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化學品污染有哪些
化學品通過事故或通過直接應用的途徑進入環境;也通過廢氣、廢渣、廢液的排放進入環境。像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氧化氮和多環芳香烴類主要來自廢氣;江河湖海里的重金屬主要來自廢水、廢渣;還有在職業環境中的接觸也是化學品危害人體的主要途徑。總之,為了保障勞動、環境的安全,已經提出了500多種化學品的最大允許濃度。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往往會發生一些事故和悲劇。
70年代,歐洲發生一起最大的化學毒物污染環境的事件,是在義大利北部的塞爾索市。1976年7月10日,該市一家生產除草劑的化工廠的三氯苯酚反應罐破裂,噴出至少含有2公斤二氧蒽的毒霧。二氧蒽是一種劇毒物質。爆噴時,居民聞到了強烈的辛辣味,感到劇烈的頭疼、惡心和皮膚疼痛。有1萬居民受到影響,其中5000人有中毒症狀,40人當即住院,同時還有幾百頭牲畜中毒死亡。鑒於二氧蒽毒物的致畸胎作用,一些遭到污染的孕婦進行了墮胎手術。
醫葯品往往潛伏著化學品的毒性。60年代初期,英國的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出生了過多的畸形嬰兒。這些嬰兒不僅五官不正,四肢不全,甚至短缺內臟。這給許多父母造成了憂傷和不幸,也引起社會的不安。經過醫學界的調查發現,畸形嬰兒的母親中有很多人曾服用過一種安眠葯——塞利多米,長期服用此葯才知其後果。又如,曾經被稱為「奇跡的胃潰瘍良葯」——甲脛咪胺,從1976年起被正式批准投入市場,已有1400多萬人服用。但在1978年初步證實,這種葯容易導致胃癌。因為,服用此葯後,在患者的胃裡的亞硝胺致癌物質明顯增多。葯能治病,但同時會有程度不同的副作用。這些事件使人們得到一個教訓,即對一種葯物僅僅進行毒物實驗,是難以得出安全評價的,還必須同時進行致畸形、致突變、致癌的實驗。近幾年來,隨著合成技術的不斷提高和使用,原料的日益廣泛,這個問題便越來越突出了。
隨著食品工業的發展,食物添加劑事業廣泛發展,食品也是化學品污染危害的一條重要途徑。在食品的生產和加工過程中,要使用好多種添加劑,如殺蟲劑、防腐劑或殺菌劑、抗氧化劑、營養劑、調味劑、甜味劑、乳化劑、可塑劑、凝固劑、安定劑、調色劑、香精等等,五花八門,多達數千種。據統計,在西方一些國家每年每人通過飲食攝入的化學添加劑物質達1500克左右。但有些添加劑被證明對人體健康極為有害,有的則被認為是致癌物質。許多國家或命令禁用,或嚴格控制。日本在1974年宣布禁止使用防腐劑AF-2,這種防腐劑是人工合成為糠醯胺類化學品,1968年有人寫了一本《危險的食品》,指出AF-2有毒,呼籲禁用,並於1971年向檢察機關上告。1973年9月,國立遺傳研究所公布了論文,指出AF-2有很強的致突變性,證實日本40歲以上的肝癌死亡率同AF-2攝取量有關。日本各階層群眾聯合發起了全國性運動,提出「不吃加工食品,吃自然食品」的口號。直到1974年8月,日本衛生部才宣布全面禁止使用添加劑AF-2。
由於管理不善,制度不嚴,造成多氯聯苯污染的事例也不少。1973年,在美國發生的一樁家畜誤食多溴聯苯事件就很有代表性。多溴聯苯是一種阻火劑,常用於生產耐火的硬質塑料。1973年夏,一列貨車車廂內裝有十幾袋多溴聯苯和多袋飼料添加劑——氧化鎂。貨物運到飼料廠後,因口袋標記的顏色錯混,誤把大量的多溴聯聯苯當作氧化鎂添加劑加入飼料中出售,以致使大量飼養動物食用中毒。人吃了多溴苯污染的豬肉後,劇烈頭疼,嚴重倦怠,腸胃難受,關節僵硬或腫脹等等。這次事故至少損失了3萬頭牛,6000頭豬,1500隻羊,150萬只雞;其他如雞蛋、乳酪、奶油、奶製品和飼料報廢數量更加驚人。在日本,多氯聯苯污染也對人類造成了很大威脅。1968年3月,日本九洲、四國等地有幾十萬只雞突然死亡。經檢驗發現飼料有毒。不久,在北九洲的愛知縣以西一帶的居民中,發現一種奇怪的病。一開始只是眼皮腫脹、手掌出汗,全身起紅疙瘩,繼之出現嘔吐,惡心,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等症狀,有的竟醫治無效而死亡。這種病來勢兇猛,患者很快就達到1400多人,並蔓延到北九洲23個府縣。7、8月份達到高峰,患者增加到5000多人,其中16人死亡。實際受害者13000多人,使整個日本西部陷於恐慌之中。經調查研究發現,北九洲一家食用油廠生產米糠油時,因生產管理不善,使脫溴的熱載體多氯聯苯泄漏混入米糠油中,人畜食用後中毒,造成了當時轟動一時的「米糠油事件」。
⑵ 環境中主要的化學污染物有哪些
有很多,水中有有機污染物、氨氮、磷以及重金屬污染等,土壤中有多氯聯苯、農葯、重金屬等,大氣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和有些化工廠排除的有毒氣體
⑶ 化學污染有哪些造成的原因有哪些怎樣改善
光化學煙霧.酸雨.臭氧層空洞.
使用清潔能源.
光化學煙霧
