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常接觸化學物質會給人帶來哪些職業病
每年4月第4周是《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今年是第15個《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
化工是一種高危行業,有很多不安定因素:易燃、易爆、腐蝕、中毒的物質多,高溫、高壓設備多,工藝復雜、操作嚴格,污染嚴重。2013年12月由國家衛計委、人社部、國家安監總局、全國總工會聯合印發並同時實行了《職業病分類和目錄》。這個《職業病分類和目錄》將法定職業病分為10類132種。這10類分別是職業性塵肺病及其它呼吸系統疾病、職業性皮膚病、職業性眼病、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職業性化學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職業病、職業性放射性疾病、職業性傳染病、職業性腫瘤、其他職業病。宣傳《職業病防治法》就要涉及到《職業病分類和目錄》。132種法定職業病中僅職業性化學中毒就有60種,佔到5/11。以下幾種職業病是化工行業經常遇到的,分析其致病因素是我們很重要的任務,也是化工人隨時隨地要面臨的問題。
一、化學性皮膚灼傷
化學性皮膚灼傷是 常溫或者高溫的化學物品直接刺激、腐蝕或者化學反應熱引起的急性皮膚性損害,可伴有眼灼傷和呼吸道灼傷。某些化學物質可經過皮膚、粘膜吸收中毒。化學性灼傷和火燒傷、燙傷不同。化學性皮膚灼傷在開始時往往不太疼,待發覺時,部分組織已經灼傷壞死,所以較難治癒。能夠引起化學性皮灼傷的物質很多,例如高中化學課本中講到的酸例如鹽酸、硝酸、硫酸、氫溴酸、氫碘酸、高氯酸、五氯化磷、二氯化磷等,強鹼例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氫氧化鋇等、氨水、甲醛、酚、甲苯、磷等。化學性皮膚灼傷可以引起組織壞死並在燒傷後幾小時慢慢擴展。
二、化學性眼部灼傷
化學性眼部灼傷是在工作中,眼部直接接觸酸性、鹼性或其他含有化學物質的氣體、液體或者固體造成眼組織的腐蝕破壞性損傷。引起化學性眼部灼傷多因工業生產中使用的原料、輔料、半成品、成品或者剩餘的廢料直接接觸眼部而引起化學性結膜炎或者角膜炎、眼灼傷。化學性眼部灼傷和化學性皮膚灼傷致病因素是一致的,只是眼球的物質更加脆弱,耐受能力更差,受傷程度比起身體其他部位更嚴重。
三、牙酸蝕病
職業性牙酸蝕病是在工作中,較長時間接觸各種酸霧或酸酐引起的牙齒硬組織脫礦缺損,牙齒對冷、熱、酸、甜等刺激敏感,常伴有牙齦炎、牙疼、牙松動等,嚴重的只是留下牙根,並且有牙髓病變等。
四、氯氣中毒
氯氣中毒是在工作中,短期內吸入較大量氯氣導致的以呼吸系統損傷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工業生產中,接觸氯氣的機會有氯氣的製造或者使用過程中設備管道密閉不嚴或者檢修時接觸氯氣。液氯在灌注、運輸、貯存時,如果鋼瓶密封不良或者有故障,也可能有大量氯氣泄露。
五、氨中毒
氨中毒是在化工生產中短期內吸入較大量氨氣而引起的以呼吸系統損傷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常伴有眼部、皮膚、呼吸道粘膜損傷。嚴重的可造成死亡,個別嚴重患者還會有後遺症。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和腐蝕作用。在生產使用、儲存、運輸、裝卸、個人防護、企業安全衛生管理方面認真把關,可以有效預防氨中毒。
六、硫化氫中毒
硫化氫中毒是化工行業很重要的職業病。了解硫化氫的性質和毒性很有必要。硫化氫是一種無色、易燃、有強烈臭雞蛋氣味的氣體。容易溶解在水而形成氫硫酸。也可溶解在乙醇、汽油和煤油。
硫化氫具有刺激作用和細胞窒息作用。進入體內後主要引起細胞內窒息,導致以中樞神經為主的多臟器損傷,同時對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但由於全身毒性作用劇烈而發病迅速,因此在吸入硫化氫濃度較低時,可以感覺到較明顯的刺激作用,吸入濃度較高的硫化氫時,嗅神經末梢麻痹,可使硫化氫臭味「消失」,繼而發生昏迷,甚至死亡。在化工生產的三廢崗位,預防硫化氫中毒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七、汽油中毒
