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葯化學成分主要類型的溶解性一般規律和特徵
中葯化學成分主要類型的溶解性一般規律:
鉀鈉銨硝酸鹽溶水快, 硫酸鹽除去鋇鉛鈣。
氯化物不溶氯化銀,硝酸鹽溶液都透明。
口訣中未有皆下沉,鉀鈉銨鹽都溶於水。
硫酸鹽中只有硫酸鋇、硫酸鉛、硫酸鈣不溶。
硝酸鹽都溶於水,口訣中沒有涉及的鹽類都不溶於水。
特徵: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原則,評價中葯質量;中葯化學成分的多樣性與復雜性;中葯質量的差異性和不穩定性;中葯雜質來源的多樣性;中葯成分的非單一性。
分離純化
將中葯的提取液經濃縮(或不濃縮)後,較長時間放置,就可析出沉澱,再經重結晶可得單體成分,這是個別現象,如從槐米中提取蘆丁。如果要得到更多的成分,或者要系統地研究一味中葯中的化學成分,則需經過比較復雜的過程,一般是經過初步分離純化,得到某一類型的總成分(混合物),或者得到極性相近的一混合物,再經過進一步分離得到單體成分。分離方法有很多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葯化學
❷ 化學實驗操作方法等比倍比稀釋
這種稀釋倍數沒有實際意義。如果把固體顆粒看作看作質量分數是100%,那麼稀釋倍數=(100+g)/g,
可以把這種稀釋倍數稱為質量稀釋倍數,可是這種稀釋倍數並不常用。我們經常用到是體積稀釋倍數,它可以這樣表示:(100+g/密度)/(g/密度),這樣問題隨之而來,很多同種固體物質的密度是不同的。
例如固體二氧化碳,當它比較松軟和堅實時的密度是不同的,那麼上式的數值就變化了。所配製出的溶液的濃度就會變化。
(2)如何稀釋中葯化學成分擴展閱讀:
溶液的濃度取決於溶解在溶劑內的物質的多少。溶解度則是溶劑在特定溫度下,可以溶解最多多少物質。 有機溶劑主要用於乾洗(例如四氯乙烯)。
作塗料稀釋劑(例如甲苯、香蕉水、松香水、松節油),作洗甲水或去除膠水(例如丙酮,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除銹(例如己烷),作洗潔精(檸檬精),用於香水(酒精)跟用於化學合成。
溶質,溶液中被溶劑溶解的物質。溶質可以是固體(如溶於水中的糖)、液體(如溶於水中的酒精)、或氣體(如溶於碳酸飲料中的二氧化碳)。其實在溶液中,溶質和溶劑只是一組相對的概念。一般來說,相對較多的那種物質稱為溶劑,而相對較少的物質稱為溶質。
❸ 如何將中葯材有效成分溶解於植物油中
最好拿酒泡,當然醇提是最好的,因為醇類加熱不分解,油脂加熱要分解,草葯大部分都是芳香族化合物,加熱會和分解的脂類反應
❹ 煎中葯時,水面應該始終高於飲片嗎
就像2樓說的那樣,不對,應該是復制的那樣。水不能加的太少,否則可等會煎糊,如果有煎糊的情況,這個葯液是絕對不可以用的。
也不是像你說的哪嚴重,始終高於葯物。只要浸泡的時間足夠,臨出鍋前兩三分鍾左右再看,水高不高於葯物是沒有關系的,因為現在的葯物已經得到充分的浸泡,煎的時間也可以了,葯物的成分差不多已經融入到葯液了。再說了,如果你加水多的話,也就說明你煎的葯物成分已經被稀釋了,這樣還不如少加水那。
滋補葯浸泡一小時左右,第一次煎一小時左右第二次45分鍾左右。
普通葯浸泡45分鍾,第一煎30左右第二次20分鍾左右。
解表葯浸泡20分鍾,第一次煎20分鍾第二次15分鍾。
我在醫院工作,管理中葯,偶爾加班替病人煎葯。
❺ 中葯化學成分沉澱分離法的基本原理及具體方法
指於中葯提取液中加入某些試劑或溶劑,使某些成分溶解度降低而沉澱,使所要成分與雜質分離的方法。依據加入試劑或溶劑不同,分為下述五種方法。
1
水醇沉澱法:
水提醇沉法:於水提濃縮液中加入乙醇使含醇量達60%以上,可使多糖、蛋白質沉澱。
醇提水沉法:於醇提取濃縮液中加入10倍量以上水,可沉澱親脂性成分。
2
鉛鹽沉澱法:
利用中性醋酸鉛或鹼式醋酸鉛在水或稀醇溶液中能與許多物質生成難溶的鉛鹽或絡鹽沉澱而分離的方法。中性醋酸鉛可沉澱具有鄰二酚羥基和羧基的成分;鹼式醋酸鉛的沉澱范圍較廣,可沉澱含酚羥基和羧基及中性皂苷等。
