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化學性污染,化學性污染有哪些狀態
化學性污染主要是指農用化學物質、食品添加劑、食品包裝容器和工業廢棄物的污染,汞、鎘、鉛、氰化物、有機磷及其他有機或無機化合物等所造成的污染。
由於化學物質(化學品)進入環境後造成的環境污染。即因化學污染物引起的環境污染。這些化學物質有有機物和無機物,它們大多是由人類活動或人工製造的產品,也有二次污染物。按帶來的損害,化學污染主要分為環境荷爾蒙類損害,致癌、致畸、致突變化學品類損害,有毒化學品突發污染類損害等類型。
食品原料成長與加工過程中,環境中有毒有害物質超過標准;使用農葯;採用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的塑料製品作為食物包裝袋;食品中添加防腐劑、甜味劑、著色劑等;一些工廠(如農葯廠)不合理排放污水等。
Ⅱ 化學污染有哪些造成的原因有哪些怎樣改善
光化學煙霧.酸雨.臭氧層空洞.
使用清潔能源.
光化學煙霧
氮氧化物(NOx)主要是指NO和NO2。NO和NO2都是對人體有害的氣體。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HC)在大氣環境中受強烈的太陽紫外線照射後產生一種新的二次污染物----光化學煙霧,在這種復雜的光化學反應過程中,主要生成光化學氧化劑(主要是O3)及其他多種復雜的化合物,統稱光化學煙霧。
光化學由於化學品見光分解、轉變、聚合等現象
很簡單
光敏感反應或葯品在反應或存放時用黑色袋子罩住
酸雨
酸雨是造成全球性環境污染的又一個元兇。它是大氣污染後產生的酸性沉降物。因為最早引起人們注意的是含有這種沉降物,所以習慣上稱為酸雨。
酸雨的成因是一種復雜的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現象。酸雨中含有多種無機酸和有機酸,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業生產、民用生活燃燒煤碳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硫,燃燒石油以及汽車尾氣排放出來的氮氧化物,經過「雲內成雨過程」,即水氣凝結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結核上,發生液相氧化反應,形成硫酸雨滴;又經過「雲下沖刷過程」,即含酸雨在下降過程中不斷合並、吸附、沖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氣體,形成較大雨滴,最後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國的燃料結構主要是煤碳,以排放二氧化硫氣體為主,所以我國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硫和氮是營養元素。弱酸性降水可溶解地面中礦物質,供植物吸收。如酸度過高,pH值降到5.6以下時, 就會產生嚴重危害。它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農作物枯萎;也會抑制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與土壤貧粒子結合的鈣、鎂鉀等營養元素,使土壤貧瘠化;還可以使湖泊、河流酸化,並溶解土壤和水體底泥中的重金屬進入水中,毒害魚類;加速建築物和文物古跡的腐蝕和風化過程;可能危及人體健康。我國重慶是受酸雨危害嚴重地區之一。重慶的嘉陵江大橋,銹蝕速度每年為0.16毫米,遠超過瑞典期德哥爾摩每年0.03毫米的速度。1982年6月8 日晚,重慶市下了一場酸雨,市郊2萬畝水稻葉片突然枯黃,好像火烤過一樣,幾天後局部枯死。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減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但怎樣防止排放二氧化硫呢?目前有三種辦法:一是利用低硫的燃料,比如把火爐改為煤氣爐;二是燃料脫離,清除石油和煤中的硫,變害為利;三是煙氣脫硫,把煙氣中的二氧化硫提取出來,變害為寶。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在我國和世界各地,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硫的現象依然大量存在,酸雨仍是個世界性的嚴重問題。誰能研究出簡便經濟的消除二氧化硫的方法,將會對全環境做出巨大的貢獻。
臭氧層
