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八世紀晚期研究電的科學家有哪四位
18世紀晚期,研究電的科學家,我知道的,有特斯拉,然後法拉第然後的話,嗯,奧斯特等等一些著名的科學家
② 在電磁學方面的研究中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有誰,要重要的!
您好!
法拉第和麥克斯韋是這個領域最著名的兩個人,開創了現代電磁學!
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在化學、電化學、電磁學等領域都做出過傑出貢獻。他家境貧寒,未受過系統的正規教育,但卻在眾多領域中作出驚人成就,堪稱刻苦勤奮、探索真理、不計個人名利的典範,對於青少年富有教育意義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是19世紀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1831年11月13日生於蘇格蘭的愛丁堡,自幼聰穎,父親是個知識淵博的律師,使麥克斯韋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0歲時進入愛丁堡中學學習14歲就在愛丁堡皇家學會會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二次曲線作圖問題的論文,已顯露出出眾的才華。1847年進入愛丁堡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1850年轉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數學系學習,1854年以第二名的成績獲史密斯獎學金,畢業留校任職兩年。1856年在蘇格蘭阿伯丁的馬里沙耳任自然哲學教授。1860年到倫敦國王學院任自然哲學和天文學教授。1861年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1865年春辭去教職回到家鄉系統地總結他的關於電磁學的研究成果,完成了電磁場理論的經典巨著《論電和磁》,並於1873年出版,1871年受聘為劍橋大學新設立的卡文迪什試驗物理學教授,負責籌建著名的卡文迪什實驗室,1874年建成後擔任這個實驗室的第一任主任,直到1879年11月5日在劍橋逝世。
③ 曹楚南逝世,他生前在腐蝕電化學領域做出了什麼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系教授曹楚南先生,於8月27日21時13分在杭州病逝,享年九十一歲。
87年,曹楚南被調入中科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參與創建了研究所腐蝕科學開放研究實驗室並且擔任主任。在我國的“六五”至“九五”期間,曹先生都曾領銜國家重大課題或研究項目,還曾出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第五屆理事長,以及腐蝕電化學專業委員會的第一、二、三屆主任委員,直至曹先生生前仍為該學會的名譽理事長。
④ 漢弗里·戴維的電化學的成果
1799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打發明了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電池,使人類第一次獲得了可供實用的持續電流。1800年英國的尼科爾遜和卡里斯爾採用伏打電池電解水獲得成功,使人們認識到可以將電用於化學研究。許多科學家紛紛用電做各種實驗。戴維在思考,電既然能分解水,那麼對於鹽溶液、固體化合物會產生什麼作用呢?在皇家科普協會繁忙的工作中,他開始研究各種物質的電解作用。首先他很快地熟悉了伏打電池的構造和性能,並組裝了一個特別大的電池用於實驗。然後他針對拉瓦錫認為蘇打、木灰一類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尚不清楚的看法,選擇了木灰(即苛性鉀)作第一個研究對象。開始他將苛性鉀製成飽和水溶液進行電解,結果在電池兩極分別得到的是氧和氫,加大電流強度仍然沒有其它收獲。在仔細分析原因後,他認為是水從中作祟。隨後他改用熔融的苛性鉀,在電流作用下,熔融的苛住鉀發生明顯變化,在導線與苛性鉀接觸的地方不停地出現紫色火焰。這產生紫色火焰的未知物質因溫度太高而無法收集。再次總結經驗後,戴維終於成功了。在1807年皇家學會的學術報告會上,戴維是這樣介紹的:
將一塊純凈的苛性鉀先露置於空氣中數分鍾,然後放在一特製的白金盤上,盤上連接電池的負極。電池正極由一根白金絲與苛性鉀相接觸。通電後,看到苛性鉀慢慢熔解,隨後看到正極相連的部位沸騰不止,有許多氣泡產生,負極接觸處,只見有形似小球、帶金屬光澤、非常象永銀的物質產生。這種小球的一部分一經生成就燃燒起來,並伴有爆鳴聲和紫色火焰,剩下來的那部分的表面慢慢變得暗淡無光,隨後被白色的薄膜所包裹。這小球狀的物質經過檢驗,知道它就是我所要尋找的物質。
通過實驗戴維進一步認識到,這種物質投入水中,沉不下來,而是在水面上急速奔躍,並發出噝噝響聲,隨後就有紫色火花出現。這些奇異的現象使他斷定這是一種新發現的元素,它比水輕,井使水分解而釋放出氫氣,紫色火焰就是氫氣在燃燒。因為它是從木灰中提取的,故命名為鉀。
對木灰電解成功,使戴維對電解這種方法更有信心,緊接著他採用同樣方法電解了蘇打,獲得了另一種新的金屬元素。這元素來自蘇打,故命名為鈉。
連續六個星期的緊張實驗,把戴維累得形容枯槁,兩眼窩陷,臉色蒼白,但是他還是以堅強的毅力堅持著。1807年11月19日,他支撐著在學術報告會上介紹了發現鉀、鈉兩元素的經過。暴風雨般的掌聲和熱烈的祝賀,使戴維感到非常幸福,當他回到家中,病魔終於把他打倒。操勞過度招來的熱病使他在死亡的邊緣掙扎了9個星期。由於公眾的關心,醫生的日夜看護,病勢終於好轉了。
疾病絲毫也沒挫減他的銳氣和熱情。當身體稍好一點,他又來到實驗室,開始新的攻關。從1808年3月起,他進而對石灰、苦土(氧化鎂)等進行電解,開始時他仍採用電解蘇打的同樣方法,但是毫不見效。又採用了其它幾種方法,仍未獲得成功。這時瑞典化學家貝采里烏斯來信告訴戴維,他和篷丁曾對石灰和水銀混和物進行電解,成功地分解了石灰。根據這一提示,戴維將石灰和氧化汞按一定比例混和電解,成功地製取了鈣汞齊,然後加熱蒸發掉汞,得到了銀白色的金屬鈣。緊接著又製取了金屬鎂、鍶和鋇。電化學實臉之花在戴維手中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⑤ 物理的電學,有什麼著名的人物
牛頓-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他一生中的幾個重要貢獻:萬有引力定律、經典力學、微積分和光學。
