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高中化學多少計算公式

高中化學多少計算公式

發布時間:2022-06-26 13:45:38

㈠ 高中化學公式有哪些

有關物質的量(mol)的計算公式:

溶質的物質的量(mol)=物質的量濃度(mol/L)×溶液體積(L)。

有關溶液的計算公式:

(1)濃溶液的質量×濃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稀溶液的質量×稀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即溶質的質量不變)。

(2)濃溶液的質量×濃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稀溶液的質量×稀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即溶質的質量不變)。

化學平衡計算公式:

(1)可逆反應:各物質的變化量之比=方程式中相應系數比。

(2)反應物的平衡量=起始量-消耗量。生成物的平衡量=起始量+增加量。

化學方程式部分總結

1、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離子的檢驗: CaCl2 +Na2CO3=CaCO3↓ + 2NaCl

3、碳酸鈉與鹽酸反應:Na2CO3+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還原氧化銅: 2CuO + C 高溫 2Cu + CO2↑

5、鐵片與硫酸銅溶液反應: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鈣與碳酸鈉溶液反應:CaCl2 +Na2CO3=CaCO3↓+ 2NaCl

7、鈉在空氣中燃燒:2Na + O2 △ Na2O2 鈉與氧氣反應:4Na + O2 = 2Na2O

8、過氧化鈉與水反應: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鈉與水反應:2Na + 2H2O = 2NaOH + H2↑

㈡ 高中化學所有的計算公式

1、氧化性:
4HClO3 + 3H2S === 3H2SO4 + 4HCl
HClO3 + HI === HIO3 + HCl
3HClO + HI === HIO3 + 3HCl
HClO + H2SO3 === H2SO4 + HCl
HClO + H2O2 === HCl + H2O + O2
(氧化性:HClO>HClO2>HClO3>HClO4、
但濃、熱的HClO4氧化性很強)
2H2SO4(濃) + C === CO2 + 2SO2 + 2H2O
2H2SO4(濃) + S === 3SO2 + 2H2O
H2SO4 + Fe(Al) 室溫下鈍化
6H2SO4(濃) + 2Fe === Fe2(SO4)3 + 3SO2 + 6H2O
2H2SO4(濃) + Cu === CuSO4 + SO2 + 2H2O
H2SO4(濃) + 2HBr === SO2 + Br2 + 2H2O
H2SO4(濃) + 2HI === SO2 + I2 + 2H2O
H2SO4(稀) + Fe === FeSO4 + H2
2H2SO3 + 2H2S === 3S + 2H2O
4HNO3(濃) + C === CO2 + 4NO2 + 2H2O
6HNO3(濃) + S === H2SO4 + 6NO2 + 2H2O
5HNO3(濃) + P === H3PO4 + 5NO2 + H2O
6HNO3 + Fe === Fe(NO3)3 + 3NO2 + 3H2O
4HNO3 + Fe === Fe(NO3)3 + NO + 2H2O
30HNO3 + 8Fe === 8Fe(NO3)3 + 3N2O + 15H2O
36HNO3 + 10Fe === 10Fe(NO3)3 + 3N2 + 18H2O
30HNO3 + 8Fe === 8Fe(NO3)3 + 3NH4NO3 + 9H2O
2、還原性:
H2SO3 + X2 + H2O === H2SO4 + 2HX
(X表示Cl2、Br2、I2)
2H2SO3 + O2 === 2H2SO4
H2SO3 + H2O2 === H2SO4 + H2O
5H2SO3 + 2KMnO4 === 2MnSO4 + K2SO4 + 2H2SO4 + 3H2O
H2SO3 + 2FeCl3 + H2O === H2SO4 + 2FeCl2 + 2HCl
3、酸性:
H2SO4(濃) + CaF2 === CaSO4 + 2HF
H2SO4(濃) + NaCl === NaHSO4 + HCl
H2SO4(濃) + 2NaCl === Na2SO4 + 2HCl
H2SO4(濃) + NaNO3 === NaHSO4 + HNO3
3H2SO4(濃) + Ca3(PO4)2 === 3CaSO4 + 2H3PO4
2H2SO4(濃) + Ca3(PO4)2 === 2CaSO4 + Ca(H2PO4)2
3HNO3 + Ag3PO4 === H3PO4 + 3AgNO3
2HNO3 + CaCO3 === Ca(NO3)2 + H2O + CO2
(用HNO3和濃H2SO4不能制備H2S,HI,HBr,(SO2)
等還原性氣體)
4H3PO4 + Ca3(PO4)2 === 3Ca(H2PO4)2(重鈣)
H3PO4(濃) + NaBr === NaH2PO4 + HBr
H3PO4(濃) + NaI === NaH2PO4 + HI
4,不穩定性:
2HClO === 2HCl + O2
4HNO3 === 4NO2 + O2 + 2H2O
H2SO3 === H2O + SO2
H2CO3 === H2O + CO2
4SiO4 === H2SiO3 + H2O

