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業布局都有哪些原則
工業布局的原則主要有:自覺運用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規律;遵循工業布局地域分工規律;有利於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適宜分散和必要集中相結合;充分考慮政治和國防安全的要求等。
1、自覺運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規律。地區經濟發展是在不平衡中求平衡,在拉大發展差距中求縮小差距,即不平衡發展是暫時的、相對的。由於每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發展經濟的條件不同,加之財力、物力有限,投入產生的效果也不同,平均投入、平衡發展的效果遠不如有重點、不平衡發展的效果,也就是說,只有每個時期有重點、不平衡發展,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工業經濟的發展才能實現相對均衡。例如,日本先發展了基礎較好的「京——濱」地區後,才帶動了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美國也是先發展了東部大西洋沿岸地區後,才逐步向中西部推進,使中部密西西比河流域、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區和南部地區快速發展起來;中國也是先發展沿海經濟,後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2、遵循工業布局地域分工規律。工業布局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礎是各地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存在優劣;經濟基礎是各地現有經濟水平、特點和經濟地理位置不同。工業布局要分析各地的要素價格和產品成本,找出各地適合布點的工業部門。
3、有利於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工業布局要充分考慮社會勞動的節約,從減少原材料、燃料和產品的不合理運輸和節約中間環節、中轉全儲的投資費用等入手,促使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工業布局要選擇生產費用、運輸費用及流通費用的總和為最小的建廠地點。
4、適宜分散和必要集中相結合。工業布局應充分利用現有中、小城鎮或在資源較豐裕的地區分散布點,這有利於改變原有不合理的工業分布,充分利用各地自然資源,使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也有利於國防安全、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當然工業布局分散要適當,不能搞「大而全」或叫、而全」,即在堅持適當分散的同時,堅持必要的集中;這可使企業共同利用各種資源要素,有利於建立共同的專業化協作配套廠以及供電、供水、交通、通訊等廠外公共工程,從而獲得生產費用的節約和較高的集聚效益,有利於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和建立合理的國民經濟整體運轉機制。
5、充分考慮政治和國防安全要求。工業布局還要充分照顧少數民族地區和經濟落後地區的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防止因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造成社會動盪,甚至出現分裂。例如,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經濟發展水乎極不平衡,民族矛盾不斷激化,最後作為重要因素之:—加速了原蘇聯解體進程。從國防安全考慮,工業布局在宏觀上要處理好國防前沿和戰略腹地的關系,重要工業和產品的生產能力要有縱深配置;在中觀布局上,要防止過度集中,要適當分散布置;同時,要有利於戰備動員計劃的迅速實施。
6、遵循生態平衡規律。工業布局時要正確處理工業生產和保護環境的關系,實行「三同時」方針,積極防止工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使生態環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不斷提高工業布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工業布局亦稱工業生產力或工業配置,是指人們通過規劃或其他手段,有意識地對工業生產力在全國或一個地區范圍內進行調整和再分布。工業布局與工業分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繼承與被繼承的關系。工業分布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自然結果,人們只能承認它、繼承它。工業布局必須以原有工業分布為前提和基礎,是對原有工業分布的再分布。
⑵ 影響化學工業的區位因素有哪些
在選址上,若有河流,必須在人口密集區下游建,還必須考慮風向等。而且應靠近市場,至少保證有順暢的交通能把原材料運進來加工,把產品運出去銷售。
當然還有政策上的因素,一些地區為保證環境的質量會把建設化學工業的門檻抬得很高,這些主要體現在沿海一些發達地區,而對於西部地區,由於其在技術上和資金上的短缺,他門會適當放寬,以此來引進外資和人才從而達到發展本地區經濟的目的!
⑶ 化學工業制備的考慮因素
化工工藝:1.沒有足夠的有關化學反應的動力學數據;
2.對有危險的副反應認識不足;
3.沒有根據熱力學研究確定爆炸能量;
4.對工藝異常情況檢測不夠。
⑷ 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氣候因素:氣候決定農業的分布,決定人口的分布,良好的氣候因素必然使該地區擁有眾多的人口,必然使使該地區出現各種工業成為可能.
