銹」這一事實。進而再請學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鐵釘,哪一部分銹斑最明顯,為什麼?」啟迪學生對教材第119頁討論題「你認為鐵在什麼條件下最容易生銹?」進行探究,從而對鐵生銹的原因和防止鐵生銹的方法有較深的認識。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實驗活動
組織化學興趣小組是開展課外活動的很好方式,興趣小組活動有做化學趣味實驗,製作實驗教具、組織參觀、進行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展開。在小組活動中我盡量發揮學生的特長,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實驗。我們學校每年都要舉辦一次科技節,學生都有製作簡易的教具參與展覽:如水的凈化簡易裝置,實驗室製取O2、CO2的簡易裝置等;帶學生參觀污水處理廠;結合教學實際,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如學習§3-1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時,要求學生調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嗎?」學習§1-4燃燒和緩慢氧化時,課後布置學生到汽車加油站、倉庫觀察「嚴禁煙火」標志,到車站了解哪些物品嚴禁帶上火車。還開辟了「廚房中的化學」實驗課題,讓學生利用家庭廚房裡現有的物品進行實驗、觀察,如觀察沒擦乾凈的鐵鍋、菜刀表面留下的銹斑;用久的熱水瓶膽和燒水壺內沉積的水垢;比較食鹽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將雞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觀察蛋殼表面產生的氣泡以及限用廚房內的用品來鑒別精鹽和鹼面(NaHCO3)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感到化學就在自己身邊,化學與生產、生活、社會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的情感。
二、養成良好實驗習慣,指導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注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實驗習慣應包括:正確使用儀器、規范的實驗操作、認真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如實完成實驗報告、遵守實驗室規則、注意節約葯品和實驗安全等。我在教學中注意從科學態度、規范操作上給學生進行示範,對學生遵守實驗室規則提出嚴格要求,對如何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填寫實驗報告則加以具體指導。例如,學生在做「實驗八:酸的性質」分組實驗時,對鹽酸與帶銹鐵釘的反應,在實驗過程中不僅可看到鐵釘表面的銹斑被鹽酸所溶解,鐵釘表面變得光亮,而且由於使用的鹽酸過量,過量的鹽酸和鐵會繼續發生反應,還可以看到鐵釘表面有氣泡冒出的現象。因此,在填寫實驗報告時,我要求學生將實驗所觀察到的所有現象如實填出並對所產生的現象作出相應的解釋,以此來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每次實驗結束,我都要留出3-5分鍾,讓學生清洗實驗儀器、整理葯品,保持桌面整潔,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的訓練和培養,對初中學生來說,需要有教師的指導。學生初學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時,我除了在課堂上演示規范的實驗操作讓學生模仿外,還將操作要點以「口訣」的方式介紹給學生,如往試管里裝入粉末狀葯品要「一 斜、二送、三直立」;裝塊狀葯品要「一橫、二放、三慢豎」;液體葯品取用的要點是「瓶塞倒放、兩口緊挨、緩慢傾倒、加蓋放回」;使用膠頭滴管應「捏頭趕空氣、?放手吸試劑、懸空滴液體、管口勿觸壁」;以及酒精燈的使用要注意「兩查、兩不、兩禁止」。
在學習氣體實驗室製法時,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從學習氧氣實驗室製法開始,就向學生提出四點學習要求:1.掌握製取氣體的實驗原理;2.了解實驗儀器、裝置;3.學會正確操作方法;4.掌握氣體的檢驗方法,在學習氫氣實驗室製法時加以鞏固。到了§5-4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教學時,則側重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教材,回憶對比O2、H2實驗室製法,歸納出「學習氣體實驗室製法的思路和方法」,並以此指導對二氧化碳實驗室製法的研討,使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又了解了掌握知識的方法並能加以應用。科學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不僅知道「是什麼」,能夠提出「為什麼」,繼續追問「還有什麼」,進而解決「做什麼」和探索「怎麼做」。當然,限於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點,學習方法的指導應當緊密結合實驗教學實際,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而就。「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會初步運用化學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現象或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這是義務教育新大綱提出的初中化學教學的目的之一。
就實驗教學而言,主要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對實驗問題的思維分析能力。強化課堂演示實驗、落實學生分組實驗、開發家庭小實驗,都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的重要途徑。
通過不斷的改進加強實驗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重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創設出一種民主開放靈活的教學氛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明顯的提高,他們在課前積極預習和我一起准備實驗,收集資料,課上主動參與實踐,分析現象,解釋數據。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探討交流,克服原先獨立思考的局限性,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加強,在實驗教學中我既是組織者又是合作者、促進者,對學生由扶到放,引導他們自己去想,去探究物質世界的真諦,使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不再是一個單純地接受現成知識結論的過程而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學會科學方法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Ⅳ 如何做好化學分組實驗