氮氧化物(NOx)主要是指NO和NO2。NO和NO2都是對人體有害的氣體。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HC)在大氣環境中受強烈的太陽紫外線照射後產生一種新的二次污染物----光化學煙霧,在這種復雜的光化學反應過程中,主要生成光化學氧化劑(主要是O3)及其他多種復雜的化合物,統稱光化學煙霧。
光化學由於化學品見光分解、轉變、聚合等現象
很簡單
光敏感反應或葯品在反應或存放時用黑色袋子罩住
酸雨
酸雨是造成全球性環境污染的又一個元兇。它是大氣污染後產生的酸性沉降物。因為最早引起人們注意的是含有這種沉降物,所以習慣上稱為酸雨。
酸雨的成因是一種復雜的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現象。酸雨中含有多種無機酸和有機酸,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業生產、民用生活燃燒煤碳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硫,燃燒石油以及汽車尾氣排放出來的氮氧化物,經過「雲內成雨過程」,即水氣凝結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結核上,發生液相氧化反應,形成硫酸雨滴;又經過「雲下沖刷過程」,即含酸雨在下降過程中不斷合並、吸附、沖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氣體,形成較大雨滴,最後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國的燃料結構主要是煤碳,以排放二氧化硫氣體為主,所以我國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硫和氮是營養元素。弱酸性降水可溶解地面中礦物質,供植物吸收。如酸度過高,pH值降到5.6以下時, 就會產生嚴重危害。它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農作物枯萎;也會抑制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與土壤貧粒子結合的鈣、鎂鉀等營養元素,使土壤貧瘠化;還可以使湖泊、河流酸化,並溶解土壤和水體底泥中的重金屬進入水中,毒害魚類;加速建築物和文物古跡的腐蝕和風化過程;可能危及人體健康。我國重慶是受酸雨危害嚴重地區之一。重慶的嘉陵江大橋,銹蝕速度每年為0.16毫米,遠超過瑞典期德哥爾摩每年0.03毫米的速度。1982年6月8 日晚,重慶市下了一場酸雨,市郊2萬畝水稻葉片突然枯黃,好像火烤過一樣,幾天後局部枯死。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減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但怎樣防止排放二氧化硫呢?目前有三種辦法:一是利用低硫的燃料,比如把火爐改為煤氣爐;二是燃料脫離,清除石油和煤中的硫,變害為利;三是煙氣脫硫,把煙氣中的二氧化硫提取出來,變害為寶。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在我國和世界各地,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硫的現象依然大量存在,酸雨仍是個世界性的嚴重問題。誰能研究出簡便經濟的消除二氧化硫的方法,將會對全環境做出巨大的貢獻。
臭氧層
大氣中的臭氧含量僅一億分之一,但在離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層中,存在著臭氧層,其中臭氧的含量占這一高度空氣總量的十萬分之一。臭氧層的臭氧含量雖然極其微少,卻具有非常強烈的吸收紫外線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陽光紫外線中對生物有害的部分(UV-B)。由於臭氧層有效地擋住了來自太陽紫外線的侵襲,才使得人類和地球上各種生命能夠存在、繁衍和發展。
1985年,英國科學家觀測到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並證實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產生的氯原子有直接關系。這一消息震驚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薄,歐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科學家警告說,地球上臭氧層被破壞的程度遠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嚴重得多。
