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如何衡量學生掌握了電化學

如何衡量學生掌握了電化學

發布時間:2022-07-05 09:32:54

Ⅰ 學好電化學應該具備哪些素養

科核素養科靈魂體現科社價值觀化知識社發展起科服務於才能體現其真價值要讓知識融於社服務於必須掌握其核素養我要用科知識提高質量用科知識造假降低質量要讓理解化核素養作現代社缺失面本文何培養化核素養進行闡述
關鍵詞: 化教 核素養 社
1.社離化化核素養未發展缺少素
20153月底由教育部簽發《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根本任務意見》明確提核素養體系概念核素養體系放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目標基礎位並作未發展缺少素社公認我未基礎教育改革靈魂作現代社衣食住行都離化部利用化知識影響環境造假制假;部利用化知識造福類提升質量掌握化知識才能甄別真善美所隨著課程改革深化化核素養越越彰顯其服務於魅力社需求我代使具備必要化科素養、思維素養信息素養等
2.握化科核素養體系讓知識斷豐富社
高化科核素養體系由五主要面組:
2.1.高化科核素養體系宗旨培養現代完美格終身習能力教育程促使更高視野境界自我發展
2.2.培養高具備定化素養化基本理論、基礎實驗知識;化科質量守恆、電守恆、能量守恆等思想環境應用綠色化思想;用歸納演繹推理、比較析判斷科基本等概念做甄別
2.3.構建高化思維素養讓真理解物質結構決定其具性質、物質性質決定具備用途內涵並微觀角度辯證認識化提升化邏輯思維素養
2.4.搭建高化信息素養平台培養具備相應化信息處理能力更服務類社工農業產化應用重要途徑讓工藝流程、合路線、化程序等面探究化知識奧秘未才華貢獻類關鍵搭建定化信息素養平台才能讓浪淘沙鍛煉自、提升自
2.5.提升高創新發展素養合作交流逐步形積極向情態度與價值觀
3.教育教培養化核素養斷提升綜合素質
新課程三維目標與化核素養脈相承核素養三維目標基礎發展壯具三維目標內涵同更鮮美教育特色
3.1.教師要全面掌握化科核素養體系解核素養體系與前三維目標關系傳統教育強調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隨著新課改推進雙基並能完整展示化體系隨三維目標發展現核素養程體現我教育教書走向育歷程換句說教育軟體逐步升級習氯氣性質雙基要求理解該反應體現氯氣氧化性能寫相應化程式即;三維目標則雙基基礎培養明確工業鹽酸重要反應價值取向;作核素養需要氯氣氫氣反應創新認識氯氣氫氣混合氣體受熱、光照等條件產爆炸提煉相關信息化實驗或工業流程安全形度悟
3.2.化知識具由表及、由淺入深程培養核素養必須加強教計劃性豐碩農民或同季節種同農作物同期使用同肥料習同階段應該掌握同知識同知識同認識層面材施教必須體現科知識深化程
化教材必修選修兩部初入高化認識僅僅停留表面數知識死記硬背元素化合價、酸鹼鹽化性質、氫氣、氧氣、二氧化碳氣體制備等構建化知識體系更談科素養於必修1採用物質類培養物質共同性質認識並面金屬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習斷發展深化掌握定化基礎知識必修2涉及元素周期律知識其目讓已知識基礎用化思維進行歸納推理周期律金屬性非金屬性具體認識種化思想高考試題熱點問題凸顯化素養教育程重要位平教必須貫穿核價值觀培養同章節融入同科能力
3.3.化核素養更思維能力層面讓認知發飛躍必須掌握屬於化科內規律化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程物質結構微觀決定所具性質明確物質性質才能我所用所物質微觀結構探析預測物質特定條件能具性質能發變化例初氮氣認識源於初空氣元素周期表位置析氮元素具較潑非金屬性氮氣卻種惰性較強氣體通氮氣結構析存N≡N共價鍵鍵能所潑氮元素畢竟非金屬性較強元素所氮氣特定條件仍發相應化反應工業合氨放電條件N O 化合反應等反應條件苛刻罷理解反應特徵知道N2作保護氣體應該溫或低溫高溫能破壞N≡N共價鍵能凸顯氮元素潑非金屬性面
化科內規律變化規律核論質量守恆、能量守恆論逆反應自發反應同角度紛繁復雜化變化進行類研究逐步揭示各類變化特徵規律才化核素養
總化核價值觀於終身習科求實句典型高考試題語言化處化已經融於現代技術、社環境化核素養社發展折射巨魅力種化核素養容忽視替代

Ⅱ 電化學專業學什麼專業課程

1、無機化學

元素化學、無機合成化學、無機高分子化學、無機固體化學、配位化學(即絡合物化學)、同位素化學、生物無機化學、金屬有機化學、金屬酶化學等。

2、有機化學

普通有機化學、有機合成化學、金屬和非金屬有機化學、物理有機化學、生物有機化學、有機分析化學。

3、物理化學

結構化學、熱化學、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電化學、溶液理論、界面化學、膠體化學、量子化學、催化作用及其理論等。

4、分析化學

化學分析、儀器和新技術分析。包括性能測定、監控、各種光譜和光化學分析、各種電化學分析方法、質譜分析法、各種電鏡、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線分析、活性分析、實時分析等,各種物理化學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檢測方法,萃取、離子交換、色譜、質譜等分離方法,分離分析聯用、合成分離分析三聯用等。

5、高分子化學

天然高分子化學、高分子合成化學、高分子物理化學、高聚物應用、高分子物理。

6、核化學

放射性元素化學、放射分析化學、輻射化學、同位素化學、核化學。

7、生物化學

一般生物化學、酶類、微生物化學、植物化學、免疫化學、發酵和生物工程、食品化學、煤化學等。

其它與化學有關的邊緣學科還有:地球化學、海洋化學、大氣化學、環境化學、宇宙化學、星際化學等。

(2)如何衡量學生掌握了電化學擴展閱讀

學科應用

在物理化學的眾多分支中,電化學是唯一以大工業為基礎的學科。它的應用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電解工業,其中的氯鹼工業是僅次於合成氨和硫酸的無機物基礎工業、耐綸66的中間單體己二腈是通過電解合成的;鋁、鈉等輕金屬的冶煉,銅、鋅等的精煉也都用的是電解法;

2、機械工業要用電鍍、電拋光、電泳塗漆等來完成部件的表面精整;

3、環境保護可用電滲析的方法除去氰離子、鉻離子等污染物;

4、化學電源;