一、課前做好實驗預習,要認真閱讀實驗的要求與步驟
上課前安排學生對實驗進行預習,明確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和操作步驟,讓學生充分了解氧氣的性質,搞清楚一般情況下氧氣能與那些物質發生反應以及各反應中需要用到的儀器及其性能。加強學生對各種化學儀器的了解和認識。
二、加強實驗教學的課堂組織管理。
1、要求學生認真按照實驗步驟操作 2、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實驗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的感知活動,是提高創造力的前提條件。對於學生來說,實驗前應事先告訴他們該觀察什麼?從什麼角度觀察?怎樣觀察? 解決什麼問題?目的明確了才能抓住重點進行觀察,觀察時才能仔細、全面。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做到有的放矢。學生不但觀察主動,而且能達到激發興趣,提高聯系實際和動手的能力。 多數學生把實驗觀察簡單的理解為看,對看到的現象缺乏分析和思考,並且不清楚自己在實驗中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很容易使得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手忙腳亂,疲憊不堪,所以實驗時教師要組織好管理好,可以在實驗時進行明確分工,讓學生各盡其責,也就是要做到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誰負責什麼?數據由誰來記錄?教師應做好監督、知道,學生應全力以赴!3、認真做好實驗筆記 物質在氧氣中燃燒時的現象應該從顏色、放熱情況、生成物的色態味來描述。4、及時處理實驗中出現的意外情況在學生分組實驗時,不可能每個學生都做得完美無缺,每組實驗都現象一致。我們應當表揚實驗操作正確,實驗現象正常的學生,我們也要鼓勵實驗時出現意外的學生,讓他們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引導他們檢查並改進實驗使其最終達到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悅。並且抓住這個錯誤做為典型,讓其它的學生引以為戒。讓他們知道每做一個實驗時,應當認真觀察實驗裝置,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養成嚴謹求實的實驗態度。 三、老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准備實驗進行分組操作,分別為「碳、硫、磷、鐵、鋁,木條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通過實驗的操作,並觀察每個實驗中的現象,就能夠總結出氧氣的性質,這樣學生既參與了實驗,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此過程中教師只作實驗方面的指導,不能包辦,要讓學生自己動手,獨立完成每一個實驗。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激發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興趣。如我把廢鐵紗窗拆下細細的鐵絲,學生認真的用砂紙去掉鐵絲表面的氧化物和鐵銹,露出鐵的真面目,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把鐵絲繞成螺旋狀,在前端綁半截火柴,完成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學生在實驗前一定在集氣瓶里放少量水,這個實驗完成後,學生很高興,接著,讓學生把香煙內包裝中的鋁箔取出,把火柴頭綁在前端,指導學生完成鋁箔在氧氣中燃燒實驗,學生都沸騰了,他們體驗到化學實驗的魅力。教師可以提供信息,鼓勵學生進行課外實驗,增加學生動手實驗的機會。因勢利導,告訴他們這些反應物可以尋找替代品,如:可以利用家裡的臉盆代替水槽、湯匙代替葯匙、玻璃杯代替燒杯、眼葯水瓶代替膠頭滴管、蠟燭代替酒精燈、固體葯瓶代替廣口瓶、液體葯瓶代替細口瓶,一次性木筷代替木條、膠管代替導管等。在家也可以完成這些實驗,這樣就要思考用哪些代用並如何操作,這樣促進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讓實驗得以延伸。
四、要組織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分析實驗中的問題以及原因
我們教師在實驗結束後,一定要充分的利用這個大好的機會,來正確的引導學生總結分析實驗過程遇到的問題和原因,如果實驗失敗要引導學生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學生總結分析完後,教師在作出補充,例如在做鐵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為什麼要在集氣瓶底放少量水或者是細沙,如果不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總之要學生多動手動腦,才能更好的使知識化為自己所有。 五、充分利用習題或書寫實驗報告,鞏固實驗成果。 實驗完成後,一定要求學生書寫實驗報告和完成一定的實驗習題加以鞏固。一定要讓學生們觀看一個演示實驗,就要理解這個實驗;完成一個分組實驗,就要掌握這個實驗。

Ⅵ 化學,用實驗方法給四種溶液分組

12和34分為兩組,可利用的簡單原理是:丁達爾效應。
因為澱粉和雞蛋清(蛋白質)是高分子化合物,所以它們的溶液是膠體,有丁達爾效應(用光從側面照有一條光的通路)。

Ⅶ 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實驗課怎麼分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 還有礦泉水能否做溶劑

原課標沒有規定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今年的新課標規定了8個分組實驗,其他的為演示實驗。具體如下:
1. 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
2. 氧氣的實驗室製取與性質。
3.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取與性質。
4. 金屬的物理性質和某些化學性質。
5. 燃燒條件的探究實驗。
6. 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氯化鈉溶液的配製。
7. 溶液酸鹼性的檢驗。
8. 酸、鹼的化學性質。
礦泉水可以做溶劑,因為溶質可以是多種,但具體要求配製某一種溶液時,如配製食鹽水,礦泉水不能做溶劑,只能用蒸餾水。

