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三化學第一課ppt
去過福建么?那是我的家鄉,現在進入了初中的分水嶺——初二。我的叔叔是個大學生,我的學習他能幫助一些,兩年前成績不太好,不努力唄!我每天都讀幾段名人名言,這幾段對我幫助最 da: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如果圓規的兩只腳都動,永遠也畫不出一個圓;求學的三個條件是: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勞;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我決定認真學習,可是無從著手。朱阿姨給我說,她女兒告訴他的,必應上有很多學習資料。俺看了許多學習網站,發現了合創教學網rraarr.com,最全面,最詳細,最快捷......真的太棒了!年級有小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七、八年級、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科目有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版本有人教版,北師版,蘇教,冀教,粵教,湘教版,魯教版,西師版......我隨便打開了幾篇文章:《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銳角三角函數》;《Diagonsed with cancer the day》;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無敵搜索:能瞬間在、谷歌、搜搜、搜狗、有道、雅虎、必應等等中自由切換,對比研究。word文檔,ppt幻燈文檔,用戶可以上傳,投訴,評論等等。如果你想節約買資料的錢,或者想干凈利落,我覺得就來這個地方比較好!
B. 化學ppt課件哪個好
這個是教學用的課件,我們學校的老師習慣用的是101教育PPT,根據自己教的教材類別,年級選擇,就可以查看相應的課件和教案資源,我們一般是先參考,加入自己的教學設計內容,化學方面的學科工具很好用,可以模擬實驗操作。
C. 我想知道做化學PPT有哪些軟體比較好
大哥,word就可以啊,先用裡面的公式編輯器編輯出你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再貼到PPT里就行了。我們上物理課用的圖形和公式復雜多了,照樣用的PPt。
D. 利用電子白板講初中化學哪節課好
用電子白板授課,主要是用到兩個功能:
第一,是電子白板對課件的批註功能,您可以尋找相應教材的電子檔課件,例如PPT文檔格式的,電子白板相當於一個大的觸摸屏,觸控可以實現滑鼠點擊功能,在電子白板軟體中可以對課件進行批註操作。
第二,如果您沒有電子檔課件,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的白板、綠板等教學版面功能,實現無粉塵的板書授課,觸控操作和您使用粉筆板書效果是一樣的。
另外,電子白板授課還有一個大的優勢,就是可以打開電腦上的其他電子檔課件,調用方便,提高效率。
E. 綠色化學講十分鍾講什麼好講,配合PPT
聯系四川大學化學學院,胡常偉教授,他是綠色化學權威,有相關專業書籍出版。
F. 求有關化學教學的ppt模版,要好看一點的
直接用PPT 中的幻燈片版式就好啦。一般用藍底白字就行。關鍵是對比度要大一點。
G. 如何在化學教學中使用課件
化學課堂傳統教學,教師在課堂上一邊授課,一邊板書,這佔用了課堂不少時間。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教師已經嘗試計算機輔助教學,對於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有的教師認為它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有的教師認為它的教學效果不如傳統教學方式。那麼,多媒體教學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是否具有一定作用呢?應該怎樣合理利用計算機來輔助教學呢?這就是我今天探討的內容。
多媒體課件把文字、聲音、圖像、動畫集於一身,生動、形象、感染力強,能引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和注意,為學生提供一個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情境下去接受知識,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能夠收到事半功倍效果。但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可以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有些課可能用傳統教學方法效果會更好,不可能每一節課教師都使用課件,那麼這時如何在化學教學中恰當使用課件就顯得非常重要。下面就如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恰當使用課件談談我個人的體會。