大氣中的臭氧含量僅一億分之一,但在離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層中,存在著臭氧層,其中臭氧的含量占這一高度空氣總量的十萬分之一。臭氧層的臭氧含量雖然極其微少,卻具有非常強烈的吸收紫外線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陽光紫外線中對生物有害的部分(UV-B)。由於臭氧層有效地擋住了來自太陽紫外線的侵襲,才使得人類和地球上各種生命能夠存在、繁衍和發展。
1985年,英國科學家觀測到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並證實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產生的氯原子有直接關系。這一消息震驚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薄,歐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科學家警告說,地球上臭氧層被破壞的程度遠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嚴重得多。
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質是臭氧層破壞的元兇,氟利昂是本世紀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學性質穩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當作製冷劑、發泡劑和清洗劑,廣泛用於家用電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學品、汽車、消防器材等領域。80年代後期,氟利昂的生產達到了高峰,產量達到了144萬噸。在對氟利昂實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氣中排放的氟利昂已達到了2000萬噸。由於它們在大氣中的平均壽命達數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氣層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對流層,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層。在對流層相當穩定的氟利昂,在上升進入平流層後,在一定的氣象條件下,會在強烈紫外線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釋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會發生連鎖反應,不斷破壞臭氧分子。科學家估計一個氯原子可以破壞數萬個臭氧分子。
控制臭氧層破壞的途徑和政策
在現代經濟中,氟利昂等物質應用非常廣泛,要全面淘汰,必須首先找到氟利昂等的替代物質和替代技術。在特殊情況下需要使用,也應努力回收,盡可能重新利用。目前,世界上一些氟利昂的主要生產廠家參與開發研究了替代氟利昂的含氟替代物(含氫氯氟烴HCFC和含氫氟烷烴HCF等)及其合成方法,有可能用作發泡劑、製冷劑和清洗溶劑等,但這類替代物也損害臭氧層或產生溫室效應。同時,也在開發研究非氟利昂類型的替代物質和方法,如水清洗技術、氨製冷技術等。
為了推動氟利昂替代物質和技術的開發和使用,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許多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類是傳統的環境管制措施,如禁用、限制、配額和技術標准,井對違反規定實施嚴厲處罰。歐盟國家和一些經濟轉軌國家廣泛採用了這類措施。一類是經濟手段,如徵收稅費,資助替代物質和技術開發等。美國對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實行了征稅和可交易許可證等措施。另外,許多國家的政府、企業和民間團體還發起了自願行動,採用各種環境標志,鼓勵生產者和消費者生產和使用不帶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材料和產品,其中綠色冰箱標志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1985年,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推動下,制定了保護臭氧層的《維也納公約》。