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中化學學案
初中化學教案大全
初中化學教案大全第一章 空氣.氧第一節 空氣 教案(1)教學目標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初步了解有關氮氣和稀有氣體的一些主要用途。2.了解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強對空氣污染的防治。教學重點1.通過實驗了解空氣的組成。2.介紹空氣污染的嚴重危害,以增加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學用品水槽、鍾罩、燃燒匙、酒精燈、紅磷。教學過程〔提問〕①下列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電燈發光(物理變化)爆炸(舉例說明,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②判斷下列例子哪個是描述性質?哪個是表述變化的?〔講解〕通常鎂燃燒,酒精燃燒都是在空氣中進行的。〔提問〕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板書〕第一節 空氣一、空氣的組成和用途〔演示〕實驗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提問〕①實驗現象②為什麼紅磷燃燒時只消耗鍾罩內氣體的1/5,而不是全部呢?〔閱讀〕課本有關內容,並簡介人類對氧氣的認識過程。〔板書〕 二、空氣的污染和防治1.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①煤燃燒產生的煙霧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煙霧③汽車排氣形成的煙霧2.造成污染的主要氣體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3.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①工業三廢的回收與處理②提高汽油、柴油質量〔講解〕1.由於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撐率倚в�對自然界的影響。2.臭氧摽斬磾的形成——對自然界的影響等。[作業] 略第一節 空氣 教案(2)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空氣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2.通過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3.通過人類認識空氣的簡史介紹,使學生認識到進行科學探索,必須具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重點和難點了解空氣的組成;了解空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學方法談話、研討、講解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教學過程〔引言〕在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當中,時時處處都充滿著一種摽床壞接置�蛔艛的天然物質,它跟我們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動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價的自然資源,它就是我們在小學自然課上已經學到,今天將要進一步學習的空氣。〔板書〕空氣〔提問〕空氣就在我們的周圍,你對它已有哪些了解?(提示:它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嗎?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組成?)〔小結〕空氣是一種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它不是一種單一物質,是由多種氣體物質組成的。人們已經測知它的成分有:〔板書〕一、空氣的組成1.空氣的成分及其體積分數(大約): 〔講述〕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約占總體積的4/5,氧氣約佔1/5。〔提問〕你知道氮氣和氧氣在性質上主要的不同嗎?(氧氣支持燃燒,氮氣不支持燃燒。)〔講解並提問〕實驗可以證明:紅磷能在空氣中燃燒,實質上只是紅磷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種白色固體,且極易溶於水。根據上述知識,你能設計一套實驗裝置用來證明空氣中含有大約1/5體積的氧氣嗎?(給學生一定時間的思考和議論)〔演示實驗〕①展示如圖裝置 ②介紹儀器名稱、裝置原理和紅磷燃燒的位置③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操作方法和實驗現象後,教師操作。〔提問〕①你看到了哪些現象?②為什麼紅磷燃燒會生成大量白煙?白煙是什麼物質?③為什麼打開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會進入集氣瓶(或稱反應容器)中?又為什麼進入集氣瓶中的水,只佔集氣瓶體積的約1/5?④剩餘的4/5體積的氣體主要是什麼?你如何加以證明?⑤你認為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小結〕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小結。〔講述〕人類對空氣的研究和認識,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期間許多科學家都做過類似的實驗,但都未能取得明顯的成果。直到18世紀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得出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結論。他所以能獲得突出的成果,關鍵是他敢於破除當時傳統的錯誤理論(燃素說)的束縛,能夠尊重實驗事實,並做出了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斷。在19世紀末以前,人們還深信空氣中含有氧氣和氮氣。後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科學家才陸續發現了稀有氣體等其它成分。〔引言〕下面我們簡單的了解一下稀有氣體。〔板書〕2.稀有氣體稀有氣體是氦、氖、氬、氪、氙等氣體的總稱。〔講述〕稀有氣體因在空氣中含量極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氣體,這是因為過去,人們認為它們不跟其它物質發生反應的緣故。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發現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也能跟某些物質反應,生成其它物質,故改稱為稀有氣體。由此可見,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因此把稀有氣體稱為惰性氣體是不科學的。〔閱讀〕課本使學生了解稀有氣體的特性和用途〔講述〕大家對空氣的組成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一般來說,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但是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若不重視工業廢氣,特別是有害氣體的回收和處理,任其進入空氣,就會帶來空氣污染,嚴重損害人體的健康,影響作物生長,形成對自然資源的破壞。〔簡介〕英國倫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國洛杉磯等空氣污染事件,以說明空氣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板書〕二、空氣的污染與防止1.污染空氣的物質(1)粉塵:水泥粉塵、煤煙粉塵、各種礦塵等。(2)氣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2.污染物的主要來源(1)礦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燒(2)化工廠的廢氣(3)水泥廠的粉塵(4)燃放煙花爆竹(5)焚燒枯枝野草樹葉等3.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1)工廠做到廢氣回收與處理(2)發展民用煤氣生產(3)嚴禁燃放煙花爆竹(4)禁止焚燒樹葉、野草(5)提高汽油、柴油質量〔小結〕防止空氣與環境污染,保護人類生存環境,是每個人都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練習〕(投影出示練習題)在相同條件下:①分離100 L空氣,大約可得氧氣______L,可得氮氣______L。