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皮革是怎麼製作的
皮和革的區分方法介紹
目前,市場上流行的皮革製品有真皮和人造皮革兩大類,而合成革和人造革是由紡織布底基或無紡布底基,分別用聚氨酯塗復並採用特殊發泡處理製成的,有表面手感酷似真皮,但透氣性,耐磨性,耐寒性都不如真皮。如何區別真假皮革製品呢?
1.革面:天然的革面有自己特殊的天然花紋,革面光澤自然,用手按或捏革面時,革面無死皺或死褶,也無裂痕;而人造革的革面很像天然革,但仔細看花紋不自然,光澤較天然革亮,顏色多為鮮艷。
2.革身:天然革,手感柔軟有韌性,而仿革製品雖然也很柔軟,但韌性不足,氣候寒冷時革身發硬。當用手曲折革身時,天然革曲回自然,彈性較好,而仿革製品曲回運動生硬,彈性差。
3.切口:天然革的切口處顏色一致,纖維清晰可見且細密。而仿革製品的切口無天然革纖維感,或可見底部的纖維及樹脂,或從切口處看出底布與樹脂膠合兩層次。
4.革裡面:天然革的正面光滑平整有毛孔和花紋。革的反面有明顯的纖維束,呈毛絨狀且均勻。而仿革製品中部分合成革正反面一致,里外面光澤都好,也很平滑;有的人造革正反面也不一樣,革里能見到明顯的底布;但也有的革里革面都仿似天然革,革里也有似天然革的絨毛,這就要仔細觀察真假品種的差異性。
羊皮革:其特徵是粒面毛孔扁圓,較斜地深入革內,毛孔幾根排成一組,排列的很像鱗片或鋸齒狀。花紋特點如「水波紋「狀。在羊革中又分為綿羊革和山羊革。
綿羊革:皮層中脂肪含量較多,革的纖維組織鬆弛,非常柔軟,粒面細致,延伸性較大,但不堅固。
山羊革:皮層中脂肪含量較少,纖維組織比綿羊革飽滿,堅實耐用。
二者的區別:綿羊革粒面細致光滑;山羊革毛孔清楚,革質有彈性。無論那一種羊革製品製成的服裝都具有美觀的花紋,光澤柔和自然,輕薄柔軟,富有彈性,但強度不如牛革和豬革。
表皮位於毛發之下,緊貼在真皮的上面,由不同形狀的表皮細胞排列組成。表皮的厚度隨著動物的不同而異,例如牛皮的表皮厚度為總厚度的0.5~1.5%;綿羊皮和山羊皮為2~3%;而豬皮則為2~5%。真皮則位於表皮之下,介於表皮與皮下組織之間,是生皮的主要部分。其重量或厚度約占生皮的90%以上。
製革的原料是動物皮,雖然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是豬皮、牛皮、羊皮,但實際上大多數動物皮都可以用於製革。只是牛皮、豬皮和羊皮的質量好且產量大,是製革的主要原料。
雖然製革的原料皮種類繁多,根據國際頒發的動物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真正用於生產的原料在一下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常用的皮革是:牛革、羊革、豬革和馬革。
皮料的特性與區別
頭層皮與二層皮:按皮革的層次分,有頭層和二層革,其中頭層革有粒面革、修面革、壓花革、特殊效應革、壓花革;二層革又分豬二層和牛二層革等。
粒面革:在諸多的皮革品種中,全粒面革居榜首,因為它是由傷殘較少的上等原料皮加工而成,革面上保留完好的天然狀態,塗層薄,能展現出動物皮自然的花紋美。它不僅耐磨,而且具有良好的透氣性。
修面革:是利用磨革機將表面輕磨後進行塗飾,再壓上相應的花紋而製成的。實際上是對帶有傷殘或粗糙的天然革面進行了「整容」。此種革幾乎失掉了原有的表面狀態,
