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化學雙聯球怎麼使用

化學雙聯球怎麼使用

發布時間:2022-07-11 06:53:50

1. 學習問題!!請求幫忙!

記憶,是指經歷過的事物在頭腦中保持和重現的心理過程。
有沒有記住,主要看能不能再認,能不能回憶和能不能復做。
例如,解答一道選擇題,當看完題目之後,答案還沒有在頭腦中出現,但一看供選擇的答案,立刻認出其中有一個是該題的答案。這種感知過的事物出現在眼前時,能夠認識它們的現象就叫再認。至於經歷過的事物不在眼前,也無人提示,但能獨立地再現出這一事物的印象,這種現象叫回憶。這種情況在學習中比比皆是,如背誦課文、記單詞、寫化學方程式、使用公式解題等等。學過的動作,在需要時能准確地重復做出來,叫做復做。能「回憶」出來,反映了較高的記憶水平。
記憶在學習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沒有記憶,學習就無法進行,法國一位數學家說:「記憶是一切腦力勞動之必需。」法國作家伏爾泰說:「人,如果沒有記憶,就無法發明創造和聯想。」
具體地說,記憶在學習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學習新知識離不開記憶,為什麼呢?因為知識具有嚴格的系統性,學習總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是循序漸進的。正如建造大廈那樣,要從打地基開始,一層一層建起。老師在講課之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和復習,正是為了使學生記住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舊知識,以便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忘記了有關的舊知識,卻想學好新知識,那就如同想在天空中建樓一樣可笑。如果學高中電學時,初中電學中的知識全都忘記了,那麼高中的電學就很難學習下去。一位捷克教育家說:「一切後教的知識都根據先教的知識。」可見記住先教的知識對繼續學習有多麼重要。
其次,思考離不開記憶。面對問題,引起思考,力求加以解決,可是一旦離開了記憶,思考就無法進行,問題也自然解決不了。假如在做求證三角形全等的習題時,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或定理給忘了,那就無法進行解題的思考。人們常說,概念是思維的細胞,有時思考不下去的原因是由於思考時把需要使用的概念和原理遺忘了。經過查找或請教又重新回憶起來之後,中斷的思考過程就可以繼續下去了。宋代學者張載說過:「不記則思不起。」這話是很有道理的。感知過的事物不能在頭腦中保存和再現,思維的「加工」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米之炊了。
第三,提高學習效率離不開記憶。記憶能力強,就可以在頭腦中建起一個貯存庫——「智慧的倉庫」。在這「倉庫」里貯存著通過學習獲得的一切有價值的成果,在新的學習活動中,當需要某些知識時,則可隨時取用,從而保證了學習和思考新知識的迅速進行,節省了大量查找、復習、重新理解的時間,使學習的效率大大提高。
一個優秀生在閱讀或寫作時,很少翻查字典;在做習題時,也很少翻書查找原理、定律、公式等,因為這些知識已牢牢地貯存在他的大腦中了,而且可以隨時取用。
不少優秀生解題速度快的秘密在於,他們把常用的運算結果,常用的化學方程式的系數等已熟記在頭腦中了,因此在解題時,就不必在這些簡單的運算和配平上花時間了,從而可以把時間更多地花在思考問題上,由於記憶得牢固而准確,所以也就大大減少了臨時運算造成的差錯。難怪有句格言說:「記憶乃才智之母。」有才智的學生往往與他們有良好的記憶能力有關。
那麼,怎樣提高記憶能力呢?

(一)要有「記住」的緊迫感

不少學生有這樣的體會:課堂提問前看書,記憶效果比較好;考試之前學習,記憶效果比較好。其原因在於記憶的目的明確,因為害怕記不住,直接影響學習成績。這種非記住不可的緊迫感,使得記憶的效果大大提高。
學習的實踐證明,記憶的任務明確,目的端正,就能發掘出各種潛力,從而取得較好的記憶效果。一般來說重要的事情遺忘的可能性比較小,就是這個道理。
不少學生總抱怨自己的記憶能力太差,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學習的動機和目的不端正,學習缺乏強大的動力,不善於給自己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因此在學習時,就沒有「一定要記住」的緊迫感,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使得記憶效果很差。可是自己又不從學習動機和學習目的上找原因,反而一味地怪自己的記憶力太差,再去學習時,又缺乏「一定能記住」的信心,結果就更加記不住了,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有了「一定要記住」的認識,又有了「一定能記住」的信心,記憶的效果一定會好的。

