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霧霾的主要化學成分
霧霾,霧和霾的統稱。霧和霾的區別十分大。 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等顆粒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視覺障礙的叫霾。霾就是灰霾(煙霞)。當水汽凝結加劇、空氣濕度增大時,霾就會轉化為霧。霾與霧的區別在於發生霾時相對濕度不大,而霧中的相對濕度是飽和的(如有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濕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構成霧霾的氣溶膠本身是很復雜的,氣溶膠(顆粒物)的形成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次排放和二次生成。一次排放是指污染源直接向大氣中排放顆粒物。二次生成是指污染源排放的氣態化合物在大氣中經過了大氣化學的反應過程轉化為顆粒物,例如二氧化硫氣體轉化為硫酸鹽顆粒物。與一次排放相比,二次生成的顆粒物通常粒徑更小,而且佔有很大的比重。
⑵ 霧霾的都有什麼化學成份,是由什麼組成的
霧霾,霧和霾的統稱。霧和霾的區別十分大。 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等顆粒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視覺障礙的叫霾。霾就是灰霾(煙霞)。當水汽凝結加劇、空氣濕度增大時,霾就會轉化為霧。霾與霧的區別在於發生霾時相對濕度不大,而霧中的相對濕度是飽和的(如有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濕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
霧霾天氣是一種大氣污染狀態,霧霾是對大氣中各種懸
霧霾天氣圖片(6張)
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表述,尤其是PM2.5(粒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物)被認為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霧霾的源頭多種多樣,比如汽車尾氣、工業排放、建築揚塵、垃圾焚燒,甚至火山噴發等等,霧霾天氣通常是多種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各地區的霧霾天氣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異。
霧霾天氣自古有之,刀耕火種和火山噴發等人類活動或自然現象都可能導致霧霾天氣。不過在人類進入化石燃料時代後,霧霾天氣才真正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身體健康。急劇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導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態環境破壞,都為霧霾天氣的形成埋下伏筆。
霧霾的形成既有「源頭」,也有「幫凶」,這就是不利於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一旦污染物在長期處於靜態的氣象條件下積聚,就容易形成霧霾天氣。
第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這三項是霧霾主要組成,前兩者為氣態污染物,最後一項顆粒物才是加重霧霾天氣污染的罪魁禍首,它們與霧氣結合在一起,讓天空瞬間變得陰沉灰暗。顆粒物的英文縮寫為PM,北京監測的是細顆粒物(PM2.5),也就是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污染物顆粒。這種顆粒本身既是一種污染物,又是重金屬、多環芳烴等有毒物質的載體。
第二,城市有毒顆粒物來源:首先是汽車尾氣。使用柴油的車子是排放細顆粒物的「重犯」。使用汽油的小型車雖然排放的是氣態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霧天,也很容易轉化為二次顆粒污染物,加重霧霾。
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多出現於秋冬季節(這也是2013年1月份全國大面積霧霾天氣的原因之一),是近地面層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物。霧的存在會降低空氣透明度,使能見度惡化,如果目標物的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000米以內,就將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或凝華)物的天氣現象稱為霧(Fog);而將目標物的水平能見度在1000-10000米的這種現象稱為輕霧或靄(Mist)。形成霧時大氣濕度應該是飽和的(如有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濕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由於液態水或冰晶組成的霧散射的光與波長關系不大,因而霧看起來呈乳白色或青白色和灰色。
霾是由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組成的。它也能使大氣渾濁,視野模糊並導致能見度惡化,如果水平能見度小於10000米時,將這種非水成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的視程障礙稱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稱煙霞(Haze)。
回答問題不易,如能幫到你記得採納我!