198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組織制定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對8種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簡稱受控物質)提出了削減使用的時間要求。這項議定書得到了163個國家的批准。1990年、1992年和1995年,在倫敦、哥本哈根、維也納召開的議定書締約國會議上,對議定書又分別作了3次修改,擴大了受控物質的范圍,現包括氟利昂(也稱氟氯化碳CFC)、哈倫(CFCB)、四氯化碳(CCL4)、甲基氯仿(CH3CCl3)、氟氯烴(HCFC)和甲基溴(CH3Br)等,並提前了停止使用的時間。根據修改後的議定書的規定,發達國家到1994年1月停止使用哈倫,1996年1月停止使用氟利昂、四氯化碳、甲基氯仿;發展中國家到2010年全部停止使用氟利昂、哈倫、四氯化碳、甲基氯仿。中國於1992年加入了《蒙特利爾議定書》。
Ⅲ 引起食品安全的生物性和化學性因素都包括哪些
生物性污染是有害的病毒、細菌、真菌以及寄生蟲污染食品。化學性因素是由有害有毒的化學物質污染食品引起。
重工業的大力發展,是污染環境的重要來源,也是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重工業生產過程中對空氣的污染和排放的不合乎標準的廢水、污水,使農作物吸收,生產加工的產品本身就含有一定的化學成分。空氣的污染使農作物不能夠正常的生長,畸形變質都是存在的隱患。
(3)化學性污染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飯前飯後勤洗手:無論是否使用筷子,無論是否用手直接接觸食物,飯前飯後洗手都是一個好習慣。這樣可以保證人體不會將更多的細菌弄到食物上,避免因為手部細菌導致的植物中毒現象。
2、不吃過期變質的食物:看到食物剛剛過了保質期沒多久,或者微微有些變質,就捨不得扔掉,想著沒事兒。吃下去以後就產生不好的反應,輕者拉肚子,重者食物中毒,危及生命。所以,一定要保證日常飲食安全健康,忌吃過期變質食物。
3、敢於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一旦在超市或商場發現過期變質的賣品,要堅決向食品安全部門反應,積極維護消費者自身的合法權益。
Ⅳ 環境污染物有哪些類別主要的化學污染物有哪些 求答案
按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物、水體污染物和工業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形態可分為:氣態污染物、液態污染物和固體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性質可分為:化學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主要化學污染物有:
1.元素:如鉛、鎘、准金屬等.2.無機物:氧化物、一氧化碳、鹵化氫、鹵素化合物等
3.有機化合物及烴類:烷烴、不飽和脂肪烴、芳香烴、PAH等;
4.金屬有機和准金屬有機化合物:如,四乙基鉛、二苯基鉻、二甲基胂酸等;
5.含氧有機化合物:如環氧乙烷、醚、醛、有機酸、酐、酚等;
6.含氮有機化合物:胺、睛、硝基苯、三硝基甲苯、亞硝胺等;
7.有機鹵化物:四氯化碳、多氯聯苯、氯代二惡瑛;
8.有機硫化物:硫醇、二甲碸、硫酸二甲酯等;
9.有機磷化合物:磷酸酯化合物、有機磷農葯、有機磷軍用毒氣等.
Ⅳ 環境中主要的化學污染物有哪些
主要環境污染物有哪些:
一、空氣主要污染物
空氣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狀污染物、酸雨。
1.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質燃燒產生,其次是來自自然界,如火山爆發、森林起火等產生。二氧化硫對人體的結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強烈刺激性,可損傷呼吸器管可致支氣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腫呼吸麻痹。短期接觸二氧化硫濃度為0.5毫克/立方米空氣的老年或慢性病人死亡率增高,濃度高於0.25毫克/立方米,可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惡化。長期接觸濃度為0.1毫克/立方米空氣的人群呼吸系統病症增加。另外,二氧化硫對金屬材料、房屋建築、棉紡化纖織品、皮革紙張等製品容易引起腐蝕,剝落、褪色而損壞。還可使植物葉片變黃甚至枯死。國家環境質量標准規定,居住區日平均濃度低於0.15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濃度低於0.06毫克/立方米。