5、金屬的防腐蝕問題,大部分金屬腐蝕是電化學腐蝕問題;

6、許多生命現象如肌肉運動、神經的信息傳遞都涉及到電化學機理;

7、應用電化學原理發展起來的各種電化學分析法已成為實驗室和工業監控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Ⅲ 求高中化學 電化學部分知識點總結 謝謝

電化學知識歸納與整理

二、考點歸納:
內容
原電池
電解池
電鍍池

Zn





CuSO4溶液
Pt
Pt

鹽酸溶液
Cu
Fe

CuCl2溶液
定義
將化學能轉變成電能的裝置
將電能轉變成化學能的裝置
應用電解原理在某些金屬表面鍍上一層其他金屬或合金的裝置
形成
條件
①活動性不同的兩電極(連接);
②電解質溶液(電極插入其中並與電極自發反應);
③形成閉合迴路。
①兩電極接直流電源;
②兩電極插入電解質溶液;
③形成閉合迴路。
①鍍層金屬接電源正極作陽極,鍍件接電源負極作陰極;
②電鍍液必須含有鍍層金屬的陽離子
③形成閉合迴路。
兩電極規定及
反應
負極:較活潑金屬;釋放電子;發氧化化反應
正極:較不活潑金屬(或能導電的非金屬);電子流入一極;發生還原反應。
陰極:與電源負極相連的
極;發生還原反應。
陽極:與電源正極相連的
極;發生氧化反應。
陰極:待鍍金屬;還原反應。
陽極:鍍層金屬;氧化反應。
電子
流向
e-沿導線

負極 正極
負極→陰極→陽離子
正極←陽極←陰離子
負極→陰極→陽離子
正極←陽極
電解液變 化

1. 理解掌握原電池和電解池(電鍍池)的構成條件和工作原理:
2. 掌握電解反應產物及電解時溶液pH值的變化規律及有關電化學的計算:
⑴要判斷電解產物是什麼,必須理解溶液中離子放電順序:
陰極放電的總是溶液中的陽離子,與電極材料無關。放電順序是:
K+、Ca2+、Na+、Mg2+、Al3+、Zn2+、Fe2+(H+)、Cu2+、Hg2+、Ag+、Au3+
放電由難到易
陽極:若是惰性電極作陽極,溶液中的陰離子放電,放電順序是:
S2-、I-、Br-、Cl-、OH-、含氧酸根離子(NO3-、SO42-、CO32-)、F-
失電子由易到難
若是非惰性電極作陽極,則是電極本身失電子。
要明確溶液中陰陽離子的放電順序,有時還需兼顧到溶液的離子濃度。如果離子濃度相差十分懸殊的情況下,離子濃度大的有可能先放電。如理論上H+的放電能力大於Fe2+、Zn2+,但在電解濃度大的硫酸亞鐵或硫酸鋅溶液時,由於溶液[Fe2+]或[Zn2+]>>[H+],則先在陰極上放電的是Fe2+或Zn2+,因此,陰極上的主要產物則為Fe和Zn。但在水溶液中,Al3+、Mg2+、Na+等是不會在陰極上放電的。
⑵電解時溶液pH值的變化規律:
電解質溶液在電解過程中,有時溶液pH值會發生變化。判斷電解質溶液的pH值變化,有時可以從電解產物上去看。
①若電解時陰極上產生H2,陽極上無O2產生,電解後溶液pH值增大;
②若陰極上無H2,陽極上產生O2,則電解後溶液pH值減小;
③若陰極上有H2,陽極上有O2,且V(H2)==2V(O2),則有三種情況:a 如果原溶液為中性溶液,則電解後pH值不變;b 如果原溶液是酸溶液,則pH值變小;c 如果原溶液為鹼溶液,則pH值變大;
④若陰極上無H2,陽極上無O2產生,電解後溶液的pH可能也會發生變化。如電解CuCl2溶液(CuCl2溶液由於Cu2+水解顯酸性),一旦CuCl2全部電解完,pH值會變大,成中性溶液。
⑶進行有關電化學計算,如計算電極析出產物的質量或質量比,溶液pH值或推斷金屬原子量等時,一定要緊緊抓住陰陽極或正負極等電極反應中得失電子數相等這一規律。
(4)S2->I->Br->Cl->OH->含氧酸根>F-
Ⅰ Ⅱ
Ag+>Fe3+>Cu2+>H+>Fe2+>Zn2+>H+>Al3+>Mg2+>Na+
Ⅲ Ⅳ
電解質溶液電解規律
Ⅰ與Ⅲ區:電解電解質型
Ⅰ與Ⅳ區:放氫生鹼型
Ⅱ與Ⅲ區:放氧生酸型
Ⅱ與Ⅳ區:電解水型
3. 理解金屬腐蝕的本質及不同情況,了解用電化學原理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⑴金屬的腐蝕和防護:
①金屬腐蝕的實質是鐵等金屬原子失去電子而被氧化成金屬陽離子的過程,可分為化學腐蝕和電化學腐蝕。金屬與氧化劑(一般非電解質)接觸,直接發生化學反應引起的腐蝕叫化學腐蝕,如鐵與氯氣接觸發生的腐蝕為化學腐蝕。而更普遍存在的,危害也更為嚴重的是電化學腐蝕,即不純的金屬或合金與電解質溶液發生原電池反應引起的腐蝕。如鋼鐵在水膜酸性較強條件下發生析氫腐蝕Fe-2e-=Fe2+,2H++2e-==H2↑;在水膜酸性很弱或中性條件下,則發生吸氧腐蝕:2Fe-4e-=2Fe2+,2H2O+O2+4e-==4OH-。
②金屬的防護方法:
a、改變金屬的內部結構;b、覆蓋保護層;c、使用電化學保護法
⑵原電池原理的應用:
①製作多種化學電源,如干電池、蓄電池、高能電池、燃料電池;
②加快化學反應速率。如純鋅與鹽酸反應制H2反應速率較慢,若滴入幾滴CuCl2溶液,使置換出來的銅緊密附在鋅表面,形成許多微小的原電池,可大大加快化學反應;
③金屬的電化學保護,犧牲陽極的陰極保護法;
④金屬活動性的判斷。
⑶電解原理的應用:
①製取物質:例如用電解飽和食鹽水溶液可製取氫氣、氯氣和燒鹼。
②電鍍:應用電解原理,在某些金屬或非金屬表面鍍上一薄層其它金屬或合金的過程。電鍍時,鍍件作陰極,鍍層金屬作陽極,選擇含有鍍層金屬陽離子的鹽溶液為電解質溶液。電鍍過程中該金屬陽離子濃度不變。
③精煉銅:以精銅作陰極,粗銅作陽極,以硫酸銅為電解質溶液,陽極粗銅溶解,陰極
析出銅,溶液中Cu2+濃度減小
④電冶活潑金屬:電解熔融狀態的Al2O3、MgCl2、NaCl可得到金屬單質。