②分離______L空氣,可獲得42L氧氣。③分離空氣獲得氧氣63m3時,同時可獲得氮氣______m3。〔作業〕略第一節 空氣 教案(3)教學目的知識: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並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能力: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重點難點了解空氣的組成及空氣污染與防治。教學方法實驗探討法、課堂討論啟發式講解法。教學用具儀器:鍾罩、水槽、燃燒匙、單孔橡皮塞、集氣瓶、燒杯、乳膠管、導管、雙孔橡皮塞、彈簧夾、酒精燈。葯品:紅磷、水。其它:火柴。教學過程 附1:課堂練習一1.空氣中按體積計算,含量最多的氣體是 [ ]A.氧氣 B.氮氣 C.二氧化碳 D.稀有氣體2.在100升空氣里氮氣的體積大約是 [ ]A.78升 B.78% C.21升 D.21%3.空氣中氧氣與氮氣的體積比約為 [ ]A.4∶1 B.1∶4 C.1∶5 D.4∶5附2:課堂練習二4.排放到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大致可分為 [ ]A.一類 B.兩類 C.三類 D.四類5.造成大氣污染的有害氣體是 [ ]A.氮氣、氧氣 B.稀有氣體、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D.氮氣、二氧化碳6.下列情況一般不造成空氣污染的是 [ ]A.煤燃燒生成的煙 B.汽車排氣生成的煙霧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D.放鞭炮產生的煙霧7.被污染了的空氣會嚴重地損害_____的健康,影響_____的生長,造成對自然資源及建築物等的破壞。8.在發展生產的同時,必須要充分認識____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____以保障人類的健康和保護自然資源。附3:課堂練習答案1.B 2.A 3.B 4.B 5.C 6.C7.人體 作物 8.保護環境 污染源附4:隨堂檢測1.將下列數據(在空氣中的體積分數)序號填入有關物質後面的括弧內。A.78% B.21% C.0.94% D.0.03%(1)二氧化碳( ) (2)氧氣( ) (3)氮氣( ) (4)稀有氣體(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B.空氣中氧氣的質量佔21%,氮氣佔78%C.在通常狀況下,無色、無味氣體一定是空氣D.空氣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它是由空氣一種成分組成3.桌子上放一個空燒杯,燒杯內 [ ]A.是氮氣 B.是氧氣 C.是空氣 D.沒有物質4.證明空氣成分的科學家是 [ ]A.法國的拉瓦錫 B.瑞典的舍勒 C.英國的道爾頓 D.英國的普利斯特里5.下列排放到空氣中的物質,不使空氣受到污染的是 [ ]A.煤燃燒產生的煙 B.石油化工廠排放的廢氣C.汽車排出的尾氣 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氣體第四節 燃燒與緩慢氧化 教案(1一.教學目的1.掌握滅火原理,了解滅火器原理及使用方法。2.認識有害燃燒對空氣的污染及危害。3.加強環保教育和環保意識。二.教學方法:1.實驗、電化結合;2.講、議結合,三.教學過程:[引言]:火,是大家熟悉的,火既能造福於人類、然而一旦失去控制,火又能給人類帶來災難。[設置情景]:燒水時隨意把燃著的火柴梗丟棄,造成失火,同學們驚叫,立即用簡易滅火器撲滅。[敘述]:幸虧同學們及時發現火情,否則會釀成大火,為了安全用火,今天學習燃燒與滅火這節課。[引出課題]:燃燒與滅火[復習]:請同學們根據已學過的燃燒及燃燒的條件,帶著以下幾個問題,觀察實驗,思考回答。[投影]:1.為什麼是放在金屬板上的白磷先燃燒?2.怎樣才能使熱水中的白磷燃燒起來?[演示實驗]:在盛有熱水的燒杯中放入一小塊白磷,然後蓋上金屬板,再在金屬板上放一小塊白磷,請觀察燃燒的先後順序。[學生答]:略。[繼續實驗]:給熱水中的白磷通氧氣,觀察現象,說明燃燒所需要的條件,並請同學上講台完成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學生答]:略。[敘述]:燃燒的條件同學們學得很好,想一想滅火的原理呢?[板書]:一.滅火原理[學生答]:略。[歸納投影]:滅火原理椘蘋等忌仗跫�械娜我壞恪?BR> 1.將可燃物與空氣隔絕。2.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敘述]:滅火原理知道了,那滅火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請同學們回答幾個問題。[投影]:1.燒菜時,油鍋起火應怎樣撲滅?為什麼?2.實驗中不小心將酒精燈撞翻,應怎樣滅火?為什麼?3.電器著火怎樣撲滅?為什麼?[學生討論]:略。[敘述]:同學們回答得很好,請看錄像《滅火原理與方法》。[實踐操作]:通過觀看錄像,由同學上講台親自使用滅火器(泡沫滅火器、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板書]:1.酸鹼滅火器原理方程式(註:由學生寫)Na2CO3+2HCl→2NaCl+CO2↑+H2O[歸納投影]:2.滅火方法[敘述]:學習了滅火原理和滅火方法,了解了消防知識,但要明確,以防為主,以消為輔。要火燭小心,安全用火,因火災除給人們帶來巨大的人員及經濟損失外還會污染空氣,屬有害燃燒。[板書]:二.有害燃燒的危害及防治[敘述]:空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需條件,每天每人呼吸約2萬多次,吸入空氣1~2升,大氣污染嚴重將直接影響人類的健康與生活;影響動植物的生長;造成氣候反常,破壞生態環境。請看錄像。[錄像]:《大氣的污染和防治》[學生討論]:在我們生活周圍還有哪些原因造成大氣污染?應如何防治?[學生答]:略。[敘述]:同學們講得很好,煤等燃料的燃燒;焚燒拉圾;燃放煙花爆竹;抽煙等放出的大量煙塵、硫氮氧化物、尼古丁、一氧化碳還有致癌的苯並[a]芘等,危害極大,請看:[敘述]:從這些表格統計的數據中和同學們熱烈的發言中可知,有害燃燒對環境污染的現狀是觸目驚心的,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威脅了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已引起全世界人民的關注。國際上定?月5日為全球人民提高環境意識和保護生存環境的共同行動日敗N夜���尋鴉繁A腥胛夜��敬蠓�憲法,並定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上海市府也相當重視環保,下決心要使上海在八五期間首先實現煤氣化,並禁止在公共場所吸煙。現請看小小一支煙燃著所放出的有害物質及危害性。[敘述]:從數據中可知,香煙中的有害物如此之多,因抽煙而得肺癌的得病率要大大高於不抽煙者。據英國調查報告說:撁?0秒鍾就有1個人死於吸煙引起的疾病,由於香煙是不完全燃燒,產生有毒CO氣體吸入人體會得動脈硬化、心臟病,造成人的智力下降,影響學習與工作,因此你們青少年不要染上吸煙的壞習氣,並要積極參與宣傳。大氣污染已造成嚴重公害,我們作為地球村的村民,在思想上要引起足夠重視,大家動手植樹造林,想方設法採取物理、化學方法減少有毒、有害氣體和煙塵的排放,把清潔、安全的空氣還給人類,讓祖國的天更藍。爭做優美環境的保護者。[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請同學們小結一下,掌握了哪些知識?提高了哪些認識?[學生小結]:略。作業:1.略 2.每人填寫一份對環保及抽煙的認識表。第四節 燃燒與緩慢氧化 教案(2)【教學目的】1.了解燃燒、燃燒的條件及滅火原理。2.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以及它們與燃燒的區別和聯系。3.進一步樹立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起作用的觀點。【教學重點】 燃燒條件【實驗准備】演示實驗:見課本〔實驗l—10〕(也可利用補充實驗)。補充實驗:1.可燃物燃燒的條件裝置圖: 說明:操作步驟(1)將A口封住,不通空氣(或氧氣)只加熱木炭。(2)將A口打開,只通空氣(或氧氣)不加熱木炭。(3)將A口打開,又通空氣(或氧氣)又加熱木炭。2.白磷由緩慢氧化而自燃示意圖: 說明:將少量(綠豆粒大小)白磷溶在少量二硫化碳里用濾紙吸凈。再用鑷子夾持濾紙,在空氣中二硫化碳很快揮發,白磷和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緩慢氧化反應。由於緩慢氧化釋放出的熱量達到白磷的著火點(40 ℃)引起白磷自燃。【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復習提問(投影)下圖是某學生設計的實驗室製取氧氣的裝置。口答(1)指出圖中的錯誤並加以改正。板演(2)寫出圖中編號①—⑤的儀器名稱: (小結)結合作業講評。解這類題要求敘述簡練、語言准確,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指出錯誤時,最好用不應……或沒有……。改正錯誤時最好用應……。如:試管口沒有略向下傾斜,應略向下……。