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化學武器早在()期間就被多次大規模地使用
化學武器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被多次大規模地使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首先使用了裝有光氣和氯氣的鋼瓶,開創了現代毒氣大規模應用於戰場的先河。
1915年4月22日,德軍在比利時伊普雷戰場部署了5730隻裝有168噸光氣和氯氣鋼瓶擲射器。當天下午17點,藉助一陣微弱的東風,被釋放的氣體形成了一朵暗綠色的雲團,漂向法國兵團,迫使對方放棄戰壕並向後撤退了7公里。
但德軍同樣害怕毒氣,而且缺乏援助,因此未能趁機突破陣線。協約國方面很快承認這次攻擊違背了國際法,但德軍辯稱,《海牙公約》只禁止了化學彈葯,並沒有禁止使用擲射器。
隨後,德軍又在第二次伊普雷戰役中三次使用毒氣。據英國軍方記錄,共有90人直接死於毒氣攻擊或在送往醫院之前死去,在被送往醫院的207人中,有46人幾乎立刻死亡,另有12人在遭受長期折磨後死去。
(1)化學武器在哪個時期被大規模使用擴展閱讀:
劣跡斑斑的使用歷史。
現代戰爭中,使用化學武器會遭到國際公約的限制和輿論的譴責,這也是靠血的教訓和歷史積淀換來的。近代化學和化學工業的發展,孕育了生產化學武器的溫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潘多拉的盒子」被打開,化學武器讓人見識了最原始的殘忍。
1915年4月22日,在第二次伊普爾戰爭中,德軍在戰爭中投放了秘密武器——多達18萬公斤的氯氣,這是戰爭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造成英法聯軍15000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
一戰期間,交戰國共使用了包括氯氣、光氣、芥子氣等總量達12.5萬噸的化學武器,造成130餘萬人死亡。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在集中營中建造毒氣室,對猶太人進行種族大屠殺。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更是在中國戰場使用毒氣多達2000多次,造成軍民10多萬人死亡。時至今日,其危害還在延續。
2011年5月,三名美國越戰老兵曝光了越戰期間美軍在越南大面積使用橙劑的罪行。橙劑是一種可以讓樹木在短時間內枯萎的落葉劑,這可以讓當時的越共游擊隊失去叢林的掩護,但這也是一種可對人體神經系統產生劇毒作用的化學武器。
越南因此出現了數以千計的橙劑受害者,症狀包括呼吸道、皮膚的病變,甚至胎兒畸形。如今,受害的越南民眾仍在尋求美方的賠償。
B. 化學武器大規模使用在戰場上是什麼時候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4年10月12日,德軍攻佔了比利時的伊普雷(Ypern)的里爾,並集中了大量兵力向伊普雷東南發動攻勢。由於遭到英、法聯軍的頑強抵抗,德軍未能取得突破。最後,交戰雙方掘壕據守,進入了相持階段,時間長達數月之久。德軍為改變這種對峙態勢,突破對方防禦,最高統帥部採納了著名的化學家哈伯(Haber)的建議:以工廠中大量庫存的液態氯氣作為武器,對敵實施化學攻擊。擔任這次攻擊任務的是德軍工兵第35聯隊。1915年4月5日,德軍開始在陣地前沿布設裝滿液態氯氣的鋼瓶。4月22日下午,出現了有利的風向,德軍打開鋼瓶,開始向英、法軍陣地施放氯氣。一人多高的黃綠色煙雲被每秒2~3米的微風吹向英、法聯軍陣地。面對突如其來的氯氣雲團和撲面而來的難以忍受的強烈刺激性怪味,英、法守軍驚慌失措,頓時,陣地內一片混亂。跟在煙雲後的德軍沒有遭到任何抵抗就突破了英、法聯軍的陣地。這次攻擊,使英、法軍隊共15000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德軍本身因防護較差、佔領陣地又較快,也有數千人中毒。
C. 化學武器在什麼時候首次使用
化學武器大規模使用始於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的毒劑有氯氣、光氣、雙光氣、氯化苦、二苯氯胂、氫氰酸、芥子氣等多達40餘種,毒劑用量達12萬噸,傷亡人數約130萬,占戰爭傷亡總人數的4.6%。
D. 化學武器是什麼
化學武器素有「無聲殺手」之稱,它是主要以化學毒劑侵入人體,引發一系列中毒症狀,從而殺傷、疲憊敵有生力量及遲滯敵軍事行動的各種武器器材的總稱。它包括裝有各種化學毒劑的化學炮彈、導彈和化學地雷、飛機布灑器、毒煙施放器以及某些二元化學炮彈等。
簡介
戰爭中使用毒物殺傷對方有生力量、牽制和擾亂對方軍事行動的有毒物質統稱為化學戰劑(chemical warfare
agents,CWA)或簡稱毒劑。裝填有cwa的彈葯稱化學彈葯(chemical munitions)。應用各種兵器,如步槍、各型火炮、火箭或導彈發射架、飛機等將毒劑施 放至空間或地面,造成一定的濃度或密度從而發揮其戰斗作用。因此,化學戰劑、化學彈葯及其施放器材合稱為化學武器。而CWA則是構成化學武器的基本要素。
