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化學有機化學答題技巧有哪些
刷題
㈡ 求有機化學解題技巧
有機化學知識是歷年高考必考內容之一,例如有機物的分類、結構與組成、有機反應類型、有機物的相互轉化、有機物的製取和合成以及石油化工、煤化工等,考生歷來把這一單元的考題作為得分項目,不會輕易放棄或疏忽,既使略有小錯,也會懊喪不已。然而這些知識大都與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能源、交通、醫療、環保、科研等密切相聯,融於其中,還有知識的拓展和延伸,這就增加了這部分考題的廣度和難度,學生要熟練掌握,必須花一定的時間和講究復習的技巧,方能事半功倍,達到復習的最佳效果。
筆者認為:用熟練的化學基礎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自已的化學知識,是復習有機化學的好方法。
怎樣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依據有機物的結構特點和性質遞變規律,可以採用「立體交叉法」來復習各類有機物的有關性質和有機反應類型等相關知識點。
首先,根據飽和烴、不飽和烴、芳香烴、烴的衍生物的順序,依次整理其結構特徵、物理性質的變化規律、化學性質中的反應類型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以及各種有機物的製取方法。這些資料各種參考書都有,但學生卻不太重視,大多數同學僅僅看看而已,卻不知根據「全息記憶法」,只有自已動手在紙上邊理解邊書寫,才能深刻印入腦海,記在心中。其次,按照有機化學反應的七大類型(取代、加成、消去、氧化、還原、加聚、縮聚),歸納出何種有機物能發生相關反應,並且寫出化學方程式。第三,依照官能團的順序,列出某種官能團所具有的化學性質和反應,這樣交叉復習,足以達到基礎知識熟練的目的。熟練的標准為:一提到某一有機物,立刻能反應出它的各項性質;一提到某類有機特徵反應,立即能反應出是哪些有機物所具備的特性;一提到某一官能團,便知道相應的化學性質。物質的一般性質必定伴有其特殊性。例如烷烴取代反應的連續性、乙烯的平面分子結構、二烯烴的1-4加成與加聚反應形成新的雙健、苯的環狀共軛大丌鍵的特徵、甲苯的氧化反應、鹵代烴的水解和消去反應、l-位醇和2-位醇氧化反應的區別、醛基既可被氧化又可被還原、苯酚與甲醛的縮聚反應、羧基中的碳氧雙鍵不會斷裂發生加氫反應、有機物燃燒的規律、碳原子共線共面問題、官能團相互影響引起該物質化學性質的改變等,這些矛盾的特殊性往往是考題的重要源泉,必須足夠重視。
例題一:
該題為2004年上海高考第29題。這是一道典型的基礎型應用題,其有機基礎知識為:1-3丁二烯的加聚原理、鹵代烴的水解、烯烴的加成反應、l-位醇的氧化、羧酸與醇的酯化反應以及反應類型的判斷等。平心而論,按照上述復習方法,答題應該毫無困難。
用基礎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有機化學問題
有機化學高考試題必有根據有機物的衍變關系而設計的推斷或合成題。這類試題通常以新葯、新的染料中間體、新型有機材科的合成作為載體,通過引入新的信息,組合多個化合物的反應合成具有指定結構的產物,從中引出相關的各類問題,其中有:推斷原料有機物、中間產物以及生成物的結構式、有機反應類型和寫有關化學方程式等。思維能力要求有:思維的深刻性(演繹推理)、思維的靈活性(知識的遷移,觸類旁通)思維的批判性(判斷與選擇)等。