一、在緒論課
化學的緒論課,一般都要介紹學科研究對象、學科發展簡史、學科特點、物質分類、學習方法及本學科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教學目的,不僅使學生對本學科有一個大致了解,還要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了興趣,才能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慾望。所以上好緒論課,對於幫助學生樹立濃厚的學習興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以往上諸論課時,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都是由教師講,誇誇其談地描繪自己所教專業,這雖然能夠使一部分學生對該專業有一定的興趣,但始終不能改變學生的被動狀態。現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方法,使得教學更加生動有趣了。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選用錄像帶,精選一些與化學學科有關的化工工業和化工發展簡史,以及對我國未來化學工業的展望等系列內容讓學生觀看,同時還可以展示一些相關的圖片給學生觀看,而教師則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講解和引導。這樣,學生一般都會被屏幕上豐富多彩的畫面和生動的內容所吸引,也會被未來化工的發展遠景所激勵。在充分直觀的基礎上,最後教師只需用十幾分鍾,大致介紹本學科的學習內容、學習要求和學習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化學計算課
在上化學計算課時寫例題、畫圖例佔用較多的時間,這時我們若採用多媒體教學,利用計算機功能就可以將例題、解題過程、圖例等用幾秒鍾就可以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既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又可以節省教師的勞動。這樣,教師也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分析相關內容和指導學生怎樣運用該知識點,並對該題進行更深一步的拓展,還可以增加一些必要的反饋練習,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使教學活動更加靈活多樣,教學內容更形象、生動,並提高課堂效率,增大課堂容量,從根本上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教學弊端,給學生較多的自由時間用語復習鞏固相關知識,優化了課堂教學,增加了課堂信息量。
三、在化學實驗課
在上化學實驗課時,例如在講解和復習氧氣、氫氣的製取以及用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時,利用微機軟體,在教學中,由學生自己操作微機,選擇正確的儀器圖形,拼畫正確的裝置圖。使學生平時學習到的知識,重復地在微機世界裡形象地再現出來,使學生在自己創造的環境中變乏味的學習為輕松愉快的操作,充分體現出在學習中學生主體的優越性。再如,在做一些演示實驗時,傳統教學方法,學生始終處於一種被動學習狀態,教師在台上操作,後排的學生卻不一定觀察得清楚。就可以利用實物投影,把小小的試管里發生的一切,通過顯示器清晰明確地呈現在全體學生面前,從而克服了後排學生觀察不清的弊端。
對於化學實驗中的一些錯誤操作,教師一般不能直接演示給學生看,只靠語言講授其錯誤的原因以及可能帶來的危害,這樣學生因為沒有親眼看見,所以常常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在做實驗時經常會有一些錯誤操作,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但是用計算機就可以模擬這些錯誤操作,可以通過放慢動作將實驗步驟分解,這樣不僅將錯誤原因分析清楚了,學生看了之後,還知道錯誤操作所引起的危害性,所以印象會很深刻,以後自己在做實驗時會注意正確的操作。例如,①在做鈉、鉀與水反應時,若所取的鈉塊或鉀塊過大,則會發生爆炸的實驗;②在實驗室製取氧氣時,試管口向上傾斜以及結束實驗時,先熄滅酒精燈再撤導管的錯誤操作均會使試管破裂;③在點燃氫氣之前必須驗純,若沒有驗純就點燃則容易爆炸;④收集多餘氯化氫時,導管直接插入水中,引起水倒吸入導管繼而吸入集氣瓶的現象等。模擬這些錯誤的實驗操作,不但節約實驗用品,而且加深了學生對錯誤原因的理解以及對錯誤操作危害性的領悟。