Ⅳ 高中電化學怎麼學

我在高中學化學X科的
電化學高中掌握電子的得失,懂得判斷正負極,
還有哪個極是氧化反應
哪個級是還原反應。
學會寫電極的離子方程式,
你可以留下QQ
號碼,我加你
(要不給我發站內消息)
我再和你慢慢說電化學的規律。
我覺得最難的就是有機合成了。。。電化學最簡單了。。。。
我是09屆畢業生

Ⅳ 請簡述高中化學中電化學要掌握哪些重點

一、電化學四極

正負極是根據物理學上的電位高低而規定的,多用於原電池。正極電位高,是流入電子(外電路)的電極;負極電位低,是流出電子(外電路)的電極。

陰陽極是化學上的規定,多用於電解池或電鍍池。陽極是指發生氧化反應的電極,陰極是發生還原反應的電極。

二、電化學中四個池子

1.原電池: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除燃燒電池外,一般有活潑金屬組成的負極。

2.電解池: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裝置。

3.電鍍池:應用電解原理在某些金屬表面鍍上一層新的金屬的裝置,鍍層金屬接電源正極,待鍍金屬的物件接電源負極,電鍍液含有鍍層金屬離子。

4.電解精煉池:應用電解原理提純某些金屬的裝置,待提純的金屬接電源正極,該金屬的純凈固體接電源負極,電解液含有待提純金屬的陽離子。

三、原電池電極的四種判斷方法

1.根據構成原電池的電極材料判斷:活潑金屬作負極,較不活潑金屬或導電的非金屬及金屬氧化物作正極。

2.根據電子流向或電流流向判斷:電子流出或電流流入的電極為負極,反之為正極。

3.根據原電池的反應進行判斷:發生氧化反應的為負極,發生還原反應的為正極。可依據電極附近指示劑(石蕊、酚酞、濕潤的KI澱粉等)的顯色情況,推斷該電極是H 還是OH-或I-等放電,從而確定正、負極。如用酚酞作指示劑,則溶液變紅色的那一極附近溶液的性質為鹼性,是H 放電導致c(OH-)>c(H ),H 放電是還原反應,故這一極為正極。

4.根據兩極現象判斷:溶解或質量減少的一極為負極,質量增加或有氣泡產生的一極為正極。

四、電解的四種類型

1.只有溶質發生化學變化

如用惰性電極電解CuCl2溶液、HCl溶液:

CuCl2 Cu Cl2↑;2HCl 2H2↑ Cl2↑

2.只有水發生化學變化

如惰性電極電解H2SO4、NaOH、Na2SO4溶液的電極反應均為:

2H2O 2H2↑ O2↑

3.溶質、水均發生化學變化

如惰性電極電解CuSO4溶液:2CuSO4 2H2O2H2SO4 2Cu O2↑

惰性電極電解NaCl溶液:2NaCl 2H2O 2NaOH H2↑ Cl2↑

4.溶質和水均未發生化學變化

如鐵器上鍍銅,陽極銅棒:Cu—2e-=Cu2 ,陰極鐵器:Cu2 2e-=Cu

五、書寫電極反應的四原則

1.加和性原則:根據得失電子守恆,總反應式為兩個反應式之和,若已知一個電極反應式,可用總反應式減去已知的反應式,得另一電極反應式。

2.能否共存原則:因為物質得失電子後在不同的介質環境中所存在的形式不同,所以電極反應式必須考慮介質環境。鹼性溶液中CO2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有H 參加反應;當電解質溶液成酸性時,不可能有OH—參加反應。如甲烷燃料電池以KOH為電解質溶液時:負極反應式:CH4 10OH-—8e-=CO32- 7H2O;正極反應式:2O2 4H2O 8e-=8OH-。

3.加氧失氧原則:加氧時,就在反應物中加H2O(電解質為酸性時)或OH—(電解質溶液為鹼性或中性時);失氧時,就在反應物加H2O(電解質為鹼性或中性時)或H (電解質為酸性時)。如「鈕扣」電池以KOH為電解質溶液,其總反應式為:Zn Ag2O H2O=2Ag Zn(OH)2,負極Zn→Zn(OH)2,根據加氧原則,負極反應式為:Zn 2OH-—2e-=Zn(OH)2;正極Ag2O→Ag,根據失氧原則,正極反應式為:Ag2O H2O 2e-=2Ag 2OH-。

4.中性吸氧反應成鹼原則:在中性電解質溶液環境中,通過金屬吸氧所建立起來的原電池反應,其反應的最後產物是鹼。如銀鋅電池、鐵的吸氧腐蝕、以鋁、空氣、海水為材料組成的海水電池等。

六、電解原理的四種用途

1.電解飽和食鹽水制氯氣、氫氧化鈉(氯鹼工業)。

2.電解法冶煉活潑金屬(Na、Al、Mg)等。

3.電鍍。

4.電解精煉銅。

Ⅵ 中學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本文為深圳市教育科學九五規劃課題《中學化學素質教育中進行學生科學的態度教育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是本期首篇。從此開始得到《中學化學教學參考》各位主編的特別厚愛與關照,特別是楊建華老師、王軍翔老師,這是一段佳話,我很珍惜。