然而這些考查全是在幾乎未見過的有機反應原理的基礎上出現的,顯然信息的選擇、提煉、加工和應用是個難點。其實也不難,關鍵在於怎樣閱讀和理解信息、怎樣將信息與自己掌握的基礎知識結合起來解題。
首先,熟悉信息,盡快找出有用信息,對於新的有機反應歷程,必須弄清來龍去脈,方能著手解題。
其次,找出解題突破口,這里可能要求正向思維,也可能逆向思維。
第三,一旦找出解題的鑰匙,緊接著便是關於基礎知識的試題,這時誰的基本功好,誰就能正確答題。
例題二:
該題給予苯酚鄰、對位氫原子活動性增強的信息,圖示苯酚跟醯氯反應的原理,要求考生根據合成聚碳酸酯的過程回答問題。這題的突破口是苯酚跟丙酮的縮聚反應。這一反應是苯酚跟甲醛反應的遷移,而這恰是高中有機化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這一反應的基礎上,生成的B物質才能和A物質反應解題。可見只有擁有熟練的基礎知識才能從容解題,同時也在這一過程中基礎知識得以鞏固。
答案:
精選綜合信息題,著重練習閱讀、提煉信息和按照所給信息「依樣畫葫蘆」、「照貓畫虎」的能力
根據以往的高考有機化學試題,也就約有二十多條關於有機化學反應原理的信息,同學們自我收集、整理、理解,完全可以做到在知識結構上有備無患,從容解題。
有機化學的復習宜放在本學期初進行,這是因為一方面銜接高二期末的學習,同學易於接受;另一方面,有機化學的信息試題畢竟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早學早復習利於第二階段綜合復習時的鞏固和提高,否則如果離高考時間太近,只有一次的復習過程,可能會不夠深透。
㈢ 高中化學常用解題技巧
高中化學常用解題技巧
1、商余法
這種方法主要是應用於解答有機物(尤其是烴類)知道分子量後求出其分子式的一類題目。對於烴類,由於烷烴通式為CnH2n+2,分子量為14n+2,對應的烷烴基通式為CnH2n+1,分子量為14n+1,烯烴及環烷烴通式為CnH2n,分子量為14n,對應的烴基通式為CnH2n-1,分子量為14n-1,炔烴及二烯烴通式為CnH2n-2,分子量為14n-2,對應的烴基通式為CnH2n-3,分子量為14n-3,所以可以將已知有機物的分子量減去含氧官能團的式量後,差值除以14(烴類直接除14),則最大的商為含碳的原子數(即n值),余數代入上述分子量通式,符合的就是其所屬的類別。
例1
某直鏈一元醇14克能與金屬鈉完全反應,生成0.2克氫氣,則此醇的同分異構體數目為( )
A.6個 B.7個 C.8個 D.9個
【解析】:
由於一元醇只含一個-OH,每mol醇只能轉換出1/2molH2,由生成0.2克H2推斷出14克醇應有0.2mol,所以其摩爾質量為72克/摩,分子量為72,扣除羥基式量17後,剩餘55,除以14,最大商為3,余為13,不合理,應取商為4,余為-1,代入分子量通式,應為4個碳的烯烴基或環烷基,結合"直鏈",從而推斷其同分異構體數目為6個。
2、平均值法
這種方法最適合定性地求解混合物的組成,即只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慮各組分的含量.根據混合物中各個物理量(例如密度,體積,摩爾質量,物質的量濃度,質量分數等)的定義式或結合題目所給條件,可以求出混合物某個物理量的平均值,而這個平均值必須介於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的同一物理量數值之間,換言之,混合物的兩個成分中的這個物理量肯定一個比平均值大,一個比平均值小,才能符合要求,從而可判斷出混合物的可能組成。