四、在化學理論課
化學理論揭示物質及其變化的實質,這些都是微觀世界的知識,對於中學生來說,因其受想像力的局限,比較難以掌握和理解。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多以掛圖、幻燈和模型來幫助學生想像,但因這些輔助手段的靜止和單一性,效果並不理想。而多媒體卻可以利用其強大的模擬功能將這些微觀世界在計算機里以立體地、多方位地、動態地表現出來,為學習者提供直觀、生動、形象、充足的感性材料;還可以創設問題情景,增加了學生對事物理性的認識,使教與學得以開展。例如,①在學習原子結構知識時,由於原子結構的知識涉及的理論,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確實存在的。學生要認識它,接受它不是那麼容易的。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就能將微觀的轉化成宏觀的來進行比較,學生就能夠很好的理解。像學生在理解電子雲形成過程時,單靠教材的那張相片是很難理解的,若用電腦模擬電子運動狀態,學生能夠理解電子雲的形成過程。②在學習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特點時,因為我們看不見這些微觀粒子的運動,所以我們可以用課件演示,並且可以與宏觀物質如人造衛星繞地球運動作比較,學生就可以迅速得出結論:人造衛星的運動會沿著一定軌跡,而電子的運動卻是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尋的等。在這些抽象概念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多媒體計算機可提供大量生動、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模擬微觀變化、復雜危險的實驗過程,放大、縮小、加快、減慢任意化學變化,以幫助學生理解和形成概念,從而鞏固概念,發展概念。
總的來講,電子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出良好的思維環境,在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方面顯示了不可忽視的優勢。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傳統教學方法。我們要認識到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各有所長,在教學中應繼承傳統教學中的合理部分,恰當引進多媒體教學,並使二者有機結合,各展所長,相輔相成,從而實現化學教學的最優化,這也是教育改革的趨勢之一。
H. 有誰知道關於有機化學比較有趣的話題要做ppt講大概15分鍾左右的話題
比如像酒後駕車測驗中的酒精測量原理變色反應;煤焦油的製造及意義;光合作用;人體劇烈運動時的糖酵解,塑料和橡膠的來源,成份,作用,氟里昂的製冷原理等等吧。
I. 幫忙,有關化學課上PPT展示的主題,大家給個意見
酸雨 (acid rain)是指PH值小於5.65的降水。
編輯本段酸雨相關名詞
什麼是酸雨?
被大氣中存在的酸性氣體污染,pH值小於5.65的降水叫酸雨。什麼是酸? 純水是中性的,沒有味道;檸檬水,橙汁有酸味,醋的酸味較大,它們都是弱酸;小蘇打水有略澀的鹼性,而苛性鈉水就澀澀的,鹼味較大,苛性鈉是鹼,小蘇打雖顯鹼性但屬於鹽類。科學家發現酸味大小與水溶液中氫離子濃度有關;而鹼味與水溶液中羥基離子濃度有關;然後建立了一個指標:氫離子濃度對數的負值,叫pH值。於是,純水(蒸餾水)的pH值為7;酸性越大,pH值越低;鹼性越大,pH值越高。(PH值一般為0-14之間)未被污染的雨雪是中性的,pH值近於7;當它為大氣中二氧化碳飽和時,略呈酸性(水和二氧化碳結合為碳酸),pH值為5.65。pH值小於5.65的雨叫酸雨;pH值小於5.65的雪叫酸雪;在高空或高山(如峨眉山)上彌漫的霧,pH值小於5.65時叫酸霧。
檢驗水的酸鹼度一般可以用幾個工具:石蕊試液\酚酞試液\PH試紙(精確率高,能檢驗PH值)\PH計(能測出更精確的PH值)。
什麼是酸雨率?
一年之內可降若干次雨, 有的是酸雨, 有的不是酸雨, 因此一般稱某地區的酸雨率為該地區酸雨次數除以降雨的總次數。其最低值為0%; 最高值為100%。如果有降雪, 當以降雨視之。
有時, 一個降雨過程可能持續幾天, 所以酸雨率應以一個降水全過程為單位, 即酸雨率為一年出現酸雨的降水過程次數除以全年降水過程的總次數。
除了年均降水pH值之外, 酸雨率是判別某地區是否為酸雨區的又一重要指標。
什麼是酸雨區?
