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一化學必修一一學期能上完嗎
能。高中課本化學必修一化學必修二是兩個學期,即一年的內容。
化學必修一主要學的是氯,鐵,鈉,鋁這幾種化合物,其中涉及到的化學方程式非常的多,需要花較多時間進行記憶。其中還包含一些重點實驗:比如氯的實驗室製法等等。還學了物質的量,這個也是重難點。
還有元素周期律以及電子式等,化學必修一整體來說應該是高中裡面最簡單的,因此學完差不多要一個學期。
高一化學學習技巧
1.背化學方程式是學好化學的基礎
高中化學最多的就是化學方程式和化學計算題,只要把方程式都背熟了,再把計算題都搞定了,那化學成績自然就提高了。但這也只是其中一部分,還有實驗部分這一塊也需要下功夫。
方程式有些需要直接背誦,有的則可以自己配平,雖然可能浪費一點時間。化學要想學好,光靠背誦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做大量的習題加以訓練,熟能生巧。
2.化學實驗題要系統總結
化學實驗題也是一個重要考點,大家可能感覺比較難,但是如果把高中所有的實驗題都整理在一起,所有實驗器材、注意事項加以背誦,易混知識點加以區分,實驗題就不難了。
❷ 如何學好高中必修一化學
化學並不難,對高中生如何學好化學,我的建議是:
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你不能一開始抱著「理化很難學、我怕學、我不喜歡學」這種消極的態度去躲避學習,而是要在學習理化的過程積極地去尋找學習的樂趣,比如你可以用能提升學習樂趣的教輔工具,像什麼vcm模擬實驗都很不錯,多觀察化學現象,多體驗理化知識的樂趣,在學習中提升自動學的勁頭。其次,重視老師、重視聽課的作用,老師畢竟在專業上比你掌握更多的知識,他在課堂上對各種化學知識點進行深入淺出的歸納和總結,再經過你自己大腦的篩選、過濾、吸收,總比你完全不聽課、課後自己去摸索要方便高效得多。最後,選一套好的配套學習資料,跟進課堂步驟做習題,及時鞏固學到的知識。相信你只要這樣學、高中理化對你絕對不是什麼難題。
❸ 高一化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中化學必修一
第一章 從實驗學化學
第一節 化學實驗基本方法
一、熟悉化學實驗基本操作
危險化學品標志,如酒精、汽油——易燃液體;
濃H2SO4、NaOH(酸鹼)——腐蝕品
二、混合物的分離和提純:
1、分離的方法:
①過濾:固體(不溶)和液體的分離。
②蒸發:固體(可溶)和液體分離。
③蒸餾:沸點不同的液體混合物的分離。
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體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種溶質在互不相溶的溶劑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種溶劑把溶質從它與另一種溶劑所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來。
2、粗鹽的提純:
(1)粗鹽的成分:主要是NaCl,還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雜質
(2)步驟:
①將粗鹽溶解後過濾;
②在過濾後得到粗鹽溶液中加過量試劑BaCl2(除SO42-)、Na2CO3(除Ca2+、過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後過濾;
③得到濾液加鹽酸(除過量的CO32-、OH-)調pH=7得到NaCl溶液;
④蒸發、結晶得到精鹽。
加試劑順序關鍵:
(1)Na2CO3在BaCl2之後;
(2)鹽酸放最後。
3、蒸餾裝置注意事項:
①加熱燒瓶要墊上石棉網;
②溫度計的水銀球應位於蒸餾燒瓶的支管口處;
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
④冷凝水由下口進,上口出。
4、從碘水中提取碘的實驗時,選用萃取劑應符合原則:
①被萃取的物質在萃取劑溶解度比在原溶劑中的大得多;
②萃取劑與原溶液溶劑互不相溶;
③萃取劑不能與被萃取的物質反應。
三、離子的檢驗:
①SO42-:先加稀鹽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澱,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Ba2++SO42-=BaSO4↓
②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檢驗)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澱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澱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澱生成,則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Ag++Cl-=AgCl↓。
