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水化學圖示法
採用各種圖示方法對地下水水化學成分進行展示,有助於對水質分析結果進行比較,發現其異同點,更好地顯示各種水的水化學特性,便於解釋和說明有關水化學問題。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水化學成分圖示方法。
4.3.1.1 離子濃度圖示法
這類圖示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們一般都採用水化學分析結果中的主要離子組分(K++Na+,Ca2+,Mg2+,HCO-3+CO2-3,SO2-4,Cl-)的毫克當量百分含量表示,陰離子和陽離子分別按照100%計算,其中K+和Na+,HCO-3和CO2-3通常合並到一起計算。這類方法能夠直觀地表示出主要離子組分相對含量的比例關系,展現出該水樣的主要水化學特徵。它們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只能表示單一水樣的分析結果。
(1)圓形圖示法
圓形圖示法是把圓形分為兩半,一半表示陽離子,一半表示陰離子,某離子所佔的扇形的大小,按該離子毫克當量占陰離子或陽離子毫克當量總數的百分含量而定。圓形的大小,也即半徑大小可以用於表示陰、陽離子總毫克當量數的大小或者總溶解固體含量的大小。需要注意的是,為了便於不同水點的比較,在圓形圖示法中,各離子的相對位置是固定的,如圖4.4所示,該圖可在Excel表格中採用餅圖類型實現圖形的繪制。
圖4.4 圓形圖示法(據Freeze等,1979)
圖4.5 柱形圖示法(據沈照理等,1993)
(2)柱形圖示法
柱形圖示法和圓形圖示法相類似。把柱形分為兩半,一半為陰離子,一半為陽離子,各離子分別以毫克當量百分數表示。柱子的高度可以用來表示總毫克當量數或者總溶解固體含量。同樣,各離子的排列順序位置也是相對固定的,如圖4.5所示,該圖可在Excel表格中採用百分比堆積柱形圖類型實現圖形的繪制。
圖4.6 多邊形圖示法(據Freeze等,1979)
(3)多邊形圖示法(Stiff圖)
多邊形圖示法如圖4.6所示。圖中有一垂直軸,此軸的左右兩側分別表示陽離子和陰離子,其單位為毫克當量/升。與垂直軸垂直的有四條平行軸,頂軸有毫克當量/升的比例刻度。在該圖中一般表示6種組分,如要表示更多的組分,可增加平行軸。在這種圖示中,從上到下可以用多個多邊形圖表示多個水樣的資料。這種圖示法經常用於油田水水化學成分的研究,已取得較好的效果。
4.3.1.2 三線圖圖示法(Piper圖)
目前應用最廣的三線圖圖示法是由Piper於1944年提出的。該圖由一個等邊平行四邊形及兩個等邊三角形組成(圖4.7)。濃度單位為每升水的毫克當量百分數。構圖時,首先依據陰、陽離子各自的毫克當量百分數確定水點在兩個三角形上的位置,然後通過該點作平行於刻度線的延伸線,兩條延伸線在平行四邊形的交點即為該水點在平行四邊形的位置。如果需要,還可以用圓點按照比例尺大小表示出該水點總毫克當量或者總溶解固體含量(沈照理等,1993)。
落在菱形中不同區域的水樣具有不同的水化學特徵(圖4.8)。1區表示鹼土金屬離子含量超過鹼金屬離子含量,2區表示鹼金屬離子含量大於鹼土金屬離子含量,3區表示弱酸根超過強酸根,4區表示強酸根大於弱酸根,5區表示碳酸鹽硬度超過50%,6區表示非碳酸鹽硬度超過50%,7區表示以鹼金屬離子及強酸為主,8區表示以鹼土金屬離子及弱酸為主,9區表示任意一對陰、陽離子毫克當量百分數均不超過50%。這樣不僅可以從菱形中看出水樣的一般化學特徵,而且在三角形中可以看出各種離子的相對含量。
圖4.7 三線圖圖示法(據王大純等,1995)
圖4.8 三線圖解菱形圖分區(據王大純等,1995)
三線圖最大的優點是能把大量的水質分析數據點繪在同一圖上,依據其分布情況,可以解釋許多水化學問題。例如,應用三線圖圖示法能判斷某種水是否是另外兩種水簡單混合的結果,如果水樣C是水樣A和B簡單混合的結果(混合時未發生任何反應),那麼混合水C將落在三線圖上水樣A和B所在位置的連線上。再如,將一個地區不同位置的水樣標在圖上,可以分析地下水化學成分的演變規律。
❷ 綜合水文地質圖
綜合水文地質圖,實際上是把區域水文地質調查中所獲得的各種水文地質現象和資料,用特定的代表符號、色調和方式,按一定比例尺縮小表示到圖紙上的一種具綜合內容的水文地質圖件。但它又不是野外現象的簡單羅列,而是把野外獲得資料在進一步整理、分析和系統化的基礎上,更深刻地反映出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條件的規律性。
按原地質礦產部頒布的《區域水文地質普查規范補充規定》,綜合水文地質圖編圖的基本原則是:編圖時首先要劃分出五種基本類型地下水,即鬆散岩類孔隙水、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碳酸鹽岩類裂隙溶洞水(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凍結層水。每種基本類型可根據不同情況劃分為若干亞類。類和亞類應突出表示出富水等級、埋藏條件和水質。並規定類型用普染色表示,亞類採用接近的普染色表示,層次要分明,用色階深淺表示富水性等級,埋深用等值線、線條、花紋符號等表示,水質用水點、等值線、符號等表示。
(1)鬆散岩類孔隙水:一般分為潛水和承壓水兩個亞類,每亞類又可按單井涌水量劃分為若干個富水等級,並圈定其界線。同一含水岩組也要區別其富水程度。按單井涌水量一般分為:①水量極豐富的:單井涌水量大於5000m3/d;②水量豐富的:單井涌水量為1000~5000m3/d;③水量中等的:單井涌水量為100~1000m3/d;④水量貧乏的:單井涌水量為10~100m3/d;⑤水量極貧乏的:單井涌水量小於10m3/d。
多層結構含水層,一般可歸並為潛水與承壓水或淺層水與深層水兩組,用雙層結構法表示,即寬窄條相間,寬條代表上部(潛水或淺層水),窄條代表下部(承壓水或深層水),富水性用不同色調表示(圖7-1)。
圖7-1 雙層結構表示法表示鬆散岩類孔隙水示例
埋深資料較多時,應繪制等水位(壓)線,並表示出潛水位或承壓水頂板的埋深;資料較少時,可分區分級用圖例或不同線條表示。
