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試述評價某一種化學物致腫瘤作用的基本程序和鑒定方法
動物毒理學實驗——至少3年 以上是急性毒理學試驗。真正的致癌性實驗有一下5種鑒定的評價方法1、流行病學研究2、長期化學致癌作用的生物分析
㈡ 舉例說明化學致癌物致癌的成因和作用機制。
(1)常見的致癌化合物如多環芳烴化合物(3- 4苯並芘和苯並蒽、甲基膽蒽即奶油黃、苯等),偶氮染料(β-萘胺),無機物如砷、石棉、鉻、鎳等等。1775年,首先有人報告打掃煙囪的童工,因為煙灰長期刺激陰囊而引起陰囊癌。1919年有人用煤焦油塗抹兔子耳朵,經過相當時期誘發出上皮癌。1930年有人從煤焦油中成功地提煉出特殊致癌成分3-4苯並芘,可引起皮膚癌、肉瘤等。香煙的煙霧中的煙焦油含有多種化學性致癌物質,如苯並芘、亞硝胺等,可引起肺癌、喉癌等癌症。
約20年前,因雲南省宣威縣肺癌發病很多,經研究人員和當地衛生人員合作研究,發現當地肺癌高發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室內燒煤,煤煙嚴重污染室內空氣,空氣中含有大量苯並芘等致癌物質。經改造爐灶、建造煙囪將燃煤時產生的煤煙排出室外。改造爐灶後10年以上的居民,肺癌的發病明顯地降下來。某些城市、重工業區,交通頻繁的地方,空氣中苯並芘的含量常常超過環境衛生的標准。因為燃燒煤、石油、煤焦油、瀝青、垃圾等,各種蒸汽機車、內燃機、機動車工作時都產生苯並芘等有害物質。在廚房裡,由於爐灶煙火和烹調時煎炸油煙,空氣中苯並芘含量比普通房間空氣中的含量高好幾倍,所以要注意廚房內空氣流通,把污染的空氣排出室外。國內外研究證明食物的熏、烤、油炸都可使食品產生苯並芘,說來驚人,焦糊的食物中苯並比的含量要比普通食物增加10倍到20倍。脂肪、蛋白質和糖經高溫燒烤、油炸的熱解過程會生成這些化學致癌物質。熏制食品不僅食品表面有部分變焦,還被附著許多煙霧微粒,所以,苯並芘之含量很高。偶氮染料中的萘胺可引起人的膀胱癌。
(2)亞硝胺類及其前體物質亞硝胺類化合物是很強的致癌物,它在低等和高等動物如魚、青蛙、小鼠、大鼠、兔、狗、豬、猴等身上都能誘發腫瘤。亞硝胺類化合物主要用作工業上的溶劑、潤滑劑和機動汽油的添加物,農業上用作殺蟲劑等。它存在於煙草的煙中、保存不好的谷類和質量差的酒中,其濃度很小。它也存在於用亞硝基化合物腌制過的肉、魚、禽等食品中。-般說來,亞硝胺在自然界中存在的量很小,但合成亞硝胺的前體物質(原料)二級胺和亞硝酸鹽在自然界比較廣泛存在,在適宜條件下,在試管內或身體內可以合成致癌亞硝胺。研究人員在腫瘤高發區的部分陳糧食、酸菜、發霉的食物、粗製魚露、薯干、干蘿卜條、干咸魚等樣品中測出亞硝胺來。在腫瘤高發區的部分居民的胃液中,也測到幾種不同的亞硝胺。
國外報道在某歐洲國家市場上的香腸、乳酪和啤酒300份樣品中,有30%的樣品含有亞硝胺。我國腌制肉類時常加入亞硝酸鹽作為防腐劑,此物與肉類中的胺相結合便可產生極強的致癌物亞硝胺。已知蔬菜、水果中含有的維生素C具有阻斷胃內合成亞硝胺能力,從而減少亞硝胺對人的危害。所以,我們提倡吃新鮮的各種食物。
㈢ 環境化學物質發育毒性和致畸作用的評價程序包括哪些
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文章來源:四季在線教育網。
1.易感生物學標志(biomarkerof susceptibility):反映機體對外源化學物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標,主要用於易感人群的篩檢與監測,在此基礎上可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2外源化學物(xenobiotic):在人類生活的外界環境中存在、可能與機體接觸並進入機體,在體內呈現一定的生物學作用的一些化學物質,又稱為「外源生物活性物質」。
