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上用過化學武器嗎
731是細菌部隊,化學武器部隊是另外一支。 太平洋戰場上日軍主要是對自己無法攻克的目標進行化學和細菌武器進攻,但是太平洋美軍開始反攻的時候,日軍本身已經失去了化學武器輸送的能力,所以在跳島作戰的時候,美軍並沒有受到化學武器和細菌武器的反擊。
『貳』 日本人在中國哪地區搞731化學戰
東北黑龍江!現在還有他們的實驗室!還有照片,他們自己拍攝的!非常可惡!
『叄』 二戰時日本對中國使用化學武器,為何挨了原子彈也不對美軍使用呢
日本是唯一一個遭受過原子彈襲擊的國家,但很少有人知道,整個二戰期間,日本也是唯一一個,有計劃有步驟地大量使用化學武器的國家。更加耐人尋味的是,日本使用這種武器時,竟然還分國籍:如,在危急情況下,可以對中國人使用,但是對美國人,則絕對不允許使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一切還得從一座曾經神秘消失三十年的島嶼說起。巧合的是,這座島嶼就在後來遭受原子彈襲擊的廣島南面的瀨戶內海上。
對於日軍在中國使用毒氣,美國一直密切關注和強烈譴責。1941年總統羅斯福就發表聲明警告說:「如果日本在中國或者其他盟國,繼續使用這種非人道的戰爭武器,我國政府將把此行為看作是針對美國的,並給予同樣而且充分的報復。」
『肆』 日本侵華戰爭在哪些戰役使用了化學武器
實在太多了 幾乎10次戰役就有7-8次使用了化學武器 這方面的資料很多都被日軍銷毀了 下面是幾個有詳細記載的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的14年裡,侵華日軍先後在我國的敦化、海拉爾、太原、宜昌、濟南、南京、漢口、廣州等處,設立製造毒氣的工廠或化學武器的裝配廠;在上海、宜昌、太原等地駐扎有從事化學戰爭的部隊。吉林省敦化是日本在中國最大的化學武器生產中心,它生產化學武器的數量超過了日本大久野島化學武器工廠;規模次之的則是內蒙古海拉爾的化學毒氣廠,20世紀90年代,海拉爾地區已發現超過一萬人以上的中國人、朝鮮人和蘇聯人等死於日軍的化學毒氣戰。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先後在我國14個省、市,77縣、區,使用化學武器1131次,中毒死亡者3100多人。據美國生化武器防衛研究主任、化學戰研究領域的國際一流專家本傑明·C·加瑞特博士的統計,他認為侵華日軍在化學武器中使用了6種毒氣:碳醯氯、氫氰化物、溴氰化物和氯乙醯苯、二苯基氰胂和二苯氯胂、三氯化胂、芥子氣和糜爛性毒氣。日本在中國的化學戰導致中國的受害傷亡人數,遠遠高於中國方面的統計,他認為日軍在中國使用化學武器達2000多次,造成10萬多名中國軍人和平民的死亡。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在中國居民區及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頻繁使用化學武器,進行化學戰。據不完全統計:
1938年7月,日軍在山西夏縣一帶的村莊水井內投放毒葯,當地農民至死者2000餘人。
1939年4月,八路軍第120師等部在河北省河間縣齊會地區對「掃盪」日軍進行圍殲作戰,期間遭到日軍第27師團第3旅團發射毒氣彈攻擊,賀龍及第120師司令部20餘人中毒。
1940年5月,日軍獨立混成第10旅團迫擊炮大隊在山東泰安縣紅山戰斗中發射毒氣彈,致使我抗日官兵300餘人中毒身亡。