(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在黑板上寫了20個名詞——信封、紐扣、杯子、碗、郵票、線、茶葉、勺、糨糊、剪刀、水壺、碟、信紙、針、爐子、筷子、筆、衣服、火柴、酒杯,讓學生識記兩三分鍾後,進行默寫。結果,凡是默寫比較好的,都把20個名詞按照用途分成了四組:與喝茶有關的(杯子、茶葉、水壺、爐子、火柴)寫在一起;與縫紐扣有關的(紐扣、線、剪刀、針、衣服)寫在一起;與吃飯有關的(碗、勺、碟、筷子、酒杯)寫在一起;與通信有關的(信封、郵票、糨糊、信紙、筆)寫在一起。由於這些學生能聯繫到自己掌握的生活知識,找到了這20個名詞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此,記憶的效果就比較好。這屬於意義識記,也就是要理解事物的意義,並利用過去的知識和經驗的一種記憶方法。而默寫不好的學生沒動腦筋,只忠實於黑板上缺乏內在聯系的原來的名詞的順序,直接去背。這屬於機械識記,也就是不需要理解事物的意義或不需要利用過去的知識和經驗,只靠對事物的重復來記憶的方法。
這兩種記憶法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要用到。例如,對原理、定義、定理、法則的記憶要靠意義識記;對歷史年代、人物名稱、山的高度、元素符號的記憶,就要靠機械識記。
不同年齡,兩種記憶方法在記憶中所佔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機械識記在記憶中所佔的比例,小學一年級是72%,初二是 55%,高二是 17%。意義識記在記憶中所佔的比例,小學一年級是 28%,初二是 45%,高二是83%。可見,隨著年齡的增大,中學生記憶中的意義識記所佔的百分比越來越高,而機械識記所佔的百分比則越來越低。
了解了這個特點,記憶時就要盡量通過思考,待理解以後再記憶,這就不再是死記硬背了。而不理解就去記現成結論,就叫死記硬背。
由於通過理解抓住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使新知識有了支撐點,不僅便於記得牢固,而且還可以使舊知識得到新的理解。
通過理解,將知識系統化,使所要記憶的內容納入知識的體系之中,成為整體的一部分,這樣就更容易記憶了。
有時要記憶的事物實在無法找到有意義的必然聯系,為了便於記憶,可以人為地運用表面的聯想去記憶,也可以把要記的內容變成口訣來背。

(三)要及時復習

已經記住了的外語單詞、外語課文、數理化的定理、公式等,隔了一段時間後,就會遺忘很多。怎麼辦呢?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學習後及時復習。
為什麼要及時復習呢?
因為遺忘過程有它的規律。科學實驗證明,在學習材料剛剛記住的時候,經過1小時再檢查,發現只能記住學習材料的 44%左右,而 56%全被忘記了;經過一天後,再檢查,只記住了33 %的內容,而 67%被忘記了;六天後,再檢查,只記住了學習內容的 25 %左右。
可見,在學會和記住了某些知識後,緊接著的就是先快後慢地遺忘。因此,必須在還沒有遺忘之前進行復習,以加深和鞏固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記憶,使大腦的神經聯系得到強化。
要想記住,光弄懂還不夠,還要及時復習,否則就會逐漸忘記。在這里還要認清一個問題,學過的東西,雖然忘了,但並不是徹底忘了,如果加以復習,由於過去曾經學習過,理解過,當學習的內容重新出現在眼前時,就會產生「再認」的作用,因而有可能迅速地回憶起來,即使回憶得不完全,再學習一遍,也比第一遍學習要容易些。因為學習過的東西在大腦里終究已留下了痕跡,這種痕跡在一定的條件下還是可以恢復的。所以學過的東西一旦忘了,不要認為過去的工夫就白花了。
綜上所述,在學習過程中,堅持課後復習,階段復習,期中復習和期末復習,是與遺忘作斗爭的有效對策,是很必要的學習活動。

