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分析化學的下冊
第一章 緒論
1.1 分析化學發展和儀器分析的地位
1.2 儀器分析方法的類型
1.3 分析儀器
思考題
習題
第二章 光譜分析法導論
2.1 電磁輻射的性質
2.2 光學分析法
2.3 光譜分析儀器
第三章 原子發射光譜法
3.1 概論
3.2 基本原理
3.3 原子發射光譜儀器
3.4 干擾及消除方法
3.5 光譜分析方法
3.6 分析性能
3.7 分析應用
思考題
習題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譜法與原子熒光光譜法
4.1 原子吸收光譜法
4.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
4.3 干擾及消除
4.4 原子吸收光譜法分析
4.5 原子熒光光譜法
思考題
習題
第五章 X射線光譜法
5.1 基本原理
5.2 儀器基本結構
5.3 X射線熒光法
5.4 X射線吸收法
5.5 X射線衍射法
思考題
習題
第六章 原子質譜法
6.1 概論
6.2 基本原理
6.3 質譜儀器
6.4 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法
思考題
習題
第七章 表面分析方法
7.1 概論
7.2 光電子能譜法
7.3 二次離子質譜法
7.4 掃描隧道顯微鏡和原子力顯微鏡
7.5 近場光學顯微鏡
7.6 激光共焦掃描顯微鏡
7.7 雙光子NSOM及雙電子LCSM簡介
思考題
習題
第八章 分子發光分析法
8.1 概論
8.2 分子熒光與磷光光譜分析法
8.3 化學發光分析法
思考題
習題
第九章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法
9.1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9.2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9.3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法的應用
思考題
習題
第十章 紅外吸收光譜法
10.1 概論
10.2 基本原理
10.3 紅外光譜儀
10.4 紅外光譜法中的試樣制備
10.5 紅外光譜法的應用
思考題
習題
第十一章 激光Raman光譜法
11.1 概論
11.2 基本原理
11.3 激光Raman光譜儀
11.4 激光Raman光譜法的應用
思考題
習題
第十二章 核磁共振波譜法
12.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2.2 化學位移
12.3 自旋—自旋偶合
12.4 核磁共振譜儀
12.5 一維核磁共振氫譜
12.6 一維核磁共振碳譜
12.7 二維核磁共振波普簡介
12.8 核磁共振應用簡介
第十三章 電分析化學導論
13.1 電化學池
13.2 電極/溶液界面雙電層
13.3 電極過程的基本歷程
13.4 電化學池的圖解表達式
13.5 電極電位
13.6 電極的極化
13.7 電化學電池中的電極系統
13.8 電流的性質和符號
13.9 點分析化學方法概述
思考題
習題
第十四章 電位分析法
14.1 概論
14.2 點位分析法指示電極的分類
14.3 參比電極與鹽橋
14.4 離子選擇電極
14.5 離子選擇電極的性能參數
14.6 定量分析的方法
14.7 電位滴定法
14.8 電位分析儀器及軟體工具
思考題
習題
第十五章 伏安法與極譜法
15.1 液相傳質過程
15.2 擴散電流理論
15.3 直流極譜法
15.4 極譜波的類型與極譜波方程
15.5 脈沖極譜
15.6 伏安法
15.7 強制對流技術
思考題
習題
第十六章 電解和庫侖法
16.1 概論
16.2 電解分析的基本原理
16.3 電解分析方法及其應用
16.4 庫倫法
思考題
習題
第十七章 電分析化學新方法
17.1 化學修飾電極
17.2 生物電化學感測器
17.3 微電級
17.4 納米電分析化學
17.5 電分析化學聯用技術
思考題
習題
第十八章 色譜法導論
18.1 概論
18.2 色譜法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和術語
18.3 溶質分布譜展寬——色譜動力學基礎理論
18.4 組分分離——基本分離方程
18.5 色譜方法選擇和分離操作條件優化
18.6 色譜定性分析
18.7 色譜定量分析
思考題
習題
第十九章 氣相色譜法
19.1 概論
19.2 氣相色譜儀
19.3 氣相色譜檢測器
19.4 氣相色譜固定相