(2)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系指分布在中、新生代陸相沉積盆地內、比較穩定的裂隙孔隙水。不同含水層(組)或同一含水層(組)的不同地段應按單井涌水量劃分出富水等級:即大於1000m3/d,100~1000m3/d,小於100m3/d三級。層狀承壓水的分布面積應於表示,其頂板埋深按<50m,50~100m,>100m表示。如有鹹水還應反映出鹹淡水分界面的埋深。如果上覆有鬆散岩類孔隙水,則採取雙層結構方法表示。
(3)岩溶水(或裂隙岩溶水):圖上應分別表示出由分布均勻、相互連通的網(脈)狀溶蝕裂隙或蜂窩狀溶孔構成的統一含水層(體)和溶蝕管道發育而成的暗河水系;還應表示出岩溶均勻發育帶和匯流富集帶。應按泉及暗河流量與地下水徑流模數等綜合因素,劃分出富水等級。對大泉(域)和暗河(水系),按流量可分為100~1000 L/s,10~100 L/s,<10 L/s三個富水等級;按地下水徑流模數,亦可分為三級:<3 L/(s·km2)、3~6 L/(s·km2)、>6 L/(s·km2)。岩溶水埋深一般分為:<50m,50~100m,>100m三級。對覆蓋型或埋藏型岩溶水,可用雙層結構的方法表示。各種形態的岩溶,也應表示在圖中。
對岩性岩相變化復雜的裂隙岩溶水,應劃分為四個亞類:①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碳酸鹽佔90%以上;②碳酸鹽岩夾碎屑岩裂隙溶洞水,碳酸鹽岩佔70%~90%;③碎屑岩、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碳酸鹽岩佔30%~70%;④碎屑岩夾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碳酸鹽佔10%~30%。然後,據其中岩溶水的富水性,劃分其富水等級。
(4)基岩裂隙水:一般分為構造裂隙水(指層狀、似層狀裂隙水)、脈狀裂隙水、風化網狀裂隙水和孔洞裂隙水等亞類。其富水等級,按多數常見泉水流量分為:<0.1 L/s,0.1~1 L/s,>1 L/s三級,按地下水徑流模數分為:<1 L/(s·km2),1~3 L/(s·km2),>3 L/(s·km2)三級,對接觸帶、岩脈等富水帶和背、向斜等蓄水構造,亦應標出其富水部位。
(5)凍結層水:可分為鬆散岩類凍結層水和基岩類凍結層水兩個亞類。亦可分為凍結層上水和凍結層下水。採用雙層結構方法,分別表示兩層水的富水等級,必要時,應反映出凍結層厚度和凍結層下水的頂板埋深,圈出島狀凍結區范圍。冰丘等物理地質現象、現代冰川及沉積物和冰雪覆蓋范圍等,亦應表示在圖上。
綜合水文地質圖上,地下水質主要按礦化度劃分。一般按礦化度分為淡水(<1g/L),微鹹水(1~3 g/L),半鹹水(3~10 g/L),鹹水(>10 g/L),鹽鹵水(>50 g/L)。污染的和天然有害離子或化合物的分布情況,也應充分反映。
在綜合水文地質圖上,除上述內容外,圖中還應表示出:①控制性水點(井、孔、泉)及地表水系。水點要按規定的格式、色調進行標繪,如水點左側通常注記統一編號,右側注記水位埋深、水量、降深、礦化度等,井、泉用藍色,鑽孔用紅色等;②地下水流向,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補排關系,水源地的開采量,海水入侵界限,下降漏斗范圍等;③熱泉和人工揭露的熱水。按水溫,可分為:低溫熱水(20~40℃),中溫熱水(40~60℃),中高溫熱水(60~80℃),高溫熱水(80~100℃),超高溫熱水(>100℃)。在一般地區,可簡化為:溫泉(20~40℃),熱泉(>40℃);④地層界線及地層符號與地質圖基本相同,但地層系統可簡化,各種構造及其水文地質性質,亦要標示出來;⑤第四系的成因類型、岩性結構及分布;⑥重點地貌現象,如階地、溶洞、暗河等。
綜合水文地質圖一般必須附有1~2個區內主要方向的水文地質剖面圖,以充分反映本地區各類含水層組及其水文地質結構和某個方向上或深部水文地質變化規律。剖面圖的水平比例尺原則上與平面圖相同,垂直比例尺可適當放大。剖面圖中的各含水層組,應按平面圖的富水性色譜著色(含水組中的隔水層及潛水位以上的包氣帶不上色)。剖面圖中除反映含水岩組外,還必須把有關水文地質內容表示出來,如水位、水頭、控制性鑽孔及涌水量、泉水點、鹹淡水界面、蓄水構造等。另外,還應適當反映地貌特徵(如階地、溶洞等)。
綜合水文地質圖一般還要附有柱狀圖。原則上可利用地質圖上的柱狀圖改編,主要表示水文地質內容,但要突出主要方面,簡化次要方面,要重視第四系的水文地質要求,選擇其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地層層序,水文地質特徵說明力求簡明扼要,重點突出。
某些內容可編製成較小比例尺的鑲圖,用以表示水文地質條件或開采利用條件中突出的一種或兩種要素,以補充平面主圖的某些不足。如地下水開采利用規劃圖、地下水資源分區圖、水化學圖等。
根據實際情況和是否需要,還可附簡要的分區說明表。
綜合水文地質圖的圖例說明應簡明扼要,以闡明富水性為主,富水性的等級按由強到弱的順序排列,其他僅作簡要的補充說明。
最後需要說明,在水文地質調查資料整理過程中,應盡量採用計算機輔助制圖系統,如基於地理信息系統(GIS)的計算機輔助制圖、AutoCAD、MapGIS、Coreldraw、Super⁃Map、Excel計算機制圖系統等。計算機制圖具有圖形附帶地質屬性數據的特點,實現了傳統水文地質圖表達信息的徹底變革,同時還具有隨時修改、高效、實現數據共享、易於保存和傳輸等優點。
❸ 請教~~~~~根據水文地質平面圖,如何做水文地質剖面圖
1、水文地質剖面圖的布置宜垂直岩層走向或構造線方向,切過含水層最多的地段,平行於地下水流向布置,應盡量利用已有的勘探點和地下水露頭。
2、水文地質剖面圖應參照工程地質剖面圖的一般內容進行編制。同時還應根據研的不同對象和目的,有選擇的表示出需要的水文地質要素,如含水層的水位(水壓)、透系數、富水性、礦化度等,並結合平面圖標明水文地質分區的界線。
主要內容
水文地質圖是反映某一區域內地下水情況及其與自然地理和地質因素相互關系的圖件。是水文地質勘察報告的主要附圖。將水文地質調查和室內分析測試的結果(如含水層的地質年代、岩性、厚度、埋深、分布范圍以及地下水的化學類型、埋藏條件、礦化度與涌水量等)繪制在一張圖或一套相同比例尺的圖件上而成。