邁克耳孫-美國物理學家。主要從事光學和光譜學方面的研究,他發明了一種用以測定微小長度、折射率和光波波長的干涉儀(邁克耳孫干涉儀),在研究光譜線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麥克斯韋-是19世紀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麥克斯韋主要從事電磁理論、分子物理學、統計物理學、光學、力學、彈性理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電磁場理論,將電學、磁學、光學統一起來,是19世紀物理學發展的最光輝的成果,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綜合之一。
開普勒-德國天文學家。發現了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並且提出行星運動三定律(即開普勒定律),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礎。
洛倫茲-荷蘭物理學家、數學家,生於阿納姆,畢業於萊頓大學1875年獲博士學位。洛倫茲是經典電子論的創立者。
楞次-俄國物理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主要從事電學的研究。建立了楞次定律。
焦耳-焦耳,英國傑出的物理學家。焦耳一生都在從事實驗研究工作,在電磁學、熱學、氣體分子動理論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赫茲-,德國物理學家,生於漢堡。赫茲對人類最偉大的貢獻是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
惠更斯-荷蘭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
伽利略-義大利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是首先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融合貫通了數學、天文學、物理學三門科學的科學巨人。伽利略是科學革命的先驅,畢生把哥白尼、開普勒開創的新世界觀加以證明和廣泛宣傳。
高斯-德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1777年4月30日生於德國布倫瑞克。高斯長期從事於數學並將數學應用於物理學、天文學和大地測量學等領域的研究,著述豐富,成就甚多。
法拉第-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也是著名的自學成才的科學家。法拉第主要從事電學、磁學、磁光學、電化學方面的研究,並在這些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是電磁場理論的奠基人。
愛因斯坦-德國物理學家,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獲得者。他的科學業績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早期對布朗運動的研究;狹義相對論的創建;推動量子力學的發展;建立了廣義相對論,開辟了宇宙學的研究途徑。
笛卡兒-,1596年3月13日,在法國西部的希列塔尼半島上的圖朗城.笛卡兒最早認識到慣性定律是解決力學問題的關鍵所在,最早把慣性定律作為原理加以確立。
庫侖-法國工程師、物理學家。
布儒斯特-蘇格蘭物理學家,主要從事光學方面的研究。
貝爾-電話發明家,1847年生於蘇格蘭愛丁堡市。
安培-法國物理學家,電動力學的創始人。
⑥ 緊急電化學方面
生平:邁克爾·法拉第(英語:MichaelFaraday,1791年9月22日出生於英國紐因頓,接近現在的倫敦大象堡。法拉第家的經濟狀況並不好,他的父親詹姆士是個鐵匠以及基督教桑地馬尼安教派的一員,於1780年代從英格蘭的西北部來到倫敦。由於家境貧窮,因此他只好靠自學求取知識。14歲時,他成為書本裝訂商及銷售人喬治·雷伯的門生。7年學徒生涯中,他讀過大量書籍,包括以撒·華茲的「悟性的提升」,書中對於學習的原則與建議,法拉第一直遵行不輟。另外,他也從由珍·瑪西女士所寫的「化學閑聊」中得到很多啟發。在這些大量的閱讀之中,法拉第漸漸樹立起對科學的興趣,這其中,又以電學為甚。1812年,時齡二十歲,隨著門生生涯走入尾聲,法拉第開始旁聽由赫赫有名的皇家研究機構的一員以及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爵士漢弗里·戴維以及市立哲學協會的創始者:約翰·塔特姆所開的演講。參加這些演講的門票大多是由威廉·譚斯(皇家愛樂協會的創人之一)給予法拉第。之後有一次,法拉第將自己在演講中細心抄錄,並旁徵博引,內容達三百頁的筆記拿給戴維過目,戴維立刻給予他相當友善且正面的答復。也因此,戴維在一次三氯化氮實驗中發生意外,視力受損之後,便僱用了法拉第作為他的秘書。當皇家研究機構中一位助手約翰·培恩離開後,他們便請求戴維尋找替代人選。戴維在1813年3月1日推薦法拉第成為化學助理。由於法拉第在印書店的新僱主亨利·德拉羅許脾氣暴躁,他毫不猶豫的離開了這份舊工作。在當時的階級分明的英國社會中,出身卑微的法拉第並不被認同為一個紳士。在1813年五月,戴維一次長期的歐洲巡迴。由於他的侍從並不想跟從,法拉第原本是以助手的身份跟去,卻被要求同時作戴維的僕人,直到在巴黎找到人代替為止。戴維最後沒有找到代替者,法拉第也因此被強迫在整個旅行中同時兼任僕人與助手。戴維的妻子珍·亞普莉絲不願意平等對待法拉第,旅行時要他坐在馬車外,與傭人一起吃飯,法拉第的處境越來越凄慘,甚至開始考慮獨自回到英國放棄科學研究。不過這次旅行,也讓他接觸了歐洲許多的科學菁英,刺激出他許多想法。逆境最終沒有阻擋住法拉第在科學上的貢獻。在旅行過後不久,法拉第的成就便超越了戴維。他的贊助者兼顧問為約翰·『瘋狂傑克』·富勒,他在皇家研究機構里創立了富勒里安化學教授這個職位。法拉第信仰虔誠,是桑地馬尼安教派(蘇格蘭國教會的一分支)的一員。他曾在其中任兩任長老。法拉第在1821年娶沙拉·巴娜德為妻,不過膝下無子。他們由於參加桑地馬尼安教會而認識。在1824年,他被選為皇家學會的一員,並於1825年被指派為實驗室主任。1833年他被選為皇家研究機構終身職,任職而不需講課。1848年,受到配王(女王的丈夫)引見,法拉第受賜在薩里漢普頓宮的恩典之屋,並免繳所有開銷與維修費。這曾是石匠師傅之屋,後稱為法拉第之屋,現位於漢普頓宮37號(No.37HamptonCourtRoad)。在1858年,法拉第退休並在此定居。在他有生之年中,他推辭了封爵並且兩次拒絕成為皇家學會的會長。他在1867年8月25日於位於漢普頓宮的家中。在西敏寺,艾薩克·牛頓的墓旁座落著他的紀念碑。但是他拒絕在西敏寺下葬,而入土於桑地馬尼安教派的海格特墓園中。貢獻:在電學方面,法拉第研究負載直流電的導體與附近磁場之間的關系,在物理學中建立起磁場這個概念。