19.5 毛細管氣相色譜
19.6 氣相色譜分離條件的選擇
19.7 氣相色譜分析的應用
思考題
習題
第二十章 高效液相色譜法
20.1 概論
20.2 高效液相色譜儀
20.3 高效液相色譜固定相和流動相
20.4 吸附色譜
20.5 分配色譜
20.6 離子交換色譜
20.7 體積排阻色譜
20.8 微徑柱高效液相色譜
20.9 制備高效液相色譜簡介
思考題
習題
第二十一章 毛細管電泳和毛細管電色譜
21.1 毛細管電泳和毛細管電色譜的基本理論
21.2 毛細管電泳和電色譜儀器裝置
21.3 毛細管電泳分離模式及應用
21.4 毛細管電色譜柱技術
思考題
習題
第二十二章 其他分離分析方法
22.1 概論
22.2 超臨界流體色譜
22.3 超臨界流體萃取
22.4 固相微萃取
22.5 逆流色譜
22.6 場流分離
22.7 多維色譜
思考題
習題
第二十三章 分子質譜法
23.1 概論
23.2 質譜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程
23.3 質譜儀器
23.4 分子質譜離子類型
23.5 分子質譜基本操作技術
23.6 分子質譜法的應用
23.7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
23.8 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
23.9 毛細管電泳—質譜聯用(CE-MC)
23.10 質譜—質譜聯用
思考題
習題
第二十四章 熱分析
24.1 概論
24.2 差熱分析和差示掃描量熱法
24.3 熱重法
24.4 同步熱分析
24.5 聯用技術
思考題
習題
第二十五章 流動注射分析及微流控技術
25.1 概論
25.2 流動注射分析
25.3 微流控分析
思考題
習題
第二十六章 分析儀器測量電路、信號處理及計算機應用基礎
26.1 概論
26.2 放大器與測量
26.3 計算機在分析儀器中的應用
26.4 常用的分析信號處理方法
思考題
習題
索引
B. 什麼是分析化學其主要任務是什麼
分析化學是關於研究物質的組成、含量、結構和形態等化學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論的一門科學,是化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分析化學(Analytical Chemistry)的主要任務是鑒定物質的化學組成(元素、離子、官能團、或化合物)、測定物質的有關組分的含量、
確定物質的結構(化學結構、晶體結構、空間分布)和存在形態(價態、配位態、結晶態)及其與物質性質之間的關系等。主要是進行結構分析、形態分析、能態分析。
(2)緒論中有哪些分類角度可以分類分析化學擴展閱讀
應用范圍:分析化學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對人類的物質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廣泛地應用於地質普查、礦產勘探、冶金、化學工業、能源、農業、醫葯、臨床化驗、環境保護、商品檢驗、考古分析、法醫刑偵鑒定等領域。
分析方法的要求:力求簡便,不僅野外工作(諸如地質普查、化學探礦、環境監測、土壤檢測等)需要簡便、有效的化學分析方法,室內例行分析工作也如此。因為在不損失所要求之准確度和精密度的前提下,方法簡便,步驟少,這就意味著節省時間、人力和費用。
C. 葯學院的分析化學的重點是什麼,該怎麼復習
1.緒論
熟悉:分析化學的任務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類,分析過程和步驟。
2.誤差和分析數據處理
掌握:准確度與精密度;誤差與偏差;誤差的分類(系統誤差和偶然誤差);提高分析准確度的方法。熟悉:有效數字的概念;運演算法則及其修約規則。誤差的傳遞;t分布;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區間;可疑值的取捨(Q檢驗法、G檢驗法);顯著性檢驗(t檢驗和F檢驗)。
3.滴定分析概論
掌握:滴定過程及其基本概念(標准溶液和基準物質,化學計量點,滴定終點,指示劑,終點誤差);各種類型滴定的滴定曲線和指示劑的選擇;滴定分析法的有關計算。分布系數和副反應系數。質子平衡和質子條件式。熟悉:溶液中化學平衡的處理方法。
4.酸鹼滴定法
掌握:酸鹼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水溶液中的酸鹼平衡;酸鹼溶液的pH計算;酸鹼指示劑;終點誤差計算。
掌握:非水滴定法的基本原理;非水溶液中鹼(酸)的滴定。熟悉:非水滴定法的特點以及在分析化學中的重要性。了解:非水滴定法在葯物分析領域中的應用。