中學化學素質教育中
進行學生科學的態度教育的實踐研究
作者 黃積才
一、課題的提出
「中學化學素質教育中進行學生科學的態度教育的研究」(深圳市教科所九五規劃課題;以下簡稱態度教育)課題的提出,有其時代背景:
1.<<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要求:「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這段話的核心是:提高全體學生全面的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出特色。如何圍繞這一核心,順利實現轉軌,大力開展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發展出特色呢?
2.珠江三角洲地區(特別是深圳),市埸經濟日益發展,「正謀求實現三大戰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單純的經濟增長轉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結構從『小』、『粗』、『低』向『大』『優』、『高』轉變;經濟規模從小經濟區向大經濟圈轉變」①。基礎教育如何適應這種轉變,並且為其服務?
3.社會環境日益復雜,「沒有錢萬萬不行」的功利思想流行;「知識越多越無用」論抬頭;行風不正,行業態度低劣的現象比比皆是。這不是世界潮流的主旋律。1996年 4月「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指出教育的四個支柱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其中「學會共同生活」所強調的是一種「協作態度」和「互助精神」。「共同生活」需要的是一種高尚的態度素養,人們之間需要的是一種協作、互助、奉獻、幸福的生活(生存),而不是互相排斥、互相詆毀、痛苦的生活(生存)。教育如何克服社會對教育的負面作用,發揮教育的教化功能,正本清源?
4.在當前的基礎教育中,應試教育思想還時刻影響教育教學行為。中小學還存在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辦學思想;課堂教學還存在著老師講,學生聽的「一言堂」、「滿堂灌」現象;還把考試分數的高低作為學生學習水平的衡量標准,忽視思想品德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負擔越來越重,學習興趣越來越低。這些都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
5.<<化學教學大綱>>(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試用)首次將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創新精神,關心自然、社會及愛國愛他人的情感等,作為初中化學教學目的的內容加以明確提出,要求既要培養學生的智力素質,又培養學生的非智力素質。中學化學教學如何適應這一轉變,是中學化學教育工作者重大而又迫切的研究課題。
本研究根據我區社會總體發展的實際水平,結合我區化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從素質教育觀和教育方法論角度,提出在中學化學教學中開展態度教育的實踐研究,旨在探討素質教育的實踐模式以及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二、主要理論依據
1.素質教育理論 素質教育理論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素質教育三要素(柳斌語)為:①全體發展:促進全體學生發展,而不是少數學生的發展;②全面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素質(德、智、體諸方面)的協調發展,而不是片面發展;③主動發展:促進學生主動、生動活潑、全面基礎上的特色發展,而不是被動、完全均一的發展。
………………………………………………………………
(3)態度教育態度教育是研究科學的態度養成規律以及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通過化學知識的傳授,發展學生識商;通過化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化學方法的訓練,發展學生智商;通過顯性的化學能力的隱性內化為化學科學的態度,發展學生的情商。從而達到發展全體學生全面的素質,促進全體學生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出特色。其理論模型圖如右:
此外,還廣泛運用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心理學理論以及其他教育理論來指導本課題的研究。
三、課題的研究內容
態度教育以系統論作為考察教育過程的方法論基礎,著眼於教育的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整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綜合地考察教育的內容構成。
1.化學心理(興趣與情感)態度教育: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進學生學習化學的情感體驗,構建樂學氛圍。變學海無涯「苦」作舟為「趣」作舟、「樂」作舟,克服厭學心理,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發展。
2.化學學習態度教育: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生化學學習的自覺性、克服化學學習困難和承受化學學習挫折的忍耐力、提高自製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會學」,做到樂學與苦學的辯證統一。從而養成良好的化學學習態度和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用。
3.化學創新態度教育: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濃厚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和創造性個性品質,養成一種內在的創新態度和創新精神,防止學生「高分低能低創造」,為學生的潛能得以最大發拙作準備。
4.化學思想品德態度教育: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修養;培養學生愛化學、學化學、用化學、獻身化學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防止學生「高分低德」、「高知低德」、「高能低德」發展。做到多出人才和出好人才的辯證統一。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務。
四、課題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做法
(一).研究思路:1995年9月開始在我區進行的中學化學態度教育的研究,實驗依據自然狀態下的教育實驗思想,在明確實驗目標、構建理論模型、確定實驗變數與操作原則、擬定實驗計劃等工作的基礎上,點面結合,分步實施,分段評估,動態調控。模型圖如右:
(二)主要做法:
1.確定實驗的突破口、主渠道:實驗的突破口是化學心理(興趣與情感)態度教育,切入點是興趣教學;實驗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重在構建課堂教學態度教育模式。
2.確定實驗對象:為我區初三年級的學生。
3.確定實驗階段。因為初中只初三學年開化學,所以以一學年為一階段。
第一階段:
………………………………………………………………
第三階段:全面推廣階段。
1997年9月開始,在全區中學推廣。計劃在98年10月將舉行龍崗區中學化學課堂教育教學改革研討會,對本課題進行全面的總結、宣傳,主要內容有二:中學化學態度教育論文評比交流;分層次四段式協作學習模式課堂教學優秀錄像課例評比交流。
4.培訓教師,提高教師素質。三年來已上培訓課13次,通過教材教法的培訓學習,更新了教師的教學觀念,轉變了教師的教學思想,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加強了課堂教與學的針對性,講與練的適時性、實效性。
5.理論聯系實際,及時評估調控。分定期與不定期評估調控。定期評估調控是指每周定一日為下學校檢查課時教學設計,指定課題聽課評課,堂後抽查,了解課題進展情況;不定期評估調控是指根據課題進展需要,採取隨時隨堂聽課,與實驗教師交談,開實驗學生座談會,了解情況,及時反饋補救。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階段性成果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區初中化學升中考試成績有明顯的進步,標准分平均分由原來較落後的學科上升為排名第二(六個文化科目排名)的學科,並於96年、98年超過寶安區。以標准分 600分以上人數(優良率)統計為例:

年 度

全區參考人數

600分以上人數

600分以上比例

實驗前95

2507

240

9.6%

實驗後96

2622

318

12.1%

實驗後97

2635

345

13.1%

實驗後98

2786

417

15%

2.97年深圳市中學化學教學論文評比中我區有17人獲獎,獲獎人數為各區最多,獲獎等級為各區最好。值得一提的是:全市有8篇興趣教學題材的獲獎論文中,我區佔六篇。
3.階段性成果「分層教學四段式協作學習模式」公開課(由本人設計、學校老師授課),在97年深圳市化學優秀教學錄像課比賽中獲一等獎。
4.階段性成果<<激趣·激思·激情──中學化學教法與學法優化談>>一文
(原文發表在<<廣東教育>>1996年第1·2合期),獲1997年深圳市化學教學論文評比一等獎,獲「廣東省第二屆青年教師優秀教學論文」徵文三等獎。
5.階段性成果<<小議態度教育>>一文發表在<<廣東教育>>1997年第 5期,該文被國內數家大型文獻叢書(國家級)收編,有一定影響。
6.階段性成果<<開展態度教育,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一文被收入由中共中央黨校等三家單位主編的大型文獻<<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寶典>>(中央級)。由團結出版社出版。
7.階段性成果<<構建中學課堂教學素質教育模式,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發展>>(一般課堂模式)一文獲1997年中央教科所主辦的「全國素質教育大家談」徵文三等獎。
8.階段性成果<<中學化學素質教育分層教學四段式協作學習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一文在1997年「廣東省中學化學教學改革研討會」上交流、宣讀。
9.階段性成果<<構建中學課堂教學素質教育模式,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發展>>(中學化學課堂模式)一文獲1998年國家教委「九五」規劃重點課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會學習」研究>>一等中期科研成果。
10.階段性成果<<協作學習模式談>>一文發表在廣東教育1998年第7·8合期
六、課題研究的體會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我區化學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基本樹立向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要質量、向教育科研要質量的觀念。可以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發展。
在本課題的研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①有一部分教師還不能在思想上真正重視教育科學研究,認為常規做法省事;②有些參與研究的教師還不能持之以恆,認為教學研究只是在公開課中,有時僅是「三分鍾」熱情。這些都嚴重製約著課題研究的真正落實,我們將在今後的研究中盡力克服,爭取早出多出成果。
註:
①梁永豐《珠三角教育現代化認識誤區及其超越》,廣東教育1997年第5期第23頁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中小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化水平、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這就為素質教育的基本理論探討指明了方向。科學文化素質作為人的整體素質教育的一個方麵包括哪些構成要素,人們進行過探究。筆者認為,科學素質內涵比科學文化素質的內涵窄,科學素質主要由科學知識、科學能力、科學方法、科學意識和科學品質五大要素構成。在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科學知識是發展學生科學素質的基礎,科學教育的過程,能逐漸培養、發展學生的科學能力,使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培養良好的科學品質,同時促使學生逐步形成科學意識。
中學化學教學應以提高和發展學生的科學素質為中心,這是時代的要求。本文試就中學化學教學中的科學素質教育的內容作一初步探討。
1.讓學生牢固地掌握化學學科的基本知識
科學知識在構成科學素質五要素中起著基礎作用,它是人類世世代代積累和傳遞下來的寶貴遺產,它是今後學生從事科學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矗因此,在中學階段通過化學課程的教與學的活動,要讓學生牢固地掌握化學的基本知識。
化學知識是發展學生科學素質的基礎,但化學知識總量大,應該選擇那些對學生認識世界、面向社會以及自身發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關鍵性知識讓學生學習。這些知識主要有:①最基本的化學現象和事實、最普遍的化學常識及科學史知識。②化學計量系統,化學用語,命名法。③最重要的化學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學原理,包括溶液理論、氣體定律、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化學反應熱力學、化學反應動力學。④典型金屬、典型非金屬、過渡元素、稀有氣體以及有關的化合物知識。⑤無機化學、有機化學、核化學、生物化學、環境化學、地球化學、化學分析、化學合成。⑥化學與社會、化學科學新進展、化學的未來發展方向。包括化學在日常生活與生產中的重大應用以及與當前社會發展與生活密切關聯的問題。
2.培養、發展學生的科學能力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科學素質教育的第二個方面應該強調培養、發展學生的科學能力。科學能力應是科學素質教育的核心。因為,從社會的生存和進步來看,這種能力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對具體科學概念的掌握,不論這些概念有多麼重要。筆者認為,科學能力應是獲取科學知識和探索科學新知識的能力,自然科學方法論是培養學生科學能力的依據,科學能力的形成過程是在科學知識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形成的,教師採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組織學生學習各種科學知識,訓練學生的科學能力。
科學能力是一個屬於能力范疇的概念,其包括的內容比較廣泛,如有觀察、思維、想像、實際操作和創造能力等,但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應著重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能力培養。
(1)實驗能力(包括觀察能力)
觀察與實驗能力是科學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種全面的綜合能力,包含相當高的獨立探索能力和創造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把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具體化為以下幾個方面:①按一定的認知目的安排觀察或實驗的活動。②讓學生獨立地完成觀察與實驗。③使學生學會如何記錄、分析、觀察和實驗所得的資料及數據,導出正確合理的結論並進行報告。
(2)思維能力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思維能力包含的范圍很廣,化學學科知識的特點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於培養他們對事物進行對比、類比、邏輯推理的能力。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利用有關化學知識的特點,進行相關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進行鹼金屬族元素教學時,利用該族元素具有相同核外電子數的特點,在已知鈉元素的性質後,可以演繹推理出其他元素的性質,培養學生演繹思維能力。同時,利用它們具有不同的電子層數,又可以進行各元素性質的對比,找出它們性質的異同點,培養學生的對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3)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一種較高要求的科學能力,是建立在觀察、理解、思維、記憶等能力基礎上的一種比較綜合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綜合。使學生具有自學能力,能獨立地獲得和探求新知識,這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之一。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可以具體化為以下兩個方面:①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給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②著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訓練。
(4)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能反映學生科學能力好壞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生學習、消化知識,不斷擴大知識范圍和增大知識深度,以及提高自學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學化學的教學實際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應幫助學生和要求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時能做到:①掌握所學化學概念和規律產生的背景或實驗條件和現象。②掌握所學化學概念和規律的確切含義,會分析物質發生變化時的原因。③掌握所學的化學知識和其他化學知識的聯系、區別。④掌握所學的化學概念和規律的成立條件和應用范圍,且會依據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解釋作出正確的推斷。
(5)創造能力
培養學生創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未來社會需要更多的創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創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創造能力能通過教育和訓練予以提高。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是創造能力的核心,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有意識地使用創造教育的教學模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從而培養創造性的思維能力。②注意創造性思維的發散性特點,培養學生善於對已知事物進行懷疑和再思考,能夠打破習慣性思路,提出幾種另外的解決問題的辦法。③注意聯想能力的培養。由於化學學科知識的特點,有利於培養學生類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等能力。④注意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在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活動中,讓他們有機會充分施展才能和創造性。
3.教給學生科學方法
科學方法是人們在科學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徑和所運用的各種方式及手段的總稱。掌握科學方法無論從學習知識的角度或者從發展能力的角度來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學階段,要求學生掌握科學方法是有一定難度,但教給學生普通的自然科學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通過採用下列程序來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
(1)搜集有關資料、文獻和數據
觀察,實驗,條件控制,測定,記錄。
(2)分析、研究和處理有關資料、文獻和數據
資料和數據的處理(表格化、方程化和圖線化),分類。
(3)得出規律性結論
科學抽象,發現規律,模型化,提出假設,驗證假說(得出結論、形成概念)。
4.促使學生逐漸形成科學意識
筆者認為,科學意識包括兩重意義,一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自然科學觀。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實際問題,要有科學意識的進行對待、處理或解決。
辯證唯物主義的內涵豐富,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不要求學生系統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但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時,可以促使學生形成很多唯物主義的觀點,這是化學科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具有的特點。例如,可以促使學生逐漸樹立起物質第一性的觀點,樹立起尊重事實的觀點,樹立相信科學、反對迷信的觀點,樹立為科學而不斷探索、不斷奮斗的觀點等。
促使學生形成化學科學意識,這也是化學素質教學的一個應重點加強的方面。我們的教育最起碼應做到:一個受過中學化學教育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學問題時,不要求他們能說出問題的原因,但應具有知道這是化學現象的化學科學意識。就好比說,一個公民走在大街上,看到汽車後面排出尾氣,他應該意識到這些氣體會污染空氣。
要促進學生形成化學科學意識,最主要的手段應該是讓學生參與實踐,理論聯系實際。可以採取活動課的形式,讓學生親身經歷周圍環境中存在的化學問題,讓學生形成化學能給人類帶來利益的觀點。同時也應告訴學生,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也會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及社會生活帶來消極影響。
5.培養良好的科學品質
科學品質是一種非智力因素,它主要包括興趣、情感、意志、作風、態度等方面。因為這些品質具有強化學習過程的驅動力的作用,又對學生學習科學具有控制調節的反作用。所以,我們把這些品質稱為科學品質。良好的科學品質能使人們樂於參與科學的學習與實踐活動並從中得到樂趣和滿足,能使人們有堅強的意志,表現出高度的自覺性、頑強性和自製性,能堅持實事求是的作風,謙虛謹慎、勤奮努力。在中學化學教學中,通過多種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對發展學生科學素質有重要意義。

