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化學的文獻綜述怎麼寫,範文最好
高吸水性樹脂的應用不應該只限於作為衛生用品材料等,它也可以應用於固定酶,還可用於色譜和感測器。因此根據它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來探索其新用途,並應用於高科技領域將會迎來又一個銷售高峰。
吸水機理?
高吸水性樹脂的分類 我所研究的那一類是?具體一點
我在這次實驗中所要解決(或研究)的問題是?
本設計的實驗方案是?
三、 文獻綜述
1.國外發展情況
早在1958年,美國的邁諾和凱塞曼就研究了以硝酸銨為引發劑,將丙睛接枝到多糖上的反應。1974年美國農業部北方研究中心進一步研究並推廣了此技術。此後世界各國對高吸水性樹脂的品種,製造方法,性能和應用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成效最大的是美國和日本。1975年美國研究開發成功澱粉—聚丙烯酸系高吸水性樹脂並進入市場,從此高吸水性樹脂便逐漸形成一個獨立新興的科研領域。對它的研發工作方興未艾,尤其是日本後來居上。首先是日本三洋化成公司考慮到丙烯睛單體殘留在聚合物中有毒性、不安全,於80年代提出了用放射線對各種氧化烯烴作交聯處理,合成非離子型高吸水性樹脂,其吸水性能力為2000倍,從而打開了合成非離子型高吸水性樹脂的大門。對高吸水性樹脂的應用研究是美國UCC公司最早(1973年)開始的,但是日本在1978年批准了高吸水性樹脂應用於衛生用品,並最先(1981年)將它大規模地用於衛生用品。用它製作的衛生巾、紙尿布等不僅重量輕、吸液量大、保水性好,而且安全無毒,因此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由於日本、歐美等國紙尿布的迅速普及,高吸水性樹脂的用量也相應猛增,各生產公司一方面競相採用不同的原料、不同的合成工藝和合成方法,另一方面則紛紛擴大裝置,提高生產能力。1980年全世界高吸水性樹脂生產能力不足5kt/a;1989年,生產能力達到了207kt/a;1994年則達450kt/a;1996年高達846kt/a,開始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針對這一狀況,日本、歐美各高吸水性樹脂大公司,一方面努力開拓國內市場,提高產品普及率,積極開拓新的應用領域。如日本用高吸水性樹脂改造沙漠。另一方面,他們紛紛把目光投向國外市場。如今的日本,高吸水性樹脂工業主要依賴高增長出口,這已成為其發展主要動力。從上述過程來看,日本在高吸水性樹脂原料、工藝創新和應用方面大有後來居上的派頭。 2000年全世界高吸水性樹脂生產能力已超過1000kt/a,並以7~8%的速度遞增。
2.國內發展情況
我國從80年代初開始了對吸水性樹脂的研究工作,1985年北京化工研究院申請了國內第一項吸水性樹脂專利,隨後有二十多家科研單位從事此類產品的研究。約有20家企業建立了中試及小試生產裝置,如:北京化學研究院、長春應化所、北京化學所、蘭州化物所、撫順化驗院、吉林石化所、黑龍江石化所等。1994年無錫市海龍公司首先建立千噸級生產裝置,吳江市浦江樹脂廠、保定市科瀚樹脂廠、唐山市博亞公司、吉林梨樹釀酒總廠、廊坊廣潤化工公司、黑龍江北安旭光化工總廠等先後建成百噸至千噸級裝置。1998年全國生產能力為6000t,實際產量1200t,科瀚廠首批出口2t。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高吸水性樹脂進行研究,至今已有幾十家單位從事高吸水性樹脂的研究。自1991年開始使用吸水性樹脂,1994年的用量約為1300t,1998年消費量約為6000t,2000年達到10000t。目前國內所需的吸水性樹脂大部分從國外進口,特別是廣東、福建、上海、山東等沿海地區和中外合資衛生製品公司。有消息報道,沿海地區通過各種渠道每年進口量可達1.5萬t,進口售價為2.0萬~2.5萬元/t。國內吸水性樹脂的生產成本一般在1.2萬~1.5萬元/t,市場售價為1.8萬~2.2萬元/t。目前,高吸水劑還處於起步發展階段,尤其在基礎理論方面研究還較少,國內眾多文獻還多隻集中於研究其合成及其吸純水性能,對樹脂在鹽溶液中吸收性能的研究則很少,尤其是吸水性樹脂在吸水後的性能研究則更加欠缺。