例2
將兩種金屬單質混合物13g,加到足量稀硫酸中,共放出標准狀況下氣體11.2L,這兩種金屬可能是( )
A.Zn和Fe
B. Al和Zn
C. Al和Mg
D. Mg和Cu
【解析】:
將混合物當作一種金屬來看,因為是足量稀硫酸,13克金屬全部反應生成的11.2L(0.5摩爾)氣體全部是氫氣,也就是說,這種金屬每放出1摩爾氫氣需26克,如果全部是+2價的金屬,其平均原子量為26,則組成混合物的+2價金屬,其原子量一個大於26,一個小於26,代入選項,在置換出氫氣的反應中,顯+2價的有Zn,原子量為65,Fe原子量為56,Mg原子量為24,但對於Al,由於在反應中顯+3價,要置換出1mol氫氣,只要18克Al便夠,可看作+2價時其原子量為27/(3/2)=18,同樣假如有+1價的Na參與反應時,將它看作+2價時其原子量為23×2=46,對於Cu,因為它不能置換出H2,所以可看作原子量為無窮大,從而得到A中兩種金屬原子量均大於26,C中兩種金屬原子量均小於26,所以A,C都不符合要求,B中Al的原子量比26小,Zn比26大,D中Mg原子量比26小,Cu原子量比26大,故BD為應選答案。
3、極限法
極限法與平均值法剛好相反,這種方法也適合定性或定量地求解混合物的組成.根據混合物中各個物理量(例如密度,體積,摩爾質量,物質的量濃度,質量分數等)的定義式或結合題目所給條件,將混合物看作是只含其中一種組分A,即其質量分數或氣體體積分數為100%(極大)時,另一組分B對應的質量分數或氣體體積分數就為0%(極小),可以求出此組分A的某個物理量的值N1,用相同的方法可求出混合物只含B不含A時的同一物理量的值N2,而混合物的這個物理量N平是平均值,必須介於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A,B的同一物理量數值之間,即N1
㈣ 有機化學解題技巧
貪心啊,這么簡單的話,都不用學有機了。
不過呢,簡單方法還是有地。
必須熟悉所有方程,熟悉到說到烴,馬上,單鍵燃燒裂解消去反應以及那個109度28分(結構)雙鍵加成反應,乙烯製取,叄鍵電石遇水的實驗。說道烴的衍生物,馬上——醇,酚,醚(含氧的一起記),溴代烴,鹵代烴的化學性質,物理作用等。有機不管是高考還是奧賽都講究速度,一般不會是壓卷題,所以要熟。
高考:熟悉出題方式,試驗就是那個電石會不會雜質啊,苯取代的實驗啊,一般不會有,有機實驗條件高,復雜而緊密,不會出。計算就是幾種氣體燃燒,給點條件,然後算。稍復雜的就是推理,一步一步來,先推能推的,把最簡式搞出來,再套上去看是什麼。有機不會難,做點題就行了。
奧賽:不好說,我也是行進中,很復雜,方程很多,機理很怪,「碳負離子」者者雲雲。不過有趣的打緊,學進去就好了。
㈤ 高中化學有機物解題有技巧嗎
肯定是有技巧的。其實,高中有機並不難。有機的核心是各官能團及各官能團的化學性質或特性,這是第一點;其次要抓住有機的4大反應類型,就是抓住他們的特點;然後把官能團和4大反應結合,舉個例子,最簡單的有碳碳雙鍵、三鍵的有機物發生反應一般情況下發生加成,考試也就考一般情況下的,不會超綱去考極其特殊的。另外,一定要記,這是不可避免的,但記什麼,記特性。因為考試大多數靠這些特性。還有一點我的心得是要把原子電負性揉進去,因為有機反應大多數是靠電性去接官能團的,而電性就需要電負性去判斷。這就是我的一些心得,不知對樓主有沒有作用。效果不明顯也沒關系,可以借鑒,不用心急,多看多想有時候便萬法明了。(全是手打的,希望版主能採納)
㈥ 求高中化學各種題型的答題技巧.