全粒麵皮革特性:分為軟面革、皺紋革、正面革等。特性為完整保留粒面,毛孔清晰、細小、緊密、排列不規律,表面豐滿細致,富有
半粒麵皮革特性:其在製作過程中經設備加工、修磨成只有一半的粒面,故稱半粒面牛皮。保持了天然皮革的部分風格,毛孔平坦呈橢圓形,排列不規則,手感堅硬,一般選用等級較差的原料皮。所以屬中檔皮革。因工藝的特殊性其表面無傷殘及疤痕且利用率較高,其製成品不易變形,所以一般用於面積較大的大公文箱類產品。
修面牛皮特性:又稱「光面牛皮」,市場也稱霧面、亮面牛皮。特性為表面平坦光滑無毛孔及皮紋,在製作中表層粒面做輕微磨面修飾,在皮革上面噴塗一層有色樹脂,掩蓋皮革表面紋路,再噴塗水性光透樹脂,所以是一種高檔皮革。特別是亮面牛皮,其光亮耀眼、高貴華麗的風格,是時裝皮具的流行皮革。
特殊效應牛皮特性:其製作工藝要求同修飾面牛皮,只是在有色樹脂裡面加帶珠、金屬鋁或金屬銅元素進行綜合噴塗皮革上,再滾一層水性光透明樹脂,其成品具有各種光澤,鮮艷村目,雍容華貴,為目前流行皮革,屬中檔皮革。壓花牛皮特性:用帶有圖案的花板(鋁制、銅制)在皮革表面進行加溫壓制各種圖案,成一種風格的皮革。目前市場流行有」荔枝紋牛皮」,其就是利用一塊帶有荔枝紋圖案的花板,名稱也隨之稱「荔枝紋牛皮」。
二層革:是厚皮用片皮機剖層而得,頭層用來做全粒面革或修面革,二層經過塗飾或貼膜等系列工序製成二層革,它的牢度耐磨性較差,是同類皮革中最廉價的一種。
二層牛皮特性:其反面是牛皮的第二層皮料,在表面塗上一層PU樹脂,所以也稱貼膜牛皮。其隨工藝的變化也製成各種檔次的品種,如進口二層牛皮,因工藝獨特,質量穩定,品種新穎等特點,為目前的高檔皮革,價格與檔次都不亞於頭層真皮。
納帕革:也稱納帕皮牛皮軟面鞋面革,英文名稱:NAPPA NAPPA.由南韓流傳而來,當時中國製革技術還很落後,納帕革就當迫來品一樣,久而久之納帕革這一稱呼就這樣留下來了.納帕革的技術革命在韓國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韓國服裝業到達一定高峰,皮草行業軟皮納帕革也得到很好的應用,手感柔軟是納帕革的最大特,表面絲滑也是納帕革特點之一,後來用納帕革增加牛皮厚度後,用來製作鞋子同樣表現納帕革的所有長處,所以納帕革在鞋業界也漸漸開始流行起來.納帕革真正在中國的應用在八十年代後期九十年代初,在中國辛集用納帕革製作的皮衣服裝很快風迷全國,充份演驛了納帕革柔軟、耐寒、高貴的特點。納帕革在鞋業界的盛行是在浙江溫州,自九十年代初期納帕革做為休閑鞋的徇常用料一直盛行至今。
2. 皮革怎麼製作的人類為什麼對皮革情有獨鍾
人類文明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發展至今,無論生活方式還是社會形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有一種生活習慣始終未曾改變過,你能猜出那是什麼嗎?如果不能,請低頭看看你腳上的皮鞋,或者手裡的皮包,沒錯!那就是人類對皮革製品的利用。
可是雖然人造革價格便宜,透氣性和吸濕性卻遠不如真皮,如何打開銷路呢?商家開始利用人們的同情心,宣傳說「人造革是不會造成痛苦的皮革」。
20世紀人造革在世界流行開來,並衍生出名目繁多的種類,大有取代動物皮革之勢。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越發崇尚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於是近幾年奢侈品市場出現了抵制皮草的浪潮。
