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物化學中dh2是什麼
黃素蛋白,。
D=double,加起來就是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還原型).一分子NADH2產生2.5ATP,一分子FADH2產生1.5ATP,這是現在的演算法。
FADH2中的H2分離成游離的氫離子(H+)和電子(e-): FADH2→FAD+2H+ +2e- 再往後是電子在多種細胞色素中順序地進行傳遞。FADH2是FAD+的還原形式NADH和FADH2都是人體內糖類(葡萄糖、果糖等)無氧酵解和有氧氧化中必須的物質,都是B族維生素的衍生物,參與電子傳遞和氧化磷酸途徑產生ATP。
Ⅱ 誰能給我講下怎麼組合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前面的一個問題不好講,需要慢慢來。總結經驗。
化學變化過程中,必然遵循質量守恆定律,即反應前後元素種類與原子個數相等。
常用的配平化學方程式的方法有:
(1)最小公倍數法:
在配平化學方程式時,觀察反應前後出現」個數」較復雜的元素,先進行配平。先計算出反應前後該元素原子的最小公倍數,用填化學式前面化學計量數的方法,對該原子進行配平,然後觀察配平其他元素的原子個數,致使化學反應中反應物與生成物的元素種類與原子個數都相等。
例如:教材介紹的配平方法,就是最小公倍數法。在P+O2――P2O5反應中先配氧:最小公倍數為10,得化學計量數為5與2,P+5O2――2P2O5;再配平磷原子,4P+5O2==2P2O5。
(2)觀察法:
通過對某物質的化學式分析來判斷配平時化學計量數的方法。
例如:配平Fe2O3+CO――Fe+CO2。在反應中,每一個CO結合一個氧原子生成CO2分子,而Fe2O3則一次性提供三個氧原子,因而必須由三個CO分子來接受這三個氧原子,生成三個CO2分子即Fe2O3+3CO――Fe+3CO2,最後配平方程式Fe2O3+3CO==2Fe+3CO2,這種配平方法是通過觀察分析Fe2O3化學式中的氧原子個數來決定CO的化學計量數的,故稱為觀察法。
(3)奇數變偶數法:
選擇反應前後化學式中原子個數為一奇一偶的元素作配平起點,將奇數變成偶數,然後再配平其他元素原子的方法稱為奇數變偶數法。
例如:甲烷(CH4)燃燒方程式的配平,就可以採用奇數變偶數法:CH4+O2――H2O+CO2,反應前O2中氧原子為偶數,而反應後H2O中氧原子個數為奇數,先將H2O前配以2將氧原子個數由奇數變為偶數:CH4+O2――2H2O+CO2,再配平其他元素的原子:CH4+2O2==2H2O+CO2。
(4)歸一法:
找到化學方程式中關鍵的化學式,定其化學式前計量數為1,然後根據關鍵化學式去配平其他化學式前的化學計量數。若出現計量數為分數,再將各計量數同乘以同一整數,化分數為整數,這種先定關鍵化學式計量數為1的配平方法,稱為歸一法。
例如:甲醇(CH3OH)燃燒化學方程式配平可採用此法:CH3OH+O2――H2O+CO2,顯然決定生成H2O與CO2的多少的關鍵是甲醇的組成,因而定其計量數為1,這樣可得其燃燒後生成H2O與CO2的分子個數:CH3OH+O2――2H2O+CO2。然後配平氧原子:CH3OH+3/2O2===2H2O+CO2,將各計量數同乘以2化分為整數:2CH3OH+3O2==4H2O+2CO2。
需要注意的是,不論用何種方法配平化學方程式,只能改動化學式前面的化學計量數,而決不能改動化學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數字。因為改動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字即意味著改動反應物與生成物的組成,就可能出現根本不存在的物質或改變了原有化學變化的反應物或生成物,出現根本不存在的化學變化。
