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路易斯·巴斯德的生平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2.27-1895.9.25),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像牛頓開辟出經典力學一樣,巴斯德開辟了微生物領域,創立了一整套獨特的微生物學基本研究方法,開始用「實踐—理論—實踐」的方法開始研究,他是一位科學巨人。
巴斯德一生進行了多項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紀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證明了三個科學問題:(1)每一種發酵作用都是由於一種微菌的發展,這位法國化學家發現用加熱的方法可以殺滅那些讓啤酒變苦的惱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殺菌法」便應用在各種食物和飲料上。(2)每一種傳染病都是一種微菌在生物體內的發展:由於發現並根除了一種侵害蠶卵的細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國的絲綢工業。(3)傳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養之下可以減輕毒力,使他們從病菌變成防病的疫苗。他意識到許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於是建立起了細菌理論。
路易·巴斯德被世人稱頌為 「進入科學王國的最完美無缺的人」,他不僅是個理論上的天才,還是個善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人。他於1843年發表的兩篇論文——「雙晶現象研究」和「結晶形態」,開創了對物質光學性質的研究。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謝活動為基礎的發酵本質新理論,1857年發表的「關於乳酸發酵的記錄」是微生物學界公認的經典論文。1880年後又成功地研製出雞霍亂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種疫苗,其理論和免疫法引起了醫學實踐的重大變革。此外,巴斯德的工作還成功地挽救了法國處於困境中的釀酒業、養蠶業和畜牧業。
巴斯德被認為是醫學史上最重要的傑出人物。巴斯德的貢獻涉及到幾個學科,但他的聲譽則集中在保衛、支持病菌論及發展疫苗接種以防疾病方面。
巴斯德並不是病菌的最早發現者。在他之前已有基魯拉、包亨利等人提出過類似的假想。但是,巴斯德不僅熱情勇敢地提出關於病菌的理論,而且通過大量實驗,證明了他的理論的正確性,令科學界信服,這是他的主要的重大貢獻。
顯然病因在於細菌,那麼顯而易見,只有防止細菌進入人體才能避免得病。因此,巴斯德強調醫生要使用消毒法。向世界提出在手術中使用消毒法的約瑟夫·辛斯特便是受了巴斯德的影響。有毒細菌是通過食物、飲料進入人體的。巴斯德發展了在飲料中殺菌的方法,後稱之為巴氏消毒法(加熱滅菌)。
巴斯德50歲時將注意力集中到惡性癰痕上。那是一種危害牲畜及其他動物,包括人在內的傳染病;巴斯德證明其病因在於一種特殊細菌。他使用減毒的惡性癰疽桿狀菌為牲口注射。
1881年,巴斯德改進了減輕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他觀察到患過某種傳染病並得到痊癒的動物,以後對該病有免疫力。據此用減毒的炭疽、雞霍亂病原菌分別免疫綿羊和雞,獲得成功。這個方法大大激發了科學家的熱情。人們從此知道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免除許多傳染病。
1882年,巴斯德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同年開始研究狂犬病,證明病原體存在於患獸唾液及神經系統中,並製成病毒活疫苗,成功地幫助人獲得了該病的免疫力。按照巴斯德免疫法,醫學科學家們創造了防止若干種危險病的疫苗,成功地免除了斑彥傷寒,小兒麻痹等疾病的威脅。
說到狂犬病,人們自然會想到巴斯德那段膾炙人口的故事。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並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種病毒病,但從科學實踐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質經過反復傳代和乾燥,會減少其毒性。他將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減毒的液體注射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們把一個被瘋狗咬得很厲害的9歲男孩送到巴斯德那裡請求搶救,巴斯德猶豫了一會後,就給這個孩子注射了毒性減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後再逐漸用毒性較強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潛伏期過去之前,使他產生抵抗力。結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在1886年還救活了另一位在搶救被瘋狗襲擊的同伴時被嚴重咬傷的15歲牧童朱皮葉,現在記述著少年的見義勇為和巴斯德豐功偉績的雕塑就坐落的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外。巴斯德在1889年發明了狂犬病疫苗,他還指出這種病原物是某種可以通過細菌濾器的「過濾性的超微生物」。
