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球上有很多化學元素,這些元素是從哪裡
最初出現在宇宙中的,是來自於大爆炸後形成的輕元素,它們後來形成了最早的恆星。約50億年前,太陽、地球、火星、木星... ...它們形成於同一塊星雲,所以都各自繼承了一部分元素;但元素們(包括重元素們)大多是在太陽上,地球總質量只有太陽的0.0003%,太陽自己還可以合成重元素,而像地球這樣的行星是不行的。但是,即便在數量上差異很大,對於地球人來說,一丁點的比例也就足夠了。
❷ 化學用語有哪些
氧化、還原、取代、氧化、分子、原子、離子、電子、原子核、質子、中子
❸ 特定的地球化學省
一定區域中某些成礦元素的背景含量高,是形成礦床的有利物質基礎,也是形成超大型礦床的必要前提。如我國華南地區的地球化學異常圖上(謝學錦等,1996,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展示),W,Sn背景含量高,是在該區形成鎢、錫超大型礦床的物質基礎。而在華北克拉通,據張本仁等(1994)研究,Au,Mo豐度值高,是形成華北金、鉬礦床的有利條件。一些學者強調這種不同地塊內地球化學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將富含某種(些)金屬的地塊稱為地球化學省或地球化學塊體(Geochemical Block),並用以解釋某些地塊中常產出某種金屬的大型到超大型礦床的原因。這種觀點對於解釋「眾星捧月式」超大型礦床的產出環境,有一定的意義。
Auhalusser(1974)和Waston(1950)曾將地幔組成不均一性和部分礦產的成礦作用相聯系,認為區域礦產分布的不均勻性起源於地幔的不均一性;克拉通內部礦產分布的不均勻性,尤其是局部地區的礦化富集和超大型礦床的產出,不能用單一的板塊模式來解釋。歐陽自遠等(1995)認為,地球原始物質的不均一性應看成是礦化集中區和超大型礦床形成的物質基礎,後期不同型式的構造和化學作用則提供了一種過程機制。例如南非的金和金剛石礦,澳洲的金及鉛、鋅礦,東南亞的錫礦,膠東金礦,遼東鎂礦,以及內蒙古的稀土礦床等。關於地球化學組成不均一性的起源,歐陽自遠認為在地球形成初期,組成地球的各類堆積星子的化學組成就有差異。地球在早前寒武紀的區域/橫向不均一性反映了星子間的化學差異,即堆積星子引起了地球的初始不均一性。在地球形成以後,又經歷了復雜的多階段的演變,包括地球的垂直不均一性和橫向不均一性的相互影響。這些研究對於深入解釋超大型礦床和礦集區在全球的分布特徵有重要意義。
❹ 地球化學分區
決定區域地球化學特點的基本因素是該區域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區內各地質體的化學性質與分布狀況以及區域成礦的特點。結合本區大地構造環境演化和不同地質環境內地層、岩漿岩、地質構造的分布特徵,以區域主要斷裂構造為參考邊界,將工作區劃分為4個地球化學分區,其中Ⅲ分區,Ⅳ分區又各自分為2個亞區(圖3.2),各分區主要特徵是:
圖3.2 工作區地球化學分區圖(底圖據中國地質調查局1∶50萬地質圖資料庫,2000)
3.1.4.1 地球化學Ⅰ區
南以漳縣-武山-唐藏深大斷裂(商-丹縫合帶部分)為界,構造位置屬於北秦嶺成礦帶。該區與金礦相關的地層主要為秦嶺群(Pt1-2)長英質片麻岩夾細碎屑岩和李子園群(Pz1)變質火山噴發沉積岩以及舒家壩群(D2)海相細碎屑岩。該區已發現李子園金礦、柴家莊金礦等數個中小型金礦床(點)。
根據1∶20萬區域化探掃面數據,對20個元素進行分析處理可知,本區趨於富集的元素是:Ag、As、B、Co、Cr、Ni、Pb、Sb、V、Zn,表現為元素的高背景區;趨於貧化的元素是:Hg、Mo、Sn、Sr、Au等元素集散特徵不明顯。從本區元素的變異系數和異常襯度來看,變異系數(Cv)>1的有Au、Bi、Mo、Sb,屬於強分異型元素,Sn、W屬於弱分異型元素,其他屬於原生均值型元素。從元素組合特徵分析(圖3.3)Au元素與Pb、Zn、Ag、As、Sb相關性較好,成為本區金礦找礦的指示性元素組合。
3.1.4.2 地球化學Ⅱ區