3
酸鹼沉澱法:
酸提取鹼沉澱:用於生物鹼的提取分離。
鹼提取酸沉澱:用於酚、酸類成分和內酯類成分的提取、分離。
4
專屬試劑沉澱法
某些試劑能選擇性地沉澱某類成分,稱為專屬試劑沉澱法。如雷氏銨鹽能與水溶性生物鹼類生成沉澱,可用於分離水溶性生物鹼與其它生物鹼;膽甾醇能和甾體皂苷沉澱,可使其與三萜皂苷分離;明膠能沉澱鞣質,可用於分離或除去鞣質等。
5
鹽析法
於中葯水提取液中加入某些無機鹽至一定濃度或達到飽和狀態,可使某些成分由於溶解度降低而沉澱析出。常用的無機鹽有NaCl、Na2SO4等。
❻ 中葯化學成分預實驗有何實際意義
中葯化學成分的預試驗
系統預試法——應用一些簡單的定性試驗,對中葯中所含各類化學成分作全面檢查。
單項預試法——根據需要,有重點的檢查某類成分或某葯效成分。
方法:試管反應+薄層層析檢查
中草葯主要來源於植物。植物的化學成分較復雜,有些成分是植物所共有的,如纖維素、蛋白質、油脂、澱粉、糖類、色素等。有些成分僅是某些植物所特有的,如生物鹼類、甙類、揮發油、有機酸、鞣質等。
各類化學成分均具有一定的特性,一般可由葯材的外觀、色、嗅、味等作為初步檢查判斷的手段之一。如葯材樣品折斷後,斷面不油點或擠壓後有油跡者,多含油脂或揮發油;有粉層的多含澱粉、糖類;嗅之有特殊氣味者,大多含有揮發油、香豆精、內酯;有甜奈者多含糖類;味若者大多含生物鹼、甙類、苦味質;味酸者含有有機酸;味澀者多含有鞣質等等。
中草葯所含化學成分均為多類的混合物,分析時常常互相干擾,不易得到正確結果。因此需根據中草葯所含各種化學成分的溶解度、酸鹼度、極性等理化性質,再用各類成分的鑒別反應加以鑒別。
一、 預試溶液的制備
1、 水提取液——糖、多糖、有機酸、皂苷、酚類、鞣質、氨基酸、多肽、蛋白質……
2、 乙醇提取液——酚類、鞣質、有機酸、香豆素、強心苷、黃酮、蒽醌、甾體……
3、 5%HCl-乙醇提取液——生物鹼
4、 石油醚提取液——甾體、萜類、脂肪油……
(一)鑒別注意事項
1.根據各灰成分不同性質,選用適宜的溶劑提取,以保證等成分能被提取出來。
2.檢品提取液的濃度應足以達到各該反應的靈敏度。
3.檢品提取液的酸鹼度(pH)值應不致影響鑒別反應中所需要的pH值。相差甚大時應事先調節。
4.提取液較深時,常易影響觀察鑒別反應的效果,此時可適當稀釋,或進一步提純。
5.鑒別反應時應注意防止多類成分的相互干擾,以免出現假陽性,或顏色不正等情況。最好在化學鑒別的同時,做空白試驗和對照試驗(用已知含某類成分的中草葯或純品做陽性對照)。
6.在鑒別試驗中,如果某一類成分的幾個鑒別反應結果不一致時(即有的呈陽性反應,有的呈陰性)則應進行全面分析。首先應注意呈陽性反應的試驗是否屬於該類成分的專一反應,否則應檢查其他類成分能否產生該反應,從多方面加以判斷。但也應注
❼ 中葯加水稀釋一下能減輕苦味,這會不會影響到葯效
最好不要加水,一般煮好的中葯不要加水,濃度降低,影響療效,怕引起不良症狀。你可以准備一些糖、方糖等。喝中葯時,最好不要喝酒精、辛辣食物、吃海鮮等食物,不要喝濃茶、咖啡、綠豆湯等。祝你健康。中葯在用水稀釋時效果也較差,因為其濃度會下降。對於服用錯誤葯物或過量葯物的患者,醫生將使用稀釋法幫助患者降低葯物在胃中的濃度,以防止因服用過量葯物而中毒。
就像嚴重的蠕蟲或腸梗阻一樣,一碗葯和水在三個不同的碗中混合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果汁太濃,用水稀釋,使其味道更好。但必須與醫生要求的同時服用。這不會影響療效。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❽ 中葯加水稀釋一下能減輕苦味,這樣的喝法會不會影響葯效
很多人因為自身身體不舒服的原因所以會找中醫來進行調理,然而看了中醫之後,也就意味著必須要喝中葯了,中葯苦澀難以下咽,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是有所體驗的,那麼在喝中葯的時候,如果在裡面加水是能夠減輕一定的苦味的,但是這種方法會不會影響到葯效呢?