巴斯德本人最為著名的成就是發展了一項對人進行預防接種的技術。這項技術可使人抵禦可怕的狂犬病。其他科學家應用巴斯德的基本思想先後發展出抵禦許多種嚴重疾病的疫苗,如預防斑疹傷寒和脊髓灰質炎等疾病。
正是他做了比別人多得多的實驗,令人信服地說明了微生物的產生過程。巴斯德還發現了厭氧生活現象,也就是說某些微生物可以在缺少空氣或氧氣的環境中生存。巴斯德對蠶病的研究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他還發展了一種用於抵禦雞霍亂的疫苗。
人們以常將巴斯德同英國醫生愛德華·琴納比較。琴納發展了一種抵禦天花的疫苗,而巴斯德的方法可以並已經應用於防治很多種疾病。
1854年9月,法國教育部委任巴斯德為里爾工學院院長兼化學系主任,在那裡,他對酒精工業發生了興趣,而製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發酵。當時里爾一家酒精製造工廠遇到技術問題,請求巴斯德幫助研究發酵過程,巴斯德深入工廠考察,把各種甜菜根汁和發酵中的液體帶回實驗室觀察。經過多次實驗,他發現,發酵液里有一種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狀小體,它長大後就是酵母菌。
過了不久,在菌體上長出芽體,芽體長大後脫落,又成為新的球狀小體,在這循環不斷的過程中,甜菜根汁就「發酵」了。巴斯德繼續研究,弄清發酵時所產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氣體都是酵母使糖分解得來的。這個過程即使在沒有氧的條件下也能發生,他認為發酵就是酵母的無氧呼吸並控制它們的生活條件,這是釀酒的關鍵環節。
1857年路易斯·巴斯德年發表的「關於乳酸發酵的記錄」是微生物學界公認的經典論文。
1880年路易斯·巴斯德成功地研製出雞霍亂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種疫苗,其理論和免疫法引起了醫學實踐的重大變革,被視為細菌學之祖。 1840年8月,他中學畢業,10月被聘為布山松中學的助教。他邊任教邊准備大學入學考試。當時法國有兩座大名鼎鼎的學校,那就是高等師范學校(Ecole Normale superieure)和高等理工科學校。1843年8月,巴斯德考入高等師范學校,攻讀化學和物理的教學法。課堂上學來的知識,他都要用實驗來驗證。他整天埋頭在實驗室里,因此被稱為「實驗室的蛀蟲」。1846年,23歲的巴斯德從高等師范學校畢業,並通過了物理教授資格考試。考官發現他有教授化學和物理的能力,甚至還說:「這屆畢業生中只有巴斯德有教育上的才華。」他很快就收到圖爾農中學(le Lycée de Tournon)物理教師的約聘書。但他想在巴黎作科學研究。於是他盡可能拖延赴職時間,計劃在高等師范學校多待一年,並寫信給巴黎中央理工學院(l』É;cole centrale)的創辦人之一杜瑪(Jean-Baptiste Dumas),尋求在巴黎任教職的機會。杜瑪終究沒有幫助巴斯德。不過這件事被巴萊(Antoine Jérô;me Balard,1802-1876)知道了。巴萊年輕時發現溴元素,名氣很大,他決定幫助巴斯德留在巴黎。就這樣,巴斯德在二十六歲那年,進入巴萊的實驗室一方面當助手,一方面成為博士班研究生,也暫時不用去圖爾農中學擔任物理教師。
巴萊認為自己的研究生涯已告一段落,想把所有的精神放在學生上,也給予他的學生很大的自由,任憑他們選擇學習的方法和方向。他注重學生的原創力和想像力,不希望他們使用既有的實驗器材,如果他們必須使用器材,只能自行設計。為了待在巴萊的實驗室,巴斯德欣然接受這個特別的要求。一年以後(1847),巴斯德論文獲通過,巴斯德取得理學博士學位。他陸續擔任過物理和化學課程的教授工作。 巴斯德在巴萊的實驗室確認自己想成為化學家。1848年,當時晶體的研究開始蓬勃發展,巴斯德也很有興趣,認為晶體的研究是「有用的科學」。
巴斯德喜歡酒,他注意到制酒時酒石酸的晶體會在醱酵過程中沉積,於是選擇酒石酸鹽當研究題材。其實在醱酵桶槽沉積的不只酒石酸,還有在當時被稱為「類酒石酸」。這時酒石酸和類酒石酸的分子式已被定出,成分是相同的!但酒石酸溶液和類酒石酸溶液特性大不相同,「極化光」通過酒石酸溶液時會產生右旋光,通過類酒石酸溶液則什麼事也不會發生。為什麼分子式相同的化合物會有截然不同的光學特性?很多化學家都研究不出來,巴斯德想:研究不出來,其中一定有被大家忽略的地方。
巴斯德決定運用他化學和物理的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他直覺認為它們結晶的結構有可能不同,然後用鑷子慢慢挑出酒石酸鹽類結晶。細心的觀察結果發現:酒石酸鹽類結晶有一面較長,不是完全對稱的,也因此通過酒石酸溶液的極化光會產生右旋現象。