文 章
來源蓮山

Ⅶ 如何來定量的表示電解質溶液的導電能力

一、溶液導電性的測量

在化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中都少不了《普通物理》這門課程。每個學生都要學到「電學」,並接觸到用惠更斯電橋之類方法測某物體電阻的實驗。於是一部分人就以為,憑這些知識,自然也就可以測量出溶液的導電性了。

其實問題並沒有這么簡單。這部分人沒有注意到「電學」與「電化學」間的區別。在電學中測導體的電阻時用的都是直流電源(如下左圖一)。而在電化學中這種方法根本就是不能被允許的。

1.先向燒杯里注入50毫升0.1摩爾濃度的氫氧化鋇溶液。接通電源,發生什麼現象(不必回答電極上的現象,下同)?為什麼?

2.然後逐滴加入50毫升0.2摩爾濃度的硫酸溶液。發生什麼現象?寫出有關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3.如果用0.1摩爾濃度的氯化鋇溶液代替氫氧化鋇溶液。重復上面的實驗,能觀察到什麼不同的現象?為什麼?

解:這個題編寫的是比較好的(可以清楚地看出裝置中使用的是220V的市電)。學生只要按照教師所強調的,抓住溶液組成這個關鍵,根據其中電解質種類的變化情況,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答案。

對第一問,Ba(OH)2溶液是一個可溶性的強電解質。可以導電,故燈泡會亮起來。

對第二問,先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Ba(OH)2+H2SO4=BaSO4↓+2H2O。由於兩個反應產物中,一個是不溶的、另一個是不導電的水,所以完全中和後,燈泡會熄滅。

但H2SO4是過量的,達等當點後,這個過量的強電解質會使燈泡重新再亮起來。

由上方程式改寫出其離子方程式,Ba2++2OH-+2H++SO42-=BaSO4↓+2H2O。

對第三問,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BaCl2+H2SO4=BaSO4↓+2HCl。由於反應前的BaCl2及反應後的HCl都是可溶性的強電解質(都導電),所以燈泡始終是明亮的。

這個題目在命題的科學性方面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例2,1964年的高考化學題,第四題(10分):

向20ml 0.1 mol∙L-1的醋酸溶液里逐滴加入20ml 0.1 mol∙L-1氫氧化鈉溶液時,溶液的導電性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20ml 0.1 mol∙L-1的氫氧化鈉溶液里逐滴加入20ml 0.1 mol∙L-1的醋酸溶液時,溶液的導電性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還是按照確定溶液組成的方法來解題。

對第一問,寫出的方程式為,HAc+NaOH=NaAc+H2O。

可見,反應前的弱電解質HAc(有弱導電性),變成了強電解質NaAc(有強導電性)。所以讓學生回答出「逐漸增強」,還是比較容易的。

對第二問,雖然這個方程式還是,NaOH + HAc =NaAc+H2O。但是,反應前是強電解質的NaOH(有強導電性),反應後變成的仍是強電解質NaAc(有強導電性)。所以學生多數都會考慮回答溶液導電性「基本不變」。

但是,這樣回答學生的「6分」一下就沒有了。因為學生的這個回答只是根據物質種類做出的「定性」回答。

而標准答案是「逐漸減弱」。原因是「強電解質氫氧化鈉變成強電解質醋酸鈉,離子的數目不變,但溶液體積逐漸增大,以致離子的濃度逐漸變小」。命題者要求的是定量的,要考慮溶液濃度變化情況下的答案。

他們認為,由於在滴定操作後溶液中強電解質的濃度要被稀釋一倍,所以溶液的導電性要減小一倍。

這其實是命題人的一個「撿芝麻丟西瓜」看法。

應該用數據來說話。從上表一可看出,0.1mol∙L-1NaOH溶液的電導率就是2.18(歐姆-1∙米-1),不難計算出來,稀釋一倍後溶液的電導率約是1.09(歐姆-1∙米-1)。稀釋造成的是其一半、也就是「1.09」的數值降低。

而NaOH變成NaAc溶液後,NaAc的電導率僅是0.73(歐姆-1∙米-1),這一步就降低了「1.45」。在此基礎上再稀釋一倍,就僅剩0.37(歐姆-1∙米-1)了。

從原來的2.18(歐姆-1∙米-1),變成最終的0.37(歐姆-1∙米-1),怎麼能用溶液稀釋來解釋呢?這個大幅度的電導減低,主要是由離子種類的變化引起的。有時離子種類的變化對導電性的影響,比稀釋作用的影響還要大。

導電性強的OH-離子被導電能力很弱的Ac-離子代替,從而使溶液的導電性降低,這才是這個變化的主要原因。而離子濃度的影響是次要的。

這個題在忽略了離子種類對溶液導電性影響的情況下,去討論離子濃度對溶液導電性的影響,實際上是有片面性且不科學的。

四、對溶液導電性內容的教學要求及規范

通過上面的討論不難看出,對中學化學教學中溶液的導電性問題,教師應該就教學范圍和教學要求達成一個共識才好。

類似於1964年高考題的溶液「導電性」的問法應該避免。因為導電性是以電導或電導率做其變化依據,是一種較精確的、嚴格的變化情況的度量。要求的是學生無法掌握的較為定量的回答。

