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類濫用化學品的例子至少三個
就舉一個人類濫用抗生素的例子吧,特別是在中國: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資料表明,三分之一因病而死的人,並不是死於疾病本身,而是死於不合理用葯。中國每年有8萬人死於抗生素濫用!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濫用抗生素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細菌感染曾是人類的第一死因,抗菌葯物的發明帶給了人類希望之光。但是目前抗菌葯物在臨床上的濫用現象,使細菌耐葯性的問題日益突出,耐葯菌的發展速度之驚人使中國抗菌葯物的「黃金時代」沒有持續多久。有的抗生素進入我國20多年,病菌耐葯率就已達到60%—70%,而曾使肺炎、肺結核的死亡率降低了80%的抗菌葯現在對70%肺炎球菌無效,如果以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中國將率先進入「後抗菌葯物時代」,中國人也將成為第一代的「耐葯一族」,那絕對是一場重大災難。
眼下,關於「超級細菌」的報道,再次將人們的目光引向抗生素濫用問題。近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提示公眾慎用抗生素,對抗生素使用要堅持不隨意買葯、不自行選葯、不任意服葯、不隨便停葯的「四不」原則。由衛生部和中華醫學會聯合制訂的《抗生素應用指南》即將頒布,該指南將具體到哪些疾病該用抗生素、劑量多少等細節,濫用抗生素的現象希望得到有效遏制。
❷ 在你身邊有哪些濫用化學品的現象
過量使用洗滌劑;過量使用葯品;過量使用化妝品;過量使用農葯、化肥等。
❸ 人類濫用化學品,造成了危害,舉事例
當細菌所處的環境中沒有由於抗生素的存在而帶來的選擇壓力的時候,細菌從敏感型(sensitive type)變異為耐葯型(resistant type)的確是需要付出代價的,fitness(耐葯型) < fitness(敏感型),因此敏感型的細菌自己多數時候不會沒事找事變成耐葯型。但如果選擇壓力存在,也就是用葯的時候,fitness(耐葯型) > fitness(敏感型);如果這個壓力持續存在,大家慢慢就全都耐葯了。這個trade-off效應的發現,在相當一段時間里令科研人員們在認為只要不濫用葯物,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就可以減緩人群中的耐葯型細菌增長,甚至倒轉回到全部敏感的時代[1]。事實上在20世紀的歐洲芬蘭[2],通過舉國對抗生素使用的嚴格控制,也成功降低了人群耐葯型細菌的比例。冰島似乎也有成功的例子[3]。
但是很快科研人員又發現,細菌們並沒有進化到簡單的耐葯型(叫1號好了)就停止,它們會繼續進化出耐葯型2號,3號、等等等等[4]。因此接下來的情形出現了,就是有可能無論環境中有沒有抗生素帶來的選擇壓力,fitness(耐葯型2號) > fitness(敏感型)、fitness(耐葯型1號),這個耐葯型2號細菌(有時被稱作compensated-resistant type[5])可以被廣泛的定義為超級細菌,因為它始終有最高的fitness(then being selected)。因此當超級細菌在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時候,回到敏感型就太難了[6,7]。冰島和芬蘭的成功案例也許在於他們發動攻勢早,細菌可能還沒有進化到2號,抗生素濫用也還沒有那麼嚴重。後來許多其他國家做過類似的試驗,並沒有成功。並且有研究表明,即使停止濫用抗生素暫時減緩了耐葯型細菌比例的增長,一旦放棄管制再次濫用,耐葯型細菌會很快開始重新傳播,所需周期大大短於被管控的時間[8]。
另外我不太贊成超級細菌離普通人很遙遠這個觀點。一方面是定義的方法不同,印度的超級細菌案例是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但是這不代表沒有那麼極端的案例不值得重視。因為超級細菌們不會從石頭里蹦出來,總要有個來源的。這個來源有可能是一個濫用者的一次葯物濫用,也有可能是工廠或農場對自然環境的一次隨意排放污染,更可能的情形是這些事情一次次在潛移默化中積少成多,從量變到質變是必然。一種病菌對一類抗生素產生了耐葯性,誰也無法保證這種病菌不會在之後繼續進化出針對其他葯類的更廣泛的耐葯能力。
❹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後果地濫用化學品,給生存帶來了嚴重威脅.試舉一個例子說說.
例如工廠中運用了很多的化學葯劑,最後卻不加處理地排放到河水中,導致水中動植物中毒大批死亡,而這些毒素也累積到人體中,最終也會給人類帶來傷害.