巴斯德接著假設:類酒石酸鹽類晶體應該是對稱的,也因此通過類酒石酸溶液的極化光才不會改變。然而當他將類酒石酸鹽類結晶挑出來觀察,卻嚇了一大跳!類酒石酸鹽類結晶和酒石酸鹽類結晶一樣,都有一個較長的、不對稱的晶面。
原以為解開謎底的巴斯德再次陷入困惑之中。為什麼酒石酸鹽類結晶和類酒石酸鹽類結晶都有不對稱的晶面,但前者有光學活性,後者卻沒有?他想了想,只能更大膽地假設:某些結晶較長的晶面在左邊,某些結晶較長的晶面在右邊,只有這樣,才可能解釋為什麼類酒石酸鹽類結晶具有不對稱的晶面,卻沒有光學活性。
想到這里,巴斯德興奮地重新檢視類酒石酸鹽類結晶。果然!他發現類酒石酸鹽類結晶有二種,其中有些晶體較長的晶面在左邊,另外一些則在右邊,就像左手和右手。當他把所有較長的晶面在左邊的晶體挑出、溶解,然後將溶液通過極化光,即產生左旋現象;而若將所有較長的晶面在右邊的晶體挑出、溶解,然後將溶液通過極化光後,即產生右旋現象。換句話說,類酒石酸溶液不具有光學活性,是因為它是二種晶體的混合物,它同時具有左旋和右旋的光學特性,互相消弭所致。
巴斯德以他極其細心的觀察力,小心實驗、大膽假設,發現酒石酸鹽、類酒石酸鹽的晶體結構不同後,謹慎的畢歐知道巴斯德的實驗後,決定親自重復這個實驗。當他最終獲得相同的結論,激動地對巴斯德說:「親愛的孩子,我這一生熱愛科學,這個結果撼動了我的心。」從此,畢歐屢屢給予巴斯德實驗上的建議,也成為他重要的良師摯友。 按當時的規定,高等師范的畢業生必須要在中學教一次書。1848年11月,巴斯德心懷遠離研究工作的遺憾,赴第戎萊西(Dijon lycée)的中學當老師。他的導師巴拉爾和皮歐同教育部交涉,不久巴斯德被任命為斯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Strasbourg)的副教授。在斯特拉斯堡大學,巴斯德見到了教務長的女兒瑪麗.羅蘭(MarieLaurent:圖3)。他對瑪麗一見傾心。1849年5月29日,巴斯德和瑪麗結婚。瑪麗很理解丈夫對工作的興趣,全心操持家務,幫助丈夫,他們有五個孩子,三個孩子死於傷寒,可能是這個原因驅使巴斯德致力於治病救人。婚後,巴斯德重又投入對結晶化學的所究。
1854年9月,巴斯德被任命為新創立的里爾大學化學教授兼總務長(the Lille Faculty of Sciences)。在職時,里爾地方的葡萄酒釀酒業到大學找他,請他替他們找出葡萄酒片變酸的原因。 當時,法國的啤酒、葡萄酒業在歐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葡萄酒常常會變酸,整桶的芳香可口啤酒,變成了酸得讓人不敢聞的粘液,只得倒掉,這使酒商叫苦不已,有的甚至因此而破產。1856年,里爾一家釀酒廠廠主請求巴斯德幫助尋找原因,看看能否防止葡萄酒變酸。
巴斯德答應研究這個問題,他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未變質的陳年葡萄酒,其液體中有一種圓球狀的酵母細胞,當葡萄酒和啤酒變酸後,酒液里有一根根細棍似的乳酸桿菌,就是這種「壞蛋」在營養豐富的葡萄酒里繁殖,使葡萄酒 「變酸」。他把封閉的酒瓶放在鐵絲籃子里,泡在水裡加熱到不同的溫度,試圖即殺死這乳酸桿菌,而又不把葡萄酒煮壞,經過反復多次的試驗,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簡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攝氏五六十度的環境里,保持半小時,就可殺死酒里的乳酸桿菌,這就是著名的「巴斯德殺菌法」(又稱低溫滅菌法),這個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場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這種辦法消毒的。
自然發生論的否定
巴斯德研究了發酵現象,發現了酵母菌、乳酸菌。這是以前的人不知道的,但這些小東西是從哪裡來的?古老的傳說:破布可悶出小老鼠、腐草生螢的傳說,說明許多生命是自然產生的。1859年自然發生論終於被巴斯德推翻了,原來在有些「生物是否自然發生」爭辯的時候,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了,這給巴斯德一個重要的啟示,生命是逐漸進化的,現代的生物是以前的生物演變來的。那麼古代的這些傳說可能有問題?他一方面想著,一方面著手實驗。他取出二種瓶子(曲頸瓶、直頸瓶),裡面放著肉汁,在分別用火加熱,將肉汁及瓶子殺菌,結果放在曲頸瓶里煮過的肉汁,由於不再和空氣中的細菌接觸,結果肉汁經過4年,還沒有腐敗(圖4),另一放在直頸瓶的肉汁,很快就變壞了,這些都可以解釋萬物都不是自然會發生的,即使細菌亦如此。巴斯德的實驗與見解,很快得到大眾的信服。也因為巴斯德的這個發現,人們才知道傷口的腐爛和疾病的傳染,都是細菌在作怪。消毒與預防的方法就在醫界盛行起來
