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可用來作為化學武器的毒劑都有哪些
可用來作為化學武器的毒劑有很多,但總而概之,常用的大概有六種。
第一種是窒息性毒劑,這種毒劑會對人體的肺組織造成損傷,使人感到呼吸困難、胸部壓痛,直至昏迷,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這種窒息性毒劑對人的眼、鼻、喉等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1956年5月6日,美軍在朝鮮戰爭中曾用B—29轟炸機對北朝鮮南浦市地區投擲窒息性毒劑炸彈,造成了1127個老百姓中毒,其中480人窒息而死。
第二大「魔王」叫糜爛性毒劑,這種毒劑能對人體的呼吸道、肺組織以及神經系統產生巨大損傷,嚴重時會導致死亡。人的皮膚接觸這種毒劑後會發生紅腫、起泡、潰爛等現象,尤其當人眼沾染了以後,眼睛就會瞎掉。其中最出名的是芥子氣,芥子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被稱為「毒劑之王」,直到現在人們也沒找到它的解毒葯。1984年3月,伊拉克軍隊曾用飛機向伊朗軍隊的陣地大量布灑芥子氣,造成伊朗士兵大量中毒而被迫撤退,造成的傷亡人數達2700多。
第三種是中毒性毒劑,因為它主要是對人體的血液細胞產生破壞作用,因此也稱血液中毒性毒劑。人體吸入這種毒劑以後,會由於血液細胞受損而導致全身性組織缺氧,特別是呼吸器官受到損傷,出現呼吸麻痹,嚴重時可致死。
第四種是刺激性毒劑,這類毒劑主要是刺激人的眼睛、鼻子、喉嚨、皮膚等器官,人中毒後會出現流淚、咳嗽、惡心、胸痛、頭痛以及皮膚灼痛等症狀。不過在脫離接觸後幾分鍾至幾個小時後,這些症狀便可消失。但是如果在短時間內大量吸入也會造成肺部損傷而死亡。
在越南戰爭中,美軍曾多次使用一種叫CS的刺激性毒劑,攻克了用常規武器久攻不下的越軍堅固的防禦陣地。
令人感到恐怖的是,這種毒劑大都是芳香性固體,人會情不自禁地為其香味所吸引,然而它卻讓人在聞到香味的同時受到「陰險」的毒害。
第五種毒劑是失能性毒劑,人在遭受它的襲擊後,會出現精神失常或軀體失去效能的情況,如出現幻覺,走路跌跌撞撞、辨不清方向或是全身癱瘓,暫時失明等症狀,從而失去了戰鬥力。
第六種毒劑,也是最為「惡毒」的一種毒劑——「神經性毒劑」。其威力簡直令人毛骨悚然,只要吸入或接觸一小滴這種毒劑,立即能使人鼻子充血、全身出汗、惡心、嘔吐、肌肉抽搐以至癱瘓窒息而死亡。目前,它已成為一些國家裝備的主要化學武器。據估計,僅美國一家擁有的神經性毒劑,就足以殺死5000倍於目前全球人口的人數。而前蘇聯的儲備量的殺傷力則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可以說,人類正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化學武器庫中,這種說法一點也不過分。
⑵ 用來作為化學武器的毒劑都有哪些
用來作為化學武器的毒劑林林總總,但總而言之,常用的不外乎六種。化學障礙物
化學障礙物是用毒劑構成的障礙物。有些國家曾在戰爭中使用過。
化學障礙物包括兩類:一類是用各種手段布灑持久性毒劑構成的染毒地段(如與其他人工障礙物結合使用,即可構成工程化學障礙物),其持續時間隨毒劑種類、染毒密度、地形和氣象條件的不同而異。
另一類是用化學地雷設置的地雷場。場內化學地雷的密度,取決於染毒密度的要求、化學地雷的型號及其內裝毒劑的種類。
化學地雷場與己方陣地之間須有一定的安全距離。化學地雷通常與防步兵、防坦克地雷結合設置成混合地雷場。這種地雷場能增大排雷困難,降低對方克服和通過障礙物的速度。
化學障礙物主要用於防禦戰斗中干擾對方軍隊的集結,遲滯其開進和展開,掩護己方防禦前沿、間隙地和翼側。退出戰斗時,也可用它遲滯尾追之敵。
⑶ 按化學毒劑的毒害作用可分為幾類
通常,按化學毒劑的毒害作用把化學武器分為六類:神經性毒劑、糜爛性毒劑、全身中毒性毒劑、失能性毒劑、刺激性毒劑、窒息性毒劑。