南以臨潭-宕昌-鳳鎮深大斷裂為界,對應於岷縣-禮縣-柞水海西褶皺帶,夾持在山陽區域大斷裂之間。區內已發現李壩、羅壩、八卦廟、金山、馬泉等金礦床和廠壩、李家溝、鄧家山、畢家山、洛壩、頁水河等鉛鋅礦。本區趨於富集的元素是:Ag、As、Bi、Co、Ni、Ti,趨於貧化的元素有Hg、Mo、Sn、Sr,Au等,其他元素的集散不明顯。從本區元素變異系數和異常襯度來看,變異系數(Cv)>1的有Bi、Sb、Mo,屬強分異型元素。從元素組合特徵分析(圖3.4)Au與As、Sb、Hg相關性好,組成典型的前緣暈元素組合。
圖3.3 Ⅰ區R型聚類分析圖
圖3.4 Ⅱ區R型聚類分析圖
3.1.4.3 地球化學Ⅲ區
夾持在臨潭-宕昌-鳳鎮深大斷裂和瑪曲-迭部-武都-略陽斷裂(勉略縫合帶部分)之間,又據岩層明顯不同,沿迭山-鳳縣深大斷裂又細化為兩個亞區。Ⅲ-1亞區地層為一套晚三疊世隆務河群(T1-2L)灰岩,該區已發現鹿兒壩金礦等幾個大中型金礦床和一些小型金礦(點)。分析1∶20萬區域化探掃面數據分析可知,本區趨於富集的元素是:Ag、As、Au、Bi、Co、Cr、Ni、Pb、V、Zn、Sb,表現為元素的高背景區;趨於貧化的元素有:Hg、Mn、Sn、Sr,其他元素集散特徵不明顯。從變異系數和異常襯度來看,變異系數(Cv)>1的有Au、Bi、Mo、Sb,屬強分異型元素。從元素組合特徵分析(圖3.5)Au-Ag-Cu-Pb-Zn組合相關性較好,成為本區典型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的找礦組合;Ⅲ-2亞區主要為一套晚白堊世地層,岩性主要是砂岩、粉砂岩和灰岩,該區已發現有九源、坪定、洛地坪等幾個大中型金礦床和一些小型金礦點。分析1∶20萬區域化探掃面數據分析可知,本區趨於富集的元素是:Ag、As、Bi、Co、Cr、Ni、Pb、Sb、Sr、V、Zn,表現為元素的高背景區;趨於貧化的元素有:Hg、Mo、Sn、Sr,其他元素集散特徵不明顯。從變異系數和異常襯度來看,變異系數(Cv)>1的有Au、Bi、Mo、Sb,屬強分異型元素。從元素組合特徵分析(圖3.6)Au與其他元素相關性較差,顯示出單獨成礦的特點。
3.1.4.4 地球化學Ⅳ區
以瑪曲-迭部-武都-略陽斷裂(勉略縫合帶部分)為界劃分本區,又據地層明顯不同以哲波山-岷江斷裂為界劃分出兩個亞區。Ⅳ-1亞區位於工作區西南角,大地構造位置屬於松潘-甘孜構造帶的一部分。該區已發現有巴西、團結、馬腦殼等金礦床。岩性主要為晚三疊世雜谷腦組的石英砂岩與碳質板岩互層。分析1∶20萬區域化探掃面數據分析可知,本區趨於富集的元素是:Ag、As、Bi、Cr、Ni、Sb、Ti,其他元素集散特徵不明顯。從變異系數和異常襯度來看,變異系數(Cv)>1的有Au、Bi、Mo、Sb,屬強分異型元素。從元素組合特徵分析(圖3.7),Au元素與As、Sb、Hg相關性好,是典型的前緣暈元素組合。Ⅳ-2亞區位於工作區東南角。大地構造位置屬於摩天嶺成礦帶的一部分。該區已發現有陽山金礦、石雞壩、甲勿寺、聯合村、鏵廠溝金礦,含少量太古代花崗岩-綠岩,大面積分布元古代碧口群,同時發育加里東-早華力西海槽型復理石建造,晚華力西-早印支期台地型碳酸岩建造及晚印支期海槽復理石建造;分析1∶20萬區域化探掃面數據分析可知,本區趨於富集的元素是:Ag、As、Bi、Cr、Cu、Mn、Ni、Pb、Ti、V、Zn,趨於貧化的元素有Hg、Mo、Sn、Sr、Au,其他元素集散特徵不明顯。從變異系數和異常襯度來看,變異系數(Cv)>1的有Bi、Mo、Pb,屬強分異型元素,Au的Cv為0.93,屬分異型元素;其他為原生均值型元素。從元素組合特徵分析(圖3.8),Au元素與As、Sb、Hg相關性好,是典型的前緣暈元素組合。
圖3.5 Ⅲ-1區R型聚類分析圖
圖3.6 Ⅲ-2區R型聚類分析圖
圖3.7 Ⅳ-1區R型聚類分析圖
圖3.8 Ⅳ-2區R型聚類分析圖
❺ 什麼叫化學用語這個概念是怎麼描述的
化學用語指元素符號(類似的離子符號等等)、化學式、化學方程式三類。
⑴元素符號:表示元素的特定符號。宏觀上表示一種元素,微觀上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若元素符號前面有系數,只表示這種元素的原子個數,沒有宏觀意義。
⑵離子符號:表示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的符號,如:Al³⁺、NO₃⁻ 。
⑶結構示意圖:表示原子或離子的結構。
⑷化學式:用元素符號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
(5)地球化學用於哪裡擴展閱讀:
從化學式獲得的信息及表示意義:
(1)表示一種物質;
(2)表示組成這種物質的各種元素;
(3)表示構成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
(4)表示每一個分子中的原子構成情況;
(5)表示組成這種物質的各種元素的質量分數及質量比。
【例如】
從化學式CH₄中能獲取的信息及符號表示意義有:
(1)甲烷;
(2)一個甲烷分子;
(3)甲烷是由碳元素和氫元素組成的;
(4)甲烷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氫原子構成的;
(5)一個甲烷分子是由一個碳原子和四個氫原子構成的;
(6)甲烷中碳元素和氫元素的質量比是12×1 : 1×4=3:1
(7)甲烷中氫元素的質量分數是 1×4 / (12×1 + 1×4) ×100%=25%
【特別注意】
關於物質組成、構成的敘述:
宏觀角度: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
例如水的組成: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微觀角度:物質是由粒子(分子、原子、離子)構成的。
例如水(H₂O)的構成: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
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鐵(Fe)的構成:鐵是由鐵原子直接構成的。
氯化鈉(NaCl)的構成:氯化鈉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的。
化合物:大部分化合物的化學式可根據讀法或化合價法書寫。
① 根據名稱書寫:
有些物質在命名時常帶有一些數字,這些物質的化學式書寫時只要根據「讀前寫後,數變角碼」的原則就能完成。
② 運用化合價(交叉法)書寫:口訣:正左、負右、標價、交叉、化簡、復查。
【特別提醒】化合物原子個數比應為最簡整數比,但部分物質除外,如過氧化氫。
③ 少數化合物的化學式比較特殊,不能通過上述兩種方法進行書寫,列舉如下:
氨氣—NH₃ 氨水—NH₃·H₂O
甲烷—CH₄
❻ 化學用語有哪些呢
化學用語如下:元素符號、離子符號、化學式、化合價、化學方程式、離子反應方程式及用來說明元素符號、離子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離子反應方程式。
1、元素符號:
①表示一種元素(宏觀上)。
②表示一種元素的一個原子(微觀上)。
③表示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❼ 勘查地球化學最初起源於哪個國家
勘查地球化學最初起源於前蘇聯。1941年,前蘇聯的Ye A Sergeev出版的《地球化學探礦法》一書,標志著勘查地球化學的確立。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統闡述地球化學勘查理論與方法的著作。
勘查地球化學: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勘查地球化學。狹義勘查地球化學指系統研究地球化學探礦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的學科,也可稱為探礦地球化學。廣義勘查地球化學包括探礦地球化學與區域地球化學。
簡稱化探。系統研究地球化學勘查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一門科學,屬於地球化學學科應用地球化學的一個分支。元素從礦床向四周不同介質中分散的現象奠定了它的理論基礎與方法學。但這門新學科自誕生之日起就具備的系統測量元素空間變化的特性使它不可避免地要擴大測量空間、擴展所測量元素的數目,從而使它的理論基礎與方法學發生重大變化。由於礦產資源是元素構成的,環境問題也是由化學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分布與行為決定的,故進入21世紀的勘查地球化學將在解決人類所需的資源與生存環境的重大問題上發揮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
