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化學科學家的事跡
門捷列夫與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19世紀中期,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制定了化學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出生於1834年,他出生不久,父親就因雙目失明出外就醫,失去了得以維持家人生活的教員職位。門捷列夫14歲那年,父親逝世,接著火災又吞沒了他家中的所有財產,真是禍不單行。1850年,家境困頓的門捷列夫藉著微薄的助學金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後來成了彼得堡大學的教授。
幸運的是,門捷列夫生活在化學界探索元素規律的卓絕時期。當時,各國化學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幾十種元素的內在聯系規律。
1865年,英國化學家紐蘭茲把當時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順序進行排列,發現無論從哪一個元素算起,每到第八個元素就和第一個元素的性質相近。這很像音樂上的八度音循環,因此,他乾脆把元素的這種周期性叫做「八音律」,並據此畫出了標示元素關系的「八音律」表。
顯然,紐蘭茲已經下意識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點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過,條件限制了他作進一步的探索,因為當時原子量的測定值有錯誤,而且他也沒有考慮到還有尚未發現的元素,只是機械地按當時的原子量大小將元素排列起來,所以他沒能揭示出元素之間的內在規律。
可見,任何科學真理的發現,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都會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為的。當年,紐蘭茲的「八音律」在英國化學學會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無譏諷的口吻問道:「你為什麼不按元素的字母順序排列?」
門捷列夫顧不了這么多,他以驚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艱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將當時已知的仍種元素的主要性質和原子量,寫在一張張小卡片上,進行反復排列比較,才最後發現了元素周期規律,並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宣稱: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來,在物質上會出現明顯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決定元素的性質;可根據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後來一個個發現新元素的實驗證實,反過來,元素周期表又指導化學家們有計劃、有目的地尋找新的化學元素。至此,人們對元素的認識跨過漫長的探索歷程,終於進入了自由王國。
門捷列夫,這位化學巨人的元素周期表奠定了現代化學和物理學的理論基礎。
在他死後;人們格外懷念這位個子魁偉,留著長發,有著碧藍的眼珠、挺直的鼻子、寬廣的前額的化學家。他生前總是穿著自己設計的似乎有點古怪的衣服。上衣的口袋特別大,據說那是便於放下厚厚的筆記本——他一想到什麼,總是習慣地立即從衣袋裡掏出筆記本,把它順手記下。
門捷列夫生活上總是以簡朴為樂。即使是沙皇想接見他,他也事先聲明——平時穿什麼,接見時就穿什麼。對於衣服的式樣,他毫不在乎,說:「我的心思在周期表上,不在衣服上。」他的頭發式樣也很隨便。那時,男人們流行戴假發,對此,門捷列夫總是搖著頭說:「我喜歡我的真頭發。」
捷列夫把元素卡片進行系統地整理。門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時間的教授突然熱衷於「紙牌」感到奇怪。門捷列夫旁若無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紙牌那樣,收起、擺開,再收起、再擺開,皺著眉頭地玩「牌」……
冬去春來。門捷列夫沒有在雜亂無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內在的規律。有一大,他又坐到桌前擺弄起「紙牌」來了,擺著,擺著,門捷列夫像觸電似的站了起來,在他面前出現了完全沒有料到的現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質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從上到下地逐漸變化著。
門捷列夫激動得雙手不斷顫抖著。「這就是說,元素的性質與它們的原子量呈周期性有關系。」門捷列夫興奮地在室內踱著步子,然後,迅速地抓起記事簿在上面寫道:「根據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學性質的近似性試排元素表。」
1869年2月底,門捷列夫終於在化學元素符號的排列中,發現了元素具有周期性變化的規律。同年,德國化學家邁爾根據元素的物理性質及其他性質,也制出了一個元素周期表。到了1869年底,門捷列夫已經積累了關於元素化學組成和性質的足夠材料。
元素周期律一舉連中三元,使人類認識到化學元素性質發生變化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把原來認為各種元素之間彼此孤立、互不相關的觀點徹底打破了,使化學研究從只限於對無數個別的零星事實作無規律的羅列中擺脫出來,從而奠定了現代化學的基礎。
誰發現了苯的結構
誰發現了苯的結構?你要是向任何一名化學教師提這樣一個問題,一定會得到千篇一律的答案——19世紀著名的德國化學家凱庫勒(F.A.Kekule 1829——1896)!他在1865年發表了一篇明確給出苯的六員環的結構圖,這篇文章登載在法國化學會會志該年第3卷第二期第98頁上。
可是……
1995年,奧地利發行了一張郵票,中間是一幀畫像,畫像上方寫著:紀念約瑟夫。勞施密特(Josef Loschmidt)逝世100周年,這說明畫中人是勞施密特;郵票的左下角畫著一個用試管夾夾持的裝有深色溶液的試管,這表明勞施密特是位化學家;令人感興趣的是郵票的右下角畫著許多連環套似的大大小小的圓圈,臨摹如下:
這些連環套是什麼?