1862年,巴斯德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使他成為院士是恩師皮歐長期以來的願望。巴斯德正式成為科學院院士的第二天清晨,巴斯德夫人手捧鮮花,來到皮歐墓前,獻花默禱,向長眠於地下的恩師報告喜訊。巴斯德高溫滅菌法,沒有申請專利,而把它公開了。利用研究結果獲利是學者的恥辱,這種信念,終其一生都沒有改變。就在取得一次次成功的同時,在1859年到1865內,他失去四位親人:父親和兩個女兒,一個兒子,令他悲痛欲絕。但好消息傳來,1867年5月,在「萬國博覽會」中他在巴斯德高溫滅菌法的成就,獲得傑出獎,也被聘為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的化學教授。 1860年代,歐洲大陸的蠶卵都感染了疾病。法國的蠶絲業亦同遭厄運。全國三千六百個市長、議長、及養蠶者上書上議院求助,因而成立了一個研究蠶病的委員會。巴斯德的老師杜馬(J. B. Dumas)擔任委員會主席,杜馬馬上挑選巴斯德去迎戰這個棘手的問題。巴斯德自認為對蠶一無所知,甚至連蠶的形態也不清楚,不肯貿然接受老師的差使。但當他想到法國每年因蠶病要損失1億法郎時,他答應了。1865年7月,巴斯德抵達阿拉斯(Alais;養蠶重鎮),親身參與蠶病的研究。
病蠶的身上長滿棕黑的斑點,就像粘了一身胡椒粉。法國人稱這種病為「胡椒病」,得了病的蠶,有的孵化出來不久就死了,有的掙扎著活到第3齡、4齡後也挺不住死了。極少數的蠶結成繭子,可鑽出繭的蠶蛾卻殘缺不全,它們的後代也是病蠶。當地的養蠶人想盡了一切辦法,仍然治不好蠶病。
巴斯德用顯微鏡觀察,發現一種很小的、橢圓形的棕色微粒,是它感染到桑蠶和桑葉,巴斯德強調所有被感染的蠶及污染的桑葉必須毀掉,必須用健康的桑蠶從頭做起。為了證明「胡椒病」的傳染性,他把桑葉刷上這種致病的微粒,健康的蠶吃了,立刻染上病。他還指出,放在蠶架上面格子里的蠶的病原微生物,可通過落下的蠶糞傳染給下面格子里的蠶。
巴斯德還發現蠶的另一種疾病細菌性軟化病。造成這種蠶病的細菌,寄生在蠶的腸道里,使整條蠶發黑死,屍體像氣囊一樣軟,很容易腐爛。巴斯德告訴人們消滅蠶病的方法很簡單,通過檢查淘汰病蛾,遏止病害的蔓延,不用病蛾的卵來孵化蟻蠶。這個辦法挽救了法國的養蠶業。 1870年普法戰爭開打,法國戰敗投降。面對普魯士軍隊的暴行,巴斯德憤慨地將德國波昂大學頒發給他的醫學博士學位證書退還,以示抗議。戰爭毀壞了城市、學校,家鄉也給德國佔領了。他想,他還能做什麼?這時義大利願意給他一棟住宅,一個實驗室和豐富的薪酬,請他到義大利研究,但卻被巴斯德拒絕,他覺得國家在受難中,不能因為個人生活的舒適,便離開苦難的故鄉。
當時法國的啤酒比不上德國,他攜家去法國南部的庫列爾蒙,在那裡的啤酒廠,從事啤酒防腐研究。他決心使法國啤酒超過德國啤酒,因此他從啤酒的酵母菌開始研究。他發現啤酒里如果參雜有其他細菌,就會使啤酒變壞。原因找出後,法國的啤酒就做得比德國的啤酒好。
巴斯德試圖探討一個醫學奧秘:人和動物的某些疾病,是否也有微生物參與。這1873年,他50歲,被選為醫學科學院的院士(the Academie de Medicine)。當時的醫學很落後,施行的外科手術,患者常因敗血症而死亡。醫生格蘭懷疑傷口化膿與空氣中的微生物有關。他邀請巴斯德一同研究。巴斯德用實驗證明傳染病和化膿症的真正原因是微生物。他建議將外科手術器具放在火焰上燒灼,以殺滅微生物。但當時大多數醫生仍不承認巴斯德的學說。
巴斯德因對蠶病和酵母菌的研究而獲國民議會的國民獎,1876年9月,他代表法國出席在義大利米蘭舉行的國際養蠶大會,巴斯德的理論與實驗,得到大會的一致肯定。回國後,他拖著不太靈便的病體,又開始對炭疽病的研究。 炭疽病主要是對牛、羊牲畜的感染,偶而人類也會感染,特別有95%會遭受到皮膚性炭疽病,此時感染的傷口上會呈現1-3公分直徑的無痛潰瘍,中央有黑色壞死的焦痂,故稱炭疽病。1877年,法國東部炭疽病蔓延。巴斯德這時是索邦大學教授,他在調查雞霍亂時,偶然發現與空氣接觸的舊培養菌的毒性會變弱。根據他的經驗,這種菌可能有免疫作用,可解決法國正在流行的炭疽病。
他於是在得炭疽病病已死亡的動物身上,抽出這種細菌,且在試管培養這些細菌,使它們的毒性減得很弱。他嘗試著把這些毒性減弱的細菌注射到健康動物的身上。然後過些時候,又把毒性強的細菌注射到同一隻動物身上,結果發現,這只動物居然沒有得病。而跟這只動物同在一群的其他動物,卻有不少得了炭疽病死亡。這證明注射過的那隻動物得到了抵抗這種疾病的能力。
到這個時候,很多人還不相信牛、羊注射毒性弱的炭疽病菌,就是不會得炭疽病這件事。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巴斯德舉行一次公開實驗,對象是50隻健康的羊,他把弱的炭疽病菌注射到25隻羊體內,2周後又將強的炭疽病菌注射到全部的50隻羊體內。他向大家預測說:「起初注射弱的炭疽病菌的25隻羊,不會生病,但另外那25隻先前沒注射弱的炭疽病菌的,會死掉。」2天以後,一群人聚在草原觀看實驗結果,結果有25隻羊活得好好的,另外25隻羊死了。巴斯德發明了預防注射的方法,成功的打敗炭疽病。
1881年,他因為這個貢獻,得到傑出十字獎章。
1881年8月,巴斯德在國際醫學會議上提出了關於雞霍亂相炭疽疫苗的報告。與會代表用經久不息的掌聲表達對這位不知疲倦的科學家衷心的敬意。1882年巴斯德被選為法國研究院院士(Academie Francaise),當選研究院院士是學者的最高榮譽。 狂犬病是一種可怕的傳染病。人和家畜被病犬咬傷之後,也會患狂犬病。它每年要奪走數以百計法國人的生命,當時沒有疫苗,也沒有免疫球蛋白,對付狂犬病,人們只能使用燒紅的鐵棍,19世紀的歐洲人相信,火焰與高溫可以凈化任一切事物,包括肉眼所看不見的細菌。當時只要是被動物咬傷的人們,都會被村莊中的壯漢們強壓至打鐵鋪,請鐵匠用燒紅的鐵棍去烙燙傷口,想藉此「燒」死看不見的病原,但如此原始、殘酷的作法,並沒有辦法治療狂犬病,常常只是加速死亡的來臨。
1880年底,一位獸醫帶著兩只病犬來拜訪巴斯德,請求幫助。能不能製成狂犬疫苗呢?
