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發生顏色改變一定是化學變化嗎
有顏色變化的不一定是化學變化。 如:在壓強為101 kPa時, 氧氣在-183 ℃時變為淡藍色液體,在-218 ℃時變成淡藍色雪花狀的固體。化學變化是指相互接觸的分子間發生原子或電子的轉換或轉移,生成新的分子並伴有能量的變化的過程,其實質是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生成。
(1)如何判斷化學顏色變化擴展閱讀
1、化學變化常伴有光、熱、氣體、沉澱產生或顏色氣味改變等表現現象發生,可以參照這些現象來判斷有無化學反應發生。但要注意跟物理變化的區別。
物理變化也常伴有發光(電燈)、放熱(摩擦)、放出氣體(啟開汽水瓶蓋)、顏色變化(氧氣變成液氧)、產生沉澱物(明礬凈水)等,只是沒有新物質生成,這是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
2、根據反應物、生成物種類不同可以把化學反應分為化合、分解、置換和復分解4種基本類型。也可以從其他角度給化學反應分類,如分成氧化還原反應與非氧化還原反應;
吸熱反應與放熱反應等等。物體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是化學性質。化學變化里一定包含物理變化,物理變化里一定沒有化學變化。
3、物理變化:變化時沒有其他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變化時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依據變化中「是否生成其他物質」這一本質特徵,可以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生成其他物質」是判斷化學變化的唯一依據。而變化過程中所伴隨的現象,如發光、放熱、顏色變化、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只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不能作為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
例如,冰→液態水→水蒸氣,是同一物質的三種狀態變化,變化過程中水本身並沒有變成其他物質,屬於物理變化。
物理變化有三種常見形式:狀態的改變(固、液、氣三態的變化);形狀的改變;某種能量形式的改變(如物理學中通過傳導、對流以及輻射形式改變物質的溫度)。
Ⅱ 什麼化學反應有顏色變化
最簡單的是蘋果,剝落了皮後,顏色會由青變黃,因為二價鐵離子在空氣中氧化成三價鐵離子
Ⅲ 如何判斷化學反應是否生成沉澱顏色變化如何區別酸鹼鹽
沉澱顏色變化:
1、陽離子的顏色:
1)無色的陽離子有:鹼金屬離子(Na+, K+, Li+, Cs+)、鹼土金屬離子(Mg2+, Ca2+, Sr2+, Ba2+),NH4(+), Ag(+), Pb(2+) , Al(3+)等,所有這些離子,與非金屬含氧酸形成的鹽都是無色(白色)的。
2)過渡金屬陽離子大都是有色的:如Fe(2+)淺綠,Fe(3+)淺紫(但更多因為酸根存在而表現黃色),Cu(2+)藍,Mn(2+)粉紅,Ni(2+)綠,Cr(3+)綠,Co(2+)粉紅等
2、陰離子的顏色:
1)非金屬的含氧酸酸根都是無色的,如NO3(-), SO4(2-), CO3(2-), PO4(3-), ClO(-),SiO3(2-),ClO3(-), ClO4(-),IO3(-),BrO3(-)等;
2) 過渡金屬含氧酸根大都是有色的(也有無色的),如CrO4(2-)黃, Cr2O7(2-)橙, MnO4(-)紫紅, VO4(3-)黃,FeO4(2-)紫紅等
3)簡單的非金屬陰離子都是無色的:F(-), Cl(-), Br(-), I(-), S(2-), OH(-)
3、陰陽離子形成的鹽的顏色:
1)若陽離子有色或陰離子有色,則形成的鹽肯定有色;
2)若陰陽離子都無色,形成的鹽,當陰離子是含氧酸根和F(-)、OH(-)和Cl(-)時一般是無色的;陽離子是鹼金屬、鹼土金屬和NH4(+)或Al(3+)離子時,不論陰離子是什麼,都是無色的;
3)Ag(+), Pb(2+) ,Hg(2+)與Br(-), I(-), S(2-)結合形成的鹽類一般都有較深的顏色。
Ⅳ 的化學中哪些反應有顏色變化高中學到
煤焦油分餾,以苯胺為原料,硝基、偶氮、蒽醌、靛族、芳甲烷。
苯胺合成是染料合成的一個突破口,為染料的人工合成奠定了基礎。早在1834年,德國化學家米希爾里希用苯和硝酸反應,得到硝基苯。俄國化學家齊寧和法國化學家霍夫曼於1842年發現,在還原硝基苯的反應中生成一種新物質,稱為苯胺。
