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三維目標
它是指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達到的三個目標維度,即:知識與技能(Knowledge & skills);過程與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三維目標」是一個教學目標的三個方面,而不是三個獨立的教學目標,它們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三個緯度就是K、A、 P——(知識與技能(Knowledge & skills)、過程與方法(Process & steps )和情感態度價值觀(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加上學習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為O,就是我們所說的KAPO模型。
在教學中,既不能離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也不能離開知識與技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學習。
(1)高中化學三維目標寫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1、一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目標: 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2、二維目標
過程與方法 目標: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過程與方法。過程——指應答性學習環境和交往、體驗。方法——包括基本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具體的學習方式(發現式學習、小組式學習、交往式學習……)。
❷ 如何實現高中化學三維教學目標的初探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高中化學課程目標體系。」既注意科學的核心概念與化學知識體系的關系,又注重在化學知識的獲得應用過程中體現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價值觀,三維目標相互融合,才能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維目標」的內涵如下:「知識與技能」目標要求:了解化學科學發展的主要線索,理解基本的化學概念和原理,認識化學現象和本質,理解化學變化的基本規律,形成有關化學科學的基本概念;學生通過化學實驗中的現象觀察、理解物質的性質,獲得有關化學實驗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建立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意義關聯;能綜合運用有關的知識、技能與方法分析和解決一些化學問題。「過程與方法」目標要求:經歷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進行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學會運用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多種手段獲取信息,並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要求:能闡述包括「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樂於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等」科學品質的具體要求。可見,三維教學目標是學生科學素養養成的具體要求。
中學化學教學內容中,「元素及其化學物」是教師教學中難以處理的一部分,它的特點是內容繁雜,頭緒多,學生似乎容易聽懂,但難記難用。這是由於傳統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只要求學生被動地感知和機械儲存知識,也忽視了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發展,因而教學效果差。目前中學化學知識結構和高考化學試題中都相應提高了「元素及其化學物」的分量,這是正確的導向。化學理論總是建立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基礎上,並能深入地解釋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因此,落實新課程理念,改進教學方法,處理好記憶、理解和培養思維能力的關系,努力提高「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的教學效果,對發展學生的能力是極其重要的。下面將筆者在教學中總結的方法及做法作如下歸納:
一 注重過程與方法,建立聯系和規律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准》指出,高中化學課程應有助於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發展所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一步了解化學學科的特點,加深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有利於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更深刻地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逐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因此,新知識增加不應僅是單純的積累,應該是對舊知識的聯系和發展,而對所學知識的記憶過程則應是對有組織、有聯系的、理解了的知識進行「檢索」,而不應該是對雜亂條文的「儲存」,著重養成探究過程的習慣和創新意識。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理解知識,而不僅是記憶知識,要注重「過程與方法」,用推理證明的方法來獲取知識,而不是機械地、直覺地感知知識。同時,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這樣,學生掌握知識過程就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過程,為學生的現在和將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載體,教師的教學要從授人以魚(知識)變成授人以漁(技能與方法),雖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特點多而雜,但知識點之間並不彼此孤立,而是存在著規律性的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把有關的知識通過概括、歸納、對比,將學到的各部分知識有機貫穿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知識體系,鞏固記憶,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元素及其化學物教學中,可幫學生將其重點內容按其特點歸納成以下可供學生接受的結構模式:
1.各族元素的原子結構特點及其遞變規律。
2.各族元素中代表元素的單質或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化學性質難記,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某物質的化學性質:(1)能否與金屬或非金屬單質反應;(2)能否與水反應;(3)能否與鹼性氧化物或酸性氧化物反應;(4)能否與酸鹼反應;(5)其他特殊性質。
3.代表元素單質或化合物的製法(包括反應原理、反應裝置及注意事項、氣體收集和檢驗方法三方面)。
4.同族元素的其他單質或同類物質的性質遞變及比較。不管你學到哪一族元素的哪一單質或化合物,均可根據以上模式去探索你所掌握的知識,使原來零碎、繁雜的知識轉變為有規律易記憶,便於復習的知識板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例如,當學習鹵素中氯氣、氯化氫時,不僅用此模式能記住所要掌握的知識,而且可類推地了解到 F2、Br2、I2和 HBr、HI的性質及同類物質的性質比較。在我多年的教學中得到證明,採取此法教學,學生學習興趣大增,樂於探究物質變化的規律,效果良好。同時,在教學中還應注意挖掘不同族物質的聯系,並進行比較、推理、貫穿新舊知識,使元素化合物知識由「點」連成「網」,使學生在理解基礎上系統的掌握和記住知識,而且也形成分析比較的思維方法,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 加強探究性教學,力求全面、系統地理解
新課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加強理論知識在元素化合物教學中的指導作用,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是改進元素化合物教學的重要一環。
一般認為,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識必須死記硬背才可以。當然,任何知識的掌握離不開記憶,即使建立在邏輯推理上的幾何學的學習,也要記住其定義、定理等。但多數學生認為化學這一學科的知識記憶太繁瑣,這主要是他們對化學知識缺乏深刻理解。理解是記憶的鑰匙,也是運用的基礎,沒有理解的知識很難形成深刻的印象,即使強記住,也是短暫而不會運用的。
化學教學設計中「三維目標」的確定與實施應注意化學知識、概念、技能形成的階段性和發展性;注意不同學習階段學生所具有的知識和技能水平的差異性;注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發展的階段性及不同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的不均衡性和差異性。在教學中,如果注意理論知識的應用,加強探究教學,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因勢利導,做到整個化學知識以元素化合物知識為基礎,以理論知識為指導。將元素化合物知識從羅列的、機械的描述,轉變為理解推理的描述方法,化呆板為靈活;化繁瑣為集中,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眾所周知,用原子結構理論來理解化合價和物質性質,用電離理論來理解復分解反應,用化學反應規律來推導物質製法等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自學能力。下面舉例加以說明:
例如,在比較有關氣體密度時,不應死記其數據大小,而應從氣體摩爾體積和相對分子質量大小去比較。如化學反應條件是繁雜難記的問題,若能運用分子結構等知識去理解就不難了,如 N2與 O2或 H2等反應要在一定條件下進行,這是因為氮分子中有三個共價鍵,要破壞三鍵必須在一定條件下(高溫或催化劑、放電)進行。同時也知道,氮氣沸點比氧氣低的原因。可用氧化還原反應的理論及化合價變化來理解和推知硫單質及化合物應具有的氧化性、還原性及強弱,理解成為掌握知識的主要手段。因此運用有關理論去分析、探究問題,進行推理,得出結論,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有機掌握所學知識,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從而培養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探究,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獲得巨大的滿足感、興奮感和自信心;通過探究,能使學生經歷一個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獲得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通過探究,能使學生的思維受到最好的鍛煉,是培養能力和科學方法、提高科學素養的最佳途徑;通過探究,學生經歷了挫折與失敗、成功與興奮,其中的許多感受和體驗,促進了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感悟到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的意義和價值,學會合作與交流,提高合作,提升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素養。
三 注意知識遷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的課程目標「立足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著眼於提高 21世紀公民的科學素養,體現了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兼顧學生志趣和潛能的差異和發展的需要。」既有知識與技能,又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高中課程目標體系。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化學課程課堂教學時,必須變革陳舊落後的教學觀念及模式,必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實施課堂教學,逐步實現新課標下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因此,培養具有獨立性、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型學生,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要目標。為此,在中學化學教學中重視知識遷移,尤其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學中顯得更為重要,它能使繁雜而枯燥的元素化合物知識,轉化為推理性較強的知識,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良好的思維習慣、發展能力、提高教學效果,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要加強知識遷移教學,必須熟透教材,理清脈絡達到熟能生巧。所謂知識遷移,是指在不超過中學化學課本范圍的條件下,對所學知識的延伸和應用。它是檢查學生創造能力的最佳方法。下面舉例加以說明:
例如,在熟悉鹵素知識後,從 Cl2具有氧化性,可與 NaI、 NaBr反應的事實中,應將其遷移到 Cl2(或新制氯水)與還原性強的物質或離子,如 Hl、HBr、H2S、SO2(H2SO3、亞硫酸鹽)、 Fe2+等反應,並能解釋有關實驗現象,從而也推知了 Hl、HBr、 H2S、SO2、H2SO3以及有 I-、S2-、Fe2+等的溶液能使具有強氧化性的酸性 kMnO4溶液褪色事實,從而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在學習氧族元素時,從 H2S的強還原性,應注意兩方面知識遷移:
(1)H2S可與強氧化性物質如鹵素單質、 KMnO4、H2O2、FeCl3等和氧化性酸反應;因而不能用濃 H2SO4乾燥 H2S等;(2)可溶性硫化物也具有還原性,如 Na2S可被 CI2等強氧化性物質氧化。
在綜合復習中,還應將有機知識和無機知識結合起來,擴大知識外延。如:
[習題]稀土是我國的豐產元素, 17種稀土元素性質十分相似。用有機萃取劑來分離稀土元素是一種重要技術。
(1)所屬的化合類型叫什麼?( 2)通過什麼類型的化學反應可以合成有機物 A?寫出反應物的化學式(有機物用結構式表示)。這樣的問題,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將酯化反應中羧酸遷移到無機酸就不難看出 A是一種酯,也可看出反應物是 H3PO4和 C(CH2OH)4或和 POCl3反應。
類似問題乍看起來似乎超出課本范圍,其實是運用所學的知識去靈活地解決問題而已,因此利用知識遷移可將知識系統化、網路化,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這在本人的教學實踐中得到證明。出版社, 2007.3
四 加強化學實驗的目的性、計劃性,做到有的放矢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指出,以化學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科的重要特徵之一。化學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化學實驗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化學實驗對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有重要意義。而實驗過程的精心組織和計劃,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對於課堂演示實驗,很多教師往往只注意現象清楚、實驗成功等方面,但只注意這些是不夠的。實驗是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提高認識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必須注意恰當安排,使實驗確實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合部分,做到在實驗前學生已明確目的,實驗過程能集中注意力,實驗後獲得深刻印象和正確結論,並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保持活躍思維活動。例如演示 Cl2的漂白實驗,一般是安排在 Cl2性質這一部分中,通過實驗以後講述結論。如果老師從 Cl2跟 H2O反應生成鹽酸和氯酸入手,提出如何檢驗 Cl2中含有這兩種酸。然後先用藍色石蕊試紙檢驗氯水,出現現象是試紙變紅色又褪色,這就與「酸使指示劑變色」矛盾,讓學生思考,從矛盾中分析問題,從而得出氯水具有漂白作用,再引導學生分析氯水中所含四種物質中是哪一種物質起漂白作用?思考到底是 Cl2還是 HClO起作用?這時再進行 Cl2通過乾燥和潮濕的兩種紅色布條的實驗,讓學生得出結論,從而改變了消極接受實驗結果的習慣。由於實驗目的明確,能使獲得的知識生動直觀,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印象,從而培養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師要領會新課程理念,全面落實好三維課程目標,提高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學效果,就要改變過去那種用單純描述的方法把知識「灌」給學生的做法。要讓學生發展思維,養成推理、探究的習慣。這就要求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運用理論、規律推理、探索知識習慣;引導學生注意運用理論、規律推導出結論,將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積極地探索、學習,並把實驗融合到整個認識過程中去,使它成為提出問題或檢查結論的依據。
❸ 教師資格證考試化學三維教學目標怎麼寫
教師資格證考試化學「三維目標」,是指化學知識與技能、教學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維目標是為學生制訂的,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必須依據學生的學習目標制定教學方案。通過在課堂教學中採取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引導和幫助、指導學生達到和實現這些目標。
在撰寫教案時,體現這三維目標的內容即可。
❹ 怎樣理解高中化學課程標准提出的三維目標體系間的關系
如果說知識與能力是課堂的出發點和歸宿那麼過程與方法則是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途徑與手段而情感、態度、價值觀則是保持課堂教學具有生命力的系統。三個維度的目標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一個有血有肉的整體。