5.配位滴定法
掌握: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配位平衡;金屬指示劑;滴定條件的選擇。
6.氧化還原滴定法
掌握:氧化還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氧化還原反應的特點;電極電位與離子濃度的關系(Nernst方程式);條件電位及其影響因素;氧化還原反應的進行程度和反應速度。氧化還原指示劑;碘量法、亞硝酸鈉法和鈰量法原理、特點和測定條件。熟悉:高錳酸鉀法及其他氧化還原滴定法。
7.沉澱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掌握:沉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鉻酸鉀指示劑法、吸附指示劑法和鐵銨釩指示劑法的原理、滴定條件及適用范圍。沉澱的完全與影響因素;沉澱的純凈度與影響因素;晶形沉澱和非晶形沉澱的沉澱條件。
熟悉:沉澱的形成及其形態;均勻沉澱及有機沉澱劑的應用;重量分析法的基本操作及計算。 了解:揮發法和萃取法。
D. 環境分析化學的目錄
第1章緒論
1.1環境分析化學的任務和作用
1.2分析方法的分類
1.2.1化學分析方法
1.2.2儀器分析方法
1.3環境分析化學的發展趨勢
第1篇化學分析方法
第2章滴定分析方法
2.1酸鹼滴定法及其在環境樣品分析中的應用
2.1.1酸鹼平衡的理論基礎
2.1.2酸鹼指示劑
2.1.3酸鹼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2.1.4酸鹼滴定法在環境樣品分析中的應用
2.2配位滴定法及其在環境樣品分析中的應用
2.2.1配位反應及配合物穩定常數
2.2.2EDTA與金屬離子的配合物及其穩定性
2.2.3pH對配位滴定的影響
2.2.4水的硬度及其測定
2.3沉澱滴定法及其在環境樣品分析中的應用
2.3.1莫爾法及其在環境樣品分析中的應用
2.3.2佛爾哈德法及其在水質分析中的應用
2.3.3法揚司法及其在水質分析中的應用
2.4氧化還原滴定法及其在環境樣品分析中的應用
2.4.1高錳酸鉀法
2.4.2重鉻酸鉀法
2.4.3碘量法
2.4.4溴酸鉀法
思考題
習題
第3章重量分析方法
3.1重量分析方法簡介
3.1.1沉澱法
3.1.2氣化法
3.1.3電解法
3.1.4萃取法
3.1.5濾膜阻留法
3.2重量分析法在環境樣品分析中的應用
3.2.1水中殘渣的測定
3.2.2礦化度的測定
3.2.3礦物油的測定
3.2.4硫酸鹽化速率的測定
3.2.5大氣中總懸浮顆粒物的測定
3.2.6大氣中PM10和PM2.5的測定
思考題
第2篇儀器分析方法
第4章儀器分析方法概述
4.1儀器性能及其表徵
4.1.1精密度
4.1.2准確度
4.1.3靈敏度
4.1.4檢出限
4.1.5信噪比
4.1.6線性范圍
4.1.7選擇性
4.2儀器分析的校正方法
4.2.1標准曲線法
4.2.2標准加入法
4.2.3內標法
4.3分析數據的處理和分析結果的表達
4.3.1可疑數據的取捨
4.3.2方法准確度的檢驗——t檢驗
4.3.3組間精密度的判斷——F檢驗
4.3.4分析結果的表達
思考題
習題
第5章光學分析法導論
5.1電磁輻射與電磁波譜
5.1.1電磁輻射
5.1.2電磁波譜
5.2光與物質的作用和光學分析法
5.2.1光與物質的作用
5.2.2光學分析法的分類
5.3光譜儀的構成
5.3.1光源
5.3.2單色器
5.3.3吸收池
5.3.4檢測器
5.3.5讀出裝置
習題
第6章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法
6.1分子光譜概述
6.1.1分子中的能級變化
6.1.2分子光譜的產生和類型
6.2紫外可見吸收光譜的產生和影響因素
6.2.1電子躍遷類型與相應的吸收帶
6.2.2紫外可見光譜的影響因素
6.3光的吸收定律
6.3.1透光率和吸光度
6.3.2朗伯比爾(LambertBeer)定律
6.3.3靈敏度的表示方法
6.4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6.4.1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主要部件
6.4.2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類型
6.5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法的應用
6.5.1分析條件的選擇
6.5.2定性分析
6.5.3定量分析