⑶ 霧霾的成因,到底有多少種
霧霾的主要致因有三個,煤炭、交通排放和光化學霧霾。
光化學霧霾
光化學霧霾是一種淡紅紫色的霧霾,汽車尾氣和工廠廢氣里含大量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這些氣體在陽光和紫外線作用下,會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光化學煙霧。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系列氧化劑,如臭氧、醛類、酮等,毒性很大,對人體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嚴重時會使人出現呼吸困難、視力衰退、手足抽搐等現象。
⑷ 中國霧霾的主要成分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這三項是霧霾主要組成,前兩者為氣態污染物,最後
一項顆粒物才是加重霧霾天氣污染的罪魁禍首。它們與霧氣結合在一起,讓天空瞬間變得灰濛蒙的。顆粒物的英文縮寫為PM,北京監測的是細顆粒物(PM2.5),也就是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污染物顆粒。這種顆粒本身既是一種污染物,又是重金屬、多環芳烴等有毒物質的載體。
(4)霾有哪些化學擴展閱讀:
霧霾天氣是一種大氣污染狀態,霧霾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表述,尤其是PM2.5(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被認為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隨著空氣質量的惡化,陰霾天氣現象出現增多,危害加重。中國不少地區把陰霾天氣現象並入霧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
霾是由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組成的。它也能使大氣渾濁,視野模糊並導致能見度惡化,如果水平能見度小於10000米時,將這種非水成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的視程障礙稱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稱煙霞(Haze)。
霾在發生時相對濕度不大,而霧中的相對濕度是飽和的(如有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濕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霾是由汽車尾氣等污染物造成的。相對濕度介於80~90%之間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和霧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
當水汽凝結加劇、空氣濕度增大時,霾就會轉化為霧。霾與霧的區別在於發生霾時相對濕度不大,而霧中的相對濕度是飽和的(如有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濕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
⑸ 霧霾具體成分是哪些
霾是由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組成的。
霧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這三項組成,前兩者為氣態污染物,最後一項顆粒物才是加重霧霾天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它們與霧氣結合在一起,讓天空瞬間變得陰沉灰暗。
霾粒子的分布比較均勻,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較小,從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徑大約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飄浮的顆粒物。
由於灰塵、硫酸、硝酸等粒子組成的霾,其散射波長較長的光比較多,因而霾看起來呈黃色或橙灰色。
霧霾的源頭多種多樣,比如汽車尾氣、工業排放、建築揚塵、垃圾焚燒,甚至火山噴發等等,霧霾天氣通常是多種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各地區的霧霾天氣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異。
霧霾天氣自古有之,刀耕火種和火山噴發等人類活動或自然現象都可能導致霧霾天氣。不過在人類進入化石燃料時代後,霧霾天氣才真正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身體健康。
急劇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導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態環境破壞,都為霧霾天氣的形成埋下伏筆。
⑹ 中國近些年,不分季節爆發的霧霾其主要成份是
霧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這三項組成。霾是由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組成的。
它也能使大氣渾濁,視野模糊並導致能見度惡化,如果水平能見度小於10000米時,將這種非水成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的視程障礙稱為霾或灰霾,香港天文台稱煙霞。
霧霾的危害:
1、對人體產生的危害:
(1)對呼吸系統的影響。