3.生物學標志(biomarker):指針對通過生物學屏障進入組織或體液的化學物或其代謝產物、以及它們所引起的生物學效應而採用的檢測指標。4.閾值(threshold):閾劑量指化學物質引起受試對象中的少數個體出現某種輕微的異常改變所需要的最低劑量或濃度。5.終毒物:是指與內源靶分子(如受體、酶、DNA、微絲蛋白、脂質)反應或嚴重地改變生物學(微)環境、啟動結構和(或)功能而表現出毒性的物質6.代謝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經生物轉化大部分外源化學物的代謝產物,毒性降低,易於排出體外。7.自由基(free radical):是獨立游離存在的帶有不成對電子的分子、原子或離子。自由基主要是由於化合物的共價鍵發生均裂而產生。其共同特點是:具有順磁性、其化學性質十分活潑、反應性極高,因而半減期極短,一般僅能以μs計,作用半徑短。8.相加作用(addition joint action):指多種化學物同時存在時的毒效應為各化學物分別作用時毒效應的總和。9.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jointaction):多種化學物同時存在時的毒效應低於各化合物分別作用時毒效應的總和 。10.亞慢性毒性(subchronic toxicity):指試驗動物連續多日接觸較大劑量的外來化學物所出現的中毒效應。
11.遺傳毒理學(genetictoxicology):研究化學性和放射性物質的致突變作用以及人類接觸致突變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應的科學12.細胞凋亡(apoptosis):為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由基因控制的細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13.危險度(risk):也叫危險性或風險,系指在具體的暴露條件下,某種因素對機體、系統或人群產生有害作用(損傷、疾病甚至死亡)的概率,確切地說是健康危險度。14.安全性評價(safetyevaluation):是利用規定的毒理學程序和方法評價化學物對機體產生的有害效應,並外推和評價在規定條件下化學物暴露對人體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1、毒理學主要分為哪三個研究領域答:描述毒理學、機制毒理學、管理毒理學
1、生物學標志可以分為
答:暴露生物學標志、效應生物學標志、易感生物學標志
毒理學一般將動物試驗按染毒期限分成哪幾類試驗答:一般將動物實驗按染毒期限分成四個范疇:急性毒性試驗: 24小時內一次或多次染毒;
亞急性毒性試驗:15-30天的重復染毒;亞慢性毒性試驗:1-6個月的重復染毒;慢性毒性試驗: 6個月以上的重復染毒。
5、為什麼要研究劑量-反應關系,簡述其前提和意義答:劑量-反應關系表示外源化學物的劑量與某一群體中質反應的發生率之間的關系,即隨著化學物的劑量增加,出現某種效應的個體在群體中所佔比例增加。劑量-反應關系研究在毒理學中有重要的意義,明確的劑量-反應關系是判斷某種外源化學物與機體出現的某種損害作用存在因果關系的重要依據,劑量-反應關系研究所得到的有關參數可用於比較不同化學物的毒性;劑量-反應關系研究是安全性評價和危險性評定的重要內容。
1、生物轉運方式包括哪三大類答:⑴主動轉運:外來化合物透過生物膜由低濃度處向高濃度處移動的過程。
主動轉運對於已吸收的化學物在體內的不均勻分布和排泄具有重要意義。如: 許多外源化學物的代謝產物經由腎臟和肝臟排出;機體需要的某些營養物質如某些糖類、氨基酸、核酸和無機鹽等由腸道吸收進入血液。主動轉運的主要特點:①可逆濃度梯度轉運,消耗能量;②,轉運過程需要載體參加;③,載體對轉運的化學物有特異選擇性;④,受飽合限速和競爭性抑制的影響。載體是生物膜的組成成分,所以有一定的容量;當化合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載體可以飽和,轉運即達到極限;如果兩種化合物基本結構相似,在生物轉運過程中又需要同一轉運系統,兩種化合物之間可出現競爭,並產生競爭抑制
