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活中有哪些化學變化
具體如下:
1.
物理變化:棒冰上面有霧氣,鐵融成鐵水冰箱里的飲料拿出後有水珠,水開時上面有霧氣,水結冰。
2.
化學變化:放鞭炮,紙燃燒,久置的澄清石灰水便渾濁,硫酸腐蝕鐵塊,鐵生銹。
知識拓展:
「物理變化發生的過程中,不一定有化學變化」怎麼理解:
1.
冰的熔化(冰變成了水,發生了物理變化,而沒有發生化學變化)。
2.
物理變化是指物質的形態、密度等的變化,沒有新的物質生成;而化學變化是肯定有新物質生成。
3.
物理變化發生的過程中,不一定有化學變化;但是化學變化發生的過程中,一定有物理變化。
Ⅱ 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在生活中有什麼例子
日常生活中的化學變化有鐵生銹、紙的燃燒、久置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水鹼的形成和銀的飾品發暗等現象;物理變化有棒冰上面有霧氣、水結冰、升華和凝華、水蒸氣液化和水滴石穿等現象。
(一)化學變化:
1、鐵生銹:
生銹是一種化學反應,本質上是金屬的氧化反應。最常見的生銹現象是鐵製品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和氧氣發生了氧化反應,或者是被水中的氧元素侵蝕成為氧化物。
2、紙的燃燒:
紙在高溫下(達到紙的著火點)與氧氣發生劇烈的氧化反應,並產生光和熱。紙張燃燒的實質主要就是纖維素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反應,同時伴有能量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生成了新物質。
3、久置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少量二氧化碳溶於水中,和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澱:CO2+Ca(OH)2=CaCO3↓+H2O,CaCO₃基本上不溶於水,因此石灰水會變渾濁。
4、水鹼的形成:
水裡夾帶著不容易溶解的物質,如硫酸鈣CaSO4等沉澱下來的。硫酸鈣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由於水的溫度增高,會降低它的溶解度,因此它就沉澱在壺底了。水中還夾帶著一些溶解的物質,如酸性碳酸鈣Ca(HCO3)2、酸性碳酸鎂Mg(HCO3)2等,這些物質受熱就會分解,生成碳酸鈣和碳酸鎂等不溶解於水的物質,就沉澱在壺底。
5、銀的飾品發暗:
銀飾戴久了發黑是因為和空氣發生了氧化反應。因為每個人的內分泌結構不一樣,有些人的汗液含酸比較多,有些人比較少,有些人的氨含量比較高,所以佩戴銀飾產生了不同的結果,酸的容易黑,不酸的就不太容易黑,甚至有些油脂分泌旺盛的人會把自己的銀飾帶得油光發亮。
(二)物理變化:
1、棒冰上面有霧氣:
因為棒冰剛從冰箱里或者冷藏櫃里拿出來,是冷的,空氣中的水分遇冷凝結成液體,所以棒冰上會出現一層薄薄的霧。
2、水結冰:
水結冰的過程是凝固的過程。 凝固是指物質從液相變為固相的相變過程。 在一定壓強下,液態的晶體物質,其溫度略微低於熔點時,微粒便將規則地排列成為穩定的結構。
3、升華和凝華:
用久的電燈泡會發黑是因為鎢絲發生了物態變化。燈泡裡面發光的鎢絲,由於電流通過時產生強烈的高溫,鎢絲的表面有一小部分變成蒸氣揮發出去,遇到了比較冷的燈泡玻璃後,就凝結在玻璃上,時間一長,便結了一層薄薄的黑霜。
4、水蒸氣液化:
火箭發射時,在發射台下有一個大水池,讓高溫火焰噴到水中,火箭升空瞬間,看到的白色「氣團」是水蒸氣液化形成。