神經性毒劑是指破壞神經系統正常傳導功能的有毒性化學物質。最具代表性的四個神經性毒劑是塔崩(tabun)、沙林(sarin)、梭曼(soman)和維埃克斯(VX)。
以皮膚糜爛作用為傷害特點的毒劑。兼有全身中毒作用,可致死亡。芥子氣(β,β′-二氯二乙基硫醚)是最重要的糜爛性毒劑,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被稱為「毒劑之王」。
全身中毒性毒劑,屬氰類毒劑,主要包括氫氰酸和氯化氰。化合物分子中含CN-,施放後呈蒸氣態,經呼吸道吸入,作用於細胞呼吸鏈末端細胞色素氧化酶,使細胞能量代謝受阻,供能失調,迅速導致機體功能障礙,是一類速殺性毒劑。
失能性毒劑簡稱失能劑,是一類使人暫時喪失戰斗能力的化學物質,從而失去戰鬥力的毒劑。中毒後主要引起精神活動異常和軀體功能障礙,一般不會造成永久性傷害或死亡。
刺激性毒劑是以刺激眼、鼻、喉、皮膚和上呼吸道為特徵的一類非致死的暫時失能性毒劑,對眼、鼻、喉、皮膚和上呼吸道有強烈刺激作用。
窒息性毒劑,又稱肺損傷劑。是能損害肺組織、引起肺水腫,導致呼吸功能破壞使人缺氧窒息的毒劑。主要是損傷肺組織,使血漿滲入肺泡引起肺水腫的一類毒劑。
(3)化學毒劑包含哪些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化學武器的陰霾愈發濃重。由於不需要大規模資金和技術投入就可快速組建可觀的殺傷武器庫,化學武器被作為「窮國原子彈」得到大量生產和裝備,並在戰爭中頻繁使用。
冷戰期間,僅美國和蘇聯掌握的龐大化學武庫,數量多達幾萬噸,足以將地球上的大部分人和動物毀滅。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就對伊朗採取過塔崩、沙林等毒氣攻擊200餘次,直接造成約10萬人中毒。
據統計,在因大規模使用現代化學武器而被稱為「毒氣大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共動用毒劑54種,總釋放量高達12.15萬噸,直接導致127萬餘人中毒,超過9萬人死亡,戰爭的倖存者也遭受到身心上的巨大創傷。
隨著軍事需求的快速推動,目前化學武器已經形成了包括神經性毒劑、糜爛性毒劑、窒息性毒劑、失能性毒劑、刺激性毒劑和全身中毒性毒劑6類70餘種規模的龐大毒庫,犯下了戕害人民的種種罪行。
⑷ 常用的毒劑有6種都是什麼
(一)神經性毒劑(nerve agents)
這是現今毒性最強的一類化學戰劑。人員中毒後迅速出現一系列神經系統症狀而得名。主要代表有沙林、塔崩、梭曼和VX,它們都是有機磷酸酯類化合物;因含磷,又稱含磷毒劑。
(二)糜爛性毒劑(blister agents)
又稱起皰劑(vesicants),能引起皮膚、眼、呼吸道等局部損傷;吸收後出現不同程度的全身反應。主要代表有芥子氣,氮芥和路易氏劑。
(三)全身中毒性毒劑(systemic agents)
主要代表有氫氰酸、氯化氰。經呼吸道吸入後與細胞色素氧化酶結合,破壞細胞呼吸功能,導致組織缺氧。高濃度吸入可導致呼吸中樞麻痹,死亡極快。
(四)窒息性毒劑(choking gases ,asphyxiants)
又稱肺刺激劑(lung irritants)。主要損傷呼吸系統,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水腫,導致缺氧和窒息。如光氣、雙光氣以及氯氣、氯化苦等。
(五)失能性毒劑(incapacitating agents ,incapacitants)
這類毒劑種類繁多。美軍裝備的主要是畢茲(BZ)。它可以引起思維、情感和運動機能障礙,使人員暫時喪失戰斗能力。
(六)刺激劑(irritants)
這類毒劑對眼和上呼吸道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引起眼痛、流淚、噴嚏和胸痛等。主要代表有苯氯乙酮、亞當氏劑、CS和CR。外軍常用來騷擾對方軍事行動,並用作「抗暴」劑,目前仍有裝備。我軍不列為化學戰劑。 註:
致
死
性
1,神經性
塔崩沙林梭曼VX
2,糜爛性
芥子氣路易氏劑
3,全身中毒性
氫氰酸氫化氰
4,窒息性
光氣(雙光氣)
非致
死性
1,失能性
畢茲(BZ)
2,刺激劑
苯氯乙酮亞當氏劑CSCR
此外,美軍侵越戰爭中曾大量使用了除莠劑毀壞農作物和森林,故又稱植物殺傷劑(anti-plant agents)。使用狀態為白色、橙色、藍色粉末或油狀液滴。除莠劑是清除田間雜草的葯劑,但大量使用能使植物葉子變黃、枯萎、脫落,達到暴露對方目標、限制游擊隊行動的目的。人員吸入、誤食或皮膚大量接觸,也會引起中毒。top
⑸ 化學戰劑可分為哪些毒劑種類
根據CWA的性質、作用原現及戰術目的,化學戰劑可按不同方法進行分類。
如按戰術用途分類可分致死性毒劑、致傷性毒劑、失能性毒劑、擾亂性毒劑和牽制性毒劑;按作用快慢可分速效性毒劑和非速效性毒劑。
暫時性毒劑
施放後呈蒸氣或氣溶膠,造成空氣染毒,人員接觸中毒,有效殺傷時間短。使用的毒劑多為沸點低、易揮發的液態毒劑,如氫氰酸、光氣、沙林等;常溫時為固體、施放後呈煙狀的毒劑,如失能劑BZ、刺激劑CS、苯氯乙酮等亦可用作暫時性毒劑。
前者多用於迅速殺傷對方有生力量而不妨礙隨後佔領該地區,故敵人多在進攻時使用。後者用於擾亂或疲憊對方,降低或使對方失去戰鬥力。
持久性毒劑
施放後呈液滴狀或微粉狀,地面染毒,人員接觸中毒,有效殺傷時間長。使用的毒劑多為沸點高,不易揮發的液體毒劑如芥子氣、VX和以微粉狀施放的固體毒劑。
因其在地區造成長時間染毒,人員不宜立即進入該地區,故敵人多在防禦或退卻時使用。以圖阻礙、遲滯或牽制對方軍事行動。
微粉狀毒劑施放後沉落於地面,人員或車輛通過或風速較大時再度飛楊,故可造成較長時期的地面和空氣染毒。
半持久性毒劑
有效殺傷時間介於前兩者之間,能保持數十分鍾至數小時,如梭曼、塔崩、雙光氣等。外軍一直很重視所謂中等揮發度毒劑的研究,意欲使此類毒劑能經呼吸道和皮膚雙途徑吸收,發揮其致傷作用。
毒劑的持久性是相對的。它與毒性的理化性質、施放方法、戰斗狀態、目標區的地形和氣象條件等因素有關。通常作為暫時性毒劑使用的CS,若以微粉狀態布灑於地面可長期發揮毒性作用;通常作為持久性毒劑使用的芥子氣如施放呈霧狀,則為暫時性毒劑。
⑹ 什麼是製造化學武器常用的毒劑
(1)神經性毒劑:是指破壞人體神經系統正常功能的毒劑。包括沙林、梭曼、維埃克斯;
(2)糜爛性毒劑:是指糜爛皮膚和傷害各部器官的毒劑。主要是芥子氣、路易氏氣;
(3)窒息性毒劑:是指傷害肺部令人員缺氧窒息的毒劑。主要有光氣等;
(4)全身中毒性毒劑:是指破壞人體組織細胞的氧化功能的毒劑。主要有氫氰酸和氯化氰。
(5)刺激性毒劑:是1類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的毒劑。主要有苯氯乙酮和希埃斯等;
(6)失能性毒劑:是指令人的思惟和運動性能產生障礙,暫時失去戰役力的劑。主要有畢茲;
(7)植物殺傷劑:是指使植物枝葉脫落、枯死的化學物資,用來破壞森林、莊稼,人員誤食染毒水或過量接觸染毒物體時也可引發中毒。
⑺ 化學武器的毒劑
又稱化學毒劑、化學戰劑、軍用毒劑,是軍事行動中以毒害作用殺傷人畜的化學物質。它是化學武器的基礎,對化學武器的性能和使用方式起著決定作用。外軍裝備的毒劑主要有6類14種。
按化學毒劑的毒害作用把化學武器分為六類:神經性毒劑、糜爛性毒劑、全身中毒性毒劑、失能性毒劑、刺激性毒劑、窒息性毒劑。 化學襲擊後的毒劑蒸氣或氣溶膠(初生雲)隨風傳播和擴散,使得毒劑的效力遠遠超過釋放點。故其殺傷范圍較常規武器大許多倍。
染毒空氣能滲入要塞、塹壕、坑道、建築物、甚至裝甲車輛、飛機和艦艙內,從而發揮其殺傷作用。換言之,對於常規武器具有一定防護能力的地域和目標,使用化學武器顯然
更為有效。化學武器的這種擴散「搜索」能力,不需高度精確的施放手段。因此對確切方位不能肯定的小目標的襲擊,使用化學武器比使用常規武器成功的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