2.喝中葯不能喝濃茶
很多人喝中葯是為了滋補身體的,而喝濃茶也是相當於對身體的保健了,但其實如果人們選擇了喝中葯的話,就盡量不要再喝濃茶了,因為所有的茶葉當中都是含有著鞣酸成分的,而這種鞣酸成分會大大的降低中葯裡面的葯效。
❾ 提取中葯有效成分要用那些溶劑
常用的溶劑是:H2O
有機溶劑是:CHCL3
CCL4
CS2
❤您的問題已經被解答~~(>^ω^<)喵
如果採納的話,我是很開心的喲(~
o
~)~zZ
❿ 中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中葯有效成分的提取
(一)溶劑提取法:
1.溶劑提取法的原理:溶劑提取法是根據中草葯中各種成分在溶劑中的溶解性質,選用對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對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劑,而將有效成分從葯材組織內溶解出來的方法。當溶劑加到中草葯原料(需適當粉碎)中時,溶劑由於擴散、滲透作用逐漸通過細胞壁透入到細胞內,溶解了可溶性物質,而造成細胞內外的濃度差,於是細胞內的濃溶液不斷向外擴散,溶劑又不斷進入葯材組織細胞中,如此多次往返,直至細胞內外溶液濃度達到動態平衡時,將此飽和溶液濾出,繼續多次加入新溶劑,就可以把所需要的成分近於完全溶出或大部溶出。
中草葯成分在溶劑中的溶解度直接與溶劑性質有關。溶劑可分為水、親水性有機溶劑及親脂性有機溶劑,被溶解物質也有親水性及親脂性的不同。
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中親水性基團多,其極性大而疏於油;有的親水性基團少,其極性小而疏於水。這種親水性、親脂性及其程度的大小,是和化合物的分子結構直接相關。一般來說,兩種基本母核相同的成分,其分子中功能基的極性越大,或極性功能基數量越多,則整個分子的極性大,親水性強,而親脂性就越弱,其分子非極性部分越大,或碳鍵越長,則極性小,親脂性強,而親水性就越弱。
各類溶劑的性質,同樣也與其分子結構有關。例如甲醇、乙醇是親水性比較強的溶劑,它們的分子比較小,有羥基存在,與水的結構很近似,所以能夠和水任意混合。丁醇和戊醇分子中雖都有羥基,保持和水有相似處,但分子逐漸地加大,與水性質也就逐漸疏遠。所以它們能彼此部分互溶,在它們互溶達到飽和狀態之後,丁醇或戊醇都能與水分層。氯仿、苯和石油醚是烴類或氯烴衍生物,分子中沒有氧,屬於親脂性強的溶劑。
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時中草葯成分結構分析,去估計它們的此類性質和選用的溶劑。例如葡萄糖、蔗糖等分子比較小的多羥基化合物,具有強親水性,極易溶於水,就是在親水性比較強的乙醇中也難於溶解。澱粉雖然羥基數目多,但分子大大,所以難溶解於水。蛋白質和氨基酸都是酸鹼兩性化合物,有一定程度的極性,所以能溶於水,不溶於或難溶子有機溶劑。甙類都比其甙元的親水性強,特別是皂甙由於它們的分子中往往結合有多數糖分子,羥基數目多,能表現出較強的親水性,而皂甙元則屬於親脂性強的化合物。多數游離的生物鹼是親脂性化合物,與酸結合成鹽後,能夠離子化,加強了極性,就變為親水的注質,這些生物鹼可稱為半極性化合物。所以,生物鹼的鹽類易溶於水,不溶或難溶於有機溶劑;而多數游離的生物鹼不溶或難溶於水,易溶於親脂性溶劑,一般以在氯仿中溶解度最大。鞣質是多羥基的化台物,為親水性的物質。油脂、揮發油、蠟、脂溶性色素都是強親脂性的成分。