5、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的一種原因是水從高處滴落,其沖擊力比較大,沖擊力給石頭帶來磨損,水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滴一磨,石頭就被磨穿了。
Ⅲ 我們身邊有那些屬於化學變化
1、光合作用——光的使者,養分的源泉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食物(葡萄糖)和氧氣。這是日常化學反應最常見的一種也最重要的一個,因為通過這個反應植物為自己和動物生產食物,而且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
反應過程是這樣的:12H2O+6CO2+陽光→(與葉綠素產生化學作用)C6H12O6(葡萄糖)
+6O2+6H2O
2、細胞呼吸——與氧氣的親密接觸
與光合作用相反,細胞呼吸的反應過程是將能量分子結合我們吸入的氧氣釋放細胞所需的能量、二氧化碳和水。細胞能夠使用的能量的直接來源是一種叫做三磷酸腺苷(ATP)的化學能。
細胞呼吸反應的總體方程: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能量 (36 ATPs)
3、無氧呼吸——微觀的化學天地
與有氧呼吸不同,無氧呼吸則描述了一組化學反應,使細胞在無氧環境中從復雜分子處獲得能量。舉個例子,如果你進行了劇烈或者長時間的運動,氧氣被耗盡就會出現供應不足的現象。
表面上看你的呼吸會很急促,還很可能你大汗淋漓,其實在身體內部的微觀世界,你得肌肉細胞正在進行一系列的無氧呼吸。生活中,通過無氧呼吸,酵母和細菌發酵,會產生乙醇、二氧化碳和其他化學物質,做出來美味的乳酪,葡萄酒,啤酒,酸奶,麵包等美食。
其反應過程是這樣的:C6H12O6 → 2C2H5OH + 2CO2 + 能量
4、燃燒——翻滾的化學反應君
相信這個大家都不陌生,每次點燃一根火柴,升一把火,或者是搞一次燒烤,你都會看到那跳動著的艷麗火苗。燃燒反應很多,舉例來講,一些壁爐和氣體烤爐的化學反應是丙烷的燃燒反應。
大體過程是這樣的:C3H8 + 5O2 → 4H2O + 3CO2 +能量
5、生銹——一種再常見不過的化學反應
隨著時間的推移,鐵變成一種紅色,片狀覆層稱為生銹。這是一種氧化反應的一個例子。日常生活中形成銅表面的銅綠和銀變色都屬於這類。
下面是鐵的生銹的化學方程式:Fe + O2 + H2O → Fe2O3·XH2O
Ⅳ 生活中的有哪些化學反應
1、光合作用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食物(葡萄糖)和氧氣。通過這個反應,植物為自己和動物生產食物,而且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供人類呼吸。
反應式:12H2O+6CO2+陽光→(與葉綠素產生化學作用)C6H12O6(葡萄糖)+6O2+6H2O
Ⅳ 像一般家庭東西哪些物品是化學變化(緊急)
消毒液、柔順劑、小蘇打等化學物品,都是居家常用到的東西,但您真的了解它們嗎?
全面解讀——家庭常用化學物品
生活中常用的洗衣粉、84消毒液、小蘇打等化學物品,您知道它們到底是什麼成分,有什麼禁忌,都有什麼功效嗎?
漂漬液(漂水)
化學成分:次氯酸鈉,穩定劑,有些產品還含有表面活性劑。
對某些蛋白質如血跡、汗漬;色素如果汁、茶汁、咖啡等特殊污漬,用普通洗滌劑不能洗凈,用漂水可解決問題。
1. 漂水一定要稀釋後使用。
2.漂水屬於強鹼性配方,勿與酸性的清潔劑(如潔廁精類產品)混用,否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氯氣。
3.浸泡時間要短,一般15分鍾即可。
4.不宜用於有色織物、絲織品及皮革製品,也不適用於漆器和金屬製品。
5.漂水可以與洗衣粉同時使用,但最好先用洗衣粉洗一遍,然後再用漂水進行漂白殺菌。
洗衣粉
化學成分:烷基苯磺酸鈉、表面活性劑、酶等。
正確使用能提高洗衣粉的效力,最大限度發揮洗衣粉的作用,還能節約用水。