對溶液導電性的教學要求,是否以1963年高考提出的「燈泡亮度變化」為度,這樣才好。因為「燈泡亮度」是一個定性,允許人的視覺有較大誤差,只有變化幅度很大時才能被觀察到,只需把強、弱電解質的導電性差別,就能進行回答的問題。

當溶液導電能力的變化用「燈泡亮度」的形式來表示時,不同離子的導電能力及濃度變化(在一般情況下也不過是一倍、兩倍的稀釋)是反映不出來的。所以完全可以用反應前後電解質的強弱、及是否有不溶物存在來判斷。

這類題的具體解題方法是:

寫出化學方程式。觀察反應前被測溶液、及反應後被測溶液的組成。去掉其中不被觀察的物質,再看其中是否有可溶性的強電解質、弱電解質,還是極弱電解質。以其中的強、弱電解質為判斷「亮」與「暗」的依據。

還需注意的是,變化後的情況可能還需要分成兩步來考慮。一步是某電解質加入後的變化。再一步是其過量加入後的變化。

這樣,可能的情況不外乎以下的四種:

第一種是,弱電解質反應後有強電解質生成。燈泡「由暗變亮」。

第二種是,強電解質反應後有弱電解質生成。燈泡「由亮變暗」。

第三種是,強電解質反應後有弱電解質生成。但隨強電解質的不斷加入,強電解質的量由少變多。這時,燈泡「由亮變暗,然後又由暗變亮」。

第四種是,強電解質反應後仍為強電解質。燈泡的「亮度基本不變」。

對以上幾種情況可各舉例如下:

第一種情況如「用HAc來滴定氨水」。反應方程式為NH3∙H2O+HAc=NH4Ac+H2O。從去掉不被觀察的滴定劑(塗有陰影)不難看出,是弱電解質變成了強電解質。所以燈泡「由暗變亮」。

第二種情況如「用10ml 0.10 mol∙L-1H2SO4來滴定10ml 0.10mol∙L-1Ba(OH)2」。反應方程式為H2SO4+ Ba(OH)2= BaSO4↓ +2H2O。不難看出,是強電解質變成了極弱的電解質。所以燈泡「由亮變暗」,以至於最後可能完全「熄滅」。

第三種情況如「用足量的CO2氣體通入飽和的Ca(OH)2溶液中」。反應方程式為Ca(OH)2+CO2= CaCO3↓+H2O。去掉不被觀察對象不難看出,是強電解質變成了極弱電解質。所以有燈泡「由亮變暗」的現象。

由於CO2氣體是過量的。還會有反應,CaCO3↓+H2O +CO2= Ca(HCO3)2。這是一個由弱電解質變強電解質的過程。所以,還會看到燈泡「由暗變亮」的現象。

第四種情況就是「用醋酸來滴定氫氧化鈉溶液」的情況。反應為NaOH +HAc=NaAc+H2O。反應前後都有強電解質,回答「燈泡亮度基本不變」,還是比較合適的。

由於學生沒有接觸到,不同離子間的導電性可能相差很大、這方面的知識,對他們似乎不應該提出過高的要求。

在教學中應極力避免1964年考題「溶液的導電性」這種直白的表述。因為學生有可能將其理解為電導或電導率,這種要同時考慮溶液濃度及離子種類的定量處理問題的要求。

應該與教材一致,用「燈泡亮度」,這種粗略且定性的方式,來表示溶液的導電性。在這里,允許人的視覺有較大誤差,被觀察到只是導電性的大幅度變化。

也就是說,只要把強與弱電解質間的差別能反映出來就可以了。不同物質間溶液導電性比較,最好限於在強與弱兩類電解質間進行

由於溶液導電性的判斷,是比較側重於定量的回答。所以這種比較,應該限制在濃度相差不大的強、弱電解質間來進行。或是在同一電解質的不同濃度溶液間來進行。

如,在濃度相差不大的情況下,NaOH溶液的導電性要強於氨水,NaCl溶液的導電性要強於醋酸。

對NaOH溶液來說,其0.2 mol∙L-1溶液的導電性,要強於0.1 mol∙L-1溶液的導電性。對氨水來說,其0.2 mol∙L-1溶液的導電性,也要強於0.1 mol∙L-1溶液的導電性。

如果是用0.1 mol∙L-1NaOH溶液,與0.2 mol∙L-1NaCl溶液,來進行導電性的比較。那就是在難為學生了。因為只有通過查數據表才能知道,兩者幾乎是相當的。

在教學中對濃硫酸應「另案」處理。由於在這種情況下,硫酸主要以分子的形式來存在。應該將其當做弱電解質來看待(有微弱的導電性)。不宜從離子相互作用的角度來解釋。

Ⅷ 怎樣學好電化學

如何學好電化學

考點歸納:
一、理解掌握原電池和電解池(電鍍池)的構成條件和工作原理:

1.了解原電池的組成
組成原電池有三個不可缺少的條件,這三個條件是:
(1)電極 由兩塊活潑性能不同的金屬作為原電池的兩個電極。活潑的金屬是電池的負極,不活潑金屬(或非金屬導體)是電池的正極。
(2)電解質溶液 根據電解材料,可以選擇酸、鹼、鹽溶液作為組成的電解質溶液。
(3)導線 用以連接兩極,才能使浸入電解質溶液的兩極形成閉合迴路,組成正在工作的原電池。
2.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當把鋅板和銅板平行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里,用連有電流計的導線連接兩極時,可以觀察到三個重要的現象:鋅片溶解,銅片上有氣體逸出,導線中有電流通過。
透過這些現象,分析兩極反應的實質,便可理解原電池是怎樣把化學能轉變為電能的原理。鋅是活潑金屬,容易失去電子變為進入溶液,鋅電極發生的電極反應式是:
鋅片 Zn-2e=Zn2+ (氧化反應)
鋅失去的電子沿導線經電流計流入銅片,溶液里的在銅電極上得到電子變為氫原子,進而結合為氫分子,銅電極發生的電極反應式是:
銅片 2H++2eH2↑ (還原反應)
由於在鋅、銅兩個電極上不斷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使化學能轉變為電能。鋅片是給出電子的一極,是電池的負極,銅片是電子流入的一極,是電池的正極。電流的方向同電子流的方向相反,從正極銅流向負極鋅。
二、掌握電解反應產物及電解時溶液pH值的變化規律及有關電化學的計算:
1、要判斷電解產物是什麼,必須理解溶液中離子放電順序:
陰極放電的總是溶液中的陽離子,與電極材料無關。放電順序是:
K+、Ca2+、Na+、Mg2+、Al3+、Zn2+、Fe2+(H+)、Cu2+、Hg2+、Ag+、Au3+
放電由難到易
陽極:若是惰性電極作陽極,溶液中的陰離子放電,放電順序是:
S2-、I-、Br-、Cl-、OH-、含氧酸根離子(NO3-、SO42-、CO32-)、F-
失電子由易到難
若是非惰性電極作陽極,則是電極本身失電子。
要明確溶液中陰陽離子的放電順序,有時還需兼顧到溶液的離子濃度。如果離子濃度相差十分懸殊的情況下,離子濃度大的有可能先放電。如理論上H+的放電能力大於Fe2+、Zn2+,但在電解濃度大的硫酸亞鐵或硫酸鋅溶液時,由於溶液[Fe2+]或[Zn2+]>>[H+],則先在陰極上放電的是Fe2+或Zn2+,因此,陰極上的主要產物則為Fe和Zn。但在水溶液中,Al3+、Mg2+、Na+等是不會在陰極上放電的。
2、電解時溶液pH值的變化規律:
電解質溶液在電解過程中,有時溶液pH值會發生變化。判斷電解質溶液的pH值變化,有時可以從電解產物上去看。
①若電解時陰極上產生H2,陽極上無O2產生,電解後溶液pH值增大;
②若陰極上無H2,陽極上產生O2,則電解後溶液pH值減小;
③若陰極上有H2,陽極上有O2,且V(H2)==2V(O2),則有三種情況:a 如果原溶液為中性溶液,則電解後pH值不變;b 如果原溶液是酸溶液,則pH值變小;c 如果原溶液為鹼溶液,則pH值變大;
④若陰極上無H2,陽極上無O2產生,電解後溶液的pH可能也會發生變化。如電解CuCl2溶液(CuCl2溶液由於Cu2+水解顯酸性),一旦CuCl2全部電解完,pH值會變大,成中性溶液。
3、進行有關電化學計算,如計算電極析出產物的質量或質量比,溶液pH值或推斷金屬原子量等時,一定要緊緊抓住陰陽極或正負極等電極反應中得失電子數相等這一規律。
4、S2->I->Br->Cl->OH->含氧酸根>F-
Ⅰ Ⅱ
Ag+>Fe3+>Cu2+>H+>Fe2+>Zn2+>H+>Al3+>Mg2+>Na+
Ⅲ Ⅳ
電解質溶液電解規律
Ⅰ與Ⅲ區:電解電解質型
Ⅰ與Ⅳ區:放氫生鹼型
Ⅱ與Ⅲ區:放氧生酸型
Ⅱ與Ⅳ區:電解水型
三、理解金屬腐蝕的本質及不同情況,了解用電化學原理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⑴金屬的腐蝕和防護:
①金屬腐蝕的實質是鐵等金屬原子失去電子而被氧化成金屬陽離子的過程,可分為化學腐蝕和電化學腐蝕。金屬與氧化劑(一般非電解質)接觸,直接發生化學反應引起的腐蝕叫化學腐蝕,如鐵與氯氣接觸發生的腐蝕為化學腐蝕。而更普遍存在的,危害也更為嚴重的是電化學腐蝕,即不純的金屬或合金與電解質溶液發生原電池反應引起的腐蝕。如鋼鐵在水膜酸性較強條件下發生析氫腐蝕Fe-2e-=Fe2+,2H++2e-==H2↑;在水膜酸性很弱或中性條件下,則發生吸氧腐蝕:2Fe-4e-=2Fe2+,2H2O+O2+4e-==4OH-。
②金屬的防護方法:
a、改變金屬的內部結構;b、覆蓋保護層;c、使用電化學保護法
⑵原電池原理的應用:
①製作多種化學電源,如干電池、蓄電池、高能電池、燃料電池;
②加快化學反應速率。如純鋅與鹽酸反應制H2反應速率較慢,若滴入幾滴CuCl2溶液,使置換出來的銅緊密附在鋅表面,形成許多微小的原電池,可大大加快化學反應;
③金屬的電化學保護,犧牲陽極的陰極保護法;
④金屬活動性的判斷。
⑶電解原理的應用:
①製取物質:例如用電解飽和食鹽水溶液可製取氫氣、氯氣和燒鹼。
②電鍍:應用電解原理,在某些金屬或非金屬表面鍍上一薄層其它金屬或合金的過程。電鍍時,鍍件作陰極,鍍層金屬作陽極,選擇含有鍍層金屬陽離子的鹽溶液為電解質溶液。電鍍過程中該金屬陽離子濃度不變。
③精煉銅:以精銅作陰極,粗銅作陽極,以硫酸銅為電解質溶液,陽極粗銅溶解,陰極
析出銅,溶液中Cu2+濃度減小
④電冶活潑金屬:電解熔融狀態的Al2O3、MgCl2、NaCl可得到金屬單質。

Ⅸ 怎樣學好電化學

電化學,最好是先搞懂原電池、電解池等的原理。
原電池工作原理 原電池是將一個能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分別在原電池的負極和正極上發生,從而在外電路中產生電流。 原電池的電極的判斷: 負極:電子流出的一極;發生氧化反應的一極;活潑性較強金屬的一極。 正極:電子流入的一極;發生還原反應的一極;相對不活潑的金屬或其它導體的一極。 在原電池中,外電路為電子導電,電解質溶液中為離子導電。 原電池的判定: (1)先分析有無外接電路,有外接電源的為電解池,無外接電源的可能為原電池;然後依據原電池的形成條件分析判斷,主要是「四看」:看電極——兩極為導體且存在活潑性差異(燃料電池的電極一般為惰性電極);看溶液——兩極插入溶液中;看迴路——形成閉合迴路或兩極直接接觸;看本質——有無氧化還原反應。 (2)多池相連,但無外接電源時,兩極活潑性差異最大的一池為原電池,其他各池可看做電解池。
電解是使電流通過電解質溶液(或熔融的電解質) 而在陰、陽兩極引起氧化還原反應的過程。電解是使電流通過電解質溶液(或熔融的電解質) 發生電解反應的條件? ①連接直流電源 ②陰陽電極 陰極:與電源負極相連為陰極 陽極:與電源正極相連為陽極 ③兩極處於電解質溶液或熔融電解質中 ④兩電極形成閉合迴路
這兩個應該是最典型的電化學試驗,當然,學理科最主要的還是多做練習。

閱讀全文

與如何衡量學生掌握了電化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