3.吸水機理
高吸水性樹脂在水中的溶脹過程,實際上是兩種相反趨勢的平衡過程。溶劑力圖滲入高吸水性樹脂的內部,.使樹脂體積膨脹,引起樹脂的伸展;交聯點之間的分子鏈的伸展降低了它的構象嫡,引起了分子網格的彈性收縮力,力圖使交聯網格收縮。當這兩種相反傾向相互抵消時,就達到了溶脹平衡。高吸水性樹脂是由三維空間構成的高聚物,它的吸水既有物理吸附,又有化學吸附。當水與高聚物表面接觸時,有三種相互作用:一是水分子與高分子電負性強的氧原子形成鍵結合;二是水分子與疏水基團的相互作用;三是水分子與親水基團的相互作用。高吸水性樹脂在結構上是輕度交聯的空間網路結構。由化學交聯和樹脂分子鏈間的相互纏繞的物理交聯構成。吸水前,高分子長鏈相互靠攏纏在一起,彼此交聯形成網狀結構,從而達到整體上的緊固程度。高吸水性樹脂可以看成是高分子電解質組成的離子網路和水的構成物。在這種離子網路中,存在著高分子電解質的離子組成的可移動的離子對。高吸水性樹脂的吸水過程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吸水前,高分子網路是固態網束,未電離成離子對。當遇水時,親水基與水分子的水合作用使高分子網束張展,產生網路內外離子濃度差。如高分子網路結構中有一定數量的親水離子,就會在網路結構內外產生滲透壓,水分子因滲透壓作用向網路結構內滲透。同理,被吸附水中含有鹽時,滲透壓降低,吸水能力隨之降低。由此可見,高分子網結構的親水基離子是不可缺的,它起
著張網作用,同時產生滲透功能。親水離子對是高吸水性樹脂能夠完成吸水全過程的動力因素。高分子網結構持有大量的水合離子是影響高吸水性樹脂吸水能力、加快吸水速度的另一個因素。
4.高吸水性樹脂的分類
按原料來源分為:澱粉系高吸水性樹脂、纖維素系高吸水性樹脂、合成系高吸水性樹脂、蛋白質系高吸水性樹脂、共混與復合系高吸水性樹脂、其他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系高吸水性樹脂。本論文中是以膨潤土、丙烯酸、丙烯醯胺合成高吸水性樹脂,屬於共混與復合系高吸水性樹脂。
5.高吸水性樹脂的發展趨勢
隨著高吸水性樹脂性能的提高,應用范圍也大大拓寬。它可以作為土壤保水劑應用在農、林方面,在土壤中添加少量的高吸水性樹脂可以提高某些豆類的發芽率和抗旱能力,並能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它可以作為增稠劑用於化妝品的乳液中,加入少量將使乳液粘度增加很大;它可以作為高吸水劑應用於紙尿布、衛生巾等衛生用品中,能抑制由於外壓而逆滲出水現象的出現;它可以作為防霧薄膜、抗結露薄膜應用於新的包裝材料,可以使食品保持應有的鮮度;它可以作為工業用脫水劑用於除去油和有機溶劑中的水分;它可以作為葯物緩釋劑應用於醫學領域,有效控制葯物釋放;由於高吸水性樹脂還具有無毒和可生物降解等優點,它將會愈來愈多的應用於工業、農業、醫療衛生和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
四、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本論文以丙烯酸、丙烯酞胺和膨潤土為主要原料,環己烷為分散介質,利用反相懸浮聚合的方法合成膨潤土/聚丙烯酸鈉/丙烯酞胺復合型的高吸水性樹脂。具體的研究內容如下:
(1)以丙烯酸、丙烯酞胺和蒙脫土礦物為主要原料,環己烷為分散介質,利用反相懸浮聚合的方法合成聚丙烯酸鈉/丙烯酞胺/蒙脫土復合型的高吸水性樹脂。
(2)對丙烯酸中和度、引發劑用量、交聯劑用量、單體用量配比、膨潤土(鈉基的和有機的)用量、溫度等對產物吸水性能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3)對最佳條件下所製得的產品進行吸液性能測試,主要是吸煤泥水倍率、重復吸水能力、恆定溫度下保水能力測試等。
⑵ 高中化學論文自然界中碳氮循環對生態系統的作用範文