三維目標整合就是理清三者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知識與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起著實現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兩個目標維度載體的作用沒有知識與能力這個載體其他目標也就不存在了過程與方法是知識與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兩個目標維度之間的中介物起著連接和橋梁的作用而情感、態度價值觀則是起著促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這兩個目標維度升華與實現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三維目標」彼此滲透相互融合共同促進人的成長與發展真正達到滿意的理想境界。
❺ 教案的三維目標怎麼寫
教案的三維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強調使學生具有使用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基本能力,即"學會"。
(2)過程與方法。不僅重視學習行為的結果,還重視學習過程,在過程中學習,在過程中培養,即"會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不限於空泛的說教,而是真正滲透到各科的具體目標之中,即"愛學"。
(4)知識目標:指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中的認知技能的目標。
(5)技能目標:指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通過自身的練習習得了按某種規則完成身體協調任務能力要求的目標,屬於程序性知識動作技能的范疇。
教學目標的設計:
1、教學目標應定位在學生預期的學習成果上。
2、教學目標的設計,必須具有完整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3、教學目標的陳述要盡量可操作化。
課堂目標的設計是我們日常教學所必不可少但又經常忽視的一個環節,掌握一定的思路和方法,這對於我們的教學效果的提升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課堂教學目標設計對於課堂教學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規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是教學活動展開的依據;同時,也是評價學生學習的重要標准。教學目標所具有的這些功能,決定了教學目標的設計必須要有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❻ 高中化學教學如何實現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
傳承更多地體現在「內涵上」,而超越更多地體現在「性質上」。作為核心素養主要構成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實際上是三維目標的提煉和整合,把知識、技能和過程、方法提煉為能力;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提煉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就是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
❼ 簡述中學化學過程改革與發展目標是什麼
有效的教學始於准確地知道達到的目標是什麼。把握教學目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與關鍵。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它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並規定著教與學的方向。教學目標的功能可以概括為指導學生的學習、指導教師的教學以及指導學習結果的評價,即,導學、導教、導評。如何准確的制定教學目標,是一個需要不斷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教學目標的陳述
教學目標的陳述可以借鑒行為目標的表述方式。行為目標的表述又稱為ABCD表述法,它們的含義是:A即「行為主體」(audience),意為學習者,就是目標表述句中的主語。B即「行為」(behaviour),即學習者應做什麼,目標表述句中的謂語和賓語。C即「條件」(conditions),意為上述行為在什麼條件下產生。D即「程度」(degree),即上述行為的標准。
具體的說,行為目標陳述具有四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學習水平)。
(一)、行為主體
根據新課程的有關理念,在編寫教學目標時,無論是一般的行為目標或是具體的行為目標,在描述時都應寫成學生的學習行為而不是教師的教學行為,一般不用來描述教師的教學程序或活動的安排,如「使學生……」「讓學生……」「提高學生……」及「培養學生……」等描述,而用「能認出……」「能解釋……」「能設計……」「能寫出……」「對……作出評價」或「根據……對……進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達成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因為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依據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
例1:燃燒與滅火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活動與探究,讓學生知道燃燒的條件,引導學生歸納滅火的條件,教會學生設計對比實驗的方法。
這樣的表述,教師變成了行為的主體,把教師置於主體地位、中心地位,而把學生置於被動地位、邊緣地位。
應該表述為:通過燃燒條件的探究活動,學生能說出燃燒的條件;通過燃燒條件的學習,能歸納出滅火原理和方法。
(二)、行為動詞
行為是學習目標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表明學生經過學習以後能做什麼和應該達到的能力水平,這樣教師才能從學生的行為變化中了解到學習目標是否已經實現了。根據《化學課程標准》的要求,教學具體目標應採用可觀察、可操作、可檢驗的行為動詞來描述。而傳統應用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幾個籠統、含糊的,難以觀察到的,僅表示內部心理過程的動詞,往往難以測量,無法檢驗。一般情況下,我們使用一個動賓結構的短語來描述行為,其中動詞是一個行為動詞,它表明了學習的類型,而賓語則說明某一學科的具體學習內容。
針對不同的學習領域及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有一些可供教師參考選用的動詞。比如,在編寫認知學習領域的目標時,可以選用下面的動詞:
① 知識:說出…名稱、列舉、選擇、背誦、辯認、回憶、描述、指出、說明等;
② 領會:分類、敘述、解釋、選擇、區別、歸納、舉例說明、改寫等;
③ 應用:運用、計算、改變、解釋、解答、說明、證明、利用、列舉等;
④ 分析:分類、比較、對照、區別、檢查、指出、評論、猜測、舉例說明、圖示、計算等;