❺ 人類濫用化學品事例(至少50字)
人類濫用抗生素,特別是在中國: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資料表明,三分之一因病而死的人,並不是死於疾病本身,而是死於不合理用葯。中國每年有8萬人死於抗生素濫用!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濫用抗生素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不當使用劇毒農葯制劑、或在不具備所需保護設備使用劇毒農葯制劑易導致中毒事件。
草甘膦在土壤中能夠多年積累與持久存在,不僅殺滅土壤中對於作物正常功能與高質量營養必不可少的有益微生物,而且草甘膦促進致疾病病原體的繁殖,「正是它造成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的「猝死綜合征」,因為它可以被草甘膦激化」。「有了草甘膦,我們看到病原體的毒性受到額外刺激,而且看到病原體致疾病的能力增加,同時看到減少了自然生物控制能力」
❻ 身邊有哪些濫用化學品的事例
順便濫用化學品的事例,主要是常常有些人會把次氯酸鈉,也就是漂白液和廁所裡面的潔廁靈相互混用,這樣的話會產生氯氣哦,這個就是一種濫用的事例了。
❼ 人類濫用化學品,造成了危害,舉事例
1、重金屬
重金屬,如汞、鎘、鉛、砷等,均為對食品安全有危害的金屬元素。食品中的重金屬主要來源於三個途徑:農用化學物質的使用、工業三廢的污染;食品加工過程所使用不符合衛生要求的機械、管道、容器以及食品添加劑中含有毒金屬;作為食品的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從含高金屬的地質中吸取了有毒重金屬。
2、自然毒素
許多食品含有自然毒素,例如發芽的馬鈴薯(土豆)含有大量的龍葵毒素,可引起中毒或致人死亡;魚膽中含的5一a鯉醇,能損害人的肝腎和心腦,造成中毒和死亡;霉變甘蔗中含3一硝基丙醇,可致人死亡。自然毒素有的是食物本身就帶有,有的則是細菌或黴菌在食品中繁殖過程中所產生的。
3、農用化學葯物
食品植物在種植生長過程中,使用了農葯殺蟲劑、除草劑、抗氧化劑、抗菌素、促生長素、抗霉劑以及消毒劑等,或畜禽魚等動物在養殖過程中使用的抗生素,合成抗菌葯物等,這些化學葯物都可能給食物帶來危害。
世界各國對農用化學葯物的品種、使用范圍以及殘留量作了嚴格限制。例如歐盟規定,中國出口到歐洲的蜂蜜中氯黴素的殘留不得超過0.1ng/mI。
4、洗消劑
洗消劑是一個常被忽視的食品安全危害。問題產生的原因有:使用非食品用的洗消劑,造成對食品及食品用具的污染;不按科學方法使用洗消劑,造成洗消劑在食品及用具中的殘留。例如,有些餐館使用洗衣粉清洗餐具、蔬菜或水果,造成洗衣粉中的有毒有害物毒,如增白劑等,對食品及餐具的污染。
5、濫用食品添加劑
包括食品添加劑的超劑量,超范圍使用等。
6、食品包裝材料、容器與設備
包括塑料、橡膠、塗料、陶瓷、搪瓷及其他材料帶來的危害。
7、食品中的放射性污染
包括各種放射性同位素污染食品原料等造成的危害。魚類等水產品對某些放射性核素有很強的富集作用,因此需特別引起重視。
(7)生活中有哪些濫用化學行為擴展閱讀
中國的食品工業二十年來以每10%的速度發展,容納了一千一百萬人就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但目前正經受著巨大考驗。
這是國務院食品安全戰略研究報告中的部分數字,2002年8月到2003年1月,美國FDA扣留了我國產品634批次出口到美國,日本和歐盟的茶葉蘑菇、類被退貨,醬油因為有氯丙醇污染等問題影響出口,這些貨物被扣或被退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影響到了整個國家的聲譽。
對於違法添加帶來的越來越多的食品安全問題,中國政府的態度不可謂不堅決,每次安全事件之後都伴隨著大規模的整治清查行動,但是每次對於新發現的違禁化學品集中清查之後,幾乎總是會有新的替代品出現,即使是三鹿奶粉事發之後,冒充蛋白的三聚氰胺被嚴厲查處,在網上還是輕易地找到了售賣其它品種假蛋白的人的電話。
❽ 生活中有哪些濫用化學行為
這個有很多了,首先我們吃的蔬菜水果多施加的化肥農葯,這就是濫用化學行為,對我們的身體並不好,然後有食品類的添加劑。
❾ 濫用化學品污染環境的例子有哪些
使用含酸的化學元素就會污染環境,產生硝酸雨,而使用煤炭從而產生硫酸雨。農葯生產廠泄露就會產生公害,而化工廠泄露多為產生大氣污染。如果放射性元素泄露,就會造成癌症集體發生。在放射性氣體中,氡氣最為厲害,多人的脂肪有很高的親和力,吸入體內就會產生多發性癌症。
(1)丙酮、無水乙醇
均屬易燃品,其蒸氣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皆能引起燃燒爆炸。使用時不能用電爐加熱,也不能搖晃容器(以本人為例警告)。若眼睛接觸,用清水沖洗。誤食,飲足量溫水,催吐,就醫。若引起失火,滅火需用抗溶性泡沫乾粉、CO2、砂土。
(2)硫酸
是強酸,也是強氧化劑,對有機物作用劇烈,有腐蝕性,有毒,對皮膚、粘膜、眼、呼吸器官均有強烈的刺激、灼燒作用。
我們清洗工序幾乎每天都要用硫酸和雙氧水配製清洗液,配製時有強烈反應(沸騰),故使用時千萬要注意人生防護及實驗室安全。
另外,配製洗液(用於泡燒杯及滴瓶等),要用硫酸和重鉻酸鉀(均屬強氧化劑),當硫酸倒入重鉻酸鉀溶液中時,反應很強烈,有一定的危險性,配製時,一定要格外小心。遠離明火和熱源,通風要良好,穿防護圍裙、袖套、戴眼罩,必要的防護措施,公司應給予保證。
若酸濺到皮膚上,要用稀鹼液(或肥皂)清洗。稀釋時,決不能將水往硫酸里倒(水比硫酸比重小,易濺出來),而應緩慢地將硫酸往水裡倒。一旦發生事故,千萬要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