或試管口不應略向上傾斜,應略向下傾斜。引入新課(說明)有條件的可以自己做實驗錄制,也可以節選電影、電視、科教片中有關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的片斷。也可以讓同學討論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的發生條件和現象。做課本〔實驗1?0〕補充實驗1、2後,再進行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著火點等概念的講解並分析它們的區別與聯系進行小結。也可以按以下邊演示實驗邊進行總結的方法進行。講授新課一、燃燒〔實驗〕〔補充實驗1〕(觀察)不通空氣(或氧氣)只加熱,木炭不著火,石灰水不渾濁。只通空氣(或氧氣)不加熱,木炭不著火,石灰水不渾濁。又通空氣(或氧氣)又加熱,木炭著火,石灰水變渾濁。(討論)燃燒,燃燒的條件及滅火原理。二、爆炸(提問)什麼是爆炸?發生爆炸的條件並跟燃燒進行對比。(小結)介紹常見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以及突發事件的應急措施和報警方法。三、緩慢氧化與自燃(實驗)〔補充實驗2〕(觀察)白磷自燃的過程和現象(板演)白磷 + 氧氣→五氧化二磷四、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的區別與聯系:(討論)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的區別與聯系。(小結)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的聯系與區別。它們都屬於氧化反應,都放出熱量。但由於反應的條件不同,放出的熱量、反應的劇烈程度、能否達到著火點、能否發光放熱是有所區別的。(閱讀)課本第18?0頁劃出概念和記憶要點。(練習)課本第21頁習題1、2、3板演4本節小結l. 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2.了解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的區別與聯系。布置作業復習課本第1?1頁參考本章小結的知識脈絡。【板書設計】第四節 燃燒和緩慢氧化一、燃燒1.燃燒:課本第18頁2..著火點:課本第19頁3.燃燒條件與滅火原理:課本第19頁二、爆炸1.爆炸:課本第19頁2.爆炸的條件:課本第19頁三、緩慢氧化與自燃:1.緩慢氧化:課本第20頁2.自燃:課本第20頁 結論:白磷 + 氧氣→五氧化二磷四、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的區別與聯系都屬於氧化反應,都放出熱量。條件不同,放出的熱量、反應的劇烈程度、能否達到著火點,反應的現象不同。]原子 教案之一教學目標1.理解原子的概念。了解原子、分子的相互關系,能用分子、原子觀點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2.了解原子的構成。記住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3.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明確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質量的區別,學會查閱相對原子質量表。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原子概念的形成。難點:原子、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第一課時 原子的概念教學過程〔復習引入〕復習分子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質,並用分子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純凈物和混合物等概念。我們知道分子是很小的,那麼,分子還能再分嗎?〔講解〕我們曾學習了氫氣+氧氣 水的反應,在這個反應里就是氫分子與氧分子發生了化學變化生成了新的分子——水分子。由此說明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它的構成要發生變化。〔設問〕分子的構成怎樣變化呢?〔講解〕以紅色的氧化汞粉未受熱分解生成銀白色的汞和氧氣為例。氧比汞是由許多氧化汞分子構成的。當它受熱時,氧化汞分子會分解為更小的氧粒子和汞粒子,這些粒子重新組合,即每兩個氧粒子重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氧分子,大量的氧粒子組合成了大量的氧分子,並聚積成氧氣;而大量的汞粒子則重新聚積在一起組合成金屬汞。氧化汞分子的摲謹與摵蠑的示意圖(見課本)。〔設問〕從上面的形象圖示來看,在上述化學變化中,氧粒子、汞粒子的種類和數目發生改變了嗎?若未變,是什麼發生了變化呢?〔講解〕顯然在上述化學變化中,這些粒子的種類、數目均未發生變化,反應前的氧粒子、汞粒子與反應後的氧粒子、汞粒子在種類、數目上都是一樣的。只是發生了這些粒子間的重新組合,組合的結果是使氧化汞變成了金屬汞和氧氣。〔結論〕我們將上述反應中的氧粒子、汞粒子叫做氧原子、汞原子。〔板書〕一、原子:1.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提問〕原子有哪些基本性質呢?〔閱讀〕閱讀本節教材的相關段落。〔板書〕2.原子的基本性質;(1)原子體積質量都很小(2)原子也在不停的運動。〔簡述〕教材中的圖說明原子的真實性。〔提問與小結〕原子與分子的區別與聯系是什麼?在構成物質上有何異同。〔講解〕一些物質由分子構成,如氧氣、水等,這些分子則由原子構成的;還有些物質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如汞和稀有氣體等。〔課堂練習〕略。〔評講〕指出錯誤,給出正確答案。〔作業〕1.回憶課堂內容,整理筆記 2.原子後的練習題教案說明本節課可對比分子的概念,採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學好構成物質的另一種粒子——原子。講解時,應重視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形象圖示。若條件許可,最好採用投影儀(或磁性黑板),用硬幣或小圓紙片代替原子,即可很好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情況。通過講解分子的摲謹和原子的摵蠑,得出原子的概念,並為今後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恆定律及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第二課時 原子的構成與相對原子質量教學過程〔復習提問〕1.什麼是分子、原子?運用分子和原子觀點解釋水、酒精、氦的組成。2.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解釋化學變化的實質。〔引入新課〕原子能不能再分呢?〔講解〕從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卻不可再分。如果用其他方法,原子能不能再分呢?事實證明,原子在其他條件下仍是可分的。〔設問〕原子可分成什麼粒子?即構成原子的粒子是什麼?〔板書〕二、構成原子的粒子〔講解〕原子構成發現的簡單過程。近代原子學說創立於19世紀初,直到19世紀末,近百年的時間里,人們一直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歷史發展到1897年,美國科學家湯姆生通過實驗發現,不帶電的原子中居然含有帶負電的更小粒子——電子時,原子不可分的神秘面紗開始揭去。原子呈電中性,而原子中的電子卻帶負電,原子中必然還有帶正電的粒子,而且電子所帶的負電量必等於那種帶正電粒子所帶的正電量,沿此思路,1911年,美國物理學家盧瑟福進一步提出了原子構成的核型學說(或撔行竅凳綌原子模型),認為原子的構成就象行星圍繞太陽運轉一樣,原子是由居於原子中心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等量負電荷的電子構成,且電子圍繞原子核作高速的圓周運動,盧瑟福還大膽預言了原子核仍是可分的。此預言,於1932年被他的學生,英國科學家查德威克用實驗證明,原子核中還有更小的粒子——不帶電的中子(此發現被稱為核物理及其應用歷史上的一塊閃光的里程碑。可簡單介紹一下中子的特性及應用)。正是由於中子的發現,圍繞核物理學中的原子核的組成問題很快得以解決:原子核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構成的。〔板書〕〔設問〕由於原子呈電中性,那麼,核電荷數(即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三者的關系是什麼?〔板書〕原子核所帶的正電量= 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量核電荷數= 質子數= 核外電子數〔講解〕同種原子所帶的核電荷數相等,不同的原子的核電荷數不等。讓同學看課本表幾種原子的構成,老師對照此表講解,同時在表中增加摵說綰墒龜一欄。〔閱讀〕請看課本摫砑鋼衷�擁鬧柿繑及下面一段課文至完。