或許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可以研發出完全替代天然皮革的材料,不再需要以動物的痛苦為代價。
3. 早期製革的方法和化學工藝有哪些
皮革加工是最古老的技藝之一。在這個漫長歷史過程中,雖然古人並不知道現代意義上的化學加工,但並不妨礙掌握一定的實踐經驗。
早期皮革加工方法,可以用現代化學知識解釋為醛鞣法、植物鞣法、皮硝法等。表明了化學工藝在古代的運用。
當人類還處於茹毛飲血、以採集漁獵為主的原始社會時,就已發現獸皮可以用來禦寒護體。於是人們開始利用石器剝刮動物外皮,再縫製成衣飾或用具。
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文化遺址中,曾發現有刮削石器和尖狀石器,表明當時的原始人已用這些石器來剝取獸皮。在山頂洞穴中還發現有磨製而成的骨針,這很可能是用來縫制獸皮的。
在那個時候,雖然剛剝下來的濕皮很軟,但生皮曬干後,會變得十分僵硬,不僅穿起來如盔甲,很難受,同時加工縫制也很不方便。
為了克服上述兩難的狀況,在實踐中人們逐漸摸索到,可以利用野獸的腦漿、骨髓、油脂等塗抹在生皮的表面,通過太陽光的照射,然後用手搓,獸皮就會變得較為柔軟,而且不易腐爛。
這一方法實際上是由於油脂等被空氣氧化後產生醛,它作為鞣劑而加工了皮革,這是最原始的皮革加工技術。在實踐中,人們可能從熏肉不易腐敗的經驗中發現,可以採用煙熏的方法來加工生皮。經煙熏加工的獸皮既可以防腐,又能防蟲。這種方法後來演進為古老的煙熏鞣法。當然,古代人是不知煙中有醛的,這種方法實質上是醛鞣法。後來人們又發現,搭在某些樹枝或木頭上的濕生皮,經過一段時間,會使生皮染上某些顏色,從中受到啟發,推測這些樹木可能含有能與生皮發生作用的汁液。
於是,人們用熱水泡浸某些樹皮或樹枝,再將生皮浸泡在這種汁液中,浸泡後再晾乾,生皮既不收縮,也不腐爛,還較柔軟、堅韌。這就是植物鞣法的開端。當然,當時的人們同樣不知道這種方法是利用了某些植物內所含的單寧做鞣劑。
人們發現將毛皮放在溫暖而又潮濕的地方,幾天後,毛會自動脫落。由此人們掌握了發汗脫毛法。
人們又發現用石灰鹼液來浸泡生皮,脫毛的效果較發汗脫毛要好得多。在古代長期沿用的脫毛法就是這兩種,它的機理就是利用了微生物酶的作用。
在實踐摸索中,人們又發現,禽畜的糞便,例如鴿糞、雞糞、狗糞等,經溫水發酵後,其發酵液用來浸泡生皮也能使皮革變得柔軟。
這一技術曾被視為製造軟革的關鍵技術。不過這種方法若掌握不當,會損壞生皮。因此,掌握這項技術必須要有經驗,古代曾視為秘密。
在製革中,人們更多採用的方法是先用石灰水浸泡生皮以脫毛,然後再用芒硝或明礬、食鹽及酸奶來鞣革。
4. 古人如何製革
1、油鞣法。
他們將獵獲或自然死亡的動物,以他們製造的石斧、石鏟、石刀等石器工具,將獸皮剝下,鋪展開,然後將動物脂肪、類脂物等,塗抹在皮板上,再用力進行反復地捶打揉搓,從而使獸皮變得較為柔軟。
再後來,也就是舊石器晚期人類發明了骨針和骨錐,他們便可以對獸皮進行簡單連綴,這樣穿戴起來較之以前更加方便舒適。比較而言,那些沒有經過鞣製加工的動物毛皮則仍然又干又硬,使用起來非常困難甚至無法使用。
2、煙熏法。
在漫長的生活實踐當中,遠古人類還發現了另外一種可以使動物毛皮變軟的方法,即煙熏法。在架起的樹幹上放置獸皮,下邊點燃木柴,產生煙霧熏烤獸皮,使其軟化。然後,用草木灰、灶土等對毛皮進行簡單處理。