⑤ 綜合:編寫、設計、提出、排列、組合、建立、形成、重寫、歸納、總結等;
⑥ 評價:鑒別、討論、選擇、對比、比較、評價、判斷、總結、證明等。
而在編寫情感學習領域的目標時,則可以選用下面這些動詞:
① 注意:知道、看出、注意、選擇、接受等;
② 反應:陳述、回答、完成、選擇、列舉、遵守、稱贊、表現、幫助等;
③ 價值判斷:接受、承認、參加、完成、決定、影響、區別、解釋、評價等;
④ 組織:討論、組織、判斷、確定、選擇、比較、定義、權衡、系統闡述、決定等;
⑤ 價值體系個性化:改變、接受、判斷、拒絕、相信、解決、要求、抵制等。
例2: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製取裝置、收集方法和驗證方法。
這里的「了解」表述不具體,難以評價。應該表述為:
①能說出並能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知識)
②初步學會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裝置、收集方法和驗證方法。(技能)
例3:溶質質量分數知識與技能目標:
懂得溶質質量分數可以表示溶液組成,掌握溶質質量分數計算。「懂得」表述不具體,難以測量。「掌握」對新計算要求太高。應該表述為:認識溶質質量分數是可以表示溶液組成的一種方法,能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簡單計算(新強調簡單計算)。
有些教師在陳述教學目標時喜歡用「了解」、「理解」等動詞,化學課程標准中雖然也將「了解」、「理解」等動詞列入可供選擇的教學目標行為動詞中,但我們無法得知學生的學習到什麼程度才算是「了解」或「理解」。 「了解」、「理解」等動詞可以用於闡述總體課程目標,因為總體課程目標需要有一定的概括性,而課時教學目標可將「理解」等動詞具體到可評價的行為動詞。
(三)、行為條件
行為條件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條件或范圍,即表明學生在什麼情況下或什麼范圍內完成指定的學習活動,條件一般包括下列因素:環境、設備、時間、信息以及同學或老師等有關人的因素。如「用所給的材料探究……」「通過合作學習小組的討論,制定……」「通過自行設計小實驗,體驗……」等。
例4:元素同期表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根據所給條件確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這里的「所給條件」沒有具體指是在什麼條件下,無法評價。應該表述為:能根據元素的原子序數(1-18),確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例5:溶解度知識與技能目標:
會查閱物質的溶解性或溶解度,會繪制溶解度曲線。這樣陳述缺少特定條件或范圍。應該表述為:會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線,查閱有關物質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據給定的數據繪制溶解度曲線。
例6:認識幾種化學反應(復習課)知識與技能目標:
會書寫化學反應方程式。缺少特定條件或范圍。應該表述為:根據所給信息或常見物質的化學反應實例(學習條件),學生能用化學方程式表示變化過程。
(四)、表現程度
表現程度指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表現水準,用以測量學生學習的結果所達到的程度。這個要素表明了行為合格的最低要求,教師可以用它不定期衡量學生的行為是否合格,學生也能夠以此來檢查自己的行為與學習目標之間是否還有差距。如「能准確無誤地說出……」「詳細地寫出……」「客觀正確地評價……」等表述中的狀語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標水平的表現程度,以便檢測。可以用定量、定性或定量與定性相結的方法來表示。
例7:化合價與化學式知識與技能目標:
會寫化學式和求化合價。這樣陳述沒有行為條件,也沒有學習水平的描述。
應該表述為:通過化合價與化學式學習(行為條件)學生(行為主體)能根據化學式求(行為動詞)元素的化合價,能根據化合價正確(表示程度)書寫(行為動詞)化學式。
例8:復分解反應
規范的化學教學目標陳述:通過復分解反應條件的學習(行為條件),學生(行為主體)能正確(表示程度)判斷(行為動詞)酸、鹼、鹽之間能否發生復分解反應。
採用ABCD表述法,並不意味著四個要素必須一應俱全。其中只有行為要素不能省略,而其他三個要素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適當省略。
二、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目標的全面性
設計化學教學目標時,只重視知識一技能目標,忽視了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目標,或對三維目標模糊不清,沒有分類陳述。這主要是因為對化學課程三維目標理解不到位。
新課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貫徹與落實,能充分反映教師的價值趨向。三維目標可以概括為:要學習什麼內容(知識與技能),怎麼才能學會這些內容(過程與方法),帶著什麼樣的心情學會這些內容(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化學教學中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為:知識與技能為載體,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生成要以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為依託和中介,這三者密切聯系,相互支撐,形成有機整體,對提高學生全面的科學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例9: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的教學目標
①能說出並能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
②初步學會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裝置、收集方法和驗證方法。
⑶初步形成實驗室製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這種表述,三維目標模糊不清,沒有分類陳述且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游離於知識與技能目標之外,游離於教學內容和任務之外。
規范的教學目標陳述:
⑴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能說出並能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知識)