③CO32-:(用BaCl2溶液、稀鹽酸檢驗)先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澱,再加稀鹽酸,沉澱溶解,並生成無色無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則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第二節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
1、物質的量(n)是國際單位制中7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2、五個新的化學符號:
3、各個量之間的關系:
4、溶液稀釋公式:(根據溶液稀釋前後,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不變)
C濃溶液V濃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注意單位統一性,一定要將mL化為L來計算)。
5、溶液中溶質濃度可以用兩種方法表示:
①質量分數W
②物質的量濃度C
質量分數W與物質的量濃度C的關系:C=1000ρW/M(其中ρ單位為g/cm3)
已知某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為W,溶液密度為ρ(g/cm3),溶液體積為V,溶質摩爾質量為M,求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C。
【 推斷:根據C=n(溶質)/V(溶液) ,而n(溶質)=m(溶質)/M(溶質)= ρ V(溶液) W/M,考慮密度ρ的單位g/cm3化為g/L,所以有C=1000ρW/M 】。(公式記不清,可設體積1L計算)。
6、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製
(1)配製使用的儀器:托盤天平(固體溶質)、量筒(液體溶質)、容量瓶(強調:在具體實驗時,應寫規格,否則錯!)、燒杯、玻璃棒、膠頭滴管。
(2)配製的步驟:
①計算溶質的量(若為固體溶質計算所需質量,若為溶液計算所需溶液的體積)
②稱取(或量取)
③溶解(靜置冷卻)
④轉移
⑤洗滌
⑥定容
⑦搖勻。
(如果儀器中有試劑瓶,就要加一個步驟:裝瓶)。
例如:配製400mL0.1mol/L的Na2CO3溶液:
(1)計算:需無水Na2CO3 5.3 g。
(2)稱量:用托盤天平稱量無水Na2CO3 5.3 g。
(3)溶解:所需儀器燒杯、玻璃棒。
(4)轉移:將燒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小心地引流到500mL容量瓶中。
(5)定容:當往容量瓶里加蒸餾水時,距刻度線1-2cm處停止,為避免加水的體積過多,改用膠頭滴管加蒸餾水到溶液的凹液面正好與刻度線相切,這個操作叫做定容。
注意事項:
①不能配製任意體積的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這是因為容量瓶的容積是固定的,沒有任意體積規格的容量瓶。
②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復到室溫,這是因為容量瓶受熱易炸裂,同時溶液溫度過高會使容量瓶膨脹影響溶液配製的精確度。
③用膠頭滴管定容後再振盪,出現液面低於刻度線時不要再加水,這是因為振盪時有少量溶液粘在瓶頸上還沒完全迴流,故液面暫時低於刻度線,若此時又加水會使所配製溶液的濃度偏低。
④如果加水定容時超出了刻度線,不能將超出部分再吸走,須應重新配製。
⑤如果搖勻時不小心灑出幾滴,不能再加水至刻度,必須重新配製,這是因為所灑出的幾滴溶液中含有溶質,會使所配製溶液的濃度偏低。
⑥溶質溶解後轉移至容量瓶時,必須用少量蒸餾水將燒杯及玻璃棒洗滌2—3次,並將洗滌液一並倒入容量瓶,這是因為燒杯及玻璃棒會粘有少量溶質,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地把溶質全部轉移到容量瓶中。
第二章 化學物質及其變化
第一節 物質的分類
1、掌握兩種常見的分類方法:交叉分類法和樹狀分類法。
2、分散系及其分類:
(1)分散系組成:分散劑和分散質,按照分散質和分散劑所處的狀態,分散系可以有9種組合方式。
(2)當分散劑為液體時,根據分散質粒子大小可以將分散系分為溶液、膠體、濁液。
3、膠體:
(1)常見膠體:Fe(OH)3膠體、Al(OH)3膠體、血液、豆漿、澱粉溶液、蛋白質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膠體的特性:能產生丁達爾效應。區別膠體與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丁達爾效應。
膠體與其他分散系的本質區別是分散質粒子大小。
(3)Fe(OH)3膠體的制備方法:將飽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繼續加熱至體系呈紅褐色,停止加熱,得Fe(OH)3膠體。
第二節 離子反應
一、電解質和非電解質
電解質: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
1、化合物
非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狀態下都不能導電的化合物。(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電解質。)
(1)電解質和非電解質都是化合物,單質和混合物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
(2)酸、鹼、鹽和水都是電解質(特殊:鹽酸(混合物)電解質溶液)。
(3)能導電的物質不一定是電解質。能導電的物質:電解質溶液、熔融的鹼和鹽、金屬單質和石墨。
電解質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下才能導電。固態電解質(如:NaCl晶體)不導電,液態酸(如:液態HCl)不導電。
2、溶液能夠導電的原因:有能夠自由移動的離子。
3、電離方程式:要注意配平,原子個數守恆,電荷數守恆。如:Al2(SO4)3=2Al3++3SO42-
二、離子反應:
1、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生成沉澱、生成氣體、水。
2、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寫、拆、刪、查)
①寫:寫出正確的化學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②拆:把易溶的強電解質(易容的鹽、強酸、強鹼)寫成離子形式。
常見易溶的強電解質有:
三大強酸(H2SO4、HCl、HNO3),四大強鹼[NaOH、KOH、Ba(OH)2、Ca(OH)2 (澄清石灰水拆,石灰乳不拆)],可溶性鹽,這些物質拆成離子形式,其他物質一律保留化學式。
③刪:刪除不參加反應的離子(價態不變和存在形式不變的離子)。
④查:檢查書寫離子方程式等式兩邊是否原子個數守恆、電荷數守恆。
3、離子方程式正誤判斷:(看幾看)
①看是否符合反應事實(能不能發生反應,反應物、生成物對不對)。
②看是否可拆。
③看是否配平(原子個數守恆,電荷數守恆)。
④看「=」「 」「↑」「↓」是否應用恰當。
4、離子共存問題
(1)由於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沉澱或氣體或水)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沉澱:AgCl、BaSO4、BaSO3、BaCO3、CaCO3、Mg(OH)2、Cu(OH)2等。
生成氣體:CO32-、HCO3-等易揮發的弱酸的酸根與H+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H2O:①H+和OH-生成H2O。②酸式酸根離子如:HCO3-既不能和H+共存,也不能和OH-共存。如:HCO3-+H+=H2O+CO2↑, HCO3-+OH-=H2O+CO32-
(2)審題時應注意題中給出的附加條件。
①無色溶液中不存在有色離子:Cu2+、Fe3+、Fe2+、MnO4-(常見這四種有色離子)。
②注意挖掘某些隱含離子:酸性溶液(或pH<7)中隱含有H+,鹼性溶液(或pH>7)中隱含有OH-。
③注意題目要求「大量共存」還是「不能大量共存」。
第三節 氧化還原反應
一、氧化還原反應
1、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有電子轉移(包括電子的得失或偏移)。
2、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有元素化合價升降。
3、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依據:凡是有元素化合價升降或有電子的轉移的化學反應都屬於氧化還原反應。
4、氧化還原反應相關概念:
還原劑(具有還原性):失(失電子)→升(化合價升高)→氧(被氧化或發生氧化反應)→生成氧化產物。
氧化劑(具有氧化性):得(得電子)→降(化合價降低)→還(被還原或發生還原反應)→生成還原產物。