原來,這是勞施密特畫的肉桂酸的結構式。肉桂酸,樟屬肉桂的樹皮里的一種芳香物質——肉桂的衍生物,肉桂是人們很早就懂得用於烹調的香料。用現代的結構式來翻譯勞施密特的結構式,肉桂酸就是:
這正是人們現在知道的肉桂酸的結構式!這個結構式里有一個大圈,這就是苯環。如果你知道這個結構式是在凱庫勒發現苯的結構之前給出的,你就不得不為之驚嘆!原來,在偉大的凱庫勒發現苯環結構之前,他,約瑟夫。勞施密特,一名不知名的奧地利中學教師早在1861年就已經得知苯環的結構了。後來人們在勞施密特寫的「化學研究第一卷」里看到,勞施密特用這樣的結構式畫了許許多多有機物的正確的結構式,其中有許多結構式是含苯環的,肉桂酸只是其中之一。
勞施密特不僅對有機化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還應當提到的是,正是他第一個測定了阿伏加德羅常數。因此,沒有哪一位歐洲的中學生不把阿伏加德羅常數叫做勞施密特常數的,而且,這個物理量的符號在歐洲多是用勞施密特(Loschmidt)的第一個字母L表示的。
值得一提的是,告訴我們是勞施密特而不是凱庫勒發現苯的結構的是里查德。安舒茨(Richard Anschochtz),令人敬佩的是,他是凱庫勒的學生!除了苯的結構問題,他還告訴人們,碳的四價,也不是如同公認的那樣是在1865年由凱庫勒首先提出的,而是由一名英年早逝的蘇格蘭化學家庫伯(Archibald Scott Couper)在1858年就已經先提出來了。
還應重復一句:勞施密特跟偉大的凱庫勒的地位相差很大——他只不過是一名奧地利中學教師!歷史資料里並沒有說,偉大的凱庫勒是否預先讀過勞施密特的文章,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勞施密特畫的苯環結構圖絕對是在凱庫勒做夢之前。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作為傑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書:《瑪麗亞·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為她艱苦、辛酸和奮斗的生命歷程描繪了一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像。
居里夫人:兩次榮獲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
在世界科學史上,瑪麗·居里是一個永遠不朽的名字。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以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並因此而成為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學科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
㈡ 化學家有哪些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 約翰·道爾頓(John Dalton) 安托萬—洛朗·拉瓦錫(Antoine—Laurent Lavoisier) 皮埃爾·居里(Pierre Curie) 瑪麗·居里(Marie Curie) 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Frederic Joliot-Curie) 伊雷娜·約里奧—居里(Irène Joliot—Curie) 漢弗萊·戴維(Humphry Davy) 羅伯特·玻意耳(Robert Boyle) 約瑟夫·路易·蓋—呂薩克(Joseph Louis Gay—Lussac) 瓊斯·雅可比·貝采里烏斯(Jons Jakob Berzelius) 約翰·魯道夫·格勞伯(Johann Rudolf Glauber) 卡爾·威廉·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 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 卡爾•肖萊馬(Carl Schorlemmer)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 李遠哲(Yuan Tseh Lee) 錢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 下村修(Osamu Shimomura ) 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lfie) 萬卡特拉曼·拉瑪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馬斯·斯泰茨(Thomas A.Steitz) 阿達·約納什(Ada E.Yonath) 葛洪 盧嘉錫 侯德榜 黃鳴龍 張青蓮 袁翰青 李方訓 柳大綱 黃憲 蔣明謙 楊承宗 王琎 高濟宇 勒夏特列(Henri