回答者:sadffdh - 初學弟子 一級 11-21 22:18
化學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①最小公倍法:選擇方程式兩端各出現一次,且原子數相差較多的元素入手配平。
例1 配平C2H5OH+O2——CO2+H2O
選擇氫原子,最小公倍數為6(用①、②、③表示配平步驟。)
②奇偶數法:選擇方程式兩端出現次數最多,且一端為奇數,一端為偶數的原子為突破口,依次推斷。
例2 配平FeS2+O2Fe2O3+SO2
第一步:選擇氧原子為突破口,Fe2O3中氧原子為奇數,配以最小數字為系數,使氧原子數變為偶數
FeS2+O2——2Fe2O3+SO2
③觀察法:從分子的特徵變化入手,分析配平。
例3 配平Fe3O4+COFe+CO2↑
由觀察知:CO+O→CO2,Fe3O4可提供4個氧
④歸一法:選擇化學方程式中組成最復雜的化學式,設它的系數為1,再依次推斷。
第一步:設NH3的系數為1 1NH3+O2——NO+H2
第二步:反應中的N原子和H原子分別轉移到NO和H2O中,由
第三步:由右端氧原子總數推O2系數
⑤代數法:設各物質系數為未知數,列出它們的關系,解一元或多元代數方程式,進行討論。
Ⅲ 魔獸爭霸3冰封王座澄海怎麼融合出熊貓人
熊貓人有兩種。
一種是劍聖(BM)和惡魔獵手(DH)合成的物理系熊貓人
一種是黑暗游俠(ES)和光明游俠(LS)合成的魔法系熊貓人
英雄30級獲得合成技能 (必須英雄都在30級以上)
Ⅳ 無機化學教材中有一個式子dH-TdS=dH-(TdS+SdT)為什麼相等,詳細一點
是BBADH,(一s個k數後跟上q一t個k字母H代表這是個z十u六8進制的數) 6B8D+3060=BBADH,因為47+4=26,B+0=B,4+3=60,D+0=D,在十w六1進制數中2用B代表60,十t六1進制數中3用A代表40,所以6為3BBAD了r。 2011-10-25 16:24:53
Ⅳ DSC DH DS分別是什麼
DSC 差示掃描量熱法,差示掃描量熱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這項技術被廣泛應用於一系列應用,它既是一種例行的質量測試和作為一個研究工具。該設備易於校準,使用熔點低,是一種快速和可靠的熱分析方法。差示掃描量熱法(DSC)是在程序控制溫度下,測量輸給物質和參比物的功率差與溫度關系的一種技術。DSC和DTA儀器裝置相似,所不同的是在試樣和參比物容器下裝有兩組補償加熱絲,當試樣在加熱過程中由於熱效應與參比物之間出現溫差ΔT時,通過差熱放大電路和差動熱量補償放大器,使流入補償電熱絲的電流發生變化,當試樣吸熱時,補償放大器使試樣一邊的電流立即增大;反之,當試樣放熱時則使參比物一邊的電流增大,直到兩邊熱量平衡,溫差ΔT消失為止。換句話說,試樣在熱反應時發生的熱量變化,由於及時輸入電功率而得到補償,所以實際記錄的是試樣和參比物下面兩只電熱補償的熱功率之差隨時間t的變化關系。如果升溫速率恆定,記錄的也就是熱功率之差隨溫度T的變化關系。 物質在溫度變化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微觀結構和宏觀物理,化學等性質的變化。宏觀上的物理,化學性質的變化通常與物質的組成和微觀結構相關聯。通過測量和分析物質在加熱或冷卻過程中的物理、化學性質的變化,可以對物質進行定性,定量分析,以幫助我們進行物質的鑒定,為新材料的研究和開發提供熱性能數據和結構信息。 在差熱分析中當試樣發生熱效應時,試樣本身的升溫速度是非線性的。