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華夏嘉豐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上海華夏嘉豐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是2010-05-25在上海市寶山區注冊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上海市寶山區雙城路803弄11號1601室-1。
上海華夏嘉豐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10000555939898W,企業法人左會軍,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上海華夏嘉豐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房地產開發經營,鋼材、金屬礦產品、金屬製品、機械產品、五金產品、建築材料、化工產品(除危險化學品、監控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易制毒化學品)銷售,物業管理,市場信息咨詢與調查(不得從事社會調查、社會調研、民意調查、民意測驗),投資咨詢,商務信息咨詢(除經紀),電子商務(不得從事增值電信、金融業務),實業投資 。 【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上海市,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30963084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4278家。
上海華夏嘉豐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對外投資3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上海華夏嘉豐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Ⅱ 快創通注冊公司可靠嗎
當然啊, 其在行業內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客戶解決燃眉之急 。
Ⅲ 臨江新區的企業園區概況
【生物醫葯產業園獲評省首批科技產業園】
3月8日,省科技廳公布首批科技產業園名單,臨江新區生物醫葯產業園名列其中。全省首批科技產業園41家,南通僅2家。臨江新區生物醫葯產業園以醫葯化工為主導產業,重點發展化工合成葯、現代中葯及制劑、海洋生物醫葯、生物技術產品及醫葯外包服務等。園區現有現代制葯、慧聚葯業、英力科技、新港製葯、瑞一醫葯等各類生物醫葯企業十多家。
【聯海生物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
11月5日,由江蘇聯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正拓氣體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的南通正拓氣體有限公司正式簽約落戶臨江工業園。由江蘇聯海生物科技為產業龍頭,逐步發展起聯海維景、聯海熱電、聯普化學、金泰化學、聯海物流、聯海二氧化碳等8家上下游產業鏈關聯企業,基本形成聯海生物循環經濟產業鏈,年應稅銷售目標超百億元。
【北京正拓氣體項目落戶臨江新區】
由北京正拓氣體科技有限公司總投資1.04億元的正拓氣體項目正式簽約落戶臨江新區。該項目利用江蘇聯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期、二期生物法年產10萬噸丙酮、丁醇項目的沼氣及二期生物法年產5萬噸丙酮、丁醇項目產生的混合氣,凈化分離後,生產天然氣和氫氣,分離出二氧化碳氣體。產品天然氣及氫氣大部分銷售給南通聯海生物熱電有限公司,做為鍋爐燃料使用,以提高鍋爐效率,剩餘外售,對外銷售量根據南通聯海生物熱電有限公司秸桿使用情況確定。副產品二氧化碳氣體,管道回送江蘇聯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二氧化碳氣體分公司凈化裝置生產二氧化碳產品。該項目為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是聯海生物質能產業鏈的又一次延伸。
【嘉豐化學正式投產】
江蘇嘉豐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於2009年5月正式簽約落戶園區,總投資1.8億元,注冊資本3800萬元,佔地約5.8公頃,年產2萬噸壬基酚和4.8萬噸非離子表面活性劑。該項目於2009年8月正式開始施工建設,2010年9月竣工並開始試生產,至年底,已完成應稅銷售近7000萬元。公司主要產品壬基酚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項目。該產品在中國仍處於初級階段,目前年產能約為1.5萬噸,而國內實際需求量為8萬噸左右;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尤其以壬基酚為原料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應用十分廣泛,全國每年對該產品的需求量約為20萬噸,但由於受原料壬基酚的制約,國內年產量只有2萬噸左右,其餘部分全部依賴進口。該項目的建成投產,基本掌握國內這兩大產品的定價權。該項目全部投產後可實現年銷售收入7億元,上繳稅金5000萬元。
【達源水務完成三期改造工程】
2009年11月起,達源水務有限公司三期工藝改造工程從對污水處理工藝及設施進行全面改造。採用新工藝,增添大量先進設備,對整個污水處理過程採用全自動控制,在技術和經濟方面取得顯著效果。改造後的污水處理工藝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提高了污水處理適應能力,出水水質能穩定達標,取得「兩證一書」,公司實現標准化、規范化、程序化管理,被吸納為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會員。蘇中環境督察組兩次到公司考察,聽取工程改造的匯報並實地觀摩相應的工藝運行情況,對改造工程給予充分肯定和贊許,並希望推廣公司的工藝改造工作經驗和技術。