巴斯德和助理們,冒著危險採集狂犬的唾液,然後注射到健康犬只的腦中,健康的犬只果然馬上發病死亡,歷經過數次的動物實驗,巴斯德推論出狂犬病病毒應該都集中於神經系統,因此他大膽地從病死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懸掛在一支無菌燒瓶中,使其「乾燥」。他發現,沒有經過乾燥的脊髓,是極為致命的,如果將脊髓研磨後將其和蒸餾水混合,注入健康的犬只體內,狗必死無疑;相反的,將乾燥後脊髓和蒸餾水混合注入狗的身上,卻都神奇的活了下來。巴斯德於是推斷乾燥後脊髓的病毒已經死了,至少已經非常微弱。因此他把乾燥的脊髓組織磨碎加水製成疫苗,注射到犬只腦中,再讓打過疫苗的狗,接觸致命的病毒。經過反復實驗後,接種疫苗的狗,即使腦中被注入狂犬病毒,也都不會發病了!巴斯德高興的宣布狂犬疫苗研發成功!
1885年,一位幾乎絕望的母親,帶著被狂犬咬傷的9歲小男孩約瑟芬(Joseph Meister),來到了巴斯德實驗室門口,哀求巴斯德救救她的孩子。為了不眼睜睜看著男童死去,天人交戰的巴斯德,決定為約瑟芬打下人類的第一針,這時距離約瑟芬被狗咬傷已經四、五天了;巴斯德在1 0天中連續給少年注射了十幾針不同毒性的疫苗。每天晚上,焦慮的巴斯德徹夜不眠的等待,5天、10天、1個月過去了,少年健朗如常,終於安然返回家鄉。消息傳開,國內外絡繹不絕的患者蜂擁而至。巴斯德和助手日夜忙碌。長年的過度工作,嚴重損害巴斯德的健康(圖5)。 1887年10月23日上午,他腦溢血又發作了,倒在寫字台上,舌頭麻痹,說不出話來。1888年,「巴斯德研究所」竣工,法國總統和各界人士都出席了隆重的落成典禮。望著寬敞的實驗室和良好的設備,夢寐以求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不能言語的巴斯德感到莫大的喜悅。
巴斯德70歲生日,法國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巴黎索邦大學的大禮堂,座無虛席,約瑟夫·李士德上前向巴斯德道賀,巴斯德由法國總統摻扶。巴斯德從熱烈的人群中走向主席台,受到人們的敬仰,大會送給他一枚紀念章,上面刻著:「紀念巴斯德70歲生日,一個感謝你的法蘭西,一個感謝你的人類。」 1895年9月28日,也就是他72歲時,他在親友及學生的環繞中在維倫紐夫.勒伊丹(Villeneuve L』Etang)去世。
差不多有半個世紀,科學世界是由他主宰,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在他半身不遂的情況下,往前沖的,現在他已經與世長眠,他的精神、遺留的知識和造福人群,永存在人間。
⑵ 哪個化學家是在1910死的
阿貝格 Abegg,Richard Wilhelm Heinrich
國家:德國
學科:化學家
簡歷
阿貝格(Abegg,Richard Wilhelm Heinrich)德國化學家。1869年1月9日生於但澤(今波蘭的格但斯克);1910年4月3日卒於科斯林(今波蘭的科沙林)。 1891年阿貝格在柏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899年於布雷斯勞大學被任命為化學教授。其後不久他就開始忙於研究原子的新電子觀點對化學價的影響。在阿貝格看來,惰性氣體原子內的電子排布(運用後來的術語說,氦的最外電子層上有兩個電子,其它惰性氣體則是8個電子)是特別穩定的。象氯這樣的元素,對於形成8個電子來說,還缺少1個電子,這個元素趨向於接受1個電子;而象鈉那樣的元素,它多出一個電子,因而趨向於給出一個電子。鈉原子會將一個電子交給氯原子,而形成一個帶正電荷的鈉離子和一個帶負電荷的氯離子,兩種離子因靜電吸引而結合在一起。按照這樣的方式,化學反應就成了電子的轉移,而化學鍵就成了不同符號的電荷間的吸引作用。阿貝格因一次氣球事故而死亡,那時他還是一個年輕人,因此他沒有能活到看見他所提出的概念被許多化學家發展了,這些化學家中為首的是路易斯。
⑶ 生化危機4劉易斯是什麼來的,他死的時候我都哭了。還有麥克。
麥克是派來支援里昂的 具體沒有詳細說明 說白了麥克是跑龍套領便當的直升機駕駛員 路易斯是賽德勒僱傭的科學家 他研究的寄生蟲病毒 但後來良心發現想要逃跑或者是想阻止事情繼續惡化被綁起來了 如LZ所見 1-1劇情 把路易斯救了 1-2劇情和里昂被綁在一起 QTE躲避攻擊以後 他其實可以一走了之的 但是良心譴責他 他不能就這樣消失 所以想去幫助里昂和艾什莉把寄生蟲從身體里取出 拿到樣本和暫時延緩寄生蟲成長的葯 想要交給里昂時被薩德勒殺了 不知LZ玩過艾達劇情模式沒有 那裡有一些劇情補全 詳細路易斯在游戲里並沒有太多的資料
⑷ 億萬老婆買一送一中路易斯是怎麼死的
在安雅和葉三的婚禮上,路易斯想搶走安雅,結果那個安雅是薇薇假扮的,薇薇就把路易斯抓起來等葉三回來,他們婚禮之後,葉三跟寧寧打了他幾槍,然後給扔海里去了(大概就是這樣,特具體的記不得了)
⑸ 關於路易斯·巴斯德的一生是怎樣的
路易斯·巴斯德,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巴斯德於1822年出生於法國侏羅省多爾市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一位製革匠。小時候的巴斯德無論是才華還是長相,都不出眾,甚至很平庸,但是他學習非常努力。雖然缺乏良好的家庭環境,但他還是創造一切條件來學習。父親對兒子的學習既不鼓勵,也不反對,根本幫不了他什麼忙。經過長期的努力,21歲時,巴斯德終於跨入了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大學的大門。三年的大學生活中,巴斯德保持了過去刻苦學習的傳統,從不滿足,不知疲倦地用知識充實著自己的大腦。