6.5.4在環境分析中的應用
習題
第7章紅外吸收光譜法
7.1紅外吸收光譜的基本原理
7.1.1紅外吸收光譜產生的條件
7.1.2分子振動
7.1.3分子振動與紅外吸收
7.1.4紅外吸收光譜
7.2紅外吸收光譜與分子結構
7.2.1基團頻率區與指紋區
7.2.2影響基團頻率位移的因素
7.3紅外光譜儀和試樣制備
7.3.1紅外光譜儀的類型
7.3.2試樣制備
7.4紅外吸收光譜法的應用
7.4.1定性分析
7.4.2定量分析
7.4.3在環境分析中的應用
習題
第8章原子吸收光譜法
8.1原子吸收光譜法的基本原理
8.1.1共振線與吸收線
8.1.2基態原子數與原子吸收定量基礎
8.1.3譜線輪廓及影響因素
8.1.4原子吸收的測量
8.2原子吸收光譜儀
8.2.1光源
8.2.2原子化系統
8.2.3單色器
8.2.4檢測系統
8.3干擾及其消除方法
8.3.1物理干擾
8.3.2電離干擾
8.3.3化學干擾
8.3.4光譜干擾
8.4原子吸收光譜法的特點及應用
8.4.1原子吸收光譜法的特點
8.4.2測定條件的優化
8.4.3定量分析方法
8.4.4靈敏度和檢出限
8.4.5在環境分析中的應用
8.5原子熒光光譜法
8.5.1原子熒光光譜的基本原理
8.5.2原子熒光光度計
習題
第9章原子發射光譜法
9.1原子發射光譜分析的基本原理
9.1.1原子發射光譜的產生
9.1.2原子能級與能級圖
9.1.3譜線強度
9.2光譜分析儀
9.2.1光源
9.2.2光譜儀
9.2.3光電直讀光譜儀
9.3原子發射光譜分析方法
9.3.1光譜定性分析
9.3.2光譜半定量分析
9.3.3光譜定量分析
9.4原子發射光譜法在環境分析中的應用
9.4.1原子發射光譜法的特點
9.4.2在環境分析中的應用
習題
第10章分子發光光譜法
10.1熒光和磷光的產生原理
10.1.1分子熒光和磷光的產生
10.1.2分子的去活化過程
10.1.3激發光譜和發射光譜
10.1.4熒光光譜的特徵
10.1.5熒光與分子結構的關系
10.1.6影響熒光強度的環境因素
10.1.7熒光定量分析原理
10.2熒光和磷光分析儀
10.3化學發光分析法
10.4熒光和磷光分析法的特點及應用
10.4.1熒光和磷光分析法的特點
10.4.2熒光和磷光分析法的應用
習題
第11章核磁共振波譜法
11.1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11.1.1原子核的自旋與磁性
11.1.2核磁共振現象
11.1.3飽和與弛豫
11.1.4核磁共振波譜法的靈敏度
11.2核磁共振波譜儀與樣品處理
11.2.1連續波核磁共振波譜儀
11.2.2脈沖傅里葉變換核磁共振波譜儀
11.2.3樣品的處理
11.3核磁共振波譜與分子結構
11.3.1化學位移
11.3.2自旋耦合與自旋裂分
11.3.3核的等價性
11.4核磁共振氫譜的解析
習題
第12章質譜法
12.1概述
12.2質譜儀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12.2.1進樣系統
12.2.2離子源
12.2.3質量分析器
12.2.4檢測器
12.2.5真空系統
12.3質譜譜圖解析
12.3.1質譜圖上離子峰的主要類型
12.3.2質譜圖解析的一般步驟
12.3.3質譜圖解析舉例
思考題
第13章波譜綜合分析法
13.1四大波譜法簡介
13.1.1質譜圖解析要點
13.1.2紫外吸收光譜解析要點
13.1.3紅外吸收光譜圖解析要點
13.1.4核磁共振波譜解析要點
13.2四大波譜的綜合利用
習題
第14章色譜法
14.1色譜分析理論基礎
14.1.1色譜法發展簡史
14.1.2色譜法分類
14.1.3色譜術語
14.1.4色譜分析的基本原理
14.2色譜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14.2.1色譜定性分析
14.2.2色譜定量分析
14.3氣相色譜法概述
14.3.1氣相色譜分析流程
14.3.2氣相色譜儀的主要部件及其性能
14.3.3氣相色譜分析操作條件的選擇
14.4液相色譜法概述
14.4.1液相色譜分析流程
14.4.2液相色譜儀的主要部件及其性能
14.4.3液相色譜分析操作條件的選擇
思考題
第15章色譜質譜聯用技術
15.1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
15.1.1GCMS聯用儀及其工作原理
15.1.2GCMS分析方法
15.1.3GCMS的實驗條件
15.1.4GCMS的譜圖信息
15.1.5GCMS定性及定量分析
15.2氣相色譜質譜法在環境樣品分析中的應用
15.2.1GCMS用於大氣顆粒物中多環芳烴的分析
15.2.2GCMS測定飲用水和地表水中揮發性有機污染物