地形因素:地形也會影響人口的分布,山地人口相對較少,而大平原人口則相對較多.人口的多少也會決定部分工業的分布.
海陸因素:河流因素會決定該地區的交通狀況,從而影響該地區的工業分布.例如:沿海、長江流域就有許多發達的城市,它們的發展主要依賴於該地區發達的海水運交通.
政治因素:人為的改變一個地區的交通狀況將會對該地區的人口分布發生影響,進而影響該地區的工業水平,政治中心也必然會有大量的工作人員以及相關的配套第三產業和輕工業、部分重工業.
戰爭因素:例如:蘇聯為了防止二戰的悲劇重演,將許多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都分布在西伯利亞,我國的國防工業也主要集中在四川雲南陝西等西部地區.
礦業因素:一個地區如果有豐富的礦藏,必然會有大量的采礦人員,以及配套的第三產業.在一個大型的礦產的周圍往往會形成城市,如海南的石碌、四川的攀枝花
⑸ 影響產業布局的因素有哪些
產業布局影響因素識別 從區位理論、區域比較優勢理論、區域產業組織理論、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理論、產業轉移理論等相關理論出發,結合對我國產業布局及變化的動態考察,識別區域產業布局及戰略性調整影響因素。重點從區域的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體制因素和路徑依賴等五個方面進行分析識別。
自然因素。 根據工業區位論和區域比較優勢理論,影響產業布局的區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稟賦等先天因素。自然資源稟賦就是指某個地區適宜發展某類產業的自然資源豐度及組合優勢。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是生產的前提條件,也是產業布局的重要依據。在工業化初期,產業布局必將優先考慮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稟賦有優勢的地方。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稟賦對產業布局的影響,正隨著科技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弱化。
2.社會經濟因素。 根據現代區位理論、區域比較優勢理論和產業增長理論,影響產業布局的社會經濟因素主要包括經濟位勢、人力資源稟賦、基礎設施條件、市場因子及生態因素、政治軍事因素等。其中經濟位勢是一種綜合性質的社會經濟因素,主要指由於集聚、輻射、增長能量強大的核心經濟區或大城市或同等增長能量的經濟區或城市的存在,某一特定地區或城市與這些地區或城市之間,必然形成一定的能量落差,或呈現此消彼長的博弈關系,或呈現協調互動的互補關系,對區域產業布局影響很大。
3.體制因素。 資源稟賦只是區域產業集聚發展的基本條件,但是,各種資源怎樣結合在一起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增長,以及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卻取決於區域的資源配置能力。資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經濟體制、政府的經濟管理能力、企業的組織水平和產業結構等構成。隨著我國經濟體制乃至政治體制的改革趨向深入,體制創新已經成為一項地區間產業競爭的關鍵增長要素。
4.科技因素。科技是影響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產業布局形成與變動的推動力。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科技革命導致產業革命,從而決定著產業布局。在一定時期內,地區技術資源稟賦的差異影響地區的產業布局。一是科技水平決定自然資源利用的深度和廣度。二是科技進步和科技革命影響地區產業結構,從而推動產業布局調整。三是科技進步和科技革命改變生產工具、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使得產業的人力資源指向和運輸指向發生變動,從而推動產業布局發生變動。
5.路徑依賴。 歷史繼承性是產業布局的基本特徵,歷史上形成的產業基礎始終是新的產業布局的出發點,產生路徑依賴。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在產業布局中,這種「慣性」最初來源於工業區位論中所論述的集聚因子。正是這種路徑依賴性的存在,使得一個地區一旦符合規律地選擇了某個產業,無論以後它所具有的區位因素是否更具有比較優勢,發展該種產業是否更有效率,都很難從這種最初的選擇中擺脫出來。產業布局戰略性調整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已經無效率的路徑依賴,並營造新的集聚因子,進行制度創新,創造新的有效率的路徑依賴,從而形成新的產業發展空間格局。
五類因素交互作用,決定了既定區域產業布局或既定產業區域布局的最初形成和動態變化。其中區域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構成影響區域產業布局的區位因素,是產業布局形成與變動的原始決定因素,產業的最初布局必然要考慮這些區位因素,尤其是關鍵的區位因素。之後隨著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區位因素不斷發生變化,必然影響產業布局的變動。體制因素是影響產業布局形成與變動的外在因素,通過經濟手段或行政手段,鞏固或打破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以達到產業布局調整的目的。 各因素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的。如資源稟賦及配置格局的變化,必然要求交通條件和交通格局的適應性調整,並共同引致產業布局的戰略性調整。交通條件的改善,尤其是交通方式或工具的革命式改進,對某一地區或城市的經濟位勢會產生較大影響。另外,隨著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影響產業布局和發展重點調整的各個因素,將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