巴斯德在大學學習的是化學,但他對微生物學同樣有著濃厚的興趣,喜歡用顯微鏡觀察細小的動植物。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世界上最新的生命又是怎麼產生的呢?對於兩個問題的回答,當時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自然發生說」,認為生命是從無生物直接、迅速地產生的;第二種觀點是「胚種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是由胚種產生的。兩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互不相讓,但無論哪一派都拿不出有力的證據來駁斥對方的觀點。
1858年,巴斯德開始進行生命自生問題的研究,到1860年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860年,法國科學院向全國懸賞,徵求對生物起源問題的解答。巴斯德以出色的實驗證明了「自然發生說」的不正確性,最後因此而獲獎。
1860年9月20日,巴斯德在阿爾卑斯山上進行生命起源的實驗。他隨身攜帶了許多盛有肉湯的尖頭玻璃瓶。在山腳下,他打開了20個玻璃瓶的蓋子,過幾分鍾之後再蓋上蓋子,然後再把口子封上,並在瓶子上標明當時所處的海拔高度和打開蓋子的時間;在850米的山腰與2000米的山頂上他也如法炮製,各打開20個玻璃瓶的蓋子,然後再蓋上封好,標明高度和時間。
回到實驗室,巴斯德打開這60瓶肉湯逐一進行檢查化驗。他發現,在山腳下打開蓋子的20瓶肉湯有8瓶變質了;在850米處打開蓋子的20瓶肉湯有5瓶變質了;而在2000米處打開蓋子的20瓶中,只有一瓶變了質。巴斯德據此認為空氣中確實存在胚種,並且胚種的數量與海拔的高度成反比。然而,堅持「自然發生說」的普謝不久之後在阿爾卑斯山也做了同樣的實驗。但他們宣布的結果與巴斯德的結果截然不同,60瓶肉湯全部壞了。
巴斯德與普謝展開了爭論,但這樣的爭論不會有什麼結果的。怎樣來駁倒普謝,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呢?巴斯德冥思苦想,精心設計了一個實驗,他把肉湯灌進不同形狀的曲頸瓶中觀察它們的變質情況。初步實驗取得了成功。
1864年4月7日,法國科學院決定在巴黎大學公開舉行雙方觀點的辯論會並做演示實驗。巴斯德把肉湯煮沸,然後分別倒進直口瓶、曲頸瓶及其他多種多樣的開口形狀的玻璃瓶中,並且都不封口。幾天之後,人們發現,所有直口瓶的肉湯全變質了,那些曲頸瓶的肉湯則有部分變質,瓶頸彎得越厲害越不變質。而當巴斯德把肉湯搖晃到彎曲的瓶口之後,過幾天肉湯又變質了。
巴斯德的這個實驗證明了「自然發生說」的不正確性。法國科學院也認為他利用最精確的實驗,掃清了生命自生問題上的疑雲,對他頒發獎金予以重獎。
後來,巴斯德又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解決了啤酒變酸、蠶病和牛羊群的炭疽病等實驗問題。與此同時,他還提出這些疾病的病因就是微生物在搗亂,只要控制了這些致病微生物,疾病就可以治癒。
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宣傳者和捍衛者赫胥黎說:「巴斯德的發明,挽救了法國的啤酒業,制絲業和畜牧業。他給法國賺取了超過1870年普法戰爭後付給德國的5億法郎的賠款數額的財富。」
為了表彰巴斯德為法國科學事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1892年12月27日,法國政府為他舉行了隆重的七十誕辰紀念活動。巴斯德在答謝詞中說:「如果科學無國界,那麼科學家必須有祖國。科學家對於他的祖國應該盡心竭力,死而後已。」最後,巴斯德發自內心地說,「我的全部光榮都屬於我的祖國。」
⑹ 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路易十四是怎麼死的
1715年9月1日,在他的77歲生日前四天,路易斯在王位上度過了72年後,他在凡爾賽宮因壞疽而死。
在他的最後幾天忍受著痛苦,他終於「毫不費力地放棄了他的靈魂,像蠟燭一樣」,同時背誦詩篇。、他的遺體在巴黎郊外的聖丹尼斯大教堂休息。它保持不受干擾大約80年,直到革命者挖掘並摧毀了大教堂中發現的所有遺骸。
(6)化學家路易斯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有證據表明他的健康狀況並不好。他有許多疾病:例如,糖尿病症狀,1678年化膿性骨膜炎,1696年牙膿腫,再次出現燒灼,暈厥,痛風,頭暈,潮熱和頭痛等報道證實。
從1647年至1711年,這三個主任醫師王(安托萬Vallot,安托萬·達基和蓋伊·克雷森特·法貢)記錄了所有在他的健康問題的雜志去桑特杜投資回報率(雜志國王的健康),每日他的健康報告。
1686年11月18日,路易斯經歷了由外科醫生查爾斯費利克斯德塔斯(Charles Felix de Tassy)執行的肛瘺手術,該手術准備了一個特殊形狀的彎曲手術刀。傷口需要兩個多月才能癒合。
⑺ 有沒有為實驗獻身的人
