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最有名的化學家是誰
1997年5月6日,我國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生物有機化學的先驅者之一,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名譽所長汪猷教授不幸在上海逝世。 汪猷字君謀,1910年6月7日出生於杭州。從小受其父影響,喜愛自然科學。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就讀於應用化學,從此他與化學結下了不解之緣。1927年,他考入金陵大學工業化學系,1931年獲理學學士學位。由於成績優異,畢業後由學校推薦到北平協和醫學院,在生物化學科作研究生後轉作研究人員,師從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吳憲,研究性激素的生物化學。1935年9月赴德國進了慕尼黑大學化學研究所,在諾貝爾獎獲得者H?Wieland指導下當研究生,從事不飽和膽酸和甾醇的合成研究。1937年冬,汪猷獲慕尼黑大學博士學位。1938年秋,他去海德堡威廉皇家科學院醫學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任客籍研究員,在諾貝爾獎獲得者R?Kuhn指導下進行藏紅素化學的研究,合成了十四乙醯藏紅素。這是當時分子量最大的有機化合物。1939年春赴英英國倫敦密特瑟克斯醫學院考陶爾生化研究所任客籍研究員,從事雌性激素似物的研究。 汪猷於1939年8月回國。回國後他先在協和醫學院任講師、助教授,除講課外還從事甾族性激素的研究。自1942年4月到新中國解放前夕,他先後任上海丙康葯廠廠長,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兼上海醫學院有機化學教授。在此期間,他在當時極其艱苦、簡陋的條件下,克服種種困難,進行了抗生素葯物的研究。 新中國成立後,汪猷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員,後又調入有機化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副所長、代理所長、所長,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由於國家對科學事業的重視,更激發了他對振興祖國科學事業的熱情,他的研究生涯進入了黃金時期。60年代開始,汪猷先後開展了生命基礎物質——蛋白質、核酸、多糖的研究以及有機催化、生物催化、石油發酵和單細胞蛋白生產,模擬酶化學,生物合成等研究。 1965年9月,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它是第一個全合成的、與天然產物性質完全相同的、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質。這是汪猷和王應睞、邢其毅等負責領導組織的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等單位許多科學家集體智慧的結晶。自1968年開始至1981年完成的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酸的全合成是繼胰島素全合成以後我國生物化學及有機化學研究史上又一項嶄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汪猷也參加並參與領導了此項科研。這項研究使我國在生命基礎物質的研究上步入了新的階段,且為國家培養了一支從事核酸化學和核酸生物化學的研究隊伍,為我國的基因工程、核酸的工業生產、核苷酸抗癌葯物的研究與生產奠定了基礎。自1978年開始,汪猷參加和直接指導了對天花粉有效成分天花蛋白的一級結構的測定,並與協作單位共同完成了二級結構與空間結構的初步測定。這是完全由我國有機化學家和物理化學家完成分離、提純並測定一級及空間結構的第一個蛋白質。 汪猷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終站在有機化學發展的前沿,在生命基礎物質的研究及其他天然產物化學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是馳名中外的科學家。他於1955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1984年當選法國科學院外國院士。他曾任中國化學學會副理事長,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二、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貳』 中國近現代最傑出的10位科學家排名
1)錢學森:航天與導彈專家
2)袁隆平:水稻專家
3)李四光:地質學家
4)鄧稼先:核物理學家
5)華羅庚:數學家
6)張孝騫:醫學家
7)朱光亞:物理學家
8)吳文俊:數學家
9)李國傑:計算機專家
10)黃伯雲:材料學家
王琎,分析化學家、教育家。是我國近代分析化學和中國科學史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他畢生致力於理科和師范大學的教育和科學研究,培育了
中國幾代科學技術人才。他還長期從事化學史的研究工作,是用分析實驗結果為依據並與歷史考證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化學史的開拓者之一。