⑵、被動轉運:包括簡單擴散,易化擴散和濾過。一、1、簡單擴散的概念: 外來化合物在體內的擴散是依其濃度梯度差決定物質的擴散方向,即由生物膜的分子濃度較高的一側向濃度較低的一側擴散,當兩側達到動態平衡時,擴散即中止。
2. 簡單擴散的特點:
不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載體,不受飽合限速與競爭性抑制的影響。
3、簡單擴散能夠進行的條件:
a膜兩側存在濃度梯度。如O2由肺泡進入血液和CO2由血液進入肺泡細胞。b外源化合物有脂溶性。外源化合物的脂溶性可以脂水分配系數來表示,即當一種物質在脂相和水相的分配達到平衡時,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一般來說,脂水分配系數越大,越容易透過生物膜而進行擴散。c外源化學是非解離狀態。解離型,極性大,脂溶性小,不易通過生物膜;反之,非離解狀態的化學物容易透過。因此弱有機酸在酸性環境中,弱有機鹼在鹼性環境中多處於非解離狀態,易於透過生物膜。
二、1、易化擴散的概念:
非脂溶性的化學物,不能以簡單擴散形式透過生物膜,它們可以與膜 上的載體結合由高濃度向低濃度處轉運。如葡萄糖、某些氨基酸、甘油、嘌呤鹼等親水化合物,可在特定載體和順濃度梯度的情況下進行轉運。2、易化擴散的特點:a順濃度梯度進行,不消耗謝能量。b需要載體。c轉運非脂溶性化學物;d具有特異性和飽合性。三、1、濾過的概念濾過是指化學物質透過生物膜上親水性孔道的過程。
主要動力是:滲透壓梯度和液體靜壓。主要轉運物質:分子直徑小於膜孔的水溶性化學物,以水作為載體而轉運。2、濾過的特點
不同生物膜孔徑差別很大。腎小球中的生物膜孔徑大,能夠允許分子量小於白蛋白的物質通過。相反,其它細胞膜孔比較小,僅允許100-200D以下的物質通過。除水分子外,有些無機離子和有機離子等外源化學物,亦可濾過。
⑶、膜動轉運。
胞吞:液體或固體外來化合物被伸出的生物膜包圍,然後將被包圍的液滴或較大顆粒並入細胞內,達到轉運的目的,前者稱為胞飲,後者稱為吞噬。入侵的細菌、病毒、死亡的細菌、組織碎片、鐵蛋白等可通過吞噬作用被細胞清除。
胞吐:某些顆粒物液態大分子物質可從細胞內轉運到細胞外,如腺體分泌及遞質釋放。
膜動轉運對外源化學物或異物的清除轉運具有重要意義
胃腸道 呼吸道 皮膚各自的吸收部位及其決定因素答:胃腸道
吸收部位:外來化合物在胃腸道的吸收可在任何部位進行,但主要在小腸。決定因素:經簡單擴散吸收,主要取決於外源性化學物的脂溶性、pKa, 以及胃腸道腔內的PH值。一些外源性化學物的結構或者性質與機體的營養素相似時,可以藉助這些相同的特殊轉運系統而吸收。
呼吸道吸收部位:空氣中的外源性化學物主要從呼吸道吸收,其中以肺泡吸收為主。決定因素:(1)氣態物質的吸收:易溶於水的氣體在上呼吸道吸收,如二氧化硫、氯 氣等;水溶性差的氣體則可深入到肺泡,如光氣、NO2。氣態物質到達肺泡後,主要通過簡單擴散透過呼吸膜而進入血液,這一過程受血氣分配系數的影響。
(2) 氣溶膠物質的吸收
影響氣溶膠物質的吸收的重要因素是氣溶膠中顆粒的大小和化學物質的水溶性。皮膚吸收部位:皮膚是機體與外界環境的屏障。許多化學物能通過皮膚大量地吸收,產生全身毒性。決定因素:經皮膚吸收主要機理是簡單擴散,擴散速度與很多因素有關。在穿透階段主要影響因素是外來化合物分子量的大小、角質層厚度和外來化合物的脂溶性。影響皮膚吸收的化學物本身因素:與化學物的脂溶性有關。與分子量成反比。皮膚的完整性,尤其是角質層的完整性。氣溫、濕度的影響。人體不同部位的皮膚(角質層厚度)毒物的通透性不同。不同物種動物的皮膚通透性不同。
