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化學方程式裡面的電子的轉移我始終不太懂,請給我說說是怎麼轉移的,!!
首先,凡是元素化合價發生變化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
電子從還原劑轉移到氧化劑
電子帶的是負電,所以電子走了之後,原來的元素就會帶上正電,化合價升高。
【口訣】——失、升、氧
意思是——【失去電子,升高化合價,發生氧化反應。】符合這3樣的反應物是【還原劑】。
所以反過來,則是得,降,還。即得到電子,降低化合價,發生還原反應,符合這三樣得反應物是氧化劑。
一般來說記住【失升氧】就可以了。
簡單的舉例
Zn + 2HCl = H2 + ZnCl2
Zn 本來是0價,它作為還原劑,失去了兩個電子,化合價升高成為Zn2+,生成氧化產物。
電子則轉移到溶液中的H+上。電子帶負電,H+帶正電,於是乎結合後,H+化合價降低為0價,形成單質H2,為還原產物。
電子總數固定,不過是從一種元素上「飛」到另外一種元素上。所以一旦反應中有化合價變化,便意味著電子發生轉移。而且氧化還原反應,一定是相關聯發生的。有氧化反應就有還原反應。有元素化合價降低就有元素化合價升高。
至於轉移電子的數量,可以這樣理解。
還是這個例子。
Zn + 2HCl = H2 + ZnCl2
Zn升高了2價,所以轉移了2個電子。所以有兩個H+得到電子變成H2。
再舉一個
C + O2 = CO2
反應物中,C和O都是單質,化合價為0。 CO2中,O為-2價,C為+4價。
用電子轉移的目光看:一個零價的C從0升到+4價,失去了4個電子,發生氧化反應。於是O2(此時把O看成兩個獨立的氧原子也可以)則肯定是得到了4個電子,發生還原反應,化合價降低。4個電子分給兩個O原子,於是每個O原子降2價,於是氧原子為-2價。
❷ 化學元素從三價到二價是得到電子嗎
糾正錯誤:被還原,應該是得電子!
所以 Fe3+得1個電子形成Fe2+,Fe2+再得2個電子形成Fe單質.
· Fe3+ Fe2+ Fe
電子數 23 24 26
❸ 金屬元素在化學變化中什麼電子
在化學變化中,金屬元素的原子___失去__電子,形成帶__正___電荷的__陽___離子.非金屬元素的原子__得到___電子,形成帶__負___電荷的___陰__離子.
❹ 在化學中,你怎麼知道一個元素是原子、離子、電子又怎麼知道元素與元素能化學反映
首先,化學反應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元素就是元素,是一個代號,元素(Chemical 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比如,氫元素就包括氕氘氚三種原子。原子構成了分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 如果核外電子丟失或者得到電子,這個原子就變成了離子
之後,能否反映,就看電子是否能夠轉移,我估計你現在是初三或者高一,等你上了大學就有很多化學計算能夠解釋,但是現在,你最好根據背下來的東西判斷能否發生反應。如下:
①金屬 + 氧氣金屬氧化物
除Ag、Pt、Au外的金屬,一般都可與氧氣發生化合反應,金屬越活潑與氧化合就越容易,反應就越劇烈.金屬氧化物大多數是鹼性氧化物.
②鹼性氧化物 + 水可溶性鹼
可溶性鹼對應的鹼性氧化物能與水反應生成對應的鹼,K2O、Na2O、BaO都能跟水反應.Ca(OH)2微溶於水,它對應的CaO也能與水反應.其餘的鹼性氧化物一般與水不反應或不易反應.
③鹼鹽
由鹼轉化成鹽的途徑有三個:
鹼 + 酸性氧化物鹽 + 水
鹼 + 酸鹽 + 水
鹼 + 某些鹽另一種鹼 + 另一種鹽
④鹼鹼性氧化物 + 水
不溶性的鹼在加熱的條件下,一般可分解為對應的鹼性氧化物和水.鹼中的金屬越不活潑,則該鹼越容易分解.