一般有綜合水文地質圖和專門水文地質圖兩類。前者是一套區域性綜合圖件,反映區域性地質一水文地質特徵,並附有代表性的水文地質剖面圖及文字說明,必要時還需附有水文地質分區表;後者反映地下水開采利用和防止地下水為害的水文地質條件。
❹ 如何繪制地下水化學類型分區圖
2樓說的對,主要是依據地質地貌、地層岩性及水文地質條件及地下水水化學分布規律進行水化學類型分區,另附礦化度等值線,繪制出的化學圖需符合區域的地下水的運移規律及特徵
❺ 地下水等水位線圖的編制方法
潛水等水位線圖和潛水位埋藏深度圖繪制方法很多, 主要是根據觀測點水位標高和水位埋深結合地形地貌條件、水文地質條件、地表水體特點憑經驗用內插法確定出一定間距的潛水面高程和埋深點, 再用規定標高和埋深厚度段的光滑曲線連接這些點:
1. 地形地貌條件的影響
潛水地下水位的分布特徵主要受地形地貌的控制, 潛水面形態與地表形態基本一致, 不同地貌形態其地下潛水面分布形態和埋深不同。
(1)穹隆或山包地形
地下潛水面形態多與其地面相似, 但起伏程度遠比地面緩。潛水等水位線呈封閉的環形狀, 越向山峰方向等水位線標高值越大, 中心地下水位埋深最大, 越向邊緣埋深越小。
(2)坡地與溝谷間梁、塬地形
在山坡處潛水面呈傾斜的平緩凸形曲面, 潛水等水位線呈向地形標高降低方向凸出彎曲, 且越向坡頂等水位線標高值越大, 地下潛水位埋藏越深。越向坡腳處等水位線標高值越小, 地下潛水位埋藏越淺, 一些坡腳地方甚至有地下水出露。
在溝谷間梁、塬處, 潛水面呈長垣凸形狀, 地下潛水等水位線呈封閉的與梁、塬近似的形狀。越向梁、塬內部地下潛水位埋深越大, 越向梁、塬邊緣地下潛水位埋深越小。溝底邊緣處地下潛水等水位線與梁、塬邊緣地形等高線相交, 多發育有下降泉。
(3)大型溝谷地形
大型溝谷地帶, 地下潛水面坡度比地面坡度緩的多。等水位線呈向地形等高線標高增大方向凸形彎曲, 且越向谷底地下潛水位埋深越淺。
(4)盆地或窪地地形
地下潛水面多呈緩鍋底狀, 等水位線呈近似盆地或窪地形態的封閉環狀。越向盆地或窪地邊緣, 等水位線標高值越大潛水位埋深亦越大, 越向盆地中心等水位線標高值越小, 潛水位埋深越淺。甚至與地形等高線重合發育有沼澤或湖泊。
(5)洪積扇地形
地下潛水面呈緩傾斜的凸形扇狀, 扇脊和扇頂部位潛水位埋深大, 邊緣處埋深淺。地下潛水等水位線向洪積扇下遊方向凸形彎曲, 因扇脊部位沉積物顆粒較粗, 導水性強, 所以等水位線較疏兩側則較密。在洪積扇的扇形相和滯水相沉積接觸帶地形等高線與潛水等水位線相交, 潛水位埋深為零, 地下水溢出。
2.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
主要包括隔水邊界、供水或透水邊界、潛水和承壓水相互聯系和轉換地帶以及排泄邊界等。
(1)隔水邊界
常見的有不透水岩層與透水岩層相接觸帶、大型壓性或剪性斷裂帶、地下分水嶺地帶等。由於隔水邊界無水流通過, 在穩定流場條件下, 隔水邊界可看作是一條流線。因此, 其潛水等水位線可垂直隔水邊界勾繪。
(2)供水邊界或透水邊界
此類邊界常存在於山區基岩與平原或盆地的張性斷裂接觸帶、可溶性灰岩與鬆散的砂或砂礫石層接觸地帶以及平原或盆地中湖泊和河流周邊附近。其地下潛水等水位線形狀由山區基岩風化程度、斷裂帶破碎狀況和地形陡峭情況決定。當透水性能很強兩側水力聯系十分密切時, 潛水等水位線則平行該邊界走向繪制, 當水力聯系不十分密切時則呈一定角度與此邊果斜交穿過。
(3)潛水和承壓水相互聯系或補給地帶
在平原中部, 由於下伏鬆散沉積層由許多砂、砂礫石層和粘土、亞粘土或亞砂土層互層構成, 在這些地區的鑽孔中揭露的含水層又不止一層, 它們多少存在著一定的越流關系。所以, 在這些井孔中反映的地下潛水位多為混合水位。要在潛水等水位線圖上反映出該處的地下水分布特徵, 多採用分層止水觀測水位。下面各承壓含水層水壓線可用所附水文地質剖面圖表示。
(4)排泄邊界
在山前平原或盆地內部單獨泉排泄點, 地下水等水位線多以該點為中心, 以隔水層為邊界呈不對稱環帶分布。越向補給方向潛水位埋深越大, 越靠近泉點越淺。
在溝谷、河谷和平原或盆地邊緣常由泉群組成泄流帶, 該處潛水等水位線與地形等高線相交, 且沿這些出水點走向分布, 潛水位埋深為零。
3.地表水體條件的影響
在河流和湖泊(水庫)周圍, 不同水文季節地下潛水面分布不同。
(1)河流
在豐水期(我國北方為6、7、8、月份)河水通常是補給地下水, 河床附近的地下水位常高於周圍的地下水位, 形成長垣狀潛水面。 其水流方向一方面向兩側滲流, 另一方面向河流下遊方向滲流。因此, 地下潛水等水位線向河流下游凸形彎曲, 越向下遊方向潛水等水位線標高值越小。河床位置水位埋深最淺。
在枯水期(我國北方為1、2、3月份), 地下水通常補給河水, 河床水面與地下水面相交, 其交線由若干條潛水等水位線組成。由於水流方向一方面向河床泄流, 另一方面向河流下遊方向滲流。因此, 地下潛水等水位線向河流下游凹形彎曲。越向下游等水位線標高值越小。
沉降平原中部的地上河附近, 地下潛水面分布同豐水期河流。但水位埋深極淺, 許多地方沼澤發育。
(2)湖泊
湖泊(水庫)水面為流動很小或水力坡度小到可以忽略的地表水體。該水體邊界線被看作是定水頭, 可用一條封閉的同水體邊界重合的環形潛水等水位線表示。若湖水補給地下水, 則潛水等水位線標高向周圍依次降低, 若地下水補給湖水, 則潛水等水位線標高向周圍依次增高。
4.含水層沉積岩相
平原或盆地下伏潛水含水層中, 有時在一定范圍存在著不同規模和不同厚度的湖相、河漫灘相的淤泥、粘土和亞粘土透鏡體。當地下水流經這些透鏡體時, 便會產生繞流, 流線與等水位線均發生變形。因此, 繪制潛水等水位線圖前還必須收集第四系等厚線圖、第四系鑽孔剖面圖等資料, 以便能夠正確處理。
5.沉陷或塌陷構造
我國北方許多山麓平原地區下伏奧陶紀灰岩岩溶水, 上覆第四系鬆散層。由於煤田開采強疏干, 使下伏石炭、奧陶系中岩溶溶洞呈負壓。常常在上覆第四系較薄處產生地面塌陷, 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潛水通過塌陷天窗補給下麵灰岩含水層。因此, 地下潛水等水位線是以這些塌陷為中心呈漏斗狀分布。
在沉積平原或盆地中, 由於多年過量開采深層地下水, 造成下伏承壓含水層孔隙壓縮和釋壓, 地面大面積發生緩慢沉降。因而這些地區的地下潛水等水位線也發生改變, 與該沉降凹陷區形狀基本一致, 潛水面呈降落漏斗狀, 且越向中心潛水位埋深越大。
最後, 在連潛水等水位線之前, 應找出全區地下水位的大致變化規律。先勾繪資料多容易勾繪的線段, 然後加密並處理異常點。繪完後還應詳細檢查, 對特殊地段孔連線進行反復斟酌處理, 使其盡量符合周圍地下水流場規律。