他發現了電磁感應、抗磁性及電解。另外,他也發現磁場能對光線產生影響,進而發現兩者間的基本關系。另外,法拉第還發明了一種依電磁轉動的裝置,為電動機的前身。在化學方面,法拉第發現了不同的化學物質,如苯類。他還發明了一種加熱工具,是本生燈的前身。化學中的氧化數也出自法拉第之手,另外如陽極、陰極、電極及離子等現今電化學中經常使用的專有名詞,也是由法拉第推廣給世人。雖然法拉第只受過很少的正式教育,這使得他的數學程度相對有限,但不可否認,法拉第仍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2]。其科學知識可能主要是在擔任另一科學家戴維的助手時所學習而來,因而雖然法拉第不曾受過高等教育,但我們仍可把漢弗里·戴維視為法拉第的指導教授[3]。他把電孕育成可用技術,為了紀念法拉第,電容值的國際單位被命名為法拉(Farad,F),此外,一莫耳的電子所含的電量(約96485庫侖)也稱為法拉第常數,讓世人緬懷他在電學上無與倫比的貢獻。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陳述一隨時間改變的磁場會創造與磁場強度成正比的電動勢。法拉第在英國皇家研究機構(RoyalInstitution)中任富勒里安化學教授,並指為終身職。在所有任過此職者中,法拉第為第一個,也是最為出名的學者。電學他在電學方面的貢獻最為顯著。紀錄中法拉第最早的實驗乃是利用七半片便士、七片鋅片以及六片浸過鹽水的濕紙做成伏特電池。他並使用這個電池分解硫酸鎂。1821年,在丹麥化學家韓·克利斯汀·奧斯特發現電磁現象後,戴維和威廉·海德·渥拉斯頓嘗試設計一部電動機,但沒有成功。法拉第在與他們討論過這個問題後,繼續工作並建造了兩個裝置以產生他稱為「電磁轉動」的現象:由線圈外環狀磁場造成的連續旋轉運動。他把導線接上化學電池,使其導電,再將導線放入內有磁鐵的汞池之中,則導線將繞著磁鐵旋轉。這個裝置現稱為單極電動機。這些實驗與發明成為了現代電磁科技的基石。但此時法拉第卻做了一件不智之舉,在沒有通知戴維跟渥拉斯頓情況下,擅自發表了此項研究成果。此舉招來諸多爭議,也迫使他離開電磁學研究數年之久。在這個階段,有些證據指出戴維可能有意阻礙法拉第在科學界的發展。如在1825年,戴維指派法拉第進行光學玻璃實驗,此實驗歷時六年,但沒有顯著的進展。直到1829年,戴維去世,法拉第停止了這個無意義的工作並開始其他有意義的實驗。在1831年,他開始一連串重大的實驗,並發現了電磁感應,雖然在福朗席斯科·札德啟稍早的工作可能便預見了此結果,此發現仍可稱為法拉第最大的貢獻之一。這個重要的發現來自於,當他將兩條獨立的電線環繞在一個大鐵環,固定在椅子上,並在其中一條導線通以電流時,另外一條導線竟也產生電流。他因此進行了另外一項實驗,並發現若移動一塊磁鐵通過導線線圈,則線圈中將有電流產生。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移動線圈通過靜止的磁鐵上方時。他的展示向世人建立起「磁場的改變產生電場」的觀念。此關系由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建立起數學模型,並成為四條麥克斯韋方程組之一。這個方程組之後則歸納入場論之中。法拉第並依照此定理,發明了早期的發電機,此為現代發電機的始祖。1839年他成功了一連串的實驗帶領人類了解電的本質。法拉第使用「靜電」、電池以及「生物生電」已產生靜電相吸、電解、磁力等現象。他由這些實驗,做出與當時主流想法相悖的結論,即雖然來源不同,產生出的電都是一樣的,另外若改變大小及密度(電壓及電荷),則可產生不同的現象。在他生涯的晚年,他提出電磁力不僅存在於導體中,更延伸入導體附近的空間里。這個想法被他的同儕排斥,法拉第也終究沒有活著看到這個想法被世人所接受。法拉第也提出電磁線的概念:這些流線由帶電體或者是磁鐵的其中一極中放射出,射向另一電性的帶電體或是磁性異極的物體。這個概念幫助世人能夠將抽象的電磁場具象化,對於電力機械裝置在十九世紀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而這些裝置在之後的十九世紀中主宰了整個工程與工業界。1845年他發現了被他命名為抗磁性(diamagnetism)現在則稱為法拉第效應的現象:一個線性極化的光線在經過一物體介質時,外加一磁場並與光線的前進方向對齊,則此磁場將使光線在空間中劃出的平面轉向。他在筆記本中寫下:『我終於在「闡釋一條磁力曲線」—或者說「力線」—及「磁化光線」中取得成功。』(("etisingarayoflight")。這個實驗證明了光和磁力有所聯系。在對於靜電的研究中,法拉第發現在帶電導體上的電荷僅依附於導體表面,且這些表面上的電荷對於導體內部沒有任何影響。造成這樣的原因在於在導體表面的電荷彼此受到對方的靜電力作用而重新分布至一穩定狀態,使得每個電荷對內部造成的靜電力互相抵銷。這個效應稱為遮蔽效應,並被應用於法拉第籠上。因為法拉第並未受過很多正式教育,其數學能力與其他科學家相比顯得相對薄弱,只能計算簡單的代數,甚至難以應付三角學。但他是一個很好的實驗學家,且懂得使用條理清晰且簡單的語言表達他科學上的想法。他的實驗成果後來被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使用,並建立起了現在電磁理論的基礎方程式。化學法拉第最早的化學成果來自於擔任戴維助手的時期。他花了很多心血研究氯氣,並發現了兩種碳化氯。法拉第也是第一個學者實驗(雖然較為粗略)觀察氣體擴散,此現象最早由約翰·道爾頓發表,並由湯瑪斯·葛蘭姆及約瑟夫·羅斯密特揭露其重要性。他成功的液化了多種氣體;他研究過不同的鋼合金,為了光學實驗,他製造出多種新型的玻璃。其中一塊樣品後來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因為在一次當法拉第將此玻璃放入磁場中時,他發現了極化光平面受磁力造成偏轉及被磁力排斥。他也盡心於創造出於一些化學的常用方法,用結果、研究目標以及大眾展示做為分類,並從中獲得一些成果。他發明了一種加熱工具,是本生燈的前身,在科學實驗室廣為採用,作為熱能的來源。法拉第在多個化學領域中都有所成果,發現了諸如苯等化學物質(他稱此物質為雙碳化氫(bicarburetofhydrogen)),發明氧化數,將如氯等氣體液化。他找出一種氯水合物的組成,這個物質最早在1810年由戴維發現。法拉第也發現了電解定律,以及推廣許多專業用語,如陽極、陰極、電極及離子等,這些詞語大多由威廉·休艾爾發明。由於這些成就,很多現代的化學家視法拉第為有史以來最出色的實驗科學家之一。