某地收集到酸雨樣品, 還不能算是酸雨區, 因為一年可有數十場雨, 某場雨可能是酸雨, 某場雨可能不是酸雨, 所以要看年均值。目前我國定義酸雨區的科學標准尚在討論之中, 但一般認為: 年均降水pH值高於5.65, 酸雨率是0-20%,為非酸雨區;pH值在5.30--5.60之間, 酸雨率是10--40% , 為輕酸雨區; pH值在5.00--5.30之間, 酸雨率是30-60%,為中度酸雨區;pH值在4.70--5.00之間,酸雨率是50-80%,為較重酸雨區;pH值小於4.70, 酸雨率是70-100%,為重酸雨區。這就是所謂的五級標准。其實,北京、西寧、蘭州和烏魯木齊等市也收集到幾場酸雨,但年均pH值和酸雨率都在非酸雨區標准內,故為非酸雨區。
我國三大酸雨區包括(我國酸雨主要是:硫酸型)
1。西南酸雨區:是僅次於華中酸雨區的降水污染嚴重區域。
2。華中酸雨區:目前它已成為全國酸雨污染范圍最大,中心強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區。
3。華東沿海酸雨區:它的污染強度低於華中、西南酸雨區。
編輯本段酸雨的發現
近代工業革命,從蒸汽機開始,鍋爐燒煤,產生蒸汽,推動機器;而後火力電廠星羅齊布,燃煤數量日益猛增。遺憾地是,煤含雜質硫,約百分之一,在燃燒中將排放酸性氣體 SO2;燃燒產生的高溫尚能促使助燃的空氣發生部分化學變化,氧氣與氮氣化合,也排放酸性氣體NOx。它們在高空中為雨雪沖刷,溶解,雨成為了酸雨;這些酸性氣體成為雨水中雜質硫酸根、硝酸根和銨離子。1872年英國科學家史密斯分析了倫頓市雨水成份,發現它呈酸性,且農村雨水中含碳酸銨,酸性不大;郊區雨水含硫酸銨,略呈酸性;市區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鹽,呈酸性。於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氣和降雨:化學氣候學的開端》中提出「酸雨」這一專有名詞。
編輯本段酸雨的成因
酸雨的成因是一種復雜的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的現象。酸雨中含有多種無機酸和有機酸,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業生產、民用生活燃燒煤炭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硫,燃燒石油以及汽車尾氣排放出來的氮氧化物,經過「雲內成雨過程」,即水汽凝結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結核上,發生液相氧化反應,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經過「雲下沖刷過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過程中不斷合並吸附、沖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氣體,形成較大雨滴,最後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國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多成於化石燃料的燃燒:
⑴S→H2SO4 S+O2(點燃)→SO2
SO2+H2O→H2SO3(亞硫酸)
2H2SO3+O2→2H2SO4(硫酸)
總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S+O2(點燃)=SO2 2SO2+2H2O+O2=2H2SO4
⑵氮的氧化物溶於水形成酸:
a.NO→HNO3(硝酸)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總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4NO+2H2O+3O2=4HNO3
b.NO2→HNO3
總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4NO2+2H2O+O2→4HNO3
(*註:元素後的數字為腳標,化學式前的數為化學計量數。)
編輯本段酸雨形成的影響因素
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轉換條件
一般說來,某地SO2污染越嚴重,降水中硫酸根離子濃度就越高,導致ph值越低。
2. 大氣中的氨
大氣中的氨(NH3)對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氨是大氣中唯一的常見氣態鹼。由於它的水溶性,能與酸性氣溶膠或雨水中的酸反應,起中和作用而降低 酸度。大氣中氨的來源主要是有機物的分解和農田施用的氮肥的揮發。土壤的氨的揮發量隨著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京津地區土壤pH值為7~8以上,而重 慶、貴陽地區則一般為5~6,這是大氣氨水平北高南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偏酸性的地方,風沙揚塵的緩沖能力低。這兩個因素合在一起,至少在目前可以解釋 我國酸雨多發生在南方的分布狀況。
3. 顆粒物酸度及其緩沖能力