【注】一定要熟記以上內容,以便能正確判斷出一個氧化還原反應中的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氧化劑、還原劑在反應物中找;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在生成物中找。
二、氧化性、還原性強弱的判斷
(1)根據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在同一氧化還原反應中,
氧化性:氧化劑>氧化產物
還原性:還原劑>還原產物
三、如果使元素化合價升高,即要使它被氧化,要加入氧化劑才能實現;如果使元素化合價降低,即要使它被還原,要加入還原劑才能實現;
第三章 金屬及其化合物
第一節 金屬的化學性質
一、鈉 Na
1、單質鈉的物理性質:鈉質軟、銀白色、熔點低、密度比水的小但比煤油的大。
2、單質鈉的化學性質:
①鈉與O2反應
常溫下:4Na + O2=2Na2O (新切開的鈉放在空氣中容易變暗)
加熱時:2Na + O2==Na2O2 (鈉先熔化後燃燒,發出黃色火焰,生成淡黃色固體Na2O2。)
Na2O2中氧元素為-1價,Na2O2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Na2O2是呼吸面具、潛水艇的供氧劑,Na2O2具有強氧化性能漂白。
②鈉與H2O反應
2Na+2H2O=2NaOH+H2↑
離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注意配平)
實驗現象:「浮——鈉密度比水小;游——生成氫氣;響——反應劇烈;
熔——鈉熔點低;紅——生成的NaOH遇酚酞變紅」。
③鈉與鹽溶液反應
如鈉與CuSO4溶液反應,應該先是鈉與H2O反應生成NaOH與H2,再和CuSO4溶液反應,有關化學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CuSO4+2NaOH=Cu(OH)2↓+Na2SO4
總的方程式: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
實驗現象:有藍色沉澱生成,有氣泡放出
K、Ca、Na三種單質與鹽溶液反應時,先與水反應生成相應的鹼,鹼再和鹽溶液反應
④鈉與酸反應:
2Na+2HCl=2NaCl+H2↑(反應劇烈)
離子方程式:2Na+2H+=2Na++H2↑
3、鈉的存在:以化合態存在。
4、鈉的保存:保存在煤油或石蠟中。
5、鈉在空氣中的變化過程:Na→Na2O→NaOH→Na2CO3→Na2CO3·10H2O(結晶)→Na2CO3(風化),最終得到是一種白色粉末。
一小塊鈉置露在空氣中的現象:銀白色的鈉很快變暗(生成Na2O),跟著變成白色固體(NaOH),然後在固體表面出現小液滴(NaOH易潮解),最終變成白色粉未(最終產物是Na2CO3)。
二、鋁 Al
1、單質鋁的物理性質:銀白色金屬、密度小(屬輕金屬)、硬度小、熔沸點低。
2、單質鋁的化學性質
①鋁與O2反應:常溫下鋁能與O2反應生成緻密氧化膜,保護內層金屬。加熱條件下鋁能與O2反應生成氧化鋁:4Al+3O2==2Al2O3
②常溫下Al既能與強酸反應,又能與強鹼溶液反應,均有H2生成,也能與不活潑的金屬鹽溶液反應:
2Al+6HCl=2AlCl3+3H2↑
( 2Al+6H+=2Al3++3H2↑ )
2Al+2NaOH+2H2O=2NaAlO2+3H2↑
( 2Al+2OH-+2H2O=2AlO2-+3H2↑ )
2Al+3Cu(NO3)2=2Al(NO3) 3+3Cu
( 2Al+3Cu2+=2Al3++3Cu)
注意:鋁制餐具不能用來長時間存放酸性、鹼性和鹹的食品。
③鋁與某些金屬氧化物的反應(如V、Cr、Mn、Fe的氧化物)叫做鋁熱反應
Fe2O3+2Al == 2Fe+Al2O3,Al 和 Fe2O3的混合物叫做鋁熱劑。利用鋁熱反應焊接鋼軌。
三、鐵
1、單質鐵的物理性質:鐵片是銀白色的,鐵粉呈黑色,純鐵不易生銹,但生鐵(含碳雜質的鐵)在潮濕的空氣中易生銹。(原因:形成了鐵碳原電池。鐵銹的主要成分是Fe2O3)。
2、單質鐵的化學性質:
①鐵與氧氣反應:3Fe+2O2===Fe3O4(現象: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體)
②與非氧化性酸反應:Fe+2HCl=FeCl2+H2↑ (Fe+2H+=Fe2++H2↑)
常溫下鋁、鐵遇濃硫酸或濃硝酸鈍化。加熱能反應但無氫氣放出。
③與鹽溶液反應: Fe+CuSO4=FeSO4+Cu(Fe+Cu2+=Fe2++Cu)
④與水蒸氣反應:3Fe+4H2O(g)==Fe3O4+4H2
第二節 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
一、氧化物
1、Al2O3的性質:氧化鋁是一種白色難溶物,其熔點很高,可用來製造耐火材料如坩鍋、耐火管、耐高溫的實驗儀器等。
Al2O3是兩性氧化物:既能與強酸反應,又能與強鹼反應:
Al2O3+ 6HCl = 2AlCl3 + 3H2O (Al2O3+6H+=2Al3++3H2O)
Al2O3+ 2NaOH == 2NaAlO2 +H2O(Al2O3+2OH-=2AlO2-+H2O)
2、鐵的氧化物的性質:FeO、Fe2O3都為鹼性氧化物,能與強酸反應生成鹽和水。
FeO+2HCl =FeCl2 +H2O
Fe2O3+6HCl=2FeCl3+3H2O
二、氫氧化物
1、氫氧化鋁 Al(OH)3
①Al(OH)3是兩性氫氧化物,在常溫下它既能與強酸,又能與強鹼反應:
Al(OH)3+3HCl=AlCl3+3H2O(Al(OH)3+3H+=Al3++3H2O)
Al(OH)3+NaOH=NaAlO2+2H2O(Al(OH)3+OH-=AlO2-+2H2O)
②Al(OH)3受熱易分解成Al2O3:2Al(OH)3==Al2O3+3H2O(規律:不溶性鹼受熱均會分解)
③Al(OH)3的制備:實驗室用可溶性鋁鹽和氨水反應來制備Al(OH)3
Al2(SO4)3+6NH3·H2O=2 Al(OH)3↓+3(NH4)2SO4
(Al3++3NH3·H2O=Al(OH)3↓+3NH4+)
因為強鹼(如NaOH)易與Al(OH)3反應,所以實驗室不用強鹼制備Al(OH)3,而用氨水。
2、鐵的氫氧化物:氫氧化亞鐵Fe(OH)2(白色)和氫氧化鐵Fe(OH)3(紅褐色)
①都能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
Fe(OH)2+2HCl=FeCl2+2H2O(Fe(OH)2+2H+=Fe2++2H2O)
Fe(OH)3+3HCl=FeCl3+3H2O(Fe(OH)3 + 3H+= Fe3++ 3H2O)
②Fe(OH)2可以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Fe(OH)3
4Fe(OH)2+O2+2H2O=4Fe(OH)3(現象:白色沉澱→灰綠色→紅褐色)
③Fe(OH)3受熱易分解生成Fe2O3:2Fe(OH)3==Fe2O3+3H2O
3、氫氧化鈉NaOH:俗稱燒鹼、火鹼、苛性鈉,易潮解,有強腐蝕性,具有鹼的通性。
三、鹽
1、鐵鹽(鐵為+3價)、亞鐵鹽(鐵為+2價)的性質:
①鐵鹽(鐵為+3價)具有氧化性,可以被還原劑(如鐵、銅等)還原成亞鐵鹽:
2FeCl3+Fe=3FeCl2( 2Fe3++Fe=3Fe2+)(價態歸中規律)
2FeCl3+Cu=2FeCl2+CuCl2( 2Fe3++Cu=2Fe2++Cu2+)(制印刷電路板的反應原理)
亞鐵鹽(鐵為+2價)具有還原性,能被氧化劑(如氯氣、氧氣、硝酸等)氧化成鐵鹽:
2FeCl2+Cl2=2FeCl3 ( 2Fe2++Cl2=2Fe3++2Cl-)
②Fe3+離子的檢驗:
a.溶液呈黃色;
b.加入KSCN(硫氰化鉀)溶液變紅色;
c.加入NaOH溶液反應生成紅褐色沉澱[Fe(OH)3]。
Fe2+離子的檢驗:
a.溶液呈淺綠色;
b.先在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不變色,再加入氯水,溶液變紅色;
c.加入NaOH溶液反應先生成白色沉澱,迅速變成灰綠色沉澱,最後變成紅褐色沉澱。
2、鈉鹽:Na2CO3與NaHCO3的性質比較
四、焰色反應
1、定義:金屬或它們的化合物在灼燒時使火焰呈現特殊顏色的性質。
2、操作步驟:鉑絲(或鐵絲)用鹽酸浸洗後灼燒至無色,沾取試樣(單質、化合物、氣、液、固均可)在火焰上灼燒,觀察顏色。
3、 重要元素的焰色:鈉元素黃色、 鉀元素紫色(透過藍色的鈷玻璃觀察,以排除鈉的焰色的干擾)
焰色反應屬物理變化。與元素存在狀態(單質、化合物)、物質的聚集狀態(氣、液、固)等無關,只有少數金屬元素有焰色反應。
第三節 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
1、合金的概念: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或金屬與非金屬)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屬特性的物質。
2、合金的特性:合金與各成分金屬相比,具有許多優良的物理、化學或機械的性能。
①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它的各成分金屬的大
②合金的熔點一般比它的各成分金屬的低
第四章 非金屬及其化合物
一、硅及其化合物 Si
硅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排第二,在自然界中沒有游離態的硅,只有以化合態存在的硅,常見的是二氧化硅、硅酸鹽等。
1、單質硅(Si):
(1)物理性質:有金屬光澤的灰黑色固體,熔點高,硬度大。
(2)化學性質:
①常溫下化學性質不活潑,只能跟F2、HF和NaOH溶液反應。
Si+2F2=SiF4
Si+4HF=SiF4↑+2H2↑