2.氮氧化物(NOx)
空氣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等,其中佔主要成分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以NOx(氮氧化物)表示。NOx污染主要來源於生產、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燒的產物(包括汽車及一切內燃機燃燒排放的NOx);其次是來自生產或使用硝酸的工廠排放的尾氣。當NOx與碳氫化物共存於空氣中時,經陽光紫外線照射,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光化學煙霧,它是一種有毒性的二次污染物。NO2比NO的毒性高4倍,可引起肺損害,甚至造成肺水腫。慢性中毒可致氣管、肺病變。吸入NO,可引起變性血紅蛋白的形成並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影響。NOx對動物的影響濃度大致為1.0毫克/立方米,對患者的影響濃度大致為0.2毫克/立方米。國家國家環境質量標准規定,居住區的平均濃度低於0.10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濃度低於0.05毫克/立方米。
3.粒子狀污染物
空氣中的粒子狀污染物數量大、成分復雜,它本身可以是有毒物質或是其它污染物的運載體。其主要來源於煤及其它燃料的不完全燃燒而排出的煤煙、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建築和交通揚塵、風的揚塵等,以及氣態污染物經過物理化學反應形成的鹽類顆粒物。在空氣污染監測中,粒子狀污染物的監測項目主要為總懸浮顆粒物、自然降塵和飄塵。
(1)總懸浮顆粒物(TSP)
總懸浮顆粒物是指粒徑在10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簡稱TSP。其對人體的危害程度主要決定於自身的粒度大小及化學組成。TSP中粒徑大於10微米的物質,幾乎都可鼻腔和咽喉所捕集,不進入肺泡。對人體危害最大的是10微米以下的浮游狀顆粒物,稱為飄塵。可經過呼吸道沉積於肺泡。慢性呼吸道炎症、肺氣腫、肺癌的發病與空氣顆粒物的污染程度明顯相關,當長年接觸顆粒物濃度高於0.2毫克/立方米的空氣時,其呼吸系統病症增加。國家環境質量標准規定居住區日平均濃度低於0.3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濃度低於0.2毫克/立方米。
(2)自然降塵
自然降塵指粒徑大於10微米在空氣中經重力作用就能沉降到地面上的灰塵。其來源以風沙揚塵為主。人吸入灰塵會增加呼吸道的阻力,呼吸道出現狹窄現象。
4.酸雨
指降水的pH值低於5.6時,降水即為酸雨。煤炭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其次氣象條件和地形條件也是影響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降水酸度pH<4.9時,將會對森林、農作物和材料產生明顯損害。
5.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是無色、無臭的氣體。主要來源於含碳燃料、卷煙的不完全燃燒,其次是煉焦、煉鋼、煉鐵等工業生產過程所產生的。人體吸入一氧化碳易與血紅蛋白相結合生成碳氧血紅蛋白,而降低血流載氧能力,導致意識力減弱,中樞神經功能減弱,心臟和肺呼吸功能減弱;受害人感到頭昏、頭痛、惡心、乏力,甚至昏迷死亡。我國空氣環境質量標准規定居住區一氧化碳日平均濃度低於4.00毫克/立方米。
6.氟化物(F)指以氣態與顆粒態形成存在的無機氟化物。主要來源於含氟產品的生產、磷肥廠、鋼鐵廠、冶鋁廠等工業生產過程。氟化物對眼睛及呼吸器官有強烈刺激,吸入高濃度的氟化物氣體時,可引起肺水腫和支氣管炎。長期吸入低濃度的氟化物氣體會引起慢性中毒和氟骨症,使骨骼中的鈣質減少,導致骨質硬化和骨質疏鬆。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標准規定城市地區日平均濃度7微克/立方米。
7.鉛及其化合物(Pb)
指存在於總懸浮顆粒物中的鉛及其化合物。主要來源於汽車排出的廢氣。鉛進入人體,可大部分蓄積於人的骨骼中,損害骨骼造血系統和神經系統,對男性的生殖腺也有一定的損害。引起臨床症狀為貧血、末梢神經炎,出現運動和感覺異常。我國尿鉛80微克/升為正常值,血鉛正常值小於50微克/毫升。
二、地面水主要污染物
地面水中主要污染物有氨氮、石油類、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揮發酚、汞和氰化物。