七、鹼

低價態的還原性: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與酸性物質的作用:
2NaOH + SO2(少量) === Na2SO3 + H2O
NaOH + SO2(足量) === NaHSO3
2NaOH + SiO2 === NaSiO3 + H2O
2NaOH + Al2O3 === 2NaAlO2 + H2O
2NaOH + Cl2 === NaCl + NaClO + H2O
NaOH + HCl === NaCl + H2O
NaOH + H2S(足量) === NaHS + H2O
2NaOH + H2S(少量) === Na2S + 2H2O
3NaOH + AlCl3 === Al(OH)3 + 3NaCl
NaOH + Al(OH)3 === NaAlO2 + 2H2O
NaOH + NH4Cl === NaCl + NH3 + H2O
Mg(OH)2 + 2NH4Cl === MgCl2 + 2NH3.H2O
Al(OH)3 + NH4Cl 不溶解
3、不穩定性:
Mg(OH)2 === MgO + H2O
2Al(OH)3 === Al2O3 + 3H2O
2Fe(OH)3 === Fe2O3 + 3H2O
Cu(OH)2 === CuO + H2O

八、鹽

1、氧化性:
2FeCl3 + Fe === 3FeCl2
2FeCl3 + Cu === 2FeCl2 + CuCl2
(用於雕刻銅線路版)
2FeCl3 + Zn === 2FeCl2 + ZnCl2
FeCl3 + Ag === FeCl2 + AgC
Fe2(SO4)3 + 2Ag === FeSO4 + Ag2SO4(較難反應)
Fe(NO3)3 + Ag 不反應
2FeCl3 + H2S === 2FeCl2 + 2HCl + S
2FeCl3 + 2KI === 2FeCl2 + 2KCl + I2
FeCl2 + Mg === Fe + MgCl2
2、還原性:
2FeCl2 + Cl2 === 2FeCl3
3Na2S + 8HNO3(稀) === 6NaNO3 + 2NO + 3S + 4H2O
3Na2SO3 + 2HNO3(稀) === 3Na2SO4 + 2NO + H2O
2Na2SO3 + O2 === 2Na2SO4
3、與鹼性物質的作用:
MgCl2 + 2NH3.H2O === Mg(OH)2 + NH4Cl
AlCl3 + 3NH3.H2O === Al(OH)3 + 3NH4Cl
FeCl3 + 3NH3.H2O === Fe(OH)3 + 3NH4Cl
4、與酸性物質的作用:
Na3PO4 + HCl === Na2HPO4 + NaCl
Na2HPO4 + HCl === NaH2PO4 + NaCl
NaH2PO4 + HCl === H3PO4 + NaCl
Na2CO3 + HCl === NaHCO3 + NaCl
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3Na2CO3 + 2AlCl3 + 3H2O === 2Al(OH)3 + 3CO2 + 6NaCl
3Na2CO3 + 2FeCl3 + 3H2O === 2Fe(OH)3 + 3CO2 + 6NaCl
3NaHCO3 + AlCl3 === Al(OH)3 + 3CO2
3NaHCO3 + FeCl3 === Fe(OH)3 + 3CO2
3Na2S + Al2(SO4)3 + 6H2O === 2Al(OH)3 + 3H2S
3NaAlO2 + AlCl3 + 6H2O === 4Al(OH)3
5、不穩定性:
Na2S2O3 + H2SO4 === Na2SO4 + S + SO2 + H2O
NH4Cl === NH3 + HCl
NH4HCO3 === NH3 + H2O + CO2
2KNO3 === 2KNO2 + O2
2Cu(NO3)3 === 2CuO + 4NO2 + O2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2KClO3 === 2KCl + 3O2
2NaHCO3 === Na2CO3 + H2O + CO2
Ca(HCO3)2 === CaCO3 + H2O + CO2
CaCO3 === CaO + CO2
MgCO3 === MgO + CO2
參考資料:http://www.uaca.net/read-131.html