汽油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通常情況下我們只是把它當做一種易燃化學品。汽油中毒是工業生產或使用中,接受汽油蒸氣或者液體引起的全身性中毒性疾病。急性汽油中毒以神經或者精神症狀為主,誤將汽油吸入呼吸道可以引起吸入性肺炎。慢性汽油中毒主要表現為神經衰弱綜合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和中毒性周圍神經病。汽油中毒分為急性中毒、吸入性肺炎、慢性中毒、皮膚損傷等。
八、中暑
中暑是在高溫作業環境中,由於熱平衡和(或)水鹽代謝紊亂而引起的以中樞神經和(或)心血管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存在生產性熱源的高溫作業人員是這種職業病的發病人群。職業性中暑的直接原因是由於作業人員在作業場所高溫、高濕和(或)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散熱機制發生障礙,機體內的熱平衡和(或)水鹽代謝出現紊亂而引起的以中樞神經系統和(或心血管障礙為主)的一系列損害的結果。當作業場所溫度超過34℃時,作業人員就有中暑的可能;有時雖然作業環境溫度沒有超過34℃,但是濕度高達60%時,也極易發生中暑。中暑的發生又和勞動強度過大、勞動時間過長、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等因素有關,也與個體健康狀況有關。
九、凍傷
職業性凍傷是職業接觸低於0℃的環境或者介質(如製冷液態氣體)時,當人體組織溫度降低到---3.6℃~—2.5℃時,可產生組織凍結,產生凍傷。職業性凍傷產生的原因是當身體較長時間處於低溫或者潮濕刺激時,就會使血管產生痙攣,血液流量減少,造成局部組織缺血,細胞受到損傷,尤其是肢體遠端血液循環較差的部位。
十、過敏性肺炎
在化工行業以前,我們知道的過敏性肺炎是農民肺這種職業病,起因是農民因為吸入附著在穀物中的黴菌而導致的一種職業病。化工行業中的過敏性肺炎是吸入有機粉塵或者化學物質的過敏反應引起的肺泡及其周圍組織的炎症。可以引起肺內過敏反應的有多種粉塵,例如含有微生物的粉塵、含有蛋白的粉塵、含有化學物質的有機粉塵等。吸入粉塵,只有少數人發生過敏反應,發生過敏反應的只有少數會導致不可逆轉的肺部感染。化工常見的是空調肺和化工人肺。確定過敏性肺炎的是工作環境,最佳標志是患者在工作中發病而在周末或節假日正常。
十一、接觸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是指勞動或作業環境中,直接或者間接接觸具有刺激和(或)致敏作用的職業性有害因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皮膚炎症性改變。主要是化學因素引起的。 我們常見的化學品如硫酸、硝酸、鹽酸、燒鹼、乙醇、甲醛、松節油、潤滑油等都可能導致接觸性皮炎。
十二、雜訊聾
雜訊聾是長期接觸雜訊引起永久性聽力損失的一種職業性耳科疾病。雜訊超過85~90dB強度時,即對耳蝸造成損害。發病原因是有明確的雜訊暴露歷史,在超過85dB以上的環境中長期超時工作。雜訊聾是職業病,要和葯物性耳聾、先天性耳聾、感染性耳聾、老年性耳聾、突發性耳聾區別開來。 (任滿超)
⑵ 常見的化學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家庭裝修,服裝印染中甲醛、苯、甲苯等有毒有機物的污染;
汞、鉛等重金屬離子對水體的污染;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對大氣的污染。
⑶ 常見的化學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家庭裝修,服裝印染中甲醛、苯、甲苯等有毒有機物的污染;
汞、鉛等重金屬離子對水體的污染;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對大氣的污染.