氧化反應的主要酶系是什麼答:催化氧化反應的酶系主要有: ①細胞色素P-450酶系; ②微粒體含FAD單加氧酶:③醇脫氫酶和醛脫氫酶;④胺氧化酶.其中①和②主要發生於微粒體中,是微粒體酶催化的反應;③和④主要發生在線粒體和胞漿中,是非微粒體酶催化的氧化反應
簡單擴散發生的條件
答:①膜兩側存在濃度梯度。如O2由肺泡進入血液和CO2由血液進入肺泡細胞。②外源化合物有脂溶性。外源化合物的脂溶性可以脂水分配系數來表示,即當一種物質在脂相和水相的分配達到平衡時,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一般來說,脂水分配系數越大,越容易透過生物膜而進行擴散。③外源化學是非解離狀態。解離型,極性大,脂溶性小,不易通過生物膜;反之,非離解狀態的化學物容易透過。因此弱有機酸在酸性環境中,弱有機鹼在鹼性環境中多處於非解離狀態,易於透過生物膜。
2、終毒物可以分為哪四類答:1親電子劑、自由基、親核物、氧化還原性反應物。
毒作用的類型是什麼 速發與遲發作用、局部與全身作用、可逆與不可逆作用、超敏反應、高敏感性與高耐受性、特異質反應
1、影響毒性的因素
答:毒性作用出現的性質和強度主要受四個方面的影響:1化學物因素:a、取代基的影響b異構體和立體構型 c同系物的碳原子數和結構的影響 d分子飽和度 e與營養物和內源性物質的相似性 2、理化性質:溶解度、分散度、揮發性、比重、電離度和荷電性3毒物與機體所處的環境條件:a氣象條件b季節或晝夜節律 4機體因素:a物種間遺傳學差異b個體遺傳學差異c機體的其它因素。5化學物的聯合作用:兩種以上化學物同時或先後作用於機體時產 生的交互毒性作用。有五種類型:相加作用;獨立作用;協同作用;加強作用;拮抗作用
1、急性毒性實驗的目的?①確定受試物使一種或幾種實驗動物死亡的劑量水平,以初步估計該化合物對人類毒害的危險性。②為進一步的蓄積毒性試驗、亞慢性與慢性毒性試驗及特殊毒性試驗提供劑量和判斷指標的依據。
③闡明一種化合物的相對毒性、作用方式和特殊毒性表現,找出量-效關系,以便其毒性包括臨床症狀、生理生化和病理變化、毒性性質和可能的靶器官等有初步了解。為毒理學機制研究的初步探索。
④確定機體在環境中接觸的受試物侵入機體的途徑,研究受試物的代謝動力學過程。⑤研究受試物急性中毒的預防和急救治療措施。
最常用染毒途徑答:①經口接觸②經呼吸道接觸③經皮膚接觸
1、外源化合物的致突變的類型答:①基因突變②染色體畸變③染色體數目改變
常用的致突變試驗有哪些答:1、鼠傷寒沙門氏菌回復突變試驗(Ames試驗)
檢測受試物誘發鼠傷寒沙門氏菌組氨酸營養缺陷型突變株(his-)回復突變成野生型(his+)的能力
微核試驗
2常用嚙齒類動物骨髓嗜多染紅細胞(PCE)做微核試驗
PCE是紅細胞成熟的一個階段,此時紅細胞的主核已排出,微核容易辯認,PCE胞質含RNA染色與成熟紅細胞易於區別,故為骨髓微核試驗的首選細胞群
3單細胞凝膠電泳在電泳槽中,DNA斷片在電場的作用下,由細胞核中移出,並向陽極泳動,經熒光染色後見到細胞核和移出的DNA斷片,形成有如彗星一樣的彗星頭和彗星尾,故又稱彗星試驗4染色體畸變分析觀察染色體形態結構和數目改變,又稱細胞遺傳學試驗。
將觀察細胞停留在細胞分裂中期相,用顯微鏡檢查染色體畸變和染色體分離異常。5姐妹染色單體交換:它顯然與DNA損傷和修復過程有關。作為一種簡便和敏感的遺傳學指標,它在誘變和腫瘤研究等領域中的應用十分廣泛6果蠅伴性隱性致死試驗:能檢出點突變、小缺失、重排等。7顯性致死試驗它是評價化學毒物對雄性動物的生殖細胞遺傳毒性較好的方法之一。:8熒光原位雜交技術:通過分析標記探針在被檢對象中的顯示狀況而達到對特殊目標順序進行檢測、定位的目的。什麼是對照,對照設立的意義,致突變實驗中陰性和陽性對照如何設立答:陰性、陽性對照的設立:
陰性對照:即未處理對照或溶劑對照陽性對照:用某種已知能產生陽性反應的物質作對照
什麼是修復障礙,及可能引起的毒作用是什麼?