❻ 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學模擬
在實際的水文地球化學問題中,往往地下水的化學組分是已知的,而其形成和演化的過程是未知的,反向地球化學模擬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本書利用PHREEQC,對三門峽盆地地下水進行反向地球化學模擬求解,以期定量揭示地下水化學環境演化過程。
地球化學模擬在反應路徑模擬上可分為兩類:正向地球化學模擬和反向地球化學模擬。所謂正向地球化學模擬就是依據假定的水-岩反應來預測水的化學組分和質量遷移。其原理是:在給定初始水樣水化學成分後,假定一個反應(或平衡約束條件),通過反應路徑計算確定水-岩作用過程。它能解決諸如盆地深部水化學、土壤水化學,以及地熱系統中和一般水-岩作用系統中發生的地球化學作用等問題。
由於本書是使用反向地球化學模擬來研究三門峽盆地地下水的演化,這里對正向地球化學模擬就不做過多的論述。反向地球化學模擬就是依據觀測到的化學和同位素資料來確定系統中所進行的水-岩反應,也就是對觀測到的水化學資料作出解釋。這類模擬主要在於解決某一地下水流場中地下水的地球化學演化路徑問題,即了解某一水化學系統中發生了哪些水-岩反應,有哪些礦物發生了溶解、沉澱,其量各是多少等問題。
反向地球化學模擬是建立在質量守恆模型基礎之上的,其形式是:
斷陷盆地地下水環境演化與水文地球化學模擬——以三門峽盆地為例
式中:反應物相———在反應過程中進入溶液的組分;
生成物相———在反應過程中離開溶液的組分。
反應物相和生成物相統稱為「礦物相」(PHASE)。可以是氣體、礦物或發生離子交換作用的離子。地球化學反向模擬方法能夠用於研究同一水流路徑上,穩定狀態(指地下水流場和化學組分不隨時間變化的水文系統)中水的演化。對於可以忽略水動力彌散影響的穩態區域含水層,反向模擬方法更加適用(高文冰,2005)。
5.1.2.1 模擬方法和步驟
反向水文地球化學模擬可歸結為以下4個方面的研究:
1)首先要分析水樣數據,求出溶液中各主要組分和衍生組分的濃度。並計算出各個組分的活度,即校正的濃度,地下水化學組分的存在形式是研究水-岩作用模擬計算的基礎。
2)確定地下水對各種礦物的飽和狀態。結合研究地區的岩性礦物等來確定發生化學反應的可能礦物相,在考慮到絡合組分的影響下求出這些礦物相正確的飽和指數。
飽和指數SI(Saturation Index)是地下水水化學研究中應用最多的一個指標,它是表徵地下水與某種礦物處於何種狀態的參數,可以理解為難溶礦物在地下水溶液中的飽和程度。對於下列反應:
斷陷盆地地下水環境演化與水文地球化學模擬——以三門峽盆地為例
按照質量作用定律,當上述反應達到平衡時,有:
斷陷盆地地下水環境演化與水文地球化學模擬——以三門峽盆地為例
式中: ——離子活度積,以「IAP」表示;
K———平衡常數。
當達到溶解平衡時,IAP=K;當IAP/K>1時,表示反應向左邊進行;若IAP/K<1時,表示反應向右進行。
根據上述原理,得出SI的數學表達式為
斷陷盆地地下水環境演化與水文地球化學模擬——以三門峽盆地為例
當SI<0,SI=0,SI>0,分別表示礦物處於溶解階段、平衡階段、沉澱階段的熱力學判據。
3)建立水-岩作用模型。在建立反向模擬模型時,首先應根據研究區的水文地質條件確定地下水流動路徑及沿流動路徑可能參與水-岩相互作用的礦物相。在PHREEQC的SOLUTION模塊與INVERSE-MODELING模塊中分別輸入沿水流路徑各水樣的水化學組成與礦物相。
4)解水-岩作用模型,模型的求解一般要藉助計算機來完成。最後還應指出,PHREEQC的計算結果具有不確定性,即多解性。通常,對於給定的礦物相組合而言,所求得的各礦物相的摩爾遷移量均具有多個結果。這時,應在宏觀把握研究區地下水流動系統中所發生的水文地球化學過程的基礎上,選擇合理的計算結果,並作出相應的解釋。
5.1.2.2 剖面的選取
水-岩作用的地球化學模擬要求的基本條件是:所模擬的兩個或多個點之間必須是地下水徑流上下游的關系,即要處於同一水流路徑上;另外,由於模型刻畫水-岩作用,不能刻畫人為活動引起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因此,在選擇剖面時應盡量選取城區以外的剖面,以避免人為活動的干擾(沈照理等,2002)。選擇剖面如圖5.2所示。
圖5.2 沿水流路徑剖面位置圖
5.1.2.3 剖面Ⅰ地區的水-岩作用的地球化學模擬
由於地下水的化學組成非常復雜,在實際的水化學分析中,若僅給出某組分各存在形式含量之和,只從某組分總量的變化往往不足以判斷地下水組成的控制機理,還必須知道各種配合形式,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深入地認識研究區地下水化學成分形成的物理化學過程和水-岩間相互作用的本質。故在進行水-岩作用模擬之前,必須對地下水質組分存在形式作必要的研究和分析。
表5.1 水樣分析資料 單位:mg/L
通過對T6和T7水樣的化學成分分析以及剖面I地區的岩相古地理條件、已有礦物資料的認識,最終選取的「可能礦物相」以及各礦物相的溶解反應方程式見表5.2。
將表5.1數據輸入反向地球化學反應路徑模型PHREEQC中,可用該程序計算出地下水水樣中各主要組分和衍生組分的含量,結果見表5.3。
表5.2 選取的「可能礦物相」
表5.3 地下水水質組分及其含量統計表 單位:mol·L-1
續表
沿水流途徑發生的化學反應的確定取決於「可能礦物相」的選取。在建立水-岩作用質量模型時,選取模型中的「可能礦物相」是問題的關鍵。其選取的主要依據是含水層中的礦物測定結果、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及地下水的賦存條件等。含水層所含的主要礦物成分應當優先考慮,所選取的「可能礦物相」所含的主要化學元素與地下水中監測出來的成分應該保持一致,當地下水處於開放條件時,應選擇CO2和O2。
飽和指數SI是確定水與岩石或礦物處於何種狀態的參數,並可以理解為難溶礦物在地下水溶液中的飽和程度。它的化學熱力學含義是通過SI<0,SI=0,SI>0(或者SI<1,SI=1,SI>1,此時SI的表達式為非對數形式)來判斷水-岩間的相互作用是處於何種狀態:溶解過程、溶解平衡或是沉澱狀態?