⑤非金屬 + 氧氣非金屬氧化物
除F2、Cl2、Br2、I2外的非金屬,一般都可直接與O2反應生成非金屬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大多數是鹼性氧化物.
⑥酸性氧化物 + 水含氧酸
除不溶性的SiO¬2外,常見的酸性氧化物都可與水反應生成對應的含氧酸.
⑦酸鹽
由酸轉化成鹽的途徑有四個:
某些金屬 + 某些酸鹽 + 氫氣
酸 + 鹼性氧化物鹽 + 水
酸 + 鹼鹽 + 水
酸 + 某些鹽另一種酸 + 另一種鹽
⑧酸酸性氧化物 + 水
在一定條件下含氧酸分解可生成酸性氧化物(酸酐)和水.
⑨金屬 + 非金屬無氧酸鹽
此處的非金屬H2、O2除外.當金屬越活潑,非金屬也越活潑時,反應就越容易進行.
⑩酸性氧化物 + 鹼性氧化物含氧酸鹽
強酸(H2SO4、HNO3)的酸酐與活潑金屬的氧化物在常溫下即可反應,其餘的需在加熱或高溫條件下才能發生反應.
11 鹼性氧化物 + 酸鹽 + 水
強酸(H2SO4、HNO3、HCl)可與所有鹼性氧化物反應,弱酸(H2CO3、H2S等)只能和活潑金屬的氧化物反應.
12 酸性氧化物 + 鹼鹽 + 水
酸性氧化物在一般條件下都可與強鹼溶液反應,但SiO2與NaOH固體(或KOH固體)需在強熱條件下才發反應.
13 酸 + 鹼鹽 + 水
參加反應的酸和鹼至少有一種是易溶於水的.
14 鹼 + 鹽另一種鹼 + 另一種鹽
參加反應的鹼和鹽必須都能溶於水,同時生成物中必須有難溶物或容易揮發的鹼(NH3•H2O).
15 酸 + 鹽另一種酸 + 另一種鹽
酸和鹽反應的前提條件比較復雜,在現階段應掌握以下幾點:
這里所說的酸和鹽的反應是在水溶液中發生的復分解反應,必須符合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酸與鹽才能發生反應.
如果反應物中的鹽是難溶物,那麼生成物必須都是可溶的,否則反應將不能繼續進行.在實驗室用石灰石製取CO2時,只能選用鹽酸而不能用硫酸,就是這個道理.
必須掌握弱酸鹽(如Na2CO3、CaCO3)跟強酸HCl、H2SO4、HNO3的反應,和生成BaSO4、AgCl的反應.
16 鹽 + 鹽另兩種鹽
參加反應的兩種鹽必須都能溶於水,若生成物中有一種是難溶性的鹽時,則反應可以進行.
17 金屬 + 鹽另一種金屬 + 另一種鹽
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排在前面的金屬(K、Ca、Na除外)能把排在後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里置換出來.
17金屬 + 酸鹽 + 氫氣
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排在氫前的金屬能從酸溶液中把氫置換出來.這里的酸主要是指鹽酸和稀硫酸.濃硫酸和硝酸因有強氧化性,跟金屬反應時不會生成氫氣,而是生成鹽、水和其它氣體.