氮循環(Nitrogen Cycle)是描述自然界中氮單質和含氮化合物之間相互轉換過程的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環轉化過程。是生物圈內基本的物質循環之一。如大氣中的氮經微生物等作用而進入土壤,為動植物所利用,最終又在微生物的參與下返回大氣中,如此反覆循環,以至無窮。
基本概念
空氣中含有大約78%的氮氣,佔有絕大部分的氮元素。氮是許多生物過程的基本元素;它存在於所有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中,是構成諸如DNA等的核酸的四種基本元素之一。在植物中,大量的氮素被用於製造可進行光合作用供植物生長的葉綠素分子。
加工,或者固定,是將氣態的游離態氮轉變為可被有機體吸收的化合態氮的必經過程。一部分氮素由閃電所固定,同時絕大部分的氮素被非共生或共生的固氮細菌所固定。這些細菌擁有可促進氮氣和氫化和成為氨的固氮酶,生成的氨再被這種細菌通過一系列的轉化以形成自身組織的一部分。某一些固氮細菌,例如根瘤菌,寄生在豆科植物(例如豌豆或蠶豆)的根瘤中。這些細菌和植物建立了一種互利共生的關系,為植物生產氨以換取糖類。因此可通過栽種豆科植物使氮素貧瘠的土地變得肥沃。還有一些其它的植物可供建立這種共生關系。
其它植物利用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硝酸根離子或銨離子以獲取氮素。動物體內的所有氮素則均由在食物鏈中進食植物所獲得。
氨
氨來源於腐生生物對死亡動植物器官的分解,被用作製造銨離子(NH4+)。在富含氧氣的土壤中,這些離子將會首先被亞硝化細菌轉化為亞硝酸根離子(NO2-),然後被硝化細菌轉化為硝酸根離子(NO3-)。銨的兩步轉化過程被叫做氨化作用。
銨對於魚類來說有劇毒,因此必須對廢水處理植物排放到水中的銨的濃度進行嚴密的監控。為避免魚類死亡的損失,應在排放前對水中的銨進行硝化處理,在陸地上為硝化細菌通風提供氧氣進行硝化作用成為一個充滿吸引力的解決辦法。
銨離子很容易被固定在土壤尤其是腐殖質和粘土中。而硝酸根離子和亞硝酸根離子則因它們自身的負電性而更不容易被固定在正離子的交換點(主要是腐殖質)多於負離子的土壤中。在雨後或灌溉後,流失(可溶性離子譬如硝酸根和亞硝酸根的移動)到地下水的情況經常會發生。地下水中硝酸鹽含量的提高關繫到飲用水的安全,因為水中過量的硝酸根離子會影響嬰幼兒血液中的氧濃度並導致高鐵血紅蛋白症或藍嬰綜合征(Blue-baby Syndrome)。如果地下水流向溪川,富硝酸鹽的地下水會導致地面水體的富營養作用,使得藍藻菌和其它藻類大量繁殖,導致水生生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雖然不像銨一樣對魚類有毒,硝酸鹽可通過富營養作用間接影響魚類的生存。氮素已經導致了一些水體的富營養化問題。從2006年起,在英國和美國使用氮肥將受到更嚴厲的限制,磷肥的使用也將受到了同樣的限制。這些措施被普遍認為是為了治理恢復被富營養化的水體而採取的。
在無氧(低氧)條件下,厭氧細菌的「反硝化作用」將會發生。最終將硝酸中氮的成分還原成氮氣歸還到大氣中去。
氮氣(N2)的轉化
有三種將游離態的N2(大氣中的氮氣)轉化為化合態氮的方法:
生物固定 – 一些共生細菌(主要與豆科植物共生)和一些非共生細菌能進行固氮作用並以有機氮的形式吸收。
工業固氮 – 在哈伯-博施法中,N2與氫氣被化合生成氨(NH3)肥。
化石燃料燃燒 – 主要由交通工具的引擎和熱電站以NOx的形式產生。
另外,閃電亦可使N2和O2化合形成NO,是大氣化學的一個重要過程,但對陸地和水域的氮含量影響不大。
由於豆科植物(特別是大豆、紫苜蓿和苜蓿)的廣泛栽種、使用哈伯-博施法生產化學肥料以及交通工具和熱電站釋放的含氮污染成分,人類使得每年進入生物利用形態的氮素提高了不止一倍。這所導致的富營養作用已經對濕地生態系統產生了破壞。
全球人工固氮所產生活化氮數量的增加,雖然有助於農產品產量的提高,但也會給全球生態環境帶來壓力.,使與氮循環有關的溫室效應、水體污染和酸雨等生態環境問題進一步加劇.