「可能礦物相」的飽和指數,可以在上述所求得的水質組分結果基礎上,通過PHREEQC程序求得。具體結果見表5.4。
表5.4 飽和指數SI的計算
經過飽和指數SI的辨識以及對剖面地區的水文地質情況和礦物的分布情況,選取Fe,Na,K,Ca,Mg,C,S,Cl元素作為約束條件。根據質量平衡原理建立質量平衡方程,水溶液中某一元素的總質量等於水-岩相互作用開始時初始水中某元素的質量加上(或減去)水-岩相互作用過程中該元素從礦物相轉入水溶液中(或從水溶液轉入礦物相)的量。在水化學平衡模擬中進行元素存在形式計算時,「元素質量守恆」的意義是每一元素的總量等於該元素不同存在形式物種含量之總和。
使用PHREEQC程序最終可得到礦物相的交換量見表5.5。
表5.5 各礦物相的交換量
注:溶解沉澱量表示在1L地下水中進入或離開水的量,其中:「-」代表礦物從地下水中沉澱出來,「+」表示礦物溶解進入地下水。
由表5.5可知,Fe離子升高主要是由於賦含Fe的礦物不斷溶解,使地下水中Fe離子含量升高。在這個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氧氣,而氧氣與岩鹽、石膏和方解石等基本不發生反應,所以大量的氧氣和賦含Fe的礦物發生反應,加速了賦含Fe礦物的溶解,可見氧氣在這一過程中起了催化劑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由於所選剖面位於徑流區,除了方解石發生了沉澱外,其餘礦物都處於溶解狀態,礦化度升高。
5.1.2.4 剖面Ⅱ地區的水-岩作用的地球化學模擬
分析計算方法如剖面Ⅰ:飽和指數和各礦物交換量(表5.7,表5.8)。根據求得的SI值,即可判斷出所研究礦物在水-岩系統中到底是處於溶解、溶解平衡或是沉澱狀態。從而可以對後面所進行的的水-岩作用的地球化學模擬結果進行辨識。
表5.6 2003年水樣分析資料 單位:mg/L
表5.7 飽和指數SI的計算
表5.8 各礦物相的交換量
注:表中溶解沉澱量表示在1L地下水中進入或離開水的量,其中:「-」代表礦物從地下水中沉澱出來,「+」表示礦物溶解進入地下水。
建立水-岩作用模型,根據元素摩爾平衡、鹼度平衡、電荷、電子平衡、水平衡等建立方程組。這里採用反向地球化學模擬軟體PHREEQC來進行計算。通過礦物飽和指數對結果進行辨識就可以得到最終的結果。
由上面兩組模擬結果可以看出,使地下水Fe離子含量升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由於近年來大量開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大量的氣體進入了被疏乾的含水層,其中也包括了CO2和O2。由於O2的進入,改變了氧化還原條件,使先前的還原狀態變成了現在的氧化狀態,賦含Fe元素的礦物在還原狀態下比較穩定,不容易溶解,但在氧化條件下,極易與O2發生氧化反應,如廣泛分布的黃鐵礦(FeS2)等,生成了易溶於水的礦物,從而使地下水Fe離子含量升高。
2)CO2進入含水層,使含水層pH值降低,含Fe的礦物在酸性條件下,極易溶解。如:菱鐵礦(FeCO3)、黑雲母(KFe3AlSi3O10(OH)2),以及黃鉀鐵礬礦物(KFe3(SO4)2(OH)6)等易與酸發生化學反應,反應後的Fe礦物溶解進入地下含水層中,使地下水Fe離子含量升高。其次黃鐵礦(FeS2)發生氧化反應後,也產生了大量的酸,使得Fe礦物溶解,Fe離子含量升高,因此,pH值降低也是地下水Fe離子含量升高的一個主要原因。
❼ 岩土工程圖的編繪
岩土工程圖是綜合反映工程建築場區岩土工程條件,並給予綜合評價和預測岩土工程問題的圖面資料。
它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包括測繪、勘探、長期觀測、室內外試驗等)的綜合總結性成果。按一定的比例尺將岩土工程條件的各要素的空間分布變化規律,准確而清晰地表現在圖面上,結合建築需要,根據不同的要求和表達問題的不同,繪製成不同的形式、不同內容、不同性質和不同用途的各種岩土工程圖件,提供規劃、設計、施工等部門之用。
岩土工程圖的內容及其表現形式,編圖原則,繪圖方法等還很不統一,國內、外的相關部門尚在探索。一些國家也編繪了目的不同、格式不一的岩土工程圖,但是都還不成熟,更不足以視為典範,只能作為參考。
一、岩土工程圖的特點
岩土工程圖是岩土工程測繪、勘探、試驗等項工作的綜合、總結性的成果。它不像地質圖或地貌圖那樣主要是通過測繪「制」成的,而是以這些圖件為基礎圖,再把通過勘探對地下地質的了解,以及通過試驗取得的數據等綜合起來「編」成的。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具有高度綜合性和目的性:它高度綜合性地反映場區的岩土工程條件;具有明顯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國土規劃利用、農業地質開發、環境岩土工程條件評價及岩土工程問題預測;具體工程場地(如水庫、壩區、地基、線路、港口、硐址等)的開發利用和評價。
(2)綜合匯編性:以地形圖、地貌圖、地質圖、水文地質圖、勘探結果、試驗結果和長觀結果為基礎,綜合分析歸納後製成的一套圖件,附有一系列的說明及文字資料。
(3)實用性:大部分圖件為工程施工所利用。
岩土工程圖常常是由一整套圖組成的,除了最主要的岩土工程平面圖之外,還有一系列附件,例如單項因素(水文地質、物理地質現象等)的分析圖、附有物理力學指標的岩層綜合柱狀圖、剖面圖、切面圖、立體投影圖等。根據圖的比例尺以及工程的特點和要求,還可以編繪一些其他的圖作為附件。
二、岩土工程圖的分類
1.按圖的內容劃分為
(1)綜合圖:把圖區的岩土工程條件綜合反映在圖上,並對其進行總評價,但並不分區、比例尺較小。通常情況下應很好地分析和選擇有關資料,作到既有系統而又突出重點。