Louis Le Chatelier) 邁克爾·格蘭澤爾(Michael Gratzel) 傑奎琳·巴頓(Jacqueline K. Barton) 貝恩德·吉斯(Bernd Giese) 加里·舒斯特(Gary B. Schuster) 本傑明·李斯特(Benjamin List) 傑弗里·伯德 Zinin 林納斯·卡爾·鮑林(Linus Carl Pauling) 約瑟夫·普利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 傅鷹 海特勒(Walter Heinrich Heitler) 歐仁·舒萊爾 拉斯-貝克那登 曾昭掄 Barry Martin Trost 孟鴻 理查德·施羅克 卡西來爾·芬克 特拉維斯·麥克林 D.基林
最偉大的化學家-門捷列夫
偉大的女科學家-居里夫人 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巴斯德 20世紀最偉大的化學家-萊納斯·卡爾·鮑林
㈢ 化學家及其成就
羅伯特·虎克
發現了形變同應力成正比的固體彈性定律,製成了 波義耳顯微鏡,觀察到植物細胞。
波義耳
波義耳一馬略特定律: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溫度不變時,它的壓強和體積成反比著作《懷疑派化學家》《關於空氣彈性及其物理力學的新實驗》《懷疑派化學家》可以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
格勞伯
對金屬冶煉、酸鹼鹽的製取有較多的研究,對於振興德國的工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著作《新的哲學熔爐》
卡文迪許
論文「論人工空氣的實驗」。這篇論文主要介紹了他對固定空氣(即二氧化碳,在化學命名法提出之前,人們是這樣稱呼二氧化碳的)、易燃空氣(即氫氣)的實驗研究。測得固定空氣比普通空氣重1.57倍,確認了水是由氫氣和氧氣化合而成的,實驗驗證了萬有引力定律的科學性發現了比熱的測定法。他還運用萬有引力定律,通過實驗測定出地球的密度為水的密度的5.5倍,
布萊克
1754年發現了固定空氣(二氧化碳)
約瑟夫·普利斯特列
編著出版過《基礎英語語法》和《語言學原理》寫過《口才學和辯論學講義》。1764年,愛丁堡大學授予他法學博士。從此,他開始了科學生涯,著有《電學史》一書,1766年他被推薦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他證明,植物吸收「固定空氣」可以放出「活命空氣」(實則氧氣)。還發現「活命空氣」既可以維持動物呼吸,又能使物質更猛烈地燃燒。皇家學會曾授予他卡普里獎。他出版過巨著《關於種種空氣的實驗與觀察》(三卷).以後他的研究成果又匯集於《與自然科學各個部門有關的實 驗與觀察》(三卷)。
卡爾·威爾海姆·舍勒
氧氣的發現人之一,同時對氯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多種氣體,都有深入的研究。假說:「空氣是由兩種性質不同的流體組成,其中一種表現出不能吸引燃素的性質,即不助燃,而占空氣總量1/3到1/4的另一種流體,則特別能吸引燃素;即能助燃。舍勒還把不助燃的空氣稱為「濁空氣」,把助燃的空氣稱為「火空氣」,火空氣實際上就是現在大家熟悉的氧氣。
約翰·道爾頓
近代化學之父。1808年繼承古希臘樸素原子論和牛頓微粒說,提出原子學說,其要點:(1)化學元素由不可分的微粒—原子構成,它在一切化學變化中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2)同種元素的原子性質和質量都相同,不同元素原子的性質和質量各不相同,原子質量是元素的基本特徵之一。(3)不同元素化合時,原子以簡單整數比結合。推導並用實驗證明倍比定律。如果一種元素的質量固定時,那麼另一元素在各種化合物中的質量一定成簡單整數比。 發現混合氣體中,各氣體的分壓定律。最先從事測定原子量工作,提出用相對比較的辦法求取各元素的原子量,並發表第一張原子量表,為後來測定元素原子量工作開辟了光輝前景。建議用簡單的符號來代表元素和化合物的組成。
安托萬-洛朗·拉瓦錫
1768年,他被評選為法國科學院的「名譽院士」。在《化學概要》這篇論文中,拉瓦錫除了正確地描述燃燒和吸收這兩種現象之外,在歷史上還第一次開列出化學元素的准確名稱。從試驗的角度驗證並總結了質量守恆定律。為了表明守恆的思想,用等號而不用箭頭表示變化過程,正是現代化學方程式的雛形。拉瓦錫最重要的發現:燃燒原理,即燃燒是物質同某種氣體的一種結合。
亨弗利·戴維
戴維先後在電化學、建立酸的氫學說、發現碘元素、發明礦用安全燈、創制電弧燈等方面作出貢獻。1303年他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807年出任皇家學會秘書, 1820年被選為皇家學會會長。發現鉀、鈉兩元素。
蓋-呂薩克
1805年研究空氣的成分。在一次實驗中他證實:水可以用氧氣和氫氣按體積1∶2的比例製取。1808年他證明,體積的一定比例關系不僅在參加反應的氣體中存在,而且在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也存在。