我高三畢業生,化學最好我們108我可以考95-106,其實化學是一門簡單的學科(我們老師說的),化學住要有兩個部分無機與有機。無機化學是死記物質的性質,化學方程式,重點實驗的過程及現象,基本的化學運算技巧(差量法,直平法,十字相乘法、、、、),有機的記憶方面和無機差不多,在解題方面就是『』眼光要全面,瞻前顧後『』其實學好化學還是要記憶,老師都說化學和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所以大量的知識儲備是必不可少的。
㈦ 10種解題方法(高中化學),需要提供思路和總結
計算型選擇題巧解方法
[考點點撥] 高考考試說明中明確要求:化學計算應占試卷總分的15%左右,與有機化學、元素化合物具有同等的比例。化學計算涉及的面很廣,知識點也很多,是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學計算是從量的方面來理解物質及其變化規律,加深對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理解,並獲得化學計算的技能、技巧,同時藉助於化學計算的形式培養分析、推理、綜合歸納等邏輯思維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化學計算的高考要求:1、掌握有關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及確定化學式的計算;2、掌握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3、掌握有關氣體摩爾體積的計算;4、掌握有關物質溶解度的計算;5、掌握有關溶液濃度(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和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6、掌握有關溶液pH與氫離子濃度、氫氧根離子濃度的簡單計算;7、掌握有關燃燒熱的計算;8、掌握利用化學方程式的計算;9、以上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常見元素的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機化學基礎、化學實驗等知識內容中,具有計算因素的各類問題的綜合應用。
(二)化學計算在高考試題中的兩大類題型:1、選擇型計算題;2、綜合型計算題.
本講內容涉及的選擇型計算題的命題意圖是以考查考生的計算能力為主,強調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靈活運用,通過合理的巧妙的方法,不需要經過復雜的計算過程。選擇型計算題常見的解題方法有概念解析法、原理解析法、巧解法(如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守恆法、極值法、估演算法等)。主要考查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發散性。命題趨勢,繼續保持技巧性強、智能要求高的題型。
[智能整合]解題特點:「不要過程,只要結果,解題入口寬,方法多。」解題時應運用題干給的條件,備選答案給出的提示,採用靈活的方法進行巧解妙算,實施速解策略,則可事半功倍。
解題方法:要注意從題幹上抓信息,從備選答案中找啟示,從定量關繫上作判斷,從限制條件中尋答案,從例題分析中學方法,要能自覺運用估算、極限法、守恆法、差值法、平均值法、十字交叉法等去巧解速算。基礎在熟練的化學基本運算,關鍵在靈活、敏捷的思維能力。千萬不能用常規方法,按部就班,「小題大作」。
[典例解析]
[典型例題1]有某硫酸、硫酸亞鐵、硫酸鐵混合溶液100mL,已知溶液中各陽離子的物質的量濃度相等,硫酸根離子總濃度為6mol/L。此溶液中溶解鐵粉的質量為
A、10.6g B、11.2g C、33.6g D、5.6g