3、水鞣法。
利用石器去除動物皮肉渣的基礎上,利用水的溫度、以及酸鹼度等因素對毛皮鞣製產生一定影響。遠古時期,人類利用自然溫泉水資源,加上原始的石板、木棒等工具,對動物毛皮進行揉、搓、捶、打,通過物理和化學作用,使毛皮凈化變軟。
4、口鞣法。
就是用牙齒咬嚼皮板,使其變軟。這一過程中,唾液與皮質發生一定的化學反應,而且通過嘴巴的咬壓力和口溫的作用,最後使動物毛皮達到一定的軟化效果。
5、土鞣法。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還發現毛皮鞣製尚有一種土鞣法。因為大自然的土裡含有大量鹽、鹼、硝等微量元素,對袪除油脂軟化皮革都有很好的作用。利用其鞣製毛皮,不僅有物理作用,也會發生化學等綜合反應。
5. 古代毛皮的加工方法和製作原理是什麼
毛皮,它是附有動物毛的獸皮,古時沿稱「裘」。將動物毛除去之後製成的獸皮,習稱為「熟革」。它們的加工方法有所不同,而原理則是一樣的。
在我國古代,製革成為專業工種大概始於商周時期。當時的皮革製品在防腐處理上是很成功的。
在河南省安陽出土的殷商時代的戍革鼎上,就刻有「革」字。其字形很像一個披著盔甲的武士,表示當時常用獸皮防禦護身。甲骨文、金文中均有「裘」字,表示用獸皮做的衣服。
在河南省安陽侯家莊的一座殷商時代的墓葬中,曾發現皮甲的兩處殘跡,殘跡是皮革腐爛後留在土裡的紋理。在湖南省長沙也曾發現春秋晚期的皮甲。在湖北省江陵也發現過戰國時期的皮甲。
周代曾經設有金、玉、皮、工、石等5種官吏,專門來管理王室中相關物資的生產和分配使用。《禮記·月令》中還記載了:「季春之三月命工師、命百工審查五庫器材的質量。」五庫里就包括有皮、革、筋等物。
在當時,皮革的產量相對於麻、絲織品來說,實在少得可憐。少數裘類成品大多做裝飾品而為權貴們所佔有。一般革製品曾用於軍事,例如甲胄。至於革製品用於軍事,《楚辭·國殤》中有「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之句,描繪了當時戰士披甲操戈的戰斗情景。可見當時皮甲已被大量用做防禦的裝備。
《戰國策·秦策一》中說:「兵革大強,諸侯畏懼。」說明革制甲胄的數量也反映了軍事的實力。
我國的製革加工,雖可溯源有文字記載的商代,但迄至清代,在生產技術上仍一直沿用著芒硝、煙熏、明礬、樹皮等祖傳土法,生產規模也長期停留在手工作坊階段,沒有使用過轉鼓等近代的成套機器設備。所以,清代規模較大的製革廠一般都叫「硝皮廠」。
6. 人造皮革是怎麼做出來的
找個黑塑料袋,撕一塊,用萬能膠粘在布上,你就製成一塊人造革。跟做自行車雨披的那種料子差不多。
聚氯乙烯(PVC)是一種塑料,有一種是粉狀,加了增塑劑後,變成像漿糊,塗在布上面,烘一下,就塑化成薄膜且粘在布上。這是直接塗布法PVC人造革。
把糊刮塗在一種特製紙上,烘乾成薄膜,再在上面塗膠,貼上布,將紙剝掉,得到革。紙上有立體花紋的話,革上就有花紋,深淺高低相反。這是間接塗布法PVC人造革。
聚氨脂(PU)原材料是很稠硬的糊,加溶劑變稀,也可以塗在布上紙上,用上面直接刮塗,間接刮塗製革,稱為干法PU人造革。
還有一種PVC,粉狀,加增塑劑還是粉狀,把它倒在兩根平行並列,同時向內旋轉的熱輥之間,PVC粉就擠拉剪切成膠團.成薄膜,象和面擀膠子皮。薄膜貼上布就成。這是PVC壓延法人造革。
還有螺桿擠出的,不多見.