1940年8月,在八路軍進行的「百團大戰」中,日軍施放毒氣11次之多,致使八路軍10,000餘名官兵中毒。同月,在山東嶧縣朱溝戰斗中,日軍使用「窒息性」毒氣彈,使八路軍350餘名官兵及許多村民中毒身亡。
1941年9月,日軍第137師團第375聯隊在河北省宛平縣杜家莊施放毒氣,傷害學生和居民400多人。
1941年10月,日軍在宜昌戰役中兼用毒氣炮彈和毒劑炸彈,造成國民黨軍1,600人中毒,其中600多人死亡。
1942年,日軍為了摧毀冀中軍民創造的地道戰術,於5月28日在河北定縣坦村的地道內施放大量的窒息性毒氣,致使躲藏在地道內的800多名老幼婦孺中毒身亡。戰後,日軍第59師團第53旅團少將旅團長上坂勝供認:是他親手製造了殺害800多名和平居民的大慘案。
1943年5月,日軍第222聯隊在山西遼縣的麻田至河北涉縣的河南店約25公里的公路上,向其一帶的村莊水井、水池投放毒劑20餘箱,使八路軍120多人中毒,中毒身亡的群眾達300餘人。
1943年11月初,日軍向常德進攻時,施放毒氣80餘次,中國軍隊中毒傷亡1,000餘人。
侵華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廣泛使用化學武器的次數及傷亡人數,到目前為止,仍然難以確定。
『伍』 日本侵華時分別用了多少次化學武器
日軍在中國14個省市,77個縣區,使用化學武器1731次,另外日軍使用毒氣傷害了36968人(其中2086人死亡),日軍毒氣戰在中國軍隊中造成的死亡率平均每年為8.5%,最高年份達到28.6%(1937)。
日軍進行毒氣戰的次數是1937年9次,1938年105次,1939年455次,1940年259次,1941年231次,1942年76次,1943年137次,1944年38次,1945年2次,總計1312次。
『陸』 歷史上的化學戰有哪些戰例
1.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德軍於1915年4月22日在比利時伊珀爾戰線前沿6公里正面上,預先布設約6000具裝有氯氣的吹放鋼瓶,利用有利的氣象條件,向英法聯軍陣地吹放。由於對方毫無戒備,約15000人中毒,其中近5000人死亡,陣地被突破8~9公里。
2.八國聯軍進攻天津時使用了毒氣彈,在總攻時用毒彈攻陷天津城。
3.在1899年開始的「英布戰爭」中,在南非東部的萊底斯戰場上,英軍就是使用這種炮毒死了很多士兵,加速了戰爭的勝利。
4.1917年7月德軍又在伊珀爾地區,向英軍使用了具有糜爛作用的芥子氣炮彈,10天內共發射約100萬發,造成對方重大傷亡。
5.1935年末到1936年初,義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用飛機布灑芥子氣,給阿軍民造成重大傷亡。
6.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上,法西斯德國准備了大量毒劑,包括新型神經性毒劑,主要由於蘇、美、英等國在化學攻擊和化學防護方面已有準備而未在戰場上使用。
7.1937~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曾多次使用毒劑。如1941年10月8日,日軍在湖北宜昌大量使用芥子氣,中國軍隊約1600餘人中毒,其中死亡600餘人。1942年5月28日,在河北省定縣北坦村,日軍使用毒劑毒殺轉入地道堅持抗戰的軍民800餘人。
大概主要的就這些
『柒』 什麼是化學戰
戰爭中用來毒害人、畜或毀壞植物的化學物質叫軍用毒劑。裝有毒劑的各種炮彈、炸彈、火箭彈、導彈、毒煙罐、手榴彈、地雷和布(噴)灑器等統稱為化學武器。