1.加酶洗衣粉用水溫度不能超過60℃,否則酶將會失效,影響洗滌效果。
2.應放置在陰涼乾燥處,尤其是加酶加香洗衣粉,溫度過高,香精會揮發,酶會失去活性。
3.洗衣粉分為5類:1.高泡型(普通型),適用於手工洗滌。2.低泡型,洗衣機專用,效力高而泡沫少,易於漂清。3.漂白型,在60℃以上的熱水中有漂白作用,適於洗白色衣物。4.加酶型,可分解衣物上的汗漬、奶漬和血污,在45℃水中使用效果最好。5.增艷型,含有熒光增白劑,白色衣物可增白,彩色衣物可增艷。
4.洗衣粉產生泡沫的多少和去污力沒有直接聯系。實踐證明:洗衣粉的濃度在0.2%~0.5%時,水溶液的表面活性最高,洗滌去污能力最強,也就是說,在一面盆的清水中加入5~10克(約1茶匙)的洗衣粉就足夠了。洗衣粉加過量除了不會再增加去污效果外,還會因溶液中鹼性的增加而對衣服纖維有損傷。
5.沒有不傷手的洗衣粉。合成洗滌劑在本質上都屬於化工產品,去污的同時或多或少都會對皮膚造成傷害。
6.很多人習慣將臟衣服存放在洗衣機中,洗衣時再放入水和洗衣粉,這是錯誤的做法。應先放入洗衣粉,加水沖開,然後再放入衣物。
7.有時漂洗了五六遍,水面上還是殘留著一些泡沫,其實衣服已經漂干凈了。一般手洗,徹底漂洗兩三遍就可以。
小蘇打
化學成分:碳酸氫鈉
人們通常只知道小蘇打能發麵包、制汽水和做滅火劑,其實,它還有以下幾種鮮為人知的用途。
1.在洗碗水裡加少許小蘇打,既不燒手,又能把碗盤洗得很乾凈。
2.小蘇打能清洗熱水瓶內的積垢。方法是將50克的小蘇打溶解在一杯熱水中,然後倒入熱水瓶中上下晃動,水垢即可除去。
3.將咖啡壺和茶壺泡在熱水裡,放入3匙小蘇打,污漬和異味就可以消除。
4.在垃圾桶或其他可能發出異味的地方灑一些小蘇打,能除臭。
5.如果家裡養了寵物,往地毯上撒些小蘇打,可以去除尿躁味。
6.將一杯小蘇打和兩匙澱粉混合起來,放在一個塑料容器內,抹在身上散發異味的部位,可以清除體味。
7.游泳池裡的氯會傷害頭發,在洗發香波里加一點小蘇打洗頭,可修復受損頭發。
8.在床單上撒一點小蘇打,可預防兒童因濕熱引起的皮疹。
9.把小蘇打均勻地撒在燒焦的鋁鍋底上,隨後用水泡一泡,數小時後,鍋底上的焦巴就容易擦去了。
Ⅵ 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化學反應
生活中常見的化學反應有:
1、光合作用: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食物(葡萄糖)和氧氣。這是日常化學反應最常見的一種也最重要的一個,因為通過這個反應植物為自己和動物生產食物,而且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
2、細胞呼吸:與光合作用相反,細胞呼吸的反應過程是將能量分子結合我們吸入的氧氣釋放細胞所需的能量、二氧化碳和水。細胞能夠使用的能量的直接來源是一種叫做三磷酸腺苷(ATP)的化學能。
3、燃燒:每次點燃一根火柴,升一把火,或者是搞一次燒烤,會看到那跳動著的艷麗火苗。燃燒反應很多,舉例來講,一些壁爐和氣體烤爐的化學反應是丙烷的燃燒反應。
4、生銹:隨著時間的推移,鐵變成一種紅色,片狀覆層稱為生銹。這是一種氧化反應的一個例子。日常生活中形成銅表面的銅綠和銀變色都屬於這類。
5、混合反應:把醋和小蘇打混合製作出「化學火山」的效果,或者在食譜中把牛奶和發酵粉混合,再加上一些其他的東西,這些料理復合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和水,正是二氧化碳氣泡形成的火山效果,來幫助焙烤食品上升。
6、電池:電池使用電化學或氧化還原反應將化學能轉換成電能。自發的氧化還原反應發生在原電池,而非自發的化學反應發生在電解槽中。
7、消化:在消化過程中成千上萬化學反應的發生。只要你把食物放進嘴裡,在你的唾液澱粉酶開始將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分解成更簡單的形式以便身體可以吸收。鹽酸在肚子與食物反應將其分解,而酶的作用則是切斷蛋白質和脂肪,使它們能夠通過腸壁被吸收進入血液。