⑹ 工業選址地理要素
影響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自然條件:土地(地形、租金)、水源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市場、勞動力、原料(資源)、動力(能源)、政策、科技、農業基礎
l 除場地和水源外,一般對自然要素不要求更多投入,更加靈活
l 除了少數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甘蔗和甜菜製糖) 以外,一般不具有季節性
l 農業產品除用作日常生活外,還可作為工業生產資料使用;工業產品除用作日常生活外,一般作為生產工具設備使用
: 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布局工業的基本原則
由經濟效益角度考慮各工業的主導因素
原料導向型工業 接近原料產地
市場導向型工業 接近消費市場
動力導向型工業 接近動力能源基地
勞動力導向型工業 接近廉價勞動力充足區
技術導向型工業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區
原料導向型工業的分布特點和原因
①分布特點:接近原料產地
②原因:原料不便於長途運輸;原料運輸成本較高
③舉例:甘蔗或甜菜製糖、水產品加工、水果罐頭
: 市場導向型工業的分布特點和原因
①分布特點:接近消費市場
②原因:產品不便於長途運輸;產品運輸成本較高
③舉例:食品、瓶裝飲料製造(啤酒、汽水)、傢具製造、印刷、石化
: 動力導向型工業的分布特點和原因
①分布特點:接近動力能源基地
②原因:能源消耗量過大
③舉例:有色金屬冶煉(鋁、銅、鎳、錫……)
: 勞動力導向型工業的分布特點和原因
①分布特點: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②原因: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
③舉例: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被服廠
: 技術導向型工業的分布特點和原因
①分布特點: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②原因:技術要求高
③舉例:衛星、飛機、集成電路、精密儀表
: 從環境效益的角度布局工業的基本原則
造成空氣污染的工業,應設置在:(1) 居民區常年盛行風的下風地帶;(2)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3)與季風方向垂直的郊外
造成水體污染的工業:污水排放口遠離水源地及遠離河流上游
造成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工業:遠離居民區和農田
從社會效益的角度布局工業(部分案例):多考慮國家政策、企業決策者的理念及心理因素等。例如:(1)國防需求:我國20世紀50年代於內地建大型工業基地;(2)解決就業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在西部一些非紡織原料產區、消費密集區、經濟欠發達地區建設一批紡織工業中心;(3)改革開放政策:80年代沿海地區經濟迅猛發展;(4)縮小東西部經濟差異:20世紀末大力推動內地工業發展;(5)個人偏好:台港澳同胞、海外華人、華僑在我國的投資
當前變化比較明顯的工業的區位因素
1.原料地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加強,主要得益於科技及交通越來越發達
2.重要樞紐及干線對工業仍具有較大吸引力,但部分發達國家由於交通的完善,工業布局已不再將交通列為主要區位因素
3.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對工業的影響越來越突出
4.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
⑺ 什麼是工業布局,都有哪些影響因素
工業布局亦稱工業生產力或工業配置,是指人們通過規劃或其他手段,有意識地對工業生產力在全國或一個地區范圍內進行調整和再分布。工業布局與工業分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繼承與被繼承的關系。
工業分布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自然結果,人們只能承認它、繼承它。工業布局必須以原有工業分布為前提和基礎,是對原有工業分布的再分布。
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科學技術條件;社會制度和重大社會歷史變遷。
1、自然條件包括資源條件、地質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等。其中,資源條件包括各種燃料、動力資源、礦物原料資源、各種生物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等。一定空間地域內的自然資源分布總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區蘊藏的資源種類不同,即使同類資源,在各地區的蘊藏量相差也很大,品位、豐度及開采條件亦各異。工業布局要盡量發揮各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做到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地質地理條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交通、通訊等,工業布局要依託一定的地理環境進行,要善於利用地質、地理條件為工業布局服務。氣候條件包括光照、濕度、氣流和降水等,氣候對工業生產有著程度不同的影響,要根據不同行業工業生產對氣候條件的要求進行工業布局。