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質是臭氧層破壞的元兇,氟利昂是本世紀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學性質穩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當作製冷劑、發泡劑和清洗劑,廣泛用於家用電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學品、汽車、消防器材等領域。80年代後期,氟利昂的生產達到了高峰,產量達到了144萬噸。在對氟利昂實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氣中排放的氟利昂已達到了2000萬噸。由於它們在大氣中的平均壽命達數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氣層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對流層,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層。在對流層相當穩定的氟利昂,在上升進入平流層後,在一定的氣象條件下,會在強烈紫外線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釋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會發生連鎖反應,不斷破壞臭氧分子。科學家估計一個氯原子可以破壞數萬個臭氧分子。
控制臭氧層破壞的途徑和政策
在現代經濟中,氟利昂等物質應用非常廣泛,要全面淘汰,必須首先找到氟利昂等的替代物質和替代技術。在特殊情況下需要使用,也應努力回收,盡可能重新利用。目前,世界上一些氟利昂的主要生產廠家參與開發研究了替代氟利昂的含氟替代物(含氫氯氟烴HCFC和含氫氟烷烴HCF等)及其合成方法,有可能用作發泡劑、製冷劑和清洗溶劑等,但這類替代物也損害臭氧層或產生溫室效應。同時,也在開發研究非氟利昂類型的替代物質和方法,如水清洗技術、氨製冷技術等。
為了推動氟利昂替代物質和技術的開發和使用,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許多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類是傳統的環境管制措施,如禁用、限制、配額和技術標准,井對違反規定實施嚴厲處罰。歐盟國家和一些經濟轉軌國家廣泛採用了這類措施。一類是經濟手段,如徵收稅費,資助替代物質和技術開發等。美國對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實行了征稅和可交易許可證等措施。另外,許多國家的政府、企業和民間團體還發起了自願行動,採用各種環境標志,鼓勵生產者和消費者生產和使用不帶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材料和產品,其中綠色冰箱標志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1985年,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推動下,制定了保護臭氧層的《維也納公約》。198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組織制定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對8種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簡稱受控物質)提出了削減使用的時間要求。這項議定書得到了163個國家的批准。1990年、1992年和1995年,在倫敦、哥本哈根、維也納召開的議定書締約國會議上,對議定書又分別作了3次修改,擴大了受控物質的范圍,現包括氟利昂(也稱氟氯化碳CFC)、哈倫(CFCB)、四氯化碳(CCL4)、甲基氯仿(CH3CCl3)、氟氯烴(HCFC)和甲基溴(CH3Br)等,並提前了停止使用的時間。根據修改後的議定書的規定,發達國家到1994年1月停止使用哈倫,1996年1月停止使用氟利昂、四氯化碳、甲基氯仿;發展中國家到2010年全部停止使用氟利昂、哈倫、四氯化碳、甲基氯仿。中國於1992年加入了《蒙特利爾議定書》。
⑷ 食物中的化學污染物可能來自什麼
1、生物性污染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蟲及昆蟲的污染。微生物污染主要有細菌與細菌毒素、黴菌與黴菌毒素以及病毒等的污染。出現在食品中的細菌除包括可引起食物中毒、人畜共患傳染病等的致病菌外,還包括能引起食品腐敗變質並可作為食品受到污染標志的非致病菌。
病毒污染主要包括肝炎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和口蹄疫病毒等污染,而其他病毒不易在食品上繁殖。寄生蟲及其蟲卵主要是通過病人、病畜的糞便直接污染食品或通過水體和土壤間接污染食品。昆蟲污染主要包括糧食中的甲蟲、蟎類、蛾類以及動物食品和發酵食品中的蠅、蛆等污染。