(2)分區圖:按岩土工程條件的相近程度和差異,劃分為若干區段及亞區等。只有分區代號和分區界限,但沒有地質資料但有分區說明表。這種圖常與岩土工程綜合圖並用,以便互相印證。
(3)綜合分區圖:圖上既有岩土工程資料,又有分區,並對各區建築物的適宜進行評價。
(4)分析圖:圖中反映岩土工程條件的某要素,或岩土的某一性質指標的變化規律等。這種圖所表示的內容多是對該建築物具有決定意義;或為分析某一重要岩土工程問題所必需一般作為岩土工程圖的附件。
2.按圖的用途分
(1)通用岩土工程圖:是為規劃和國土開發服務的小比例尺岩土工程圖,區域岩土工程圖、環境岩土工程圖均屬此類。它是為各類建築服務的,而不是專為某一類建築服務的。
(2)專用岩土工程圖:是為某項專門工程服務的岩土工程圖。如:城市岩土工程圖、水庫岩土工程圖、線路岩土工程圖、廠址岩土工程圖、硐址岩土工程圖、礦山岩土工程圖、港口岩土工程圖,等等,它是為某一類建築服務的,具有專門的性質。所反映的岩土工程條件和作出的評價,都是與該種建築的要求緊密結合的。這種圖適用於各種比例尺,但更多地用於大、中比例尺。故按其比例尺和表示的內容,專用岩土工程圖又可分為小、中、大比例尺三種類型:
小比例尺用於某一類建築的規劃階段,例如城市建築規劃,大、中河流流域規劃,鐵路線路方案比較等;中等比例尺用於初步設計階段,在選擇建築地址和設計建築物配置方式時,這種圖能夠提供充分的依據和必要的岩土工程評價,使主要建築物建築在優良的地基上,並使各附屬建築物配置在合理的位址上;大比例尺主要用於勘探、試驗和長期觀測成果方面。圖上反映的內容精確而細致,劃分的岩土單元和地貌形態都是小型的,岩土的物理、水理和力學性質指標,可用等值線表示在圖上。據此,可進行岩土工程分區並作出具有定量性質的岩土工程評價。
三、岩土工程圖系
岩土工程圖系分為主圖系列和附圖系列。
主圖系列有:岩土工程綜合圖、岩土工程綜合分區圖、岩土工程分析圖、岩土工程實際材料圖。
附圖系列有:岩土單元綜合柱狀圖、岩土工程剖面圖、立體投影圖、平切面圖、展示圖、功能分區圖、岩土工程分區說明表(說明主要岩土工程條件特徵、主要岩土工程問題結論、岩土工程評價(適宜性)及岩土工程處理措施)。
四、岩土工程圖的編制原則
在岩土工程圖的編制工作中,須要探討的問題中,突出的是岩土工程制圖單元的劃分問題和岩土工程分區問題。
岩土工程制圖單元的劃分問題,實質是在不同用途、不同比例尺的岩土工程圖上如何合理地劃分岩土單元體,才能既滿足工程的需要又不浪費工作量,同時保持圖面清晰、簡潔。圖的比例只與勘察階段密切相關,圖上岩土單元的劃分也應與勘察階段一致。
岩土工程圖上常須進行分區,即將圖區范圍按其岩土工程條件或評價的差異性,劃分為不同的區段,繪出分區界線,並對各區段給予命名和代號。不同區段的條件是不相同的,而同一區段之內各處的建築條件則是相似的,勘察條件也是相似的。
劃區時可根據差異性的明顯程度和實際資料情況作若干區段的劃分,即一級劃分出的區還可根據區內岩土工程條件的變化再劃分為次一級的區。
在岩土工程圖的編制原則上,各國及國內都有不同的意見,但歸納起來,應該在這樣的大原則下進行編制:一種是適應於各個部門的、能在規劃時都有能用的中、小比例尺區域岩土工程圖,即通用岩土工程圖;另一種是適用於一定建築物的專用岩土工程圖,比例尺為1:5萬,1:2.5萬,1:1萬,1:5000,1:1000甚至更大。
綜上所述,岩土工程圖的編制原則有以下幾點:
(1)充分符合地質規律,既反映岩土工程條件,又便於規劃設計人員所理解、閱讀;
(2)所有信息都要以與圖件比例要求相稱的詳細程度和精度來反映;
(3)隨著比例尺的增大,圖上所反映的信息的側重點,要有所變化,以達到為工程服務為目的;
(4)界限、符號、物理力學性質不宜過多,要簡單明了,說明問題;
(5)對綜合評價圖內各分區的岩土工程條件及岩土工程問題,應劃分出適宜區段與不適宜區段,以便設計人員確定合理利用場地和保護地質環境的最優方案。
五、岩土工程圖的內容
岩土工程圖所容納的內容,也就是所反映的岩土工程信息。首先,要取決於圖的用途和比例尺(反映勘察階段);另外要看場地岩土工程條件的復雜程度。因此,其內容必然存在差異,但作為岩土工程圖總的來講都應有岩土工程條件的綜合表現,並分區進行評價。
總之,岩土工程圖要綜合反映岩土工程條件信息,劃分出各級區段,並對其進行岩土工程分區評價和預測,論證修建各類建(構)築物的適用性和限制條件。
岩土工程條件表示的內容主要為:
1.岩土工程條件諸要素
圖上應劃分地形形態的等級和地貌單元;應表示出地形起伏,溝谷割切的密度、寬度和深度、斜坡的坡度,山脊,窪地,河谷結構、階地、夷平面及其等級;岩溶地貌形態類型等;岩土類型單元,性質,厚度變化,尤其是軟弱夾層的厚度要註明;主要是基岩產狀、褶皺及斷裂,應在圖上用產狀符號;有明顯活動性的斷層應作特別表示;
2.研究區內存在的主要岩土工程問題(要標注在圖上)
3.突出對工程建築有影響的物理地質現象要素及問題
圖上應表示出物理地質現象的類型、形態、發育強度的等級及其活動性。在小比例尺圖應當按主要、次要關系,把各種物理地質現象(如滑坡、岩溶、岩堆、泥石流、地震烈度及其分區、風化殼厚度等)表示出來,一般是用符號在其主要發育地帶作籠統的表示,發育強度可用符號的個數加以區別,也可用分區的辦法標示(分為發育強烈區、中等區、微弱區等)。地震烈度等級、岩石風化殼厚度等,可用符號表示。
4.水文地質條件和等高線等
主要應表示出地下水位,井泉位置,隔水層和透水層的分布,岩土含水性,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及侵蝕性等,可用符號或等值線表示。地形的等高線也要表示出來,以便供勘察設計、施工單位使用。
六、岩土工程分區
岩土工程圖實際上都是分區圖,沒有必要對區域作一般性的岩土工程分區(如庫區壩址區圖)。岩土工程分區圖總的應該是專門性的,用以解決具體建築物的設計或經濟開發過程中發生的特定岩土工程問題的分區。
1.分區原則