⑦ 中國近代史上的大科學家有哪些他們的簡介呢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導彈總體和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重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33年(17歲),受當時「科學救國」、「工程救國」熱潮影響,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繫航空組,從此走上「航空救國」之路。1938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193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學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學航空系系主任。中國導彈之初,梁守槃被任命為總體設計師,於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液體近程彈道導彈發射成功,從而揭開了中國導彈事業的序幕。闖過了航天事業初創時期一系列技術難關。1956年梁守槃(40歲),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守槃成為首批科技工作者,為「兩彈一星」工程正式奠基。主持和組織研製成功亞音速、超音速、小型固體三個系列岸對艦、艦對艦、空對艦多種海防導彈,C801超音速固體反艦導彈,低空超音速反艦導彈c101,東風一號,東風2號導彈,鷹擊8號等一糸列導彈。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美國國際空間大學創辦者協會初始會員,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長。獲國家科委一等功、部一等功等榮譽。獲一項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獲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
中國一糸列導彈從梁守槃開始。他不是兩彈一星成員,但他是兩彈一星的奠基者。破除萬難為航天事業初創奠定基礎,一生共獲兩次一等功勛,純金功勛,閃閃發光,可見他在導彈和航天居功厥偉。
沈元(1916.4.28-2004.5.30)福建福州人,空氣動力學家和航空工程學家,中國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業開拓者和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院士。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1年,清華大學成立航空工程學院,沈元被任命為院長。1952年,中國將8個大學的航空系合並成立北京航空學院,沈元參加組建工作並任副院長、院長、名譽院長,在培養航空航天科技人才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空氣動力學方面有卓越建樹。在北京航空學院的籌建、辦學方針確定、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制訂、師資及實驗條件建設、科研教學組織領導以及計算機在航空航天中的推廣應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56年,他參與制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預見到宇航事業和火箭、導彈工業需要人才的緊迫性,率先在全國高校中創建了火箭、導彈等方面的一整套新專業,這些專業的許多畢業生如今已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棟梁之才。他率領全校師生在北航自行設計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中型超聲速風洞,在教學和科研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年輕型旅客機、探空火箭、無人駕駛飛機等型號的研製無不凝聚著他的心血和汗水。 沈元早年在福州英華中學任教,其間教過的學生中有後來成為著名數學家的陳景潤,他是陳景潤開始對「哥德巴赫猜想」產生濃厚興趣的啟蒙老師。60年來他一直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他從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實際及長遠發展需要出發,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領導作用。獲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榮譽獎,獲航空航天工業部勞動模範稱號榮譽獎,獲從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績顯著」榮譽證書,獲1993年世界傑出知識分子」榮譽稱號及金質證章。北航高等理工學院也叫「沈元榮譽學院。北航最高榮譽獎叫「沈元獎章」 。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於福建閩侯(今福州),科學家,化學家,赴美留學,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1921年獲博士學位。被選入美國最高榮譽sigmaxi科學會會員。他一生共獲20多項榮譽。譽滿國際化學工業界,英國皇家學會聘他為名譽會員,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和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也先後聘他為榮譽會員。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鰲峰坊人,改名高士其,棄仕途旁和金錢旁不要,立志不做官,不愛錢,以科學家造福中國。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30年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在中國極度需要科普的時候,為中國創作了400多篇科普論文,中國為記念他的貢獻,把國際的一顆行星命名為高士其星。科學家,化學家。細菌和病毒學家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魯(1877~1947)中國天文學家。字曙青,號叔欽。福建福州長樂人。1905年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留學,後來獲該校工科博士學位。1909年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1911年回國報效中國。中國近代天文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創造發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機,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示並獲獎。天文學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魯的文章中曾建議,我國第一座假天館(即天文館)應命名為「高魯假天館」,以紀念這位我國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偉大人物。對祖國近代天文尤其是科普的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中國為了記念他的功績,把國際上的一顆星命名為高魯星。中國天文學一代宗師。高魯集中西觀象學術之大成,對當時中國的科普以及他的天文知識起到了啟蒙的作用。