歷史
化學武器大規模使用始於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wwⅠ)。使用的毒劑有氯氣、光氣、雙光氣、
氯化苦、二苯氯胂、氫氰酸、芥子氣等多達40餘種,毒劑用量達12萬噸,傷亡人數約130萬,占戰爭傷亡總人數的4.6%。
E. 化學武器的發展史
化學武器的發展歷史
一、從伊伯爾毒襲說起
1915年4月22日,在比利時伊伯爾地區,德國軍隊與英、法聯軍正在對峙。下午6時零5分,沿著德軍戰壕升起了一道約一人高、6千米寬的不透明的黃白色氣浪,被每秒2-3米的微風吹向英、法聯軍陣地。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奇怪雲團,英、法士兵們驚惶失措,緊接著一種難以忍受的強烈刺激性怪味撲面而來,有人開始打噴嚏、咳嗽、流淚不止,有的窒息倒地,頓時陣地內一片混亂。許多人丟下槍支、火炮,跑出戰壕,紛紛逃離戰場,英、法聯軍的正面很快被突破5-8公里。跟進在雲團後面的德軍,沒有遭到抵抗便一舉佔領了英、法聯軍大約4公里縱深的陣地。這是德軍對英、法聯軍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化學毒襲。德軍用1600隻大號吹放鋼瓶和4130隻小號吹放鋼瓶共施放了180噸氯氣,使英、法聯軍15000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被俘5000人,損失火炮60門。
伊伯爾地區的這次化學毒襲,是化學武器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於戰場。從此,交戰中的英、法、美等國也相繼使用各種化學武器,規模變得越來越大。據統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交戰國使用的毒劑達45種之多,毒劑量為12萬5千噸,約有130萬人受害。
二、化學武器的由來
遠在數千年前,人類就用燃燒未乾的木材、濕草所產生的濃煙攻擊野獸,依靠濃煙的刺激作用,將逃避洞內之獸逐出捕獲。後來,人們又將這種煙攻野獸的辦法,用於兩軍爭戰之中。據記載,公元前431年,斯巴達人將瀝青和硫磺製成拋射物,燃燒後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硫,在圍城戰斗中攻擊雅典人,使雅典人毫無辦法,終於取得了勝利。
我國古代也有過不少這樣的戰例。《左傳》中曾記載公元前5-6世紀:「夏諸侯之大夫從晉侯伐秦時,秦人毒涇上流,師人多死」。公元1000年,有個叫唐福的,把他所制的毒葯煙毬獻給宋朝廷。毒葯煙球有點象雛型的毒 氣 彈,毬內裝有砒霜、巴豆之類毒物,燃燒後煙霧彌漫,能使敵人中毒,削弱戰鬥力。宋初《武經總要》里,不僅描述了這種武器,而且還記下了當時的配方。
古代的化學武器是原始的,不僅使用方法簡單,而且殺傷作用有限。因此,化學武器作為作戰輔助手段,在當時沒有被人們重視。到了近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化學武器才開始顯示它的威力。
三、化學武器的發展
1915年德軍首先在戰場上使用化學武器以後,交戰國相繼使用了氣體毒劑相互攻擊。為了防止人員中毒,浸葯口罩出現了,使用毒效顯著下降。據德軍記載,到1916年底,氣體毒劑殺傷率由開始的50—60%降到10—20%。因此,各國又極力尋找具有新的中毒途徑的毒。
1917年7月,德軍在伊伯爾地區又首先使用了通過皮膚中毒,而且殺傷時間較長的芥子氣。在這次襲擊中,使用方法也有所改進,即把毒劑裝填在炮彈里射擊,這種方法比用笨重的吹放鋼瓶前進了 一步。同時,芥 子 氣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殺傷戴有呼吸道防護口罩的軍隊,使得因中毒而傷亡的人員總數提高了一倍,給部隊的戰斗行動和防護造成新的困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德國儲備了大量毒劑,還裝備了新型神經性毒劑,曾用以殺傷數百萬戰俘。但在戰場上未敢大規模使用。其原因是希特勒過分相信他的閃擊戰。戰爭後期,為挽救失敗而企圖使用化學武器時,主動權已完全喪失,蘇、美等國已具有大規模的化學攻擊力量和完善的防護裝備,遏制了法西斯的化學戰。
1937-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先後在我國13個省78個地區使用毒劑1600多次。由於當時的防護條件差,受到較大的損失。1941年8月,日寇圍攻我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時,用毒劑殺害我抗日軍民5000多人。同年,日軍為了奪取被中國軍隊收復的宜昌,大量使用芥 子 氣,使1600人中毒,死亡600人,迫使守軍撤出戰斗。此外,日寇還曾在我太原、宜昌、濟南、南京、漢口、廣州等地建立了毒劑或化學武器工廠。據戰後清查,僅分散在東北三省尚未使用的日軍各種毒劑 彈就有270餘萬發,還有大量毒劑鋼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美兩國爭先接收德國生產化學武器的設施和專家,積極研製和儲存各種新型毒劑,上世紀50年代,蘇、美等國已經研製出毒性更大的V類毒劑和失能劑。