分區的原則主要是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根據設計階段、比例尺的大小來區劃;依建築物等級作為分區依據;根據決定性的地質要素作為分區的標志;按主要岩土工程問題的嚴重性影響程度作為分區的主要內容;按岩土工程條件的相似性和差異作為分區的准則;按建築區岩土工程條件評價的差異性作為分區級序的標准;從穩定觀點對建築場地的適宜性作為分區評價的重點。例如,城市規劃中,要對建築適宜性進行分區(適宜的,局部適宜的,不適宜的);河流利用方案中,要據河谷地質結構進行分區;要對黃土濕陷性的強弱、多年凍土的特性、地震活動性強弱、岩溶化強度或滲透性強弱等來分區。
2.具體分區
在進行岩土工程區劃時,可根據岩土工程條件差異性的明顯程度和實際資料情況,作若干區級的劃分,即:一級劃分出的區還可根據區內岩土工程條件的變化,再劃分為次一級的區。
在一幅岩土工程圖上,一般作2~3級區劃,現用的不同區級基本名稱,由大到小為:區域—地區—區—地段。有的大比例尺圖上,地段還可再劃分,稱為二級地段。
一個區域可劃分為若干個亞區,具體區劃的內容見表8-2。
表8-2 岩土工程區劃的四級描述內容表
3.分區界限表示方法
分區界限由高級區向低級區,界限由粗到細;
分區的顏色(紅、黃、綠)由深到淺;一般是用綠色表示建築條件最好的區,用黃色表示差一些的區,而條件最差的區則用紅色表示。
此外,還可以有效的使用各種顏色的線條、符號、代號、等值線等表示一些內容。如活動性斷層可用紅線表示,活動性的物理地質現象也可用紅色符號表示,井泉及地下等水位線可用藍色符號和線條表示。
分區代號表示是:區域用羅馬數字:Ⅰ、Ⅱ、Ⅲ……;地區用:ⅠA、ⅡB、ⅢA……;區用:ⅠA1、ⅡB2、ⅢA1……;地段用:ⅠA1a,ⅡB2b,ⅢA1a……。
七、岩土工程圖編制的發展趨勢
隨著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土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礦山事業的大規模建設,高精尖項目的開發,環境保護的日顯重要,岩土工程研究與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和發展。因此,相應的岩土工程圖的編圖也發生了迅速的變化。這主要表現在:
在編圖內容上更廣泛——增加了建築物的限制條件和允許條件;資源評價;地質災害評價;處理廢物——垃圾,核廢料、污水等的可能性;建築物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在岩土工程單元的劃分上,主要考慮岩土體的結構、成因、岩性、岩土工程綜合體、岩土工程類型;運用與物理力學性質相似數理指標來代表岩土體的性質;岩土工程圖指標逐漸由定性向定量化方向發展。
另外,岩土工程圖重視了環境地質資料的取得方法、如利用最新手段和技術方法勘察並在岩土工程圖上反映不同類型的地質災害等;注重了岩土工程問題的評價;對於通用岩土工程圖與專用岩土工程圖的編制原則,有待進一步強化;圖例表示、編圖規范尚有待統一;計算機編圖及程序的開發與應用,已得到了大力發展。
❽ 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圖示法
多年來,人們提出了許多水化學分析結果的圖示方法。這種方法有助於對分析結果進行比較,A發現其異同點,更好地顯示各種水的化學特性,同時能更直觀地在文字或口頭報告中說明問題。本書不準備全部介紹文獻中曾出現的方法,而只對其中看來比較有用的方法進行簡明的闡述。
(一)離子濃度圖示法
1.圓形圖示法
把圓形分為兩半,一半表示陽離子,一半表示陰離子,其濃度單位為meq/L,某離子所佔的扇形的大小,按該離子毫克當量占陰或陽離子毫克當量總數的比例而定。圓形的大小按陰陽離子總毫克當量數大小而定。詳見圖2.7。這種圖示法可以用於表示一個水點的水化學資料,也可以在水化學平面圖或剖面圖上表示。
圖2.7圓形圖示法
2.柱形圖示法
柱形圖示法見圖2.8。柱型分兩半,一半為陰離子,一半為陽離子,以毫克當量/升或毫克當量百分數表示。柱子的高度與陽離子或陰離子的毫克當量總數/升成比例,各離子的排列順序如圖2.8所示。通常是表示6種離子,如超過6種,可把性質相近的放在一起,如Na+K、Cl+NO3等。這種圖示可表示一組數據,其優點是簡明清晰。
圖2.8柱形圖示法
圖2.9多邊形圖示法
3.多邊形圖示法
多邊形圖示法見圖2.9。圖中有一垂直軸,此軸的左右兩側分別表示陽離子和陰離子,其濃度為meq/L。與垂直軸垂直的有四條平行軸,頂軸有毫克當量/升的比例刻度。圖中一般表示6種組分,如要表示更多的組分,可增加平行軸。在這種圖示中,從上到下可以表示一組水樣的資料。這種圖示法經常用於油田水化學成分的研究,A取得較好的效果。
離子圖示法的種類還很多,一般都是依據一定的研究目的而提出來的。
(二)三線圖示法
早在20世紀初葉,就有人應用三線圖示法。有多種大同小異的三線圖示法,但目前應用最廣的是1944年派帕(Piper,1944)提出的三線圖示法,見圖2.10。該圖由一個等邊的平行四邊形及兩個等邊三角形組成。濃度單位為每升水的毫克當量百分數。構圖時,首先依據陰陽離子各自的毫克當量百分數確定水點在兩個三角形上的位置,然後通過該點作平行於刻度線的延伸線,兩條延伸線在平行四邊形的交點即為該水點在平行四邊形的位置。三線圖最大的優點是,能把大量的水分析資料點繪在圖上,依據其分布情況,可以解釋許多水文地球化學問題。
三線圖示法是最有實用價值的一種圖示法,許多研究論文都使用它。據文獻報道〔12〕,派帕認為,應用三線圖示法能判斷某種水是否是另外兩種水簡單混合的結果,如果水樣C是水樣A和B簡單混合的結果(混合時未發生任何反應),那麼混合水C將落在三線圖上A和B的連線上;懷特(White,1980)曾藉助三線圖研究內華達州某地區地下水化學成分與岩石組成的關系;布雷福德等(Bradford,et.a1.,1978)曾使用三線圖來說明加利福尼亞州Redwwod國家公園地區森林砍伐及其它因素對河水化學成分的影響。