[思路分析]
氮素是構成生物體的另一種必需元素,自然界中的氮素循環包括許多轉化作用。空氣中的氮氣被固氮微生物及植物與微生物的共生體固定成氨態氮,經過硝化微生物的作用轉化成硝態氮,後者被植物或微生物同化成有機氮化物。動物食用含氮的植物,又轉變成動物體內的蛋白質。動物、植物、微生物的屍體及排泄物被微生物分解後,又以氨的形式釋放出來,這種過程叫做氨化作用。由硝化菌產生的硝酸鹽在無氧條件下被一些微生物還原成為氮氣,重新回到大氣中,開始新的氮素循環。微生物在氮素循環中的幾種作用歸納為: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同化作用、氨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解題過程]
氮素在自然界中有多種存在形式.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大氣中的氮氣,總量約3.9×1015t.除了少數原核生物以外,其他所有的生物都不能直接利用氮氣,必須通過以生物固氮為主的固氮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獲取氮.
構成氮循環的主要環節是:生物體內有機氨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
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銨鹽和硝酸鹽,進而將這些無機氮同化成植物體內的蛋白質等有機氮.
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物,將植物體內的有機氮同化成動物體內的有機氮.這一過程叫做生物體內有機氮的合成.
動植物的遺體,排泄物的殘落物中的有機氮被微生物分解後形成氨,這一過程叫做氨化作用.
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產生的無機鹽,都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在氧氣不足的條件下,土壤中的硝酸鹽被反硝化細菌等多種微生物還原成亞硝酸鹽,並且進一步還原成分子態氮,分子態氮則返回到大氣中,這一過程叫做反硝化作用.
大氣中的分子態氮被還原成氨,這一過程叫做固氮作用.沒有固氮作用,大氣中的分子態氮就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地球上固氮作用的途徑有三種:生物固氮,工業固氮和大氣固氮.據科學家估算,每年生物固氮的總量佔地球上固氮總量的90%左右,可見,生物固氮在地球的氮循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氮素是農作物從土壤中吸收的一種大量元素,土壤每年因此要失去大量的氮素.大量施用氮素化肥能保證植物的生長需要,使糧食增產,但同時又造成土壤板結和環境污染.所以人們研究生物固氮,通過生物固氮這條途徑使土壤中的氮素得到補充,有利於環保和可持續發展.
⑶ 大一工科化學總結論文怎麼寫
大一化學論文範文
【論文摘要】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源泉。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激發和培養、鞏固和提高,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我以實踐經驗為基礎,對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問題進行了理論的闡述。
【關鍵詞】中學化學教學;興趣;激發;培養
興趣,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源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化學興趣,是我們化學老師所肩負的重要使命,也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和關鍵。對於學生來說,興趣和愛好是學習的一種內在催化劑,學生一旦對某一學科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便會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就會變得生動、有趣,就會由被動變為主動。因此,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高度認識和重視興趣在學生學化學中的動力作用,千方百計地培養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化學課的興趣,使學生能自覺、持久、主動地學習化學。那麼,如何根據化學教學內容和青少年的心理特徵有效地激發、培養、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一些自己的見解。
一、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我國古代教育提倡樂學,主張「寓知於樂,以趣激學」「不興其趣,不能樂學」。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激發其內部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化學課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一)發揮實驗的魅力,激發學生的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是化學這一學科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對求知慾旺盛的學生具有極強的誘惑力。由於中學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初中學生在此階段好奇心強,他們學習化學的初步動機往往是以感興趣和滿足好奇心為主,這時是培養學生對化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的最佳時期。因此,以妙趣橫生的實驗為突破口,是提高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極好契機。例如,在教學中,列舉自然界中像雷雨過後空氣非常清新使人精神煥發、溫室效應等一些神奇的現象;並演示一些集色、態、味、聲、光於一體的化學實驗,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刺激來誘發學生的興趣,例如,演示鎂條燃燒、紅磷燃燒、清水寫紅字、玻棒點燈、將濃 H2SO4 慢慢地滴到混