張鈺哲(1902.2.16-1986.7.21),福州閩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芝加哥大學天文系。留在該校葉凱士天文台做緯度測定工作。 [隨後在葉凱士天文台 觀測研究工作。1929年,以論文《關於雙星軌道極軸指向在空間的分布》獲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 同年,張鈺哲歸回報效祖國。譽滿國際天文學界,國際天文學界為了紀念他,將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發現的一顆新星命名為「張鈺哲星。可見他在國際天文學界的地位之崇高。中國天文學的最高獎—張鈺哲獎,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中國近代和現代天文學家,科學研究涉及小行星、彗星、日食、恆星天文、航天和中國天文學史等方面, 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
林幾(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於福建福州一書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醫學專門學校(北京大學醫學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國維爾茨堡大學醫學院學習兩年,專攻法醫學,後又在柏林大學醫學院法醫研究所深造兩年。1928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創建了法醫學科和法醫研究所。創辦《法醫月刊》;建立「法醫學研究會。在醫學院創建了法醫學科和法醫研究所,增設病理、物證、人證、化驗等研究室,添設所用的儀器設備,為培養法醫人才、接受檢案和法醫研究工作創造了條件。新中國成立後,他編審法醫學教材,為新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法醫檢驗人才。他為醫本科學生或者將從事司、檢、法工作的學生上法醫課時,編著出版了不同要求的法醫學教材。如《醫師用簡明法醫學》、《法官用法醫學講義》、《犯罪偵察學》、《犯罪心理學》等。他主要論文有「二十年來法醫學之進步」、「最近法醫學界鑒定法之進步」、「疑案鑒定實例」、「法醫學史」等40多篇,分別發表在《中華醫學雜志》、《北平醫刊》、《法醫月刊》等雜志上。中國近代和現代法醫學創始人,法醫科學奠基人。
薩本棟(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亞棟,福州閩侯縣人,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24年,從斯坦福大學畢業,獲得工學士學位,之後進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學院。同年,從伍斯特理工學院畢業,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旋即轉習物理。1927年,從伍斯特理工學院畢業,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應聘為伍斯特理工學院研究助理及西屋電機製造公司工程師。1935年9月,應邀為美國俄亥俄大學電機工程系客座教授。在美國電氣工程師學會學報上發表了論文《應用於三相電路的並矢代數》,引起國際電工理論界的強烈反響,被認為是開拓了電機工程的一個新研究領域。獲得美國的「1937年度理論和研究最佳榮譽獎。用英文撰寫成專著,被譽為物理學、電機學巨著。開創了中國科學家編寫的自然科學專著被外國人採用為教材的先例。1937年3月放棄高薪厚祿,回國報效中國。他以非凡學識、才智,高尚修養為中國教育貢獻巨大。並獲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第一次榮譽獎章。中國物理學開拓者,中國物理學家一代宗師,物理電子學新領域的雙奠基人。
吳憲(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造船工程,後改習化學,1916年獲理學士學位後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錄取為研究生;1919 年獲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兼營養研究所所長。吳憲一生發表研究論文l63篇,專著3種。他開拓的領域主要包括:臨床生物化學、氣體與電解質的平衡、蛋白質化學、免疫化學、營養學以及氨基酸代謝等方面,此外,還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美國學者里爾頓·安德森(J·Reardon-Anderson)將他譽為「中國化學的巨人」,並評價道:「毫無疑問,吳憲是20世紀前半葉中國最偉大的化學家,或者說是最偉大的科學家。當他在1919年發表他的第一項研究時,在中國還沒有任何一類的化學研究。他在國際上,是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美國化學會會員、美國生物化學家協會會員、美國實驗生物學和醫學會會員、荷蘭《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顧問委員、原德國自然科學院名譽院士、美國亞拉巴馬州科學院院士、美國自然科學榮譽學會(Sigma Xi Society)會員,以及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營養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48-1949年)和熱能需要量委員會委員(1949-1950年)。他的名字被收入《國際醫學名人錄》(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World Medicine)、《美國科學名人錄》(American Men of Science,第九版)、《中國名人錄》(Who's Who in China)、以及《科學家傳記大辭典》(Dictionaryof Scientific Biography)等書。他開拓的《一種血液分析系統》引發了一場血液化學方面的革命。吳憲對於國際生物化學和中國科學事業的貢獻卓著,並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崇高聲望和在中國科學界的地位。生物化學界一代巨人。