❽ 化學用語有哪些
化學用語:
一、元素符號
氫H 、氦He、鋰Li、鈹Be、硼B、碳C、氮N、氧O、氟F、氖Ne、鈉Na、鎂 Mg、鋁Al、硅Si、磷P、硫S、氯Cl、氬Ar、鉀K、鈣Ca、鋅 Zn、鐵Fe、銅 Cu、汞Hg、銀Ag。
二、單質
氫氣H2、氮氣N2、氧氣O2、氯氣Cl2、氦He、碳C 、鈉Na、鎂Mg、鋁Al、硅Si、磷P、硫S、氬Ar、鉀K、鈣Ca、鋅Zn、鐵Fe、銅Cu、汞Hg、銀Ag。
三、非金屬氧化物
水H2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五氧化二磷P2O5、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過氧化氫(雙氧水)H2O2、 二氧化氮NO2。
四、金屬氧化物:
氧化鐵Fe2O3(赤鐵礦,鐵銹的主要成分)、四氧化三鐵 Fe3O4(磁鐵礦的主要成分)、氧化鋁 Al2O3(鋁土礦的主要成分)、氧化銅CuO、氧化鈣CaO、二氧化錳MnO2、氧化鎂MgO。
五、酸
鹽酸HCl(胃酸的主要成分)、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乙酸CH3COOH(俗稱醋酸)。
六、鹼
氫氧化鈉NaOH(俗稱火鹼、燒鹼、苛性鈉,易溶於水)、氫氧化鋇Ba(OH)2(易溶於水)、氫氧化鈣 Ca(OH)2(俗稱熟石灰、消石灰。微溶於水,水溶液俗稱澄清石灰水)、氫氧化鎂Mg(OH)2(不溶於水,白色沉澱)、氫氧化鐵 Fe(OH)3(不溶於水,紅褐色沉澱)、氫氧化銅 Cu(OH)2(不溶於水,藍色沉澱)。
❾ 地球的化學組成這種說法是怎樣的
地球岩石的化學成分和球粒隕石很相近,但也有顯著的差別,特別是地球上層的硫和鉀極為匱乏。為了解釋這個現象,物理學家瑞伍德採用第一類碳質球粒隕石作為內行星成分的模式,並假定地核是氧化鐵在高溫下還原而形成的。這樣,鉀、硫及一些易揮發的物質就在這個過程中丟失了。但這個模式將產生極大量的大氣,無法處理掉。它也不能解釋水星的密度(平均5.42克/立方厘米)和火星的高氧化狀態。
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是太空中的一道美麗風景
地球上可以保留著H2O、N2、CO2,卻揮發掉大量的鹼金屬的事實也是不易解釋的。還有一些其他的假說,例如利用不同類型隕石混合物,或不同假設條件下,行星物質的凝結物等作為行星積聚時的初始成分,這些說法都太隨意了,實在沒有什麼說服力。
隨著科學的發展,現在的測試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對太陽光球、普通球粒隕石、碳質球粒隕石的重復測試結果,以及對全太陽系的元素豐度的估計,都表明它們的鉀和硅的原子數比值(K/Si)變化范圍不大,約在百萬分之三千二百到四千二百之間。
圖中指示出了固態的內核
如果地球的K/Si比值和太陽相近,則地球的含鉀量約為百萬分之六百五十至九百(質量),其中約有80%—90%可能存在於地幔下部及地核中。我們要注意一點,科學家劉易斯採用平衡-均勻的積聚模式作過仔細計算,得到的結果是:地球可能有一個鐵(Fe)和硫化鐵(FeS)的核,並且它的K/Si比值和太陽的很相近。這一切都表明地球含鐵和鉀十分豐富。地球物理的觀測表明地核中除鐵、鎳外,還須含有10%—20%的輕元素。
鉀原是親硫的元素,所以鉀和硫都存在於地核是可能的。同時,地核含鉀也有利於解釋地磁場起源於地核的能源問題。
我們對自己這個星球的無限好奇,有很多影視製作者為它設置了不同的存在空間。
❿ 什麼是地球化學
地球化學是研究地球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的科學,它是地質學與化學、物理學相結合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邊緣學科.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地球化學和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已成為固體地球科學的 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圍也從地球擴展到月球和太陽系的其他天體.