總的說來,只要中草葯成分的親水性和親脂性與溶劑的此項性質相當,就會在其中有較大的溶解度,即所謂「相似相溶」的規律。這是選擇適當溶劑自中草葯中提取所需要成分的依據之一。
2.溶劑的選擇:運用溶劑提取法的關鍵,是選擇適當的溶劑。溶劑選擇適當,就可以比較順利地將需要的成分提取出來。選擇溶劑要注意以下三點:①溶劑對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對雜質溶解度小;②溶劑不能與中葯的成分起化學變化;③溶劑要經濟、易得、使用安全等。
常見的提取溶劑可分為以下三類:
1)水:水是一種強的極性溶劑。中草葯中親水性的成分,如無機鹽、糖類、分子不太大的多糖類、鞣質、氨基酸、蛋白質、有機酸鹽、生物鹼鹽及甙類等都能被水溶出。為了增加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也常採用酸水及鹼水作為提取溶劑。酸水提取,可使生物鹼與酸生成鹽類而溶出,鹼水提取可使有機酸、黃酮、蒽醌、內酯、香豆素以及酚類成分溶出。但用水提取易酶解甙類成分,且易霉壞變質。某些含果膠、粘液質類成分的中草葯,其水提取液常常很難過濾。沸水提取時,中草葯中的澱粉可被糊化,而增加過濾的困難。故含澱粉量多的中草葯,不宜磨成細粉後加水煎煮。中葯傳統用的湯劑,多用中葯飲片直火煎煮,加溫可以增大中葯成分的溶解度外,還可能有與其他成分產生「助溶」現象,增加了一些水中溶解度小的、親脂性強的成分的溶解度。但多數親脂性成分在沸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大的,既使有助溶現象存在,也不容易提取完全。如果應用大量水煎煮,就會增加蒸發濃縮時的困難,且會溶出大量雜質,給進一步分離提純帶來麻煩。中草葯水提取液中含有皂甙及粘液質類成分,在減壓濃縮時,還會產生大量泡沫,造成濃縮的困難。通常可在蒸餾器上裝置一個汽一液分離防濺球加以克服,工業上則常用薄膜濃縮裝置。
2)親水性的有機溶劑: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與水能混溶的有機溶劑,如乙醇(酒精)、甲醇(木精)、丙酮等,以乙醇最常用。乙醇的溶解性能比較好,對中草葯細胞的穿透能力較強。親水性的成分除蛋白質、粘液質、果膠、澱粉和部分多糖等外,大多能在乙醇中溶解。難溶於水的親脂性成分,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也較大。還可以根據被提取物質的性質,採用不同濃度的乙醇進行提取。用乙醇提取比用水量較少,提取時間短,溶解出的水溶性雜質也少。乙醇為有機溶劑,雖易燃,但毒性小,價格便宜,來源方便,有一定設備即可回收反復使用,而且乙醇的提取液不易發霉變質。由於這些原因,用乙醇提取的方法是歷來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甲醇的性質和乙醇相似,沸點較低(64℃),但有毒性,使用時應注意。
3)親脂性的有機溶劑: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與水不能混溶的有機溶劑,如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二氯乙烷等。這些溶劑的選擇性能強,不能或不容易提出親水性雜質。但這類溶劑揮發性大,多易燃(氯仿除外),一般有毒,價格較貴,設備要求較高,且它們透入植物組織的能力較弱,往往需要長時間反復提取才能提取完全。如果葯材中含有較多的水分,用這類溶劑就很難浸出其有效成分,因此,大量提取中草葯原料時,直接應用這類溶劑有一定的局限性。