大氣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氣體SO2和NO2外,還有一個重要成員——顆粒物。顆粒物的來源很復雜。主要有煤塵和風沙揚塵。後者在北方約佔一半,在南 方估計約佔三分之一。顆粒物對酸雨的形成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所含的催化金屬促使SO2氧化成酸;二是對酸起中和作用。但如果顆粒物本身是酸性的,就不能 起中和作用,而且還會成為酸的來源之一。目前我國大氣顆粒物濃度水平普遍很高,為國外的幾倍到十幾倍,在酸雨研究中自然是不能忽視的。
4.天氣形勢的影響
如果氣象條件和地形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則大氣中污染物濃度降低,酸雨就減弱,反之則加重(如逆溫現象)。
編輯本段酸雨的危害
硫和氮是營養元素。弱酸性降水可溶解地面中礦物質,供植物吸收。如酸度過高,pH值降到5.6以下時,就會產生嚴重危害。它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農作物枯萎;也會抑制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與土壤離子結合的鈣、鎂、鉀等營養元素,使土壤貧瘠化;還可使湖泊、河流酸化,並溶解土壤和水體底泥中的重金屬進入水中,毒害魚類;加速建築物和文物古跡的腐蝕和風化過程;可能危及人體健康。
酸性雨水的影響在歐洲和美國東北部最明顯,而且被大力宣傳,但受威脅的地區還包括加拿大,也許還有加利福尼亞州塞拉地區、洛基山脈和中國。在某些地方,偶爾觀察到降下的雨水像醋那樣酸。酸雨影響的程度是一個爭論不休的主題。對湖泊和河流中水生物的危害是最初人們注意力的焦點,但現在已認識到,對建築物、橋梁和設備的危害是酸雨的另一些代價高昂的後果。污染空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最難以定量確定的。
受到最大危害的是那些緩沖能力很差的湖泊。當有天然鹼性緩沖劑存在時,酸雨中的酸性化合物(主要是硫酸、硝酸和少量有機酸)就會被中和。然而,處於花崗岩(酸性)地層上的湖泊容易受到直接危害,因為雨水中的酸能溶解鋁和錳這些金屬離子。這能引起植物和藻類生長量的減少,而且在某些湖泊中,還會引起魚類種群的衰敗或消失。由這種污染形式引起的對植物的危害范圍,包括從對葉片的有害影響直到細根系的破壞。
在美國東北部地區,減少污染物的主要考慮對象是那些燃燒高含硫量的煤發電廠。能防止污染物排放的化學洗氣器是可能的補救辦法之一。化學洗氣器是一種用來處理廢氣、或溶解、或沉澱、或消除污染物的設備。催化劑能使固定源和移動源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減少,又是化學在改善空氣質量方面能起作用的另一個實例。
編輯本段酸雨的治理措施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減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治理措施
世界上酸雨最嚴重的歐洲和北美許多國家在遭受多年的酸雨危害之後,終於都認識到,大氣無國界,防治酸雨是一個國際性的環境問題,不能依靠一個國家單獨解決,必須共同採取對策,減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經過多次協商,1979年11月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環境部長會議上,通過了《控制長距離越境空氣污染公約》,並於1983年生效。《公約》規定,到1993年底,締約國必須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為1980年排放量的70%。歐洲和北美(包括美國和加拿大)等32個國家都在公約上簽了字。為了實現許諾,多數國家都已經採取了積極的對策,制訂了減少致酸物排放量的法規。例如,美國的《酸雨法》規定,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二氧化硫排放量要由1983年的2000萬噸/年,經過10年減少到1000萬噸/年;加拿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983年的470萬噸/年,到1994年減少到230萬噸/年,等等。目前世界上減少二 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措施有:
1、原煤脫硫技術,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約40%一60%的無機硫。
2、優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氣等。
3、改進燃煤技術,減少燃煤過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態化燃煤技術是受到各國歡迎的新技術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加進石灰石和白雲石,與二氧化硫發生反應,生成硫酸鈣隨灰渣排出。
4、對煤燃燒後形成的煙氣在排放到大氣中之前進行煙氣脫硫。目前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煙氣中85%一90%的二氧化硫氣體。不過,脫硫效果雖好但十分費錢。例如,在火力發電廠安裝煙氣脫硫裝置的費用,要達電廠總投資的25%之多。這也是治理酸雨的主要困難之一。
5.開發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核能,可燃冰等,但是目前技術不夠成熟,如果使用會造成新污染,且消耗費用十分高.