有氯酸鉀的蔗糖里產生「火山爆發」現象等實驗,採用變魔術似的情景把學生引入奇妙的化學世界;也可以通過學生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比如:學習製作過濾器並過濾混有少量泥沙的氯化鈉溶液,看誰用的時間最少,看誰得到的溶液最清澈。通過動手實驗,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不斷理解和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深入鑽研、主動創造的精神。從而激發學生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二)引領學生關注化學在工農業生產以及人類生活的重要作用,強化教學目的,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單純靠興趣容易使學生學習重點飄盪不定,要在培養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精神、頑強的學習毅力和嚴謹的學習態度[2]。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有的放矢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要讓學生懂得為什麼學習,朝什麼方向努力,從而強化學習動機,增強學習的意志力。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教材恰當的聯系生活實際,並適時地插入化學史來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例如,結合化學在工農業生產、環境保護、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講述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侯德榜制鹼法等化學史,
⑷ 化學方面論文的格式和範文
1、如果論文頁碼不多,前置部分並不一定要有,或只加個封面即可。
2、封面、標題等不要太花哨,一般以簡潔大方為好。 3、如果論文很厚實,可考慮正反面排版列印。 4、頁碼較多的論文,可考慮用頁眉標注論文標題及層次標題,如單頁用文章標題,雙頁用層次標題。 5、不管論文長短,頁碼均需標注。頁碼標注由正文的首頁開始,作為第1頁,可以標注在頁眉或頁腳的中間或右邊。論文的前置部分、封三和封底不編入頁碼。附件部分一般單獨編排頁碼。 6、封底底色與封面一致為好,若用底圖則與封面應有相關性。 7、若用訂書釘裝訂,兩枚釘應分別居於上下沿四分之一處,左縮進1厘米處
⑸ 如何學好應用化學的論文
類型:化學論文時間:2016年7月9日
實驗即是實踐,而化學實驗與理論應當是密不可分的,下面是小編搜集的一篇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途徑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查看。
化學不單單是各個公式的相互應用,不同物質分子的相互影響和轉變。化學可以解釋為現代科學的實際應用,是一種創新,是提高人們生活的一種有效方式。化學實驗教學,是讓學生學到的化學理論知識,可以得到實際操作的機會,同時學生在化學領域的創新能力,直接體現了學生對於化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而對於學生的化學創新能力,並不是創造出新的化學理論、發現新的化學元素等而應是由創新意識與為讓這種意識具有實際意義的化學應用能力。
1 對化學實驗的認識
1.1 實驗目標的偏差
化學實驗教學,是通過對化學知識的實際操作,來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以免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化學問題出現手忙腳亂的情況,而且化學實驗可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化學的變化和奧妙,是視覺上、味覺等更加直觀的感受,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化學的理解和學習效果,同時還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但部分化學老師,因為過重於化學效果對學生的吸引力,從而忽略了化學實驗產生的效果對化學教學效果的促進和幫助,導致了部分學生只對化學教學中實驗的部分感興趣,即化學實驗神奇的效果感興趣,但在學習其它理論方面的知識時抱有的消極態度。從而令學生對化學實驗只有「玩」的態度,而失去了學習的機會。這就是因為化學老師對於化學實驗沒有一個明確的教育目標,從而令學生只關注化學效果,如:
不同易燃物燃燒時火焰的顏色、不同液體相互混合後所產生的氣味以及凝固的情況等等。而且由於學生過於喜歡化學實驗的娛樂性,就會疏忽化學實驗過程中的安全性,令化學實驗對學生的威脅大大提高。
1.2 實驗與理論的分離
實驗即是實踐,而化學實驗與理論應當是密不可分的。實驗的內容,可以說是理論的操作過程,實驗的一個作用就是證實理論的正確,強化學生腦中的化學知識,但有的老師在實驗教學時,過於注重實驗的過程,但卻讓學生忘記了相對應的理論知識,最後實驗結束,學生只記得不同物質發生的化學反應其效果是怎樣的,但發生這種變化的根本原理是什麼,學生並不清楚。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所有人都知道鐵會生銹,但它生銹的原理,生銹時鐵分子發生的變化以及怎樣防止鐵生銹,卻很少有人知道。