閱讀時注意思考:為什麼要引入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是什麼?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的質量是同一個概念嗎?二者有何異?〔板書〕相對原子質量1.以一種碳原子(質子數、中子數均為6)質量的1/12(約1.66?0-27 kg)作為標准,其他原子的質量跟它比較所得的數值,就是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2.相對原子質量是個比值,是個相對質量。〔講解〕引導學生分析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突出相對原子質量是一個比值,並以實例計算,學生便易於接受,進而說明原子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的區別與聯系。〔課堂練習〕1.根據教材表中,氫、碳、氧、鐵四種元素一個原子的質量,列式分別算其相應的相對原子質量,並將計算結果與書後的國際相對原子質量表進行對比。2.本節部分習題。〔評講〕指正學生做題的錯誤,強化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以代小結。〔作業〕1.本節習題2.小結原子構成中的三粒子及其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之間的關系。記憶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教案說明本節課內容屬了解內容,但要上好它很不易,因為本節內容不僅枯燥且有許多詞句的表述是學生從未接觸過,是陌生的。故此教案中,加入了有關認識原子構成的化學史實。講解時可按照發現電子、原子核、中子與質子的時間順序講,並以粒子是否帶電這條線索去啟發學生的思路。同時,還可適當地穿插一些有關科學家生平的介紹。分子 教案之一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質,理解分子的概念。2.使學生學會應用分子的觀點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區別。3.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推理、判斷的能力。教學過程師:前面已經學過氧氣的性質,知道氧氣能跟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為什麼物質能夠發生這些化學變化呢?為了研究這個問題,就要學習有關物質結構的知識(初中只講初步)。物質的內部結構如何?物質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呢?例如,滔滔不絕的流水是可以無限分割的,還是由分到最後不能再分的水的粒子構成的?科學家們經過長期研究證明,物質都是由許許多多肉眼看不到的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中有一種叫分子。水、氧氣、二氧化碳、酒精等都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什麼樣的粒子呢?【板書】一、分子的基本性質1.分子是很小的粒子(1)體積小師:以水為例,水是由許許多多水分子構成的,一滴水(按20滴水的體積是1mL計算)里大約有1.67?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一滴水裡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鍾數100個,日日夜夜不停地數下去,要3萬年才能數完。如果用水分子的大小跟乒乓球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跟地球比一樣。【板書】(2)質量小師:仍然以水分子為例,1個水分子的質量大約是3?0-26 kg。分子雖然小且輕,卻是真實存在的。課本上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的照片就有力地證明這一點。(組織引導學生看課本上的圖。)【板書】2.分子總是在不斷地運動【學生實驗】在一隻小燒杯里放入半燒杯水,然後用葯匙取一小粒品紅,放入水中。(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品紅向水中擴散的現象,並告訴學生品紅是由品紅分子構成的。)師:實驗現象是什麼?生:品紅慢慢擴散,水逐漸變紅。師:水變紅,因為構成品紅的分子運動到水分子中去了。同學們遇到分子運動的例子很多。濕衣服經過晾曬會干;很遠的地方就能嗅到花香;糖塊放到水裡,糖不見了,水卻變甜了,這些都是分子不斷運動的結果。分子的運動跟溫度有關,溫度高,分子運動快,溫度低,分子運動慢。(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分子運動的實例。)【板書】3.分子間有間隔師:在1體積大豆中加入1體積小米,會不會得到兩體積的兩者混合物?生:不會,因為小米可以進入豆和豆之間的空隙內,所得體積小於兩體積。師:分子間也有空隙(即間隔)嗎?【演示】把1體積(100 mL)水和1體積(100 mL)酒精充分混合(引導學生觀察兩種液體混合後的體積變化)。師:體積有沒有變化?生:兩種液體混合後,體積不等於200 mL,而少於200 mL,說明分子和分子間是有空隙的。
② 如何編制導學案
學生則根據導學案要求完成相關內容,還可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見解,師生共同研究學習。導學案把教案、學案融為一體,以導學、誘思為基點,其突出優點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自主行為,注重學法指導,強化能力培養,並注重學生間的互助交流,把學生由觀眾席推向表演的舞台。 二、編制導學案要考慮的因素 1、新課標准。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該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質整體發展的基礎上,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教材編寫的特點。一是生活氣息濃厚。二是按模塊編排。三是體現了新課程的指導思想。四是注重知識與技能的結合。 3、英語的結構與應用知識。作為英語老師在注重英語應用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結構性知識,因為結構性知識是英語運用的基礎,應在必要時進行一定的結構性知識的補充教學。 4、教材每一單元的教學重點要突出。每一話題的重點就在SectionA、B的1a中。在注重能力的同時,其語言知識不但不能丟失,而且應該加強。特別是閱讀理解中的短語及用法。 5、學情分析。學情分析就是學生在學習方面有何特點、學習方法怎樣、習慣怎樣、興趣如何、成績如何等,作為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便於學案的分層設計。 三、編制導學案應遵循的原則 1、單元化原則。每一單元都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要讓學生有計劃的完成學習任務,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2、問題化原則。將知識轉變為探究性的問題點,對知識點設疑激發學生主動思考,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對教材的分析、歸納能力。問題要能啟發學生思維,不宜太多,太碎;應引導學生閱讀並思考、積極參與。 3、參與化原則。創造人人參與的機會,激勵人人參與的熱情,提高人人參與的能力,增強人人參與的意識,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要相信學生,敢於給學生創設自主互助學習的機會,其學習潛能將會得到更有效地挖掘。 4、方法化原則。體現教師在學習內容和方法上的指導和要求。如學生在自主學習時,教師要明確具體地告訴學生學習內容,用多長時間,達到什麼要求,自學完成後教師將採取什麼形式進行檢查等;小組合作如何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應掌握和熟識哪些基本知識等,從而有效地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 5、層次化原則。應將難易不等、雜亂無序的學習內容處理成有序的、階梯性的、符合各層次學生學習的認知方案。學案要使優秀生從導學案的設計中感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困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要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率。
③ 如何編寫導學案