酸雨是大氣受污染的一種表現,因最早引起注意的是酸性的降雨,所以習慣上統稱為酸雨。
純凈的雨雪在降落時,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溶入其中形成碳酸,因而具有一定的弱酸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一般約在316ppm左右,這時降水的pH值可達5.6。這是正常的現象,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酸雨。
我們所講的酸雨是指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得pH值降低至5.6以下的酸性降水。隨著近現代工業化的發展,這樣的降水開始出現,並且逐年增多。它已經開始影響到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以及人類自己了。
古代的雨雪酸度沒有記載,對大約180年前的格陵蘭島積冰的測定表明,那時降雪的pH值為6~7.6之間。
二十世紀50年代以前,世界上降水的pH值一般都大於5,少數工業區曾降酸雨。從60年代開始,隨著工業的發展和礦物燃料消耗的增多,世界上一些工業發達地區(如北歐南部和北美東部)降水的pH值降到5以下,而且范圍不斷擴大,生態系統受到了明顯的傷害。
1872年英國化學家史密斯在其《空氣和降雨:化學氣候學的開端》一書中首先使用了「酸雨」這一術語,指出降水的化學性質受到燃煤和有機物分解等因素的影響,也指出酸雨對植物和材料是有害的。
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水生生態學家戈勒姆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揭示了降水的酸度同湖水和土壤酸度之間的關系,並指出降水酸度是礦物燃料燃燒和金屬冶煉排出的二氧化硫造成的。但是,他們的工作都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二十世紀60年代間,瑞典土壤學家奧登首先對湖沼學、農學和大氣化學的有關記錄進行了綜合性研究,發現酸性降水是歐洲的一種大范圍現象,降水和地面水的酸度正在不斷升高,含硫和含氮的污染物在歐洲可以遷移上千公里。
1972年瑞典政府向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提出一份報告:《穿越國界的大氣污染:大氣和降水中的磕對環境的影響》。從此更多的國家關注酸雨這一問題,研究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1975年5月,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舉行了第一次國際酸性降水和森林生態系統討論會。198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國際環境酸化會議,酸雨已成為當前全球性環境污染的主要問題之一。
酸雨的形成是一種復雜的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現象。酸雨中含有多種無機酸和有機酸,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以硫酸為主。硫酸和硝酸是由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轉化而成的,可以是當地排放的,也可以是從遠處遷移來的。
煤和石油燃燒以及金屬冶煉等工業活動會釋放二氧化硫到空氣中,通過氣相或液相氧化反應生成硫酸。同時高溫燃燒會使空氣中的氮氣和氧氣生成一氧化氮,其在大氣中與氧繼續作用,大部分轉化成為二氧化氮,遇水或水蒸氣就會生成硝酸和亞硝酸。
由於人類活動和自然過程,還有許多氣態或固體物質進入大氣,對酸雨的形成也產生影響。大氣顆粒物中的鐵、銅、鎂等是成酸反應的催化劑。大氣光化學反應生成的臭氧和過氧化氫等又是使二氧化硫氧化的氧化劑;飛灰中的氧化鈣、土壤中的碳酸鈣、天然和人為來源的氨,以及其他鹼性物質又會與酸反應,而使酸中和。
降水的酸度實際上就是降水中的主要陰陽離子的干衡。當大氣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濃度較高時,降水中就會表現為酸性;如果降水中代表鹼性物質的幾個主要陽高子濃度也較高時,降水就不會有很高的酸度,甚至可能呈現鹼性。在鹼性土壤地區,或大氣中顆粒物濃度高時,往往出現這種情況。相反,即使大氣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濃度不高,而鹼性物質相對更少時,則降水仍然會有較高的酸度。工業區的高大煙囪可把二氧化硫擴散到很遠的地方,因而很多山區和荒野地帶也降酸雨。
硫和氮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營養元素,弱酸性降水可溶解地殼中的礦物質,供動、植物吸收。但如果酸度過高,例如pH值降到5以下,就可能使生態系統遭受損害。
在土壤鹽基飽和度低的地區或土層薄的岩石地區,酸性雨水降落地面後得不到中和,就會使土壤、湖泊、河流酸化。
當湖水或河水的pH值降到5以下時,流域內的土壤和水體底泥中的金屬(例如鋁)就會被溶解進入水中,毒害魚類,使其繁殖和發育受到嚴重影響。水體酸化還會導致水生生物的組成結構發生變化,耐酸的藻類、真菌增多,而有根植物、細菌和無脊椎動物減少,有機物的分解率降低。因此,酸化的湖泊、河流中魚類減少。瑞典和挪威南部以及美國東北部許多湖泊都已成為無魚的死湖。
例如美國東部阿迪朗達克山區,海拔700米以上的湖泊,目前半數以上湖水pH值在5以下,90%已無魚。而在1929~1937年間,只有4%的湖泊的pH值在5以下,或者是無魚的。現在瑞典18000多個大中型湖泊已經酸化,其中約4000個酸化嚴重,水生生物受到很大傷害。
酸雨還會抑制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與土壤粒子結合的鈣、鎂、鉀等營養元素,使土壤貧瘠化。
酸雨會傷害植物的新生芽葉,從而影響其發育生長;酸雨腐蝕建築材料、金屬結構、油漆等,古建築、雕塑像也會受到損壞;作為水源的湖泊和地下水酸化後,由於金屬的溶出,就會對飲用者的健康產生有害影響。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減少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人為排放量。另外瑞典等國試驗在已酸化的土壤和水體中施加鹼性的石灰,在短期內也曾取得較好的效果
怎樣減少酸雨?