1.氨氮指以氨或銨離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
氨氮主要來源於人和動物的排泄物,生活污水中平均含氮量每人每年可達2.5~4.5公斤。雨水徑流以及農用化肥的流失也是氮的重要來源。另外,氨氮還來自化工、冶金、石油化工、油漆顏料、煤氣、煉焦、鞣革、化肥等工業廢水中。當氨溶於水時,其中一部分氨與水反應生成銨離子,一部分形成水合氨,也稱非離子氨。非離子氨是引起水生生物毒害的主要因子,而氨離子相對基本無毒。國家標准Ⅲ類地面水,非離子氨的濃度≤0.02毫克/升。氨氮是水體中的營養素,可導致水富營養化現象產生,是水體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對魚類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
2.石油類
主要來源於石油的開采、煉制、儲運、使用和加工過程。石油類污染對水質和水生生物有相當大的危害。漂浮在水面上的油類可迅速擴散,形成油膜,阻礙水面與空氣接觸,使水中溶解氧減少。油類含有多環芳烴致癌物質,可經水生生物富集後危害人體健康。
3.化學耗氧量(COD)是指化學氧化劑氧化水中有機污染物時所需氧量。
化學耗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機污染物越多。水中有機污染物主要來源於生活污水或工業廢水的排放、動植物腐爛分解後流入水體產生的。水體中有機物含量過高可降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當水中溶解氧消耗殆盡時,水質則腐敗變臭,導致水生生物缺氧,以至死亡。
4.生化需氧量(BOD5)生化需氧量也是水質有機污染綜合指標之一,是指在一定溫度(20℃)時,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分解所需的氧量。其來源、危害同化學需氧量。
5.揮發酚水體中的酚類化合物主要來源於含酚廢水,如焦化廠、煤氣廠、煤氣發生站、石油煉廠、木材幹餾、合成樹脂、合成纖維、染料、醫葯、香料、農葯、玻璃纖維、油漆、消毒劑、化學試劑等工業廢水。酚類屬有毒污染物,但其毒性較低。酚類化合物對魚類有毒害作用,魚肉中帶有煤油味就是受酚污染的結果。
6.汞
汞(Hg)及其化合物屬於劇毒物質,可在體內蓄積。水體中的汞主要來源於貴金屬冶煉、儀器儀表製造、食鹽電解、化工、農葯、塑料、等工業廢水,其次是空氣、土壤中的汞經雨水淋溶沖刷而遷入水體。水體中汞對人體的危害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肢體麻木和疼痛等。總汞中的甲基汞在人體內極易被肝和腎吸收,其中只有15%被腦吸收,但首先受損是腦組織,並且難以治療,往往促使死亡或遺患終生。
7.氰化物
氰化物包括無機氰化物、有機氰化物和絡合狀氰化物。水體中氰化物主要來源於冶金、化工、電鍍、焦化、石油煉制、石油化工、染料、葯品生產以及化纖等工業廢水。氰化物具有劇毒。氰化氫對人的致死量平均為50微克;氰化鈉約100微克;氰化鉀約120微克。氰化物經口、呼吸道或皮膚進入人體,極易被人體吸收。急性中毒症狀表現為呼吸困難、痙攣、呼吸衰竭,導致死亡。
三、雜訊
從物理定義而言,振幅和頻率上完全無規律的震盪稱之為雜訊。從環境保護角度而論,凡是人們所不需要的聲音統稱為雜訊。雜訊的顯著特點是:無污染物存在、不產生能量積累、時間有限、傳播不遠、振動源停止振動雜訊消失、不能集中治理。雜訊來源於交通工具、工廠機器設備、建築施工和人們的社會、家庭活動。雜訊對人類的危害個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現為對聽力的損傷、睡眠干擾、人體的生理和心理影響。當人在100分貝左右雜訊環境中工作時會感到刺耳、難受,甚至引起暫時性耳聾。超過140分貝的雜訊會引起眼球的振動、視覺模糊,呼吸、脈膊、血壓都會發生波動,甚至會使全身血管收縮,供血減少,說話能力受到影響。
Ⅵ 化學中常見的環境污染及根源
1臭氧層空洞——大氣平流層中的臭氧層被氟里昂等氟氯烴破壞而減少或消失,使地球生物遭受紫外線的傷害。
2.溫室效應——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增多,造成地球平均氣溫上升,加速了水的循環,致使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3.光化學煙霧——空氣中的污染性氣體氮的氧化物在紫外線照射下,發生一系列光化學反應而生成有毒的光化學煙霧,空氣中氮的氧化物主要來自石油產品和煤燃燒的產物、汽車尾氣以及制硝酸工廠的廢氣等。