Ⅳ 嘉定區的經濟
明清時期,嘉定與常熟、吳縣等地共享「蘇布名重四方」之譽。其時,土紡土織遍及家家戶戶,產品遠銷大半個中國。清末民初,洋紗洋布(機製品)傾銷,土布業日衰。之後,隨著毛巾織造技術傳入境內和產品在國內外打開銷路,毛巾業漸興。此外,草編、竹編等農村家庭手工業也較發達。
解放初,本縣棉紡織業通過重新組合,生產能力擴大。同時,又新辦和擴建了一批機械、化工、糧食加工等工業企業。1949~1957年,全縣工業年產值以12.75%的速度遞增。
1958年在「大辦工業」的熱潮中,縣屬工業創辦了幾傢具有一定生產能力的機械、化肥、農葯工業企業;社辦工業在大辦小機械、小五金、小化工、小紡織、小建材的「五小工業」中得到發展。是年底,全縣工業產值上升到1.39億元,比1957年增53.3%,但因盲目發展,部分企業不久即關停轉並。1962年,嘉豐棉紡織廠等11家骨幹企業劃為市屬工業企業,全縣工業產值銳減。「文化大革命」初期,社隊工業步履艱難,發展速度受到限制。1970年後,國家提出建立縣、社、隊三級農機修理網,社隊工業發展步伐加快。1970~1976年,全縣工業產值年遞增率為18.7%。
1978年後,社隊工業(後稱鄉鎮工業)更加彭勃發展,各公社(鎮)從各自的經濟環境和基礎出發,工業的發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南部桃浦公杜依託市屬化工區發展化學工業為主;西部安亭鎮依託大眾、上海兩家汽車廠,發展汽車裝配修理業為主;北部望新公社利用污染少、水質好的有利條件,發展醫葯、食品工業為主;東部徐行、華亭、戩浜公社利用原有基礎,發展機械加工業和照明器具製造業為主;中部嘉西公社依託鄰近的嘉豐棉紡織廠等市屬企業的技術裝備優勢,發展紡織工業為主。
進入80年代後,本縣進一步貫徹城鄉一體化方針,積極發展橫向經濟聯合。至1987年,全縣興辦多種形式的聯營企業202家,產值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3。部分鄉鎮還依託嘉定衛星城的科學技術優勢,先後組建科研生產聯合體企業23家,開發了一批高技術、高效益的產品。同時發展中外合資企業3家。
1978~1987年,本縣工業產值年均以22.41%的速度遞增。至1987年底,全縣有30多個工業行業,1472家工業企業,2134隻工業產品。其中機械、電氣、食品、紡織、化學、橡塑、文體用品等11個行業,年產值都超過1億元,成為本縣工業骨幹行業。本縣工業產品在國際.上榮獲金質獎、銀質獎的有2隻,被評為國家部級優質產品和上海市優質產品、名牌產品的有20隻,被評為市局級優良產品的有92隻。其中燈頭、燈泡、味精、大頭針、回形針等產品,質量好、產量多,是本縣工業的重點產品。
1987年,本縣工業產品納入國家計劃的有110種,約占總產品數的5.15%。是年,全縣工業固定資產(原值,下同)為9.79億元,職工(年末人數,下同)﹣17.44萬名(鄉鎮工業佔43.3%),年產值24.31億元(鄉鎮工業佔45.7%),比1949年增長69.2倍,利稅總額(利潤和產品銷售稅,下同)4.73億元(鄉鎮工業佔45.7%)。工業產值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91%,出口工業產品有100多種,年解交額2.76億元。是年,工業固定資產、總產值、創利、上繳國家稅金,均居市郊10縣之首。
2011年全區增加值由2007年的478.3億元增加到915億元,年均遞增12.8%,戰略性新興產業搶佔先機,新能源汽車、物聯網等領域重大項目有力推進,京東、網路等一批知名企業落戶。重點產業產值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9.1%。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實現2573.7億元,比上年增長15.9 %;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178.6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主營業務收入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461家,完成工業產值2166.8億元,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4.2%。工業產銷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全年工業產品產銷率達99.3%。
至2012年,嘉定區的工業已形成汽車配件及汽修業、電子電器、金屬製品、化工及精細化工、通信電纜及設備、紡織服裝等 6 個支柱產業和食品、新材料、包裝材料、飼料等一批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骨幹企業。支柱產業的工業總值佔全區三級工業總值的 45.7% ,除 1 個市級工業區(嘉定工業區), 3 個區級工業區(南翔、江橋、唐行)和一鎮一點的鎮級工業區外,還建有希望、藍天、滬太、大眾等 20 多個私營經濟小區,工業集聚效應顯現。外商投資企業成為全區工業的主力,其工業產值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 47.7% 。在世界排名前 500 家公司中有10多家在嘉定投資辦企業,如美國通用汽車、通用電氣、荷蘭飛利浦、德國大眾、日本伊藤忠、富士通、豐田等公司。私營工業繼續發展,其產值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15% 。全區共有汽車零部件企業212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064.7億元,比上年增長23.3%,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1.4%,其比重較2010年底的37.0%提高了4.4個百分點,拉動全區工業經濟增長9.1個百分點。從生產規模看,行業內產值超5億元的企業共有49戶,約占總戶數的23.1%;而其產值總量達到841.0億元,同比增長26.4%,占整個汽車零部件行業總產值的79.0%。汽車零部件行業規模效應與集聚效應日益凸顯,汽車產業「一業特強」的優勢進一步鞏固。 1990年全縣糧食生產實現了「三創」:全縣糧田128.56萬畝,比1988年增2.7%,比1989年減1.8%,全年糧食總產達205181噸,比1988、1989年分別增4.63%和4.30%,創歷史最高記錄,單季稻畝產504公斤,比1988、1989年分別增加5.22%和4.13%,創歷史最高記錄,全縣糧食商品率35.2%,比1988、1989年分別增加9個和6.1個百分點,亦創歷史最高記錄。小麥畝產273公斤,被國務院命名為「夏糧豐收先進縣」。縣農業局被農牧漁業部評為1988年全國農業基點調查工作先進單位。