⑷ 苯,甲苯,苯乙烯,二甲苯有害因素有哪些
苯是一種毒性物質,在毒物分類里屬高毒性化學物,同時也是一種國際證實的致癌物。
從苯的沸點可以看出,苯的揮發性大,暴露於空氣中很容易揮發擴散,所以苯主要以蒸氣形態呼吸道吸入,經過皮膚也能吸收一部分,經過消化道吸收則很完全。人吸入或皮膚接觸大量苯進入體內,會引起急性和慢性苯中毒。
⑸ 化學有害因素的職業接觸限值包括哪些
化學有害因素的職業接觸限值包括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和最高容許濃度三類。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近日發布強制性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編號和名稱如下:GBZ2.1—2019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代替GBZ2.1—2007),該標准自2020年4月1日起施行。
⑹ 職業病危害因素中屬於化學因素的有哪些
職業病危害因素中屬於化學因素的有:
1、汞及其化合物:金屬汞主要以蒸氣形態經呼吸道吸入人體,其化合物則以粉塵態紅呼吸道、消化道、皮膚粘膜侵入人體,可分布全身各器官,以腎臟含量為最高。汞蒸氣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可引起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及腎臟損害。嚴重時可引起汞中毒性腦病。
2、鎘及其化合物:鎘及其化合物主要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可通過肺泡進入血液,血液中鎘90%~95%存在於紅細胞內,並與血紅蛋白結合。進入組織細胞的鎘,主要分布於腎、肝、肺。鎘可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組織。
慢性鎘中毒主要引起以腎小管病變為主的腎臟損害。嚴重時,可出現慢性腎功能衰竭和骨質軟化與疏鬆。
3、鋇及其化合物:鋇及其化合物中毒是指生產、運輸和使用過程中,短時間接觸大量可溶性鋇化合物而引起的以肌肉麻痹、心血管損害及低鉀血症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
4、釩及其化合物:釩及其化合物主要經呼吸道吸入,其次為消化道,吸收率為0.1%~2%,可溶性釩可經皮膚吸收。被吸收釩主要經血液轉運分布到人體各個組織,主要貯存於骨骼中,其次為肝、腎、肌肉。
釩可引起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和變態反應性病變。職業性釩中毒多為急性釩中毒,慢性釩中毒較少見。
5、鈾及其化合物:鈾化合物指的是鈾與其他的元素組成的純凈物。鈾在不同情況下,可以生成U(Ⅲ)、U(Ⅳ)和U(Ⅵ)的各種鈾化合物,其中最穩定的是U(Ⅵ)的化合物,其次是U(Ⅳ)的化合物。鈾化合物主要包括氧化物、氫化物、碳化物、氮化物、氯化物、氟化物、硅化物、溴化物以及碘化物等。
⑺ 危害因素有哪些
物理因素:不良的氣象條件(高溫、高濕、低溫等)、異常的氣壓(高氣壓、低氣壓)、輻射(高頻電磁場、微波、紫外線、紅外線、放射線)、雜訊、振動等。
職業危害因素,生產環境中影響人體健康的各種有害因素的統稱。可分三類:
1、生產過程有關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如不良的氣象條件(高溫、高濕、低溫等)、異常的氣壓(高氣壓、低氣壓)、輻射(高頻電磁場、微波、紫外線、紅外線、放射線)、雜訊、振動等;化學因素,如工業毒物、粉塵等;生物因素,如某些寄生蟲、微生物等。
2、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因素。如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精神緊張,勞動強度過大、頻度過密等。
3、生產環境中固有的因素。如自然環境中的不良因素、廠房建築不合理等。
生產環境因素
1、化學因素:在生產中接觸到的原料、中間產品、成品和生產過程中的廢氣、廢水、廢渣等可對健康產生危害的活性因素。凡少量攝入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稱為毒物。毒物以粉塵、煙塵、霧、蒸汽或氣體的形態散布於空氣中。
(1)有毒物質:如鉛、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機磷農葯等。
(2)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石棉塵、煤塵、水泥塵、有機粉塵等。
2、物理因素:是生產環境的構成要素。
(1)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低溫、高濕等。
(2)異常氣壓:如高氣壓、低氣壓等。
(3)雜訊、振動、超聲波、次聲等。
(4)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射頻輻射、微波、激光等。
(5)電離輻射:如X-射線、γ射線等。
3、生物因素:生產原料和作業環境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蟲,如炭疽桿菌、真菌孢子、布氏桿菌、森林腦炎病毒及蔗渣上的黴菌等;醫務工作者接觸的傳染性病源,如SARS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