8、酸鹼反應:把一種酸(例如,醋,檸檬汁,硫酸,鹽酸)與鹼(如,小蘇打,肥皂,氨,丙酮)混合,就會發生的酸-鹼反應。這些反應中和酸和鹼,得到的鹽和水。生成的鹽當然不僅僅是氯化鈉,不同的酸鹼反應還會生產氯化鉀等。
Ⅶ 生活那些東西碰到一起會產生化學反應 發生爆炸
你好朋友。
第一類:爆炸品
第1項:爆炸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熱、摩擦、撞擊等)能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瞬間產生大量的氣體和熱量,使周圍的壓力急劇上升,發生爆炸,對周圍環境、設備、人員造成破壞和傷害的物品。爆炸品在國家標准中分5項,其中有3項包含危險化學品,另外2項專指彈葯等。
第1項:具有整體爆炸危險的物質和物品,如高氯酸。
第2項:具有燃燒危險和較小爆炸危險的物質和物品,如二亞硝基苯。
第3項:無重大危險的爆炸物質和物品,如四唑並-1-乙酸。
第二類: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指壓縮的、液化的或加壓溶解的氣體。這類物品當受熱、撞擊或強烈震動時,容器內壓力急劇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物質泄漏、爆炸等。它分3項。
第1項:易燃氣體,如氨氣、一氧化碳、甲烷等。
第2項:不燃氣體(包括助燃氣體),如氮氣、氧氣等。
第3項:有毒氣體,如氯(液化的)、氨(液化的)等。
第三類:易燃液體。本類物質在常溫下易揮發,其蒸氣與空氣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它分3項。
第1項:低閃點液體,即閃點低於-18℃的液體,如乙醛、丙酮等。
第2項:中閃點液體,即閃點在-18℃~<23℃的液體,如苯、甲醇等。
第3項:高閃點液體,即閃點在23℃~61℃的液體,如環辛烷、氯苯、苯甲醚等。
第四類:易燃固體、自燃物品和遇濕易燃物品。這類物品易於引起火災,按它的燃燒特性分為3項。
第1項:易燃固體,指燃點低,對熱、撞擊、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點燃,迅速燃燒,能散發有毒煙霧或有毒氣體的固體。如紅磷、硫磺等。
第2項:自燃物品,指自燃點低,在空氣中易於發生氧化反應放出熱量,而自行燃燒的物品。如黃磷、三氯化鈦等。
第3項:遇濕易燃物品,指遇水或受潮時,發生劇烈反應,放出大量易燃氣體和熱量的物品,有的不需明火,就能燃燒或爆炸。如金屬鈉、氫化鉀等。
第五類: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這類物品具有強氧化性,易引起燃燒、爆炸,按其組成分為2項。
第1項:氧化劑,指具有強氧化性,易分解放出氧和熱量的物質,對熱、震動和摩擦比較敏感。如氯酸銨、高錳酸鉀等。
第2項:有機過氧化物,指分子結構中含有過氧鍵的有機物,其本身是易燃易爆、極易分解,對熱、震動和摩擦極為敏感。如過氧化苯甲醯、過氧化甲乙酮等。
Ⅷ 生活中產生化學變化的東西有哪些
生活中的例子很多。如物質的燃燒,食物變質,鋼鐵生銹。食物消化,等。
Ⅸ 哪幾樣常見物品放在一起會發生化學反應
有沒有說反應條件是常溫下還是加熱或點燃什麼的?
一般家裡常用的化學物質有:鋁制電飯鍋,鋁飯盒,鋁盒,食醋,小蘇打,食鹽,鐵制容器,水,酒(精),肥皂粉,肥皂,油等,石灰。
假如常溫下的話,鋁(鐵)制容器和醋放在一起會反應產生H2氫氣等,反應方程式為:2Al+6CH3COOH+=2Al(CH3COO)3+3H2
小蘇打和醋也會反應,生成CO2氣體和醋酸納和水,方程式為:NaHCO3+CH3COOH=CO2+H2O+CH3CO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