地球化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礦產的尋找、評價和開發,農業發展和環境科學等有重要意義.地球科學基礎理論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如界限事件、洋底擴張、岩石圈演化等均與地球化學的研究有關.
地球化學發展簡史
從19世紀開始,一些工業國家逐漸開展系統的地質調查和填圖、礦產資源的尋找及開發利用促進了地球化學的萌芽.1838年,德國舍恩拜因首先提出「地球化學」這個名詞.19世紀中葉以後,分析化學中的重量分析、容量分析逐漸完善;化學元素周期律的發現以及原子結構理論的重大突破,為地球化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908年,美國克拉克發表《地球化學資料》一書.在這部著作中,克拉克廣泛地匯集和計算了地殼及其各部分的化學組成,明確提出地球化學應研究地球的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為地球化學的發展指出了方向.挪威戈爾德施密特在《元素的地球化學分布規則》中指出化學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僅與其原子的物理化學性質有關,而且還與它在 晶格中的行為特性有關.這使地球化學從主要研究地殼的化學紐成轉向探討化學元素在地球中分布的控制規律.
1922年費爾斯曼發表《俄羅斯地球化學》一書,系統論述了各地區的地球化學,是第一部區域地球化學基礎著作.1924年維爾納茨基發表了《地球化學概論》一書,首次為地球化學提出了研究原子歷史的任務,最先注意到生物對於地殼、生物圈中化學元素遷移、富集和分散的巨大作用.1927年他組織和領導了世界上第一個地球化學研究機構——生物地球化學實驗室.
與此同時,放射性衰變規律的認識、同位素的發現、質譜儀的發明與改進,導致了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別是同位素地質年代學的開拓.1907年美國化學家博爾特伍德發表了第一批化學鈾-鉛法年齡數據.30~40年代鈾-釷-鉛法、鉀-氬法、 鉀-鍶法、普通鉛法、碳-14法等逐步發展完善,使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初具規模.
20世紀50年代以後,地球化學除了繼續把礦產資源作為重要研究對象以外,還開辟了環境保護、地震預報、海洋開發、農業開發、生命起源、地球深部和球外空間等領域的研究.地球化學分析手段飛速發展,廣泛應用超微量、高靈敏度的分析測試技術和儀器,配合電子計算機的使用,不僅可獲得大量高精度的分析數據,而且可以直接揭示樣品中難於觀測的元素及其同位素組成的細微變化和超微結構.
在這個時期,中國在元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地質年代學方面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1961年李璞等發表了中國第一批同位素年齡數據;1962年黎彤等發表了中國各種岩漿岩平均化學成分資料;1963年中國科學院完成了中國鋰鈹鈮鉭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總結,提出了這些礦種的重要礦床類型和分布規律.
地球化學的基本內容
地球化學主要研究地球和地質體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組成,定量地測定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球各個部分(如水圈、氣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地質體中的分布;研究地球表面和內部及某些天體中進行的化學作用,揭示元素及其同位素的遷移、富集和分散規律;研究地球乃至天體的化學演化,即研究地球各個部分,如大氣圈、水圈、地殼、地幔、地核中和各種岩類以及各種地質體中化學元素的平衡、旋迴,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規律.
基於研究對象和手段不同,地球化學形成了一些分支學科.