[思路分析]本例採用守恆法解題。守恆法就是巧妙地選擇化學式中某兩數(如總化合價數、正負電荷總數)始終保持相等,或幾個連續的化學方程式前後微粒(如原子、電子、離子)的物質的量保持不變,以它們作為解題的依據,這樣可避免書寫化學方程式,從而提高解題的速度和准確性。由於電解質溶液中,陽離子所帶的正電荷總數一定等於陰離子所帶的負電荷總數,所以本題可利用電荷守恆關系求解。根據題意,可設溶液中H +、Fe 2+、Fe 3+ 物質的量各為x。根據電荷守恆,(1+2+3)x=6×0.1×2, x=0.2mol, 0.2mol H + 可溶解0.1mol Fe, 0.2molFe3+可溶解0.1molFe,所以此溶液共可溶解Fe粉:56g/mol×(0.1mol+0.1mol)=11.2g。
[參考答案] B。
[典型例題2]丁烷、甲烷、乙醛的混合氣體在同溫同壓下和CO2 的密度相同,則三種氣體的體積比為 A、5∶1∶2 B、1∶2∶5 C、4∶2∶7 D、2∶1∶5
[思路點撥]本例採用十字交叉法解題。十字交叉法是一種數學運算技巧,也是有關混合物的計算中一種常用的解題方法。它能將某些本來需要通過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組來解的計算轉化為簡單的算術運算,因而具有快速、准確的特點。
Mr(C4H10) = 58, Mr(CH4) =16, Mr(C2H4O) = 44, Mr(CO2) = 44, 由於乙醛的分子量和CO2 相同,無論乙醛取何種體積比,對混合氣體的密度無影響。故要使混合體密度與CO2相同,取決於丁烷和甲烷的體積比:
C4 H10 58 28
44
CH4 16 14
n(C4 H10):n(CH4) =(58-44):(44-16)=28:14
故:V(C4 H10):V(CH4):V(C2H4O) = 2:1:V。
[參考答案] CD。
[典型例題3](2002上海)0.03mol銅完全溶於硝酸,產生氮化物(NO、NO2 、N2O4)混合氣體共0.05mol。該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可能是
A、30 B、46 C、50 D、66
[思路分析]本例採用的方法是極值法。極值法(又稱極端思維法)就是從某種極限狀態出發,進行分析、推理、判斷的一種思維方法。一般做法是,先根據邊界條件(極值)確定答案的可能取值范圍,然後再結合題給條件,確定答案。從極限的角度分析,若生成的氣體全部是NO,則相對分子質量為30;若生成的氣體全部是NO2,則應為NO2和N2O4的混合物.0.03molCu完全反應生成的NO2應為0.06mol,質量為2.76g,由於NO2轉化為N2O4時n減小,所以混合氣體的物質的量為0.05mol,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2.76/0.05=55.2。所以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應在30-55.2之間。
〔參考答案〕BC
[典型例題4](全國高考題)在一個6L的密閉容器中,放入3LX(氣)和2LY(氣),在一定條件下發生下列反應:4X(氣)+3Y(氣) 2Q(氣)+ nR(氣)。反應達到平衡後,容器內溫度不變,混合氣體的壓強比原來增加5%,X的濃度減小1/3,則該反應方程式中n值是
A、3 B、4 C、5 D、6
[思路分析]本例採用的方法是估演算法。有些計算題,若按常規方法求解,需經過比較復雜的計算才能得出結論,但如果能從概念入手,充分利用邊界條件、極限等,即可速算、巧算,乃至無須計算就可以迅速、准確地得出結果,所以這種方法也叫「似算非演算法」。
從表面看,這是一道關於平衡的計算題,如果按部就班求解,既麻煩又易出錯,若能變換思維角度,則此題根本不用計算,用化學原理直接推,即可得出結果。根據「等溫、等容時,等質量的任何氣體,它們的壓強與其物質的量成正比」及題給條件就不難判定出:混合氣體總物質的量增加了。再根據「X的濃度減小」,可知平衡向右移動。因此,氣體的系數應滿足:4+3 < 2 + n,即n > 5。
[參考答案] D。
[智能訓練]
1、 某鹼金屬R及其氧化物組成的混合物4.0g,與水充分反應後,蒸發溶液,最後
得乾燥固體5.0g,則該鹼金屬元素是
A、Li B、Na C、K D、Rb
2、把70%HNO3(密度為1.4g/cm3)加到等體積的水中稀釋後硝酸溶液中溶質的質
量分數是
A、0.35 B、<0.35 C、>0.35 D、≤0.35
3、38.4mg銅與適量的濃硝酸反應,銅全部作用後,共收集到氣體22.4mL(標准狀況),反應消耗的HNO3 的物質的量可能是
A、1.0×10-3mol B、1.6×10-3mol C、2.2×10-3mol D、2.4×10-3mol