在薄膜和布之間加一夾層,PVC發泡層,象饅頭海綿那種結構,皮革變厚,豐滿彈性比真皮還好,更別提以假亂真了。絕大多數人造革都有這一層。 也就是一面層一發泡層一層布,共三層。兩層的太原始。
以上的那些材料里加上色料,就有各種顏色。噴上,輥上一層塗層,沒了塑料那種粘滯感。那些塑料膜只在加熱後象橡皮泥一樣有塑性,刻了立體花紋的鋼輥可在上面壓出花紋,冷卻後花紋固定定型了,這是人造革得到立體紋路的另一種方法。通過這些途徑,人造革就有各種色彩紋路了。
鑒別人造革與真皮的一個辦法是看材料的切口,有布基的是人造革。於是用無紡布來代替布,無紡布是纖維塗上膠水,壓粘成片,毛乎乎的,有點象真皮的底層。因為模擬度更高一點,稱為合成革。但還是改不了不透氣的毛病。
合成革最高境界是超纖。用超細纖維做的無紡布,真皮看作由超細蛋白纖維交織而成,差別在一粘一織,不細看很難區分。
PU漿料放在水裡,溶劑會被水萃取,漿料結成膜。將漿料塗在布上,浸在水裡,可得到膠膜復合布,這種工藝稱濕法PU。這種方法得到的膜有一些細微的小孔,有一定的透氣性。價格也高。
如果布是用超纖,採用濕法工藝,結構和性能都與真皮相近,十分完美,但價格已高出大部分低檔真皮了。太貴。這種產品顛覆了合成革不透氣,合成革比真皮便宜的說法。
7. 古代皮革加工的化學原理是什麼
在加工中,表皮很薄,不能成革,故要將其除去。結締組織是動物皮與身體之間的一種疏鬆組織,包括人們熟悉的皮下脂肪等。
這部分對於皮革也是有害無用的,在加工中也應除去。皮革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真皮,鞣製加工的主要對象就是該真皮層。
真皮又可以分為兩層。上層是表面層,呈粒狀結構,它是衡量皮革質量的重要指標;下層是網狀的纖維層,革製品的物理強度主要取決於它。此外,在真皮纖維結構的空隙里,有一些膠狀的蛋白質即纖維間質,這也需要在加工中去除。這些蛋白質纖維中的98%是由膠原組成的,因此從化學意義上講,皮革是膠原加工的產物。這些蛋白質纖維的結構就像海綿一樣,可以吸入大量的鞣劑、染料及助劑,這就是皮革可以鞣製的基礎。
鞣製的實質是利用鞣劑對蛋白質纖維進行加工。在合理的鞣製中,蛋白質纖維得到變性的加工,從而使皮革具有較好的物理性能。
8. 古代皮革加工用工具骨骼是如何應用的又是如何打磨的
天然皮革具有柔軟性好、透氣性好、耐磨性優異、強度高等優點,廣泛應用於皮鞋和運動鞋的製造。今天,簡單介紹一下天然皮革的加工技術。首先介紹生皮的概念,即從動物身上剝離下來的皮膚組織,沒有經過任何化學、物理和機械處理的稱為生皮。生皮是肉類加工的副產品,也是製造皮革的原料。去皮的生皮需要用鹽水腌制,防止腐爛,然後送到皮革加工廠加工。與生皮相比,加工後的皮革更柔軟,更耐微生物和化學物質,彎曲強度更強,透氣性更好。
9. 中國古代的皮革製品是新剝下的動物皮經過怎樣的工藝流程製作而成的啊
用鹽和礬的粉末擦在皮張上並揉搓,脫出裡面的油脂,然後用竹片把皮張撐開,掛在陰涼通風處晾乾。
進一步加工如下:
1. 脫毛、脫脂:
此工序的目的是將皮中細胞內的油脂及原皮表面的毛脫掉,露出天然、細致的粒面。如果脫脂不完全,在皮乾燥後會出現板硬的現象
2.浸灰:
浸灰,又稱鹼膨脹,是指加入鹼(通常使用的是Ca(OH)2)使皮膨脹到一定的厚度,利於剖層。一般頭層用於較高檔的服裝、鞋子等;二層用於較低檔的皮具,頭層較二層價格高出許多。
3.脫灰、浸酸:
此工序是將前面浸灰過程中多餘的鹼除去;其實也就是一個酸鹼中和的過程。加入適當的酸,中和掉多餘的鹼,使其達到鞣製所需的PH值。
4. 鞣製:
鞣製,是指利用三價鉻離子將皮纖維的膠原基團連接起來,賦於皮革豐滿的手感,增強皮革的抗張、抗撕裂的強度。這是皮革製造工藝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也是決定皮革質量好壞的最關鍵的一步。一般PH值約為3.8-4.2,溫度為40℃左右,時間為8-12h。此序所用的鞣劑也很多,可根據皮革的用途來選用。如果是重革(用手鞋底、槍套等),一般選用的是植物鞣劑,填充性能較強、硬度大、成革厚實。如果是輕革,可根據顏色來選用,如果是顏色較淺的革(如白色)可選用鋁鞣劑,利於染色;顏色較深的革,一般選用的是鉻鞣劑,因為此鞣劑的結合率較高,也比較耐水洗。
5、復鞣:
在現代製革工藝中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甚到被譽為」點金術」。對輕革,復鞣是必不可少的工序。因為此工序可補充鞣製作用,提高鞣質含量。由於生皮各部位纖維編織的緊密程度不同,存在著部位差,就是鉻鞣也較難消除這種差異,此時若使用選擇填充作用較強的復鞣劑,可以有效地縮小部位差,使腹肷等松軟部位得到良好的填充,
使整張革的物理性能更加均勻,可提高皮革的出裁率。此工序一般溫度奮40℃左右, PH值為5.0左右,時間可根據復鞣劑選擇的不同來調整,大概為30分鍾左右。
6、染色:
其目的是賦於皮革一定的顏色,關鍵是提高染料和皮纖維的結合率,提高染料和皮纖維結合的強度,要耐水洗。此時要根據染料選擇的不同來確定溫度、PH值和時間。如活性染料X型(20℃-40℃下染色),KN型染料(40℃-60℃下染色),一般PH值為5.0左右,溫度為40℃-60℃,時間為1-2h.
7、加脂:
也稱加油,其實質是對坯革進行適當合理的加脂處理,讓其吸收適量的加脂材料,恢復其原業的柔軟度和彈性,防止皮革僵硬發板、開裂,賦於皮革以一定的使用性能。在前面的脫脂工序中,我們脫掉的是細胞內的油脂,而這里我們加的油脂是填充在皮革纖維中間的,可減少皮纖維的磨擦,增加了纖維和纖維相互間的可移動,從而變得柔軟,手感豐滿。但是,加脂也可使皮孔率減小,從而使透氣性降低。一般PH值5.0左右,溫度60℃左右,時間1.5h.
8、乾燥:
此工序後,皮革將進入後整理階段,所以相當重要。如果是採用自然晾乾,皮的收縮率會很小,但耗時太多。現在基本上不用此方法,一般採用貼板乾燥和烘乾,但是這樣會使皮收縮較大,影響出革率,所以有下面的工序。
9、拉軟:
乾燥以後的皮張幅縮小、板硬,所以拉軟此工序也很重要。此工序是採用機械方法,有摔軟等,也可以在綳板上將皮向四周拉開,也使皮革盡可能的伸開,增加保革率。
10、塗飾:
在製造輕革的過程中,前後的外觀質量對革製品的製造和消費者的選擇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雖然革的內在質量和手感都能達到要求,但最後的塗層如果不夠美觀或易於脫落,都會影響革製品的使用價值。