(四)學習負擔要適當,注意文理交替

一次學習的材料數量越大,學習後記住的百分率也就越小。或者說,學的內容越多,遺忘的百分率也就越高。為什麼呢?因為一次學習的內容過多,容易引起大腦的過度疲勞,產生抑制,造成學習成績下降。一次學習的內容太多,要記的東西就多,不僅容易造成記憶困難,還會動搖記憶的信心。
因此,在每次給自己安排學習任務時,不要使負擔過重。
有的學生學習外語,不靠及時復習,只在考試之前搞突擊,集中背單詞、片語、句型和課文,因為要記憶的知識量太多了,因此效果極差。有的學生學習起來,一坐就是一天,弄得頭昏腦漲,記憶的效果很差。
要想提高記憶的效率,在學習內容的安排上還要注意文理交替。
什麼叫文理交替呢?就是不把內容相近的科目集中在一起學,而是將文科和理科相互交錯安排。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一是學習內容相近,大腦皮層工作的部位也比較相近,長時間使用同一部位,造成局部腦細胞內物質的消耗和廢物的積累,因而提前產生疲勞。長時間學習內容相近的學科,造成學習上的單調刺激,就如同聽單調的下雨滴水聲或鍾表的「嘀嗒」聲一樣,容易引人發困,產生睡意,或者叫產生抑制,再堅持學習下去就困難了。二是由於將相近的科目和同類的材料放在一起學習,使大腦中的神經聯系也比較接近,產生重疊、交錯,因而引起回憶時的混淆和差錯。意義與寫法相近的名詞、意義相近的概念,都容易產生混淆就是這個道理。善於學習的學生,在安排學習內容時,很注意文理交替,以減少相互干擾。例如,學完語文看物理,做完數學看歷史等等。當然,在學習過程中,若穿插上文體活動,進行積極的休息,對記憶也是十分有利的。

(五)分散學習法

在基本理解的基礎上,要想把所學的內容記住,在學習的時間安排上,可採用不同的方法。
一種是集中學習法,就是在集中的時間內,不斷地反復地學習,直到記住為止。
另一種是分散學習法,就是把學習時間分隔成幾個階段,階段之間又有一定的間隔,然後,在這幾段時間內反復學習。
例如,背一篇古文,開始用點時間把古文翻譯一下,排除字詞障礙,然後開始背誦。根據經驗,計劃拿出1小時用來背誦,對這 1小時的安排又可以有兩種方法:
一是採用集中學習法,就是在 1小時之內,不斷地反復地背;二是採用分散學習法,就是把背誦的時間分在幾次進行,如每天背20分鍾,在三天背完,總的背書時間還是1個小時。可是,隔一段時間檢查記憶的效果時,發現分散學習法的效果明顯優於集中學習法。
為什麼分散學習法的效果好呢?現在有這樣的解釋:一個學習過程,如果相對地分為前、中、後三個階段,那麼,前面的學習活動會影響後面的學習活動,心理學上叫前攝抑制。例如,剛看完電影,立刻做功課,注意力常常難以集中,就是因為前面的活動雖然表面上結束了,但這個神經活動並沒有停止,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從而使後面的學習活動受到干擾。前面活動引起的興奮越強烈,對後面學習活動的干擾也越大。同樣,後面的學習活動也會影響到前面的活動,心理學稱之為倒攝抑制。例如,記外語單詞,本來已經記住了,如果接著又學了幾個意義相近的單詞,結果前面的單詞反倒忘了或記不清了。生活中也有這樣的情況,本來想說一件事,還沒說完就被別人講的另一件事打斷了,等別人講完後再想說自己剛才想說的事時,卻一時想不起來。這是由於後面的活動產生的興奮,抑制了前面進行的活動所引起的。
這樣看來,在學習過程中,處於中間階段的學習活動,有可能受到前後兩個方面的干擾。而學習過程剛開始的階段,不受前面的干擾,學習最後階段不受後面的干擾。實踐證明,在學習過程中,總是開頭和結尾階段的學習效果好。不少學生一早起來,記外語單詞、背誦課文取得較好的效果,其原因,除了早晨頭腦清醒、精力充沛外,更重要的在於早晨是一天的開始,學習活動不受前面的干擾。也有的學生晚自習或睡覺前記憶外語單詞和背課文的效果好,這是因為背完後就休息或睡覺,不再受其他活動的干擾。
分散學習法效果好的原因是增加了學習過程中干擾少的首尾階段,同時,由於每次學習時間較短,也不容易引起大腦細胞的疲勞。
集中學習法效果差的原因,除了首尾少、干擾多以外,還在於連續集中學習相近的材料,容易使大腦細胞疲勞,神經聯系產生差錯。
在採用分散學習法學習時,要掌握好間隔時間。間隔的時間太長容易造成遺忘,間隔的時間過短,又容易受到干擾。有的研究認為記憶同樣的材料,各次間隔為半小時,需要反復習學習11次,才能熟記;當各次間隔為2小時時,需要反復學習7.5次,才能熟記;當各次間隔為10小時時,只需反復學習5次就能熟記。
在學習過程中,要根據學科特點和本人特點,通過學習實踐,掌握好學習的間隔時間,根據遺忘先快後慢的特點,開始各次間隔的時間可以短一些,以後則可以逐步加大,如果材料太難,則可以有較多的間隔次數,學習材料如果比較容易,內容又比較少,則間隔次數可以減少。