㈢ 高中化學考試計算題常用的公式有哪些

高中化學計算用的公式並不多n=m/M
V=nVm
C=n/V=ρVW%/M
計算時用的化學方程式比較多。主要要記住Al的,Na2CO3以及和N有關的相關的化學方程式。
最重要的是一些方法:比如十字交叉,差量法,元素守恆,溶液呈中性,這些方法的掌握更為重要

㈣ 高中化學計算方法

差量法

(1)不考慮變化過程,利用最終態(生成物)與最初態(反應物)的量的變化來求解的方法叫差量法。無須考慮變化的過程。只有當差值與始態量或終態量存在比例關系時,且化學計算的差值必須是同一物理量,才能用差量法。其關鍵是分析出引起差量的原因。

(2)差量法是把化學變化過程中引起的一些物理量的增量或減量放在化學方程式的右端,作為已知量或未知量,利用各對應量成正比求解。

(3)找出「理論差量」。這種差量可以是質量、物質的量、氣態物質的體積和壓強、反應過程中的熱量等。用差量法解題是先把化學方程式中的對應差量(理論差量)跟實際差量列成比例,然後求解。

如:

-12C(s)+O2(g)===2CO(g) ΔH=-221 kJ·mol Δm(固),Δn(氣),ΔV(氣)

2 mol 1 mol 2 mol 221 kJ 24 g 1 mol 22.4 L(標況)

1.固體差量

例1.將質量為100克的鐵棒插入硫酸銅溶液中,過一會兒取出,烘乾,稱量,棒的質量變為100.8克。求有多少克鐵參加了反應。(答:有5.6克鐵參加了反應。)

解:設參加反應的鐵的質量為x。

Fe+CuSO4===FeSO4+Cu 棒的質量增加(差量)

56 6464-56=8x 100.8克-100克=0.8克

56:8=x:0.8克

答:有5.6克鐵參加了反應。

2.體積差法

例2.將a L NH3通過灼熱的裝有鐵觸媒的硬質玻璃管後,氣體體積變為b L(氣體體積均在同溫同壓下測定)

㈤ 高中化學計算公式總結

高中化學常用計算公式
1.有關物質的量(mol)的計算公式 (1)物質的量(mol)=
(g)(g/mol)
物質的質量物質的摩爾質量
(2)物質的量(mol)=
()(/mol)
23
微粒數個6.0210

(3)氣體物質的量(mol)=
(L)
22.4(L/mol)
標准狀況下氣體的體積
(4)溶質的物質的量(mol)=物質的量濃度(mol/L)×溶液體積(L)
2.有關溶液的計算公式 (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g)(mL)
溶液質量溶液體積
②溶質的質量分數=
(g)
100%
()(g)
溶質質量溶質質量溶劑質量
③物質的量濃度(mol/L)=
(mol)
(L)
溶質物質的量溶液體積
(2)溶質的質量分數、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及溶液密度之間的關系:①溶質的質量分數=
(mol/L)1L(g/mol)
(mL)(g/mL)
物質的量濃度溶質的摩爾質量1000溶液密度
②物質的量濃度=
mL(g/mL)(g/mol)1L
1000溶液密度溶質的質量分數
溶質摩爾質量
3.平均摩爾質量或平均式量的計算公式
(1)已知混合物的總質量m(混)和總物質的量n(混):m()n()
M
混混
說明:這種求混合物平均摩爾質量的方法,不僅適用於氣體,而且對固體或液體也同樣適用.(2)已知標准狀況下,混合氣體的密度ρ(混):22.4()M
g混
注意:該方法只適用於處於標准狀況下(0℃,1.01×105
Pa)的混合氣體.
4.化學平衡計算公式
對於可逆反應:mA(g)nB(g)pC(g)qD(g)ƒ
高中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
(1)各物質的變化量之比=方程式中相應系數比 (2)反應物的平衡量=起始量-消耗量 生成物的平衡量=起始量+增加量 表示為(設反應正向進行):
mA(g)nB(g)pC(g)qD(g)
(mol) a b c dnxpxqx(mol) x()
()
()
()
m
mmnxpx(mol) a-x b- c+
dmmƒ
起始量變化量耗耗增增平衡量qx+
m
(3)阿伏加德羅定律及阿伏加德羅定律的三個重要推論.①恆溫、恆容時:
1122pnpn,即任何時刻反應混合氣體的總壓強與其總物質的量成正比.
②恆溫、恆壓時:112
2
VnVn,即任何時刻反應混合氣體的總體積與其總物質的量成正比.
③恆溫、恆容時:
112
2
MrMr
,即任何時刻反應混合氣體的密度與其反應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成
正比.
5.溶液的pH值計算公式
(1)pH=-lg[c(H+
)]
若c(H+)=10-n
mol/L,則pH=n
若c(H+)=m×10-n
mol/L,則pH=n-lgm
(2)任何水溶液中,由水電離產生的c(H+)與c(OH-)總是相等的,即:c水(H+)=c水(OH-)
(3)常溫(25℃)時:c(H+)·c(OH-)=1×10-14
(4)n元強酸溶液中c(H+)=n·c酸;n元強鹼溶液中c(OH-)=n·c鹼
6.元素化合價與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關系
(1)對於非金屬元素:最高正價+|最低負價|=8(對於氫元素,負價為-1,正價為+1).(2)主族元素的最高價=主族序數=主族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數.
7.烴的分子式的確定方法
(1)先求烴的最簡式和相對分子質量,再依(最簡式相對分子質量)n=相對分子質量,求得分子式.(2)商余法:
12