酸雨是我們當今面臨的、更為顯著的空氣質量問題之一。酸性物質以及導致形成酸性物質的化合物,是在燃燒礦物燃料來發電和提供運輸時生成的。這些物質主要是從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衍生而成的酸。這些化合物也有一些天然來源,例如雷電、火山、生物物料燃燒和微生物活動,但除了罕見的火山爆發外,這些天然來源同來自汽車、電廠和冶煉廠的排放氣相比,是相當小量的。
用以減少酸雨的各種戰略對策,可能每年需要幾十億美元的投資。由於耗資如此巨大,所以,至關重要的是要很好地了解涉及污染物遷移、化學轉化和歸宿的大氣過程。
酸沉降包括兩部分,即「濕」降水(如雨和雪的形式)和干沉降(氣溶膠或氣態酸性化合物的形式沉降到諸如土壤顆粒、植物葉片等表面上)。以被沉降而告終的物質,往往以一種極其不同的化學形式進入大氣。例如,煤中的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這是它從煙囪排出的氣態形式。隨著它在大氣中運動,便慢慢被氧化,並與水反應生成硫酸——這是它可能被沉降在下風向數百英里處的形式。
氮氧化物的生成、反應以及最終從大氣中脫除所經歷的路線也是非常復雜的。當氮氣和氧氣在發電廠、在民用爐灶和汽車發動機中的高溫下加熱時,生成一氧化氮(NO),再與氧化劑反應生成二氧化氮(NO2),最終生成硝酸(HNO3)。全球氮氧化物衡算——它們來自何方及它們去往何方的定量估計值仍然相當不確定。
可以容易地看到,在我們徹底了解各種不同化學形式的氮、硫和碳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以及這些化學物種的全球來源與歸宿之前,將難以滿懷信心地選擇空氣污染控制戰略。大氣化學和環境化學是實現一個更清潔、更有益健康的環境的核心。發展空氣中痕量化學物種的可靠測定方法、重要大氣反應的動力學、和發現可用以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新的、更有效的化學工藝,這些就是未來10年中必須受到國家承諾的目標。
編輯本段酸雨的生物防治
世界觀察研究不久前發表的1994年全球趨勢報告《1994年生命特徵》中說:總的來看,地球的情況並不太好,在所有衡量地球健康狀況的指標中,我們僅成功地扭轉了一項指標的惡化—使臭氧層出現空洞的氟里昂的減少。碳排放量沒有減少,大氣污染日益嚴重。據統計,人類每年向大氣層排放SO21.15噸,NO2約5012萬噸。全世界城市人口中有一半左右生活在SO2超標的大氣環境中,有10億人生活在顆粒物超標的環境中。大氣污染已成為隱蔽的殺手。而SO2則是罪魁禍首。最近,歐洲的26個國家和加拿大,在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提出的一份新協議上簽了字,休證把本國SO2的排放量減少87%,美國也承諾到了2010年將SO2的排放量減少80%。歐洲國家和加拿大稱贊這項新協議是防治大氣污染的一個里程碑。 SO2不僅污染空氣、危害人類健康,而且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質。大氣中的SO2和NO2,在空氣在氧化劑的作用下溶解於雨水中。當雨水、凍雨、雪和雹等大氣降水的pH小於5.6時,即是酸雨。據美國有關部門測定,酸雨中硫酸佔60%,硝酸佔33%,鹽酸佔6%,其餘是碳酸和少量有機酸。