所謂化學戰,就是使用化學武器殺傷人和畜、毀壞作物或森林的一種作戰。它通過毒劑的各種中毒途徑及其在一定的染毒空間和毒害時間內所產生的戰斗效應,來殺傷、疲憊和遲滯對方的軍隊,以求達到預定的軍事目的。對於缺少防護裝備、防護組織不健全、措施不嚴密和訓練少、素質差的軍隊來說,化學戰的殺傷作用確實是重大的。
毒物用於戰爭,古代早有先例。在公元前5世紀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人曾燃燒硫磺產生有毒的煙,使對方人員窒息。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德軍首先在伊珀爾戰役中大量使用裝有氯氣的吹放鋼瓶。整個一戰期間,交戰國共生產毒劑約15萬噸,其中大部分用於戰場,因中毒而傷亡的總人數達100餘萬。鑒於化學戰的巨大危害作用,世界主要國家於1925年在日內瓦簽署了《禁止在戰爭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氣體和細菌作戰方法的議定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國家准備了大量毒劑,其中包括新型的神經性毒劑。由於蘇、美、英等國在化學攻擊和化學防護方面都有準備,德國未敢在歐洲戰場貿然實施化學戰。但是,侵華戰爭中的日本軍隊則在1937~1945年間多次使用毒劑。據不完全統計,從1937年7月到1942年5月,日軍共施放毒氣1000餘次,用毒地區遍及中國13個省,有近4萬人受害。二戰以後,美軍在侵略朝鮮、越南的戰爭中也使用過化學武器。尤其在侵越戰爭中,美軍大量使用了毒劑和植物殺傷劑,使越南南方廣大地區的人畜中毒、森林資源和農作物受到嚴重毀壞。
『捌』 日本人的化學武器在中國用了沒有
針對侵華日軍遺棄在中國的大量化學武器尚未完全清除以及中國仍有約2000名化學毒劑中毒者受病痛折磨的情況,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全軍中毒救治中心教授黃韶清建議,應盡快建立專門的化學毒劑中毒救治中心。
沒有大規模使用 !!!
據了解,黑龍江省齊齊哈爾曾被日本關東軍佔領了14年之久,是日軍化學武器部隊——「516」部隊和「526」部隊的大本營。侵華日軍在此遺棄了大量的炮、炸彈和毒氣彈。據統計,從2001年至今,這里發現了炮、炸彈775枚,毒氣彈28枚。而未被發現、妥善處理的遺棄化學武器將成為今後誘發中毒事件的巨大隱患。
黃韶清教授介紹,在齊齊哈爾發現的這些化學武器共有4大類約10種,危害性都極大。其中的芥子氣毒劑8月4日在齊齊哈爾造成嚴重的中毒事件,致使一人死亡、數十人身受傷害。這種糜爛性毒劑具有揮發性,通過呼吸及接觸可對人體特別是呼吸道、消化道、生育系統等造成損傷。只要沾染上,大部分患者將失去生育能力。感染創麵皮膚遇有天氣變化就會發癢、糜爛,且終生反復發病,很難治癒。包括「8·4」事件中已經出院的患者在內,大量化武中毒患者只能是「臨床治癒」,他們今後發病,還要入院接受治療。因此,建立一座具備相關救治經驗的專門醫院已是迫在眉睫。
黃韶清說,中國至今沒有十分有效的方法治療化武中毒,建立專門醫院既有利於對受害者的集中救治,也有利於相關科研工作的盡快開展和治療經驗的迅速積累,這對中國應對未來反恐和軍事戰爭具有重要意義。
『玖』 二戰時期日本的化學武器是咋回事
細菌是生物武器
以化學毒劑殺傷有生力量的各種武器、器材統稱為化學武器。如裝有毒劑的化學炮彈、化學航彈、化學火箭彈、化學導彈、化學地雷和飛機布灑器、毒煙施放器材等。化學武器與常規武器相比有以下特點:
第一,傷害途徑多。毒劑以多種形式通過多種途徑使人畜遭到傷害。吸入染毒空氣,皮膚接觸毒劑的液滴和氣霧,食入染毒的水和食物,都能遭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第二,作用時間長。常規武器的殺傷作用只限於爆炸或彈丸飛行的瞬間。化學武器的殺傷作用短則幾分鍾到幾十分鍾,長則幾天、十幾天。
第三,殺傷范圍廣。化學炮彈比同口徑普通炮彈的殺傷威力要大幾倍到幾十倍。毒劑蒸氣能到處擴散,無孔不入,滲入工事內部,殺傷隱蔽的有生力量。
第四,受氣象、地形、地物的影響較大。不是全天候武器。
由於化學武器具有突出的殺傷效能,俄、美軍都把它作為現代條件下作戰的一種重要手段。他們大量裝備、儲存、並不斷發展化學武器。俄軍正式裝備的具有彈葯型號的毒劑有沙林、梭曼、塔崩、芥子氣、路易氏氣、氫氰酸、光氣、苯氯乙酮、亞當氏氣。美軍裝備的有沙林、維埃克斯(VS)、芥子氣、氫氰酸、氯化氰、光氣、畢茲(BZ)、西埃斯(CS)、苯氯乙酮、亞當氏氣。據國外報導,俄軍還裝備有「V」類毒劑和「藍-X」失能劑以及「黃雨」等。美國還裝備有西阿爾(CR)毒劑。
另外,美、俄都在積極研製二元化學武器。其特點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能合成毒劑的物質分別裝填在隔開的容器內。化學彈發射後,在彈體飛行的短暫時間內,隔膜破裂,這些物質發生化合反應生成毒劑,在到達目標的瞬間殺傷人員。二元化學武器的突出優點是製造、貯存和使用都比較安全。它是現代化學武器的發展方向。據估計俄軍的毒劑儲備量為35萬噸以上,其中神經性毒劑約佔705,其它毒劑佔30%。美國的毒劑儲備量約為十幾萬噸。
http://academy2003.cpst.net.cn/popul/guard/manys/artic/20819170703.html
化學武器種類
化學武器是利用化學毒劑的毒害作用殺傷、疲憊敵有生力量,遲滯、困擾其軍事行動的各種武器、器材之總稱,它包括:
1.毒劑
又稱化學毒劑、化學戰劑、軍用毒劑,是軍事行動中以毒害作用殺傷人畜的化學物質。它是化學武器的基礎,對化學武器的性能和使用方式起著決定作用。目前外軍裝備的毒劑主要有6類14種。
2.化學武器
狹義的化學武器是指各種化學彈葯和毒劑布灑器。化學彈葯是指戰斗部內主要裝填毒劑(或二元化學武器前體)的彈葯。主要有化學炮彈、化學航彈、化學手榴彈、化學槍榴彈、化學地雷、化學火箭彈和導彈的化學彈頭等。由兩種以上可以生成毒劑的無毒或低毒的化學物質構成的武器稱為二元化學武器。化學物質分裝在彈體中由隔膜隔開的容器內,在投射過程中隔膜破裂,上述物質依靠旋轉或攪拌混合而迅速生成毒劑。
化學武器按毒劑分散方式可分為三種基本類型:
(1)爆炸分散型 借炸葯爆炸使毒劑成氣霧狀或液滴狀分散。主要有化學炮彈、航彈、火箭彈、地雷等。
(2)熱分散型 借煙火劑、火葯的化學反應產生的熱源或高速熱氣流使毒劑蒸發、升華、形成毒煙(氣溶膠)、毒霧。主要有裝填固體毒劑的手榴彈、炮彈及裝填液體毒劑的毒霧航彈等。
(3)布灑型 利用高壓氣流將容器內的固體粉未毒劑、低揮發度液態毒劑噴出,使空氣、地面和武器裝備染毒。主要有毒煙罐、氣溶膠發生器、布毒車、航空布灑器和噴灑型彈葯等。
化學武器按裝備對象可分為步兵化學武器,炮兵、導彈部隊化學武器和航空兵化學武器等三類。他們分別適用於小規模、近距離攻擊或設置化學障礙;快速實施突襲;集中的化學襲擊和化學縱深攻擊;以及靈活機動地實施遠距離、大縱深、大規模的化學襲擊。
二、防化器材
又稱防化裝備或「三防」裝備,是用於防核、化學、生物武器襲擊的偵檢、防護、洗消、急救的各種器材、裝備之總稱。
1.偵察器材
通常由報警、偵毒、化驗器材和毒劑偵察車等組成。
2.防護器材