候德榜,著名化工專家,字致本。1890年8月9日生於福建省閩候縣坡尾鄉一農民家庭,1974年8月26日卒於北京。190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美國教會辦的福州英華書院,1910年考取清華留學預備學堂高等科,1913年以全部功課十科均滿分完成預科學業並公費派往美國留學,1917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專業、1919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1921年獲該校博士學位。1921年10月回國後出任中國化工工業開拓者范旭東開辦的天津塘沽鹼廠總工程師。
建國後,1951年任中國化學會理事長,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今中科院院士),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副主席。1963年任中國化工學會理事長。
候德榜一生功績卓越,為中國化學工業發展做出卓越貢獻,是中國近代化工工業的奠基人,世界制鹼權威。他一生共獲20多項榮譽。撰寫過《manufacture of soda》、《從化學家觀點談原子能》、《制鹼工學》等10餘部著作,發表過60多篇論文,被范旭東稱為「國寶」,其塑像立於北京化工大學院內,為後人共仰。
邱宗岳,化學教育家,南開大學化學系的創始人,理學院的奠基人之一。他將南開大學化學系辦出了特色,注重學生的基礎理論教育和實驗訓練,為國家培育出大批科技人才。
北京師范學院——歷史系教授——殷 常 符
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徐 壽,在近代中國,化學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成果。其首功
徐壽,江蘇無錫人,一八一八年出生於一個中等地主家庭。五歲時死了父親,家庭經濟性況不像一般地主那樣富裕,這使徐壽不能順利的走上科舉仕途的八股文,開始研究所謂格致之學。
徐壽開始學習化學知識大概是一八五五年後一、二年之內。他來到上海之後,看到了當時由教會辦的墨海書館出版的《博物新編》一書(一八五五年出版),書中記氧氣、氫氣、等化學知識,從這本書里,徐壽學到了初步的化學知識。
徐壽從上海回到無錫後,親手做了一些儀器開始進行化學試驗,他不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還動手作試驗,所以他的化學知識比起同時代的人,要豐富得多。他不僅試驗了《博物新編》所載的方法,還能舉一反三,做出書上未有的試驗。一八六二年,他被請到安慶,與華蘅芳等人共同努力,造出了我國第一艘輪船「黃鵠號」,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一八六七年被調到江南製造局,從此一直到他逝世,在那裡擔任了十七年編譯工作。徐壽除了譯書之外,還發起成立了一個「格致書院」,向聽講的人做氧氣、氫氣試驗,徐壽主持這一書院,這為我國的化學事業做了一些先驅工作。徐壽的兩個兒子徐建寅、徐華封,在他的影響下也都成為化學工作者。在半殖民地半封的中國,化學能有這么一點基礎,與徐壽的啟蒙工作是分不離的。
據載,黎壽共譯成十三部書,其中以化學譯著為主,如:《化學鑒原》、《化學鑒原續編》、《化學鑒原補篇》、《化學考質》、《化學求數》、《物體遇熱易改說》等。除此之外,他還發表了一些科學論文。徐壽的這些譯著和論文。對我國近代化學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貢獻。
首先是化學基本物質命題方面,從徐壽所著的書開始,我們有了一套系統元素名稱。今天通用的元素名稱基本上就是採用了那時決定下來的原則。因為西方拼音文字和我國的方塊漢字,造字的原則上具有本質的區別,大部分的化學原素在我國的語文里沒有現成的名稱可用。在徐壽之前,一些最著名的元素,如金、銀、銅、鐵、等,早以採用我國原有的名稱;一些習見的氣體如養氣、輕氣、等,則沒有造成新字而是根據它們的性質來命名的,可是到徐壽譯書的時代,元素以經有了六十四種,據性質命名的方式巳經不行了。因此,徐壽巧妙地應用西方文字第一音節而造新字的原則。
根據這個原則,大約在一八七0年以後一、兩年內,由徐壽翻譯了《化學鑒原》一書,首先印出中文化學元素表。絕大部分金屬元素名稱,如鈉、錳、鎳、鈷、鋅、鈣、鎂等最初都 是《化學鑒原》中使用的,一直保留到現在未改變。徐壽應用取音的原則,為我國元素名稱奠定了基礎,這是一項了不起的功績。
除了為元素名稱奠定基礎外,徐壽的貢獻還在於介紹化學知識的系統性。在此以前,介紹的只是零星的化學常識,不成系統。徐壽所譯的化學書,全盤把近代化學的主要部分都傳入了我國。最早出版的《化學鑒原》是一部研究普通化學的書。論證基本理論和重要元素的性質。《化學鑒原補編》是一部專門有機化學的書。《化學考質》則專講定性分析。《化學求數》是講定量分析。《物體遇熱易解說》是物理化學的初步知識。再加上徐建寅譯的《化學分原》和汪振聲譯的《化學工藝》可以說這八部書概括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化學知識的主要內容。徐壽系統的傳播了新的化學知識,不僅對中國有很大的影響,日本也派克枊元前光來學習。
『叄』 中國化學家都有哪些
黃鳴龍(1898~1979),有機化學家。江蘇揚州人。1917年畢業於江蘇省揚州中學,1918年畢業於浙江醫院專科學校。1924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化學博士學位。1925年回國後,任浙江醫葯專科學校教授兼主任。