(六)嘗試回憶法

中學生都想將所學的內容記住,但用什麼方法記憶效果好呢?常見方法一般有兩種。
一種是單純地反復地念、寫、看,這種方法叫單純重復性識記方法。
另一種是在重復識記的過程中,回憶再現。換句話說,就是在背記的過程中,不斷地自己「考」自己。考的方式很多,主要是採用自己復述、自己默寫等方式。例如,在熟記外語單詞的過程中,可以看著英文默寫中文,也可以看著中文默寫英文,然後加以對照,把不對的更正過來,接著再背。背誦課文時,也可以不斷嘗試著自己背,或者請別人幫助核對,背得不對時,再看,再記。記憶一個問題的答案時,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將內容概括成幾個要點,然後去識記,並不斷地嘗試著獨立地復述,直到背熟為止。
實踐證明,在學習過程中,採用嘗試回憶法能大大提高記憶效果。
不少學生在學習時,一遍遍地看書,很少合起書來回憶一下書中的要點、思路或公式等等。結果書一看就懂,一放下就忘。由於書一看就懂,不費腦筋,所以大腦興奮不起來,常看到有的學生看著書就睡著了。如果在學習時不斷嘗試回憶,把想出來的內容先寫在紙上,然後再看書,使頭腦處於一種積極活動的狀態,那麼記憶效果一定會很好。
當然,有的學生擔心嘗試回憶太費時間,實際上嘗試回憶所用的時間是越來越少。表面上看嘗試回憶是一種「信息的輸出」,實際上信息在「輸出」的過程中,又被進一步加工和強化了。嘗試回憶次數越多,記憶越牢。如果急於趕進度,每天不去回憶舊內容,看來天天學了不少新內容,但實際上忘記的內容也一天天多了起來。如果算總賬的話,還是嘗試回憶法的收獲大,花費時間少,記得多。

(七)綜合學習法

如果面對一份內容多,范圍大的復雜學習材料,採用什麼方法才能獲得較好的記憶效果呢?
一般採用三種方法:
(1)分段學習法
把內容平均分成幾部分,然後安排在幾個單元時間去識記。這個方法對記憶很有好處,缺點是一開始就人為地把有內在聯系的知識分割開了,從而影響了對知識的理解,從這個角度講,這樣做又降低了記憶的效果。
(2)整體學習法
整體學習是一次識記需要記憶的內容,這對於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系統性和內在聯系大有好處。但由於一次要記憶的內容太多,記憶最佳的首尾階段減少了,所以效果也不太好。
(3)綜合學習法
這指的是開始就對整個學習內容加以理解並找出內在聯系,然後將材料分成幾部分,分次識記,對難點著重識記,最後再綜合起來加以復習。由於開始對整個內容進行了識記,所以在識記每部分內容時,就可以掌握部分內容與全局的關系,這對理解和記憶每部分內容很有好處。由於分成幾部分識記,可以與分散學習法和嘗試回憶法結合起來進行,從而取得最佳記憶效果。
當然,具體採用哪種方法來記憶學習內容,還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如果學習內容很多,而內在聯系並不強時,可採用分段學習法;如果學習內容不多,而內部聯系緊密,可以採用整體學習法;而對於內容多,難度大,內部聯系又緊密的學習材料,則最好採用綜合記憶法。