4、電解含有重水的普通水時,在兩極收集到氣體18.5g,在標准狀況下其體積33.6L。那麼這些氣體中重氫和普通氫的原子個數比為
A、1∶2 B、2∶3 C、1∶3 D、3∶2
5、在化合物X2Y和YZ2 中,Y的質量分數分別為40%和50%,則化合物X2YZ3 中,Y的質量分數約為
A、35% B、30% C、25% D、20%
6、硝酸銅是制備Cu-Zn-Al系催化劑的重要原料。19.2g純銅粉理論上可製得純凈硝酸銅晶體的質量為
A、28.2g B、56.4g C、64.2g D、72.6g
7、已知硫酸銅在25℃時的溶解度為25g,如果在25℃下,將50g硫酸銅放入100g水中,充分攪拌溶解後,所得溶液的質量為
A、125g B、115g C、105g D、84g
8、Fe和Fe2O3 的混合物共15g,加入150mL稀H2SO4,在標准狀況下收集到1.68LH2,Fe和Fe2O3 均無剩餘。為中和過量的H2SO4,並使FeSO4 全部轉化為Fe(OH)2 沉澱,消耗了200mL 3mol/L的NaOH溶液,則該H2SO4 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A、2.25mol/L B、2mol/L C、0.3mol/L D、0.6mol/L
9、有一種由Na2S、Na2SO3 和Na2SO4 組成的混合物,經測定含硫30.4%,則此混合物中氧的質量分數為
A、25.9% B、28.7% C、47.3% D、無法計算
10、在一定條件下,某密閉容器中發生反應:2SO2(氣)+ O2(氣) 2SO3(氣)+ Q,反應達平衡後,SO2 、O2 、SO3 的物質的量之比為3∶2∶4。其它條件不變,升高溫度達到新平衡時,SO2 為1.4mol,O2 為0.9mol,則此時SO3 物質的量為
A、1.4mol B、1.6mol C、1.8mol D、2.0mol
11、一定條件下amol CO2 通過足量 Na2O2,將所得氣體與bmol NO 混合,得cmol氣體。若不考慮NO2 的二聚反應,則關於c的判斷錯誤的是
A、若a<b時,c >(a+b) B、若a<b時,c<(a+b)
C、若a>b時,c =(a+b) D、若a=b時,c =(a+b)
12、50mL三種氣態烴的混合物與足量氧氣混合,點燃爆炸後恢復到原來的狀況(常溫、常壓),體積共縮小100mL,則三種烴可能是
A、CH4 、C2H4 、C3H4 B、C2H6 、C3H6 、C4H6
C、CH4 、C2H6 、C3H8 D、C2H4 、C2H6 、C2H2
13、某化肥廠用NH3 制NH4NO3 。已知:由NH3 制NO的產率是96%;由NO制HNO3 的產率是92%;HNO3 與NH3 反應生成NH4NO3 。若不考慮生產中的其它消耗,則制HNO3 所用去NH3 的質量占總消耗NH3 質量的
A、47.0% B、50.0% C、53.1% D、88.3%
14、在一定條件下,CO和CH4 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2CO(g) + O2 (g) 2CO2 (g);
△H=-566KJ/mol,CH4 (g) + 2O2 (g) CO2(g)+ 2H2O(g);△H=-890KJ/mol,由1mol CO和3mol CH4 組成的混和氣體在上述條件下完全燃燒時,釋放的熱量為
A、2912KJ B、2953KJ C、3236KJ D、3867KJ
15、C8H18 經多步裂化,最後完全轉化為C4H8 、C3H6 、C2H4 、C2H6 、CH4 五種氣體的混合物,該混合物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可能是
A、28 B、30 C、38 D、40
16、銅和鎂的合金4.6g完全溶於濃硝酸,若反應中硝酸被還原只產生4480mL的NO2 氣體和336mL的N2O4 氣體(都已折算到標准狀況下),在反應後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生成沉澱的質量為
A、9.02g B、8.51g C、8.26g D、7.04g
第30講 1、C 2、C 3、C 4、C 5、C 6、BD 7、C 8、B 9、A
10、A 11、B 12、AD 13、C 14、B 15、BC 16、B