分為個人和集體防護器材。前者指用於個人防止毒劑、放射性灰塵和生物戰劑氣溶膠傷害的器材,包括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斗蓬、防毒手套、防毒靴套等。集體防護器材包括永備工事、特種車輛的集防裝置、野戰掩蔽部、過濾通風設備等。
3.洗消器材包括個人洗消設備、小(大)型洗消設備、核生化戰場上的供水設備等
4.急救器材包括解磷針、次氯酸鈣懸浮液、一氯胺的乙醇溶液、氧氣等。
三、化學毒劑的殺傷作用
毒劑按毒理作用分為六類。現分別介紹其主要殺傷作用機理。
(一)神經性毒劑
以神經系統受傷害為特點的毒劑,可通過呼吸道、皮膚、眼睛等途徑使人員中毒,破壞神經沖動傳導。中毒症狀主要有:瞳孔收縮、流口水、惡心、嘔吐、肌顫、痙攣和呼吸麻痹,很低的劑量或濃度即能致死。
神經性毒劑均含磷元素,屬有機膦酸酯類化合物。此類毒劑為速殺性毒劑,可作為暫時性或持久性毒劑使用,造成空氣、水源、地面或物體表面染毒,殺傷人畜,封鎖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地。
(二)糜爛性毒劑
以皮膚糜爛作用為主要傷害特點的毒劑,兼有全身中毒作用,可致死,其作用機理是破壞細胞中重要的酶和核酸,造成組織壞死。吸入後損傷呼吸道、肺組織及神經系統。接觸皮膚和粘膜,引起紅腫、起泡、潰瘍,對眼睛也會造成嚴重傷害。
此類毒劑可作持久性或暫時性毒劑使用,造成空氣、地面、物體大面染毒。糜爛性毒劑有三種,最重要的是芥子氣。
(三)全身中毒性毒劑
又稱血液性毒劑,主要抑制人體細胞和組織內的呼吸酶,造成全身性組織缺氧,例如吸入氫氰酸後立即出現昏迷、痙孿、呼吸困難,嚴重又未救治者將迅速死亡。
(四)窒息性毒劑
破壞組織引起肺水腫降低血液攝取氧的能力,造成機體缺氧以致窒息死亡的毒劑。對眼、鼻、喉也有一定刺激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量使用過,但以後作為軍用毒劑的價值已日趨下降。
主要成員為光氣(Phosgene),代號為:CO(美)和PG(英),學名二氯化碳醯。常溫常壓下為無色氣體,有爛於草味,吸入中毒,潛伏期數小時,表現為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昏迷乃至死亡。
(五)失能性毒劑
造成思維功能和軀體功能障礙,使人員暫時喪失戰鬥力的毒劑,簡稱失能劑。一般不引起死亡或造成永久性傷害。中毒後主要症狀是口乾、瞳孔散大、眩暈、反應遲鈍、步態蹣跚、產生幻覺、癱軟、暫時失明、血壓降低等。主要成員為畢茲(BZ),是精神失能劑,白色或黃色結晶,不溶於水,微溶於乙醇,能溶於稀酸和有機溶劑。國外正研究軀體失能劑。
(六)刺激性毒劑
以對人眼、鼻、喉、皮膚的局部刺激為主要毒害作用的毒劑。中毒後有流淚、眼痛、噴嚏、咳嗽、惡心、嘔吐、胸痛、頭痛及皮膚的痛等症狀,使人員短時間失去戰鬥力,大量吸入也能造成肺部損傷甚至死亡。此類毒劑主要有四種:CS、CR、DM和CN。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4/Science/DL/DL-63833
關於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武器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
http://www.fmcoprc.gov.hk/chn/tyyflsw/gjgy/t54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