由於種植棉花用工大、產量低、收入少,1988年,全縣棉花種植面積由1984年的12.16萬畝,減少至2.95萬畝;皮棉總產由8115噸,減少至1635噸;畝產由67公斤減少至55公斤。
2011年,嘉定區實現農業總產值13.53億元。全區共建立小麥千畝豐產方3個、百畝豐產方20個,總面積8000餘畝。完成全區7.3萬畝水稻和近6.2萬畝小麥的搶收工作,全區糧食總產5.9萬噸。設立區級穩菜資金並制定使用細則。完成淡季蔬菜生產的組織工作,確保市場供應,上市蔬菜16.47萬噸。全年出欄生豬18.74萬頭,上市家禽28.93萬羽、鮮蛋1987.7噸、水產品2144噸。全區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659.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245元。實施稻麥秸稈機械化還田13.19萬畝,還田率97%。全年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61個,完成農村村莊改造3038戶。 1988—1990年,全縣通過專家鑒定或驗收的應用技術研究項目64個;軟科學研究項目7個;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項目31個,「星火計劃」項目19個;「豐收計劃」項目5個。項目涉及種植業、養殖業、工業、農機、水利、醫葯衛生、交通運輸等13個行業和儀器、儀表、機械、生活製品、光學、化工、日用金屬製品、保溫材料、栽培、種子、植保、土肥、畜牧獸醫、科技管理、經濟理論等54個專業,其中屬國內首創4項,國內領先9項,國內先進19項,市內首創24項,市內先進33項。
至2011年,嘉定區推進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嘉定園擴區,科技支撐和引領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進一步顯現。全區有高新技術企業315家,新申報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2家,上海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連成(集團)有限公司被評為國家創新型企業,10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新增88項國家和市級創新基(資)金項目。新認定4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科技企業152家。 元明之際,離縣治15公里的劉家港(今稱瀏河),乃國內重要貿易港口,本縣素得其利。見之文字記載的境內對外貿易始於民國初年,出口產品有大蒜、黃草織品、毛巾等,經外商在上海開設的洋行,運銷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各國。民國30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產品出口一度中斷。抗日戰爭勝利後,本縣除恢復傳統出口產品外,增加了純棉坯布的出口。
解放後,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擴大,本縣出口產品的品種、數量和銷售國家(地區)日益增加。1979年起,貫徹執行對外開放方針,出口品種、數量大幅度增長,出口產品由原來以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為主,逐步變為以工業產品為主。同時,開展「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生產,來件裝配,補償貿易)、吸收外資、引進技術設備、創辦中外合資企業等,促進了對外經濟貿易關系的全面發展。至1987年底止,全縣有出口創匯企業120多家,出口產品120多種,從事外貿生產的職工約3.5萬名。是年,傳統出口的大蒜、黃草織品的解交額比1978年增長1.53倍。食用菌、塑料編織品、服裝、棉布、綉品、味精、燈泡、檸檬酸、文教用品等商品,質地優良,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國際市場青睞,成為本縣出口的重點產品。1987年,全縣外貿解交額3.13億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1.7%,比1978年增長7.2倍。工業產品(包括手工藝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不斷上升,1987年佔88.25%。在擴大出口的同時,本縣於1980年起,還利用外匯留成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進口緊缺原輔材料;興辦合資企業;組織技術勞務輸出等,發展了對外經濟貿易關系。
2012年,累計批准新設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03家,比2011年同期增長20.1 %。聚焦總部經濟、金融投資領域,成功引進股權投資和管理類企業近百家,引進總部型外資企業7家,至年底,全區股權投資和管理類企業共317家,外資總部型企業達35家。外貿出口繼續呈現穩定增長態勢。完成外貿出口總額94.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2%。其中,加工貿易出口47.3億美元,上升17.6%;一般貿易出口47.4億美元,上升18.8%。三資企業出口7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8%,佔全區出口的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