答:修復的局限性:某些損傷的修復可能被遺漏;損傷程度超過機體修復能力時,修復失效;修復所必需的酶或輔因子被消耗時,修復能力耗竭;某些毒性損害不能被有效地修復。如毒物與蛋白質的共價結合。修復障礙引起的毒性 1.炎症,其標志是微循環改變,炎性細胞聚集。2. 壞死,主要表現在細胞凋亡3. 纖維化,TGF-β在細胞外聚集引起纖維化,如肺纖維化4. 致癌作用,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3、對於致癌物檢測方法有三大類答:1、短期試驗2、動物致癌試驗3、人類流行病學調查
3、簡述發育毒性作用的特點答:發育各階段發育毒性作用的特點①著床前期 :此期受損的是早期胚胎的相對未分化細胞,可通過代償性的細胞增生加以修補,不會產生局部缺陷,最多出現發育遲緩,若受損的細胞較多,可造成胚胎死亡,稱為著床前丟失。也有例外,如小鼠妊娠第2.5天、3.5天和4.5天用甲基亞硝脲處理可造成子代神經管缺陷和齶裂。②器官形成期:此期細胞增殖分裂速度很快,組織器官生長旺盛,胚胎對致畸物特別敏感,細胞受損可導致結構畸形、生長遲緩或胚胎死亡。③胎兒期:胚胎的器官、系統的基本結構形成後,致畸物難以使之發生結構缺陷,通常是變形或異常而非畸形。胎兒期接觸外源性理化物質,很可能對生長和功能成熟產生效應,主要表現為:全身生長遲緩、特異的功能障礙、經胎盤致癌和偶見死胎。④圍生期和出生後的發育期 :此期接觸外源性化學物質,主要表現在發育免疫毒性、神經行為發育異常和兒童期腫瘤。圍生期接觸外源化學物,會嚴重影響胎兒T細胞、B細胞和吞噬細胞的發育、遷移、歸巢及功能,可能暫時甚至永久性地損傷機體的免疫系統。許多化學物質具有發育神經毒性,表現為對感覺、運動、自主和認知等方面的影響。圍生期是一生中對致癌物最敏感的時期。
簡述母體毒性與發育毒性的關系
答:1、具有胚胎毒性,但無母體毒性2、既有胚胎毒性,也有母體毒性
3、具有母體毒性,但不具有胚胎毒性4、既無母體毒性,也無胚胎毒性
(一定劑量范圍內)
4、毒理學安全性評價程序的選用原則答:1根據化學物的種類和用途來選擇相應的程序
2採用分階段進行的原則,優先安排試驗周期短、費用低、預測價值高的試驗。3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經濟的辦法,取得最可靠的結果。
文章來源:四季在線教育網。
㈣ 人們依據化學致癌提出了哪些理論
就化學致癌而言,最引注目的是「雙區理論」。20世紀50年代,法國普爾曼教授夫婦首開「結構致癌活性關系」的研究,提出了「K區理論」。20世紀70年代後,美國傑林納等人,提出了「灣區理論」。中國的科學工作者總結和發展了上述「雙區理論」。研究表明,在代謝過程中,產生兩個致癌親負電荷的反應活動中心,而其表現致癌潛力的最優距離,恰與DNA互補鹼基對中,兩負電荷中心的間距相一致。由此推斷:致癌作用的決定性步驟是互補鹼基對之間的橫向交聯,即在DNA的雙股間發生了互補移碼變異,如同兩行並列隊伍中的某隊隊員,彼此交換了位置。當這種帶有錯誤信息的DNA在細胞中潛伏下來,就會將錯誤信息帶到正常的DNA分子上,從而引發了整個細胞的癌變。這一發現是對化學致癌機理研究的重大突破。
㈤ 要判斷一化學物質是否具有致癌性,如何設計試驗
1、讓這一化學葯物通過讓健康的小鼠(或其他動物)注射或服用(其他的不變),通過觀察一段時間,提取小鼠體細胞,通過儀器檢測細胞是否癌變
2、空白對照(健康的小鼠,注射等量的水)其他的同上
㈥ 要判斷一化學物質是否具有致癌性,如何
1、讓這一化學葯物通過讓健康的小鼠(或其他動物)注射或服用(其他的不變),通過觀察一段時間,提取小鼠體細胞,通過儀器檢測細胞是否癌變