在幾年的高考中,選擇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是考查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廣度,同時也考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和思維的敏捷性。許多計算型選擇題若用常規解法解題時,需花費一定的時間,因此解計算型選擇題我們可以用一些速解的方法迅速解題,常用的速解法有:差量法、守恆法、平均值法、極值法、估演算法等。
一、差量法
差量法是依據化學反應前後的某些變化找出所謂的理論差量(固體質量差、溶液質量差、氣體體積差、氣體物質的量之差等),與反應或生成物的變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種解題方法。此法將「差量」看作化學方程式右端的一項,將已知差量(實際差量)與化學方程式中的對應差量(理論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題步驟與按化學方程式列比例或解題完全一樣。
例1、向50gFeCl3溶液中放入一小塊Na,待反應完全後,過濾,得到仍有棕黃色的溶液45.9g,則投入的Na的質量為
A、4.6g B、4.1g C、6.9g D、9.2g
[解析] Na投入到FeCl3溶液發生如下反應
6Na+2FeCl3+6H2O=6NaCl+2Fe(OH)3↓+3H2↑
若2mol FeCl3與6molH2O反應,則生成6molNaCl,溶液質量減少82g,此時參加反應的Na為6mol;
現溶液質量減少4.1g,則參加反應Na應為0.3moL,質量應為6.9g。答案為(C)
例2、同溫同壓下,某瓶充滿O2共重116g,充滿CO2時共重122g,充滿某氣體共重114g,則該氣體相對分子質量為( )
A、28 B、60 C、32 D、14
[解析] 由「同溫同壓同體積下,不同氣體的質量比等於它們的摩爾質量比」可知此題中,氣體質量之差與式量之差成正比。因此可不計算本瓶的質量,直接由比例式求解:
(122-116)/(44-32)=(122-114)/(44-M(氣體))
解之得,M(氣體)=28。 故答案為(A)
二、守恆法
所謂「守恆」就是以化學反應過程中存在的某些守恆關系如質量守恆、元素守恆、得
失電子守恆,電荷守恆等。運用守恆法解題可避免在紛紜復雜得解題背景中尋找關系式,提高解題的准確度。
例3、有一在空氣中放置了一段時間的KOH固體,經分析測知其含水2.8%、含K2CO337.3% 取1克該樣品投入25毫升2摩/升的鹽酸中後,多餘的鹽酸用1.0摩/升KOH溶液30.8毫升恰好完全中和,蒸發中和後的溶液可得到固體
(A)1克 (B)3.725克 (C)0.797克 (D)2.836克
[解析] 本題化學反應復雜,數字處理煩瑣,但若根據Cl-守恆,便可以看出:蒸發溶液所得KCl固體中的Cl-,全部來自鹽酸中的Cl-,即:生成的n(KCl)=n(HCl)。
m(KCl)=0.025L×2mol/L×74.5g/mol=3.725g 答案為(B)
例4、將KCl和KBr混合物13.4克溶於水配成500mL溶液,通入過量的Cl2,反應後將溶液蒸干,得固體11.175g則原溶液中K+,Cl-,Br-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 )
A、3:2:1 B、1:2:3 C、1:3:2 D、2:3:1
[解析] 此題的解法有多種,但作為選擇題,可以從答案中求解。原溶液中含有K+,Cl-,Br-,由電荷守恆可知:n(K+)=n(Cl-)+n(Br-),選項中符合這一關系式的只有答案(A)
例5、將純鐵絲5.21克溶於過量稀鹽酸中,在加熱條件下,用2.53克KNO3去氧化溶液中Fe2+,待反應後剩餘的Fe2+離子尚需12毫升0.3摩/升KMnO4溶液才能完全氧化,則KNO3被還原後的產物為 ( )
A、N2B、NO C、NO2、 D、NH4NO3
[解析] 根據氧化還原反應中得失電子的總數相等,Fe2+變為Fe3+失去電子的總數等於NO3+和MnO4-得電子的總數
設n為KNO3的還原產物中N的化合價,則
5.21g/56g/moL×(3-2)=0.012L×0.3mol/L×(7-2)+2.53g/101g/mol×(5-n)
解得 n=3 故KNO3的還原產物為NO。 答案為(B)
三、極值法