❾ 主要圖件
本「技術要求」主要包括水文地質圖、地下水資源分布圖、地下水脆弱性分區圖、地下水潛力分區圖、地下水質量分區圖、地下水開發利用現狀、地下水水化學圖等圖件。根據圖件性質不同,可歸類為基礎性圖件、應用性圖件。其中基礎性圖件又可分為綜合性基礎圖件、分析性基礎圖件。
5.1.2.1 綜合性基礎圖件
5.1.2.1.1 水文地質圖
水文地質圖主要反映地下水含水岩組類型和富水性。各工作區要求分別繪制潛水水文地質圖、承壓水水文地質圖。在大型平原、沉積盆地,承壓水具有多個含水岩組的區域,要求按含水岩組分組進行編圖。
包括如下圖件:
A.潛水水文地質圖;
B.第Ⅰ承壓含水岩組水文地質圖;
C.第Ⅱ承壓含水岩組水文地質圖;
………………
5.1.2.1.2 典型水文地質剖面圖
典型水文地質剖面是對水文地質圖的補充和完善,是地下水系統劃分的重要依據,要求充分利用搜集到的和本項目施工的鑽孔資料,用綜合剖面和平原(盆地)立體剖面反映含水層空間分布及各類水文地質構造;剖面以貫穿全區為宜,必要時可選擇局部地區有代表性剖面。
5.1.2.1.3 地下水資源圖
地下水資源圖是地下水資源評價的成果圖件,地下水資源圖件的編制,要求應用地下水系統的觀點,以反映地下水天然資源與開采資源為主。
主要內容包括:
地下水系統空間分布;
地下水天然補給模數分區;
地下水天然資源數量及開采資源量變化。
地下水資源量變化年代劃分:20世紀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00年至今4個時段(研究程度低的地區,可適當減少)。
5.1.2.2 分析性基礎圖件
5.1.2.2.1 地下水類型圖件
A.潛水地下水類型劃分圖(依據地下水賦存狀態和含水岩層性質及結構);
B.承壓水地下水類型劃分圖(依據地下水賦存狀態和含水岩層性質及結構);
C.地下水溫度分布圖。
5.1.2.2.2 地下水埋藏條件圖件
A.潛水水位埋深及標高等值線圖;
B.潛水含水岩組厚度分區圖;
C.潛水含水岩組岩性分區圖;
D.潛水含水岩組底板等值線圖;
E.承壓水水頭埋深及標高等值線圖;
F.承壓含水岩組頂板標高等值線圖;
G.承壓含水岩組底板標高等值線圖;
H.承壓含水岩組厚度分區圖;
I.承壓含水岩組岩性分區圖;
J.下伏有供水意義的碳酸鹽岩、碎屑岩類含水岩組分布圖。
5.1.2.2.3 水文地質參數系列圖件
A.滲透系數(K)分區圖;
B.降水入滲系數(a)分區圖;
C.給水度(μ)分區圖;
D.渠灌入滲及井灌回歸系數(β)圖;
E.彈性釋水系數(μe)分布圖;
F.側向邊界流量圖。
5.1.2.2.4 地下水TDS及鹹水分布圖件
A.潛水地下水TDS分布圖;
B.承壓地下水TDS分布圖;
C.鹹水頂板標高等值線圖;
D.鹹水底板標高等值線圖;
E.鹹水厚度分布圖;
F.鹹水、微鹹水開發利用圖。
5.1.2.2.5 地下水水化學圖
A.潛水地下水水化學圖;
B.承壓地下水水化學圖。
5.1.2.2.6 環境地質圖
A.環境地質圖。
5.1.2.2.7 地下水脆弱性要素圖件
A.地下水位埋深等值線圖;
B.凈補給量等值線圖;
C.含水層介質類型圖;
D.土壤介質類型圖;
E.滲流區介質類型圖;
F.地形坡度等值線圖;
G.含水層滲透系數等值線圖。
5.1.2.2.8 地下水原生及污染組分分布圖件
地下水原生及污染組分圖
5.1.2.2.9 實際材料圖
重點反映「項目」實施的野外調查工作內容。
5.1.2.2.10 基岩構造圖
重點體現斷層、褶皺、基岩面構造。
5.1.2.2.11 凍土分布及其他圖件
A.多年凍土厚度等值線圖;
B.多年凍土厚度上限、下限分布圖;
C.冰川、雪被、地下河分布圖;
D.黃土厚度等值線圖;
E.構造斷裂、火山口分布圖。
5.1.2.3 應用性圖件
5.1.2.3.1 地下水資源質量分區圖
地下水資源質量分區圖是地下水質量綜合評價的成果圖件,主要反映地下水質量分區狀況。編圖時依據地下水質量評價標准(GB14848—93),按綜合評價分值進行地下水質量分區。
包括如下圖件:
A.潛水地下水資源質量分區圖;
B.承壓地下水資源質量分區圖。
5.1.2.3.2 地下水脆弱性分區圖
地下水脆弱性圖是地下水脆弱性評價的成果圖件,主要反映地下水脆弱性分區狀況。
5.1.2.3.3 地下水資源潛力分區圖
地下水資源潛力分區圖是地下水潛力評價的成果圖件,主要反映地下水資源在開發利用現狀條件下,不同分區的潛在供水能力。圖面主要用綜合潛力模數、潛力系數表示。
5.1.2.3.4 地下水開發利用圖
地下水開發利用圖主要反映目前開采狀態下,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其開發利用前景。圖面主要用地下水開采模數(單位面積開采量)、地下水開采強度(開采量/開采資源,百分數)和地下水開發利用前景等要素表示。
包括如下圖件:
A.地下水開發利用現狀圖;
B.地下水開發利用前景區劃圖。
5.1.2.3.5 地下水調蓄空間分布圖
主要反映地下水調蓄空間和調蓄空間靶區的分布狀況。
❿ 向高人求教地下水的調查步驟及要點,回答請註明出處,謝謝。
要按照調查目的參照相應的地下水調查規范,有部頒的水源地調查、地下水污染調查、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等規范。調查步驟為收集分析調查區域的水文地質資料,編寫工作大綱,按照工作部署圖進行野外調查、取樣、現場試驗,分析整理水質數據、繪制調查工作量、編繪地下水化學圖、等水位線圖等水文地質成果圖件。收集資料要收全涵蓋區域的水文地質報告、圖件、水質報告、各類水井、工農業用水量、生活用水量、社會經濟、歷年降雨、蒸發等資料。野外調查包括水位、水文、調查井深與取水層位、地表植被及環境等,需要時還應調查包氣帶土層;現場試驗一般要做抽水試驗、滲透試驗,需要時還應採集土柱回來做淋滲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