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看待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化學家的作用
自然科學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在科學家們長期的科學實踐中,逐步摸索、積累、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他們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和創造思維,具體體現在他們探索自然世界的足跡之中。化學發展史能充分展現科學發現的過程,為化學科學方法教學提供生動而豐富的材料,使學生更全面而系統地體會科學方法。
中學化學教材中涉及如拉瓦錫、盧瑟福、侯德榜、門捷列夫等眾多中外化學家,他們所運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和精妙絕倫的實驗構思,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科學方法教學素材。例如,盧瑟福的原子結構行星模型很好地解釋了。粒子散射實驗,標志著人類認識原子結構的征程邁進了一大步。他所採用的實驗、模型的科學方法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在學習「質量守恆定律」時,可以提供這樣的素材:17世紀時,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在敞口的曲頸顫中加熱金屬汞,發現加熱後質量增加了,他得出結論,反應後物質質量增加。事隔百年後,法國化學家拉瓦錫重做了密閉曲頸顫中加熱金屬汞的實驗,他發現密閉時稱量反應前後質量不變。
2. 化學家的定義
一個化學家與其他人做事的不同之處是他們通常都會很小心地檢查身邊每一種物體的變化。他們的工作,大部分是研究怎樣可以大量生產各種昂貴的葯用或者工業用化學品,務求造福大眾或者牟利維生。
每個化學家會有不同的專科,但是他們有些共同的做事方法。首先,他們看一種東西通常都會研究它是酸還是鹼,並且用原子的角度去分析那物體。其次,他們很小心地測量那些物體混合的時候不同物質的比例、化學作用正在進行的時候反應的速度及不同物體之間化學特性的分別。還有,他們會用自己有限的知識去嘗試了解那些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從而令自己學更多知識。材料科學家是冶金學家的一類,但是他們讀書時通常都是主修化學。
大部份化學家都是在讀到大學畢業就出外工作,但是亦有些公司要僱用有博士學位的人。很多有關化學的工作或大學化學的課程對數學、物理和化學同樣重視,因為化學又稱為中心科學。
讀到碩士的時候,化學科學生就得專攻一個分支。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生物化學,有機化學或無機化學等等。
讀完書之後,化學畢業生成為化學家,就會出來工作。他們多數會加入化學工業或做葯劑師。在很多國家大學其實有一科葯劑學專科,不過亦會有人讀畢化學後做葯劑師。又有些化學家會選擇為政府工作,當政府的化驗所技術員。
3. 高中化學涉及的化學家及貢獻有哪些
英國科學家波義耳:1661年提出化學元素的概念,標志著近代化學的誕生
法國科學家拉瓦錫:1771年建立燃燒現象的氧化學說,使近代化學取得了革命性進展
英國科學家道爾頓:1803年提出原子學說,為近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1869年發現元素周期律
4. 化學家的介紹
化學家一般是指從事於近現代化學研究的科學家,有專制和兼職之分,在英國亦可指葯劑師。化學,是指科學界中形成的一些元素的概括,而化學家,則是專修於這些元素研究的工作者。化學家們會對化學元素、原子、分子及它們如何互相作用作出研究。化學家們研究並測試葯物、炸葯及之類其他的東西。化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科學,因為現在大多數的新葯物都是他們研製出的。
5. 化學界都有什麼傑出的人物 都做了什麼巨大的貢獻 簡答
安托萬-洛朗·德·拉瓦錫(法語: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法國貴族,著名化學家、生物學家,被後世尊稱為"近代化學之父"。他使化學從定性轉為定量,給出了氧與氫的命名,並且預測了硅的存在。他幫助建立了公制。拉瓦錫提出了「元素」的定義,按照這定義,於1789年發表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列出33種元素,其中包括光與熱和一些當時被認為是元素的化合物。拉瓦錫的貢獻促使18世紀的化學更加物理及數學化。他提出規范的化學命名法,撰寫了第一部真正現代化學教科書《化學基本論述》(Traité Élémentaire de Chimie)。他倡導並改進定量分析方法並用其驗證了質量守恆定律。他創立氧化說以解釋燃燒等實驗現象,指出動物的呼吸實質上是緩慢氧化。這些劃時代貢獻使得他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之一。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俄語: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1834年2月8日—1907年2月2日),俄國科學家,發現化學元素的周期性(但是真正第一位發現元素周期律的是紐蘭茲,門捷列夫是後來經過總結,改進得出現在使用的元素周期律的),依照原子量,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並據以預見了一些尚未發現的元素。1907年2月2日,這位享有世界盛譽的俄國化學家因心肌梗塞與世長辭,那一天距離他的73歲生日只有六天。他的名著、伴隨著元素周期律而誕生的《化學原理》,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被國際化學界公認為標准著作,前後共出了八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
瑪麗·居里(1867-1934年)世稱「居里夫人」,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 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1867年11月7日生於華沙。
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里夫人於1934年7月3日因惡性白血病逝世。
6. 怎樣才算是化學家我國現代化學家有哪些
在化學研究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人稱為化學家.