寫了這么多很辛苦的,望採納~~~
❺ 化學元素周期表的電子排布怎麼看
現在發現的都在7層內。而每層一般有4個亞層,即s
p
d
f四個亞層,s有1條軌道,p有3條軌道,d有5條軌道,f有7條軌道,每條軌道中最多容納兩個向相反方向旋轉的電子。但是第一層沒有p
d
f層,第二層沒有d
f層,第三層沒有f
層,第四層後四個亞層都有。
電子層從內到外依次是s
p
d
f層,其中s層最多2個電子,p層最多6個電子,d層最多10個電子,而f層最多14個電子。例如氫原子的電子排布是1s1,鋰原子電子排布是1s22s1,氧的是1s22s22p4,而鈉的是1s22s22p63s1,等等
❻ 關於高中化學元素的得電子能力
與H化合需要搶奪H的外圍電子形成離子鍵或者共價鍵,由於H只有一個質子,對電子的束縛能力較弱,所以與之化合越容易表明該元素得電子能力越強。化學鍵的本質是兩個原子的原子核與共用電子對的相互作用,氫化物越穩定,化學鍵鍵能越高,則斷裂所需要的能量越多,表明原子核對電子對的約束越強,即得電子能力越強(這里所指的是氣態氫化物,斷鍵表現為均裂)
酸性本質上是溶液中氫離子的濃度,濃度越高,酸性越強;酸的電離屬於異裂,H原子失去電子成為質子,失去電子的難易程度表明了對應酸根離子中心原子對電子的束縛能力,越容易失去電子,則中心原子對電子的束縛能力越強,對應元素的得電子能力越強
其實比較元素得電子能力最有效且簡單的方法還是比較他們的電負性,電負性越大,得電子能力越強
❼ 化學元素的電子排列規則
還是以一個高中生的經歷給你講吧!電子核外分布的原則是能級,用不同的量子數來描述。比如"主量子數」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電子層數,用n表示,有k,l,m,n,o,p,q...然後是角量子數,就是電子壓層,也就是你看到的spdf之類。基本情況可以理解為電子層中有電子亞層,電子亞層中有分布電子軌道,每根軌道最多可以運行相反方向的兩個電子。s,p,d,f四個亞層中分別有1,3,5,7根軌道,也就是說s,p,d,f最多可以容納2,6,10,14個電子。至於你看到的化學書上的外層核外電子排布,就又比較深奧了,說個一般的規律吧z=0.7n+l,n是電子層數,k,l,m,n分別對應1,2,3,4.l對應亞層,spdf分別對應0123。算出這些後知道z值,比一比就知道哪個亞層在前面了,z越小能量越低,越靠近原子核。我也不可能全部給你講,買本書去看吧!高中生不該只沉浸於課本哦!
❽ 化學元素核外電子排布規律是什麼
核外電子層排布的規律是2*n^2
n是電子層數
如果是三層
那就是2*9=18
也就是說這第三層排完18個電子才到第四層
但K
Ca
不是這樣
他們分別是2
8
8
1
;2
8
8
2
1.原子各電子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是2n2
鈮Nb:2,8,18,13
鉬MO:
2,8,18,13,1
鈀Pd:
2,8,18,18
Uuu:2,8,18,32,32,18,1
Uub:2,8,18,32,32,18,2
Uuq:2,8,18,32,32,18,4
電子在原子核外運動狀態是相當復雜的。一個電子的運動狀態取決於它所處的電子層、電子亞層、軌道的空間伸展方向和自旋狀況。科學實驗還告訴我們,在一個原子里不可能存在著電子層、電子亞層、軌道的空間伸展方向和自旋狀況完全相同的兩個電子。這個原理叫泡利不相容原理。根據這個原理,可以知道每一個軌道中只能容納兩個自旋相反的電子。根據這一點,可以推算出每個電子層中最多可容納的電子數。
2.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
核外電子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規則。以上已經提到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就是在不違背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前提下,核外電子總是盡先佔有能量最低的軌道,只有當能量最低的軌道占滿後,電子才依次進入能量較高的軌道。也就是盡可能使體系能量最低。洪特規則是在等價軌道(指相同電子層、電子亞層上的各個軌道)上排布的電子將盡可能分佔不同的軌道,且自旋方向相同。後來經量子力學證明,電子這樣排布可能使能量最低,所以洪特規則也可以包括在能量最低原理中。
3.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跟原子結構的關系
從化學的觀點來看,金屬原子易失電子而變成陽離子,非金屬原子易跟電子結合而變成陰離子。元素的原子得失電子的能力顯然跟原子核對外層電子特別是最外層電子的引力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而原子核對外層電子的吸引力的強弱主要與原子核的核電荷數、原子半徑和原子的電子層結構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