1856年,英國18歲的有機化學家帕金正在進行製取治療瘧疾的特效葯奎寧的試驗。他將重鉻酸鉀氧化劑加到從焦油中攝出來的粗苯胺中,出乎意料地得到了一種黑色粘稠物,顯然並不是原本想得到的東西。失望之餘,年輕的帕金決定重新再來,當他用酒精清洗試管時,卻產生了色彩鮮艷的紫色溶液。他將布片浸入這種紫色溶液中,布片立刻染成了紫色,再用肥皂洗,乃至在陽光下曝曬,布片的紫色始終沒有消褪的跡象。我們知道,帕金所得到的這種紫色溶液正是一個人工合成的染料-苯胺紫。帕金為這一成果申請了專利,並親自製定了一系列的生產程序,在1857年正式投入生產,標志著合成染料工業的開端。
1858年,霍夫曼在用四氯化碳處理苯胺時,也得到一種染料,呈紅色,稱為鹼性品紅。兩年後,他又用苯胺藍。在苯胺藍的基礎上,霍夫曼相繼製得了多種合成染料,如鹼性藍、醛綠、碘綠等等。
苯的環狀結構學說建立以後,為染料等有機化合物的進一步人工合成指明了方向。1868年,德國人格雷貝和里伯曼通過對茜素結構的研究,以爆焦油中的蒽為原料,人工合成了第一種元素染料苯素。1878年,德國化學家又實現了將靛紅還原為靛藍。在同一時期,人們還合成了一結偶氮染料,1858年,格里斯發現重氮化合反應,6年後將重氮鹽偶合成功,為一系列偶氮染料的合成打下了基礎。於是,1884年波蒂格較為順利地合成了剛果紅染料。這樣,到19世紀後半葉,合成染料工業已發民成為有機合成工業的「王冠」。20世紀初,這一工業有了更大的發展。
1856年,英國化學家帕金(W.H.Perkin,1838-1907)在製取奎寧的試驗中意外地發現一種紫色染料——苯胺紫。1857年苯胺紫投入生產,這標志著合成染料工業的開端。
1868 年,德國化學家格雷貝(C.Graebe,1841-1927)和利伯曼(C.Liebermann,1842-1914)合成出茜素;1880 年,德國化學家拜爾(A.von Baeyer,1835-1917)注冊了合成靛藍的專利;1901年,德國化學家博恩(R.bohn,1862-1922)合成了藍色染料——陰丹士林。這三種化合物是合成染料工業發展中三個里程碑式的發明。
Ⅳ 化學顏色變化的描述方法
一、 單質 絕大多數單質:銀白色. 主要例外:鑭系錒系及下表物質 Cu 紫紅 O2 無 Au 黃 S 黃 B 黃或黑 F2 淡黃綠 C(石墨) 黑 Cl2 黃綠 C(金剛石) 無 Br2 紅棕 Si 灰黑 I2 紫黑 H2 無 稀有氣體 無 P 白、黃、紅棕 二、氫化物 LiH等金屬氫化物:白 NH3等非金屬氫化物:無 三、氧化物 大多數非金屬氧化物:無 主要例外: NO2 棕紅 N2O5和P2O5 白 N2O3 暗藍 ClO2 黃 大多數主族金屬的氧化物:白 主要例外: Na2O2 淺黃 PbO 黃 K2O 黃 Pb3O4 紅 K2O2 橙 Rb2O 亮黃 Rb2O2 棕 Cs2O 橙紅 Cs2O2 黃
Ⅵ 在化學實驗中,如何用肉眼准確識別顏色變化
並非是樓主視力不好!化學反應過程中顏色的變化有快有慢,不一定就很容易很准確就能看能見的。我知道下面有種方法可以解決:
在試驗過程中,首先把待反應的樣品分析2份,一份不做處理,用於做對照品;另一份就參與化學反應;
反應結束後拿未做處理的那份做對比,就會看到顏色的變化。這個在化學上叫:比色法
Ⅶ 如何判斷化學反應是否生成沉澱顏色變化如何區別酸鹼鹽
沉澱顏色變化:
1、陽離子的顏色:
1)無色的陽離子有:鹼金屬離子(Na+,K+,Li+,Cs+)、鹼土金屬離子(Mg2+,Ca2+,Sr2+,Ba2+),NH4(+),Ag(+),Pb(2+) ,Al(3+)等,所有這些離子,與非金屬含氧酸形成的鹽都是無色(白色)的.
2)過渡金屬陽離子大都是有色的:如Fe(2+)淺綠,Fe(3+)淺紫(但更多因為酸根存在而表現黃色),Cu(2+)藍,Mn(2+)粉紅,Ni(2+)綠,Cr(3+)綠,Co(2+)粉紅等
2、陰離子的顏色:
1)非金屬的含氧酸酸根都是無色的,如NO3(-),SO4(2-),CO3(2-),PO4(3-),ClO(-),SiO3(2-),ClO3(-),ClO4(-),IO3(-),BrO3(-)等;
2) 過渡金屬含氧酸根大都是有色的(也有無色的),如CrO4(2-)黃,Cr2O7(2-)橙,MnO4(-)紫紅,VO4(3-)黃,FeO4(2-)紫紅等
3)簡單的非金屬陰離子都是無色的:F(-),Cl(-),Br(-),I(-),S(2-),OH(-)
3、陰陽離子形成的鹽的顏色:
1)若陽離子有色或陰離子有色,則形成的鹽肯定有色;
2)若陰陽離子都無色,形成的鹽,當陰離子是含氧酸根和F(-)、OH(-)和Cl(-)時一般是無色的;陽離子是鹼金屬、鹼土金屬和NH4(+)或Al(3+)離子時,不論陰離子是什麼,都是無色的;
3)Ag(+),Pb(2+) ,Hg(2+)與Br(-),I(-),S(2-)結合形成的鹽類一般都有較深的顏色.
