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流效率計算公式是什麼
你這里是說的功率因數的概念吧?
功率因數=有功分量/總量(有功分量+無功分量的和的平方開根2次方)
Ⅱ 什麼叫電流效率它對電鍍有什麼影響
在電鍍過程中,可以看到鍍件上有時有氣泡析出,試驗證明這些氣體是氫氣。這表明在電鍍中有一部分電流是消耗在氫的析出反應。也就是說電流並沒有百分之百地用在金屬的析出上。把用在鍍出金屬的電流與通過鍍槽的總電流的比叫做電流效率。 不同鍍種的電流效率是不同的,有的很高,例如酸性鍍銅、鍍銀等可達l00%;有的較低,如氰化物鍍銅、鹼性鍍鋅等,只有60%左右;有的很低,如鍍鉻等不到15%。 電流效率過低的鍍種不僅僅電能浪費較大,而且導致鍍液不穩定,並且容易產生氣孔等鍍層毛病,因此在工藝允許的條件下,應該盡量選用電流效率高一些的鍍液。 在理論上,將電流效率定義為電極上實際沉積或溶解的物質的量與按理論計算出的析出或溶解量之比。通常用符號η表示: 式中M′-電極上實際析出或溶解物質的量; M-按理論計算出的應析出或溶解物質的量;
Ⅲ 鋁電解中電流效率的計算公式是
鋁電解中電流效率計算公式:
在鋁電解過程中,實際生產出的鋁重量,即實際產量總是低於理論產量。我們把鋁電解的電流效率定義為實際產量除以理論產量的百分比,其公式是
η=M實/M理×100%
式中η一為電流效率(%)
M實一鋁的實際產量(公斤或噸)
M理一鋁的理論產量(公斤或噸)
上述公式也可以下式表示:
η=M實/(0.3355×I×t)×100%
如果確定了電流效率η,則實際產量可以下式表達:
M實=0.3356×I×t×η
Ⅳ 怎麼去計算電解銅生產中的電流效率~!幫忙舉例說明下!
電流效率=實際生產出來的電解銅質量/所用的電量理論析出的電銅質量。
理論上電解銅質量=1.186克/(安培*小時)*電流強度*通電時間。最後轉化成噸就可以計算出來了。
Ⅳ 電流效率的計算公式
也就是功率因數的概念.
功率因數=有功分量/總量(有功分量+無功分量的和的平方開根2次方)
Ⅵ 新手問題:電流效率如何計算
電流效率分陽極電效和陰極電效陽極效率的計算
Qi×Ci
—
Qo×Co
O2CE
=
(1-
———————
)
×100-2×——
—
LC
I
×
N
×
0.0373
Cl2E:電流效率(%)
Ci:進口陽極液酸度(mol/L)
Co:出口陽極液酸度(mol/L)
Qi:進口陽極液流量
(
=FICZA-231+FICA-211)
Qo:出口陽極液流量
(=0.75×
Qi
)I:
槽的實際電流
(KA)
N:單元槽個數O2/Cl2:Cl2中含O2量
LC:泄漏電流比率(0.3)陰極效率的計算離子膜燒鹼製造技術上有說明,樓主可以去看看。
Ⅶ 氯鹼生產中,電解槽整流運行的電流效率如何計算
一、電流效率
在電解過程中,通過一定電量時,生成物的「實際產量和理論產量」之比稱為電流效率。
η=G實際/G理論×100%
電解溶液中常含有一些其他離子,當這些離子放電時要消耗一部分電能,電解時發生的副反應以及電荷漏電等因素也要消耗電能。因此電流效率常小於1。分為陰極電流效率和陽極電流效率。
通常計算陰極電流效率:η陰=G實際/G理論×100%
式中:G理論=K·I·t·n/1000
(kg)
G實際=電解液濃度g(kg/m3)×體積V(m3)
(kg)
K為電化當量:
氯的電化當量:KCl2=35.46/26.8=1.323
g/(A·h)
氫的電化當量:KH2=1.08/26.8=0.0376
g/(A·h)
氫氧化鈉電化當量:KNaOH=40/26.8=1.492
g/(A·h)
陽極電流效率:從電解反應知,陽極上的析O2反應,是與析Cl2反應相競爭的主要電化學副反應,它可使陽極電流效率下降2~4%,
2H2O→O2+4H++4e-…………(1-9)
或
4OH-→
O2+2H2O+4e-……(1-10)
這個電極反應的速度與電極材料、電解條件等密切相關。
此外,陽極析出的氯氣,不可避免地有部分溶解在陽極液中,生成次氯酸鈉和鹽酸:Cl2+H2O
H++Cl-+HClO