以吸熱反應為例,試樣開始反應後的升溫速度會大幅度落後於程序控制的升溫速度,甚至發生不升溫或降溫的現象;待反應結束時,試樣升溫速度又會高於程序控制的升溫速度,逐漸跟上程序控制溫度,升溫速度始終處於變化中。而且在發生熱效應時,試樣與參比物及試樣周圍的環境有較大的溫差,它們之間會進行熱傳遞,降低了熱效應測量的靈敏度和精確度。因此,到目前為止的大部分差熱分析技術還不能進行定量分析工作,只能進行定性或半定量的分析工作,難以獲得變化過程中的試樣溫度和反應動力學的數據。DSC分析與差熱分析相比,可以對熱量作出更為准確的定量測量測試,具有比較敏感和需要樣品量少等特點。 DSC分析主要用於研究金屬玻璃的顯微結構中亞穩相的轉變溫度以及轉變動力學的特徵分析。差示掃描量熱儀在程序溫度控制下測量載入樣品和參比物之間的單位時間的能量差(功率差)隨溫度的變化,記錄所得的曲線為DSC曲線。非晶合金是由熔融液態合金急冷得到的,處於熱力學亞穩狀態,隨著溫度的升高,必然發生從非晶態向晶態的轉變。在轉變過程中伴隨著放熱或者吸熱現象:合金在Tg時發生玻璃轉變,合金吸熱;在Tx時發生晶化轉變,合金放熱。用差示掃描量熱儀對非晶合金進行分析得到DSC曲線,可以測量非晶態樣的熱穩定性,確定樣品的玻璃轉變溫度Tg、初始晶化溫度Txl,和晶化峰值溫度Tp;還可以根據曲線分析晶化過程以及結晶焓變△Hx等。 非晶合金中原子是混亂排列的,樣品處在亞穩態。當溫度升高時,在熱激活的作用下,非晶樣品結構將發生變化,並伴隨著放熱和吸熱現象。差示掃描量熱曲線(DSC曲線)是在差示掃描量熱測量中記錄的以熱流率dH/dt為縱坐標、以溫度或時間為橫坐標的關系曲線。由非晶合金的DSC曲線可以得到下列的一些信息:(l)玻璃轉變溫度Tg;(2)晶化溫度Tx;(3)結構弛豫峰,並由結構弛豫峰可獲得低溫結構弛豫和高溫結構弛豫,以及它們的弛豫激活能的值;(4)晶化過程以及結晶焓變△Hx;(5)晶化過程中各種亞穩相的信息。 DSC曲線主要受實驗條件和試樣性質的影響: (1) 實驗條件的影響 DSC測定中,程序升溫速率主要對DSC曲線的峰溫和峰形產生影響。一般來說,當升溫速率變快時,其DSC曲線的峰溫越高,峰面積越大,峰形也越尖銳。這種影響在很大程度上與試樣的種類和熱轉變的類型關系密切。在高升溫速率下,會導致試樣內部溫度分布不均勻。當超過一定的升溫速率時,由於體系不能很快響應,試樣反應中的變化全貌不能被精確地記錄下來,另外,升溫速率過快,會產生過熱現象.另外為了避免某些待測物質在實驗過程中發生氧化、還原等化學反應,不同的物質須在不同的氣氛中進行測試。 (2) 試樣性質的影響 進行DSC測定時 ,一般試樣量很少,約為幾十毫克。若用量過多,使試樣內部傳熱變慢,溫度梯度變大,導致峰形變大,分辨力下降。另外粒度對DSC測定也有一定的影響,但比較復雜。一般來說,顆粒大的熱阻較大,使試樣的熔融溫度和熔融熱燴偏低。當結晶的試樣研磨成細粒後,由於晶體結構的歪曲和晶粒度的下降也會造成類似的結果。如果粉狀試樣帶有靜電,則由於顆粒間的靜電引力使粉體團聚,也會導致熔融熱焓變大。the degree of hydrolysis ,簡稱DH。蛋白質水解過程中被裂解的肽鍵數與給定蛋白質的總肽鍵數之比。110號元素 德國達姆施塔特重離子研究所日前透露,國際理論和應用化學聯合會已接受其提議,以達姆斯塔特這一地名來命名最早由該所科學家發現的第110號化學元素,稱其為Darmstadtium,縮寫為「Ds」,新元素名將於2003年8月起開始生效。 該研究所發布的新聞公告稱,「經過國際理論和應用化學聯合會及國際理論和應用物理聯合會專家聯合審查認定,第110號化學元素是由達姆斯塔特重離子研究所科學家西古德·霍夫曼率領的科研小組發現的」。按照「發現者具有命名權這一傳統」,他們決定將第110號元素以研究所所在城市命名,並按照化學元素命名法在詞尾加上ium後綴,縮寫為Ds。 據介紹,1994年該所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合成第110號化學元素,它在自然界中無法穩定存在,因為生成後極短時間內它就會衰變成原子量較小的元素。在此之前也有其他科學家聲稱發現該元素,但未獲承認。 此元素在2003年命名,符號Ds,現在是IB族元素,中文名為「釒達」。