2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
2.1 以學生為教育的中心
近年來,很多報道或文章里,都會提高學生學習辛苦的內容,以及學生畢業後賣書、燒書和撕書的慶祝方式,而慶祝的是自己脫離的苦海。「創新」能力可以說是學生對化學一種自我熱愛的體現方式的一種,對化學沒有興趣甚至是討厭化學的學生在這一領域是不會擁有創新意識的,就更談不上能力的培養了,而創新則是反復的思考與實踐的過程以及最終的結果。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想讓學生自主探究不喜歡的內容,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效果也會較差。所以,老師在實驗課上時,其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應是以學生為中心而制定的,通過了解和分析學生之間討論的內容和想法,以及實驗過程中學生存在的問題,來確定實驗教學的方向和步驟。包括:學生對那些與化學相關的現象最感興趣,與學生關聯最緊密的化學實驗又是什麼,以及針對不同問題和不同學生的教學方法(即因材施教)。
以學生為化學實驗教學的中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根本,因為「創新」是學生自己的自主的學習方式,而不是在學校和老師眼前的某一段學習過程。
2.2 化學實驗與學生生活的有效結合
化學是一門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見現象和產物,比如:玻璃、塑料等,是現代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通過化學反應而生產出的物質。根據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目標,通過讓化學實驗與學生生活相互融合,可以令學生時常意識到化學的存在,增加了學生探究化學的機會。比如:學生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進行化學反應又與學生關系最密切的存在,即人體。在以往的化學實驗教學中,關於人體油脂的化學反應過於簡單。所有學生都知道,脂肪在加熱的情況下會溶解,那麼同樣運動量同樣食物的人,胖瘦情況較大的例子並不是沒有,這是因為體質不同的關系,但也可以說是因為不同體質人體內的化學反應也不同。通過這種生活中最常見的化學反應,來讓學生分析其出現的原因和過程,並最後探究減少人體內多餘脂肪的有效方法,即提高了學生的研究慾望,也讓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可以反復的運用化學知識。讓化學實驗生活化,可以有效的讓學生把創新意識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現象,令學生在輕松舒適的環境下仍可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2.3 化學實驗筆記的有效利用
這里的筆記,指的不是把老師講過的化學公式進行整合的筆記,也不是化學課上老師講課的要點,而是化學實驗中學生自己產生的疑惑和問題。其中包括化學實驗過程中哪一個步驟容易出現問題,注意事項都有什麼,以及實驗過程中學生自己的想法等。學生對於學習化學知識的速度和理解方式都有所區別,一堂實驗課下來,很多學生都存有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如果沒有及時的問老師,自己可能也會忘記問題的所在,而且實驗中學生自己的問題就算得到了解決,但在以後的化學實驗中,仍然可能會反復的出現。化學實驗的筆記,是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對問題的產生原因、分析過程和最後的解決方法的一個總結,而創新是需要大量的知識與經驗為基礎的。
3 結語
近年來「新課改」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斷落實,表示著國家對教育領域的未來發展越來越關注,以及對學生自主學習、學習興趣、學習態度方面的培養也越加的重視,而自主、興趣與態度,則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為中心,而不是在老師的監督和命令下進行創新。
參考文獻:
[1] 趙玉華 . 如何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J]. 煤炭技術,2006(04):134-136.
[2] 任世民 . 高中化學實驗探究教學的有效策略探微 [J].科技大眾(科技教育),2011(09):35.
-------------------
淺析通過應用化學培養工程思維並指導工作
內容簡介:淺析通過應用化學培養工程思維並指導工作 【摘要】為達到實踐目的,根據理論預先做出的切實可行的籌劃活動,這種思維活動叫做工程思維。通過應用化學樹立、培養工程思維並指導目前的工作是一個創新嘗試。本文從工程思維的特徵及內涵著手,分析應用化學對工程思維的培養極其重
【摘要】為達到實踐目的,根據理論預先做出的切實可行的籌劃活動,這種思維活動叫做工程思維。通過應用化學樹立、培養工程思維並指導目前的工作是一個創新嘗試。本文從工程思維的特徵及內涵著手,分析應用化學對工程思維的培養極其重要意義。
【關鍵詞】工程思維;應用化學;指導工作
隨著國民經濟建設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學產品在生活中的需求度越來越高,同時,在化學產品不斷被需求的過程中,對應用化學的研究也隨之快速發展。通過應用化學對工程思維進行培養具有重要作用。為了更好地指導工作,在應用化學中培養工程思維從而對當前工作進行指導是一種很好的思路。應用化學對工程思維的培養並對當前工作進行指導具有尤為重要的意義。