當陰極生成的鹼,由於擴散等原因進入陽極液中,次氯酸被中和,生成易解離的次氯酸鹽:HClO+
OH-
→ClO-+
H2O
這時次氯酸根將在陽極上氧化,生成氯酸根並析出氧氣。
6ClO-+3H2O→2ClO3-+4Cl-+6H++3/2O2+6e-······(1-13)
此外,在陽極液中生成的HClO還會進行化學反應生成氯酸鹽:
HClOH++ClO-················(1-14)
2HClO+ClO-→
ClO3-+2H++2Cl-······(1-15)
上述這些反應使陽極生成的氯,陰極生成的鹼,都由於副反應而白白消耗掉,降低了電流效率和產品純度,特別是陽極液中的OH-增高時,這些副反應更嚴重。將陽極和陰極產物分開,降低陽極液中的OH-含量,是提高電解過程電流效率的關鍵。設法提高陽極析O2過電位,降低析氯主反應過電位,是提高電流效率的又一措施。影響電流效率的因素有:鹽水質量、鹽水溫度、電解液濃度(鹼液鹽鹼比)、隔膜吸附質量、電流密度大小、電流波動、電槽絕緣情況等。
二、
電壓效率
理論分解電壓與實際槽電壓之比稱為電壓效率,它總是小於1。
槽電壓直接影響直流電耗,槽電壓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V=V0+η陽+|η陰|+ΣIR·················(1-16)
式中:V0——理論分解電壓,當工作電流為零時的槽電壓,可由熱力學計算。
η陽——陽極過電位。
|η陰|——陰極過電位絕對值。
ΣIR——電流流過電解槽各部分時的歐姆電壓降總和。
槽電壓由陰極電極電位、陽極電極電位、陰極過電壓、陽極過電壓、溶液壓降、隔膜壓降、金屬導體壓降組成。
因此,可通過選擇和研製新型電極材料、隔膜材料、調整極距、提高電解液溫度和濃度,控制適宜的電流密度,設計合理的電槽結構等來降低槽電壓,以提高電壓效率,降低電耗。
Ⅷ 電鍍效率公式是什麼,它是怎麼計算的
電鍍公式δ=100KDtη/(60γ)(其中δ膜厚μm,K電化學當量g/(A·h),D電流密度A/dm2,t電鍍時間min,η電流效率,γ密度g/cm3,v電鍍速率μm /min)。
計算時,首先要把各個參數的單位換算成上述單位,就可以直接代入計算。 其中,K和γ都是從手冊上查的,當然也可以在網上查。
由上述公式可得,電鍍速率v=δ/t=100KDη/(60γ),該公式可以由電流密度D計算電鍍速率v。
變換一下,就可以由電鍍速率v計算電流密度D=60γv/(100Kη)。 v和D都知道後,就可以確定電流I和時間t—— I=D×S(其中I電流A,D電流密度A/dm2,S面積dm2) t=δ÷v(其中t時間min,δ膜厚μm,v電鍍速率μm /min) 。
計算時,η最好不要取100%(可以取小點,如95%),因為實際電鍍時,有未估算到的面積(如針尖、導線破漏),這些都相當於降低了效率。
查手冊可知,Cu的密度γ=8.92 g/cm3,二價Cu2+的電化學當量K=1.186 g/(A·h) 實例一. 要求速率是v=0.5μm /min時,假設η=95%,電流密度D=? D=60γv/(100Kη)=60×8.92×0.5/(100×1.186×95%)=2.375A/dm2。
實例二,反過來,要求電流密度D=1A/dm2時,假設η=95%,計算速率v=?v=100KDη/(60γ)=100×1.186×1×95%/(60×8.92)=0.2105μm /min (因為v與D成正比,所以記住這個數,可以簡易換算,溶液里是二價Cu2+時,v=0.2105D,上次算的0.2216是假設η=100%算的)。
比如,若D=2 A/dm2,則v=0.2105×2=0.4210μm /min 再如,若v=0.5μm /min,則D=0.5÷0.2105=2.375A/dm2。
可以利用公式v/D=100Kη/(60γ)及電化學當量表自己計算出常用金屬Au、Ag+、Cu2+、Sn2+、Ni2+的v/D值,記住這些值,就可以簡易換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