定義 導學案是為了增加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為了引導學生學習教學內容而編寫的同步紙質文案。內容 導學案包括:溫故知新、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課前預習、課中研討、課堂與反饋練習、課堂小結、作業布置等環節。 導學案的編寫導學案,是教師精心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創新的材料依據,從教師備課的角度來看,編寫導學案是一種創造性勞動。 (一)「導學案」編寫應遵循的原則 1、課時化原則 盡可能的將一課時的內容寫成一個學案。教材按單元主題編寫,單元里的課由幾個項目組成,一個項目一課時,這樣有利於導學案的編寫。按課時編寫導學案,有利於控制課時學習的知識量,加強授課的針對性、計劃性,有利於課時教學目標的達成和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 2、問題化原則 將教材中的知識點、德育點隱入創設的一個個具體的材料情景(生活場景)或課堂活動中。通過一個個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地學習之中。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問題的設置,應當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和認知規律,學科信息要准確,問題的針對性要強。設置的問題既有利於扎扎實實打好基礎又有利於加強知識的拓展,強化與生活的聯系,具有較強的思考性。從而有效地把學生引入課本,把生活納入課堂,激發自主學習,引導交流討論又學會看書。 3、方法化原則 在學生讀書、思考、解答問題等環節的學習中,教師都要站到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以便能夠及時適時的點撥學生應該如何去做。學案中學習目標設計、疑難問題提示、解題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導性內容和要素,構成一條明晰的學法線。 4、層次化、遞進行原則 導學案的設計,要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因材施教,要讓優等生看到挑戰,中等生看到激勵,學困生看到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無論在哪個層面上,都要讓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內去自主探究,獲取知識。設疑應首先考慮其知識的層次性和個性的差異性,導學導練要有適當的梯度。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對自己的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知識狀況有一個清楚的了解。使用方式 可以採取學生自學,討論,展示,再由教師精講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指導思想關注學習方式改善 切實落實構建生態課堂的教學理念,完善學習方式,拓展學習時空,倡導自主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關注課堂教學效益 堅持向「四十五分鍾要質量」的理念,優化教學過程,減少無效或低效教學活動,實行精細化教學,力求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關注校本研修實效 進一步加強對教研組、備課組的建設和管理,搭建備課組合作共享的實踐平台,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作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團隊水平的整體提升。備課模式 「導學案」備課的基本模式:「提前備課,集體研討、輪流主備、優化學案、師生共用」。1、周六備課 了解學生,疏通教材,從縱橫兩方面把握知識體系。2、集體備課 備課組長提前兩周召集全體組員就一周內所要講的內容進行說課,著重圍繞如何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流程,分析學生情況等方面內容。3、輪流主備 在集體研討的基礎上,備課組長將內容進行分工,主備教師提前一周拿出「導學案」初稿,並交給備課組長審查修改;備課組長將一周的「導學案」草稿交分管領導審定,製成正式文本。4、課前備課 上課前一天將「導學案」發至學生,正式上課前收齊後適度批閱,任課教師對「導學案」再次進行閱讀理解和補充完善。5、課後備課 師生共用「導學案」實施課堂教學,課後教師在「導學案」的有關欄目或空白處填寫「課後記」。6、整理成冊 備課組長負責將「導學案」整理成冊(本組內保留電子稿),作為本備課組的教案,每學期交教導處一份,以備檢查和存檔。 「導學案」 設計中學習過程 一、理清「導學案」框架結構及內部邏輯關系 1、以「課時」為基本單位設計導學案(1)一般以課時獨立成篇 目前,教學組織的基本形式是「課時授課制」,學生的學習都是以課時為基本單位的學習,導學案不能獨立於這一組織形式之外,理應為學生的課時學習服務,一般以課時為單位設計導學案。(2)應依據學生學習需要增設相應課時 學生要形成技能和穩定的知識結構,在學習中不斷總結歸納已有經驗,形成概念並同化原有認知結構。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在教材的設定課時中,經常增加習題課,根據學生學習需要補充一些專題課,單元或章節完成後增加復習課。 2、理清每課「導學案」各個要素的邏輯關系(1)每課「導學案」的基本欄目之間關系 我們一般把每一課時的導學案分為以下欄目:學習目標、導學過程、資源鏈接、課後作業。其中「學習目標」板塊是整篇導學案靈魂,統領整全篇,其他板塊均為其它服務,作它的子系統,因此,它在位置上居於篇首,編輯上應用不同字體和橫線隔開的方式予以區別對待。導學過程、資源鏈接、課後作業欄目之間是並列的關系,因此,在編輯上這幾個欄目既體現整體,又相對獨立。 (2)「導學過程」中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程序、問題」之間的關系 導學案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案。「導學過程」是一篇導學案中最核心的部分,是達成目標的關鍵,是導學案的最重要的設計內容。 「導學過程」要實現導學功能,學生首先要知道怎樣學和學什麼的問題,另一方面,其次,學生要知道具體可執行程序和研究的問題。也就是說,導學過程首先要告「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然後進行的學習活動的設計,把「學習方式」細化為學習活動中具體為可執行程序(包括學習指令或指導語言),把學習內容細化為在學習活動中的系列問題。縱向上,把學習方式及程序概括為「學線」,學習內容及問題概括為問題線索,那麼導學過程就是圍繞「學線」和「問題線」實現的自主學習,這兩條線是並行而又相互聯系在一起的,在導學案的設計中必須從縱向上清晰地展出這兩條線索。橫向上,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組合成「學習環節」,學習程序及問題組成學習活動,學習環節分解成若干學習活動,導學案設計中必須從橫向上體現出它們的總分關系。具體設計辦法見「二(1)(2)」。 二、重點設計學習目標、學習環節和學習活動 1、學習目標的設計方法 在教案中,我們經常用了解、理解、掌握來描述教學行為和目標程度,然而在導學案中,學生需要通過學習目標來確定學習任務,並通過學習來檢測目標的達成程度,因而,學習目標的設定應概括准確、簡潔易懂、操作性強等特點。實踐中,我們辦法如下: (1)學習目標應包含三個方面的關健詞:用什麼具體方式來學,學什麼內容,學到什麼程度 如《不等關系》課的學習目標:知道不等號涵義,說出不等式的意義,會用不等號表示常見的不等關系。其中「知道、說出、表示常見的」等詞語既表示學習方式又指出了達標程度。 (2)學習目標和「導學環節」大致對應 《不等關系》課中學習目標與下面「2」中所列學習環節大體一致。 (3)學習目標和課堂檢測及課後作業要求一致 我們要求:目標定什麼,學什麼,練什麼,測什麼。這樣編寫使導學案克服了過去習題超前布置的現象,減小了學習難度,減少了作業容量。當然,目標確定的恰當是否致關重要,需要教研集體研究決定。 (4)學生重點概括目標中的重要內容 2、學習環節的設計方法 (1)「雙命名」或「三命名」學習環節 我們把每課學案劃分為3-5個大的環節,採用雙命名方式,前面是學習方式,後面跟學習內容。如:在學習《不等式關系》課的命名如下:第一環節「自主閱讀—聯系舊知識,認識不等號」,第二環節「指導學習——不等關系的意義」,第三環節「自主練習——列不等式」,第四環節「引導探究——在應用背景中列不等關系」,第五環節「歸納總結——不等關系回顧」;有時為了促進學生掌握學科學習方法,也有一些採取三命名的方式。比如在學習《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條件》一課中的第一環節:「自主閱讀——類比全等三角形相似條件,思考相似條件」,其中「類比」一詞指明了學科思維方法。 (2)根據內容情況選擇學習方式導學案以自主學習為主,輔之以教師指導、引導和學生間的合作探究學習,具體的學習方式有:自主閱讀、自主探究、模仿學習、自主練習、實踐操作、合作探究、指導學習、引導學習、歸納總結。第一,根據內容的難易程度進行選擇。一般地,難度較大的可選用指導、引導、合作的學習方式。第二,根據學習內容特點進行選擇。概念形成和性質定理探究一般選擇自探究、實踐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技能方法學習、綜合復習一般選擇引導、指導學習,然後模仿學、自主練習、合作探究等方式。第三,根據學習內容的呈現階段進行適當地選擇。一般地,第一個環節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或舊知相聯系,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認知注意,採取自主閱讀的方式進行;第二環節一般是例題示範、原理探究、方法歸納等其中內容,採取的學習方式可選擇:指導學習、引導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探究、實踐操作;第三、四環節內容一般是鞏固訓練、變式訓練、方法形成,可選擇「模仿學習、實踐操作、合作探究、自主練習」;最後一個環節為歸納總結。 3、學習活動的設計方法與經驗 1、指令、指導語言與問題任務的處理方法 (1)每一個活動前先指明學習的步驟,用不同的字體加以區別。 (2)在問題前用簡短的學習動作詞語概括並加標識。這些指導語言有:歸納、小結、猜測、驗證、證明、例題示範、反思、提示、分析、觀察、實驗等。下面方框是「單項式概念」的一個學習活動。通過上面兩種方式既清楚地展現了學習的程序,又較好地表達要研究的問題。 2.列代數式—觀察並歸納共同點—寫出單項式概念—閱讀相關概念—勾畫出關鍵詞