15.2.3土壤中有機氯農葯類POPs的測定
15.3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
15.3.1液相色譜質譜法的主要介面技術
15.4液相色譜質譜分析條件的選擇和優化
15.4.1介面的選擇
15.4.2正負離子模式的選擇
15.4.3流動相的選擇
15.4.4溫度的選擇
15.4.5系統背景的消除
15.5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簡介
15.5.1超高效液相色譜法的特點
15.5.2超高效液相色譜法的原理
15.5.3串聯質譜
15.6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在環境樣品分析中的應用
15.6.1液相色譜質譜聯用確定水中微囊藻毒素MCLR的相對分子質量
15.6.2超高效液相色譜大氣壓光化學電離源串聯質譜(UPLCAPPIMS/MS)分析16種多環芳烴
15.6.3超高效液相色譜電噴霧電離源串聯質譜(UPLCESIMS/MS)分析消毒副產物鹵乙酸(HAAs)
思考題
第16章電化學分析法
16.1概述
16.2電導分析法
16.2.1電導的基本概念和測量方法
16.2.2電導分析方法的應用
16.3電位分析法
16.3.1電極
16.3.2直接電位法在環境樣品分析中的應用
16.4電解分析法
16.4.1控制電位電解分析法
16.4.2庫侖分析法
16.5極譜分析法
16.5.1普通電解法與極譜分析法的區別
16.5.2極譜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6.5.3極譜分析法中的干擾電流及消除辦法
16.5.4幾種極譜分析法簡介
16.5.5極譜法在環境樣品分析中的應用
16.5.6電化學工作站簡介
思考題
第17章環境分析化學中的預處理技術
17.1試樣的分解
17.1.1試樣的溶解
17.1.2試樣的消解和灰化
17.2試樣的分離和富集
17.2.1揮發分離法
17.2.2沉澱分離法
17.2.3液液萃取分離法
17.2.4蒸餾法
17.2.5離子交換法
17.2.6柱色譜法
17.2.7固相萃取法
17.2.8固相微萃取法
17.3提取和濃縮
17.3.1提取方法
17.3.2濃縮方法
思考題
參考文獻
E. 大學化學學哪些內容
1.高中化學跟大學化學相比那簡直相差十萬八千里.大學化學無論是內容還是范圍比高中化學復雜很多, 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否則很容易掛科!
2.大學化學分為五大化學: 無機化學, 分析化學, 物理化學, 有機化學, 高分子化學. 其中, 無機化學是最先開始學習的. 注意: 不要以為高中時無機化學學得較多就可以放鬆放鬆. 通常, 無機化學掛科的危險程度不亞於高數. 另外, 物理化學是化學中最重要也是最變態的一門. 它涉及當今理論化學和應用化學中所有的問題. 化學研究領域的所有課題都要用到它, 不僅如此, 量子物理和生物學等學科及其前沿領域的研究都與其息息相關. 我說它很變態是因為它所探討的問題既難理解又很虛無縹緲, 如量子化學, 化學動力學等, 更令人可怕的是, 要學好它要有十分十分扎實的數學基礎, 尤其是高等數學. 所以一定要好好學習高等數學, 不然就等著掛吧!!
3.對於生物學專業, 物理化學還不是最難的. 據說, 生物化學是比物理化學更變態的課程. 好好努力吧!
4.對於參考書,我覺得沒必要, 只要你選一本好的教材就可以搞定了.
我個人覺得的比較好的教材有:
無機化學: 《無機化學》 大連理工大學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析化學: 《分析化學》 武漢大學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學: 《物理化學》 天津大學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更推薦南京大學出的《物理化學》
有機化學: 295205322Shane 2010-2-7 補:邢其毅 《基礎有機化學》。雖然東西過多,但請嘗試認真看完。
你很有勇氣, 選擇生物學專業, 因而發奮吧
F. 分析化學的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分析化學的任務和作用第二節 分析方法的分類第三節 分析化學的發展趨勢
第二章 定性分析
第一節 概述第二節 陽離子分析第三節 陰離子分析第四節 定性分析的一般步驟
第三章 誤差和分析數據的處理