科學家盧瑟福:1871年8月30日生於紐西蘭納爾遜的一個手工業工人家庭。並在紐西蘭長大。他進入紐西蘭的坎特伯雷學院學習。23歲時獲得了三個學位(文學學士、文學碩士、理學學士)1895年在紐西蘭大學畢業後,獲得英國劍橋大學的獎學金進入卡文迪許實驗室,成為湯姆森的研究生。1898年,在湯姆森的推薦下,擔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物理教授。他在那兒呆了9年。於1907年返回英國出任曼徹斯特大學的物理系主任。1919年接替退休的湯姆森,擔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192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主席。1931年受封為納爾遜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劍橋逝世,與牛頓和法拉第並排安葬,享年66歲。
科學家路易斯:1916年,路易斯和柯塞爾同時研究原子價的電子理論。柯塞爾主要研究電價鍵理論。路易斯主要研究共價鍵理論,該理論認為,兩個(或多個)原子可以相互「共有」一對或多對電子,以便達成惰性氣體原子的電子層結構,而形成共價鍵。路易斯在1916年《原子和分子》和1928年《價鍵及原子和分子的結構》中闡述了他的共價鍵電子理論的觀點,並列出無機物和有機物的電子結構式。 路易斯提出的共價鍵的電子理論,基本上解釋了共價鍵的飽和性,明確了共價鍵的特點。共價鍵理論和電價鍵理論的建立,使得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應用的兩元素間的短線(即表示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力或稱「化學親和力」)開始有明確的物理意義。但還沒解決共價鍵的本性問題。
2)1901和1907年,路易斯在《美國科技學會雜志》上著文,提出「逸度」和「活度」的概念。 1923年他在《熱力學及化學物質的自由能,一書中,深入地討論了化學平衡問題,給自由能、活度等概念作出新的解釋。
路易斯後期還研究酸鹼理論,給酸、鹼下了如下定義:「酸」是能接受電子,而「鹼」是能給予電子的物質。這—見解深受化學界的重視,特別是路易斯鹼的觀點較早得到化學界的普遍接受;由於流行酸的質子理論,化學界對路易斯酸的觀點則接受較慢。
1946年3月23日,路易斯在進行熒光實驗時,猝然去世。
科學家范特霍夫:實驗----誘惑之源
1852年8月30日,范特霍夫出生於荷蘭的鹿特丹市,父親是當地的名醫。
上中學時,范特霍夫的實驗興趣就表現出來了。看到老師在實驗室中做的各種變幻無窮的化學實驗,他的探索慾望被激發起來,他想探究這些實驗背後的奧秘。
可光是看著老師做實驗太不過癮了,范特霍夫很想親自動手做化學實驗,這成了他做夢都想做的事情。
一天,范特霍夫從化學實驗室的窗戶前走過,忍不住往裡看了一眼。那排列得整整齊齊的實驗器皿,一瓶瓶的化學試劑,多麼誘人啊!這些器材無異於整裝列隊的士兵,正等著總指揮范特霍夫的檢閱。他的雙腳不由停了下來,他在心裡對自己拚命大喊:「沒有人看見,進去做個實驗吧!」「進去做個實驗」的聲音越來越響地在范特霍夫腦海里回盪,讓他忘掉了學校的禁令,忘掉了犯禁後的嚴厲懲罰,他只想著一件事:進去做個實驗。
帝大概也想幫助范特霍夫,實驗室正好有一扇窗開著。小范特霍夫猶豫了片刻,縱身跳上窗檯,鑽進了實驗室。看到那些儀器就擺在面前,他的每一根神經都興奮起來了,支起鐵架台,架起玻璃器皿,尋找試劑,范特霍夫像一位在實驗室里呆了多年的老教授,對一切都很熟悉。他全神貫注地看著那些葯品所引起的反應,發自內心的喜悅使他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我成功了,成功了!」他在心裡默默地說。
范特霍夫正專心致志地做實驗時,管理實驗室的老師來了,他被當場抓住。根據校規,他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幸好這位老師知道範特霍夫平時是一個勤奮好學又尊敬老師的學生,因此並沒有向校長報告此事。同時,老師心裡更清楚,是對化學實驗的濃厚興趣驅使這樣一個好學生違反了校規。范特霍夫因為自己的興趣換來了老師的一次「包庇」。實驗室的那扇窗,應該是上帝為范特霍夫打開的,一個天才的化學家從那扇窗戶里誕生了。
范特霍夫對化學實驗的狂熱保持了一輩子。有這樣一件事,最能證明他的實驗熱情。
深冬的清晨,德國柏林郊區的斯提立茲大街上,一輛馬車疾駛而過。趕馬車的人50來歲,多年來,他一直為這一帶的居民送鮮牛奶,無論春夏秋冬,無論刮風下雪,都准時不誤。人們早已熟悉了這位送奶人,他再平凡不過了,他在自己的牧場養了許多的奶牛,他每天早上的任務就是把牛奶送給居民喝。
碰巧的是,德國著名女畫家芙麗莎·班諾也住在這條大街上,她卻知道這位送奶人不一般!好幾個早晨,她都等在客廳里,只要聽見送奶馬車的聲音,就急忙打開房門,請送奶人來家裡坐一小會兒,但是送奶人總是以不能耽誤送奶時間為由而拒絕邀請。
又是一天清晨,班諾一聽見馬蹄聲便沖了出去,上前一把拉住送奶人的衣袖,一定要為送奶人畫一張素描像。送奶人仍婉言謝絕。班諾大聲說:「您不要再『騙』我了,我知道您是個實驗迷,一送完奶就一頭鑽進化學實驗室,誰也甭想把您拉出來。這次您一定得讓我畫一張像。親愛的教授,請把您寶貴的時間分給我幾分鍾吧!」
送奶人?教授?范特霍夫?事情清楚了。但有一點人們怎麼也沒有想到,有一天早上打開報紙的時候,一行引人注目的文字映入眼簾:「范特霍夫榮獲首屆諾貝爾化學獎!」整個版面都刊登了女畫家畫的素描像。
就這樣,送鮮奶的范特霍夫和化學家范特霍夫在人們心中合二為一,人們親切地稱范特霍夫為「牧場化學家」。
而范特霍夫心裡惦記著的,永遠是他的實驗!