(1)火車以v千米/小時的速度勻速行駛,1.5時後火車行駛的路程是千米。
(2)某校學生總數為x,其中男生占總數的 ,男生的人數為。
(3)一個長方體的底面是邊長為a的正方形,高為h,則它的體積為。
【歸納】以上幾個代數式都是,這樣的代數式叫單項式。特別地,單獨一個數或一個字母也是單項式。【閱讀】一個單項式中,其中的數字因數叫單項式的系數。一個單項式中,所有的字母指數和叫單項式的次數。一個數字是0次單項式。2、問題的呈現方式多採用簡答或解答的方式 導學案重點是展現學生的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知識的構建過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答案的准確性,而不是展現各種不同的問題類型。填空題、選擇題同屬客觀性試題,它們共同特點是形態短小精悍,考查目標集中,答案簡短、明確、具體,不必填寫解答過程,測量的是學生對關鍵詞的知識記憶和結論的准確. 對考生獨很難考查語言表達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另外,填空題和選擇題由於材料較多,在編輯上佔去大量的版面,給閱讀者造成閱讀困難;問題的零碎呈現也不容易讓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應為問題思考留有空間 一是為問題它可以方便學生作解答之用,但更主要的意圖是留給學習者思考的空間,既便是這些空白不需要作答,只有留有空白,才能給予學習者思考的空間,就象作畫一樣,留有「飛白」,才能給觀賞者想像的空間。否則,學生在學案引導學生中不容易把握問題關鍵和重點。 4、每個活動應展現完整認知過程或思維過程 概念形成和原理探究的活動,應體現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認知規律;例題示範活動,應體現分析過程,解答規范過程和反思總結方法或技能的環節;自主練習活動,應體現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應體現知識的前後聯系;對於難度較大又是重點的問題,應遵循低台階、高密度、緩坡度的原則,步步為營,既展現問題的發展變化,又滿足發展水平欠佳學生的學習需要;合作探究活動,應著力設計開放型問題或有認知沖突的問題。 三、導學案設計應注意的兩個問題 1、導學案應是教師集體與個人共同智慧的結晶 教案是教師個人的藝術,學案設計既是個人的藝術與是集體的智慧。我們最開始編寫的學案,經常出現一個作者編寫設計的內容在教學中並不被其他教師採用。是由於缺乏集體共識:對用學案實現課堂導學存大分歧,對教材的理解不一致,對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情把握差導較大。後來,我們把編寫學案的老師分成小組進行審核,對每一個教學目標必須達成共識。 2、導學案設計應方便課堂教學 (1)每堂導學案以兩頁設計為最佳,第一頁為書的左面,第二頁為書本的右面,當學生打開一節學案後將不另外翻頁。 (2)按學習活動的順序進行依次編號,教學環節前的順序符號應使用圖標表示,便於教師課堂組織教學時,學生能根據教師要求准確定位學習活動。 (3)應重視行距,以一點五倍行距最為適宜,便於學生順利閱讀而不至於上下文混淆。 (4)應為教師的個性化教學留有空間。我們的經驗是:在每課第一頁左邊留五分之一空白,供師生備注。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④ 怎樣編寫導學案
導學案是完整的學習方案,導學案不等於預習案,但是可以包括預習案。導學案不要求全部在課前完成,預習案是指導學生課前學習的方案。
導學案設計質量的高低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編寫導學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感。
一、導學案與教案的區別
「導學案」的著眼點和側重點在於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習得能力。實質是教師用來幫助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一份好的導學案能體現四個特點:
1.問題探究是導學案的關鍵。能起到「以問拓思,因問造勢」的功效,並能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從理論闡述中掌握問題的關鍵。
2.知識整理是導學案的重點。初步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獨立地將課本上的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整理歸納,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
3.閱讀思考是導學案的特色。
4.鞏固練習是導學案的著力點。在探索整理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進行一些針對性強的鞏固練習。
二、導學案的編寫模式及編寫原則
導學案的組成:學習目標、知識准備、學習內容、學習小結、達標檢測。
(一)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具有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調控功能。目標的制定要明確,具有可檢測性,使本節內容的當堂檢測題能夠與之相對應。
學習目標設置的具體要求:
1.數量以3-4個為宜,不能太多;
2.內容一般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
3.可在目標中將學生自學中會涉及的重、難點以及易錯、易混、易漏等內容作出標注,以便引起學生高度重視;
4.目標內容應明確具體,而且可操作、能達成。
學習目標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語言,要用「能記住」、 「能說出」、「會運用﹡﹡解決﹡﹡問題」等可檢測的明確用語,並指出重難點。
(二)知識准備
即課前小測,有的老師命名為:前置測評、診斷檢測等。
該環節的作用:掃清學習新知識的障礙,為新知學習做好鋪墊。
(三)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是導學案的核心,要體現導學、導思、導練的功能。
學生的自主學習,包括學生自主讀書、獨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練習等在內的由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導學案的作用:提出學習要求、劃定學習范圍、指導學習方法、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等等。
編寫導學案的學習內容時應注意的五個原則:
1.課時化原則。在教材中,一些章節的內容用一課時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師根據實際的上課安排,分課時編寫導學案,使學生的每一節課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能有計劃的完成學習任務,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2.問題化原則。是將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點、能力點,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解釋,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思考,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對教材的分析、歸納、演繹的能力。
思考:怎樣設計問題?