烴的相對分子質量
商為C原子數,余數為H原子數.
注意:一個C原子的質量=12個H原子的質量
這是我在網上搜的可能不全或有錯誤

㈥ 高中化學計算公式大全

高中化學

有關物質的量(mol)的計算公式
(1)物質的量(mol)
(2)物質的量(mol)
(3)氣體物質的量(mol)
(4)溶質的物質的量(mol)=物質的量濃度(mol/L)×溶液體積(L)

2. 有關溶液的計算公式
(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②溶質的質量分數
③物質的量濃度(mol/L)
(2)溶質的質量分數、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及溶液密度之間的關系:
①溶質的質量分數
②物質的量濃度
(3)溶液的稀釋與濃縮(各種物理量的單位必須一致):
①濃溶液的質量×濃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稀溶液的質量×稀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即溶質的質量不變)
②濃溶液的體積×濃溶液物質的量濃度=稀溶液的體積×稀溶液物質的量濃度[即c(濃)·V(濃)=c(稀)·V(稀)]
(4)任何一種電解質溶液中:陽離子所帶的正電荷總數=陰離子所帶的負電荷總數(即整個溶液呈電中性)

3. 有關溶解度的計算公式(溶質為不含結晶水的固體)
(1)基本公式:


(2)相同溫度下,溶解度(S)與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w%)的關系:

(3)溫度不變,蒸發飽和溶液中的溶劑(水),析出晶體的質量m的計算:

(4)降低熱飽和溶液的溫度,析出晶體的質量m的計算:

4. 平均摩爾質量或平均式量的計算公式
(1)已知混合物的總質量m(混)和總物質的量n(混):

說明:這種求混合物平均摩爾質量的方法,不僅適用於氣體,而且對固體或液體也同樣適用。
(2)已知標准狀況下,混合氣體的密度(混):
(混)
注意:該方法只適用於處於標准狀況下(0℃,)的混合氣體。
(3)已知同溫、同壓下,混合氣體的密度與另一氣體A的密度之比D(通常稱作相對密度):



5. 化學反應速率的計算公式
(1)某物質X的化學反應速率:

(2)對於下列反應:



6. 化學平衡計算公式
對於可逆反應:
(1)各物質的變化量之比=方程式中相應系數比
(2)反應物的平衡量=起始量-消耗量
生成物的平衡量=起始量+增加量
表示為(設反應正向進行):

起始量(mol)

a

b

c

d

變化量(mol)

x(耗)

(耗)

(增)

(增)

平衡量(mol)

(3)反應達平衡時,反應物A(或B)的平衡轉化率(%)