1.工程思維的特點
工程思維是一種具有籌劃性的思維,即它是在工程師根據理論在工程設計及應用研究中形成的思維且以人類的實踐目的為依據所預先做的切實可行的思維活動。工程思維作為運用知識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核心具有以下特點:
1.1工程思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在實際工程的解決過程中具有復雜性及多樣性的特點。由於工程思維所要解決的就是在工程實際進行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其思維方法及方式需差異化並且應依據工程實踐經驗及自然科學中的各種原理從多層次、多角度對思維對象進行綜合性觀察研究,以達到問題解決的目的。在用工程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僅會涉及專業技術知識及經驗,同時還有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等方面的內容。
任何思維方式都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所做的預先籌劃性思維活動。工程思維是以工程實踐及現實生活為基礎在提出問題的同時運用工程專業技術及科學理論去解決問題。
1.3工程思維具有創新性
創新不是對過時的舊事物進行簡單改造修補,而是一種從根本上進行變革的質變過程。工程思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兼具對既有設想進行構思的量上的漸進性積累,同時也會有頓悟的飛躍性的改變,這就是思維過程的質變即創新。
2.應用化學對工程思維樹立、培養的重要意義
由於工程思維具備以上特徵,可以得出工程思維作為培養人們實踐工作能力的基礎,對指導工作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運用工程思維指導實際工作可以更好地達到工作要求及目的 [1]。這是因為應用化學也具有幾方面的特點:
2.1應用化學與現代化社會的密切關系
化學應用作為科技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突出了科技現代化是現代化關鍵的這一概念。材料、信息及能源是現代科技的三個重要支柱。而材料對應用化學的依賴性決定了應用化學在科技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應用化學理論的基礎上應更好地將理論運用在化學工程開發的實際過程中,因此,應用化學對工程思維的培養對現代化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2化學研究的范圍在逐漸擴大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化學研究的范圍不僅應從微觀及人類社會生活的角度進行研究,還應從宏觀的角度深入到各個領域中去。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很多交叉學科,例如能源化學、環境化學及生命化學等,化學研究范圍的不斷擴大對其應用發展尤為重要。
2.3應用化學與人類生活及國民經濟建設密不可分
應用化學對國民生活水平的質量提高有著很大影響作用。人口、能源及環保等眾多社會問題都與應用化學關系密切,同時也是應用化學需要研究的重點課題[2]。
3.在應用化學中如何培養工程思維並指導工作
工程活動作為一個完成的過程包括設計、製造及使用三個階段。工程思維對不同的工程活動階段有著相對應的思維過程,並且在工程思維的各個階段也有著自身的思維形式和側重點。因此,在化學應用中對工程思維不同階段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
3.1應用化學中對工程思維設計階段的培養
在工程活動中工程思維在新的需求下首先應對工程中將會參與進來的人工、材料等進行籌劃思考,這就是工程思維的第一個階段:設計思維階段。
工程思維的設計階段基於實施者的需求應設計出一個具體的人工物藍圖,在設計的同時工程思維面對著現實可行性與潛在可能性雙方面的轉化可能性,因此需要找出工程實在與理想間存在的差距和矛盾並通過思考進行解決。由於工程活動的繁瑣、復雜性,工程思維的設計求解過程需要對多科學融合性及跨學科交叉性進行綜合思考。因此,在應用化學中著眼於工程的效用和功能,工程設計思維應運用規則、概念及模型等並通過實踐的思考方式使工程思維在現實中得以運用。
3.2應用化學中對工程思維製造階段的培養
工程的製作思維應從設計入手並行動。製造思維是對工程活動的構建進行的有效思考過程。製造思維通過組織工程材料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協調工程活動中的各方工作人員來保證工程製造活動的一致性、連貫性,並且通過合理配置並使用資源達到各種關系被正確處理。
3.3應用化學中對工程思維使用階段的培養
在工程活動竣工後,其使用價值就會被突顯出來,對於人工物的使用同樣需要工程思維對其進行探究。工程使用思維作為工程思維的最後一個階段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工程項目作為為特殊目的而直到的產物,在其實現特殊價值後可利用工程使用思維對其另作他用。
在使用工程項目的階段,為了使其正常發揮功能就必須對其的維護進行思考,就實際工程項目的磨損及消耗等現象運用工程使用思維對其的維護工作進行思考,並且運用相應的延緩老化、磨損的方式及手段達到維護的目的。
4、通過應用化學培養工程思維並指導工作的具體措施
21世紀是信息爆炸、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社會。應用化學作為一門實用類學科,它與數學、物理等學科共同成為自然科學發展的基礎,工程思維是一種籌劃性思維,對人們的各項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應用化學培養工程思維並指導工作對於當前的工程活動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要通過應用化學思維,不斷培養工程思維,進而更好的指導工程活動的建設。