李比希
他用實驗方法證明:植物生長需要碳酸、氨、氧化鎂、磷、硝酸以及鉀、鈉和鐵的化合物等無機物;人和動物的排泄物只有轉變為碳酸、氨和硝酸等才能被植物吸收。這些觀點是近代農業化學的基礎。著有《有機物分析》、《生物化學》、《化學通信》、《化學研究》、《農業化學基礎》、《關於近世農業之科學信件》等。1829年發現並分析馬尿酸;1831年發現並製得氯仿和氯醛;1832年與F.維勒共同發現安息香基並提出基團理論,為有機結構理論的發展作出貢獻;1839年提出多元酸理論。
維勒
1828年他發表了「論尿素的人工製成」一文,引起了化學界的震動。這被認為是第一次人工合成有機物,對當時流行的生命力學說是巨大的沖擊,並開創了有機合成的新時代。他還曾研究苦杏仁油,發現了氫醌、尿酸,可卡因等。1827年和1828年發現了鋁和鈹兩種元素。對硼、鈦、硅的化合物進行了廣泛研究並發現了硅的氫化物。
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徐壽
直到1884年逝世,徐壽共譯書17部,105本,168卷,共約287萬余字。其中譯著的化學書籍和工藝書籍有13部,反映了他的主要 貢獻。徐壽所譯的《化學鑒原》、《化學鑒原續編》、《化學鑒原補編》、《化學求質》、《化學求數》、《物體遇熱改易記》、《中西化學材料名日表》,加上徐建寅譯的《化學分原》。合稱化學大成,將當時西方近代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學以及化學實驗儀器和方法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這幾本書和徐壽譯著的《西藝知新初集》,《西藝知新續集》這一套介紹當時歐洲的工業技術的書籍被公認是當時最好的科技書籍。此外,徐壽在長期譯書中編制的《化學材料中西名目表》、《西葯大成中西名目表》對近代化學在我國的傳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歐內斯特·盧瑟福
他關於放射性的研究確立了放射性是發自原子內部的變化。放射性能使一種原子改變成另一種原子,而這是一般物理和化學變化所達不到的;這一發現打破了元素不會變化的傳統觀念,使人們對物質結構的研究進入到原子內部這一新的層次,為開辟一個新的科學領域——原子物理學,做了開創性的工作1912年,盧瑟福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現象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人工核反應的實現是盧瑟福的另一項重大貢獻。論證了原子的核模型,因而一舉把原子結構的研究引上了正確的軌道,於是他被譽為原子物理學之父。由於電子軌道也就是原子結構的穩定性和經典電動力學的矛盾,才導致玻爾提出背離經典物理學的革命性的量子假設,成為量子力學的先驅。
。
㈣ 說出10個化學學家的名字
門捷列夫
拉瓦錫
波義耳
拜耳
盧瑟福
居里(居里夫人)
道爾頓
諾貝爾
波爾
湯姆生
㈤ 有關化學科學家喜愛化學的名言
我國著名化學家傅鷹教授曾說:「化學給人以知識,化學史給人以智慧。」
㈥ 化學,化學家的英文分別是什麼
化學 chemistry ['kemɪstrɪ] n. 化學;物質的化學組成(或性質),化學作用(現象);(常指有強
烈性吸引力的)兩人間的關系;〈比喻〉神秘的變化(過程)
化學家chemist [ˈkemɪst] n. 化學家;葯劑師;葯商;葯房
㈦ 化學家有哪些著名人物
1、阿莫迪歐·阿伏伽德羅(Amedeo Avogadro,1776年8月9日—1856年7月9日),義大利物理學家、化學家。阿伏伽德羅出生於義大利西北部皮埃蒙特大區的首府都靈,是當地的望族,阿伏伽德羅的父親菲立波,曾擔任薩福伊王國的最高法院法官。
父親對他有很高的期望。阿伏伽德羅勉強的讀完中學,進入都靈大學讀法律系,成績突飛猛進。1811年發表了阿伏伽德羅假說,阿伏伽德羅定律。
阿伏伽德羅30歲時,對研究物理產生興趣。後來他到鄉下的一所職業學校教書,1815年1月與馬西亞結婚。1832年,出版了四大冊理論物理學。為了紀念他,NA稱為阿伏伽德羅常量。
㈧ chemistry形容詞形式是什麼
chemical
英['kemɪkl];美['kemɪkl]
adj.化學的;n.葯品;化學物
相關的詞有:
1、chemic,作名詞時,意為化學,化學家;作形容詞時,意為化學的。
2、chemist是名詞,意為化學家,葯劑師,葯房,葯商。
3、chemically是副詞,意為用化學,化學地,化學上地,以化學方法。
(8)化學學家怎麼形容擴展閱讀:
drug,medicine,medication,chemical這些名詞都有「葯」之意。
1、drug普通用詞,含義廣泛,可指任何用於預防或治療肉體上或精神上疾病的葯品。用復數形式時,多指毒品。
2、medicine普通用詞,可指葯物的總稱,也指一切有利於健康的東西。
3、medication指醫生開給病人用的一切葯物,從最簡單的阿斯匹林到最復雜的葯物。
4、chemical多指工業或化學中的葯品,有時也指醫葯中的葯品。
㈨ 化學界最厲害的化學家