2、空白對照(健康的小鼠,注射等量的水)其他的同上
㈦ 要檢測環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學致癌劑可用什麼簡便有效的方法
簡便有效的方法只能是查閱文獻
檢測食物或環境是否含有化學致癌物也可採用慢性毒理實驗
具體實驗(使用小白鼠),分別設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喂養兩組食物(一組喂花生等非致癌物質,另一組則喂養疑似致癌物(即要檢測的食物)(劑量要足夠大),喂養一段時間後,觀察小白鼠的生存率或致病率。
如果想要知道更詳細的資料,可參考《衛生毒理學》
㈧ 欲評價某一種化學物質的致癌性,應掌握哪些證
動物毒理學實驗——至少3年
以上是急性毒理學試驗。
真正的致癌性實驗有一下5種鑒定的評價方法
1、流行病學研究
2、長期化學致癌作用的生物分析
3、短期遺傳毒性試驗
4、化學結構與生物活性分析
5、以機制為基礎的推論
各有優缺點,買本書可看
目前,最廣泛應用的是誘變試驗(短期試驗)中的Ames試驗,不僅用於化學物的潛在誘變性的測定,同時亦可用於人類接觸誘變劑的生物監測。
就是短期時間也很長,大概3年。
確認人類致癌物的艱巨性是十分有點帥呆的難的
2002年,WTO對885種(僅僅是這個數)化合物、混合物對人做了評價
僅僅是分出了以下幾組
1、已有人群流行病學充分證據證明對人類有致癌性
2、現有證據證明對人類可能具有致癌性(充分程度再分2A與2B組)
3、現有流行病學資料對人類的致癌危險性還不足以作出評估
4、對人大概不是致癌物
每年平均僅增加3.1種
㈨ 如何設計實驗判斷化學致癌物是否具有致癌性
對致癌物分類時,可按對人的致癌危險性、活化的需要、是否具有誘變性和化學結構等劃分。 1.按對人的致癌危險性IARC(2002)對已有資料報告的878種化學物根據其對人的致癌危險分成4類。 1類:對人致癌,87種。
㈩ 評價一種物質的毒性的標準是什麼
所謂的「安全」是相對的,即指在一定條件下,經權衡某物質的利弊後,其攝入量水平對某一社會群體是可以接受的。現代食品安全性評價除了必須進行傳統的毒理學評價外,還需要進行人體研究、殘留量研究、暴露量研究、膳食結構和攝入風險性評價等。
一般來說,一種有毒物質對於一群實驗動物來說,都存在無作用水平(no observe effect level,NOEL),毒物的劑量在這一水平不會對實驗動物產生任何特定的毒性反應。但是,當劑量超過這一水平,就可能使個別動物出現某些特定的毒性反應,隨著劑量大,產生這些特定毒性反應的動物數會隨之增加。當劑量增加到一定水平時,能夠使這些特定毒性反應的動物數達到最多,此時該群動物對毒性反應性也最高,這時的毒量就是能夠引起實驗動物死亡的平均劑量。
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將風險分析分為風險評價、風險控制、風險信息交流3個邵分,其中風險評價在食品安全性評價中佔有中心位置,而NOEL是制定食品安全性評價中最重要的基本參數,它來之於食品安全性評價程序所限定的動物毒性試驗。CAC將危害性分析過程分為以下領域:食品添加劑、化學污染物、農葯殘留、獸葯殘留、生物性因素。CAC分設有農葯殘留法典委員會(CCPR),FAO/WHO農葯殘留專家委員會(JM—PR),獸葯殘留法典委員會(CCRVDF),FAO/WHO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負責協調和制訂國際食品中農葯、獸葯殘留物和添加劑標准和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