Si+2NaOH+H2O=Na2SiO3+2H2↑
②在高溫條件下,單質硅能與O2和Cl2等非金屬單質反應。
(3)用途:太陽能電池、計算機晶元以及半導體材料等。
(4)硅的制備:工業上,用C在高溫下還原SiO2可製得粗硅。
SiO2+2C=Si(粗)+2CO↑
Si(粗)+2Cl2=SiCl4
SiCl4+2H2=Si(純)+4HCl
2、二氧化硅(SiO2):
(1)SiO2的空間結構:立體網狀結構,SiO2直接由原子構成,不存在單個SiO2分子。
(2)物理性質:熔點高,硬度大,不溶於水。
(3)化學性質:SiO2常溫下化學性質很不活潑,不與水、酸反應(氫氟酸除外),能與強鹼溶液、氫氟酸反應,高溫條件下可以與鹼性氧化物反應:
①與強鹼反應:SiO2+2NaOH=Na2SiO3+H2O(生成的硅酸鈉具有粘性,所以不能用帶磨口玻璃塞試劑瓶存放NaOH溶液和Na2SiO3溶液,避免Na2SiO3將瓶塞和試劑瓶粘住,打不開,應用橡皮塞)。
②與氫氟酸反應[SiO2的特性]:SiO2+4HF=SiF4↑+2H2O(利用此反應,氫氟酸能雕刻玻璃;氫氟酸不能用玻璃試劑瓶存放,應用塑料瓶)。
③高溫下與鹼性氧化物反應:SiO2+CaOCaSiO3
(4)用途:光導纖維、瑪瑙飾物、石英坩堝、水晶鏡片、石英鍾、儀器軸承、玻璃和建築材料等。
3、硅酸(H2SiO3):
(1)物理性質:不溶於水的白色膠狀物,能形成硅膠,吸附水分能力強。
(2)化學性質:H2SiO3是一種弱酸,酸性比碳酸還要弱,其酸酐為SiO2,但SiO2不溶於水,故不能直接由SiO2溶於水製得,而用可溶性硅酸鹽與酸反應製取:(強酸制弱酸原理)
Na2SiO3+2HCl=2NaCl+H2SiO3↓
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此方程式證明酸性:H2SiO3<H2CO3)
(3)用途:硅膠作乾燥劑、催化劑的載體。
4、硅酸鹽
硅酸鹽:硅酸鹽是由硅、氧、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總稱。硅酸鹽種類很多,大多數難溶於水,最常見的可溶性硅酸鹽是Na2SiO3,Na2SiO3的水溶液俗稱水玻璃,又稱泡花鹼,是一種無色粘稠的液體,可以作黏膠劑和木材防火劑。硅酸鈉水溶液久置在空氣中容易變質:
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有白色沉澱生成)
傳統硅酸鹽工業三大產品有:玻璃、陶瓷、水泥。
硅酸鹽由於組成比較復雜,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活潑金屬氧化物→較活潑金屬氧化物→二氧化硅→水。氧化物前系數配置原則:除氧元素外,其他元素按配置前後原子個數守恆原則配置系數。
硅酸鈉:Na2SiO3 Na2O·SiO2
硅酸鈣:CaSiO3 CaO·SiO2
高嶺石:Al2(Si2O5)(OH)4 Al2O3·2SiO2·2H2O
正長石:KAlSiO3不能寫成 K2O· Al2O3·3SiO2,應寫成K2O·Al2O3·6SiO2
二、氯及其化合物
❹ 高一化學必修一怎樣復習
可以通過金考卷。或者是天利38套二模塊進行復習也可以章節進行復習復習的原則,主要以做題為主。因為題目會做了那麼對應的知識點也就掌握了。望採納,謝謝。
❺ 高中化學必修一怎麼學
我和必修二一起講啊~
必修和選修是連在一塊兒的,Bx12對應了Xx345.
必修就講了
1.摩爾這個單位,這個是貫穿高中有機無機,計算非記算,氣液固等等等,是核心,一定要認真,不然化學就絕對搞不好。多做點題,熟悉4個公式,如果搞奧賽就得再加一個氣體壓強公式
2.元素化學,先介紹了金屬性非金屬性,原子構造入門,對應選3,這里要了解,除非搞奧賽費則就別深究,有難度。接著是鹼金屬鹵素2個大頭,化學方程一定要熟,要非常熟。
3.氧化還原。高中最重要的一點,要知道化合價而且運用,方程配平就看這個了
4.有機物。這個不好說,可難可易,但是一點,方程要熟,物理性質要掌握
5.電化學。就是原電池,這個重在理解,理解,出題目來這個會是最難的
6.反應熱,這個是送分,只要注意就不會有岔子。
❻ 上海高一化學必修一要學多長時間
大約3個月。
學習時間需要看學校教學情況和學生學習接受情況決定的,一般學習一門需要3個月左右。
高一化學必修一的重點主要是鹵素及其化合物、氧化還原反應及離子反應、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氮及其重要化合物、周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原子結構及核外電子排布、化學鍵幾個方面。理科學習一般分三步走:看教材,清楚概念;看例題,熟悉解題思路;練習題,訓練解題速度。掌握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也將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