人類化學的發展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道路,公元前1500年從煉丹術開始,有了化學的影子,經過了幾代科學家前赴後繼的不謝努力,終於使化學這門學科得以確立,化學的發展離不開這些熠熠生輝的名字,小析姐總結出了十位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快來看看有你的偶像嗎。
第一位 拉瓦錫
安托萬-洛朗·德·拉瓦錫,出生於1743年8月26日,是法國貴族,被廣泛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提出了元素的定義,命名了氧和氫,預測了硅,發表了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
他為後人留下的傑作是《化學概要》,這篇論文標志著現代化學的誕生。在這篇論文中,拉瓦錫除了正確地描述燃燒和吸收這兩種現象之外,在歷史上還第一次開列出化學元素的准確名稱。名稱的確立建立在物質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這個基礎之上。
拉瓦錫的對化學的第一個貢獻便是從實驗的角度驗證並總結了質量守恆定律。這些劃時代的貢獻,足以讓他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被人們稱為「近代化學之父」。不幸的是,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台而死,實在可惜!
第二位 道爾頓
約翰·道爾頓,生於1766年9月6日的英國。近代原子理論的提出者。化學中的新時代是隨著原子論開始的。1808年繼承古希臘樸素原子論和牛頓微粒說,提出原子學說 。最先從事測定原子量工作,提出用相對比較的辦法求取各元素的原子量,並發表第一張原子量表,為後來測定元素原子量工作開辟了光輝前景。
道爾頓患有色盲症,這種病的症狀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開始研究這個課題,最終發表了一篇關於色盲的論文──曾經問世的第一篇有關色盲的論文。後人為了紀念他,又把色盲症叫做道爾頓症。道爾頓一生宣讀和發表過116篇論文,主要著作有《化學哲學的新體系》兩冊。
第三位 門捷列夫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生於1834年2月7日,俄羅斯科學家,門捷列夫的最大貢獻是發現了化學元素周期律。今稱門捷列夫周期律。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並據以預見了一些尚未發現的元素。
他的名著、伴隨著元素周期律而誕生的《化學原理》,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被國際化學界公認為標准著作,前後共出了八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
第四位 波義耳
羅伯特·波義耳,生於1627—1691的英國,化學史家都把1661年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年代,因為這一年有一本對化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著作出版問世,這本書就是《懷疑派化學家The Skeptical Chemist》,它的作者是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波義耳。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也同意這一觀點,他們譽稱「波義耳把化學確立為科學」。
推翻了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說,波義耳通過一系列實驗,對這些傳統的元素觀產生了懷疑。他指出:這些傳統的元素,實際未必就是真正的元素。固為許多物質,比如黃金就不含這些「元素」,也不能從黃金中分解出硫、汞、鹽等任何一種元素。
第五位 舍勒
卡爾•威爾海姆•舍勒,生於1742年12月19日,是瑞典著名化學家,氧氣的發現人之一,同時對氯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多種氣體,都有深入的研究。
舍勒正式發現氧氣可以定在1773年以前,比英國的普利斯特列發現氧氣要早一年。舍勒著有《火與空氣》一書,介紹了製取氧氣的方法比較多,主要有:
(1)加熱氧化汞(Hg0);
(2)加熱硝石(KNO3);
(3)加熱高錳酸鉀 (KMnO4);
(4)加熱碳酸銀(AgCO3)、碳酸汞(HgCO3)的混合物。
舍勒1775年當選為瑞典科學院成員,他的工作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利益,為化學事業奉獻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