所謂「極值法」就是對數據不足無從下手的求算或判斷混合物組成的題,極端假設恰好為某一成分或恰好完全反應物質的量比(或體積比)的解題方法,以確定混合體系各成分的名稱、質量分數、體積分數,達到解題快、效率高的目的。
例6、某鹼金屬單質與其普通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40g,與足量水完全反應後生成1.79g鹼,此鹼金屬可能是( )
A:Na B:K C:Rb D:Li
[解析] 本題若用常規思路直接列方程計算,很可能中途卡殼、勞而無功。但是如果將1.4g混合物假設成純品(鹼金屬或氧化物),即可很快算出鹼金屬相對原子質量的取值范圍,以確定是哪一種鹼金屬
假定1.4g物質全是金屬單質(設為R),則:
R→ROH △m
MR 17
1.40 (1.79-1.40) 解之MR=61
再假定1.40g物質全是氧化物 設為R2O
R2O → 2ROH △m
2MR+16 18
1.40 (1.79-1.40) 解之MR=24.3
既然1.40g物質是R和R2O的混合物,則R的原子量應介於24.3—61之間。題中已指明R是鹼金屬,原子量介於24.3—61之間的鹼金屬只有鉀,其式量為39。答案為(B)
例7、質量為25.6g的KOH和KHCO3混合物在250℃下煅燒,冷卻後稱重,減少4.9 g,則原混合物中KOH和KHCO3的關系是()。
(A)KOH>KHCO3 (B)KOH
[解析]此題可假設KOH與KHCO3物質的量比為1:1,計算質量差
KOH+KHCO3=K2CO3+H2O △m
56g 100g 18g
2 5.6g m
解得 m=2.95g
∵2.95<4.9 ∴KHCO3過量 答案為(B)
四、估演算法
有些計算型選擇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要計算,但只要認真審題,稍加分析,便可以目測心算,得到正確答案。
例8、在一個6L的密閉容器種,放入3LX(g)和2LY(g)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如下反應:
4X(g)+3Y(g) 2Q(g)+nR(g),達到平衡後,容器溫度不變,混合氣體壓強比原來增加5%,X的濃度減少1/3,則該反應式中的n值是 ( )
A、3 B、4 C、5 D、6
[解析] 本題可用一般解法,求出n的值,但步驟煩瑣,若用估演算法,結合選項,即可很快得出答案。
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混合氣體壓強比原來增加5%,X的濃度減少1/3」,說明反應的正方向是體積增大的方向,即:4+3<2+n,n>5,選項中n>5的只有D。答案為(D)
五、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是巧解混合問題的一種常見的有效方法。解題時首先計算平均分子式或平均相對原子質量,再用十字交叉法計算出各成分的物質的量之比。
例9、有兩種氣態烴組成的混合氣體0.1mol,完全燃燒得到0.16molCO2和3.6gH2O,下列說法正確的是:混合氣體中( )
A、一定有甲烷 B、一定是甲烷和乙烯 C、一定沒有乙烷 D、一定有乙炔
[解析]n(烴):n(C):n(H)=0.1:0.16:3.6/18×2=1:1.6:4
即混合平均分子式組成為C1.6H4。碳原子小於1.6的只有CH4,故A正確,由平均分子式可知,另一烴中的H原子為4,則一定無C2H6。答案為(A、C)
總之,計算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解題時主要靠平時積累的速解方法加上靈活運用來解題。
㈧ 做高中有機化學的小技巧
首先你要對所有的官能團及其性質都要很熟悉,然後對要考的題型很熟悉,比如上海高考題型是命名,化學式書寫,反應類型,反應試劑和條件,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同分異構體的書寫,設計路線,還有評價的開放型思維的題目。最後要知道做有機推斷的方法,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突破點,找已知信息量最大的地方,或者特殊的地方(物質,反應條件,顏色)最後的方法是假設法然後去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