Ⅵ 化學里的dH和△H有什麼區別嗎
如圖所示
Ⅶ 請大神幫我看看這道題合成怎麼寫
這個題還是蠻有難度的,綜合性比較強,似乎很難找到入手點,其實切入點就是最簡單的——勾股定理。
作輔助線:過D作DH垂直於BC延長線於H,連CH. 再過點C作CO//AE,交AD於O
此時利用勾股定理來分析,我們求BD的長度,就需要求BH,DH的長度。但CD=n,BC=4都是已知的,所以我們只要能求出CH的長,就能求出DH的長,就解決了問題!
2. 如何求CH呢?第二個難點要用到相似的證明
因為CO//AE, 所以∠ACO=∠CAE=∠BAE(等腰三角形性質)=∠ADC
所以可以證明:▲ACO相似於▲ADC 我們再利用條件可知AO:AC=AC:AD=AB:AD=1:m
就可以得到AO:AD=1:m^2
3. 又因為AE//CO//DH (都是垂線)
所以EC:EH=AO:AD=1:m^2 (平行線截線段成比例定理)
由EC=2 就能求出:CH=2m^2 -2 BH=2m^2 +2
則利用CD=n, 可求出BD=
結論得證!
Ⅷ 水的化學式DHMO怎麼來的
水的化學式DHMO怎麼來的
水(化學式:H₂O)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無毒。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被稱為人類生命的源泉。水,包括天然水(河流、湖泊、大氣水、海水、地下水等){含雜質},蒸餾水是純凈水,人工制水(通過化學反應使氫氧原子結合得到的水)。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是包括無機化合、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Ⅸ 化工上t值是什麼意思,T值是什麼意思、DH是什麼意思
1不是t-TS,而是H-TS,H是焓變,S為熵變,G=H-TS叫吉布斯函數。化學反應,甚至是任何反應,都朝著G減小的方向發生,這就是熵增原理。
可逆反應總熵不變,也就是G=0
2.自發,因為放熱H<0,生成更多氣體S>0,所以G<0,自發。
3.是一個平衡,G=0,雙向都能反應,高溫下,反映向右進行,因為該反應H>0,S>0,T大時G減小
Ⅹ 跪求聚丙烯醯胺的生產工藝
最推薦的一種:水溶液聚合法
是生產聚丙烯醯胺的傳統方法。採用該法可以生產聚丙烯醯胺膠體和粉狀產品。一般聚丙烯醯胺膠體是採用8%-10%丙烯醯胺水溶液在引發劑作用下直接聚合而得;聚丙烯醯胺乾粉則多用25%-30%丙烯醯胺溶液進行聚合,聚合後得到的聚丙烯醯胺膠體經造粒、捏合、乾燥、粉碎後製得產品。其中的聚合反應是關鍵工序。該法具有生產安全、工藝設備簡單以及生產成本較低等特點,是目前國內外生產聚丙烯醯胺普遍採用的方法。中國採用該法生產聚丙烯醯胺最早採用手工作坊式的盤式聚合,後來採用捏合機。20世界80年代後期開發了錐形釜聚合工藝,由核工業部五部所在江都化工廠試車成功。20世紀90年代從國外引進的聚合技術,類似於國內的技術,只是反應釜可以旋轉,聚合釜的容積也較大。
推薦理由:
是生產聚丙烯醯胺的傳統方法。
採用該法可以生產聚丙烯醯胺膠體和粉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