蔣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聰,字右滄,福建閩侯人。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開創者、中國氣象學會的主要發起人和領導者。天文學家,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和現代氣象事業奠基人,中國氣象學會創建人之一。為我國近代和現代天文事業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我國天文界步入國際合作的創舉。並且是我國地震、地磁研究開創者。1908年震旦大學畢業後赴比利時留學,並獲比利時雙卜羅大學農業氣象學博士學位。他是我國最早派出學農的留學生之一。1912年11月,蔣丙然學成回國後,應中央觀象台台長高魯之邀,到北京中央觀象台任技正、氣象科科長,並兼航空署氣象科代理科長。還在參謀總部航空學校(北京南苑航空學校)、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講授氣象學。1913年7月氣象科正式開展工作,從此中國的氣象事業正式起步,正如蔣丙然所說:「氣象一名詞,亦於此時在中國開一新紀元」。並為我國海洋科學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義大利氣象學會名譽副會長。
陳俊武,1927年3月出生於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長樂區,194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工系。石油煉制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石化,石油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1949年,先後擔任石油工程裝置設計師、工廠設計師、總工程師,石油工業部煉油技術攻關組專業組長等職。1982年,擔任中國石化總公司催化裂化技術攻關組組長,組織科研、設計、煉油等單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關,開發了國家「六五」攻關重點項目「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陳俊武為中國石油化工事業培養了一批高層次人才。陳俊武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中,攻堅克難,急國家之所急;矢志創新,與國家共奮進,體現了一個知識分子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堅定的使命擔當。陳俊武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敢為人先、勇於登攀,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的崇高精神。陳俊武的典型事跡樹立了不忘初心、科技報國的典範。新時代奮斗者都應像陳俊武那樣,以關愛之心對人,以無私之心對事,以平和之心對名,以淡泊之心對位,以知足之心對利,用信仰的力量、擔當的力量、奮斗的力量匯聚成實現中國夢的磅礴之力。為中國開創了石油煉制、煤化工領域的多個世界第一。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中國工程設計大師。時代楷模」榮譽獎。最美奮斗者獎。
蕭光琰(1920—1968),中國物理化學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坡蒙那大學化學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曾專攻物理化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助理研究員。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學冶金研究所研究員、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化學師。他在美國時,連得過四枚金質獎章。回國後,把石油科學帶到中國,從事的「頁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機理研究」和「電子酸性催化劑研究」,在應用的基礎理論方面,都有了進展和突破。「頁岩油催化裂化」的研究,主要是為了探求以頁岩油為原料,製取優質油(包括機油)的途徑。開展硅酸鋁裂化催化劑的研究,為石油和催化科學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填補了中國的空白。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石油化學領域奠基人。一個被湮沒於歷史長河中的科學巨人,他才是那個真正改變國家之一的人物,填補了中國石油方方面面科學的空白。