霾的組成成分非常復雜,包括數百種大氣化學顆粒物質。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徑小於10微米的氣溶膠粒子,如礦物顆粒物、海鹽、硫酸鹽、硝酸鹽、有機氣溶膠粒子、燃料和汽車廢氣等,它能直接進入並粘附在人體呼吸道和肺泡中。
(2)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霧霾天對人體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也很嚴重,會阻礙正常的血液循環,導致心血管病、高血壓、冠心病、腦溢血,可能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使慢性支氣管炎出現肺源性心臟病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霧霾
⑺ 霾是什麼
霾 [mái]
多義項
空中肉眼無法分辨的大量微粒 更多義項
霾,也稱陰霾、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煙、塵等微粒懸浮而形成的渾濁現象。霾的核心物質是空氣中懸浮的灰塵顆粒,氣象學上稱為氣溶膠顆粒。近些年來,隨著「霾」天氣現象出現頻率越來越高,導致空氣質量逐漸惡化。霾中含有數百種大氣化學顆粒物質,它們在人們毫無防範的時候侵入人體呼吸道和肺葉中,從而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生殖系統等疾病,諸如咽喉炎、肺氣腫、哮喘、鼻炎、支氣管炎等炎症,長期處於這種環境還會誘發肺癌、心肌缺血及損傷。而霾也常常引發交通事故。
隨著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城市受霧霾影響,尤其是特大城市。優先治理霧霾已經成為中國政府的重點工作,群防群控才可能有效控制霧霾。
2016年12月,入冬來最持久霧霾天氣正在影響我國,多個城市已達嚴重污染,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等6省市合力「抗霾」。預計,此次霧霾還將維持4天,直到21日後半夜才會自北向南減弱消散。19日夜間將進入此輪霧霾最嚴重的時段,將有包括京津冀、山西、陝西、河南等11個省市在內的地區被霧霾籠罩。[1]
⑻ 霧霾里有多少有害物質,分別是哪些
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霧霾常見於城市。中國不少地區將霧並入霾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現象進行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霧霾是特定氣候條件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高密度人口的經濟及社會活動必然會排放大量細顆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過大氣循環能力和承載度,細顆粒物濃度將持續積聚,此時如果受靜穩天氣等影響,極易出現大范圍的霧霾。
霧霾的組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是霧霾的主要組成。前兩者為氣態污染物,它們與霧氣結合在一起,讓天空瞬間變得灰濛蒙的。
霾,也稱灰霾(煙霧) 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氣混濁。將目標物的水平能見度在1000-10000米的這種現象稱為輕霧或靄。形成霧時大氣濕度應該是飽和的(如有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濕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由於液態水或冰晶組成的霧散射的光與波長關系不大,因而霧看起來呈乳白色或青白色和灰色。
霧氣看似溫和,裡面卻含有各種對人體有害的細顆粒、有毒物質達20多種,包括了酸、鹼、鹽、胺、酚等,以及塵埃、花粉、蟎蟲、流感病毒、結核桿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氣水滴的幾十倍。與霧相比,霾對人的身體健康的危害更大。由於霾中細小粉粒狀的飄浮顆粒物直徑一般在0.01微米以下,可直接通過呼吸系統進入支氣管,甚至肺部。所以,霾影響最大的就是人的呼吸系統,造成的疾病主要集中在呼吸道疾病、腦血管疾病、鼻腔炎症等病種上。同時,灰霾天氣時,氣壓降低、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驟增、空氣流動性差,有害細菌和病毒向周圍擴散的速度變慢,導致空氣中病毒濃度增高,疾病傳播的風險很高。
有足夠的科學研究結果證明了大氣細粒子能吸附大量有致癌物質和基因毒性誘變物質,給人體健康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包括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劇、使呼吸系統及心臟系統疾病惡化,改變肺功能及結構、影響生殖能力、改變人體的免疫結構等。
在胚胎和嬰幼兒時期暴露在高濃度空氣污染物的動物,相比較成年時期暴露在污染環境里的群體的生育力有顯著下降。
霾的組成成分非常復雜,包括數百種大氣化學顆粒物質。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徑小於10微米的氣溶膠粒子,如礦物顆粒物、海鹽、硫酸鹽、硝酸鹽、有機氣溶膠粒子、燃料和汽車廢氣等,它能直接進入並粘附在人體呼吸道和肺泡中。尤其是亞微米粒子會分別沉積於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氣管炎等病症。對於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霧霾天氣可使病情急性發作或急性加重。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環境還會誘發肺癌。