Ⅷ 形成配合物後顏色為什麼有較大變化如何判斷其顏色
這個太深奧了吧,這個是晶體場理論吧
貼了,自己看吧,不過好象只要掌握解釋Ti(H2O)6 3+的顏色吧
三價的鈦是 3d1 形成Ti(H20)6 3+時是d2sp3雜化。形成的是八面體 此時五個d軌道處於六個水分子形成的八面體電場中,五個d軌道發生能級分裂,d(x平方-y平方)和d(z平方)兩個軌道與其他三個軌道分裂。 在自然光的照射下,電子吸收了能量相當於500-600納米的光(綠光),d電子發生躍遷,Ti(H20)6 3+呈現紫紅色
吸收光(nm) 吸收光(cm-1) 吸收光的顏色 物質的顏色
400-435 25000-23000 紫 黃綠
435-480 23000-20800 藍 黃
480-490 20800-20400 綠藍 橙
490-500 20400-20000 藍綠 紅
500-560 20000-17900 綠 紫紅
560-580 17900-17200 黃綠 紫
580-595 17200-16800 黃 藍
595-605 16800-16500 橙 綠藍
605-750 16500-13333 紅 藍綠
晶體場理論是研究過渡族元素(絡合物)化學鍵的理論。它在靜電理論的基礎上,結合量子力學和群論(研究物質對稱的理論)的一些觀點,來解釋過渡族元素和鑭系元素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著重研究配位體對中心離子的d軌道和f軌道的影響。
一、晶體場理論的幾個要點
�6�1過渡金屬的離子處於周圍陰離子或偶極分子的晶體場中,前者稱為中心離子,後者稱為配位體。中心離子與配位體之間的作用力是單純的靜電引力,把配位質點當作點電荷來處理 ,不考慮配位體的軌道電子對中心離子的作用。
�6�1晶體場理論只能適用於離子晶體礦物,如硅酸鹽、氧化物等。
�6�1在負電荷的晶體場中,過渡金屬中心陽離子d軌道的能級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取決於晶體場的強度(周圍配位體的類型)和電場的配位性(配位體的對稱性)。
簡而言之,就是:
1、中心離子與配體之間看作純粹的靜電作用
2、中心離子d軌道在配體(場)作用下,發生能級分裂。
3、d電子在分裂後的d軌道上重排,改變了d電子的能量。
二、d軌道能級分裂
1、八面體場中d軌道能級分裂
2、四面體(場)中d軌道能級分裂
三、分裂能(�6�2)
1、概念:
分裂後最高能量d軌道的能量與最低能量d軌道能量之差。叫做d軌道分裂能(�6�2)
2、不同配體場中,d軌道分裂能值不同(上圖)
3、影響分裂能大小因素
(1)對於同一M離子,�6�2隨配位體不同而變化,如八面體中,
I-<Br-<Cl-<SCN-<OH-<C2O42-<H2O<NH3……<NO2-<CN-;這一序列稱為光譜化學序列。按配位原子來說,�6�2大小為:鹵素<氧<氮<碳
(2)相同配體,同一M元素,高價離子比低價�6�2大。
(3)相同配體,同一族,第三過渡系>第二過渡系>第一過渡系
四、晶體場穩定能(CFSE)和八面體擇位能(OSPE)
在配體場作用下,d軌道發生分裂,d電子在分裂後d軌道總能量,叫做晶體場穩定能。
過渡族金屬離子在八面體配位中所得到的總穩定能,稱八面體晶體場穩定能。Cr3+、Ni2+、Co3+等離子將強烈選擇八面體配位位置。
過渡金屬離子在四面體配位中所得到的總穩定能,稱四面體晶體場穩定能。Ti4+、Sc3+等離子將選擇四面體配位位置。
五、晶體場理論的應用
1、配合物的磁性
(1)當p>�6�2,高自旋,所有F-的配合物p>�6�2,高自旋
(2)當p<�6�2,低自旋,CN-配合物p<�6�2,低自旋。
(3)正四面體配合物一般是高自旋�6�2<p
(4)對於d1、d2、d3、d8、d9、d10金屬離子配合物不論弱場強場,只有1種排布,無高低自旋,只有d4~d7才分高低自旋。
2、解釋配離子的空間構型:用CFSE判斷。
3、解釋配合物可見光譜(顏色):d-d躍遷
4、配離子的穩定性:
用CFSE,其值越大,配合物越穩定。
Ⅸ 化學變化常伴隨著一些現象,能否根據物質顏色的改變判斷所發生的變化是不是化學變化
不行,氧氣變成液氧後從無色氣體變為淡藍色液體,但這是屬於物理變化的物質三態變化(氣態,液態,固態),化學變化一定有新物質生成
Ⅹ 化學反應的顏色變化總結
鉀透過藍色股玻璃為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