②食品的摻雜使假,如糧食中摻入的沙石、肉中注入的水、奶粉中摻入大量的糖等;
③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來自放射性物質的開采、冶煉、生產、應用及意外事故造成的污染。
以上內容參考青島市人民政府-食品污染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⑸ 化學污染有哪些
空氣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狀污染物、酸雨。 1。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質燃燒產生,其次是來自自然界,如火山爆發、森林起火等產生。二氧化硫對人體的結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強烈刺激性,可損傷呼吸器管可致支氣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腫呼吸麻痹。
短期接觸二氧化硫濃度為0。5毫克/立方米空氣的老年或慢性病人死亡率增高,濃度高於0。25毫克/立方米,可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惡化。長期接觸濃度為0。1毫克/立方米空氣的人群呼吸系統病症增加。另外,二氧化硫對金屬材料、房屋建築、棉紡化纖織品、皮革紙張等製品容易引起腐蝕,剝落、褪色而損壞。
還可使植物葉片變黃甚至枯死。國家環境質量標准規定,居住區日平均濃度低於0。15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濃度低於0。06毫克/立方米。 2。氮氧化物(NOx) 空氣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等,其中佔主要成分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以NOx(氮氧化物)表示。
NOx污染主要來源於生產、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燒的產物(包括汽車及一切內燃機燃燒排放的NOx);其次是來自生產或使用硝酸的工廠排放的尾氣。當NOx與碳氫化物共存於空氣中時,經陽光紫外線照射,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光化學煙霧,它是一種有毒性的二次污染物。
NO2比NO的毒性高4倍,可引起肺損害,甚至造成肺水腫。慢性中毒可致氣管、肺病變。吸入NO,可引起變性血紅蛋白的形成並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影響。NOx對動物的影響濃度大致為1。0毫克/立方米,對患者的影響濃度大致為0。
2毫克/立方米。國家國家環境質量標准規定,居住區的平均濃度低於0。10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濃度低於0。05毫克/立方米。 3。粒子狀污染物 空氣中的粒子狀污染物數量大、成分復雜,它本身可以是有毒物質或是其它污染物的運載體。
其主要來源於煤及其它燃料的不完全燃燒而排出的煤煙、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建築和交通揚塵、風的揚塵等,以及氣態污染物經過物理化學反應形成的鹽類顆粒物。在空氣污染監測中,粒子狀污染物的監測項目主要為總懸浮顆粒物、自然降塵和飄塵。
(1)總懸浮顆粒物(TSP) 總懸浮顆粒物是指粒徑在10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簡稱TSP。其對
⑹ 化學性污染的原因
造成化學性污染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農業用化學物質的廣泛應用和使用不當。
(2)使用不合衛生要求的食品添加劑。
(3)使用質量不合衛生要求的包裝容器,如陶瓷中的鉛、聚氯乙烯塑料中的氯乙烯單體都有可能轉移進入食品。又如包裝蠟紙上的石蠟可能含有苯並(a)芘,彩色油墨和印刷紙張中可能含有多氯聯苯,它們都特別容易向富含油脂的食物中移溶。
(4)工業的不合理排放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會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
⑺ 食品中的化學性危害主要有哪些
食品中的化學危害是指有毒的化學物質污染食物而引起的危害。常見的化學性危害有重金屬、自然毒素、農用化學葯物、洗消劑及其他化學性危害。食品中的化學性危害可能對人體造成急性中毒、慢性中毒、過敏、影響身體發育、影響生育、致癌、致畸、致死等後果。具體分為:
1、重金屬:重金屬,如汞、鎘、鉛、砷等,均為對食品安全有危害的金屬元素。食品中的重金屬主要來源於三個途徑:農用化學物質的使用、工業三廢的污染;食品加工過程所使用不符合衛生要求的機械、管道、容器以及食品添加劑中含有毒金屬;作為食品的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從含高金屬的地質中吸取了有毒重金屬。
2、自然毒素:許多食品含有自然毒素,例如發芽的馬鈴薯(土豆)含有大量的龍葵毒素,可引起中毒或致人死亡;魚膽中含的5一a鯉醇,能損害人的肝腎和心腦,造成中毒和死亡;霉變甘蔗中含3一硝基丙醇,可致人死亡。自然毒素有的是食物本身就帶有,有的則是細菌或黴菌在食品中繁殖過程中所產生的。
3、農用化學葯物:食品植物在種植生長過程中,使用了農葯殺蟲劑、除草劑、抗氧化劑、抗菌素、促生長素、抗霉劑以及消毒劑等,或畜禽魚等動物在養殖過程中使用的抗生素,合成抗菌葯物等,這些化學葯物都可能給食物帶來危害。世界各國對農用化學葯物的品種、使用范圍以及殘留量作了嚴格限制。例如歐盟規定,中國出口到歐洲的蜂蜜中氯黴素的殘留不得超過0.1ng/mI。
4、洗消劑:洗消劑是一個常被忽視的食品安全危害。問題產生的原因有:使用非食品用的洗消劑,造成對食品及食品用具的污染;不按科學方法使用洗消劑,造成洗消劑在食品及用具中的殘留。例如,有些餐館使用洗衣粉清洗餐具、蔬菜或水果,造成洗衣粉中的有毒有害物毒,如增白劑等,對食品及餐具的污染。
5、濫用食品添加劑:包括食品添加劑的超劑量,超范圍使用等。
6、食品包裝材料、容器與設備:包括塑料、橡膠、塗料、陶瓷、搪瓷及其他材料帶來的危害。
7、食品中的放射性污染:包括各種放射性同位素污染食品原料等造成的危害。魚類等水產品對某些放射性核素有很強的富集作用,因此需特別引起重視。
(7)哪些東西能造成化學污染擴展閱讀:
食品中的化學性危害控制方法:
1、配方之前的控制:原材料的說明,賣主的證明/保證,現場檢查——確認。
2、使用之前的控制:審查使用化學試劑的目的,確保化學試劑的純度、分子式和標簽,控制化學試劑的添加量。
3、控制儲藏和管理條件:防止自然生成毒素。
4、登記加工中使用的所有化學製品:記錄使用情況,總結使用目的。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化學危害
網路-食品安全危害
⑻ 食品中化學性污染物主要包括哪些
有毒的化學污染物主要有:1.重金屬(汞、鉻、砷、鉛、鎘)。2.農葯污染(酚和氰、多元芳烴、有機氯化物和部分有機氮化物)
3.
添加劑等
⑼ 食物中的化學污染有哪些
一般來說,食品化學污染包括以下內容:
1.天然存在的化學物質.如有毒菇類中含有劇毒的物質;存在於穀物中的黃麴黴毒素可以致癌.
2.人工添加的化學物質.在食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過程中,人為加入的添加劑,如果超出國家有關標准規定的安全水平,對人體就有危害.
3.外來污染的化學物質.農葯如殺蟲劑、殺真菌劑、除草劑等.獸用葯品和植物激素.包括獸醫治療用葯、飼料添加用葯,如抗生素、磺胺葯、抗寄生蟲葯、促生長激素、性激素等,這些化學物質可以在動植物體內殘留.工業污染化學物質.這主要指金屬毒物,如甲基汞、鎘、鉛、砷等.這些化學物質可以污染土壤、水域,進而污染植物、畜禽、水產品等.食品加工企業使用的化學物質.如潤滑劑、清洗劑、消毒劑、燃料、油漆等.這些物質使用和管理不當,可能污染食品.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等帶來的食品污染問題也應引起重視.如PVC(聚氯乙烯)保鮮膜與食物接觸一同加熱可產生致癌物.
⑽ 什麼是食品的化學性污染
食品化學性污染有:(1)食物農葯、獸葯、魚葯殘留.(2)有害金屬(汞、鉛、鎘等)污染.(3)食品加工不當產生的有毒化學物質,如多環芳烴類(苯並芘)、N亞硝基化合物等.(4)濫用食品添加劑、生長促進劑和違法使用有毒化學物質(如蘇丹紅、孔雀石綠)等造成的食品污染.(5)放射性核素污染.食品的化學性污染主要來自環境污染.近年來由於工業三廢治理滯後於工業發展,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加上新技術、新材料、新原料的應用致使食品的化學污染呈現出多樣化和復雜化,如違規使用呋喃丹、甲胺磷、醯胺磷、氧化樂果、敵敵畏等劇毒農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和防腐劑都會使食品中有害化學物質殘留.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導致汞、鉛、鉻等重金屬、有毒氣體等有害化學物質沉積或固著在食品中.食品的包裝物如金屬包裝物、塑料包裝物及其它包裝物都可能含有有害的化學成分污染食品.食品化學污染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