酸雨給地球生態環境和人類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的影響和破壞,酸雨使土壤酸化,降低土壤肥力,許多有毒物質被值物根系統吸收,毒害根系,殺死根毛,使植物不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養分,抑制植物的生長發育。酸雨使河流、湖泊的水體酸化,抑制水生生物的生長和繁殖,甚至導致魚苗窒息死亡;酸雨還殺死水中的浮游生物,減少魚類食物來源,使水生生態系統紊亂;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體健康。酸雨通過對植物表面(葉、莖)的淋洗直接傷害或通過土壤的間接傷害,促使森林衰亡,酸雨還誘使病蟲害暴發,造成森林大片死亡。歐洲每年排出2200萬噸硫,毀滅了大片森林。我國四川、廣西等省區已有10多萬公頃森林瀕臨死亡。酸雨對金屬、石料、木料、水泥等建築材料有很強的腐蝕作用,世界已有許多古建築和石雕藝術品遭酸雨腐蝕破壞,如加拿大的議會大廈、我國的樂山大佛等。酸雨還直接危害電線、鐵軌、橋梁和房屋。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了三大酸雨區,一是以德、法、英等國家為中心,涉及大半個歐洲的北歐酸雨區。二是50年代後期形成的包括美國和加拿大在內的北美酸雨區。這兩個酸雨區的總面積已達1000多萬平方千米,降水的pH小於5.0,有的甚至小於4.0。我國在70年代中期開始形成的覆蓋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和青島等省市部分地區,面積為200萬平方千米的酸雨區是世界第三大酸雨區。我國酸雨區面積雖小,但發展擴大之快,降水酸化速率之高,在世界上是罕見的。由於大氣污染是不分國界的,所以酸雨是全球性的災害。
酸雨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聯合國多次召開國際會議討論酸雨問題。許多國家把控制酸雨列為重大科研項目。全世界已有40多個國家通過有關污染限制汽車排污。1993年在印度召開的"無害環境生物技術應用國際合作會議"上,專家們提出了利用生物技術預防、阻止和逆轉環境惡化,增強自然資源的持續發展和應用,保持環境完整性和生態平衡的措施。專家們認為:利用生物技術治理環境具有巨大的潛力。煤是當前最重要的能源之一,但煤中含有硫,燃燒時放出SO2等有害氣體。煤中的硫有無機硫和有機硫兩種。無機硫大部分以礦物質的形式存在,其中主要的是黃鐵礦(FeS2)。生物學家利用微生物脫硫,將2價鐵變成3價鐵,把單體硫變成硫酸,取得了很好效果。例如,日本中央電力研究所從土壤中分離出一種硫桿菌,它是一種鐵氧化細菌,能有效地去除煤中的無機硫。美國煤氣研究所篩選出一種新的微生物菌株,它能從煤中分離有機硫而不降低煤的質量。捷克篩選出的一種酸熱硫化桿菌,可脫除黃鐵礦中75%的硫。據1991年統計,捷克利用生物技術已平均脫去煤中無機硫的78.5%,有機硫的23.4%,目前,科學家已發現能脫去黃鐵礦中硫的微生物還有氧化亞鐵硫桿菌和氧化硫桿菌等。日本財團法人電力中央研究所最近開發出的利用微生物膠硫的新技術,可除去70%的無機硫,還可減少60%的粉塵。這種技術原理簡單,設備價廉,特別適合無力購買昂貴脫硫設備的發展中國家使用。生物技術脫硫符合「源頭治理」和「清潔生產」的原則,因而是一種極有發展前途的治理方法,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