元素地球化學是從岩石等天然樣品中化學元素含量與組合出發,研究各個元素在地球各部分以及宇宙天體中的分布、遷移與演化.在礦產資源研究中,元素地球化學發揮了重要作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研究提供了成岩、成礦作用的地球化學指示劑,並為成岩、成礦作用的定量模型奠定了基礎.
同位素地球化學是根據自然界的核衰變、裂變及其他核反應過程所引起的同位素變異,以及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引起的同位素分餾,研究天體、地球以及各種地質體的形成時間、物質來源與演化歷史.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已建立了一整套同位素年齡測定方法,為地球與天體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時間座標.
比如已經測得太陽系各行星形成的年齡為45~46億年,太陽系元素的年齡為50~58億年等等.另外在礦產資源研究中,同位素地球化學可以提供成岩、成礦作用的多方面信息,為探索某些地質體和礦床的形成機制和物質來源提供依據.
有機地球化學是研究自然界產出的有機質的組成、結構、性質、空間分布、在地球歷史中的演化規律以及它們參與地質作用對元素分散富集的影響.生命起源的研究就是有機地球化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有機地球化學建立的一套生油指標,為油氣的尋找和評價提供了重要手段.
天體化學是研究元素和核素的起源,元素的宇宙豐度,宇宙物質的元素組成和同位親組成及其變異,天體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及在空間、時間的分布、變化規律.
環境地球化學是研究人類生存環境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化學演化及其與人類的相互關系,以及人類活動對環境狀態的影響及相應對策.環境地球化學揭示了某些疾病的地區性分布特徵及其與環境要素間的關系.
礦床地球化學是研究礦床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著重探討成礦的時間、物理化學條件、礦質來源和機理等問題.它綜合元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勘查地球化學和實驗地球化學等分支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為礦產的尋找、評價、開發利用服務.
區域地球化學是研究一定地區某些地質體和圈層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以及元素、同位素的循環、再分配、富集和分散的規律.它為解決區域各類基礎地質問題、區域成礦規律和找礦問題以及區域地球化學分區與環境評價等服務.區域地球化學揭示的元素在空間分布的不均勻性,為劃分元素地球化學區和成礦遠景區提供了依據.
勘查地球化學是通過對成礦元素和相關元素在不同地質體及區帶的含量和分布研究,找出異常地段,以便縮小和確定找礦及勘探對象.除直接為礦產資源服務外,它也是環境評價及國土規劃的重要參考.
地球化學的一些重大成果是各分支學科綜合研究的結果.如隕石、月岩與地球形成的同位素年齡的一致,表明太陽系各成員形成獨立宇宙體的時間是大致相同的.又如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研究,導致發現地幔組成的不均一性(垂向的和區域的),提出了雙層地幔模型,加深了對地球內部的認識.天體化學、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還為新災變論提供了依據.
在研究方法上,地球化學綜合地質學、化學和物理學等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術,形成的一套較為完整和系統的地球化學研究方法.這些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質觀察、采樣;天然樣品的元素、同位素組成分析和存在狀態研究;元素遷移、富集地球化學過程的實驗模擬等.
在思維方法上,對大量自然現象的觀察資料和岩石、礦物中元素含量分析數據的綜合整理,廣泛採用歸納法,得出規律,建立各種模型,用文字或圖表來表達,稱為模式原則.
隨著研究資料的積累和地球化學基礎理論的成熟和完善,特別是地球化學過程實驗模擬方法的建立,地球化學研究方法由定性轉入定量化、參數化,大大加深了對自然作用機制的理解,現代地球化學廣泛引入精密科學的理論和思維方法研究自然地質現象,如量子力學、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核子物理學等,以及電子計算技術的應用使地球化學提高了推斷能力和預測水平.
當前地球化學的研究正在經歷三個較大的轉變:由大陸轉向海洋;由地表、地殼轉向地殼深部、地幔;由地球轉向球外空間.地球化學的分析測試手段也將更為精確快速,微量、超微量分析測試技術的發展,將可獲得超微區范圍內和超微量樣品中元素、同位素分布和組成資料.低溫地球化學、地球化學動力學、超高壓地球化學、稀有氣體地球化學、比較行星學等很有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