Ⅷ 如何做好初中化學分組實驗

「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科的基本特徵,它是建立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之上的,在實際學習中,學生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最直觀、最重要的手段。如何上好化學分組實驗,這是每個化學教師不可避免的課題。因此,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需要做過細的工作,尤其要抓好以下幾個環節:一、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操作的示範性教師平時課堂演示實驗操作的示範,對於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教師在實驗教學中應做到:1.操作正確、規范。正確和規范的操作是演示實驗成功的基礎,也是提高演示效果的前提,同時還直接影響到對學生實驗技能的培養。在教師示範操作中,指出實驗步驟的要領,使學生心中有數,操作有序,才能做好分組實驗。2.對現象和結果的解釋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演示時,對出現的意料之外的現象或結果要做科學的分析或解釋,一時無法解釋的,不要忙於做出結論。對於沒有成功的演示應在以後補做。3.注意實驗的方法和技巧。教師精湛的實驗操作技藝,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並給學生美的感受,為實驗的成功打下基礎。4.教師要多設計一些正面的、反面的和側面的不當操作,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什麼是科學的,什麼是不科學的,什麼是欠科學的,從而使學生明白一個實驗應該怎麼做、不能怎麼做、不宜怎麼做。二、加強實驗前的預習指導,精心籌備實驗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熟悉實驗內容,弄懂實驗原理,明確實驗目的,記牢實驗步驟,掌握要領及注意事項,做到胸有成竹。2.檢查實驗器材,消除隱患。對學生實驗時可能出現的問題故障,要心中有數,以便能決解實驗中突發的事件。3.分好實驗小組,小組要盡可能分得小,力求每個學生都能獨立做實驗。不要一個人做實驗,其他同學觀看。4.嚴格檢查實驗報告中的准備部分是否完成。比如:可以根據學生實際設計一張實驗報告單,把重點的部分以填空的形式出現,課前預習時能填的填好,需要在實驗過程中填的需做實驗才能完成。5.提高分組實驗教學有效性,要注意學生的實驗心理。教師得在心理上貼近學生,知道學生在做實驗時怕什麼,喜歡什麼,對實驗課還有什麼要求等,心理問題得到解決,就會充分的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三、加強巡視,注意引導,提倡探究學生在進實驗室前的要求是:①能回答實驗前教師的各種問題;②實驗過程中不許互相詢問,保持安靜;③實驗台上的葯品、試劑瓶、儀器等要擺放整齊;④實驗中,同組同學要互相協作,各小組互相監督;⑤實驗結束後,立即清點儀器補充好試劑葯品,愛護實驗室的一切器材和設備;⑥注意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葯品,不能隨意亂放亂倒,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生實驗時,不規范的操作時常出現。常見的有:取完葯品後試劑瓶塞不及時蓋好;酒精燈燈帽「躺」在實驗桌上;用過的火柴亂扔在地上或水槽中;使用膠頭滴管取液時,取多了擠回原瓶中等等,針對這些現象,教師切忌坐鎮指揮,而應巡視引導,及時規范操作。教師要督促學生輪流實驗,使每個學生都能熟練地完成實驗。對於動手能力較弱的小組,應該多關心並給予指導看到不良的實驗習慣,一定要及時指正。這樣,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學生就能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形成規范的操作技能。分組實驗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活動。在學生實驗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通過學生的動手、動腦、觀察、思考進行實驗的全程性探究,實現實驗目的。例如,在實驗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中,在燒杯中點燃一支蠟燭,然後向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觀察能力弱的學生描述為:蠟燭火焰熄滅,觀察能力強的學生描述為蠟燭火焰由大變小,最後熄滅,所以在進行現象觀察時,教師要悉心指導,及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細微的現象,對於觀察到的現象和測得的數據要及時如實記錄,不能僅憑書本知識而不顧實驗事實猜想現象。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實驗同步進行,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解答,探究熱情自然會高昂起來。四、認真總結,及時反饋實驗後,教師要作好小結,要求學生認真寫好實驗報告,既可補足未能解決的問題,又能全面鞏固和發展實驗的成果。對實驗過程有所側重地進行小結,應以學生是否能自覺地、熟練地把理論運用於實際作為小結的主要內容。同時予以表揚和批評,使學生取得經驗教訓,明確努力方向。五、細評價,多賞識對學生分組實驗的評價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實驗報告的評價,評價學生整理資料、解釋結果、推理和分類的能力。2.實驗等級量表,在做實驗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記錄方法對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表現作評價。3.自我評價報告,用核定表形式寫自我評價報告或感想,適用於評價學生情感,如態度、興趣等。4.相互評價,在小組范圍內,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評價,適合於學生反思能力。在學生評價過程中,教師要以賞識的眼光挖掘、激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不同差異的學生能夠在愉快的教學環境中茁壯成長,是師與生心靈溝通的主要方式。總之,學生實驗比教師單一的上課和實驗演示要困難得多。它既有教學內容,又有實驗組

Ⅸ 初中化學學生必做的8個分組實驗是哪些

一、實驗室製取氧氣
二、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
三、金屬的主要化學性質
四、配製50g溶質質量分數為2%的氯化鈉溶液
五、酸的化學性質
六、溶液酸鹼性的檢驗
七、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
望採納,謝謝

Ⅹ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化學分組實驗包括哪些內容

氣體的製取(氧氣、CO2、H2)酸鹼性質的驗證實驗等

閱讀全文

與九年級化學如何進行分組實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