張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籍貫福建福州閩侯縣,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大學。1961年晉升少將。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紅星功勛榮譽章(一級)。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製「銀河」億次計算機,填補了中國計算機的空白,為國家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做出極大貢獻。組織並指揮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和首次原子彈空爆試驗,組織指揮了「兩彈」結合試驗,為發展我國核武器技術做出了歷史性貢獻。指揮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爆炸試驗成功。為爭取國防尖端技術的新突破,組織領導了遠洋測量船隊的組建和洲際導彈、潛地導彈、通信衛星的研製試驗。主管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國防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特別是重要武器裝備系統、項目及武器戰術技術論證工作。張震寰還主編了《中華氣功大典》。他還是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人體科學會理事長。由他全面負責組織和指揮的億次計算機研製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巨型機的國家之一。他主管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國防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特別是重要武器裝備系統、項目及武器戰術技術論證工作,為加強國防科技事業決策的科學化、現代化國防科技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王綬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於福建福州,天文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名譽台長 。王綬琯是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他開創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對提高中國授時訊號精度、推動天體測量學發展作出了貢獻。負責成功地研製出多種射電天文設備並取得重要研究成果。1955年,王綬琯奉命接受了國家急需的「提高時號精確度」的緊急任務,在二年時間里完成了這一任務,同時也為打下時間、緯度等基本天體測量研究的基礎創造了條件。當時引進的光電中星儀及超人差棱鏡等高儀技術還為爾後中國發展的光電等高儀起了先導作用 。1966年以來,王綬琯負責成功地研製出了米波16面天線射電干涉儀、分米波復合射電干涉儀、米波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系統等重要射電天文觀測設備,並在相應的觀測研究中取得多項創見性成果。20世紀90年代,王綬琯與蘇定強等一道提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的初步方案,被列為國家「九五」期間大型科學工程項目 。中國為了記念他,於1993年10月11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向王綬琯頒布小行星命名書:謹以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17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王綬琯星 。
陳可忠先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人,生於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獲耶魯大學學士學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曾任國立編譯館館長、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國立台灣師范大學理學院院長。1932年8月4日,中國化學會宣告正式成立,陳可忠當選為理事之一,又被推為會刊《中國化學會會志》的編輯之一。中國化學會是我國成立較早、影響較大的自然科學專門學會之一,中國化學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化學事業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1926年9月,陳可忠由美國完成學業回國,在理學院化學系講授有機化學。陳可忠在校內極力倡導樹立研究風氣,最早申請開辟了教授專用實驗室,長日留校從事教學實驗。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陳可忠任自然組主任兼專任編審。從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至1948年,陳可忠長期任職於國立編譯館,其間執掌國立編譯館達十二年之久。國立編譯館各項工作中最可稱道的是其對科學術語譯名統一的領導與推動。隨著各學科文獻翻譯量的增多,許多有識之士很早就認識到譯名統一的重要性:「譯述之事,定名為難。而在科學,新名尤多。名詞不定,則科學無所依倚而立。」(《科學》發刊詞,1915年)早期的譯名統一工作主要由個別學者或學術團體進行,國立編譯館成立後,在編訂、統一、推廣譯名上具有了性,編譯館制定了詳盡的編訂譯名計劃,成立譯名委員會各學科組,與各民間學會、協會密切合作,先後不同程度地完成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80個學科領域的譯名審定統一工作。統一公布的名詞,由編譯館正式出版付印為圖書的有《化學命名原則》、《葯學名詞》、《天文學名詞》、《物理學名詞》、《礦物學名詞》、《細菌學免疫學名詞》、《數學名詞》及《社會學名詞》、《經濟學名詞》等20餘種。這些工作在翻譯傳播外國先進科學知識和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時審定公布的許多科學譯名一直沿用至今。自然科學領域統一譯名的巨人,中國最偉大的自然科學譯名編審者。中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發展必不可缺的倚靠。賦予新中文無可估量的價值,讓身懷中文的學者能站在世界競爭之顛。