霧霾天對人體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也很嚴重,會阻礙正常的血液循環,導致心血管病、高血壓、冠心病、腦溢血,可能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使慢性支氣管炎出現肺源性心臟病等。另外,濃霧天氣壓比較低,人會產生一種煩躁的感覺,血壓自然會有所增高。再一方面霧天往往氣溫較低,一些高血壓、冠心病患者從溫暖的室內突然走到寒冷的室外,血管熱脹冷縮,也可使血壓升高,導致中風、心肌梗死的發生。所以心腦血病患者一定要按時服葯小心應對。
不利於兒童成長。由於霧天日照減少,兒童紫外線照射不足,體內維生素D生成不足,對鈣的吸收大大減少,嚴重的會引起嬰兒佝僂病、兒童生長減慢。霧霾天氣還可導致近地層紫外線的減弱,使空氣中的傳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強,傳染病增多。
⑼ 霧霾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霧霾天氣是一種大氣污染狀態,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表述。我們常說的霧霾其實是霧和霾的組合,但是霧是霧,霾是霾,霧和霾的區別很大。簡單地說,空氣中細微的水珠是霧,屬於液體,而霾則是固體,是由空氣中的微小塵粒、硫酸、硝酸、可吸入顆粒物等粒子組成的。它能使空氣變渾濁,能見度降低,兩者結合在一起就是霧霾。兩者結合的情況,形象的比喻一下,就是小孩子玩泥巴,把沙泥和水混在一起,又混又臟。各種污染物的排放一旦超過大氣循環能力和承載度,各種顆粒物濃度會持續積聚,如果此時天氣處於靜穩狀態,就容易出現大范圍的霧霾。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顆粒物這三項是霧霾主要組成,前兩者為氣態污染物,最後一項顆粒物才是加重霧霾天氣污染的罪魁禍首。它們與霧氣結合在一起,讓天空瞬間變得灰濛蒙的。
二氧化硫是最常見的硫氧化物,無色氣體,有強烈刺激性氣味,也是大氣主要污染物之一。煤和石油都含硫化合物,因此燃燒時會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被人體吸入呼吸道後,因易溶於水,故大部分被阻滯在上呼吸道。在濕潤的粘膜上生成具有腐蝕性的亞硫酸,一部分進而氧化為硫酸,使刺激作用增強,如果人體每天吸入濃度為100 ppm的二氧化硫,8 小時後支氣管和肺部將出現明顯的刺激症狀,使肺組織受到傷害。
如果二氧化硫隨飄塵氣溶膠微粒進入人體肺部深層,毒性將增加3~4 倍,會導致肺泡壁纖維增生。如果增生范圍波及廣泛,形成肺纖維性變,發展下去可使肺纖維斷裂形成肺氣腫。二氧化硫還可被人體吸收進入血液,對全身產生毒性作用,它能破壞酶的活力,影響人體新陳代謝,對肝臟造成一定的損害。
氮氧化物指的是由氮,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常見的有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五氧化二氮等等。作為空氣污染物的氮氧化物一般指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大氣中的氮氧化物除了自然循環排放的以外,大部分來自於化石燃料的燃燒,比如汽車,飛機,工業鍋爐等的燃燒過程,也有化肥廠,金屬冶煉廠生產過程中排放的。
氮氧化物會刺激肺部,降低人們對於感冒之類的呼吸系統疾病的抵抗力,還會造成兒童肺部發育受損。除此之外,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為主的氮氧化物與碳氫化合物在紫外線照射下會發生反應形成有毒煙霧,也就是光化學煙霧.光化學煙霧具有特殊氣味,刺激眼睛,傷害植物,並能使大氣能見度降低.。1943年美國洛杉磯出現了光化學污染照成了800多人的死亡,很多人出現了眼睛痛,頭痛,呼吸困難的症狀。另外1970年日本東京的光化學煙霧事件也導致2萬人患上了紅眼病。
光化學煙霧的傷害很大,但是它的形成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大氣中存在一定量的污染物,主要是氮氧化合物、碳氫化合物,來源是機動車和電廠廢氣;二是天氣光照充足,只有在這樣的天氣條件下通過強光促成反應;三是揮發性有機物(VOC)和氮氧化物反應活躍,濃度嚴重超標,所以不需要過於擔心。
通常把粒徑在1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稱為PM10,又稱為可吸入顆粒物,它環境空氣中持續的時間很長,對人體健康和大氣能見度影響都很大。一些顆粒物來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煙囪,化工長,工業鍋爐等等。另一些則是由環境空氣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其它化合物發生反應生成。其中第一種途徑是可吸入顆粒物的主要來源,也是可吸入顆粒物污染控制的重要對象。
說到可吸入顆粒物,就肯定會想到PM2.5,它和PM10同為懸浮在大氣中的顆粒物,只是粒徑大小不同。PM2.5是PM10的一部分也就是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由於PM2.5粒徑較小,人體的鼻腔、咽喉已經擋不住,它們可以一路下行,進入細支氣管、肺泡,再通過肺泡壁進入毛細血管,再進入整個血液循環系統。對人體的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傷害。
PM2.5主要來自於人為排放,包括一次排放和二次轉化生成。一次排放主要來自燃燒過程及粉塵、揚塵。二次轉化是指由二氧化硫、氨、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氣態前體物在大氣中通過化學反應而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