1950-1953年,美軍在侵朝戰爭中,曾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規模較大的一次是1951年5月6日,美軍B一29轟炸機,對朝鮮南蒲市投擲了光氣炸 彈,中毒者達1379人,死亡480人。1952年2月至1953年6月,美軍使用毒劑百餘次,品種達17種之多,如:芥子氣、路易氏氣、光氣、氫氰酸及刺激性毒劑等,均造成一定傷亡。
1962年至1970年,美國在侵越戰爭中,曾把越南南方作為化學武器試驗場。據不完全統計,在越南南方44個省,使用了西埃斯7千噸,植物殺傷劑12萬噸,用毒7百多次,染毒面積占越南南方總面積的30%以上,使130多萬人中毒。同時,使農業生產遭到了破壞。由於植物殺傷劑和固體刺激劑在戰略後方的使用,使化學武器具有一定戰略作用,成為特殊作戰手段。
通過以上事實不難看出,化學武器的發展史是伴隨著戰爭而發展的,尤其對缺乏防護裝備的被侵略者,其危害更大。
F. 化學武器最早使用於哪次戰爭
一戰,在比利時的伊伯爾地區,德軍投入了軍用氯氣罐,大批英法聯軍中毒,令人諷刺的是,軍用氯氣罐的發明者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合成氨的發明者哈伯
G. 人類戰爭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是在什麼時期
人類戰爭首次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的就是在二戰時期。
H. 化學武器大規模使用於什麼時候
化學武器大規模使用始於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的毒劑有氯氣、光氣、雙光氣、氯化苦、二苯氯胂、氫氰酸、芥子氣等多達40餘種,毒劑用量達12萬噸,傷亡人數約130萬,占戰爭傷亡總人數的4.6%。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義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亞時首次用空軍使用芥子氣和光氣,僅在1936年的1~4月間,中毒傷亡即達到15萬人,占作戰傷亡人數的1/3。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歐洲戰場,交戰雙方都加強了化學戰的准備,化學武器貯備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各大國除加速生產和貯備原有毒劑及其彈葯外,並加強了新毒劑的研製。其中,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則是神經性毒劑;在亞洲戰場,日本對我國多次使用了化學武器,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從二戰結束至今,世界上局部戰爭和大規模武裝沖突不斷發生,其中被指控使用化學武器和被證實的有美侵朝戰爭、美侵越戰爭、原蘇聯入侵阿富汗等。80年代初開始的兩伊戰爭,伊拉克在進攻失利、失去主動權的緊急時刻使用化學武器對扭轉被動局面、最終實現停火發揮了重要作用。
I. 人類戰爭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是在什麼
1915年4月22日,西線戰場比利時境內伊普爾防線上,德軍施放了氯氣,這就是震驚世界的伊普爾之霧,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現代生化武器由此登上戰爭舞台,給世界人民留下陰森可怕的回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人類使用的毒劑有氯氣、光氣、雙光氣、氯化苦、二苯氯胂、氫氰酸、芥子氣等多達40餘種,毒劑用量達12萬噸,傷亡人數約130萬,占戰爭傷亡總人數的4.6%。
(9)化學武器在哪個時期被大規模使用擴展閱讀:
一、化學武器
在戰爭中用來毒害人畜、毀滅生態的有毒物質叫軍用毒劑,裝有軍用毒劑的炮彈、炸彈、火箭彈、導彈、地雷、布(噴)灑器等,統稱為化學武器。
二、化學毒劑品種
芥子氣、芥子氣和路易氏氣混合劑、二苯氰胂氫氰酸、光氣、苯氰酮等。很多毒劑的致毒能力很強,在戰爭期間,芥子氣被稱為毒氣之王,而路易氏氣被稱為"死亡之露"。迄今為止,仍沒有治療這些毒劑受害的有效的方法和葯劑。一旦受害,或者死亡,或者承受相當的痛苦和漫長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