說明:計算式中反應物各個量的單位可以是mol/L、mol,對於氣體來說還可以是L或mL,但必須注意保持分子、分母中單位的一致性。
(4)阿伏加德羅定律及阿伏加德羅定律的三個重要推論。
①恆溫、恆容時:,即任何時刻反應混合氣體的總壓強與其總物質的量成正比。
②恆溫、恆壓時:,即任何時刻反應混合氣體的總體積與其總物質的量成正比。
③恆溫、恆容時:,即任何時刻反應混合氣體的密度與其反應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成正比。
(5)混合氣體的密度
(6)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

其中M(A)、M(B)……分別是氣體A、B……的相對分子質量;a%、b%……分別是氣體A、B……的體積(或摩爾)分數。

7. 溶液的pH值計算公式
(1)
若,則
若,則
(2)任何水溶液中,由水電離產生的與總是相等的,即:

(3)常溫(25℃)時:

(4)n元強酸溶液中;n元強鹼溶液中

8. 有關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的計算公式
8.1 原子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及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原子核外電子數
注意:陰離子:核外電子數=質子數+所帶的電荷數
陽離子:核外電子數=質子數-所帶的電荷數
8.2 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的關系

8.3 元素化合價與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關系
(1)對於非金屬元素:最高正價+|最低負價|=8(對於氫元素,負價為-1,正價為+1)。
(2)主族元素的最高價=主族序數=主族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數。

9. 烴的分子式的確定方法
(1)先求烴的最簡式和相對分子質量,再依(最簡式相對分子質量)n=相對分子質量,求得分子式。
(2)商余法:商為C原子數,余數為H原子數。
注意:一個C原子的質量=12個H原子的質量

10. 依含氧衍生物的相對分子質量求算其分子式的方法
,所得的商為x,余數為y。
注意:1個原子團的式量=1個O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16

㈦ 誰能整理下高中化學計算公式急

平均摩爾質量或平均式量的計算公式
(1)已知混合物的總質量m(混)和總物質的量n(混):
說明:這種求混合物平均摩爾質量的方法,不僅適用於氣體,而且對固體或液體也同樣適用。
(2)已知標准狀況下,混合氣體的密度
(混):
(混)
注意:該方法只適用於處於標准狀況下(0℃,
)的混合氣體。
(3)已知同溫、同壓下,混合氣體的密度與另一氣體A的密度之比D(通常稱作相對密度):

㈧ 高中化學所有公式

1.
有關物質的量(mol)的計算公式
(1)物質的量(mol)
即n=
m數值上等於該物質的相對分子(或原子)質量
(2)物質的量(mol)=
即n=
na為常數6.02×1023,應謹記
(3)氣體物質的量(mol)
即n=
vm為常數22.4l·mol-1,應謹記
(4)溶質的物質的量(mol)=物質的量濃度(mol/l)×溶液體積(l)即nb=cbvaq
(5)物質的量(mol)=
即n=
2.
有關溶液的計算公式
(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
②溶質的質量分數=
=
×100%
即w=
=
×100%
③物質的量濃度(mol/l)
即cb=
(2)溶質的質量分數、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及溶液密度之間的關系:
①溶質的質量分數
②物質的量濃度
即cb=
ρ單位:g/ml
(3)溶液的稀釋與濃縮(各種物理量的單位必須一致):
原則:稀釋或濃縮前後溶質的質量或物質的量不變!
①濃溶液的質量×濃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稀溶液的質量×稀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

②濃溶液的體積×濃溶液物質的量濃度=稀溶液的體積×稀溶液物質的量濃度
即c(濃)·v(濃)=c(稀)·v(稀)
(4)任何一種電解質溶液中:陽離子所帶的正電荷總數=陰離子所帶的負電荷總數(即整個溶液呈電中性)
(5)物料守恆:電解質溶液中,由於某些離子能夠水解,離子種類增多,但某些關鍵性的原子總是守恆的。
3.
有關溶解度的計算公式(溶質為不含結晶水的固體)——08年高考考綱不做要求
(1)基本公式:


(2)相同溫度下,溶解度(s)與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w%)的關系:
(3)溫度不變,蒸發飽和溶液中的溶劑(水),析出晶體的質量m的計算:
(4)降低熱飽和溶液的溫度,析出晶體的質量m的計算:
4.
平均摩爾質量或平均式量的計算公式
(1)已知混合物的總質量m(混)和總物質的量n(混):
=
說明:這種求混合物平均摩爾質量的方法,不僅適用於氣體,而且對固體或液體也同樣適用。
(2)已知標准狀況下,混合氣體的密度
(混):
(混)
注意:該方法只適用於處於標准狀況下(0℃,
)的混合氣體。
(3)已知同溫、同壓下,混合氣體的密度與另一氣體a的密度之比d(通常稱作相對密度):
d=
=