1934~1940年先後在德國符茲堡大學、德國先靈葯廠研究院、英國倫敦大學做訪問教授。1940年回國,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5~1952年,先後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教授、默克葯廠研究員。
1952年回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科學院化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數學物理化學部委員、中國葯學會副理事長。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38年開始從事甾體化學的研究。首次發現甾體中的雙烯酮反應,用於生產女性激素。發現變質山道年的4個異構體在酸鹼中可以成圈轉變,由此推斷出山道年及4個變質山道年的相對構型。
1945年在美國從事凱西納—華爾夫還原法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國際上稱之為黃鳴龍還原法。他還領導了用七步法合成可的松的研究,並協助工業部門投入了生產。領導研製了甲地孕酮等計劃生育葯物,為建立甾體葯物工業做出了重大貢獻。關於甾體合成和甾體反應的研究,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發表論文100餘篇。
在有機化學史上迄今唯一一個用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反應:黃鳴龍還原反應,更讓世人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
黃鳴龍還原法的基礎是狼凱惜納還原法,黃鳴龍在其反應條件上進行了改良,先將醛、酮、氫氧化鈉、肼的水溶液和一個高沸點的水溶性溶劑(如二甘醇、三甘醇)一起加熱,使醛、酮變成腙,再蒸出過量的水和未反應的肼,待達到腙的分解溫度(約200℃)時繼續迴流3~4個小時至反應完成,這樣可以不使用狼凱惜納法中的無水肼,反應可在常壓下進行,而且縮短反應時間,提高反應產率(可達90%)。
『肆』 十大著名化學家中國近代比較出名的化學家有哪些
謝寧
高謝寧
曾讀於北達資源、北京附屬
現代著名化家物家同著深厚哲功底繼承並發展理論
『伍』 中國近現代最好的化學家是誰
候德榜,主要貢獻在於制鹼上面
邢其毅,領導合成人工牛胰島素,個人認為他在化學界的地位是要比候德榜高的
徐光憲,物理化學,現在稀土提純所用的串級分離技術的提出者
張青蓮,測定並修正了若干若干原子量,比喻銦(In)
還有唐有祺,傅鷹,黃鳴龍······都很牛
『陸』 你知道有哪些近代化學史上的化學家他們有哪些成就
一、唐敖慶
唐敖慶(1915 11.18 - 2008 07.15),男,江蘇宜興人,理論化學家、教育家和科技組織領導者。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49年獲美國哥倫比亞 大學博士學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名譽主任,吉林大學教授、名譽校長,中國量子化學之父。他是中國理論化學研究的開拓者,在配位場理論、分子軌道圖形理論、高分子反應統計理論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傑出的研究成果,對中國理論化學學科的奠基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他還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首屆主任,創建了中國的科學基金制度。
二、盧嘉錫
1915年10月26日出生於福建省廈門市,祖籍台灣省台南市。盧嘉錫於1926年上過一年公立小學,1927年後相繼在廈門育才學社和大同中學初中就讀過一年半,1928年秋考入廈門大學預科,時年13歲。
1930年進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34年畢業,同時修畢數學系主要課程。畢業後留校任化學系助教三年,同時兼任中學數學及英文教員。1937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費,進倫敦大學學院學習,兩年後獲倫敦大學物理化學專業哲學博士學位。
1939年秋,他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從事結構化學研究。在此期間,他發表了一系列學術論文,其中不少成為結構化學方面的經典文獻;1945年1月~1945年11月任美國加州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員。1946~1960年任廈門大學化學教授。
1981年5月~ 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84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早年設計的等傾角魏森保單晶X射線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數圖,載入國際X射線晶體學手冊,稱為「盧氏圖」。
在非線性光學晶體新材料探索研究中,提出了性能敏感結構的新概念。組織多學科的隊伍,發現了優秀的新型無機類芳香性紫外倍頻晶體低溫相硼酸鋇(BBO),含四個過渡金屬原子,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兩個網兜狀福州模型,而後又提出了一種新雙氮分子絡合物。
三、侯德榜
