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突觸的結構是怎樣的 在什麼部位 有什麼作用
突觸
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非神經細胞(肌細胞、腺細胞等)之間的一種特化的細胞連接,稱為突觸(synapse)。它是神經元之間的聯系和進行生理活動的關鍵性結構。突觸可分兩類,即化學性突觸(chemical synapse)和電突觸(electrical synapsse)。通常所說的突觸是指前者而言。
(一)化學性突觸
光鏡下,多數突觸的形態是軸突終未呈球狀或環狀膨大,附在另一個神經元的胞體或樹突表面,其膨大部分稱為突觸小體(synaptic corpuscle)或突觸結(synaptic bouton)。
根據兩個神經元之間所形成的突觸部位,則有不同的類型,最多的為軸-體突觸(axo-somatic synapse)和軸-樹突觸(axo-axonal synapse)此外還有軸-棘突觸(axo-spinous),軸-軸突觸(axo-axonal synapse)和樹-樹突觸(dendroden-driticsynapse)等等。通常一個神經元有許多突觸,可接受多個神經元傳來的信息,如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有2000個以上的突觸。大腦皮質錐體細胞約有30000個突觸。小腦浦肯野細胞可多達200 000個突觸,突觸在神經元的胞體和樹突基部分布最密,樹突尖部和軸突起始段最少。
電鏡下,突觸由三部分組成:突觸前部、突觸間隙和突觸後部。突觸前部和突觸後部相對應的細胞膜較其餘部位略增厚,分別稱為突觸前膜和突觸後膜,兩膜之間的狹窄間隙稱為突觸間隙。
1.突觸前部(presynaptic element)神經元軸突終末呈球狀膨大,軸膜增厚形成突觸前膜(presynaptic membrane), 厚約6~7nm。在突觸前膜部位的胞漿內,含有許多突觸小泡(synaptic vesicle)以及一些微絲和微管、線粒體和滑面內質網等。突觸小泡是突觸前部的特徵性結構,小泡內含有化學物質,稱為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各種突觸內的突觸小泡形狀和大小頗不一致,是因其所含神經遞質不同。常見突觸小泡類型有:①球形小泡(spherical vesicle),直徑約20~60nm,小泡清亮,其中含有興奮性神經遞質,如乙醯膽鹼;②顆粒小泡(granular vesicle),小泡內含有電子密度高的緻密顆粒,按其顆粒大小又可分為兩種:小顆粒小泡直徑約30~60nm,通常含胺類神經遞質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大顆粒小泡直徑可達80~200nm,所含的神經遞質為5-羥色胺或腦啡肽等肽類;③扁平小泡(flat vesicle),小泡長徑約50nm,呈扁平圓形,其中含有抑制性神經遞質,如γ-氨基丁酸等。
圖片:http://des.cmu.e.cn/jiaoxue/kecheng/zupei/zzx/zl/shenjing/tuchu1.htm
B. 什麼是突觸,化學性突觸的基本結構包括
神經元與神經元或神經元與非神經細胞之間的特殊連接稱突觸。
電鏡下突觸分電突觸和化學性突觸。化學性突觸的電鏡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與突觸後膜三部分。
C. 化學性突觸的超微結構組織學與胚胎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化學性突觸可分為: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希望對你有用。
D. 突觸分為幾類簡述化學突觸的組成
突觸前部(presynapticelement)神經元軸突終末呈球狀膨大,軸膜增厚形成突觸前膜(presynapticmembrane)
厚約6~7nm。在突觸前膜部位的胞漿內,含有許多突觸小泡(synapticvesicle)以及一些微絲和微管、線粒體和滑面內質網等。
突觸後部(postsynapticelement)多為突觸後神經元的胞體膜或樹突膜,與突觸前膜相對應部分增厚,形成突觸後膜(postsynapticmembrane)。厚為20~50nm,比突觸前膜厚,在後膜具
有受體和化學門控的離子通道。
突觸間隙(synapticspace)是位於突觸前、後膜之間的細胞外間隙,寬約20~30nm,其中含糖胺多糖(如唾液酸)和糖蛋白等,這些化學成分能和神經遞質結合,促進遞質由前膜移向後膜,使其不向外擴散或消除多餘的遞質。
化學性突觸,依靠突觸前神經元末梢釋放特殊化學物質作為傳遞信息的媒介來影響突觸後神經元。和電突觸區別主要在於前神經元釋放的物質不同,電突觸是依靠突觸前神經末梢的生物電和離子交換直接傳遞信息。特點:以神經遞質為媒介,單向傳導
化學性突觸是由突觸前成份,突觸後成份和突觸間隙組成因為電突觸的傳導速度快,所以在人體保留下來,以便完成某些不是非常復雜但是要求速度的工作。
E. 化學突觸的結構和功能
電鏡下化學性突觸由三部分組成:(1)突觸前成分:一般是前一個神經元的軸突終末膨大部分,有突觸小泡,內含神經遞質,與下一個神經元接觸部位的細胞膜為突觸前膜。(2)突觸後成分:是後一神經元或效應細胞與突觸前成分相對應的局部區域。該處的細胞膜增厚,為突觸後膜,含有能與神經遞質特異性結合的受體。(3)突觸間隙:是突觸前膜與突觸後膜之間的狹窄間隙。
F. 突觸包括哪三部分
突觸的結構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三部分。
突觸前細胞藉助化學信號,即遞質,將信息轉送到突觸後細胞者,稱化學突觸,藉助於電信號傳遞信息者,稱電突觸。在哺乳動物進行突觸傳遞的幾乎都是化學突觸;電突觸主要見於魚類和兩棲類。
根據突觸前細胞傳來的信號,是使突觸後細胞的興奮性上升或產生興奮還是使其興奮性下降或不易產生興奮,化學和電突觸都又相應地被分為興奮性突觸和抑制性突觸。使下一個神經元產生興奮的為興奮性突觸,對下一個神經元產生抑制效應的為抑制性突觸。
生物特點:
神經元之間神經沖動的傳導是單方向傳導,即神經沖動只能由一個神經元的軸突傳導給另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傳導。這是因為遞質只在突觸前神經元的軸突末梢釋放。
當神經沖動通過軸突傳導到突觸小體時,突觸前膜對鈣離子的通透性增加,突觸間隙中的鈣離子即進入突觸小體內,促使突觸小泡與突觸前膜緊密融合,並出現破裂口。
小泡內的遞質釋放到突觸間隙中,並且經過彌散到達突觸後膜,立即與突觸後膜上的蛋白質受體結合,並且改變突觸後膜對離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觸後膜發生興奮性或抑制性的變化。這里,遞質起攜帶信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