5.
有關阿伏加德羅定律及阿伏加德羅定律的重要推論
說明:該定律及推論只適用於氣體。氣體可以是不同氣體間比較,也可以是同一氣體的比較,即氣體可以是純凈氣體也可以是混合氣體。
前提請記住公式:pv=nrt=
=
=
=
(1)同溫、同壓下,同體積的氣體,其質量(m)之比等於其相對分子質量(m)之比,等於其密度(ρ)之比,即:
(2)同溫、同壓下,氣體的體積(v)之比等於其物質的量(n)之比,也等於其分子數目(n)之比,即:
(3)同溫、同壓下,同質量的不同氣體的體積(v)之比與其密度(ρ)成反比,即:
(4)同溫下,同體積氣體的壓強(p)之比等於其物質的量(n)之比,也等於其分子數目(n)之比,即:
6.
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數目=
×發生變價元素的原子個數
7.
摩爾質量(m)=na×每個該物質分子的質量(m0)
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8.
有關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的計算公式
(1)原子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及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原子序數=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原子核外電子數
注意:陰離子:核外電子數=質子數+所帶的電荷數
陽離子:核外電子數=質子數-所帶的電荷數
(2)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的關系
(3)元素化合價與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關系
①對於非金屬元素:最高正價+|最低負價|=8(對於氫元素,負價為-1,正價為+1;氧和氟無正價)。
②主族元素的最高價=主族序數=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

㈨ 求高一上化學所有計算的公式,要把公式中每個字母代表的意思都說出來

(1)溶液的稀釋與濃縮(各種物理量的單位必須一致):①濃溶液的質量×濃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稀溶液的質量×稀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即溶質的質量不變)②濃溶液的體積×濃溶液物質的量濃度=稀溶液的體積×稀溶液物質的量濃度[即c(濃)·V(濃)=c(稀)·V(稀)](2)已知混合物的總質量m(混和)和總物質的量n(混和):M平均=m(混合)/n(混合)說明:這種求混合物平均摩爾質量的方法,不僅適用於氣體,而且對固體或液體也同樣適用。(3)已知標准狀況下,混合氣體的密度
p(混和):M平均=22.4*p(混和)注意:該方法只適用於處於標准狀況下(0℃,
1.01*10^5Pa)的混合氣體(4)已知同溫、同壓下,混合氣體的密度與另一氣體A的密度之比D(通常稱作相對密度):D=p(混合)/p(A)=m(A)/n(A)則M平均=D*M(A)(5)化學反應速率的計算公式某物質x的化學反應速率:v(x)=x的濃度變化量/時間變化量就是v=Δc/Δt
(不知道樓下的為何說是物理的,這是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6)對於下列可逆反應:m(A)+n(B)可逆符號p(C)+q(D)v(A):v(B):v(C):v(D)=m:n:p:q(7)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原子核外電子數注意:陰離子:核外電子數=質子數+所帶的電荷數陽離子:核外電子數=質子數-所帶的電荷數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的關系A=Z+N對於非金屬元素:最高正價+|最低負價|=8(對於氫元素,負價為-1,正價為+1)。主族元素的最高價=主族序數=主族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數。(8)烴的分子式的確定方法先求烴的最簡式和相對分子質量,再依(最簡式相對分子質量)n=相對分子質量,求得分子式。商余法:烴的相對分子質量/12的商為碳原子數,余數為氫原子數。

㈩ 總結高中化學重要公式

常用公式 1、有關物質的量計算公式 n = m / M = N / NA = V / Vm = CV 2、平均摩爾質量 M(平均)=m(混)/ n(混)=22.4×P(混)=D×M(A) 3、反應速率 v=C / △t 4、pH值計算 pH=-lg[H+] 5、水的離子積 Kw=C(H+)×C(OH-) 以上公式為高考常考公式,並非高中化學全部公式。注意公式的使用范圍,單位。

閱讀全文

與高中化學多少計算公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