唐敖慶,男,江蘇宜興縣人,著名化學家、卓越的教育家;享譽國際的具有特色的中國理論化學派的創建人及主要代表者。
7. 「化學家」一詞本來的含義是什麼
雖然最終沒有煉出黃金,但煉金術的方法後來應用到制葯和冶金方面,逐漸演變成西方近代化學。英語中「化學」(Chemistry)一詞就來自於「煉金術」(alchemy),而「化學家」一詞本來的含義則是葯劑師,因為早期並沒有化學家這個專門職業,都是由葯劑師兼任的。
8. 化學學科中的主要原理及相應的化學家
化學裡面的原理很多且分散,主要分為有機,無機,結構,物理化學這么幾類,基本的原理從原子分子雜化到熵增原理分為不同學科的不同理論。化學家的話最應崇仰的是門捷列夫了,其他的例如赫姆赫茲等
9. 你知道有哪些近代化學史上的化學家他們有哪些成就
一、唐敖慶
唐敖慶(1915 11.18 - 2008 07.15),男,江蘇宜興人,理論化學家、教育家和科技組織領導者。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49年獲美國哥倫比亞 大學博士學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名譽主任,吉林大學教授、名譽校長,中國量子化學之父。他是中國理論化學研究的開拓者,在配位場理論、分子軌道圖形理論、高分子反應統計理論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傑出的研究成果,對中國理論化學學科的奠基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他還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首屆主任,創建了中國的科學基金制度。
二、盧嘉錫
1915年10月26日出生於福建省廈門市,祖籍台灣省台南市。盧嘉錫於1926年上過一年公立小學,1927年後相繼在廈門育才學社和大同中學初中就讀過一年半,1928年秋考入廈門大學預科,時年13歲。
1930年進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34年畢業,同時修畢數學系主要課程。畢業後留校任化學系助教三年,同時兼任中學數學及英文教員。1937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費,進倫敦大學學院學習,兩年後獲倫敦大學物理化學專業哲學博士學位。
1939年秋,他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從事結構化學研究。在此期間,他發表了一系列學術論文,其中不少成為結構化學方面的經典文獻;1945年1月~1945年11月任美國加州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員。1946~1960年任廈門大學化學教授。
1981年5月~ 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84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早年設計的等傾角魏森保單晶X射線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數圖,載入國際X射線晶體學手冊,稱為「盧氏圖」。
在非線性光學晶體新材料探索研究中,提出了性能敏感結構的新概念。組織多學科的隊伍,發現了優秀的新型無機類芳香性紫外倍頻晶體低溫相硼酸鋇(BBO),含四個過渡金屬原子,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兩個網兜狀福州模型,而後又提出了一種新雙氮分子絡合物。
三、侯德榜
1890年8月9日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 1916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獲學士學位. 1918—1921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其主要貢獻是創立了中國人自己的制鹼工藝——侯氏制鹼法。
四、邢其毅
1911年11月24日出生於天津市。1933-1936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院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1936-1937年在德國慕尼黑大學維蘭德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
1937-1941年在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44-1946年在新四軍華中軍醫大學任教。1946起歷任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有機化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後任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員。
他是我國多肽化學研究方向的開創者,是我國進行接肽方法和標記氨基酸研究的第一人。他提出用硝基苯甲酸酐與氨基酸發生德肯-威斯特(Dakin-West)反應使氨基酸末端生成一個帶色的氨基酮化合物,這是一個識別氨基酸羧端的好方法。
1959年,在國家科委的組織領導下,由北京大學化學系、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和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等共同組成一個統一的研究隊伍,開始胰島素合成研究,邢其毅是這個研究集體的學術領導者之一。
經過數年的共同努力,人類第一個用人工合成方法得到的活性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終於在1965年降生在中國大地上。另外他主持撰寫的《基礎有機化學》是一部綜合反映現代有機化學的教科書,對於高校的有機化學教學具有廣泛影響。這些著作滋育了幾代化學家的成長。
五、徐光憲
1920年生於浙江省紹興市。194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化學系。1946年任交通大學化學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學,195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不久回國,到北京大學任教至今。
歷任北京大學原子能系(後改為技術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任,中國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稀土學會副理事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徐光憲的成就在於提出的稀土串級萃取理論,使我國稀土分離技術和產業化水平躍居世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