3.提取方法:用溶劑提取中草葯成分,常用浸漬法、滲漉法、煎煮法、迴流提取法及連續迴流提取法等。同時,原料的粉碎度、提取時間、提取溫度、設備條件等因素也都能影響提取效率,必須加以考慮。
1)浸漬法:浸漬法系將中草葯粉末或碎塊裝入適當的容器中,加入適宜的溶劑(如乙醇、稀醇或水),浸漬葯材以溶出其中成分的方法。本法比較簡單易行,但浸出率較差,且如用水為溶劑,其提取液易於發霉變質)須注意加入適當的防腐劑。
2)滲漉法:滲漉法是將中草葯粉末裝在滲漉器中,不斷添加新溶劑,使其滲透過葯材,自上而下從滲漉器下部流出浸出液的一種浸出方法。當溶劑滲進葯粉溶出成分比重加大而向下移動時,上層的溶液或稀浸液便置換其位置,造成良好的濃度差,使擴散能較好地進行,故浸出效果優於浸漬法。但應控制流速,在滲渡過程中隨時自葯面上補充新溶劑,使葯材中有效成分充分浸出為止。或當滲滴液顏色極淺或滲涌液的體積相當於原葯材重的10倍時,便可認為基本上已提取完全。在大量生產中常將收集的稀滲漉液作為另一批新原料的溶劑之用。
3)煎煮法:煎煮法是我國最早使用的傳統的浸出方法。所用容器一般為陶器、砂罐或銅制、搪瓷器皿,不宜用鐵鍋,以免葯液變色。直火加熱時最好時常攪拌,以免局部葯材受熱太高,容易焦糊。有蒸汽加熱設備的葯廠,多採用大反應鍋、大銅鍋、大木桶,或水泥砌的池子中通入蒸汽加熱。還可將數個煎煮器通過管道互相連接,進行連續煎浸。
4)迴流提取法:應用有機溶劑加熱提取,需採用迴流加熱裝置,以免溶劑揮發損失。小量操作時,可在圓底燒瓶上連接迴流冷凝器。瓶內裝葯材約為容量的%~%,溶劑浸過葯材表面約1~2cm。在水浴中加熱迴流,一般保持沸騰約:小時小放冷過濾,再在葯渣中加溶劑,作第二、三次加熱迴流分別約半小時,或至基本提盡有效成分為止。此法提取效率較冷浸法高,大量生產中多採用連續提取法。
5)動連續提取法:應用揮發性有機溶劑提取中草葯有效成分,不論小型實驗或大型生產,均以連續提取法為好,而且需用溶劑量較少,提取成分也較完全。實驗室常用脂肪提取器或稱索氏提取器。連續提取法,一般需數小時才能提取完全。提取成分受熱時間較長,遇熱不穩定易變化的成分不宜採用此法。
(二)水蒸氣蒸餾法:水蒸氣蒸餾法,適用於能隨水蒸氣蒸餾而不被破壞的中草葯成分的提取。此類成分的沸點多在100℃以上,與水不相混溶或僅微溶,且在約100℃時存一定的蒸氣壓。當與水在一起加熱時,其蒸氣壓和水的蒸氣壓總和為一個大氣壓時,液體就開始沸騰,水蒸氣將揮發性物質一並帶出。例如中草葯中的揮發油,某些小分子生物鹼一麻黃鹼、蕭鹼、檳榔鹼,以及某些小分子的酚性物質。牡丹酚(paeonol)等,都可應用本法提取。有些揮發性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稍大些,常將蒸餾液重新蒸餾,在最先蒸餾出的部分,分出揮發油層,或在蒸餾液水層經鹽析法並用低沸點溶劑將成分提取出來。例如玫瑰油、原白頭翁素(protoanemonin)等的制備多採用此法。
(三)升華法:固體物質受熱直接氣化,遇冷後又凝固為固體化合物,稱為升華。中草葯中有一些成分具有升華的性質,故可利用升華法直接自中草葯中提取出來。例如樟木中升華的樟腦(camphor),在《本草綱目》中已有詳細的記載,為世界上最早應用升華法製取葯材有效成分的記述。茶葉中的咖啡鹼在178℃以上就能升華而不被分解。游離羥基蒽醌類成分,一些香豆素類,有機酸類成分,有些也具有升華的性質。例如七葉內酯及苯甲酸等。
升華法雖然簡單易行,但中草葯炭化後,往往產生揮發性的焦油狀物,粘附在升華物上,不易精製除去,其次,升華不完全,產率低,有時還伴隨有分解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