4.赤潮——海水富營養化(含N、P、K等污水的任意排放)污染,使海藻大量繁殖,水質惡化。
5.水華——淡水富營養化(含N、P、K等污水的任意排放)污染,使水藻大量繁殖,水質惡化。
6.酸雨——空氣中硫、氮的氧化物在氧氣和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酸霧隨雨水降下,其pH值通常小於5.6。空氣中SO2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以及含硫礦石的冶煉和硫酸、磷肥、紙漿生產的工業廢氣。
7.汽車尾氣——主要是由汽油不完全燃燒產生的CO、氣態烴以及氣缸中的空氣在放電條件下產生的氮的氧化物等,它是城市大氣污染或造成光化學煙霧的主要原因。
8.室內污染——由化工產品如油漆、塗料、板材等釋放出的甲醛(HCHO)氣體;建築材料產生的放射性同位素氡(Rn);家用電器產生的電磁輻射等。
9.食品污染——指蔬菜、糧食、副食品等在生產、貯存、運輸、加工的過程中,農葯、化肥、激素、防腐劑(苯甲酸及其鈉鹽等)、色素、增白劑(「吊白塊」、大蘇打、漂粉精)、調味劑等,以及轉基因技術的不恰當使用所造成的污染。
Ⅶ 食品中化學性污染物主要包括哪些
輕院的吧,遇見那個腦殘老師~~同時天涯淪落人。答案:2.化學性污染
來源復雜,種類繁多。
主要有:
①來自生產、生活和環境中的污染物,如農葯、有害金屬、多環芳烴化合物、n-亞硝基化合物、二惡英等。
②從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和銷售工具、容器、包裝材料及塗料等溶入食品中的原料材質、單體及助劑等物質。
③在食品加工儲存中產生的物質,如酒類中有害的醇類、醛類等。
④濫用食品添加劑等。
Ⅷ 化學性污染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化學性污染主要來源:農用化學物質、食品添加劑、食品包裝容器和工業廢棄物的污染,汞、鎘、鉛、氰化物、有機磷及其他有機或無機化合物等所造成的污染
Ⅸ 水體的化學物質污染有哪幾種
水體污染是由有害化學物質造成水的使用價值降低或喪失,污染環境的水。
污水中的酸、鹼、氧化劑,以及銅、鎘、汞、砷等化合物,苯、二氯乙烷、乙二醇等有機毒物,會毒死水生生物,影響飲用水源、風景區景觀。污水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時消耗水中的氧,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命,水中溶解氧耗盡後,有機物進行厭氧分解,產生硫化氫、硫醇等難聞氣體,使水質進一步惡化。
污染物主要有:(1)未經處理而排放的工業廢水;(2)未經處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3)大量使用化肥、農葯、除草劑而造成的農田污水;(4)堆放在河邊的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5)森林砍伐,水土流失;(6)因過度開采,產生礦山污水。
Ⅹ 化學污染物有哪些
化學污染物 : 一般指進入環境後會造成污染作用的化學物質。如DDT,多氯聯苯、重鉻酸鉀、丙烯腈及氯乙烯等。
由於化學物質(化學品)進入環境後造成的環境污染。即因化學污染物引起的環境污染。這些化學物質有有機物和無機物,它們大多是由人類活動或人工製造的產品,也有二次污染物。
按帶來的損害,化學污染主要分為環境荷爾蒙類損害,致癌、致畸、致突變化學品類損害,有毒化學品突發污染類損害等類型。
按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物、水體污染物和工業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形態可分為:氣態污染物、液態污染物和固體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性質可分為:化學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主要化學污染物有:
1.元素:如鉛、鎘、准金屬等.2.無機物:氧化物、一氧化碳、鹵化氫、鹵素化合物等
3.有機化合物及烴類:烷烴、不飽和脂肪烴、芳香烴、PAH等;
4.金屬有機和准金屬有機化合物:如,四乙基鉛、二苯基鉻、二甲基胂酸等;
5.含氧有機化合物:如環氧乙烷、醚、醛、有機酸、酐、酚等;
6.含氮有機化合物:胺、睛、硝基苯、三硝基甲苯、亞硝胺等;
7.有機鹵化物:四氯化碳、多氯聯苯、氯代二惡瑛;
8.有機硫化物:硫醇、二甲碸、硫酸二甲酯等;
9.有機磷化合物:磷酸酯化合物、有機磷農葯、有機磷軍用毒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