李儼(1892-1963),福建閩侯(今福州市)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史學家、中西數學家,中國古代數學史研究專家,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李儼在中國數學史研究領域內,是當之無愧的學科奠基人。1912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科學習,與茅以升是同窗契友。他以大量的史料搜集工作為基礎,對中國古代數學史作了大量研究,著作甚豐,是該項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他通過國內外的函授教育自修完了土木工程和數學等大專課程;同時開始了中國數學史的研究工作。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珍本與手稿本圖書館的資料,在1915—1917年間,即當李儼剛剛開始中國數學史研究工作不久,他曾與著名的數學史家D.E.史密斯(Smith)多次通信,草擬提綱,書名為《中國數學史》,再由當時正在美留學的茅以升譯成英文轉交史密斯。但這一編寫計劃由於各種原因最終未能實現。此後,1917年發表了《中國數學史余錄》,1919年又發表了《中國數學源流考略。一生前後共發表了論文百餘篇,專著十餘種。可以說,李儼在中國數學史研究領域內是當之無愧的學科奠基人。本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李儼編寫《中算史論叢》1—4集(商務印書館,1933、1935、1947)。到《中算史論叢》最後編定,前後歷經30餘年,可稱為是他畢生的得力之作。其中包括分數論、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定理(勾股定理)研究、平方零約術、大衍求一術、縱橫圖、帕斯卡(Pascal)三角形(賈憲三角形)研究、方程論、級數論各篇。中算史新資料的發現,以及明代算書志、清代中算著述集錄等。明清時期傳入的西算以及中算家關於對數、三角術、割圓術、圓錐曲線等方面的研究。編寫《微積分學初步》(1936年)《中國數學大綱》上、下冊(1958年,《中國古代數學史料》,《近世幾何學初編》。開創了中國數學史研究的新局面。
田昭武,1927年6月28日出生於福建福州,物理化學家,中國電化學學科帶頭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校長 。田昭武主要從事電化學研究,重視與數理及其他化學學科的結合,研究領域包括光電化學、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技術、三維微加工技術、晶元生化實驗研究、譜學電化學和量子電化學等 。1949年,開始獨立主講《物理化學》和《物質結構》兩門主幹課。他還承擔國家部委委託廈門大學舉辦的全國性電化學培訓班、研討班擔任主講 。田昭武提出多孔電極極化的「特徵電流」概念和「不平整液膜」模型,創立電極絕對等效電路的新解法和測量電極瞬間阻抗的選相調輝技術。設計和推廣多種電化學技術和儀器,如新一代的離子色譜抑制器、微區腐蝕測量系統和中國國內第一台電化學綜合測試儀等。在化學電源、金屬腐蝕和電化學分析方面,都有結合生產實際的研究成果] 。截至2014年11月,田昭武先後獲得國際發明專利和國家發明專利共35項,其中作為第一發明人的專利為16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以及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共七項。
王世真(1916年3月7日一2016年5月27日):福建福州人, 生物化學家、核醫學家,中國核醫學事業的創始人。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博士學位。歷任美國愛荷華大學放射性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首都核醫學中心主任,放射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名譽所長,核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從1940年代開始,王世真對甲狀腺素做了大量系統性的研究工作。1950年和1951年,他首先發表了兩類甲狀腺素類似物的結構。其中一類具有擬甲狀腺素的活性,另一類具有抗甲狀腺素的作用。他對這些化合物進行了一系列的結構改造,並對這些化合物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他的這些工作在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結構和功能關系的研究。他發表了兩類甲狀腺素類似物的結構。其中一類具有擬甲狀腺素的活性,另一類具有抗甲狀腺素的作用。他對這些化合物進行了一系列的結構改造,並對這些化合物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他的這些工作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結構和功能關系的研究1956年在軍委衛生部領導下,他創辦中國第一個同位素應用訓練班,第一批核醫學骨幹從這里走向全國。在中國創建了同位素標記物合成、液閃測量、放免分析、醫用活化分析、穩定核素醫學應用,放免顯像等技術;他在甲狀腺激素(TH)的系統研究中,解開了TH作用機制的一些不解之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他在異軍突起的核素示蹤技術的研究中,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突破。70年代末,他就提出在實驗核醫學領域內以穩定核素作為示蹤原子進行生物醫學及葯學研究。他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放射性標記化合物工作者。特別是他在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任標記化合物研究室主任期間,在他的領導下,從1959年到1979年共合成、生產了總計多達100多種的標記化合物,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許多基礎與臨床學科科研工作的開展。他籌建了正電子發射X線體層攝影(PET PECT)中心。在我國創建了同位素標記物合成、液閃測量、放免分析、醫用活化分析、穩定核素醫學應用、放免顯像等技術。核醫學就是運用核技術來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的一門科學。對於普通人來說,知道PET、SPECT、甲功儀、腎圖儀、放射性活度計以及用於放射性治療的伽瑪刀、後裝治療機、模擬定位機、直線加速器等設備,就不難明白核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重要地位。他所開創的中國核醫學綜合實力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成為亞洲核醫學領域的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