(八)要使用多種感官

在整個識記過程中,要盡量使用各種感官。我們知道,看書用的是視覺器官,聽錄音機用的是聽覺器官,上課用的主要是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看電影、電視、錄像用的也是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
由於使用感覺器官的差別,記憶的效果就不一樣。有人通過實驗提供了以下的數據:在單位時間內,依靠聽覺獲得的知識,可似記憶其中的 15%,依靠視覺獲得的知識,可以記憶同一內容的25%,而將視覺聽覺器官結合起來可以記憶同一內容的 65 %。
老師講課時,通過聲音、動作、表情作用於學生的感官;如果再加上實物、照片、教具、實驗和幻燈等直觀手段,讓學生邊聽邊看,再加上開動腦筋,著重於理解,勤於思考,往往可以收到較好的記憶效果。
學習外語時,為什麼特別強調聽、說、讀、寫呢?其中一條理由是要充分運用各種感官來提高記憶的效果。看書、朗讀、聽錄音、書寫的綜合活動,可使注意力集中,將內容多渠道輸入大腦,能很快地記住外語的單詞和課文。而有的學生學習外語,只是看書,既不出聲,也不動手,結果記憶效果很差,也有的學生拿起書,拚命地念,就是不動腦筋去想、去理解,不嘗試回憶,不採用分散學習法,結果仍然記不住,使得外語成了許多學生的老大難科目。
有一份研究材料表明,識別一種事物使用不同的方法,識記需要的時間往往不一樣。直接看實物識記需要0.4秒,用彩色照片識記需要0.9秒,用黑白照片識記需要1.2秒,用線條圖識記需要1.5秒,用語言描述識記需要2.8秒。可見,要想提高記憶效果,應盡量去感知那些具體、形象、生動的實物,因為看實物印象深刻,往往記得比較牢固。可見在教學活動中安排參觀、訪問、看圖、看模型、看實物、看電視、看錄像、做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等,都是十分必要的。這種感知事物的方法,學得快、興趣濃、記得牢。
不少學生有這樣的體會,通過語言和文字去了解一個實驗過程,不如親自動手做一做,看一看。親自動手做了,親自看了,就不容易忘記了。

(九)多用多練記憶法

自覺地在用或練中去記憶,在活動中去記憶,這是最好的記憶方法,是一種積極的方法。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鞏固了對所學知識的記憶,而且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這種理解的加深,又能鞏固對知識的記憶。
留學生為什麼學習外語的進度很快呢?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留學生生活在異國的環境之中,生活和學習中處處要使用外語,在用中不斷強化鞏固,這對外語的單詞、片語、句型和語法的記憶和掌握極有好處。因此,想學好外語,應當創造更多地使用外語的條件,例如多讀外文書,多翻譯,多聽錄音,多用外語會話,積極參加外事活動等等,從而達到加強記憶的目的。
在數理化的學習中,如果選的題目好,也就是在習題中包含著所學的知識內容,那麼習題做多了,有關的概念、定理、定律、公式就可以牢牢地記住了。多用、多練的方法有益記憶,這是指在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中記憶,不是靜止地去記。優秀生在考數理化之前,很少背定理、公式,因為通過平時做題,早就達到了熟練的水平,無需再突擊了。
可以這么說,大腦「貯存庫」內的知識,不僅不會因為經常取用而減少,反而會因為經常取用而越來越牢固地貯存在更加科學的地方,以備需要時迅速地取用

祝你進步!但願有一定的效果!加油!相信自己!