2、經濟技術條件包括人口密度、勞動力資源、生產技術、工程技術人員比例、管理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特徵、生產協作條件、原材料、燃料、動力供應及交通運輸、通訊聯絡等公共工程的數量和水平等。工業布局要重點放在經濟技術條件相對好的地區,對不發達地區的工業發展,首先要創造適於進行大規模工業布局的經濟技術條件,特別是勞動力素質、交通通訊、觀念思想等的轉變。
3、科學技術條件包括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和水平,發達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大規模科技進步,都是工業布局最重要的條件之一。目前,全世界正面臨著一場新的科學技術革命,這一新技術革命將會出現電子計算機工程、外層空間開發、海洋工程、遺傳工程等相互聯系的產業群;同時,也會引起生產過程分散化和多中心化,生產內容多元化和小批量化等新情況,使工業的集中布局又出現了分散的趨勢。工業布局重要的是選擇適合本國、本地區工業結構調整的科學技術來促進工業的擴張,實現工業布局的合理調整。
4、社會制度和重大社會歷史變遷主要指不同的社會制度,同一社會制度下的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和發展任務,這些都對工業布局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工業布局的變化往往和社會歷史條件的變遷緊密聯系著。當社會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工業布局應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努力追求優化效果、合理效果,即實現有條件的工業布局合理化。
⑻ 經濟因素、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工業布局
一、經濟因素對工業布局的影響
(1)農業經濟基礎對工業布局的影響要考慮農業為工業所提供的可能條件(勞動力、糧食、副食品以及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原料),一般工業布局都要考慮農業現狀及其發展前景。如上海工業的發展是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優越的農業經濟基礎分不開的。
(2)運費因素對工業布局的影響工業布局接近原料產地、接近能源供應地、接近消費區。減少原料、能源和產品的運費,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例如,我國鞍山的鋼鐵工業,就有接近原料產地(鞍山和本溪的鐵礦),接近能源基地(撫順和阜新的煤),接近消費區(沈陽的大型、重型機器製造工業)的優勢。上海的鋼鐵工業接近消費區(發達的機器製造業),附近雖然沒有原料、燃料產地,但擁有方便的鐵路、水路和海運條件。美國五大湖地區的鋼鐵工業分布、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帶的形成,都說明運費因素在工業布局中的重要作用。
二、環境因素對工業布局的影響
如果由於工業生產的發展,環境遭到嚴重污染,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工業生產所取得的經濟效益最終也就喪失。環境保護就是要保護人類生存所必須的空氣、水源、土壤、生物等自然環境不受污染和破壞。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保護生產力。而導致一個區域的環境質量下降,生態平衡受到破壞的因素很多,如人口和經濟活動的過分集中,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受到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其中工業布局不考慮環境因素,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環境因素是影響工業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工業布局必須做好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
選擇廠址要適宜。工廠污水排放遠離水源地和河流上游;大量排放煙塵和有害氣體的工廠應設在城鎮、居民區盛行風的下風地帶;在區域中規劃工業布局時,要注意把污染嚴重的工廠布置在自然凈化能力比較強的地段或分散布置。
⑼ 化學實驗室規劃建設考慮哪些因素
喜格-化學實驗室規劃建設應考慮以下幾點因素:
(1)建築要求化驗室的建築應耐火或用不易燃燒的材料建成,隔斷和頂棚也要考慮到防火性能。可採用水磨石地面,窗戶要能防塵,室內採光要好。門應向外開,大實驗室建設規劃應設兩個出口,以利於發生意外時人員的撤離。
(2)供水和排水供水要保證必須的水壓、水質和水量以滿足儀器設備正常運行的需要。室內總閥門應設在易操作的顯著位置。下水道應採用耐酸鹼腐蝕的材料,地面應有地漏。
(3)通風設施由於化驗工作中常常產生有毒或易燃的氣體,因此化驗室要有良好的通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