②初步學會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裝置、收集方法和驗證方法。(技能)
⑵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研究(比較法)與實踐(實驗法),初步形成實驗室製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研究與實踐過程中,形成相互合作、勤於思考、嚴謹求實、勇於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二)區分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
化學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化學課程目標是指
化學教育目標,是預先確定的要求學生通過化學課程的學習所應達到的學習結果。教學目標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習的目標,是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甚至是每個教學環節、教學活動應達到的具體目標。化學教學目標的制訂不能以具體內容標准來代替相應的化學課時目標,而應從課程目標、具體內容標准、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來制訂化學教學目標。
例10:分子和原子
課標要求: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構成物質
的微粒。
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構
成物質的微粒。
直接用課標內容代替教學目標,缺乏可以測量與觀察的行為動
詞。應從身邊的現象和簡單的實驗入手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獲得的苯分子的圖像、「移走硅原子構成的文字」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
三、幾點建議
深入研究課標、教材、學生
一是深入鑽研課標。國家課程標準是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它
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導性的地位和作用,也是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直接依據。可以說,教師對課程標準的領悟程度,將直接決定著新課程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是深入研究教材。新教材本身就是按三維目標設計的,除了知
識點,也考慮了方法、情感因素,需要教師去仔細體味,充分挖掘。新教材在內容安排上具有較大的彈性,教師在使用時必須進行加工處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教材,准確地制訂好教學目標,發揮好教材應有的作用。
三是深入研究學生。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是要充分考慮學生在知識技能方面的准備情況和思維特點,掌握學生的認知水平,以便確定雙基目標;其次是要充分考慮學生在情感態度方面的適應性,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再次是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差異、個性特點和達標差距,以便按照課程標准確定教學目標要求及出發點,為不同狀態和水平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最佳發展的教學條件。
2.加強個人備課、集體研討、校本教研活動
新課程以來我們一直強調集體備課,而同時帶來的問題是教師重
集體備課,輕個人備課,常常會變成「一人備課,集體上課」,平時的集體備課沒有個人備課基礎,缺少研討,流於形式,再加上現在的信息渠道暢通,提供了各年級與教材配套的課件、教案等教學資源,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教師常規的教學能力,有些教師平時自己從沒制訂過教學目標,只是抄現成的教學目標。所以,要加強在個人備課基礎上的集體備課,提高集體備課的質量。
❽ 化學課程的三維目標與化學學科五大是什麼
核心素養是三維目標的深化和具體化,核心素養的形成離不開三維目標。
教育要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人,因此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涉及學科知識,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筆者認為化學核心素養中的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便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一個較為具體的方面。筆者對中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弱電解質的電離」相關內容的教材進行分析得出:國外「弱電解質的電離」教材內容涉及了電離理論化學史;人教版教材沒有電離前後的對比示意圖,魯科版有電離前後的對比示意圖,但沒有標注數量變化。加拿大教材用圖和數量給學生呈現部分電離的程度並呈現人物插圖,如阿累尼烏斯、布朗斯特和湯馬士.馬丁.勞里,大大加強了教材的人文性和藝術性,增強了教材的素質教育內涵。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利用化學史及人類事件並多向學生傳播化學與生活與社會的正能量,有助於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的養成。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概括性強、理論高度高,具體實施起來不僅是對學生提高了要求,更是對教學及教師的挑戰。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掌握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體系,了解核心素養體系與之前的「三維目標」的關系,認識到化學核心素養更多的是在思維能力層面上,只有讓學生掌握化學學科內在的規律才能更好地使學生的認知發生飛躍。由於中學化學知識具有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必須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整體性,因此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真正的內化需要教師和學生不斷學習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