2. 化工實驗室器皿吸球有哪些特徵作為區別

您是問橡膠吸球嗎?實驗室中常用到的吸球有兩種,一種是有一個細長嘴的 吸耳球,也叫吸水球,皮老虎,吹風球,這個可用於吹氣和吸氣。可參照網頁鏈接這個資料詳情。

還有一種是吸管球,只能套在吸管上,吸液使用。這個是區別大中小號的,可以用於不同容量的環標吸管和大肚吸管。具體參考網頁鏈接這個詳情。

此外還有三向的吸球和雙聯球、單聯球之類的。都有類似的用途。 希望可以幫到您。

3. 雙聯球增壓球怎麼安裝

成品目錄編輯

4. 化學儀器中的二連球的用途是什麼怎麼用

也教雙聯打氣求 就是向儀器里加空氣用的 用手捏大頭 連的那個小頭也鼓起來 避免空氣不均勻 跟量血壓的那個查不多

5. 雙聯求是干什麼的

兩個聯在一起的橡膠球叫雙聯球

請採納~

6. 化學實驗中用雙連打氣球有什麼好處 為什麼不直接用普通氣球

雙連打氣球是做化學實驗時用於鼓入空氣的工具,不是收集氣體的工具,普通氣球不是打氣的,只能搜集氣體。

7. 空氣采樣器組成和各組成部分作用

1.雙聯球法
雙聯球:具有流向不可逆的膠制氣膽,對大氣進行單方向流動提供動力源
乳膠管:鏈接取樣工具雙聯球和裝樣工具氣膽的氣路通道
氣膽:聚四氟制的可裝一定量氣體的氣囊,分為橡膠和聚四氟兩類
聚四氟管:硬質的塑料管,用來連接乳膠管
玻璃三通:置換樣品
連接方式: 聚四氟-乳膠管-聚四氟-雙聯球-聚四氟-乳膠管-玻璃三通-乳膠管-聚四氟-氣膽
2.注射器法:直接用帶乳膠管的注射器
3.密封液法:氣體分析儀,密封液瓶
雙聯球法需注意橡膠球膽有吸附和滲透性,用在快速分析
注射器法方便簡潔,
密封液法用於特定的分析可以直接采樣分析,選取密封液需注意被測氣體與密封液之間有無化學反應

8. 一氧化碳的監測方法

1.現場應急監測方法
(1)攜帶型氣體檢測儀器:固體熱傳導式、定電位電解式、一氧化碳檢測儀、紅外線一氧化碳檢測儀。
(2)常用快速化學分析方法:五氧化二碘比長式檢測管法、硫酸鈀-鉬酸銨比色式檢測管法(萬本太主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與處理處置技術》)。
(3)氣體速測管。
2.實驗室監測方法 監測方法類別來源直接進樣-氣相色譜法 空氣 徐伯洪,閆慧芳主編:《工作場所有害物質監測方法》 非分散紅外法 空氣 GB 9801-88 非色散紅外吸收法 固定污染源排氣 HJ/T 44-1999 氣相色譜法 作業場所空氣 WS/T 173-1999 氣相色譜法 空氣 杭士平主編:《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第二版) 硫酸鈀-鉬酸銨檢氣管比色法 空氣 杭士平主編:《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第二版) 節選自國標GB 9801-88 空氣質量 一氧化碳的測定 非分散紅外法
1、適用范圍
本標准適用於測定空氣質量中的一氧化碳。
測定范圍為0~62.5mg/m³,最低檢出濃度為0.3mg/m³。
2 原理 .
樣品氣體進入儀器,在前吸膜里吸收4.67μm 譜線中心的紅外輻射能量.
在後吸微至吸收其他輻射能量.兩室因吸收能量不同.陂壞了原吸收室內氣體受熱產生相同振幅的壓力脈沖變化後的匝力脈沖通過毛細管加在差動式薄膜微音器上.
被轉化為電容量的變化,通過放大器再轉變為與濃度成比例的直流測量值。
3、儀器
3.1 一氧化碳紅外分析儀:量程0~62.5 ㎎/m³
3.2 記錄儀器:0~10mv。
3.3 流量計:0~10 L/min。
3.4 采氣袋、止水夾、雙聯球。
3.5氮氣:要求其中一氧化碳濃度已知.或是制備霍加拉特加熱管除去其中一氧化碳.
3.6一氧化碳定氣.濃醍應選在儀器量程的60%~80% 的范圍內。
4、采樣
4.1 使用儀器現場連續監測將樣品氣體直接通入儀器進入氣口。
4.2 現場采樣實驗室分析時,用雙聯球將樣品氣體擠入采樣氣袋中,放空後在擠入,如此在清洗3~4次,最後擠滿並用止水夾夾緊進氣口,記錄采樣地點、采樣日期和時間,采氣帶編號。

9. 過硅膠層析柱,容易堵料,流速慢。除了加壓、混點硅膠、攪拌、換目數。還有啥好辦法嗎(100L的大柱子)

可以上層用小目數下層用大目數硅膠。還可以在硅膠柱上方加攪拌讓樣品一直處於懸浮狀態

閱讀全文

與化學雙聯球怎麼使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