第一節 誤差及其產生的原因第二節 測定值的准確度與精密度第三節 隨機誤差的正態分布第四節 有限測定數據的統計處理第五節 有效數字及其運算規則第六節 提高分析結果准確度的方法
第四章 滴定分析法概論
第一節 滴定分析法簡介第二節 標准溶液濃度的表示方法第三節 標准溶液的配製和濃度的標定第四節 滴定分析中的計算
第五章 酸鹼滴定法
第一節 酸鹼質子理論第二節 水溶液中弱酸(鹼)各型體的分布第三節 酸鹼溶液中氫離子濃度的計算第四節 酸鹼緩沖溶液第五節 酸鹼指示劑第六節 強酸(鹼)和一元弱酸(鹼)的滴定第七節 多元酸鹼的滴定第八節 酸鹼滴定法應用
第六章 絡合滴定法
第一節 概述第二節 溶液中各級絡合物型體的分布第三節 絡合滴定中的副反應和條件形成常數第四節 EDTA滴定曲線第五節 絡合滴定指示劑第六節 終點誤差和准確滴定的條件第七節 提高絡合滴定選擇性的方法第八節 絡合滴定的方式和應用
第七章 氧化還原滴定法
第一節 氧化還原平衡第二節 氧化還原反應的速率第三節 氧化還原滴定曲線第四節 氧化還原滴定中的指示劑第五節 氧化還原滴定前的預處理第六節 常用的氧化還原滴定方法第七節 氧化還原滴定結果的計算
第八章 沉澱滴定法
第一節 概述第二節 確定重點的方法第三節 沉澱滴定法應用示例
第九章 重量分析法
第一節 重量分析法的特點和分類第二節 沉澱重量法對沉澱的要求第三節 沉澱的溶解度及其影響因素第四節 沉澱的形成第五節 影響沉澱純度的因素第六節 進行沉澱的條件第七節 有機沉澱劑第八節 重量分析結果的計算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第一節 物質對光的選擇性吸收第二節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第三節 吸光光度法的儀器第四節 吸光光度法分析條件的選擇第五節 吸光光度法的應用
第十一章 常用的分離和富集方法
第一節 概述第二節 沉澱分離法第三節 溶劑萃取分離法第四節 離子交換分離法第五節 液相色譜分離法
第十二章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驟
第一節 試樣的採取和制備第二節 試樣的分解第三節 測定方法的選擇第四節 試樣分析實例--硅酸鹽的分析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一 物理、物理化學常數和計算用表附錄二 部分習題參考答案附錄三 化學分析關鍵詞漢英對照及索引
G. 分析化學手冊的目錄
第一篇熱分析方法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熱分析的發展簡史1
第二節熱分析術語2
一、熱分析術語的沿革與發展2
二、熱分析定義與分類3
三、熱分析一般術語4
第三節熱分析的基本特徵與數據報道4
一、熱分析的基本特徵4
二、熱分析數據的報道5
第四節熱分析的溫度與熱量標准6
一、熱重法的溫度標定6
二、差熱分析儀與差示掃描量熱計的溫度標定6
三、差熱分析儀與差示掃描量熱計的熱量標定8
四、差示掃描量熱計熱量標定校正系數K的確定8
第五節有關熱分析的標准試驗方法9
參考文獻10
第二章熱分析儀器11
第一節概述11
一、熱分析儀器的基本構成11
二、商品熱分析儀器11
三、計算機軟體12
第二節常用熱分析儀器13
一、熱重法(TG)13
二、差熱分析(DTA)與差示掃描量熱法(DSC)15
三、熱機械法20
四、熱膨脹法22
第三節光學、電學、聲學熱分析法23
一、交變數熱法(ACC)23
二、熱釋電流測量(TSC)24
三、熱釋光(TL)25
四、熱擴散的溫度波分析(TWA)測量26
第四節熱分析與其他分析方法的聯用28
一、熱顯微鏡法28
二、X?射線衍射?DSC29
三、逸出氣分析(EGA)29
四、光?熱瞬變輻射測量(OTTER)39
第五節自動進樣熱分析系統40
第六節儀器的安裝與使用40
參考文獻41
第三章影響熱分析測量的實驗因素,熱分析動力學與數據表達42
第一節影響熱分析測量的實驗因素42
一、升溫速率對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42
二、試樣用量和粒度對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42
三、氣氛對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43
四、浮力、對流和湍流對TG曲線的影響44
五、試樣容器及其溫度梯度和試樣各部位的反應程度44
六、裝樣的緊密程度對熱分析實驗結果的影響45
第二節儀器解析度的判別方法46
第三節熱分析動力學46
一、熱分析反應動力學參數的測定46
二、熱分析反應機理的判斷49
三、等溫固體反應過程機理的判斷50
四、聚合物非等溫結晶動力學的測定50