①問題要能啟發學生思維;
②問題不易太多,太碎;
③問題應引導學生閱讀並思考;
④問題或者說知識點的呈現要盡量少用一個一個填空的方式,避免學生照課本填空,對號入座,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思維。
⑤問題的敘述語應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參與。如:你認為是怎樣的?你判斷的依據?你的理由?你的發現:等等。
通過精心設計問題,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看詳細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讓學生真正從教師設計的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看書,學會自學。
3.參與化原則。
通過對導學案的使用創造人人參與的機會,激勵人人參與的熱情,提高人人參與的能力,增強人人參與的意識,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這就是所謂的參與性原則。相信學生,敢於放手發動學生,只要教師敢於給學生創設自主互助學習的機會,其學習潛能將會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4.方法化原則。
導學案中應體現教師必要的指導和要求。教師指導既有學習內容的指導與要求,又有學習方法的指導。
如在學生自主學習時,教師要明確、具體地告訴學生看教材哪一頁的哪一部分,用多長時間,達到什麼要求,自學完成後教師將採取什麼形式進行檢查等;
思考:如何指導小組合作學習?應該指導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掌握和熟識一些基本規則,從而有效的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因此可在最初的導學案中可標明一些要求:如專心聽人發言,眼睛注視對方,以微笑點頭表示贊同;努力聽懂別人的發言,邊聽邊想,記住要點;為保證別人思維的連貫性,在別人發言時不要隨便插嘴打斷,如有不同意見,要耐心聽別人說完後再及時提出等等,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的好辦法。
只有經過長期不懈的指導和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隨時校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方法逐步走向成熟。當然在每節課中都要注意學法指導的基礎性、發展性。
5.層次化原則。在編寫導學案時將難易不一、雜亂無序的學習內容處理成有序的、階梯性的、符合各層次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方案。認真研究導學案的層次性。學案要有梯度,能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地認識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領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深入。還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要使優秀生從導學案的設計中感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要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四)學習小結,即知識結構整理歸納。
按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歸納出知識線索,具體的知識點要盡可能留出空由學生來填。與其他章節知識聯系緊密的,在歸納出本節知識結構的基礎上要體現與其他章節等知識的聯系。同時還要有引導學生對學習方法進行歸納。
(五)達標檢測
達標檢測題的編寫及使用的具體要求:
1.題型要多樣。量要適中,不能太多,以5分鍾左右的題量為宜。
2.緊扣考點,具有針對性和典型性。
3.難度適中,即面向全體,又關注差異。建議可設置選做題部分,促進優生成長。
4.規定完成時間,要求獨立完成,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5.注重及時反饋矯正。
三、編寫、使用導學案還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編寫高質量的導學案是一節課成敗的基礎,它能體現教師的「支架」作用。使用時要求教師語言簡練、開門見山、直擊要點。作為教師要清楚何時點撥、點撥什麼內容(易錯知識點、易混知識點、方法、規律、知識結構、注意事項、拓展等)。
2.導學案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必須從有利於學生學習操作的角度思考創作,要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
3.應根據不同的課型編制不同的學案,如新授課中的預習性學案、復習課中的檢測性學案、專題性學案等。
⑤ 導學案的一般格式是怎樣的
一、基本格式 1.頁眉設置: 蠡縣校本課程◆××(年級)××(學科)人教必修第×冊◆導學案 編寫: 校審: 2.頁腳設置:班級 姓名 3.欄目設置: 學習目標(應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重點難點學法指導知識鏈接問題探究目標檢測作業布置總結提升二、欄目說明 學習目標——具體而明確 重點難點——把握要准確 學法指導——精到且適用 知識鏈接——簡明並相關 問題探究——編寫要精心 三、編寫導學案的學習內容時應注意的幾個原則 ⑴課時化原則 在每個學科新教材中,一些章節的內容用一課時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師根據實際的上課安排,分課時編寫導學案,使學生的每一節課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能有打算的完成學習任務,最大限度地進步課堂教學效益。 ⑵問題化原則 將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標題點、能力點,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解釋,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思考,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力以及對教材的分析、回納、演繹的能力。 ①問題要能啟發學生思維; ②問題不宜太多,太碎; ③問題應引導學生閱讀並思考; ④問題或者說知識點的浮現要盡量少用一個一個填空的方法,避免學生照課本填空,對號進座,抑制學生的積極思維; 通過精心設計問題,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看具體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讓學生真正從教師設計的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看書,學會自學。 ⑶參與化原則 通過對導學案的使用創造人人參與的機會,鼓勵人人參與的熱情,進步人人參與的能力,加強人人參與的意識,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這就是所謂的參與性原則。相信學生,敢於放手發動學生,只要教師敢於給學生創設自主互助學習的機會,其學習潛能將會得到更有效的發掘。 ⑷方法化原則 導學案中應體現教師必要的指導和要求。教師指導既有學習內容的指導與要求,又有學習方法的指導。 ⑸層次化原則 在編寫導學案時將難易不一、混亂無序的學習內容處理成有序的、門路性的、符合各層次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方案。認真研究導學案的層次性。學案要有梯度,能引導學生由淺進深、層層深進地熟悉教材、懂得教材。能引領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深進。還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要使優秀生從導學案的設計中感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鼓勵,學習艱苦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要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步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⑥ 如何應用導學案進行初中化學的教學設計
《精選九年級初中化學優質課》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cBUCemF64JBnNq6K5dcXFg
精選初中化學優質課|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燃料及其利用》[曾璐]【市一等獎】優質課|魯教版初中化學《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取》[何茂雪]【市一等獎】優質課|科粵版初中化學《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孫靜]【市一等獎】優質課|科普版初中化學《燃燒和滅火》[段偉萍]【市一等獎】優質課|滬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第3節 金屬防護和廢金屬回》[尹莉莉]【市一等獎】優質課|北京版初中化學九年級《第二節 化學方程式》[張立平]【市一等獎】優質課|北京版初中化學九年級《第二節 化學方程式》[張立平]【市一等獎】優質課.TS|北京版初中化學九年級《第二節 化學方程式》[張立平]【市一等獎】優質課.ppt|北京版初中化學九年級《第二節 化學方程式》[張立平]【市一等獎】優質課.doc|滬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第3節 金屬防護和廢金屬回》[尹莉莉]【市一等獎】優質課.TS|滬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第3節 金屬防護和廢金屬回》[尹莉莉]【市一等獎】優質課.ppt|滬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第3節 金屬防護和廢金屬回》[尹莉莉]【市一等獎】優質課.doc|科普版初中化學九年級《燃燒和滅火》[段偉萍]【市一等獎】優質課.TS|科普版初中化學九年級《燃燒和滅火》[段偉萍]【市一等獎】優質課.ppt
⑦ 初中化學教案的內容和格式是怎麼樣的
對於剛剛參加工作寫教案要寫詳案
例如:課題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區別,並能運用概念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2)了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並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質,那些是化學性質。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學會歸納整理
(2)用化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變化,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興趣,培養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培養嚴謹務實的科學作風。
二、教學重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
三、教學難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判斷
四、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歸納總結、補充講解、練習提高(還可以寫上輔助教具)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引言]
我們知道在物質世界裡,各種物質之間存在著多種相互作用,也不斷發生著變化。例如,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和冰、炎熱的夏天食物易腐敗、燃料能燃燒、鋼鐵製品在潮濕的環境會慢慢生銹等。認識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的特點,掌握其規律,對於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是至關重要的。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板書] 課題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許多化學概念、化學基礎知識都是通過實驗形成的,因此必須學會觀察實驗的方法。
下面請大家觀察幾個演示物質變化的實驗,主要觀察變化前後物質的顏色、狀態,列表記錄。
演示[實驗1-1] 水沸騰,有大量水蒸氣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著。
演示[實驗1-2] 首先展示膽礬晶體 藍色塊狀固體研碎後成為藍色粉末
[提問] 實驗1、2有什麼共同特徵?
變化過程中只是形狀或狀態發生了變化,沒有其他物質生成,像這種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板書] 一、物質的變化
物理變化 1. 概念: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2. 特徵:沒有其他物質生成,只是形狀、狀態(氣態、液體、固體)的變化。
演示[實驗1—3] 由學生描述並記錄實驗現象
兩支試管都形成藍色溶液,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後立即生成藍色沉澱。這里的藍色沉澱是氫氧化銅。這個過程是膽礬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質氫氧化銅。
演示[實驗1—4]由學生描述並記錄實驗現象
加入鹽酸後立即有氣泡產生,石灰石逐漸變小。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摸一下試管感覺到發熱。
[提問]實驗3、4有什麼共同特徵?
這兩個變化都有新的物質生成,這種變化叫做化學變化。
我們日常看到木材燃燒,鐵生銹等都是化學變化。在化學變化過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質外,還伴隨發生一些現象,如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等。這些現象常常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有沒有化學變化發生。
[板書] (二)化學變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2.特徵:①有新物質生成,常表現為顏色改變、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
②常伴隨能量變化,常表現為吸熱、放熱、發光等。
[討論] 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應依據什麼?