4.1 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
我們在培養工程思維之前,要學習有關應用化學的專業知識,通過相關的專業知識來指導實踐,培養工程思維。例如在學習物理化學時,我們可以用熱力學理論和其他相關的化學理論來分析各種能源的優劣,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培養工程思維,用這種的具有籌劃性和前瞻性的思維來指導相關的工程活動。
4.2 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工程思維
在學習了應用化學的相關知識後,我們要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工程思維,進而指導各項工程活動。工程思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能在人類進行各項活動時,提供思維上的支持,在實踐中提出問題,進而運用應用化學的相關科技成果來改造客觀世界,更好的進行各項工程活動。
結束語
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工程活動不僅集合了人類智慧的結晶,同時也記載著人類創新思維的發展過程。人的思維方式將跟隨著時代的腳步不斷開放化、系統化,並對實際工作起到有效的指導作用。人類思維活動以動態的形式進行,應在指導工作的過程中做到與時俱進並且學會創新。隨著科技創新的腳步,在工程活動建設過程中人類的思維也在不斷進步。因此,通過應用化學對工程思維進行培養並指導當前工作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及作用。
⑹ 化學小論文怎麼寫有範文參考么
綠色化學是近年來國際上普遍提倡和開展的研究課題,綠色化學的發展能節省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將成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
人類在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進程中,特別是20世紀,隨著有機化學工業的發展,石油、天然氣生產的急劇增長,使化工污染越來越突出,環境問題日趨嚴重。不可否認,化學科學的研究成果和化學知識的應用為推動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化學及其製品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生產和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但另一方面,隨著化學品的大量生產和廣泛應用,給人類本來綠色平和的生態環境帶來了黑色的污水,黃色的煙塵,五顏六色的廢渣和看不見的無色毒物。在大氣方面,有馬斯河谷煙霧事件、多諾拉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特別是倫敦煙霧事件,其致死人數最多,5天內4OOO多人死亡。原因就是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轉化成硫酸霧,導致人們胸悶、咳嗽、嘔吐,年老體弱者因而死亡。1956年,13本熊本縣水俁灣被化工廠排放含汞廢水污染,誘發水俁病,使一些人四肢麻木,精神失常,一會酣睡,一會興奮異常 慘痛而死。環境污染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給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如何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所以化學給我們帶來利與弊,我們應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利用好化學。
⑺ 高中生怎麼寫論文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⑻ 化學小論文
範例:燃燒
種同
伴
放熱
發光效應
激烈
化
反應
放熱、發光、
新物質(
木料燃燒
二氧化碳
水份並剩
碳
灰)
燃燒現象
三
特徵
燃燒
種氧化反應
其
氧氣
見
氧化劑
氧化劑並
限於氧氣
氧化並
限於同氧
化合
燃料燃燒放
熱量
至今仍
主要能量
源
其目
制備
物
獲
能量
研究燃料充
燃燒
條件與
僅
節約能源、提高燃料
利用率至關重要
且
減少
完全燃燒產
CO等
害氣體、煙塵等
空氣
污染
具
重要意義
般說
燃料
空氣
燃燒
燃料
空氣
氧氣
氧化
原反應
使燃料充
氧化
應保證
足夠
空氣
同
保證固體
液體燃料燃燒充
增
燃料與空氣
接觸面(固體燃料粉碎、液體燃料
霧狀噴
等)
效
措施
燃燒
條件:1.
燃物(
論固體
液體
氣體
凡能與空氣
氧或其
氧化劑起劇烈反應
物質
般都
燃物質
木材
紙張
汽油
酒精
煤氣等)2.充足
氧氣
3.達
物質
著火點
滅火
基本原理及
:燃燒必須同
具備三
條件
採取措施
至少破壞其
條件則
達
撲滅火災
目
.
滅火
基本
三
:(1)冷
卻
:
燃燒物質降溫撲滅
木材著火用水撲滅;(2)窒息
:
助燃物質稀釋窒息
能燃燒反應
用氮氣、二氧化碳
等惰性氣體滅火
(3)隔離
:切斷
燃氣體
源
移走
燃物質
施放阻燃劑
切斷阻燃物質
油類著火用泡沫滅火機
今世界
用燃料:煤、石油
氣
今世界
重要
三
礦物燃料
化
工業
極
重要
原料
細
(1)固體燃料:木柴、煙
煤、揭煤、
煙煤、木炭、焦炭、煤粉等;(2)液體燃料;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3)氣體燃料:
氣、
工煤氣、液
化石油氣等
清潔燃料:液氨、酒精、液氫(
清潔
燃料
燃燒產物
水)、甲醇等
⑼ 高中化學論文範文
範文有很多,你如果加上我人站內老師,給你發幾份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