五、樹脂恆溫固化反應動力學的一般描述53
六、求解樹脂固化反應動力學參數的方法54
七、熱分析動力學新進展56
第四節熱分析曲線及反應終點的判斷58
一、熱分析曲線及其表示方法58
二、差熱分析曲線(DTA曲線)反應終點的判斷59
三、DTA熱時間常數RCs及最小分離溫度L的測定59
第五節分步反應TG數據的定量處理61
一、含水草酸鈣分步失重過程的定量測定61
二、五水硫酸銅(CuSO4·5H2O)失水過程的高分辨TG測量61
參考文獻62
第四章熱分析技術對各種轉變的測定64
第一節玻璃化轉變的測定64
一、玻璃化轉變溫度Tg的DTA或DSC測定法64
二、PET/ABS共混物玻璃化轉變的MDSC測定65
三、高聚物玻璃化轉變溫度與增塑劑66
四、聚合物玻璃化轉變溫度與分子量的關系67
五、熱焓鬆弛67
六、WLF方程中的分子常數C1和C268
七、高聚物玻璃化轉變區的鬆弛活化能70
八、高聚物的轉變溫度T2、自由體積分數及其熱膨脹系數70
第二節結晶與熔融的測定71
一、熔融和結晶溫度的DTA或DSC測定法71
二、結晶高聚物平衡熔點的測定73
三、共聚物、共混物的結晶平衡熔點,相互作用參數和相互作用能密度74
四、用稀釋法和平衡熔點法測定結晶高聚物的熔化焓和熔化熵75
五、用比容法測定高聚物的熔化焓和熔化熵75
六、高聚物結晶過程中的界面自由能76
七、高聚物的結晶區域轉變77
八、高聚物結晶過程中分子鏈遷移活化能的測定78
九、聚合物的等溫結晶79
十、等溫結晶速率的測定80
十一、用偏光顯微鏡測量高聚物過冷熔體等溫結晶的球晶徑向生長速率81
十二、等溫結晶熱的測定82
十三、聚合物熔融熱和結晶熱的測定83
十四、聚合物結晶度的測定84
十五、結晶高聚物原始試樣結晶度的MDSC測定85
十六、不同成型條件PET的結晶性86
十七、聚乙烯的密度、熔融及其結晶度87
十八、聚乙烯的多重熔融峰87
十九、類脂化合物的轉變熱87
二十、三十二碳烷的多晶型88
二十一、熱致性液晶88
二十二、熱致性高分子液晶90
二十三、潤滑油的蠟含量91
二十四、油脂固體脂指數的測定91
二十五、二元系相圖的測繪92
第三節聚合物共混物組成與相容性測定93
一、聚合物共混物組成的測定93
二、無規共聚物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與共聚組成93
三、部分相容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94
四、相容性聚合物共混體系95
五、含有結晶性聚合物的相容性共混體系96
六、聚合物共混體系的液?液相行為97
七、上、下臨界相容溫度98
八、聚聯苯醯亞胺/聚硫醚醯亞胺共混體系相容性的DMA測量99
第四節熱機械分析(TMA)與動態熱機械分析(DMA)100
一、用TMA測定高分子材料的各向異性性質100
二、補強劑對聚乙烯膜的抑制形變101
三、聚合物膜TMA的針入與拉伸測定101
四、由動態粘彈測定求解聚合物轉變的表觀活化能102
五、動態粘彈測量組合曲線的繪制102
第五節水分測定104
一、水?乙醇混合液的DSC測定104
二、自由水、結合水的熱分析105
三、二氧化錳的水分測定105
四、水合氧化鋁的加壓脫水過程106
第六節金屬與合金的熱分析107
一、金屬與合金相變熱力學參數的測定107
二、金屬與合金相變動力學參數的測定111
三、金屬與合金的比熱容測定114
四、金屬和合金的抗氧化性能116
五、非晶態合金熱膨脹系數測定與DMA測量116
第七節與轉變有關的其他測定116
一、懸浮態冷凍細胞的DSC測定116
二、聚合物轉變與其熱歷史117
三、硅橡膠的熱分析118
四、混合油脂的熱分析119
五、食用肉的DSC測定119
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介電分析120
參考文獻121
第五章熱分析技術對各種反應的測定124
第一節熱穩定性的測定124
一、高分子材料的相對熱穩定性124
二、評定絕緣材料溫度指數的Toop法126
三、評定電絕緣材料溫度指數的熱重割線法127
四、有機材料氧化誘導期的測定127
第二節交聯、聚合反應128
一、環氧樹脂的固化反應及其玻璃化轉變128
二、等溫固化「三T」圖的內容、製作和含義129
三、光聚合反應的熱測定130
四、感光樹脂單體後聚合反應的測定131
第三節固體催化劑評價132
一、金屬催化劑的評價132
二、催化劑物相分析(DTA?EGD法)132
三、汽車尾氣凈化催化劑氧化活性的評選133
四、催化劑制備方法的選擇134
五、固體催化劑表面酸性的測定135
六、催化劑中毒效應及其再生性考察136
七、催化劑的積炭與燒炭137
第四節木材熱分析138
一、纖維素熱分解的TG?DTA?FTIR聯用測量138
二、纖維素酸水解的測定法139