1890年8月9日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 1916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獲學士學位. 1918—1921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其主要貢獻是創立了中國人自己的制鹼工藝——侯氏制鹼法。
四、邢其毅
1911年11月24日出生於天津市。1933-1936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院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1936-1937年在德國慕尼黑大學維蘭德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
1937-1941年在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44-1946年在新四軍華中軍醫大學任教。1946起歷任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有機化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後任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員。
他是我國多肽化學研究方向的開創者,是我國進行接肽方法和標記氨基酸研究的第一人。他提出用硝基苯甲酸酐與氨基酸發生德肯-威斯特(Dakin-West)反應使氨基酸末端生成一個帶色的氨基酮化合物,這是一個識別氨基酸羧端的好方法。
1959年,在國家科委的組織領導下,由北京大學化學系、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和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等共同組成一個統一的研究隊伍,開始胰島素合成研究,邢其毅是這個研究集體的學術領導者之一。
經過數年的共同努力,人類第一個用人工合成方法得到的活性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終於在1965年降生在中國大地上。另外他主持撰寫的《基礎有機化學》是一部綜合反映現代有機化學的教科書,對於高校的有機化學教學具有廣泛影響。這些著作滋育了幾代化學家的成長。
五、徐光憲
1920年生於浙江省紹興市。194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化學系。1946年任交通大學化學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學,195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不久回國,到北京大學任教至今。
歷任北京大學原子能系(後改為技術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任,中國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稀土學會副理事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徐光憲的成就在於提出的稀土串級萃取理論,使我國稀土分離技術和產業化水平躍居世界首位。
『柒』 中國有哪些科學家在化學上做出傑出貢獻最好把做出的
王璡,分析化學家、教育家。是我國近代分析化學和中國科學史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他畢生致力於理科和師范大學的教育和科學研究,培育了中國幾代科學技術人才。他還長期從事化學史的研究工作,是用分析實驗結果為依據並與歷史考證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化學史的開拓者之一。候德榜,著名化工專家,字致本。1890年8月9日生於福建省閩候縣坡尾鄉一農民家庭,1974年8月26日卒於北京。190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美國教會的福州英華書院,1910年考取清華留學預備學堂高等科,1913年以全部功課十科均滿分完成預科學業並公費派往美國留學,1917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專業、1919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1921年獲該校博士學位。1921年10月回國後出任中國化工工業開拓者范旭東開的天津塘沽鹼廠總工程師。建國後,1951年任中國化學會理事長,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今中科院院士),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副主席。1963年任中國化工學會理事長。候德榜一生功績卓越,為中國化學工業發展做出卓越貢獻,是中國近代化工工業的奠基人,世界制鹼權威。他一生共獲20多項榮譽。撰寫過《manufactureofsoda》、《從化學家觀點談原子能》、《制鹼工學》等10餘部著作,發表過60多篇論文,被范旭東稱為「國寶」,其塑像立於北京化工大學院內,為後人共仰。邱宗岳,化學教育家,南開大學化學系的創始人,理學院的奠基人之一。他將南開大學化學系出了特色,注重學生的基礎理論教育和實驗訓練,為國家培育出大批科技人才。還有??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