[練習]口答課本第10頁1、2。
[引入]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物質的性質。我們將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
[板書] 二、 物質的性質
(一)化學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
[講解]
例如,我們剛剛做的實驗3、4中,膽礬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有氫氧化銅藍色沉澱生成,石灰石與鹽酸反應有二氧化碳氣體生成。這里物質表現出的性質都是化學性質。
請同學們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質的化學性質的例子。
蠟燭(紙張、木材等)能燃燒;鐵在潮濕的空氣里易生銹,在乾燥的空氣里難生銹;
[小結] 化學變化和化學性質的聯系
在敘述物質的性質時,往往有下列字:能、會、可以、易、難等。
例如:(1) 木柴燃燒—化學變化 木柴能燃燒—化學性質
(2) 鐵生銹——化學變化 鐵(在潮濕的空氣里)易生銹——化學性質
鐵(在乾燥的空氣里)難生銹——化學性質
(3) 膽礬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化學變化
膽礬溶液可以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化學性質
[過渡]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
[板書](二)物理性質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
[講解]
這里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有兩層含義:一是不需要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一是在物理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例如,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等都屬於物質的物理性質。
下面我們就幾個重要的物理性質作一簡單介紹
[板書]1、熔點
我們知道,當溫度升高時,固態的冰會變成液態的水。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做熔化,物質的熔化溫度叫做熔點;
[板書]2、沸點
把水加熱到一定溫度時,水就會沸騰。液體沸騰時的溫度叫做沸點。
物質的沸點隨著大氣壓強的增大而升高。
[板書]3、密度
兩塊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有經驗的人只要用手分別「掂量」一下,就可以鑒別出哪是鐵,哪是鋁。這是由於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它們的質量是不相等的。我們把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演示[實驗1—5]
[討論與交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我們不僅要掌握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變化,哪是化學變化,這就需要我們抓住兩者的本質區別,多做一些練習。
布置作業:習題1、2、3、4、5
對於每個單元前面最好寫下教材分析等:比如
第一單元 走進化學世界
教材分析:
本單元由「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化學使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走進化學實驗室」三個課題組成。其中安排了多種形式的活動,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身體驗、廣泛交流,從一些生活或中常見的、與化學有關的事實、現象和問題出發、培養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建立有關物質變化的基本概念,結合具體試驗,學習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並初步學會一些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為今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重點難點:
了解化學的學科特點和一些基本概念,學習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並進行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練習。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的概念的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教學思路:
教材已開始就從具體的實驗中納出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概念,從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教材從生活中提煉出兩個探究活動,還安排了三項基本試驗操作,我們要主動參與探究活動和試驗操作練習,並通過探究活動和合作學習,主動地獲取知識,初步認識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和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體驗探究活動的過程、方法和成功後的喜悅,從而產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並可望了解化學的情感,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尊重客觀事實,善於合作等優良品德。
通過對蠟燭在點燃前、點燃中和熄滅後三個階段的觀察和呼出氣體的探究,初步學會觀察、記錄和描述實驗現象的方法,學會結論推理的方法,學會實驗原理步驟等的圖示方法。同過葯品的取用、物質的加熱和儀器洗滌的基本操作練習,學會化學試驗基本操作技能,學會實驗設計,填寫實驗報告。
⑧ 初中化學導學案編寫存在的問題雨對策課題的核心概念界定怎麼寫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7-02
⑨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怎麼寫
1.教學目標;2教學重點、難點;3教具;4教法、學法;5教學過程;6板書設計;7教後記,
在前面也可加上教學內容,學情分析等。重點是2--6。
⑩ 初中化學試卷講評如何寫教案
一、明確試卷講評課的教學目標
糾正錯誤——糾正學生答題中的各種錯誤,掌握正確解法;分析得失通過試卷講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化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找出差距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學習實際與學習能力的差距,認識自身與他人的差距;
提煉概括——對知識、方法作進一步的歸納,站到化學思想的高度認識所學的內容;
總結方法——總結解題中的有效方法,尋找適合自己的最佳學習途徑,提高學習成績。
二、做好試卷講評前的教學准備
課前教師認真批改試卷,仔細分析,找准學生考試中所暴露出的典型錯誤,為重點講評作好准備。
(一)數據統計和試題分析。初中化學課程標准規定了知識體系分為五大塊: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的化學變化,身邊的化學物質,化學與社會發展,科學探究。圍繞這五大塊核心知識,試卷中常設計「選擇題」、「選擇填充」、「填空與說明」、「推斷題」、 「工業流程題」、「實驗與探究題」、「計算題」等考查形式,講評課中不僅要鞏固核心知識,更要注重各類題型的方法訓練與講評。為了提高習題講評的效率,講評之前應做好有關的統計工作。除對考試的均分、優分、及格率等分數統計外,還要重點對學生答題情況進行統計、匯總。
首先加強對試卷的分析,統計試卷中所考的知識點及分布情況,判斷試卷的難易程度、重點和難點;
其次是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分析,既要總體分析所任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又要逐項分析學生各題答題的正確率(得分率和失分率),確定講評中的重點和難點。講評試卷重點分析學生的錯誤比較、問題相對集中的題目,並配上相應的變式訓練以便學生鞏固。而對那些錯誤率低或已反復講解的題目則少講甚至不講或留待課後個別解答。這樣就為其他難點和重點題的講解贏得了更多的講評時間,講評效果也就更加突出;
第三是對考題設計的分析目的是師生共同分析出題人的意圖,深入淺出地指導學生去體會出題者的意圖,教會學生「審題」,針對學情設計「模仿練」、「變式練」、「拓展練」等梯度不等的二次訓練,幫助學生「會」。
(二)學生自我改錯,自主反思。在批閱完的第一時間,正式講評之前把試卷發下去,學生結合自己的錯誤,通過自我獨立思考、查閱教材、相互交流做錯的試題等方法解決一些問題,根據試卷情況學生填好試卷分析自我診斷表,進行質量分析,從而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三、構建試卷講評課的課堂教學的一般模式
構建試卷講評課的課堂教學一般模式,通過有系統的設計達到高效的課堂效果。
試卷講評課的課堂基本流程:
(一)同伴互助。課前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對課前個人訂正後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小組討論,小組討論後仍無法解決的共性問題,由組長做好記錄,向老師匯報。
(二)重點講評。
(1)講評應抓住主要矛盾,解決共性的問題,不必也不能面面俱到。以小組討論後組長反饋的信息及批閱試卷中發現的問題為主。
(2)講評時側重講思路,講技巧,重過程,重方法。突出展示思維過程。同時應做好小結:小結同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
(3)注重引導學生對錯誤進行深刻的反思,還原錯誤思路,找出症結所在,填堵知識漏洞。
(三)拓展變式。針對共性問題、重點問題進行拓展訓練,以進一步強化講評的效果,拓展、完善學生的知識網路結構。拓展變式題可以是在原題的基礎上變換題設、過程或結論,也可以選擇考查相同能力或知識點的同類試題。
(四)鞏固練習。設計這一教學環節的目的是進一步檢驗講評效果,並通過訓練形成能力。此環節中應注意把握,習題的選編必須依據考試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有針對性,避免盲目性。
(五)課後反思。對於部分學生「一聽就懂、一丟就忘」的現象,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典型錯題摘錄在錯題集上。同時引導學生做「題後小結」和「題後反思」,在思考中深化對問題的理解,提高解題效率。反思總結整理錯題是強化講評結束後的鞏固效果,在試卷講評課上,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得分分析,如哪些題目的知識點和體現的思想方法我理解和掌握的比較好等;當然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進行失分分析,找出錯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