三、松香氧化穩定性的測定139
四、阻燃木材燃燒特性的測定140
第五節含能材料、煤的熱分析140
一、含能材料瞬變反應的跟蹤140
二、自身反應性物質的DSC測定141
三、煤和焦炭的工業分析142
四、煤的含熱量的測定143
第六節礦物定量與類質同象的熱重測定143
一、礦物定量的熱重測定法143
二、物質類質同象成分含量的測定144
第七節與反應有關的其他測定145
一、導熱油熱分解的測定145
二、油脂氧化反應的測定146
三、橡膠中炭黑含量的測定146
四、石膏變為熟石膏程度的DSC測定147
五、金屬與氣體反應的測定148
六、CaO與SO2反應的TG測定148
參考文獻149
第六章物質特性參數的熱分析測定法150
第一節熱力學參數的測定150
一、比熱容的DSC測定法150
二、線膨脹系數的TMA測定法151
三、熱擴散率的測定151
四、熱導率的測定153
第二節純度的測定154
第三節孔度的量熱測定155
參考文獻156
第二篇熱分析曲線與數據集
第七章高分子材料的熱分析曲線157
第一節通用高分子的熱分析曲線157
一、聚烯烴及其共聚物的熱分析曲線157
二、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以及丁苯共聚物、聚異戊二烯等彈性體的熱分析曲線162
三、環氧樹脂、聚縮醛、聚丙烯腈、聚醯胺、聚酯及棉紗的熱分析曲線168
第二節特種高分子(聚四氟乙烯、聚芳酯、聚苯硫醚、聚碸、聚醯亞胺、聚醚醚酮以及
導電聚合物)的熱分析曲線175
第三節其他高分子材料(聚氨酯、纖維素、聚合物含水體系以及幾種共聚物、共混物、
互穿聚合物網路等)的熱分析曲線182
第四節聚合物轉變溫度與頻率的關系圖190
參考文獻195
第八章食品添加劑與食品等的熱分析曲線196
第一節食品添加劑的熱分析曲線196
第二節酒、巧克力、食用固體脂、奶油、加氫大豆油的熱分析曲線206
第三節棕櫚油、椰子油的熱分析曲線208
第四節米、澱粉、明膠、蛋白、動物臟器以及茱萸烷的熱分析曲線209
參考文獻214
第九章醫葯品、生物體、木材及其成分的熱分析曲線215
第一節醫葯品的熱分析曲線215
第二節生物體的熱分析曲線235
第三節木材及其成分的熱分析曲線239
參考文獻245
第十章礦物的熱分析曲線246
第一節天然元素的熱特性246
第二節鹵化物、硫化物和氧化物礦物的熱特性249
一、鹵化物的熱特性249
二、硫化物礦物的熱特性251
三、氧化物礦物的熱特性263
第三節無機鹽礦物的熱特性271
一、硫酸鹽礦物的熱特性271
二、碳酸鹽礦物的熱特性281
三、硼酸鹽礦物的熱特性286
四、磷酸鹽礦物的熱特性290
五、砷酸鹽礦物的熱特性293
六、硅酸鹽礦物的熱特性295
參考文獻310
第十一章含能材料的熱分析曲線311
第一節單質炸葯的熱分析曲線311
第二節混合炸葯的熱分析曲線339
一、兩種混合炸葯的熱分析曲線339
二、二元單質炸葯混合系統的熱分析曲線340
第三節一硝基甲苯、硝基氯苯和間硝基苯胺的熱分析曲線347
第四節起爆葯及鉬鉻酸鋇高氯酸鉀延期葯的熱分析曲線349
第五節槍炮火葯和黑火葯的熱分析曲線356
第六節固體火箭推進劑的熱分析曲線363
第七節火葯相關物的熱分析曲線365
參考文獻368
第十二章無機化合物的熱分析曲線372
第一節稀土溴化物與甘氨酸(Gly)/丙氨酸(Ala)配合物的熱分析曲線372
第二節過渡金屬席夫鹼配合物的熱分析曲線381
第三節其他稀土配合物的熱分析曲線386
參考文獻396
第十三章DTA?EGD?GC聯用曲線及數據397
第一節固體催化劑評價397
第二節石油抗氧添加劑的熱(氧化)穩定性407
第三節煤質熱特性評定410
第四節礦物鑒定427
第五節各類化合物鑒定440
參考文獻460
附錄462
一、標定物質的比熱容462
(一)標定物質α?三氧化二鋁的比熱容462
(二)標定物質安息香酸的比熱容462
(三)標定物質銅的比熱容463
(四)標定物質水的比熱容463
(五)標定物質氯化鉀的比熱容463
二、固體元素的熱導率464
三、標定物質的熔點Tm和熔化熱ΔHm465
四、ICTA檢定的溫度校正標定物質465
五、基本物理常數值465
六、熱電偶溫度熱電動勢(毫伏)對照表466
(一)鉑銠10?鉑熱電偶分度表466
(二)鉑銠30?鉑銠6熱電偶分度表470
(三)鎳鉻?鎳硅(鎳鉻?鎳鋁)熱電偶分度表474
(四)銅?康銅熱電偶分度表478
(五)鉑銠13?鉑熱電偶分度表480
(六)鎳鉻?考銅熱電偶分度表484
七、常用熱分析術語對照表486
八、常見礦物及其他無機物的熔點表488
九、常見有機化合物的熔點表502
參考文獻509
熱分析曲線圖索引510
綜合索引524
本冊符號與略號表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