堅持----成功之道
范特霍夫是一個有著堅韌不拔之志,能沿著自己選定的道路堅持不懈地走下去的人。
1869年,范特霍夫從鹿特丹五年制中學畢業了。擺在他面前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選擇什麼樣的職業。范特霍夫深愛著化學,很想把化學研究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可父親是為了讓他多增加一些知識,才支持他做化學實驗的,如果要把化學研究作為一種職業,父親就難以接受了。因為當時選擇化學研究作為職業是要冒風險的,從事化學研究的人,還要兼做其他工作才能夠維持生活。畢竟,活下去在哪個時代都是一條鐵的定律啊!圍繞這個問題,父子倆爭辯了多次,但都沒有結果。
授的指導下,堅持學習化學,一點也沒有放鬆。由於范特霍夫的努力,他僅用了2年時間就學完了一般人3年才能學完的課程。1最後一次,父親心平氣和地問范特霍夫:「中學畢業了,你打算上哪個學校?」很明顯,選擇學校也就是選擇職業。「學習化學對我比較合適,爸爸,您說對嗎?」兒子說出了心裡話。
父親最終還是沒有讓范特霍夫選擇化學,而是讓他進入了荷蘭的台夫特工業專科學校學習。這個學校雖然是專門學習工藝技術的,但講授化學課的奧德曼卻是一位很有水平的教授。他推理清晰,論述有序,很能激發起學生們對化學的興趣。范特霍夫在奧德曼教871年,范特霍夫畢業了,由於具備了謀生的必備本領,到這個時候,他才說服了父母,開始全力進行化學研究。
對半路出家的范特霍夫來說,要打好基礎,找准研究方向,就必須找到好的老師,拜師學藝。於是,他懷揣著自己的夢想,離開家鄉,隻身來到德國的波恩,拜當時世界著名的有機化學家佛萊德·凱庫勒為師。佛萊德·凱庫勒是個傳奇的化學家,他夢見蛇狂舞,首尾相接,靈感涌來,於是,根據夢境解決了苯環的結構問題。范特霍夫跟隨著佛萊德·凱庫勒,在有機化學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訓練,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隨後,他又前往法國巴黎向醫學化學家武茲請教,在武茲的指導下,范特霍夫與好友勒·貝爾一起學習,互相探討。後來,他們都成為新的立體化學學科的創立者。
范特霍夫把化學當成自己理想的棲居地,他的雙腳永遠為著自己的理想而奔走,有時雖有背離,但最終會回到這條道路上。正是因為范特霍夫的不懈追求,諾貝爾獎最終才會青睞於他。
堅持著,才會離成功越來越近。
尊重事實----第一規則
科學研究的鐵律就是尊重事實,但並不是所有的科學研究者都能恪守這一規則。范特霍夫卻能將尊重事實融化在自己的實驗生命里,事實是他心中的神,只有這尊神才能解開一切謎團。他能成功,是因為他尊重事實!
過去的有機結構理論認為有機分子中的原子都處在同一個平面內。這一理論與很多現象是矛盾的,使很多現象都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范特霍夫通過多次精心的實驗,首先提出了碳的四面體結構學說,與舊的有機結構理論相抗衡。
以後的事實證明,范特霍夫的理論是正確的,他的分子立體結構理論糾正了過去的錯誤,使人類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向前跨了一大步。
但是,這一新的理論遭到了當時一些權威人士的反對,德國的有機化學家哈曼·柯爾比就是其中一個。這位老科學家有點倚老賣老,對新的理論很排斥。他根本沒有認真研究范特霍夫的四面體理論,就毫無根據地撰文把范特霍夫斥責了一頓。不僅如此,他還不遠千里,從德國來到荷蘭,要和范特霍夫一見高下。
當柯爾比氣勢洶洶地沖進范特霍夫的辦公室時,范特霍夫已經恭恭敬敬地在等候他了,范特霍夫相信自己有足夠的事實證據使這位老先生信服他的理論。待柯爾比的火氣稍稍減退之後,范特霍夫平心靜氣地向他陳述了自己的觀點,條理清楚,論證有力。范特霍夫講完後,非常誠懇地請柯爾比用事實來批評自己的理論。
這位老權威暗暗吃了一驚,眼前這個年輕人不可小視,講述觀點時有條有理,論證時周密嚴謹,大家風范也就是如此啊!至此,柯爾比完全被折服,剛來時的火氣完全消失了,他還力邀范特霍夫去普魯士科學院工作。
范特霍夫就是憑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讓人們心悅誠服地接受他的理論。他永遠都注視著事實,他的視野里只有這一樣東西。
1911年3月1日,年僅59歲的范特霍夫由於長期超負荷工作,不幸逝世。一顆科學巨星隕落了,化學界為之震驚。為了永遠紀念他,范特霍夫的遺體火化後,人們將他的骨灰安放在柏林達萊姆公墓,供後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